二十四史中记载的哪些人物的年龄比该书的编者年龄小

发布时间: 2023-10-12 21:02: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谁能告诉我史记的作者以及他的生平吗?谢谢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字子长,我国...

二十四史中记载的哪些人物的年龄比该书的编者年龄小

谁能告诉我史记的作者以及他的生平吗?谢谢

作者是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民国,鲁迅)。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56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编辑本段]生平
生平简介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编辑本段]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 “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编辑本段]忆古思今
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如烟海,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人物风姿万千。我们中华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孙孙为之骄傲、为之神往的历史。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面对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究竟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从中获得教益,受到启迪与鼓舞?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看来,怎样读史,确是值得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依我的肤浅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其次是着眼于从历史中获得思想上的启示。这种启示,一是可以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的认识而获得,一是可以从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和史学的评论中去发掘。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而对于后一个方面我们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可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2000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其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什么样的重要启示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思想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人也会有属于他那个领域或视角范围内的一些认识,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尽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领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
比方说,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人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或态度对待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这是有关社会公众同历史学之关系的最根本的问题,直至今天,还不断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来。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写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这几句话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现实中的人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把历史作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来看待,加以对照,作为借鉴,既不是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也不是要现实去模仿历史,二者是不应当混同的。这是明确地指出了古今的联系和区别:因有联系,故可“自镜”;因有区别,故“未必尽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礼而异务”,他们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达到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可见“自镜”决不是混同古今。这两点,很辩证地阐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志古之道”。可见,拒绝历史经验,是愚昧的;生搬硬套历史经验,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则(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规律)?如果有的话,人们认识这种法则有什么意义?这是人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一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而首先是认识历史之本质属性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应当坦率地承认,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为之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太史公司马迁也触及到了。他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认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史记·货殖列传》序)这是把耕种、开采、加工、交换,以及交换中的贵贱变化等人们的分工及相互关系,视为符合于“道”的自然现象。太史公在讲到类似的经济现象时还说:“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又说:“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记·平准书》后论)他认识到:事物发展到极盛就会转向衰落,有利的客观形势发展到了顶头也会转向不利的方面,这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冲突而造成的,是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显然,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过往历史有一个大致正确的看法,而且还在于对现实的历史运动和未来的历史前景,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比较客观的态度。
再如,历史运动主要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离开了人的活动也无从讨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各种问题。那末,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究竟应当在历史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不仅涉及到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还涉及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对此有种种说法,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他们所论大多是理性的阐说,这无疑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太史公从史学家的角度,冷静地观察那些经过历史潮流汹涌澎湃冲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没有逝去的历史人物,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提出了撰写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既是太史公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又是他告诫后人如何做人的准则。太史公在综论他为《史记》作人物列传时是这样说的:“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扶义倜傥”,主要是讲德行、风采;“不令己失时”,是讲善于把握时机、机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讲以天下为己任的事功目标。显然,在太史公看来,他所要写进《史记》的历史人物,一般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却又并不是用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这个准则的;他的史笔之下,也活画出一些世侩小人,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才更衬托出那些写入历史书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扶义倜傥”等等,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应以为“自镜”,做一个正派的、适应历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
太史公
司马迁的《史记》一书,留给后人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大多同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记》之所以受到后人传诵、崇敬的主要原因。这里所举出的三个方面的启示,着重于人们为什么要重视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历史演进的法则何在,在历史演进中人应当有什么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司马迁时代,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也仍然是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总起来说,任何时代的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对待史学与社会及人生的关系上,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必要的启示。
[编辑本段]补充资料
补注1:司马迁出生年份的争论
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维,梁启超等主此说。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说。一般采用前说。
持“建元六年说”者,千方百计证明《博物志》是对的,而认为张守节《正义》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博物志》该条所录的是汉代记籍簿,它记载着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禄等等。如此详细而真切,是录自汉代文书,其真实无疑。这是一种原始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史书中的材料。其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今仆不幸早失二亲。”如按《正义》所言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时,司马迁应是36岁。按常理,36岁死去父母说不上“早失二亲”。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岁父死,说早失父母尚说得过去。其三,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这一年应是55岁,他做郎中是在20岁左右邀游各地回来后的事,那么,他应该说待罪辇毂下30余年了。显然,司马迁不会连自己做过的事都记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说。
持“景帝中元五年说”者除依据张守节的《正义》外,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或论据。其一,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后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应是“三十八”之误。《正义》注称太初五年,司马迁“处四十二”是正确的。其二,根据〈史记•游侠列传〉所载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将各地毫强和资财三百万缗以上的富户迁往茂陵,郭解财产不多,也被强行迁徙,司马迁也见到郭解,他说:“吾观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若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当时年仅九岁,决不可能对人有如此深刻的观察和心理活动。如果按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年龄为十九岁,似更合适。其三,根据《汉书•儒林传》,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古文,然据《史记•孔子世家》和《资治通鉴》,孔安国在元朔二年为博士,元朔二年司马迁年方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学向一个经学大师求教和商量问题的;如果生于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较合理。司马迁生平经历的争议很多,出生年代是争论最多的。
司马迁担任的太史公是崇天迷信的汉武帝设立的,也是他削弱丞相权力的权谋。太史公具体职权不同于西汉汉宣帝以后到东汉时期的太史令。集解如淳曰:“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汉书》记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他的女儿是汉昭帝丞相杨敞夫人,《汉旧仪》、《西京杂记》等记载直到汉宣帝时候,太史公这个职务才不再由司马迁子孙担任,所以也有认为司马迁没有被汉武帝判处宫刑,汉武帝这样迷信的皇帝不会把自己为崇天敬神设立的太史公下蚕室。很多史料也记载李陵只是司马迁荐举任职,而司马迁可能在李陵投降匈奴以前就去世了。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公兼中书令,去世后他的子孙依然以世官担任太史公,直到汉宣帝时期废除太史公,降为太史令,取消了司马氏世官太史的地位。
西汉的汉文帝时已经废除了肉刑、相坐的刑法,司马迁不论是因为替李陵辩解(并非诅咒贰师将军),还是因为荐举了李陵而获罪,都不会被问死罪,而所谓汉景帝本纪言辞的问题也不存在,在当时史官是独立于皇帝的,皇帝无权察看史官的记载,司马迁记载的汉朝很多恶行实录,都是在这种中国古代的史官特权下得以保存下来,直到东汉时期皇帝才开始干预史官记载,设置兰台令史负责史书,不再让太史负责记载历史。汉武帝对太史是非常尊敬的,不仅提升为太史公,而且由司马氏作为世官世袭,司马谈、司马迁,以及司马迁子孙一直担任太史公,直到汉宣帝时期。
补注2:司马迁出生地的争论
《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兴修水利时被毁之。而且现在该村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 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 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 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走访神州大地,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听取民间故事,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 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贬责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且李广利又是汉武帝爱姬李夫人的哥哥。于是,汉武帝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宫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 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对《史记》的研究与考证
[编辑本段]
《史记》在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到唐朝时候,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骃(裴松之子)注)、《史记索隐》(唐 司马贞,注补: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和《史记正义》(唐 张守节注)。《集解》兼采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唐初,《隋书·经籍志》在介绍《史记》、《汉书》的流传时说:“《史记》传者甚微”,司马贞说“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史记索隐》序) 我们注意到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如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据李贤注,此句为“华峤之辞”。)在晋代,也有人从简约的角度夸奖《史记》。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张辅传》)这些评价虽然不错,但在今天看来,却还远不足以反映出《史记》的特殊地位,因为得到类似评价的史书并不止《史记》一家。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文质辨恰。”(《文心雕龙?史传》)华峤所撰《后汉书》在西晋也颇受好评,时人以为“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晋书?华峤传》)至于说到简约,那也不是《史记》独有的,如“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文心雕龙·史传》)干宝《晋纪》,“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晋书·干宝传》)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把《史记》看得很特殊。这与我们对待《史记》的态度大不相同。 自宋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了,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一书对《史记》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金陵局本就是经过他的校考之后刊行的。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撰《史记会注考证》,《考证》资料比较详实。各种版本《史记》包括标点本多只附录三家注,《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引录三家注以来有关中日典籍约一百二十多种,其中国人著作一百零几种,日人著作二十几种,上起盛唐,下迄近代,别择缀辑于注文中,时加审辨说明,将一千二百年来诸家众说,以事串联,较为系统地介绍出来,大大节省搜检群书之劳,为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显然比三家注优越。
《考证》资料丰富还表现在《正义》佚文整理上。三家注原各自单独成书,自宋代合刻于《史记》正文下,妄加删削,大失原貌,尤以张守节《正义》最为严重,后世通行本《史记》三家注皆袭此。可是张书既不像《索隐》有单刻本流传,也不像《集解》有宋版《史记》集解本存世,以致佚文极难搜集。泷川从日本所藏几种古本《史记》校记中,辑得《正义》佚文一千二三百条,补入书内。这些资料有人认为并非全部是张书原文,但它们对探求《正义》原貌或理解《史记》,俱有裨益。 《考证》内容繁富。裴骃等三家注解一般局限于就事论事,泷川却综合历代研究成果,联比考索,对史实、文字、词语进行考辨、校订、解释,从而揭示出某些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异正误、疑难文句意义,以及记载矛盾、失误,等等。对前人未加解说或解之未详的亦往往加以考说。再《史记》一书,多采旧典。泷川常于正文之下,指出此事见于某书;与他书文字有异,也予注明。由于《左传》、《国语》、先秦诸子具在,因而春秋史事出处,几乎逐节逐事交待明白,便于溯本求源,比勘研究。《考证》特别注重地理,每一地名,必注今地名,有助于了解事件的演变和人物的活动。此外,正文、注文全部断句,这在标点本未问世之前,不能不说是一项成果。
全书末附有泷川所撰《史记总论》,论述了司马迁事历和《史记》作书资料、体例、流传、演变、版本等事,不失为研究司马迁其人其书的有用材料。
应当指出,《考证》一书是有缺点的,有的还是比较突出的。首先在资料方面仍有遗漏,黄震、鲍彪、吴师道、张鹏一、雷学淇等人说法就未罗致。尤其令人遗憾的是,金石文字和近人论著汲取不多,甚至连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王先公考》也只字未载。其次在材料抉择去取之间,也有偏守一说、疏漏失当之处;从而摘引某些评论,既违背考证体例,见解又颇为迂腐。在某些问题上,则徘徊两可,甚少发明。再次,泷川资言在训诂方面,有时失于强自为解,断句亦有失误。但从总体讲,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虽于六十年代影印问世,却已部分残缺,其他《史记》校证,固不乏精审之作,然未成书,因此《考证》纵然有不少缺点,仍瑕不掩瑜。在当前《史记》新集释性注本未出现之前,《考证》堪称是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治《太史公书》和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书。
《考证》虽参校了一些本子,可是不作校记而径改径补。后来水泽利忠在五十年代撰《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以补其阙。它以《考证》本为底本,广校众本达三十多种,参考中日校记资料近四十种。其中宋本八种、元本二种、日本古本四种、炖煌写本残卷三种、日本古抄本残卷十几种,现存版本网罗殆尽。
《考证》辑录《正义》佚文,省略出处,《校补》为之一一注明。又据二十多种日本古抄本校记等资料增辑《正义》佚文二百余条,其中保存了少数失传的古书文字。同时对《考证》迻录三家注张冠李戴错误,也加以订正。 汇集历代学者的注释,加上他自己的考证,内容相当丰富,造诣非浅。

自汉代至清代,《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详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合编的《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也可参阅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四集的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他们所举较为重要的有: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考史拾遗》。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郭嵩焘《史记札记》,清沈家本《史记琐言》,近人陈直《史记新证》。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近人陈直之作,则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文印证《史记》,独辟蹊径,创获尤多。因所著《汉书新证》成书在前,《史记新证》稿中关于汉武帝以前西汉史之考证与之重复者,均已删去。

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1967 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斠注》稿本。从文学研究来看,因时代文化环境与研究者知识场域的局限,近代以前的学者多侧重于感性的直观式评点的单篇读感,缺少具有综合性、逻辑性的宏观义理阐释和文、史兼顾的文学本体论分析。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证之外,更加扩展了《史记》的综合集成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进化论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学者,他们以文献为本,汲取本土考古学成果,结合西方史学学理与方法,考证精严,论断谨慎,逻辑分析严密,极大地推动了大陆《史记》从"史料学"到"《史记》学"的进展,突破性成果较多。例如王国维首用甲骨文、金文证明《史记》记载的三代历史为可信,从王国维与郭沫若同用汉简考证司马迁的生年到陈直的《史记新证》,都可看出考古文献得到了极大利用。而这一百年的考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司马迁的行年、《史记》疑案、马班异同考论、《史记》与公羊学、《史记》三家注等领域。学者借鉴西方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学理,又带动了司马迁人格与社会、民族、民俗思想的更进一层研究,而《史记》的文学研究仍是百年来的重头戏。

有关《史记》的工具书,以前述《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最为有用。索引内容,包括版本、目录、题解、关于《史记》全书及各个部分的研究、司马迁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的研究、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著作日录、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文字条目、外国研究论文和专著目录等,甚为详备。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黄福銮《史记索引》、钟华《史记人名索引》、段书安《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等书。其中黄福銮《史记索引》对查索《史记》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词汇及习俗语,最为有用。其中多文选入语文书。
  作者,当然是,司马迁
  生平:(编史记时)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中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但是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军候侯敢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腐刑。腐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司马迁 西汉时期的史官 因为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受刑 在狱中完成了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对以后编写《史记》有很大帮助。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司马迁被称为“史圣”

初中必备文学常识(语文版)

最好全面一点rn谢谢大家~!
文化部分

一、人的称谓

谦称: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单幼亲属,前者如塞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叫做“尊称”。(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4)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通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三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3)年龄的称谓。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寇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

二、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月亮的别称: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银盘、玉盘。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蟾宫。

因传说中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宫。

因传说中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迁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二十四节气: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的歌谣:“春雨惊雪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这里指冬至。”

三、古代地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今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粱、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邦。”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古地名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成都称锦官城。《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科举制度

分:乡试、会试、殿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则“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千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五、风俗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的节日。此节乃一节之首。古人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经元后。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猜灯谜等。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合力。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六、音乐文娱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

七、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文学部分

(一)初中生应掌握的古代作家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思想核心是“仁”。教育教学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3000,贤人72。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论语〉六则》选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语》一书。名句有: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左丘明 春秋时期人。著有《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选自此书。其中有成语:一鼓作气。

3、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称为“亚圣”,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名轲,字子舆,强调“民重君轻”,实行“王道”。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各子》。名句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韩非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所著《韩非子》,集先秦法家之大成。《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成语有:讳疾忌医。

5、列子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被道家尊称为前辈。名御寇。著有《列子》8篇。《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成语有:愚公移山。

汉代作家

6、司马迁 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人。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成语有:鸿鹄之志。名句有: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7、诸葛亮: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选自《诸葛亮集》。成语有:妄自菲薄、作 犯科、计日而待,三顾茅庐。

8、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名潜,字渊明、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成语有:豁然开朗、世外桃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唐代作家

9、王勃 唐朝初年的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字子安。《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他的著作《王子安集》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王昌龄 唐代诗人。字少伯,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二首都很有名,选自《全唐诗》。名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1、王维 唐代山水男园诗人。字摩诘,名篇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

“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乃苏轼赞王维之语。《送元二使安西》(另题《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选自《王右丞集》。名句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李白 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选自《李太白全集》。名句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3、杜甫 唐代现实主义。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4、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古),选自《岑参集》。名句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5、韩愈 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名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6、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名句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7、白居易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卖炭翁》(七古)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选自《白氏庆长集》。《钱塘湖春行》(七律)也选自《白氏长庆集》。

18、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捕蛇者说》选自他的《柳河东集》。成语有::鸡犬不宁。

19、杜牧 晚唐诗人。字牧之。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江南春》选自《樊川诗集》。名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宋代作家

20、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号文正。《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成语有:气象万千,心旷神怡。名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1、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成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水落石出。

22、周敦颐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字茂叔。《爱莲说》选自他的《周元公集》。成语有:出淤泥而不染。

23、苏轼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惠崇< 春江晚景>》(七绝)选自《苏轼诗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东坡乐府》。名句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4、李清照 南宋著名女词人。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如梦令》选自她的《漱玉词》。

25、陆游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名句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6、杨万里 南宋诗人。号诚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七绝)选自《诚斋集》。名句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7、辛弃疾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西江月》、《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

元明作家

28、马致远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代表作为《天净沙·秋思》名句有: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29、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山坡羊·潼关怀古》名句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0、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名子安,字耐庵。他的代表作《水浒传》,是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自《水浒》(71回本)。

清代近代作家

31、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以数十年时间写成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狼》节选自该书《狼三则》。

32、吴敬梓 清代小说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范进中举》节选自第3回。

33、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晚年创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后40回为高鹗所续。属于章回体小说。《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节选自原书第4回。

先秦作家

1、屈原 我国积极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楚辞形式写下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旧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名况,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魏晋作家

1、曹操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唐五代作家

1、贺知章 唐代诗人,如《回乡偶书》、《咏柳》。

2、王之涣 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3、孟浩然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与王维很要好,并称“王孟”。《过故人庄》选自《孟襄阳集》。

4、高适 唐代边塞诗人。

5、李商隐 唐代诗人。代表作《无题》、《夜雨寄北》等。

宋代作家

1、苏洵 北宋散文家。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王安石 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湖阴先生壁》(七绝)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

3、文天祥 南宋大臣,爱国政治家。《正气歌》、《指南录》。

初中生掌握的古代作品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7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孔子整理过的书称为“经”,《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运用赋(叙述描写)、比(比喻)、兴(托物起兴)手法。

2、《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传说春秋时期孔子同时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鱼史《春秋》所著。

3、《论语》 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伟弟子编纂。“论”这里就读lún。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4、《孟子》 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以及政治学说、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论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题目是编者加的。

5、《列子》 相传为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所作,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6、《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7、《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著书中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1篇、世家(记诸候本系)30篇、列传(序列入臣事迹)70篇、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0余万字,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8、《乐府诗集》 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北朝民歌《木兰诗》、《敕勒歌》,曹操的《观沧海》和汉乐府《陌上桑》都选自此集。

9、《梦溪笔谈》 用笔记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北宋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沈括著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以及政治、军事、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这部书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11、《聊斋志异》 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作。托笔幻象,寄意现实。

12、《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清代吴敬梓作。达到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范进中举》节选自本书第3回。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一)初中生应掌握的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1、鲁迅 本周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7、茅 盾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

8、闻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红烛》、《死水》。《最后一次讲演》

9、朱自清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背影》选自《朱自清选集》

10、老 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实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1950年他成为我国第一位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济南的冬天》节选自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

11、冰 心 现代女作家,我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诗集有《繁星》、《春水》,儿童作品有《寄小读者》,《小桔灯》选自散文集《小桔灯》。

12、臧克家 现代诗人,短诗《有的人》选自《臧克家诗选》,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三、外国作家作品

(一)初中生应掌握的外国作家作品

1、伊 索 古希腊寓言作家,课文《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出自《伊索寓言》。

2、安徒生 丹麦童话作家,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名著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

3、都 德 19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最后一课》就以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

4、莫泊桑 法国著名作家。著名短篇小说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以《一生》、《漂亮朋友》为代表。《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羊脂球》。

5、契诃夫 19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和著名的剧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有法国的莫泊桑和英国的欧·亨利)。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哀伤》,《变色龙》选自《契诃夫小说选》。

6、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伟大的代表。其中著名的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代表作有《母亲》,《海燕》是作者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肇律》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7、奥斯特洛夫斯基 前苏联作家。全名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代表作是1933年写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初中生应了解的外国作家作品

1、欧·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2、海伦·凯勒 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课文选有她的《我的老师》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汇总(一)
一、常见借代词语:
  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雌》《氓》、《伐植》、《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要作品为《论语 》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

4·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儿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愚公移山》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7·荀子·名况,字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另作《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所影响。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

《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1《故国策》33篇《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属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相互论辩时提出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两汉

12·贾谊,又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13.刘安,封淮南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14·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出于此书。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之一,前"三史。、"四史"之首。

15·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主要作品为《汉书》《苏武传》出于此。开创断代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16·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情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凌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7·曹操,小名阿瞒,字孟德,追尊为武帝,"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8、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

19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20·陈寿,字承祚。主要作品为《三国志》《隆中对》出于此。

21·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22·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23·范晔,著《后汉书》《乐羊子妻》、《张衡传》等出于此。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24·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周处》《陈太丘与友人期》等出于此书。属笔记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铁事,与

"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25·刘勰,字彦和,晚年为僧·法名慧地。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26·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五)唐

27·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凡是书中提及的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苏轼、李白、辛弃疾、柳宗原、杜甫的字、号所生活的年代由为重要,因为,不少课外的文言文或诗词让你鉴赏,了解了他的背景,回答时可以尽量往上靠,事半功倍。
文学常识大全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 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 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 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 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32 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 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8 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 篇,《新书》10 卷58 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鹏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著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到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诗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陈寿,字承祚(zu ò),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2 文学常识大全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乐羊子妻》、《张衡传》选自他的《后汉书》,“后汉”即“东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他的《后汉书·列女传》。
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河”等。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 篇,涉及到创作的许多问题。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40 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诗。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两首都很有名。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七绝)、《观猎》(五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赞王维之语。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适,字达夫,唐代边塞诗人,诗作对当时的边境形势、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七绝)。
崔颢,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所作边塞诗慷慨豪迈。《黄鹤楼》(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巩县(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嘉州人,官至嘉州刺史。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体验深刻,有《岑嘉州诗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古)。
张志和,字子同,唐代诗人,多写隐居闲适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渔歌子》(词)。
韩愈,字退之,河阳(河南)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 文学常识大全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深寓哲理,脍炙人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下(陕西)人,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还有《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论说文《天说》、《封建论》,传记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捕蛇者说》,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如《赤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著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代表作有《无题》、《隋宫》、《贾生》、《夜雨寄北》等。
5.宋代作家作品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第七,世称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著有《乐章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溢号文正。名词《渔家傲》反映了边塞生活。贬为邓州知州时写了名文《岳阳楼记》,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载,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 集》。《六国论》选自《嘉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s 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在学术上有不朽贡献,花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临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节选自《王文公文集》。
沈括,字存中,钱塘(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他的《梦溪笔谈》(26卷)是用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其文明白畅达,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另有《李清照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作《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世传诵,《诉衷情》、《钗头凤》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词,文有《过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4 文学常识大全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江西)人,南宋词人,其词多为写景咏物、记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江西)人,南宋大臣,爱国政治家。文学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气歌》、《指南录》、《酹江月》、《〈指南录〉后序》皆为后人传诵。
6.元明清作家作品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所作杂剧达60 多种,今存14 种,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王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5 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所作杂剧15 种,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学生,曾共同从事创作。传有17 种通俗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全书120 回。
于谦,字延益,钱塘(浙江)人,明朝大臣、爱国将领。官至兵部尚书,溢忠肃,诗人。有《于忠肃集》。《石灰吟》为作者12 岁所作,选自《古代诗歌选》。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江苏)人,明代小说家。四十多岁中贡生,官仅至县丞,因耻于折腰而罢归,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不满。晚年著成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既寄托了他济世匡时的愿望,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其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高峰。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江苏)人,后徒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60 岁中进士,官任南京太仆寺丞。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生集》。《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称《还魂记》)。剧作多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长州(江苏)人,明代文学家,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恒言》,改编为影片《秋翁遇仙记》。
徐宏(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江苏)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质学家和游记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记》,该书是日记形式的游记散文,是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书中作者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被称作“古今纪游第一”,《游黄山记》出自本书。(黄山,在安徽省境内,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种植部”。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山东)人,清代文学家。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礼部右侍郎。为桐城派创始人。散文多为经说、序跋、书信、应酬之作。
吴敬梓,字敏轩,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说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55 回。
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祖籍丰润(河北),生于南京,清代小说家,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又名《金玉缘》)的创作,全书未成,病而卒,后四十回为高鹗(è)所续,全书120 回,属于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曾任知县,辞官后于江宁(南京)小仓山下修筑随园定居,自号仓山居士。《祭妹文》选自他的《小仓山房文集》,还著有《随园诗话》。
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继方苞、刘大木魁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阐明儒家的“义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其中“雪中观日”一段,尤为后世称道。
龚自珍,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官至礼部主事,后辞职南归。深于经学、文学和史地学,为“今文学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运动先驱之一。己亥年(道光十九年)归途中写了315 首绝句,总题为《己亥杂诗》。表达对国事的感慨与生平经历的哀乐。
刘鹗,字铁云,笔名(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镇江)人,清末小说家,通数学、医术、水利等,他的《老残游记》是我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吴趼(ji ǎn)人,号沃尧,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广州)人,因居佛山镇,又自称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说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李宝嘉,号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清末(近代)小说家,他的《官场现形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曾朴,字孟朴,江苏常熟人,近代小说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戊戌维新的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少年中国说》、《谭嗣同》出自《饮冰室合集》。

文学常识大全
(二)中国古籍和名著
1.“四书”、“五经”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 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4.《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5.《楚辞》《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6.《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26 卷,选入教材的有《察今》。
7.《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8.《战国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9.《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 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10.《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总集名,宋郭茂倩编。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1.二十四史指从《史记》到《明史》的24 部史书。其中中学课本涉及到的有:《史记》(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新唐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明史》(清·张廷玉等)。

欧阳修勤学的译文

先公四岁而孤,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写。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贫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释义: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欧阳修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抄写还没完成,就可以背诵这本书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原文:先公四岁而孤,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贫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出处: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欧阳修全集·附录》。

扩展资料:

赏析: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家里贫穷,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欧阳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着远大志向和吃苦精神,就一定会成功。

欧阳修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其祖母以荻画地,教他写字。他四岁而孤,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祖母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

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赞同36| 评论 2021-11-18 20:23 热心网友
ou 赞同18| 评论(1) 2021-11-19 06:48 yi曲悲歌 | 二级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 赞同23| 评论 2021-11-19 10:21 zhao20210923 | 一级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赞同21| 评论 2021-11-19 11:25 みちますはなっ | 二级
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加分!!!) 赞同31| 评论 2021-11-19 13:10 热心网友
不知道诶 赞同15| 评论 2021-11-19 13:17 黄宏浩 | 二级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忘食废寝,只是致力读书 赞同21| 评论 2021-11-19 14:03 李炎长大了 | 二级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编辑本段注释: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kkkkkkkkkkkkkkkkkk,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附录:欧阳修家谱《江西欧阳氏旧谱与福建欧阳氏祖谱世系对照表》(符合人类生育规律者则为正宗古谱)   江西欧阳氏旧谱 福建欧阳氏祖谱    世次 祖名 生年 祖名 生年   一世 欧阳通 625- 欧阳韶626-   二世 欧阳幼明645- 欧阳幼咸655-   三世 欧阳昶公670- 欧阳素公672-   四世 欧阳琮公700- 欧阳衍公700-   五世 欧阳晤公725- 欧阳昌公725-   六世 欧阳彻公756- 欧阳詹公755-   七世 欧阳弦公775-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795-   八世 欧阳邈公800- 欧阳澥820-   九世 欧阳规公825-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870-   十世 欧阳绪公850- 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嗣欧阳偃(925-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欧阳万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 嗣欧阳观952-   十二世 欧阳诚公(和公)900- 嗣欧阳修1007-   十三世 欧阳雅公925-   十四世 欧阳效公950-   十五世 欧阳托公975-   十六世 欧阳莘老公1000-   十七世 欧阳仁达(即状元仁颖)1025-   十八世 欧阳偃公1050-   十九世 欧阳观公1075-   二十世 欧阳修1100-(与史实欧阳修1007年出生时间不相符)。    欧阳修死后葬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新郑市辛店镇在县城西13公里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赞同44| 评论(4) 2021-11-19 21:38 BigLittle1202 | 一级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 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   15务:致力于,从事。   16文字:文章   17为:成为......   18及:到   19长:长大   20或:有时 赞同20| 评论 2021-11-21 17:04 小熊猫的 | 二级
欧阳修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
  8书:写。
  9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10士人家:读书人家 
  11或:有时。
  12因: 借:……机会。
  13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14务:致力,从事。
  15文字:文章
  16资:财务,钱财。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唯一的任务只是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赞同23| 评论 2021-11-21 17:59 okpp99 | 二级
刚好符合规范及护肤法国风格头发头发头发干购房合同附件夫妇与公共机构应该好功夫,个vfhghjguhjyg 和更好更快igbhjg够厉害不厉害好几百个,看, 不好了就好了还不好结果看见你爸爸你还加班你们呢当和尚好好飞不会好热额监护人他和故人难聚个你特意用回复你 赞同15| 评论(2) 2021-11-21 18:05 热心网友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贫穷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抄写没有完毕就已经能背诵了。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赞同16| 评论(1) 2021-11-21 18:07 热心网友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赞同15| 评论 2021-11-21 19:09 aa56139059 | 一级
欧阳修四岁时就成了孤儿,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以读,便就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只是为了读书。
原文
   欧阳修画像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编辑本段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 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   15务:致力于,从事。   16文字:文章   17为:成为......   18及:到   19长:长大   20或:有时
本文“以”字的用法及意义
  1太夫人[以]荻画地 :介词,用。   2或以钱币乞[之]:介词,用。   3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4[以]观沧海:连词,相当于"来"。   学习精神   欧阳修家里贫穷,但他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 以:用,用来。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或:有时。因:趁机;借……机会。
编辑本段欧阳修简介:
人物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人物特征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带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作品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文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集名。北宋欧阳修作。三卷。南宋罗泌编次。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单行本。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改题《六一词》,仅一卷,据前本而有所删节。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编》六卷,多有《近体乐府》未收之词。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
编辑本段自述世系文
总世系
  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   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   二世 欧阳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季孙欧阳幼咸为嗣)   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   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   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   六世 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   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 欧阳秬   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 欧阳澥   九世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 欧阳郴(欧阳澥季子)   迁闽县宝历进士 欧阳衮(欧阳澥四子)   子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   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   十世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 欧阳观   十二世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
背景简介
  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祐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   “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修与丽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
由此可见,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东田欧阳氏世谱》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三谱与在江西吉安发现《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全面解开欧阳修(自称“嗣孙修”谨序的真实身世)即曾祖身世之谜。据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载: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年乡贡进士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曾与泉州开元寺高僧沙门文中共书经幢序文。由此,揭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状元黄仁颖嫡系曾孙!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两谱所提供的谱牒史料,从而为人们解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即:欧阳修父观祖父偃嫡系曾祖状元黄仁颖嫡子、欧阳郴嗣子之谜。需说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欧阳郴,原籍福建晋江潘湖欧厝,后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居焉;为唐进士国子监四门肋教欧阳詹之曾孙、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之孙、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之季子;配工部尚书李稠长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后唐状元黄仁颖,字福佑,一字仁达,号潘湖翁,配欧阳澥长女欧阳郴之妹,其子欧阳偃本姓黄,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贫无力攻书,遂外甥承母舅欧阳郴家,实寄养于舅父欧阳郴家,随母姓。至于六兄一弟如恩贡靖江军团练欧阳俊,与恩贡屯中郎中欧阳仪等则为唐工部尚书李稠之女——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妻所生。   精神有: 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编辑本段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其祖母以荻画地,教他写字。他四岁而孤,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祖母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祐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附录:欧阳修家谱《江西欧阳氏旧谱与福建欧阳氏祖谱世系对照表》(符合人类生育规律者则为正宗古谱)   江西欧阳氏旧谱 福建欧阳氏祖谱    世次 祖名 生年 祖名 生年   一世 欧阳通 625- 欧阳韶626-   二世 欧阳幼明645- 欧阳幼咸655-   三世 欧阳昶公670- 欧阳素公672-   四世 欧阳琮公700- 欧阳衍公700-   五世 欧阳晤公725- 欧阳昌公725-   六世 欧阳彻公756- 欧阳詹公755-   七世 欧阳弦公775-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795-   八世 欧阳邈公800- 欧阳澥820-   九世 欧阳规公825-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870-   十世 欧阳绪公850- 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嗣欧阳偃(925-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欧阳万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 嗣欧阳观952-   十二世 欧阳诚公(和公)900- 嗣欧阳修1007-   十三世 欧阳雅公925-   十四世 欧阳效公950-   十五世 欧阳托公975-   十六世 欧阳莘老公1000-   十七世 欧阳仁达(即状元仁颖)1025-   十八世 欧阳偃公1050-   十九世 欧阳观公1075-   二十世 欧阳修1100-(与史实欧阳修1007年出生时间不相符)。    欧阳修死后葬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新郑市辛店镇在县城西13公里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参考资料:额自己
赞同11| 评论 2021-11-22 18:45 郁雯琦 | 一级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赞同4| 评论 2021-11-22 18:57 棉婲糖の滋菋 | 一级
正在做。。。。 赞同7| 评论 2021-11-22 19:03 距离爱遗忘 | 一级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 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   15务:致力于,从事。   16文字:文章   17为:成为......   18及:到   19长:长大   20或:有时
本文“以”字的用法及意义
  1太夫人[以]荻画地 :介词,用。   2或以钱币乞[之]:介词,用。   3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4[以]观沧海:连词,相当于"来"。   学习精神   欧阳修家里贫穷,但他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 以:用,用来。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或:有时。因:趁机;借……机会。
编辑本段欧阳修简介:
人物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人物特征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带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作品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文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集名。北宋欧阳修作。三卷。南宋罗泌编次。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单行本。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改题《六一词》,仅一卷,据前本而有所删节。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编》六卷,多有《近体乐府》未收之词。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
编辑本段自述世系文
总世系
  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   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   二世 欧阳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季孙欧阳幼咸为嗣)   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   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   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   六世 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   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 欧阳秬   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 欧阳澥   九世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 欧阳郴(欧阳澥季子)   迁闽县宝历进士 欧阳衮(欧阳澥四子)   子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   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   十世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 欧阳观   十二世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
背景简介
  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祐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   “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修与丽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   由此可见,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东田欧阳氏世谱》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三谱与在江西吉安发现《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全面解开欧阳修(自称“嗣孙修”谨序的真实身世)即曾祖身世之谜。据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载: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年乡贡进士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曾与泉州开元寺高僧沙门文中共书经幢序文。由此,揭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状元黄仁颖嫡系曾孙!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两谱所提供的谱牒史料,从而为人们解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即:欧阳修父观祖父偃嫡系曾祖状元黄仁颖嫡子、欧阳郴嗣子之谜。需说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欧阳郴,原籍福建晋江潘湖欧厝,后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居焉;为唐进士国子监四门肋教欧阳詹之曾孙、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之孙、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之季子;配工部尚书李稠长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后唐状元黄仁颖,字福佑,一字仁达,号潘湖翁,配欧阳澥长女欧阳郴之妹,其子欧阳偃本姓黄,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贫无力攻书,遂外甥承母舅欧阳郴家,实寄养于舅父欧阳郴家,随母姓。至于六兄一弟如恩贡靖江军团练欧阳俊,与恩贡屯中郎中欧阳仪等则为唐工部尚书李稠之女——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妻所生。   精神有: 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编辑本段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其祖母以荻画地,教他写字。他四岁而孤,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祖母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祐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附录:欧阳修家谱《江西欧阳氏旧谱与福建欧阳氏祖谱世系对照表》(符合人类生育规律者则为正宗古谱)   江西欧阳氏旧谱 福建欧阳氏祖谱    世次 祖名 生年 祖名 生年   一世 欧阳通 625- 欧阳韶626-   二世 欧阳幼明645- 欧阳幼咸655-   三世 欧阳昶公670- 欧阳素公672-   四世 欧阳琮公700- 欧阳衍公700-   五世 欧阳晤公725- 欧阳昌公725-   六世 欧阳彻公756- 欧阳詹公755-   七世 欧阳弦公775-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795-   八世 欧阳邈公800- 欧阳澥820-   九世 欧阳规公825-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870-   十世 欧阳绪公850- 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嗣欧阳偃(925-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欧阳万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 嗣欧阳观952-   十二世 欧阳诚公(和公)900- 嗣欧阳修1007-   十三世 欧阳雅公925-   十四世 欧阳效公950-   十五世 欧阳托公975-   十六世 欧阳莘老公1000-   十七世 欧阳仁达(即状元仁颖)1025-   十八世 欧阳偃公1050-   十九世 欧阳观公1075-   二十世 欧阳修1100-(与史实欧阳修1007年出生时间不相符)。    欧阳修死后葬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新郑市辛店镇在县城西13公里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 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   15务:致力于,从事。   16文字:文章   17为:成为......   18及:到   19长:长大   20或:有时
本文“以”字的用法及意义
  1太夫人[以]荻画地 :介词,用。   2或以钱币乞[之]:介词,用。   3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4[以]观沧海:连词,相当于"来"。   学习精神   欧阳修家里贫穷,但他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 以:用,用来。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或:有时。因:趁机;借……机会。
编辑本段欧阳修简介:
人物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人物特征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带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作品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文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集名。北宋欧阳修作。三卷。南宋罗泌编次。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单行本。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改题《六一词》,仅一卷,据前本而有所删节。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编》六卷,多有《近体乐府》未收之词。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
编辑本段自述世系文
总世系
  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   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   二世 欧阳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季孙欧阳幼咸为嗣)   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   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   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   六世 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   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 欧阳秬   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 欧阳澥   九世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 欧阳郴(欧阳澥季子)   迁闽县宝历进士 欧阳衮(欧阳澥四子)   子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   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   十世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 欧阳观   十二世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
背景简介
  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祐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   “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修与丽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   由此可见,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东田欧阳氏世谱》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三谱与在江西吉安发现《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全面解开欧阳修(自称“嗣孙修”谨序的真实身世)即曾祖身世之谜。据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载: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年乡贡进士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曾与泉州开元寺高僧沙门文中共书经幢序文。由此,揭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状元黄仁颖嫡系曾孙!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两谱所提供的谱牒史料,从而为人们解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即:欧阳修父观祖父偃嫡系曾祖状元黄仁颖嫡子、欧阳郴嗣子之谜。需说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欧阳郴,原籍福建晋江潘湖欧厝,后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居焉;为唐进士国子监四门肋教欧阳詹之曾孙、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之孙、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之季子;配工部尚书李稠长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后唐状元黄仁颖,字福佑,一字仁达,号潘湖翁,配欧阳澥长女欧阳郴之妹,其子欧阳偃本姓黄,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贫无力攻书,遂外甥承母舅欧阳郴家,实寄养于舅父欧阳郴家,随母姓。至于六兄一弟如恩贡靖江军团练欧阳俊,与恩贡屯中郎中欧阳仪等则为唐工部尚书李稠之女——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妻所生。   精神有: 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编辑本段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其祖母以荻画地,教他写字。他四岁而孤,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祖母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祐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附录:欧阳修家谱《江西欧阳氏旧谱与福建欧阳氏祖谱世系对照表》(符合人类生育规律者则为正宗古谱)   江西欧阳氏旧谱 福建欧阳氏祖谱    世次 祖名 生年 祖名 生年   一世 欧阳通 625- 欧阳韶626-   二世 欧阳幼明645- 欧阳幼咸655-   三世 欧阳昶公670- 欧阳素公672-   四世 欧阳琮公700- 欧阳衍公700-   五世 欧阳晤公725- 欧阳昌公725-   六世 欧阳彻公756- 欧阳詹公755-   七世 欧阳弦公775-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795-   八世 欧阳邈公800- 欧阳澥820-   九世 欧阳规公825-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870-   十世 欧阳绪公850- 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嗣欧阳偃(925-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欧阳万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 嗣欧阳观952-   十二世 欧阳诚公(和公)900- 嗣欧阳修1007-   十三世 欧阳雅公925-   十四世 欧阳效公950-   十五世 欧阳托公975-   十六世 欧阳莘老公1000-   十七世 欧阳仁达(即状元仁颖)1025-   十八世 欧阳偃公1050-   十九世 欧阳观公1075-   二十世 欧阳修1100-(与史实欧阳修1007年出生时间不相符)。    欧阳修死后葬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新郑市辛店镇在县城西13公里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欧阳修四岁时就成了孤儿,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以读,便就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只是为了读书。
原文
   欧阳修画像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编辑本段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 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   15务:致力于,从事。   16文字:文章   17为:成为......   18及:到   19长:长大   20或:有时
本文“以”字的用法及意义
  1太夫人[以]荻画地 :介词,用。   2或以钱币乞[之]:介词,用。   3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4[以]观沧海:连词,相当于"来"。   学习精神   欧阳修家里贫穷,但他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 以:用,用来。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或:有时。因:趁机;借……机会。
编辑本段欧阳修简介:
人物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人物特征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带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作品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文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集名。北宋欧阳修作。三卷。南宋罗泌编次。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单行本。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改题《六一词》,仅一卷,据前本而有所删节。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编》六卷,多有《近体乐府》未收之词。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
编辑本段自述世系文
总世系
  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   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   二世 欧阳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季孙欧阳幼咸为嗣)   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   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   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   六世 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   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 欧阳秬   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 欧阳澥   九世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 欧阳郴(欧阳澥季子)   迁闽县宝历进士 欧阳衮(欧阳澥四子)   子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   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   十世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 欧阳观   十二世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
背景简介
  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祐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   “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修与丽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
由此可见,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东田欧阳氏世谱》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三谱与在江西吉安发现《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全面解开欧阳修(自称“嗣孙修”谨序的真实身世)即曾祖身世之谜。据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载: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年乡贡进士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曾与泉州开元寺高僧沙门文中共书经幢序文。由此,揭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状元黄仁颖嫡系曾孙!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两谱所提供的谱牒史料,从而为人们解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即:欧阳修父观祖父偃嫡系曾祖状元黄仁颖嫡子、欧阳郴嗣子之谜。需说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欧阳郴,原籍福建晋江潘湖欧厝,后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居焉;为唐进士国子监四门肋教欧阳詹之曾孙、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之孙、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之季子;配工部尚书李稠长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后唐状元黄仁颖,字福佑,一字仁达,号潘湖翁,配欧阳澥长女欧阳郴之妹,其子欧阳偃本姓黄,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贫无力攻书,遂外甥承母舅欧阳郴家,实寄养于舅父欧阳郴家,随母姓。至于六兄一弟如恩贡靖江军团练欧阳俊,与恩贡屯中郎中欧阳仪等则为唐工部尚书李稠之女——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妻所生。   精神有: 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编辑本段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其祖母以荻画地,教他写字。他四岁而孤,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祖母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祐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附录:欧阳修家谱《江西欧阳氏旧谱与福建欧阳氏祖谱世系对照表》(符合人类生育规律者则为正宗古谱)   江西欧阳氏旧谱 福建欧阳氏祖谱    世次 祖名 生年 祖名 生年   一世 欧阳通 625- 欧阳韶626-   二世 欧阳幼明645- 欧阳幼咸655-   三世 欧阳昶公670- 欧阳素公672-   四世 欧阳琮公700- 欧阳衍公700-   五世 欧阳晤公725- 欧阳昌公725-   六世 欧阳彻公756- 欧阳詹公755-   七世 欧阳弦公775-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795-   八世 欧阳邈公800- 欧阳澥820-   九世 欧阳规公825-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870-   十世 欧阳绪公850- 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嗣欧阳偃(925-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欧阳万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 嗣欧阳观952-   十二世 欧阳诚公(和公)900- 嗣欧阳修1007-   十三世 欧阳雅公925-   十四世 欧阳效公950-   十五世 欧阳托公975-   十六世 欧阳莘老公1000-   十七世 欧阳仁达(即状元仁颖)1025-   十八世 欧阳偃公1050-   十九世 欧阳观公1075-   二十世 欧阳修1100-(与史实欧阳修1007年出生时间不相符)。    欧阳修死后葬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新郑市辛店镇在县城西13公里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本文标题: 二十四史中记载的哪些人物的年龄比该书的编者年龄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74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解释光速的概念中国古人是怎么称呼L Z U T这些形状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