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找不到前349年的记载

发布时间: 2023-10-07 19:00: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0

《资治通鉴》怎么少了秦始皇的记载《资治通鉴》,没有秦始皇的记载。因为《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为宋朝皇帝治理天下提供历史借鉴的,就...

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找不到前349年的记载

《资治通鉴》怎么少了秦始皇的记载

《资治通鉴》,没有秦始皇的记载。因为《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为宋朝皇帝治理天下提供历史借鉴的,就需要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据,但是从黄帝到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发生具体事件对应的确切时间,很多根本无从考证,原因是那时没有纸张,而且靠竹简来记载,而且都是孤本,民间对于史料保存是不多的,而且王宫大臣死后还有用竹简陪葬的,所以保存下来的史料就更少了,所以司马光没有把无从考证的秦始皇写入《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没有秦始皇的记载。因为《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为宋朝皇帝治理天下提供历史借鉴的,就需要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据,但是从黄帝到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发生具体事件对应的确切时间,很多根本无从考证,原因是那时没有纸张,而且靠竹简来记载,而且都是孤本,民间对于史料保存是不多的,而且王宫大臣死后还有用竹简陪葬的,所以保存下来的史料就更少了,所以司马光没有把无从考证的秦始皇写入《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没有秦始皇的记载。因为《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为宋朝皇帝治理天下提供历史借鉴的,就需要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据,但是从黄帝到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发生具体事件对应的确切时间,很多根本无从考证,原因是那时没有纸张,而且靠竹简来记载,而且都是孤本,民间对于史料保存是不多的,而且王宫大臣死后还有用竹简陪葬的,所以保存下来的史料就更少了,所以司马光没有把无从考证的秦始皇写入《资治通鉴》。
而产生这两点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从黄帝到春秋战国,对于历史的保存很不完善,有些具体的史料在哪个艰苦的条件下根本保存不了。即使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可以书写在竹简上,可别忘了,这些竹简基本上都是孤本,紧紧存于宫廷内院之中,民间对于史料的保存是不多的。而有些王公大臣死后还会拿这些竹简陪葬,就导致了这些孤本的进一步流失。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后来的项羽烧阿房宫,这两件事对于秦以前的史料也是毁灭性的灾难。所以我们看《资治通鉴》,秦朝建国之前的史料都是非常简略的。
《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为宋朝皇帝治理天下提供历史借鉴的。既然要借鉴,就需要有真实可考的历1、《资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为宋朝皇帝治理天下提供历史借鉴的。既然要借鉴,就需要有真实可考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据,至少史料要丰富,有丰富的人物关系。而上古时代,黄炎尧舜禹,历史太过于久远,这些史料本身就包含很大的虚构成分以及神话传说。司马光也不一定敢拿这些虚构的传说糊弄皇帝。史事件作为依据,至少史料要丰富,有丰富的人物关系。而上古时代,黄炎尧舜禹,历史太过于久远,这些史料本身就包含很大的虚构成分以及神话传说。司马光也不一定敢拿这些虚构的传说糊弄皇帝。

春秋战国的具体断代时间

春秋战国的断代,一般有这样几种:

1、以《春秋》绝笔为限。孔子做春秋,至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停笔,是谓“春秋绝笔”,因此有的学者就以此为限,公元前481年及之前为春秋,公元前480年及之后为战国。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即讫至公元前481年,周谷城《中国通史》则以公元前481年为春秋,前480年为战国。而杨宽《战国史》起自公元前481年,其实也是采用了这个断限。

2、以《史记·六国年表》纪事为限。《史记·六国年表》记述战国之事,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为开端,所以有学者以这一年为春秋、战国之分界。即公元前476年及以前为春秋,公元前475年及以后为战国。这一说法影响极为广泛,如郭沫若《中国史稿》、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白寿彝《中国通史》都采用这一断限,现在通行的人教版、北师大版中学历史课本也采用这一说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课本   中国历史年表

3、以《资治通鉴》纪事为限。《资治通鉴》开篇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为开端,所以有学者以这一年为春秋战国之分界。即公元前404年之前的时期为春秋,以公元前403年及之后的时期为战国。比如范文澜《中国通史》、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都采用这一说法。

4、以标志性事件——即三家分晋——为界,三家分晋发生在公元前453年,也就是公元前453年之前为春秋,公元前453年及之后为战国。这一说法提出较晚,是1979年金景芳在《中国古代历史分期商榷》一文中提出的,不过影响还是挺大的。现在一般说起春秋战国分界,一般都说是三家分晋。顾德融、朱顺龙所箸《春秋史》就采用这一断限。

除以上四种影响较大的说法之外,还有以《左传》纪事为限的,也就是以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为限的,不过采用的人不多。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的断限有多种,到现在并没有一个压倒性的说法。但是,无论何种断限,总是将春秋战国两个时代紧紧相连,决没有“中间空了几十年”的说法。

易中天这种讲法,我怀疑他是对春秋和战国采取了不同的断限,比如春秋时期的断限采取《春秋》纪事,断在公元前481年,战国却采用三家分晋为限,断在了公元前453年,当然其中就空出了好几十年。——但很可惜,这种混搭的断限是错误的。

PS:春秋和战国当然不同,完全不同,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但这种变化,是从很早就开始了(甚至在西周宣王时期就开始酝酿),然后经过将近三百年的演变,最终旧制度(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全面崩溃,最后才成了战国,绝非是在哪一时刻一不留神突然一下子从春秋变成了战国的。

答:
春秋时代之始史学界共同认定为公元前770年,而春秋时期结束有数种观点:1.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75年)这种说法源于司马迁

2.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注:公元前349年,末代晋侯晋静公才被杀死,晋国才正式灭亡。这种分法是按照大事件的分法。

3.公元前403年4.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这种说法比较小众,山东又称齐鲁大地,其中的齐也即春秋战国的齐国,齐起自直钓江上封神于天的姜太公建国,传至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凭借“尊王攘夷”的政治资源以及绵长海岸线的商贸资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人称“海王之国”。
三家分晋是外在标志,划分春秋和战国内在标准在于国家对土地私有的承认。春秋前期,井田制是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到了春秋后期,随着铁器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但是根据井田制,国家不能对新开垦的土地进行征税,因此,各国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制,希望以此扩大国家税收的规模,为战国时期的吞并战争做准备。正是如此,进入战国时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开始了,最终,较早实行改革的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统一了六国。

公元前544年
三家分晋是外在标志,划分春秋和战国内在标准在于国家对土地私有的承认。春秋前期,井田制是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到了春秋后期,随着铁器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但是根据井田制,国家不能对新开垦的土地进行征税,因此,各国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制,希望以此扩大国家税收的规模,为战国时期的吞并战争做准备。正是如此,进入战国时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开始了,最终,较早实行改革的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统一了六国。

公元前544年
从三家分晋开始是战国时期!之前是春秋

关于晋国后期的问题。三家分晋后,资治通鉴说晋孝公立17年死,在前378年晋静公即位。

三家分晋后,资治通鉴说晋孝公立17年死,在前378年晋静公即位。而很多地方却说........晋孝公(?─约前357年),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赵迁晋君于屯留。怎么会这样?哪个才是真的?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
晋孝公如果真的在位只有17年,那么孝公20年这个记述就是错误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是晋桓公但晋桓公按照现代学者的研究就是晋孝公(貌似有点乱),那么这就提出几种可能,第一就是晋孝公十七年没死,只不过改元了由孝公变成了桓公继续存活(在战国时代所谓的某某公不一定是谥号,他本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这种称呼)孝公二十年也就是桓公三年。
第二种可能性,孝公确实是死了,但即位的晋君继续采用孝公的纪年,所以才会出现孝公二十年字样。而他(新任晋君桓公不改元)。
第三种可能性,以司马光的史学功底反常识错误的可能性不算很高,在孝公与静公之间是晋国的权力真空期,国家没有国君,虽然国君死了但纪年方式还在延续,于是出现了孝公二十年字样。而那个被迁的晋君可能是哪个所谓的桓公,也可能只是一个不被韩赵立起来的傀儡。在法理上没有被正是确认。(这种类似篡位自立的很多的不被承认)
史记这个地方错了,晋孝公实际在位33年(前389~前356年),随后才是晋静公,晋静公被废为庶人发生在前349年,而不是前376年。
《史记》中也说晋孝公在位17年,而“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赵迁晋君于屯留”出自《竹书纪年》,原文为“桓公(《竹书纪年》把晋孝公说作晋桓公)二十年,赵成侯、韩共侯迁桓公於屯留”。但由于《竹书纪年》出土时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竹书纪年》的整理仍存在争论和问题。所以以《史记》的记载为准,比较可靠,而且现在大多数认为的都是,和史记中记载的一样的。

纯手打,望采纳!
本文标题: 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找不到前349年的记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64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个个健竹饮对健康有影响亚运会历史上,中国的奖牌榜是什么水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