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太子太师”这一官职为何不避司马师的讳

发布时间: 2023-09-21 23:59: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0

古代太师是什么官职?宋朝时期,太师为正一品官职,位于三公之首(太师、太傅、太保)。太师作为三公之首,却只是一个虚衔,是皇帝对有功...

晋朝“太子太师”这一官职为何不避司马师的讳

古代太师是什么官职?

宋朝时期,太师为正一品官职,位于三公之首(太师、太傅、太保)。

太师作为三公之首,却只是一个虚衔,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嘉奖,虽然在级别和丞相相同,都是正一品,但太师只享受正一品工资待遇,却没有实权。

始于商朝,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

太师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作为用来封赏有功之臣的一个光环,只是荣誉的象征。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扩展资料:

古代的太师初期是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重臣,后期则逐步演变成崇高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在商周时期,中国是封而建之,能够担任太师的都出身于实力强大的诸侯或宗室,所以地位崇高的同时也代表了实力最强,为百官之首。周朝最有名的太师就是姜子牙,因辅助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在今天的山东淄博,建立齐国,公爵,拥有代替天子讨伐其他诸侯的权利。

到宋朝时太师代表的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宋朝时大臣的品级普遍很低,七八品就是朝臣,有些历史上的宋朝名臣,看上去权利很大,品级实际并不高,比如欧阳修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但是到退休品级也只是从二品的兵部尚书、太子少师,所以死后会被追赐一个太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公

什么叫太师?

太师
太师
[tài shī]
释义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例句
房间内摆上这几张太师椅,显得古色古香,别有气氛。电视剧里太师看起来很厉害,其实都是编剧唬人的,秦以后只是表示地位高无实权,基本上都是死后追授,生前称太师的不是快退休了,就是快死了。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太师,晋时避司马师讳曾改为太宰,晋后又恢复,与太傅、太保一起被称为“三师”或“三公”。地位高于太尉、司徒、司空所谓的“三公”,所以也叫做上公。

单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太师,皇帝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并指导君王如何治国的那种,而非只是给皇帝讲讲课的老师,地位之高可想而知。所以太师从出现起,更多的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而不是说“厉害”。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只不过如夏商时期,中国是封而建之,能够担任太师的都出身于实力强大的诸侯或宗室,所以地位崇高的同时也代表了实力最强,为百官之首。周朝最有名的太师就是姜子牙,因辅助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在今天的山东淄博,建立齐国,公爵,拥有代替天子讨伐其他诸侯的权利。

到了秦朝,秦始皇怎么可能允许一个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存在,于是废除了太师。汉朝建立后,虽然又恢复了太师,但是中国进入君主集权,不允许这种地位高于君王,又能掌握实权的存在。所以太师就变成了荣誉衔,只保留地位,代表大臣的待遇等级,一直到清朝为止。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可以把它理解为现在的上将、中将、少将,听着唬人,实际上没什么权利,连唱唱歌跳跳舞的都能评个将,真正权利还是看掌握的是一个师还是一个军。

如宋朝时最明显,大臣的品级普遍很低,七八品就是朝臣,全国可能就只有三四百个,资历够了可能才五六品就能当国级干部了。有些历史上的宋朝名臣,看上去权利很大,品级实际并不高,比如欧阳修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但是到退休品级也只是从二品的兵部尚书、太子少师,所以死后会被追赐一个太师。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所以宋朝很多名臣,比如赵普、文彦博、司马光、苏轼等死后都被追封为太师,其他的也会是三师之一。

我们现在看明清时期的古装剧,一品多如狗,二品满地走,实际上都是扯淡,一般来说就算是泛滥的清朝,一品的也是非常少的。比如各部尚书一般都是从一品,要退休了,封一个太师,提高至一品,可以多领点退休金或葬礼办的豪华一点。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以下来说都是荣誉衔:

一品:太师、太傅、太保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或者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古代的太师初期是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重臣,当然是很历害的啦!但是,后期则逐步演变成崇高的荣誉性加衔职务,没有什么实权的咧!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一.太师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师”、“三公”,是古代辅佐帝王治国理政的官职,太师位列“三师”、“三公”之首,实权相当于后来的丞相,荣誉高于丞相。

被后世久久称道的、殷商时德才兼备的贤臣箕子,既担任辅佐商纣王太师之职,唯纣王一意孤行,使箕子纵有高德贤才,亦是徒劳;留有“周公三吐哺”美名的周公旦,也是担任辅佐周成王的太师一职。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但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荣誉性的虚衔,成为重臣显官在实职外的荣誉加衔。

如宋代开国第一相赵普,身居古代最高官职——宰相,无官再升,授予太师荣誉性加衔;蔡京也位居宰相,加授太师之衔,故以蔡太师闻名于世!

二.太子的老师,全称太子太师,简称为太师,身为太子的老师,教育太子,都是品行端正、知识渊博的大师级人物,太子登基做皇帝以后,往往获得丰厚回报,授予实权高官。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但在后来,也是无论担任过太子老师与否,成为高官重臣实职外的荣誉性加衔。

如史上才能卓著的知名宰辅,明代的政治改革家张居正,官衔一大堆,最后加个太子太师象征荣耀的虚衔;

又如洪承畴,身居兵部尚书,位高权重,为笼络其忠于职守,剿灭李自成,抗击清军,身为一介武夫,竞然也加上了太子太师本应是文人的最高荣誉性之衔。

古代历史上的太师究竟是什么官职,地位很高吗?
整个历史中,也就是宋代封的太师比较多,两宋一共有20多个太师,但也不都是活着时封的。拿明代来说,整个明代,活着就封了太师的人,只有4个。

而史上最奇葩的太师,则是明代一个名叫“朱寿”的人。此人官拜太师、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其实这个家伙就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自己,皇帝化身臣子耍这么一出把戏,也算是千古一人了。
太师,官名。太,亦作大。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
沿革
指官职,又名太宰。“三公”之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基本释义
  1、古时三公之首,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2、古代乐官之长。

  3、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4、复姓。周有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太师
  词语分开解释:

  太:太 tài 过于:太长。极端,最:太甚。太平。高,大:太空。太学。很:不太好。

  师 : 师(师) shī 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h刼 )为人师。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周公薨,毕公代之。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元史百官志曰“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员。太宗即位,建三公,其拜罢岁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职常缺,而仅置太保一员。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无虚位矣。” 明史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朝鲜高丽时代亦设有太师,朝鲜王朝改称大师。
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为辅弼国君之官。

周朝设置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职位,所谓的三公九卿,是古代朝廷的中枢,而12个官职又以太师为首。太师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朝曾经一度不用这个称呼了,到了董卓作乱的时候,感觉自己功劳很大,就又称太师。

扩展资料:

太师和丞相:

太师是从殷商就开始有的官职,负责协助君主掌管天下大事,商纣王时候的太师是著名的箕子,周朝著名的太师有姜太公(姜子牙),周公等等,从这豪华阵容来看,太师毫无疑问是朝堂上数一数二的职位了。

周朝设置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职位,所谓的三公九卿,是古代朝廷的中枢,而12个官职又以太师为首。汉朝曾经一度不用这个称呼了,晋朝建立后沿袭周朝的称呼把太师这个高职给了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由于司马师的原因,所以当时太师被改名叫太宰。

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汉代也一度用过丞相这个称呼,萧何即为第一任丞相,而后历代称呼多有改变,比如:司徒、仆射、首辅等。丞相也是属于三公之一,汉朝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也就是说丞相相当于太师的职位,也是三公之首
太师,晋时避司马师讳曾改为太宰,晋后又恢复,与太傅、太保一起被称为“三师”或“三公”。地位高于太尉、司徒、司空所谓的“三公”,所以也叫做上公。

单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太师,皇帝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并指导君王如何治国的那种,而非只是给皇帝讲讲课的老师,地位之高可想而知。所以太师从出现起,更多的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而不是说“厉害”。

只不过如夏商时期,中国是封而建之,能够担任太师的都出身于实力强大的诸侯或宗室,所以地位崇高的同时也代表了实力最强,为百官之首。周朝最有名的太师就是姜子牙,因辅助周武王灭商有功,被封在今天的山东淄博,建立齐国,公爵,拥有代替天子讨伐其他诸侯的权利。

到了秦朝,秦始皇怎么可能允许一个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存在,于是废除了太师。汉朝建立后,虽然又恢复了太师,但是中国进入君主集权,不允许这种地位高于君王,又能掌握实权的存在。所以太师就变成了荣誉衔,只保留地位,代表大臣的待遇等级,一直到清朝为止。

可以把它理解为现在的上将、中将、少将,听着唬人,实际上没什么权利,连唱唱歌跳跳舞的都能评个将,真正权利还是看掌握的是一个师还是一个军。

如宋朝时最明显,大臣的品级普遍很低,七八品就是朝臣,全国可能就只有三四百个,资历够了可能才五六品就能当国级干部了。有些历史上的宋朝名臣,看上去权利很大,品级实际并不高,比如欧阳修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但是到退休品级也只是从二品的兵部尚书、太子少师,所以死后会被追赐一个太师。

所以宋朝很多名臣,比如赵普、文彦博、司马光、苏轼等死后都被追封为太师,其他的也会是三师之一。

以下来说都是荣誉衔:

一品:太师、太傅、太保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或者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古代的太师初期是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之重臣,当然是很历害的啦!但是,后期则逐步演变成崇高的荣誉性加衔职务,没有什么实权
基本解释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详细解释
古三公之最尊者。
周 置,为辅弼国君之官。《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秦 废。 汉 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 太傅 ”、“ 太保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古代乐官之长。
《国语·鲁语下》:“昔 正考父 校 商 之名颂十二篇於 周 太师。” 韦昭 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汉 班固 《东都赋》:“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
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君瑞 敬身,太师忙答。” 元 无名氏 《猿听经》第三折:“太师一一问根芽,小生也曾得志贯京华。”
复姓。
周 有 太师疵 。见《史记·周世家》。

中国古代太师一职是什么官

  
太师是中国古代名义上最高的官职,由君王的师傅演变而来。从殷周时与太傅、太保并称三公,到汉魏以来为上公,南北朝隋唐称三师,北宋末年直到明清仍称三公。是在宰相之上的荣誉官职,而太师在班次上又在太傅、太保之上。担任太师一般都是国家的重要大臣,很多都是死后加授的荣誉职衔,在生前授予太师职衔的大臣在每个朝代都非常稀少。
  
商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为天子首席的辅弼官。《周礼・师氏》“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当时另有乐师称为太师者,如《史记・周本纪》的太师疵、晋平公时的师旷等等,与三公之太师不同。三代史料缺失,根据《史记・殷本纪》称纣王以箕子为太师。周初,周武王以太公望为师,号称师尚父【1】。周成王时,周公旦为太师,在宗周辅佐周成王,周公之后又有毕公高任太师。春秋时代,太师不常见,除了辅佐太子的太子太师外,身为三公的太师在列国也有例可见。如晋国狐射姑在与赵盾的中军将争夺中失败,被晋襄公授予太师这一高级官衔,以安抚其心【2】。楚国太子太师潘崇帮助太子商臣逼杀楚成王,使商臣即位为楚穆王,商臣为了酬谢潘崇,命他为太师【3】。
  
战国以来,太师与太傅、太保逐渐被废除,列国形成了不同于三代的新官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无古三公之职。西汉高后元年,设立太傅,来安抚被她免职的右丞相王陵,并不常置,高后之后也被取消【4】。而太师、太保并没有恢复。直到汉平帝即位,王莽执政,恢复古官之称。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取代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作为三公,三公之上,设立太师、太傅、太保还有太阿作为上公。并且规定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5】元始元年,以博山侯孔光为太师,元始五年,孔光去世后,又以扶德侯马宫为太师。【6】孔光、马宫作为当时著名的儒学学者,都曾担任过汉朝的丞相,对王莽的行为也表示支持,王莽推出他们担任地位尊崇的太师,也有招揽人心的作用。
  
王莽建立新朝后,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与三公、四将并称十一公【7】。成为新朝官制的中枢。就不再用德高望重的学者官员担任太师等要职,而是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如太师先后有自己的侄子王舜和王舜的儿子王匡父子两代担任。他们并没有统领百官的资历和威望,特别是王匡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在新朝末年,参与镇压赤眉军起义的时候,大肆掳掠百姓,当时百姓有歌谣“宁逢赤眉,不逢太师!”说的正是王匡【8】。
   东汉建立后,只保留了太傅的上公地位,太师、太保等都没有设置。只是在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在初平二年二月,进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9】。次年四月,王允、吕布诛杀董卓,汉末三国,太师一职遂不再设置。
  

西晋建立,规范了汉魏以来的公卿制度,太师因为犯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为太宰,太宰、太傅、太保为上公、大司马、大将军为二大,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并称八公【10】。先后担任太宰的有安平王司马孚、何曾、汝南王司马亮、梁王司马肜、何劭、河间王司马�,东晋有西阳王司马�、武陵王司马�、琅琊王司马德文。除了何曾、何劭父子,其他担任太师的都是晋朝的近支宗室。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亮、司马肜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是司马孚的孙子、八王之乱之一,司马�是司马亮的儿子,司马�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司马德文是晋安帝的弟弟、后来的晋恭帝。太宰成为了一种位极人臣的荣誉象征,除了近支宗室和行将就木的老臣其他人几乎无人可以染指。南朝以来,太宰几乎成了大臣死后的封赐【11】,宋齐梁陈只有刘宋的刘义恭和萧梁的萧方智在生前担任过。刘义恭是作为在宋孝武帝时,宋武帝刘裕唯一活在世上儿子而被加授太宰的;萧方智的太宰只是在其父梁元帝被杀后的动荡局面中,萧方智走向皇帝之位的一个过渡而已。太师(太宰)已经为帝王师不具备的功能了。
  
十六国时代,官制杂乱,很多政权太师、太宰并置。可考的太师有汉(前赵)的刘景、任�,成汉的范长生、董皎,前秦的鱼遵、苻纂,前燕的慕舆根,后燕的库辱官伟。但是由于十六国官制胡汉杂糅,各个政权的官制也千差万别,所以太师也只是众多公卿中的一员,并不像两晋南朝那样尊崇。北朝的北魏、北齐等政权亦然。同时,十六国、北朝很多政权,还有丞相、相国之职,位在太师之上,两晋南朝的丞相除了王导以外,大多是臣子篡位为皇帝之前的一步,如《文献通考》所述,“非人臣所居之位”。而北朝的丞相、相国很多还是由皇帝任命大臣担任的,特别是北齐。在北魏担任太师的有宗爱、常英、冯熙、元勰、元雍、元继、尔朱荣、元肃、高欢、元欣、元谌,东魏有元坦、厍狄干,西魏有长孙稚、元欣、贺拔胜。其中宗爱、尔朱荣、高欢是权臣,常英、冯熙是外戚,元勰、元雍、元继、元肃、元欣、元谌、元坦是宗室。东魏的厍狄干是高欢的亲信,西魏的长孙稚、贺拔胜是宇文泰倚重的元魏旧臣。北齐的太师有斛律金、高演、高�、段韶、贺拔仁、高�、娄睿、高润,八位太师,宗室占半数,且都是神武帝高欢的儿子;斛律金、段韶、贺拔仁是北齐重臣,娄睿是外戚。
   西魏北周根据《周礼》改革官制后,太师成为天官大冢宰的兼职,西魏时为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宇文觉担任,北周由李弼、宇文护、尉迟迥、宇文招、宇文贤担任。宇文护为北周前期15年的实际掌权者,他死后周武帝停止大冢宰兼任太师,太师又恢复荣誉官衔。【12】
  

隋朝统一南北,综合前朝官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没有属官,完全为荣誉职衔【13】。自隋朝至唐末,三师的授予极其稀少,只有隋初隋文帝为庸酬李穆在隋朝夺权,之后三百余年无一人在生前获得太师之职。唐末李克用、朱温作为强藩割据一方被朝廷加授太师,此时,三师三公制度已发生较大变化。渐渐成为授予节度使的一种加衔,资历不够的武将则为检校太师等,而并非之前的百官之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朝元丰改制时。依然有太师之前意义的如五代的冯道,宋代的赵普、赵元佐、赵元俨、韩琦、富弼、文彦博等人。检校太师数不胜数,连高丽、交趾的国王,宋朝也照例授予他们检校太师之职【14】。
  
宋徽宗政和二年,以恢复古制为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废除太尉、司徒、司空,以宰相兼任三公【15】。蔡京作为门下侍郎兼尚书左仆射任太师,之后掌兵戎的宦官童贯和外戚郑绅也担任过太师。南宋任太师的有秦桧、韩世忠、杨存中、张俊、史浩、吴益、赵伯圭、韩�胄、史弥远、杨谷、杨石、郑清之、赵与芮、贾似道,一般权相与外戚、宗室常为太师,而宗室的比例已比前朝有所减少。
   金朝在金熙宗时使用汉化官制,以太师为三师之首,完颜宗磐、完颜宗干、完颜宗弼、完颜宗贤、完颜勖、徒单恭、温都思忠、张浩、徒单克宁、纥石烈执中(胡沙虎)、崔立。前期主要是握有兵权的宗室,中期是文官宰相,而且不常置,后期就是行废立的权臣胡沙虎、崔立了。
  

元朝依然有太师,早在蒙古汗国时期,木华黎被封为太师国王,统领汉地事宜。之后,月赤察儿、阿剌不花、脱儿赤颜、阿撒罕、铁木迭儿、马扎儿台、脱脱、汪家奴等先后任太师【16】。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建立,蒙古北遁,一些中原官制继续保留,比如太师。成为掌握蒙古权力的蒙古首领常常得到的头衔,如东蒙古的阿鲁台,瓦剌的脱欢、也先都曾为太师,直到达延汗时被废除。
  
明朝开国之初,以左丞相李善长为太师【17】。李善长之后,太师对于文官只作为死后赠官,只有张居正在临死之前曾加授太师,成为一时荣典。此外,加授太师的大臣就是功臣后裔世爵,如英国公张辅、张懋、武定侯郭勋等人。明武宗化名朱寿巡游塞外,竟为朱寿加授太师,皇帝封自己为将军、太师,也是千古奇谈了。清朝只在康熙时,加授辅政大臣遏必隆、鳌拜为太师【18】,鳌拜旋即被逮捕,遏必隆太师也被消除。此外,太师皆是死后封赠。
太师,官名。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周时为“三公”;汉哀、平间,尊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后魏、晋、江左均随称“上公”;后魏称“三师”;后周又为“三公”;隋时依后魏称“三师”,唐依隋制亦称“三师”。
1、古时三公之首,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2、古代乐官之长。
3、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4、复姓。周有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词语分开解释:
太:太 (tài )过于:太长。极端,最:太甚。太平。高,大:太空。太学。很:不太好。
师 : 师(师) shī 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音“号” )为人师。

太子太师的基本简介

太子太师,古代官职,西晋始置。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多为虚衔无实职。主要是追赠死去的重臣。著名的太子太师有庞籍,姜太公,董卓,李时,严嵩。
在历代史书官职志中,早见于旧唐书“东宫置三师、三少、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职事官”。
宋代未设东宫三师,元代复置但不常有。明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清代承袭明制“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俱东宫大臣,无员限,无专授。”
汉、魏东宫师保,只置太子太傅、少傅。晋武帝咸宁中,备六傅之职,加置太师、少师、太保、少保。因避司马师讳,太师缺笔作太帅。南朝不置,北魏复置,以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为东宫三太,正二品。北齐沿置,称三师,掌师范训导,辅翊皇太子。隋、唐沿置,隋为正二品,唐为从一品,宋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作为加官,只授给宰相相官未至仆射者与致仕的枢密使,实非东宫官。辽南面朝官,金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起,都有太子三师、太少。元不常置。明初以朝臣兼东宫师傅。成祖后,太子三师、三少只用为兼官、加官、赠官。清同明制。

本文标题: 晋朝“太子太师”这一官职为何不避司马师的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27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人 50 万年前或已开始建木屋,这一发现对古人类研究有哪些意义有哪些被证伪的历史更像真正的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