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到底是谁错了

发布时间: 2023-09-21 17:01: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7

苏轼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变法有什么弊端吗?说到王安石,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期间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都是他的诗歌,认为他也是一...

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到底是谁错了

苏轼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变法有什么弊端吗?

说到王安石,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期间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都是他的诗歌,认为他也是一位诗人,但其实不止于此,王安石还是北宋时期一位政治家、改革家,最有名的就是王安石变法。一般来说,变法就是图强,为了国家的发展,可是王安石的变法,尽管我们现在看来很有意义,但在当时却有很多人反对,而且这些反对的人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正直之士,例如苏轼、司马光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提起王安石,我们自然会想起熙宁变法。人们今天对这场改革评价极高,然而,在当时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般的观点认为,王安石的反对者都是些守旧势力。但认真读史就会发现王安石的支持者基本是些投机的奸臣,而反对者却都是些君子,如苏轼、司马光、程氏兄弟等。
按道理来说,苏轼、司马光等人并非不明事理之徒,那他们为何要反对王安石变法呢?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守旧势力,变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吗?这个解释说实话不具有太强的说服力。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当时的很多政治家都认为王安石不具有宰相之才。如三朝元老韩琦,此人可是推行过庆历新政的人,深谙变法之道,因此他的话很具权威性。他曾苦口婆心地对神宗皇帝说:王安石是个出色的翰林学士,但当宰相绝对是不合格的。其实,这不仅是韩琦一个人的看法,可以说是时人的共识。那么既然王安石不适合当宰相,历史又为什么选择了他呢?
根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苏轼责曾公亮不能救正朝廷,公亮曰:上与安石如一人,此乃天也!曾公亮曾经举荐过王安石,但后来对他做的一些事并不赞赏,于是王安石便将其排挤出朝廷。曾公亮此言可谓是一语中的,上与安石如一人,神宗皇帝全力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事业,对他言听计从。为何如此呢?这也是机遇吧!让王安石遇到了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当时年仅十七岁,正是血气方刚之际,渴望建功立业。面对西夏的侵扰、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领,神宗皇帝早就想一展宏图了。这时王安石提出军事改革、经济改革的方案,可以说正合神宗皇帝的心意。因此,俩人一拍即合,君臣联袂,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改革——熙宁变法。
那么,王安石究竟为什么不适合做宰相呢?我们来看看王安石的个人气质、性格就明白了。
首先,王安石最大的特征太过狂妄、刚愎自用。这可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文献依据的。根据阮阅的《诗话总龟》记载,王安石被罢相之后,回到金陵住在州东的刘相故宅,在厅上题字曰: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诸葛亮是蜀汉贤相,受到人们的赞赏,王安石在这里却对其极尽嘲讽,大有自己之才过于卧龙的感慨。此外,根据宋人笔记《默记》记载,王安石高中进士以后,时任枢密使的晏殊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专门设宴请他喝酒。
期间晏殊对其推心置腹地说:咱俩都是江西老乡,我送你八个字‘能容于物,物亦容矣’。这本是晏殊经历了宦海沉浮以后的肺腑之言。但是王安石回到客舍,颇为不屑的说道:晏公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此后他更看不起晏殊,认为一个宰相却喜欢填词宴饮,这个国家肯定是治理不好的。
王安石在扬州做官时,有人问韩琦一个怪僻字,韩琦随口说了句王安石颇识怪字。本来是一句玩笑话,谁料,王安石当政以后,立即让神宗将时任首相的韩琦赶出京城。
其次,任人唯亲,不辨忠奸。王安石当了参知政事以后,推行新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在这些反对派里不管位置多高、资历多老,一律赶出朝廷。这时候朝廷出现了权力真空,不得不起用一批新秀。而这些新秀大部分是些投机人士,对王安石和新法极尽阿谀之语。如吕惠卿本来是到京城述职的,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颇为赞成,于是王安石便破格擢升了他,从一个小小的七品官一跃成为主管三司的计相。此后他又以火箭般的速度提拔了一批所谓的官场新秀,如章惇、蔡确、曾布、蔡京等人。而正是这些人挑起了后来的新旧党争,排挤了大批的贤臣,致使北宋在内耗中衰微,最终酿成了靖康之祸这一悲剧。
再次,极为邋遢,不讲卫生。王安石的不修边幅在北宋是出了名的,据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王荆公性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敝,亦不换濯。要知道,不修边幅可不是自己的事情。他是朝廷官员,整天出入于公共场合,身上有异味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会有损政府的形象,更会对他人造成不好影响。况且,北宋时期,每十天放一次假,俗称荀休,雅称休沐。但是他还是经常不洗澡,使得同僚实在闻不下去他身上的异味。同僚便约定和他每月洗一次澡,并且免费为其提供新内衣。
王安石这种形象在魏晋时期还会得个扪虱而谈的美名,但魏晋是个病态的时代,自是与北宋不可同日而语。苏洵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辨奸论》,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洵在这里很不客气的批评王安石,认为脸脏了、衣服脏了就得清洗,而他就这样蓬头垢面的读圣贤书,实在是不成体统。
此外,在仁宗皇帝举行的一次赏花钓鱼宴上,王安石竟然将一大盘子鱼食吃了个精光。仁宗皇帝实在看不下去了,对众臣说:王安石,诈人也。使误食钓饵一粒,则止矣。食之尽,不情也。意思就是说你误食一两粒鱼食也就罢了,谁还没有个吃错东西的时候呢?但你王安石明知道这是一盘鱼饵,竟然还要把他吃完,这就显得有点不合人情了。
通过上面的这些史料记载和时人的评价,我们发现王安石身上的确有很多奇怪的性情。说他没有宰相之才,不是说他没有政治才能,而是说他没有容人之量,更没有辨别忠奸善恶的能力。宰相是个特殊的职位,光有才能是不行的。还是陈平说的好,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由此可见,宰相最大的职能就是对上能够辅佐君主,对下能够选贤任能,辨别忠奸善恶,使大臣各司其职。如此上下井然有序,朝政自然会清明。到底晏殊是做过宰相的人,能容于物,物亦容矣可谓是知言。可惜这谆谆教诲,王安石没能听进去。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他将一批忠志之士排挤出朝廷,而起用了一批投机阿谀之徒,可以说是他最大的失误。

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强兵,为何苏轼和司马光极力反对?

大家在说起王安石变法的成就时,说的最多的就是他让国库的收入明显增多,比如,政府以前每年收入5000万两白银,现在每年收入8000万两到1亿两白银;而王安石改革失败后死,相关入收入又大幅度减少。

从积极意义上来看,国库的收入明显增多,它确实可以让国家变得富强起来,因为政府有钱,可以大面积修建公共设施,造福百姓,还可以扩充军备,富国强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它的确是一个忠臣伟大的政绩。因为,这就是传说中官员一心为公的结果。

但从消极意义上来看,国库的收入明显增多,它是如何增多的?也有可能是横征暴敛的结果,而且政府有钱,这些钱也有可能被某些人私自挪出去大兴土木和骄奢淫逸。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它也可以是一个奸臣祸国殃民的罪证。因为,这就是传说中官员横征暴敛的结果。

我们很多人在看历史时,总喜欢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总而言之,如果是我们推崇的官员,他能让国库增加,自然是因为他一心为公的结果,比如王安石和张居正。而如果是我们所厌恶的官员,他能让国库增加,自然是因为他横征暴敛的结果,比如蔡京和严嵩。

但事实上,不论所谓的奸臣还是所谓的忠臣,他在让国库银两明显增多时,都可能包含着上述两种倾向。司马光曾说过一句话,天下总的财富是一定的,要么在官,要么在民。如果政府手中的财富增多,那老百姓手中的财富自然变少了。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王安石改革肯定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干净。虽然说,王安石制订的政策,从理论上都是为了限制权贵、保护底层百姓的利益,换句话说,是通过打击豪强大族来增加国库的收入,对于底层老百姓,更多的是扶贫。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又有几个官员敢真正去打击豪强大族?这些豪强大族,哪个不是有钱有势有背景?更不用说,大部分官员本身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之间都有很深的利益瓜葛,让他们自己革自己的命,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上交给国家,你觉得可能吗?

所以,最终改革的结果,毫无例外都是由无权无势的底层老百姓买单。而这也正是司马光和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当时生产力没有实质性进步时,社会生产出来的物资,数量是一定的,现在国库收入的东西越来越多,你说它是哪里来的?

大家要明白,羊毛只会出在羊身上,它永远也不会长在狗身上。换句话说,既得利益者永远都不会主动让出自己的奶酪,他只会想方设法不断从底层老百姓手上搜刮奶酪。

虽然说,王安石相比于蔡京、严嵩,甚至是张居正,他的个人品行和私生活都完美得无可挑剔,这点就连政敌都无话可说。所以我们从情理上容易相信王安石,为他的变法失败而可惜。

但问题是,司马光、苏轼的个人品行和私生活也完美得无可挑剔,大家也都没有任何话说。他们反对王安石变法,自然也不会是空穴来风。更重要的是,不管王安石把变法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最后的结果就是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要多增加3000万到5000万两白银,如果说这些钱底层老百姓一分都没埋单,不要说我不信,在座的各位恐怕也不会信?

事实上,那些说新法好的人,无外乎就是极力证明国库的收入是来自清查有权有势的人偷税漏税;那些说新法不好的人,则是极力证明国库收入增加实际上通过是变着法的压榨老百姓的财富所得来的,至于谁是谁非,恐怕一时间也很难说清楚。

但是,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又或是苏轼,他们的家庭出身注定他们代表的社会阶层依然是地主阶级,虽然他们忧国忧民,也时常很同情最底层的老百姓,但他们考虑更多的还是他们所在的阶级利益。

换句话说,王安石的变法虽然是为了富国强兵,但也逃不出想要得到皇帝的重用和赏识。司马光反对变法,虽然也是为了防止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也逃不出想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至于苏轼,曾一度真正想为底层老百姓做点实事,结果就被两派人士都嫌弃,最后一贬再贬。

王安石变法内容太多超前,许多思想和举措侵犯了皇室和地主的权益,因此受到司马光和苏轼的反对!
王安石变法不仅得罪了苏轼和司马光,更得罪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地主官僚阶层,这无异于将自己打入了另类,陷入了孤立,因此最后导致变法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的确是为了富国强兵,为了民生社稷,但是在变法的过程中变得不受控制,一些好的政策由下属执行时出现了问题,同时他变法也触及到了一些权贵人士的利益,所以会受到保守派的反对。
司马光是为了维护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苏轼是觉的变法步子太大过于激进,阻力太大,皇帝年轻,变法无法成功,白白浪费了稳步改革的良机。

杜淳主演的完整电视剧苏轼和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虽然两人都被王安石变法打得落花流水,但司马光和苏轼这样做的原因却完全不同:一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另一种是对民族负责,不计个人得失。

差别这么大?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位:司马光。

虽然司马光在宋代政治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极其崇高,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他本人和后世的追随者们,却总结出了一大筐义词。但在王安石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司马光的一言一行都是很容易把握的,就是雷打不动。

几个雷?先来看一件惊雷宋神宗的小事:司马光最初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陕西。到了陕西后,继续骂他,给宋神宗振振有词,说我亲眼所见,王安石的《援役法》是在害陕西老百姓。文章满篇都是有眼有鼻的话,却差点让宋神宗的鼻子气炸了:“援外法”在陕西一直没有实施。你哪只眼睛看出它害了老百姓?

每次王安石把他驳得哑口无言,“地域黑”都是司马光的必然之举。比如福建出身的大臣陈生之在推行变法时,司马光愤怒地说:福建人狡猾危险,而楚人好对付。不仅是陈生智的福建老家,湖北湖南都被收拾骂了。如果司马光是今天的电视男主播,用这种狠辣的风格,电视台早就被砸了!

但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司马光也推理过很多次,都是崇高的好道理。然而,仔细检查后,他发现这些都是荒谬的。

比如王安石变法中,给北宋国家财政带来巨大“补血”效果的“换市法”,就遭到司马光多年的反对。即使它大大改善了国库财政,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也确实没有错。有个雷人的理由:朝廷要增加财政收入,就是投机取巧,就算国家有钱,也是丢人现眼。所以必须报废。

在反对王安石的“免役法”时,司马光甚至开了一个玩笑:宋神宗死后,回朝的司马光疯了似的上奏章,诅咒“免役法”的种种弊端。然而,不同奏折的内容却是不攻自破的。上一个说“豁免法”方便了富户坑害穷人,下一个说“豁免法”把所有富户坑害成穷人。变法派大臣张盾指着自己的鼻子大骂:司马光,你有什么好言?

同样不靠谱的还有司马光在另一个关键领域的表现:国防!

王安石变法中,重拳是为了打国防,但在司马光眼里,这竟然是一派胡言。他的《乞罢保甲状》的短文,却让人无语:宋朝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打败契丹西夏,不如忍气吞声,不战而降。国家呢?司马光自信:“顺其自然,天绝灭宋”。

无数的历史沉浮可以证明,一个国家再强大,如果选择了司马光“顺其自然”的军事思想,基本上就是混吃等死。

更重要的是,在宋神宗统治的后期,大宋的士兵们浴血奋战,彻底镇压了他们的宿敌西夏。宋神宗死后,大权在握的高官司马光却为了证明自己“顺其自然”思想的伟大,在靖康之辱前,上演了北宋最大国耻的一幕:他特意去《论西人请地乞不拒绝札子》,强烈要求将宋军收复的西北土地割让给西夏。就连西夏唯一的使者也在北宋看着西夏使者对着朝廷大喊,对着高太后大喊:天知道他错了!

如此屈辱,他只想彻底踩倒自己的老对手王安石,彻底废除王安石变法,让大宋走上强兵富国之路。他内心的算盘,他的好战友文彦博早前就透露过:以文治天下,而不是以民治天下。他的“为反对而反对”,就是不惜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灭国,只为替“士大夫”说话。其荒谬行为正如大儒王夫之怒攻:北宋灭亡始于司马光!

这样充满仁义道德的“罪人”,恰恰是生活中需要警惕的人,而同样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轼,才是与司马光最有竞争力的人。

和司马光一样,苏轼也曾反对王安石变法,甚至因为他的“胡闹”,被王安石一怒之下降职。多年来,他已经受够了。但是,在宋神宗去世,守旧派全面上台的那几年,从咸鱼翻身的苏轼,证明了他比司马光有大得多的人格:他站出来保护王安石变法!

如果说苏轼早年反对王安石变法,同样道理很雷人。但是,经过多年的民间风风雨雨,亲眼看到王安石变法利国利民,特别是为民造福的成效,苏轼从来没有像司马光那样选择性地盲目,而是一错再错。司马光当政的那几年,吃够了变法整顿的苏轼也成了翰林学士。他上台后给高皇后写信:王安石虽然整顿了我,但他的变法是利国利民的,绝不能擅自废除!

甚至当一意孤行的司马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彻底废除新法,为随后几年北宋的积贫积弱挖了一个大坑。在司马光的威胁下,满清武文什么都不敢说,但是苏轼站了出来,即使和司马光打了个照面,他也尽力阻止。一句话,他甚至戳中了司马光的画皮:只想改变心意,不计得失,不参考长处!然而,当司马光厚着脸皮,继续我行我素的时候,苏轼更加义愤填膺,喊出了一句宋史上极其沉痛的狂言:司马牛!司马牛!

通过这种撕破脸皮的哭诉,通过苏轼不计个人荣辱,据理力争的身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惊人的诗歌才华,更是他不计个人恩怨,对民族的承诺!
本文标题: 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到底是谁错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27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哪些疾病容易诱发牙疼艾跃进是不是新中国最伟大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