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诺留在位时主要是做错了什么或者是哪些方面的失职导致西罗马崩溃

发布时间: 2023-08-30 01:00: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怎么来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怎么来的?,这句谚语在今天的含义是什么?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

霍诺留在位时主要是做错了什么或者是哪些方面的失职导致西罗马崩溃

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怎么来的?

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怎么来的? 这句谚语在今天的含义是什么?
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更有趣的是,古罗马统治者为了调兵遣将的方便,下令在大道的两旁种上大树,以便为行军的士兵遮挡炎热的阳光。 相传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最早出自罗马皇帝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 331-363)之口。尤里安是君士坦丁一世(约280-337)之侄。他博学多才,集学者、作家和将军于一身。在位期间(360-363)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并允许犹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圣庙。其本人信奉异教,是君士坦丁之后唯一的非基督教徒帝王。因此教会称他为“叛教者”(apostate)。 条条大道通罗马可喻采取多种方法或选择余地很多。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或俗话水流千里归大海相似。
“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出自《罗马典故》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
英文原话:All Roads Lead to Rome
典故:

这句话出自西哥特王阿拉里克。
公元五世纪前后,西罗马帝国内政腐败,而日益强悍的日耳曼族群势力则严重威胁着罗马。
日耳曼族群中最有实力的西哥特王阿拉里克一直想要攻占罗马,但是屡屡败于西罗马将军斯提里科之手。
双方交锋近十五年,阿拉里克每每都被斯提里科打的大败。虽然屡战屡败,但阿拉里克从未放弃。
善败者终胜,公元407年,西罗马皇帝霍诺留自毁长城,以反叛罪杀死斯提里科。当时身在斯洛文尼亚的阿拉里克得到斯提里科被杀的消息后,仰天大笑:“终于没有人能阻止我去罗马了。”
当他手下的将军问:“不知大王打算走哪条路去罗马?”
西哥特王哈哈大笑,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All Roads Lead to Rome
释义:
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更有趣的是,古罗马统治者为了调兵遣将的方便,下令在大道的两旁种上大树,以便为行军的士兵遮挡炎热的阳光。 相传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最早出自罗马皇帝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 331-363)之口。尤里安是君士坦丁一世(约280-337)之侄。他博学多才,集学者、作家和将军于一身。在位期间(360-363)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并允许犹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圣庙。其本人信奉异教,是君士坦丁之后唯一的非基督教徒帝王。因此教会称他为“叛教者”(apostate)。
条条大道通罗马可喻为: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或俗话水流千里归大海相似。
汉尼拔是古代迦太基(其首都在今日突尼斯境内)的军队统帅,也是世界古代杰出的军事战略家。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1年)爆发后,汉尼拔率军取道西班牙,穿越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直抵亚平宁半岛,于前216年攻占了阿非乌斯河畔的小城——罗马的重要粮库坎尼。坎尼的失陷使罗马大为震惊,也最终促使罗马下了决战的决心。当时,罗马已集结了8万步兵和6千骑兵的强大兵力,而汉尼拔只有4万步兵和1万骑兵。 面对数量占压倒优势的敌人,汉尼拔考虑的不是如何避其锐锋,而是怎样利用这一带的平原充分发挥自己骑兵的优势,在决战中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很明白,迦太基步兵虽经过了多次残酷的战斗考验,但总的素质还是比对手略逊一筹;而自己骑兵的质量则胜过对方,特别是迦太基马种优良、纪律严明的重骑兵,更具有明显的优势,于是,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示弱骄敌,诱其尽快出战。 公元前216年8月2日(会战开始之前),汉尼拔作了周密部署。他知道该地夏季中午常刮东南风,因此首先占据了顺风的位置,然后指示部分骑兵和轻步兵埋伏在附近有树林和沟壑的山岗上。接着他精选了500名持长剑的勇士各带一把匕首,藏在衣服下面,准备按计行事。他还把步兵摆成一个向前凸出的弧形,为了吸引敌人,特意将较弱的高卢兵和西班牙兵配置在弧形的突出点上,将他的骑兵排列在步兵的两翼,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机动作战。罗马人把全体步兵列为三行,行间留有间隔,骑兵靠在两侧。另外,两名执政官各带一千精选的骑兵作为支援部队集结在战阵两端。 会战开始了。罗马人一开始就用步兵猛攻对方的突出部,而迦太基步兵则奉命且战且退,迦太基的阵式逐渐变成了凹进去的弧形。罗马人满以为敌阵中央不久将被突破,他们完全可以包抄、聚歼敌军,因此奋力向前,战斗队形变得越来越密集。这时,汉尼拔下令两翼骑兵齐出,进攻罗马骑兵并包围他们的步兵,罗马骑兵虽然马匹较差,骑术欠佳,但仍顽强抵抗着。汉尼拔亲率一支机动骑兵上前增援也未能立即奏效。 为了更快打乱敌阵,汉尼拔向那500勇士发出了信号。他们得令后离开了队伍,拖着长剑,像逃兵似地投向敌阵。罗马的前锋指挥官收容了这批人,缴了他们的长剑就让他们到阵后去了。这时迦太基阵营侧翼有成队的非洲精锐步兵喊叫着“溃逃”而去,引得罗马人前去追击;不料这喊声正是预定的信号,埋伏着的迦太基步兵、骑兵一齐杀出,消灭了罗马追兵后又从侧翼猛攻敌阵,这时夹着尘土的大风刮起,罗马人的投石器无法瞄准目标,而顺风的迦太基人却恰恰相反。看到时机已到,那500名假装投降的士兵纷纷抽出匕首,从背后冲杀罗马士兵,并用罗马人的盾与剑武装自己,在敌阵中横冲直撞。罗马人不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少混入己阵的诈降者和伏兵,也难于分辨这些与自己持同样武器的敌人,队伍逐渐混乱。 看到战局不妙,主战最坚决的瓦罗带着少数骑兵飞快逃跑了。以后,随着鲍罗斯和多数将领、元老的相继战死,罗马军队的士气终于涣散了,罗马的大门向汉尼拔轰然洞开。“坎尼之战”——这个战争史上的辉煌战例,从此成了一个几乎众所周知的谚语,那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All roads lead to Rome ——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意指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只有一条路可走。同时也有劝慰失败者不要灰心丧气或者一条路走到底之意。在坎尼之战中,汉尼拔进行了周到的准备,充分掌握和利用了地形、气候及敌人的弱点,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精良骑兵的作用和士兵们的勇敢精神,从而弥补了兵力上的劣势,最终将战役引向了胜利。 罗马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从个行省到罗马都有大路相通,非常方便,所以有此说。后来就转意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显然,“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谚语应该出现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前,起初它很可能是拉丁谚语,而且很早就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例如日耳曼语,现在德语还有“Alle Wege führen nach Roma”的说法。日耳曼人虽然不像高卢人那样“罗马化”了,但他们也有以罗马为中心、或者为“正统”的观念;德意志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人们常说的“第一帝国”,德语全名便叫“Heilige Romalische Reich Deutscher Nation”(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盎格鲁-萨克森人渡海来到不列颠,是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的事;他们演变成“英国人”,他们的语言演变成“英语”,则更晚。莎士比亚之前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因为先后受宠于多位大贵族和国王,曾有幸到法国和意大利去旅行,但那时就在意大利,“中心”也已经不是罗马而是佛罗伦萨(Florence),所以他只能感叹“吾生也迟!”。英国人不但创造不出这条谚语,而且把它翻译成英语也是很晚的事。“all roads lead to Rome”中的“road”一词,在古英语(Old English,约公元5世纪到11世纪)里作“raid”,意思是“riding”(骑,驾),但在乔叟时代已经成了一个弃而不用的“废词”(obsolete)。当作“lin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laces”(交通线)讲的“road”,迟至16世纪才出现;起初作“roadway”,而且其中的“road”用的还是作“riding”解的“古意”,“roadway”者,骑马、驾马车的“马路”也。“铁路”现在不列颠英语作“railway”(美国英语则作“railroad”),但也开始被简化成“rail”了,其演变似乎正重复了当年从“roadway”到“road”的变化。
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更有趣的是,古罗马统治者为了调兵遣将的方便,下令在大道的两旁种上大树,以便为行军的士兵遮挡炎热的阳光。 相传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最早出自罗马皇帝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 331-363)之口。尤里安是君士坦丁一世(约280-337)之侄。他博学多才,集学者、作家和将军于一身。在位期间(360-363)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并允许犹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圣庙。其本人信奉异教,是君士坦丁之后唯一的非基督教徒帝王。因此教会称他为“叛教者”(apostate)。 条条大道通罗马可喻采取多种方法或选择余地很多。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或俗话水流千里归大海相似。

这句谚语意指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只有一条路可走,出自“坎尼之战”

“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谁说的?

相传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最早出自罗马皇帝尤里安之口。

条条大道通罗马可喻为:达到同一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或俗话水流千里归大海相似。

这一俗语源于欧洲。公元前3世纪罗马在统一意大利之后,由一个小小的城邦发展成为强盛的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为了便于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它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幅射的大道,使交通更加便利,从而沟通了各城市和行省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商业贸易,各地产品如葡萄、橄榄、金属、纺织品、陶器、玻璃、谷物、酒等等的贸易交换达到了空前兴盛的程度,对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欧洲各地便有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的俗语,比喻一件事物处于人心所归的地位,能吸引来自各方面人力物力。后来用它比喻要办成一件事情或达到一个目的,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这句话出自西哥特王阿拉里克;
公元五世纪前后,西罗马帝国内政腐败,而日益强悍的日耳曼族群势力则严重威胁着罗马;
日耳曼族群中最有实力的西哥特王阿拉里克一直想要攻占罗马,但是屡屡败于西罗马将军斯提里科之手;条条大路通罗马
双方交锋近十五年,阿拉里克每每都被斯提里科打的大败;
虽然屡战屡败,但阿拉里克从未放弃;
善败者终胜,公元407年,西罗马皇帝霍诺留自毁长城,以反叛罪杀死斯提里科;
当时身在斯洛文尼亚的阿拉里克得到斯提里科被杀的消息后,仰天大笑:“终于没有人能阻止我去罗马了。”
当他手下的将军问:“不知大王打算走哪条路去罗马?”
西哥特王哈哈大笑,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All Roads Lead to Rome
英文原话: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更有趣的是,古罗马统治者为了调兵遣将的方便,下令在大道的两旁种上大树,以便为行军的士兵遮挡炎热的阳光。 相传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最早出自罗马皇帝尤里安(julian the apostate, 331-363)之口。尤里安是君士坦丁一世(约280-337)之侄。他博学多才,集学者、作家和将军于一身。在位期间(360-363)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并允许犹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圣庙。其本人信奉异教,是君士坦丁之后唯一的非基督教徒帝王。因此教会称他为“叛教者”(apostate)。
条条大道通罗马可喻采取多种方法或选择余地很多。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或俗话水流千里归大海相似。
补充回答:
罗马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从个行省到罗马都有大路相通,非常方便,所以有此说。后来就转意为达到目的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实际上,伟大的罗马已经成为某种象征,所以很多谚语都和罗马有关系,譬如“来到罗马,做罗马人做的事”(入乡随俗)、“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等等。
“条条大路通罗马”实有其路,就是古罗马人在欧洲各处以及北非修筑的英语叫做“Roman roads”的大路,那是堪与中国秦“驰道”相媲美的一项欧洲古代伟大工程。
秦灭六国过程中,修筑了许多大路,秦王朝建立以后,继续维护和修筑,形成通往全国主要地区的“驰道”。至今北到内蒙东胜,南到湖南零陵,东到渤海之滨,仍然可以看到那两千多年前浩大交通工程的遗迹。内蒙东胜境内“直道”(直通正北的秦驰道)保存下来的遗迹还有90华里长,路宽仍在35米以上。当年平原地区驰道的标准路宽是50步,秦制1步6尺,1尺约合现在0.23米,可以算出路宽大约是70米,实在应该看作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路边三丈一树,十里一亭,高速路的附属设施也有了。
有的书上说秦驰道是秦始皇出巡用的“御道”,恐怕不确。从保存下来的遗迹看,它们显然都曾大负荷、长时期使用过。如果我们没忘记当年秦兵出动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少有的,动辄几十万人,后勤补给运输任务的艰巨当不难想见;驰道的修筑,无疑正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罗马大路也是这样,它主要也是一种“military roads”(军用路)。第一条道路,从罗马到意大利南部城镇卡普阿(Capua),是公元前312年由一位名叫“Appius Claudius Caecus”的督察官(censor)指挥筑成的,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ViaAppia(英语“Appian Way”,亚必古道)。罗马人征战到哪里,就把这种“大路”修到哪里,而且纵横交错,形成“网络”。在欧洲大陆它们最终都通向罗马,但在大不列颠,却都通向伦敦。
罗马大路的总里程大概不比秦驰道少,但远没有秦驰道那么宽,其路面常常用石块铺砌,是“paved roads”,铺砌方法约与我国南方的卵石路类似,但不同于“石板路”,这就比通常只是夯实土路的秦驰道要好一些。古罗马的基本军事单位是“centuria”(顾名思义可知是“百夫团”),标准建制是42个“centuria”组成一个“legion”(军团),这样一个罗马军团便大约有四千多人。公元前44年恺撒被谋害以后,他的侄孙(grand-nephew)、因被他指定为继承人(heir)而收为养子的屋大维(GaiusOctavius)与安东尼(MarkAntony)争夺继承权,曾把部队扩充到60个军团,但获胜后就削减为28个。罗马帝国用兵规模远不如秦军,通常也就几万人,例如,第四任皇帝克劳狄乌斯(Claudius,公元41-54年在位)征服大不列颠的部队,大约就是4万人。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大路自然不需修得像秦驰道那么宽。
通向罗马的不只是“罗马大路”
在征服大不列颠之外,克劳狄乌斯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颁令允许高卢贵族取得罗马公民权,这对高卢的“Romanization”(罗马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罗马帝国在它征服的其他地方,也推行了类似的应该说相当“开明”的做法;而那样做,实在是有利于把被征服者“罗马化”的。
这属于俗语或谚语之类的吧,没有谁说的说法。。。只是用的人比较多而已。。起源好像是以前罗马强盛时期,四周交通发达的原因
罗马皇帝尤里安
西哥特王阿拉里克

西欧罗马是如何被灭的?

罗马
根据传说,当特罗伊城遭到希腊人进攻的时候,维纳斯女神的儿子及其追随者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罗马。

根据现代的研究,意大利半岛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到了新石器时代,利古里亚人从非洲经过西班牙,法国来到意大利。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一些讲印欧语的部落从多瑙河和喀尔巴千山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其中一支拉丁人进入拉提乌姆平原,约于公元前800年移至后来罗马城所在地 ,居于帕拉提乌姆等山丘。与此同时或稍后,萨宾人居于邻近山丘。其后伊特拉斯坎人也来到这里。

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并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丁人部落联合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个部落组成罗马人公社。公元前7世纪末~前6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国家的过渡。前5世纪末,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波河平原。这些部族经过长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
[编辑]
罗马王政时代
参看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8世纪 - 前6世纪史称王政时代。先后有7个王,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库里亚会议(罗马称胞族为库里亚,每10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后为百人队会议取代)。后来又出现了贵族与平民之分。

第一王罗慕洛在前753年建立罗马城。前4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后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王政时代最后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无道,被愤怒的罗马人赶走,传说于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罗马共和国。
[编辑]
罗马共和国
参看罗马共和国

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

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前60年,西塞罗、凯撒、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政治。前48年, 尤利乌斯·恺撒先后打败另外两人,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

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安东尼、李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 ,史称后三头政治。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编辑]
罗马帝国
参看罗马帝国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对外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道幼发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达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

192年,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被杀,罗马出现了近百年的混乱时期。史学家将193年塞维鲁王朝建立,到235年这段时期称为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3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193年~ 284年)。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皇帝更迭频繁,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3世纪60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统治阶层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做皇帝,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并实行了许多改革,史称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为唯一君主,皇权得到加强。330年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410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它历经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以及内部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于7世纪左右进入封建社会。
是被蚊子灭的,想不到吧
因为蚊子会传染疟疾,而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疟疾和现在的非典可以相提并论.所以都死光了.
不是我说的,是林语堂说的.
自身的堕落+外族的入侵!
罗马帝国建立后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成为地跨欧洲、亚洲、非洲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湖。罗马帝国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横征暴敛,搜刮了大量的财富。兴建了豪华的宫殿、别墅、剧场和庙宇。上层社会尽情享乐、腐化成风,奴隶主的口号是“玩和吃”。公元前106年罗马曾连续举行123天的节日娱乐。奴隶和贫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处境不断恶化,纷纷起来反抗。公元三世纪七十年代,高卢地区爆发了“巴高达”(意为战士)运动,起义者有奴隶、隶农、贫民,他们组成强大的武装,农民当步兵,牧人当骑兵,转战各地,攻占城市,控制农村,杀掉了富豪贵族,分掉土地、牲畜和财产,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宣布脱离罗马帝国,使罗马统治者胆战心惊。公元四世纪中期,在北非也爆发了“阿哥尼斯特”(意为战士)运动。农民、奴隶、隶农汇集起来,他们要求实行社会平等,财产公有,彻底摧毁罗马奴隶主的统治。他们到处攻占奴隶主的庄园,焚毁债券,解放奴隶,“阿哥尼斯特”运动,动摇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连帝国统治的中心罗马城,制造钱币的工匠和其 他劳动人民也发动起义,一举歼灭罗马军队七千人。
  而此时的原在中国北方的匈奴人西迁(东汉时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去至中亚),四世纪时出现在顿河草原,公元375年征服东哥特人,迫使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于公元376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不久便与欺压他们的罗马人发生冲突。公元378年雅德里亚堡战役,罗马军队全军覆没,皇帝瓦伦斯阵亡。
在奴隶起义和外族侵袭的双重打击下,公元394年,由镇压起义者起家的提奥多西最后一次把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统一了起来,然而统一是短暂的,住在多淄河、莱茵河的日耳曼人各部落,依然象浪潮一般地向罗马帝国席卷而来。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346—395)逝世。他在临终前,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随即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定都君土坦丁堡,西罗马定都罗马。
公元406 年西罗马为对付西哥特人从莱茵河防线召回部队,不料又使汪达尔人等其他日耳曼部落进入高卢。407 年西罗马又放弃不列颠,使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进入。罗马帝国陷入一片混乱之时,又遭到了新的危机:东方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开进了意大利,统帅这支大军是阿拉里克。聪明而有军事才能的罗马司令官斯底里哥把阿拉里克打败了,但当时统治西罗马的霍诺留是一个萎靡不振的低能儿,他听信谣言将帮他执政的斯底里哥处死,随后斯底里哥的部下在走投无路之时投奔日耳曼族的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阿拉里可率大军开始了对西罗马帝国的攻击。
公元410年8月24日晚,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第三次围攻罗马城(408年—阿拉里克第一次包围罗马城;409年—第二次包围罗马城),城内奴隶乘机响应,在半夜里打开城门,西哥特人占领并洗劫了这个罗马统治的中心,6天后,西哥特人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以维持着西罗马帝国的名号。与此同时,其他日耳曼部落也纷纷进人西罗马境内,建立了几个日耳曼人的卫国:汪达尔人在建立汪达尔王国后开始向海上推进,先后占领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进一步削弱了帝国已衰退的商业,公元455年曾洗劫罗马城。457 年勃艮第人占领高卢东南部罗纳河流域,建勃艮第王国。457年以后,在不列颠有盎格鲁·撒克逊王国。
公元450年,匈奴大帝阿提拉大单于在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被拒后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公元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攻入了意大利,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随后西罗马求和(453年,由于阿提拉的神秘死亡和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468年,阿提拉之子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西罗马皇帝为了维持统治,招募日耳曼人作雇佣军,但不久皇帝便成了雇佣军的傀儡,完全丧失实际权力。在匈奴帝国崩溃不久,深受匈奴摧残以及匈奴引发的蛮族西迁影响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公元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只有6岁的西罗马皇帝罗慕洛。就这样,这个曾称霸地中海,历时12世纪的奴隶制大帝国,终于在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下,覆没了。
西罗马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西欧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你指的是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还是罗马帝国分裂后的东、西罗马?
拉通来说的话,大罗马帝国内部是不稳定的,其军队不是由皇帝掌握,而是谁能支出军费,谁就握有军队。所以罗马帝国内部皇帝废立是经常的事。帝国十支军队,也经常互相争伐,这就照成了罗马帝国在其广大疆域中,无法有效的保障自己的办界安全。因此,罗马人阻止不了当时的游牧民族——日耳曼人的到来。最后,罗马允许日耳目曼人在罗马边境地区定居,并协防罗马边境。以后,定居下来的各游牧民族最终成了罗马的隐幻,他们形成了各自的王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和蛮族将领的控制下摇摇欲坠。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废,国徽被送往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国都为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以纯正罗马人自居,他们没有被各游牧民族渗透,也未受到过蛮族入侵。公元527年,东罗马帝国向波斯宣战,并在一百多年后,伊斯兰世界消来了波斯,然后东罗马开始独自面对伊斯兰世界。
在伊斯兰与东罗马的几次战争中,东罗马虽然最终挡住了伊斯兰的圣战,但是其领土大为缩小。
1202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并没有攻向耶路撒冷,而是错误的攻打了君士坦丁堡,至此,西罗马帝国元气大伤。并在1453年,被伊斯兰军消灭。君士坦丁堡被更名为伊斯坦布尔。
本文标题: 霍诺留在位时主要是做错了什么或者是哪些方面的失职导致西罗马崩溃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94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东晋权臣桓温为什么和老婆司马兴男没有孩子有没有什么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文化名人的回忆录值得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