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不是属于天资平庸者,成为成功人士的典型

发布时间: 2023-09-20 13:00: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秦朝之后是什么朝代》曾国藩三十岁之前基本是个平庸之辈之后实现了完美的逆袭30岁之前,他基本上是个平庸的人。曾国藩一生做了许多大...

曾国藩是不是属于天资平庸者,成为成功人士的典型

《秦朝之后是什么朝代》曾国藩三十岁之前基本是个平庸之辈之后实现了完美的逆袭


30岁之前,他基本上是个平庸的人。

曾国藩一生做了许多大事,方法非常巧妙,精明。但其实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读书的时候就很笨。他十几岁就开始以秀才的身份参加考试,直到43岁才考取。他前前后后考了17次,最后头发都花白了,就为了中个秀才。起初,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有点像他父亲。前六次考试都不及格,直到第七次才设法中了一个秀才。为什么说“舍不得”?因为他排名倒数第二。

关于曾国藩的才能,当时有很多讨论。在给一些亲友的信中,我的左友经常评论曾国藩,说曾国藩“缺人才”、“人才太少”、“人才太少”、“所有的士兵都是笨蛋”。他的学生李鸿章当面说他“儒慢”,做事太慢。

30岁之前,曾国藩的性格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他到北京做官后,每天花很多时间到处应酬、喝酒、聊天、看戏、下棋。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如此之少,以至于他经常坐不住。有一次,翰林院放假40天。假期结束时,曾国藩在日记里做了一个自我总结,讲述了自己这四十天来所做的事情。除了写几封家信,我什么也没做,就这样混过去了。

他傲慢,没有教养,脾气暴躁,和别人发生过几次严重的冲突。来自家乡的北京官员郑小山就是其中之一。这两个人因为吃饭时意见不一,吵了一架。我骂了所有的脏话,甚至还“问候”了双方的亲戚。后来曾国藩觉得很后悔,说自己的行为太侮辱人了。

所以,在30岁之前,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平庸的人。在我们后来的印象中,曾国藩与人格完美的圣人差距很大。

自我反省和学习成为一个圣人

曾国藩为什么能脱胎换骨,苦练内功?这也与他正式访问北京密切相关。曾国藩在北京见过很多大学者,深受感动。同时,曾国藩做官后,没有写八股文的压力,开始有时间悠闲地学习一些知识。在当时,学者研究理学是必要的。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律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志向。所以到了30岁,曾国藩觉得自己不能像以前30岁时那样相处了。他必须重生,洗心革面,学着做一个圣人。

曾国藩是怎么学会做圣人的?总之,他从写日记开始就学会了做一个圣人。他用工整的小字体来反映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尤其是挑出那些不符合圣人标准的。他还在日记里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征服的下限,每天读十页历史,每天下午茶后讲一页,第二天练作文。有了日记这个工具,曾国藩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决心改过自新,曾国藩立刻想起了与郑小山的斗争。虽然在这场斗争中两人都有问题,但要想改过自新,就必须求助于别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你想改过自新,你必须抓紧时间。于是曾国藩立即去郑小山家拜访并道歉。郑小山也很感动,留曾国藩吃饭。于是他们又和好了。

生活条件一般

总的来说,关于曾国藩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曾国藩是一个真诚的人还是一个虚伪的人。很多人说曾国藩是一个真诚的君子和圣人,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伪君子和老谋深算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升官发财。一个人的收入和支出是生活中非常隐秘的一面。了解了这方面,通常就可以定义这个人的真实性了。

湘乡曾文学里有一本关于曾国藩21年前道光的书,因为曾国藩的心很细。任北京官期间,经济拮据,曾国藩不得不天天记账。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梳理,可以看出曾国藩一生经济收支的基本脉络。

我来说说曾国藩在北京为官期间的经济状况。道光二十年,曾国藩中了进士,被皇帝授予“七品国子监”官职。这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处级以上的研究员。他经常会见各部首长,有时会见皇帝,还经常为国家起草一些文章。但他的经济状况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穷。例如,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的仆人陈升与他的主人发生了争吵。主人和仆人吵架是常有的事,但吵完架后,陈升收拾行李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官员家爬一根高高的树枝。为什么?因为曾国藩生活水平太低,经常拖欠工资,伙食也不好。所以曾国藩被这件事刺激很大,于是写了一首傲奴诗,说“我胸中无钱,生命中有许多情欲,但我知道傲奴已离我而去。”。手里没钱,仆人看不起自己,比自己还嚣张。你为什么这么穷?这是因为清朝的低工资制度。

以清代一两银子能买多少米来算,今天一两银子相当于200元人民币,曾国藩的年薪现在大概是24000人民币。如果这点钱在今天的北京一个漂泊者都很难,何况曾国藩和他的已婚子女。当时北京官员的开支是多少?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支出458元21.9分,财政赤字333元25.4分。

咸丰十年,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曾国藩此时的收入如何?第五十五秒,他是个京官。但这只是名义工资。清朝总督的主要收入是开支,通俗地说就是灰色收入。省级官员平均年收入18.2万元,折合人民币3600万元。如果曾国藩的收入真的有那么高,他可能是清朝收入最高的人之一。曾国藩收入大增的时候,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

曾国藩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首先,在衣着方面,曾国藩不仅朴素,而且邋遢。这种印象得到了外国人的证实。同样是这两年,炮兵队队长戈登在安庆见到了曾国藩。戈登的随行人员写了一本回忆录,提到了那次会面。这些外国人惊奇地发现两江总督身上有旧衣服、皱巴巴的衣服和油渍,也就是吃饭时不小心掉下来的油渍。曾国藩做巡抚时为什么不注重衣着?原因很简单,因为曾国藩是两江最大的官。他没有上级要见,来见他的都是下级,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

非典型清洁人员

曾国藩的材料里有一份有趣的作业清单,是他给总督府的女士们看的。因为太守府不允许曾国藩雇佣太多的仆人,人手不够,曾国藩要求妻子们自力更生,自己做家务。同样是这七年,曾国藩给女儿和儿媳定下了作息时间。每天早饭后要做配菜、点心、酒糊,这叫菜。早上纺花或亚麻叫衣服。午饭后做刺绣之类的精细活。晚上要做鞋,很辛苦。所以总督府的女士们从早上睁眼到晚上休息几乎不能休息。巡抚府有这样一家,相信清朝也没有第二家了。那时候,每天晚上,在南京的巡抚府里,曾国藩在看公务,后宫的人在点灯织毛衣。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感人的一幅画面。这是曾国藩诚实的表现。

同时,他也有“浑浊”的一面。曾国藩也边吃边喝。同治十年,曾国藩赴苏州视察工作,日常多为应酬。临行前还为苏州官员摆了两桌酒席。这种方式和晚清任何一个官员都是一样的。与此同时,曾国藩在晚年送冰块和木炭给庆云,带来了几千银子。

曾国藩最大的一次官场应酬发生在同治七年,因为这一年他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进京拜见慈禧太后和皇帝。出了北京,按照当时官场的惯例,给北京的官员送笔是不敬的,那就是离别礼。花了一万四千两银子,也没觉得自己很有钱。和别人比,钱不多。

总结曾国藩一生的经济收支,我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清官。一方面,他问心无愧,没有往口袋里放一分钱。另一方面,他的“清”不同于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官方做法。不像哈利,他清晰可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国家规定不能拿任何钱。国家做不到的,根本不做。我觉得这样的清官就是一个不会干实事的装门面的清官。官员到了这种程度,就成了官场上的公敌,大家都不认识你了。因为你明显暗示别人不干净,你在官场没有朋友,你没有实力养活自己。

曾国藩有一句话,“不想得清官之名”,也就是说,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清官。他的清正廉洁,遵循着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和官场的矛盾,帮助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了各方面的资源,为社会做了一些大事。所以我觉得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清官,里清外浊,里圆外圆。

懂风水,但不要独占墓地。

曾国藩善于会见陌生人。每次遇到陌生人,他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先和你说话,让你坐在一个座位上,从上到下看你,看你几分钟,然后再说话。这个习惯挺吓人的,但曾国藩自己认为这是他鉴别人才的一种方式。

何况曾国藩也懂得算计。他出去打仗,每次遇到军事优柔寡断,都要开《易经》自己算。这样的记录在他的日记里有15条之多。曾国藩也相信做梦和风水。

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理学中,鬼神和风水是重要的一部分。曾国藩是理学家,所以迷信鬼神,研究风水。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是一件非常光明正大的事情。

既然知道了风水,曾国藩就不能对自己将来下葬的风水地点给予任何考虑。曾国藩晚年有个朋友叫冯树堂,很会查风水。晚年,他主动告诉曾国藩,要去湖南给曾国藩找墓地。曾国藩高兴地答应了。冯树堂回湖南后,给曾国藩选了一个好地方,住了半年多。这个地方在湘乡的东台山。冯树堂给曾国藩写信,说东台山的风水真好。如果将来曾国藩葬在这个地方,就可以保证后人会出举人和进士。没想到曾国藩回信说,我不能拿这块地。因为这块地这么好,关系到一个县的文化交通。如果我把它埋在这里,湘乡县城的文化交通就被我以前的家族占据了,阻碍了别人文化交通的繁荣。我不会做这样的事。所以你可以为我选择另一块土地。这样不好,只要你能保佑我的儿孙。于是曾国藩死了,葬在另一个地方。即使在风水和迷信上,曾国藩的性格也是不一样的。

曾国藩:从资质平庸到“脱胎换骨”,他是怎么做到的?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他十四岁开始跟着父亲一起考科举,他父亲考了17次,到43岁才考上秀才。曾国藩也是六次落榜,第七次才考上。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曾国藩确实比较笨。从一个故事可以看出来,有一个小偷来他家偷东西,曾国藩在家背书,小偷就在房梁上等,等啊等,小偷都睡着又醒好几回了,曾国藩还没背出来,最后小偷都背出来了,他也还没背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曾国藩确实很用功,但是也比较笨。

二、他父亲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曾国藩的学习是他父亲教的,他父亲的教学方法就四个字:“死记硬背”,直到他第六次落榜被通报批评了,才决心反思过往经历,找出真正的失败原因。

曾国藩除了笨拙,还有其他的毛病,比如性格中浮躁、傲慢、脾气暴躁,经常跟人吵架,虚伪等等。所以说,年轻时代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是很平庸的。曾国藩的改变,是在他30岁这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他是怎么做的呢?

1. 通过写日记,每日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

2. 持之以恒。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以恒”,每日记日记反思言行这个习惯,他做了一辈子,在他去世前一天,还在写。

3. 他做人讲究“拙诚”。曾国藩还有一句格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一生做事从来不饶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追求扎实彻底,一不一个脚印。

4. 广交朋友,利他思维。曾国藩经常帮助别人,所以朋友很多,后面更是得贵人相助。

5. 擅于思考反思,从他创建湘军就可以看出来。

可以说,曾国藩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自我磨砺,一天也没有停止修炼的脚步。我讲的只是《曾国藩传》中的小小一部分,里面还有更加精彩的内容等待大家去发掘。我只能说,这是本非常值得大家阅读的书,相信你也一定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深度阅读》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不用考虑自己与伟人有多大差距,领域有多么不同,关注他是如何学习的才是重点”,这句话也送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今天就说到这里啦,我们下篇文章再见哦~

大器晚成的曾国藩,是如何扭转局面,十年连跳7级的?

因为曾国潘比较努力,众所周知,曾国潘的天资是平庸的,不能再平庸,但是他一生都在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改变自己的缺点,增进自己的本领,他最爱的是写日记
曾国藩是晚清事情了不起的人物。他熟读兵书,深谙为人处世道理,他一手创办的湘军,在内忧外患的大清晚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1)得益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每年翰林考试都是翰林学子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因为一年下来翰林是没有什么政务的,很多人开始懈怠,不务正业。而曾国藩则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每日必读书,每日必写文。 2)交游广阔,在士林中名声很好。 3)军机大臣——穆彰阿在背后帮他的忙,穆彰阿虽然被世人不耻,但他是一个非常惜才的人,曾国藩的才华让穆彰阿非常欣赏,有意收为门徒。 4)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道光皇帝对他的欣赏:曾国藩这个人性格和道光皇帝相投。
曾国藩先生有句话叫天天读。这句话是:永远谦虚,少骄傲;少说多做。用来警醒自己,不要让自己在官场上取得成就后骄傲,这是曾国藩的经验,能够深受百姓爱戴,绝对离不开他的话。

大器晚成的曾国藩,最后是凭借什么能力成为一代文正公的?

曾国藩本是大器晚成的庸人一枚,俗话说的好:“经商要学胡雪岩,从政要学曾国藩”,曾国藩升官速度极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政绩卓然,领导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大力提倡兴办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先行者,保官最稳,到了老年依然宠荣不衰,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在为人处事和家庭教育方面,他也做的非常成功,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看出他修身律己,注重教育,人品爆表。

曾国藩也是“成功学”的典范,后世很多中青年人士都将曾国藩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典范,踊跃复制曾国藩的成功。

然而曾国藩也是个很真实的人,他的前半生和普通人别无二致,也有很多的短板、苦恼,和不顺遂。曾国藩的人生并不顺畅,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人们看到并解读出的更是一种大器晚成的坚守:一个出身普通,资质平庸的人,通过自己的后天不断努力,才终于取得了成功。

曾国藩参加七次考试才中秀才,参加三次会试中进士,科举之路走的十分艰苦。他的人生起点和科举经历,未尝不是芸芸众生草根阶层的真实写照,虽然现实很残酷骨感,但是他从未放弃,终于到27岁考中进士。

现在的中青年人和曾国藩一样,人生到了三四十岁才深刻体会出自己的平庸与无力。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出类拔萃的人少,整日忙碌而不知所为的人居多,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那么曾国藩教给你的不是怎样得第一,而是怎样坚持跑完全程,没错,人生全靠一个“挺”字。

天下事焉能尽如人意?古来成大事者,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曾国藩《挺经》



天下的良才能人那么多,世间的机会就这么多,怎么能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得偿所愿?

自古以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半是天赋异禀或者有良好机遇的人,另一半是勉强接受死撑下来的人,曾国藩明显属于后者。

本文开篇就说曾国藩的前半生是一个庸人,这里的庸人指的是天资的平庸,而非后天的努力。

曾国藩自幼笨拙,掌握知识的能力极差,学习完全靠勤学苦练,一天晚上小偷潜入他的家中,准备等到曾国藩学习困倦的时候偷点东西,谁知曾国藩整夜都在背诵同一篇课文,小偷等的实在不耐烦了,于是将这篇课文大声背诵出来,还骂曾国藩是个笨蛋,苦心规劝他罢学换个行当,最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受到了莫大的欺辱,脑筋竟然都不如一位梁上君子灵光,很难体会他当时的心境如何。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好在他勤学好问,坚信勤能补拙,熬过了人生低谷,三十岁过后,他便平步青云。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世事无常,在天灾人祸面前,很多时候都是一份耕耘,半份收获,收获小于耕耘。一直在辛勤忙碌,从未达到自己的预期,还要忍受冷嘲热讽,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曾国藩的经历让我们明白:越是艰难,越要意志坚定。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曾国藩日记》




在中进士之前,曾国藩最大的心愿的是考取进士,在中进士之后,开始吃着皇粮,享受俸禄,但他并不安于现状,不希望一劳永逸,反而居安思危,给自己树立了更高的人生理想——成为像孔子、王阳明那样的圣人。

古人讲究“三十而立”,圣人怎是那么好当,这个目标对天赋不高的曾国藩来说实在太难了,毕竟他的资质和大才王阳明相比实在差的太远。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虽然偏激,但是可以看出曾国藩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以看出曾国藩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求名利,只求为国为民,于心无愧,他是要按照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为了成为圣人,他向当时有学问的唐鉴和倭仁请教,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朱熹全集》,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从庸人到圣人,靠的是执着的追求,严谨的治学和非凡的毅力。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在他的眼中只有两种人:资质平庸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不同的,庸人失败是因为懒,才人失败是因为骄傲。

在他看来,天赋是一方面,但是后天的修炼也尤为重要,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在为人处事上更要严于律己,不可恃才傲物。



曾国藩勤学苦练,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步入仕途之后,谦虚谨慎,步步高升,终成一代文正公。


如果你自认为自己资质平庸,天赋和环境都没有他人般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你需要读懂曾国藩,了解他的勤奋与刻苦。

如果你觉得自己身处逆境,徘徊于坚守和放弃,那么你也需要读懂曾国藩,了解他的坚韧与执着。

如果你天资聪颖且自命不凡,那么你更需要读懂曾国藩,了解他的自律与豁达。

年轻学子,经过十二载寒窗苦读,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死板的知识,还应该具备起码的抗压能力,高考不是人生的休止符,而是一个崭新起点,无论成与败,人生才刚刚起步,面对的道路正在为你徐图展开。

曾国藩三十岁以前基本是庸人:后实现完美逆袭

30岁以前基本是个平庸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都非常高明、精明。但其实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从家庭遗传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读书的时候脑子就很笨,从十几岁开始考秀才,一直考到43岁,前后足足考了17次,最后头发已经花白了,才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自己的科举道路,一开始和他的父亲有点像。前6次考秀才都失败了,一直到第7次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为什么说是勉强呢?因为他的名次是倒数第二。

关于曾国藩的天资,当时人就有很多议论。他的朋友左宗棠经常在和一些亲友的通信中评论曾国藩,说曾国藩欠才略、才太短、才艺太缺,兵机每苦钝智。他的学生李鸿章当他的面说他儒缓,说他做事反应太慢。

曾国藩在30岁以前,性格方面有很多平常人常有的缺点和毛病。在他到北京做官之后,他每天用于社交的时间特别多,到处去喝酒、聊天、听戏、下棋,用于读书的时间特别少,读书也往往坐不住。有一次,翰林院放了40天的假,在假期结束的时候,曾国藩在日记中做了一个自我总结,说自己这40天做了什么事情?除写了几封家书之外,什么事都没做,稀里糊涂就混过去了。

他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脾气比较暴躁,曾经和别人发生过几次比较严重的冲突。其中一次是和同乡的一个京官郑小山,两个人因为吃饭的时候意见不合就打了起来。什么脏话都骂了出来,甚至问候了双方的亲人。曾国藩过后感到非常后悔,说自己这种举动太有辱斯文了。

所以30岁以前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和我们后来印象中人格完美无缺的圣人有非常大的差距。

痛自反省,学做圣人

为什么后来曾国藩能够脱胎换骨,能够刻苦地自我修炼呢?这个也跟他到北京当官分不开。曾国藩在北京见到了很多大儒、大学者,他很受触动。同时在做了官之后,曾国藩身上就没有作八股文的压力,他就开始有时间从容地研究一些学问。那时候一个读书人必不可少的是要研究理学,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就是每个人通过自我磨炼都可以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圣人之志。所以在30岁的时候,曾国藩觉得三十而立,不能像以前那么混下去,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学做圣人。

曾国藩学做圣人是如何入手的呢?说起来很简单,他学做圣人就是从写日记开始,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把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每天早晨一睁眼到晚上睡觉所做的事情,特别是把不符合圣人标准的都摘出来,痛自反省。在日记当中,他还给自己定下每天攻克的下限,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日读一经,隔三差五地练习作文。有了日记的这一工具之后,曾国藩工作、学习的效率大为提高。

在立志自新之后,曾国藩马上就想起和郑小山打的那一架,虽然这一架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要改过,就要反求诸己,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且要改过就要从速。所以曾国藩马上到郑小山家登门拜访、赔礼道歉。郑小山也很感动,留曾国藩吃饭。于是两个人重新和好如初。

生活状况一般

一般来讲,大家对曾国藩的争议就集中在曾国藩到底是一个真诚的人还是虚伪的人。很多人说曾国藩是一个很真诚的君子、圣人,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虚伪的人,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为了升官发财。一个人的经济收支是一个人生活中非常隐秘的方面,通过对这一方面的了解,我们往往可以界定这个人的真伪。

《湘乡曾氏文献》当中有一本曾国藩道光二十一年前后的账本,因为曾国藩这个人心很细,做京官期间,经济很紧张,曾国藩每天的生活都要记账。通过这个资料进行一个梳理,就可以看到曾国藩一生经济收支的基本脉络。

先说曾国藩在做京官时的经济状况。道光二十年,曾国藩中了进士,被皇帝授予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的官职,这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副处级以上的研究员,经常要见各部的长官,有时候还要见皇上,经常给国家起草一些文章。但他的经济状况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穷。比如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的一个仆人叫陈升,跟主人吵了一架。主人跟仆人吵架这也是经常的事情,但是陈升吵完架之后卷起铺盖走人了,到另外一个官员家里去攀高枝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家生活水平太低了,经常拖延他的工资,吃的也不好。所以这个事使曾国藩很受 *** ,然后就写了一个傲奴诗,说胸中无学手无钱,平生意气自许颇,谁知傲奴乃过我。手里没钱,仆人都瞧不起自己,一个仆人比自己都傲慢。为什么这么穷呢?这就因为清朝的低薪制。

用清代的一两白银能够买多少大米来进行换算,大概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200元人民币,曾国藩一年的工资大概相当于现在24000元人民币。这个钱如果对今天的一个京漂来讲都是非常困难的,何况曾国藩拖家带口。当时一个京官的支出是多少呢?在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全年花了458两1钱9分白银,财政赤字是333两5钱4分。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当上了两江总督。此时曾国藩的收入是多少呢?155两,和他做京官时期差不多。但这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工资。清代总督和巡抚最主要的收入是规费,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灰色收入。总督级的官员,规费的平均年收入是18万两,相当于3600万元。如果曾国藩的收入真的这么多的话,他可以是全大清帝国数一数二的高收入者。收入能够有如此天翻地覆的提升,曾国藩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多少呢?

曾国藩的生活水平确实和做京官时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首先在穿衣方面,曾国藩在总督时期,不仅是穿衣朴素,而且到了不修边幅的程度。这一印象得到了外国人的印证。洋枪队的首领戈登,在同治二年到安庆和曾国藩有一次见面,戈登的随员写了一本回忆录,提到了这次会面。这些外国人惊讶地发现,堂堂两江总督,衣服陈旧、打皱,还有斑斑的油渍,就是吃饭的时候不小心落的油渍。为什么曾国藩当总督的时候穿衣反而不讲究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两江这个地盘上,曾国藩就是最大的官员,他没有上级可以觐见,来见他的都是下属,他可以随便一些。

非典型清官

曾国藩的资料中有一件有意思的功课表,这是他给总督府的女眷定的。因为曾国藩不允许在总督府内雇佣太多的仆人,人手不够用,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女眷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做家务活。同治七年,曾国藩给女儿、儿媳妇定了一个工作日程表。每天早饭之后要做小菜、做点心、做酒浆,叫食事。上午纺花或织麻,叫衣事。中饭之后做刺绣之类的细工。晚上还要做鞋,这是粗工。所以总督府的女眷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休息,几乎歇不了。如此的总督府家眷,我相信在大清王朝肯定找不到第二家。当时每天晚上,在南京的总督府里,曾国藩在一边秉烛批阅公事,他的女眷在一边点灯织布,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人的画面。这是曾国藩的清廉表现。

与此同时,他身上也有浊的一面。曾国藩也大吃大喝,在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有一次到苏州去检查工作,他每天大部分的日程是请客吃饭。到临走前,他也摆了两桌请苏州的官员。这种做派和晚清的任何一个官员的做派都是一样。同时曾国藩晚年也要给在京的京官送冰敬、炭敬,总数达几千两白银。

曾国藩在官场上最大的一笔应酬发生在同治七年(1868年),因为这一年他从两江总督调任到直隶总督,他到北京去陛见慈禧太后和皇帝。出京的时候,按照当时官场的惯例,要给在京的官员送笔别敬,也就是分手礼。花了14000两白银,他觉得还不是很丰厚,和别人相比,钱数还不是很多。

总结曾国藩一生的经济收入和支出,我认为曾国藩是一个非典型的清官。一方面,他确实是清得问心无愧,并没有把一分钱纳入自己的私囊。但另一方面,他的 清和中国传统历史上的清官做法不一样,他不像海瑞这些清官,清可见底,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国家规定不能拿一分钱,一分钱都不拿;国家规定不能办的事儿,一点也不办。我觉得这样的清官是门面式的清官,做不了任何实事。如果一个官员清到这种程度,就会成为官场上的公敌,大家都不会认可你。因为你这种做法显然暗示了别人都不清廉,你在官场上不可能有任何朋友,不可能有任何支持自己的力量。

曾国藩有一句话,他说尤不愿得清官之名,就是说他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清官,他这种和光同尘、遵循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他自己和官场的冲突,有利于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为社会办一些大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曾国藩他是一个内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的一个非典型的清官。

懂风水,但不独占好坟地

曾国藩比较会相面,每次接见生人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先不和你说话,让你坐在座位上,从上到下打量你,看上几分钟,然后再开口。这个习惯挺吓人,但曾国藩自己认为这是他鉴别人才的一种方式。

此外,曾国藩还会算卦,在他带兵打仗的时候,每一次遇到军事上举棋不定的时候,他都要翻开《易经》自己算卦,这种记载在他的日记中有15条之多。曾国藩还相信托梦、风水等。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理学中,鬼神、风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曾国藩是一个理学家,所以他迷信鬼神,研究风水,在当时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光明正大的事情。

既然懂风水,曾国藩对自己将来葬地的风水当然不可能没有任何考虑。曾国藩晚年有一个朋友叫冯树堂,这个人非常善于查风水,晚年他自告奋勇对曾国藩说,要到湖南给曾国藩找坟地。曾国藩很高兴地答应了,冯树堂回到湖南之后,挑了整整半年多时间,给曾国藩找了一个上好的万年吉地,这个地方在湘乡的东台山。冯树堂给曾国藩写信汇报说,东台山的风水实在是太好了,如果曾国藩将来葬在这个地方,可以保证后世代代出举人、出进士。没想到,曾国藩回信说,这块地我不能要。因为这块地太好了,它关系到一县的文运,如果我埋在这儿的话,湘乡县的文运都被我曾家占有了,就会妨碍别人家文运的兴盛。这种事儿,我不会做。所以你再给我挑一块地,不用太好,只要能够保佑我的子孙平安就可以了。所以曾国藩去世之后葬在另外一个地方。即使在风水、迷信这一类事情上,也可以反映出曾国藩人格的与众不同。

本文标题: 曾国藩是不是属于天资平庸者,成为成功人士的典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25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请问这是什么漏斗蛛中国古代的华夷之辩和近代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区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