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相机发明前,人们对外界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多少

发布时间: 2023-09-18 22:59: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9

迄今为止,你认为翻拍最成功的是哪一部电视剧?老剧翻新不是稀罕事,近日正在播出的《花轿喜事》,就是对经典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的...

在电视、相机发明前,人们对外界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多少

迄今为止,你认为翻拍最成功的是哪一部电视剧?

老剧翻新不是稀罕事,近日正在播出的《花轿喜事》,就是对经典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的翻拍。随着该剧剧情发展,新版的李玉湖和杜冰雁登上热搜,旧版的演员也随之被拿出比较一番。众多评价中,新版多被吐槽“毁经典”,其实如果不是珠玉在前,《花轿喜事》还算一部不错的“下饭”轻喜古偶剧,但因为“老剧翻新”,观众对这部剧抱有不小的期待,期待越多,难免就有了失望。
迄今为止,你认为翻拍最成功的是哪一部电视剧?
1、吕颂贤版《笑傲江湖》
假如不是许冠杰片子版的令狐冲长得太寒碜,那吕颂贤也不会有如许的待遇。想想,武侠歌曲中经典中的经典《沧海一声笑》就出自片子版《笑傲江湖》,歌手张 学 友也出演了一个角色,演技真棒。讲真,吕颂贤也没有百分百的演绎出恒山掌门令狐少侠的神韵,但比其他版本照样强出许多。
2、梁朝伟版《鹿鼎记》
许多人都低估了伟仔的搞笑才能和喜剧细胞,认为他那双电眼只能是愁闷,其实年夜错特错,在一段时光内,梁朝伟出演了许多搞笑的角色。好比他同时代就出演了古龙师长教师小说《旷世双娇》中的小鱼儿。诚实说,我是先看这一部才看的他和刘帅哥的《鹿鼎记》。伟仔真棒,假如不是后来有星爷的片子版,那他就是最逼真的韦小宝。
3、黄日华,翁美玲版本的《射雕英雄传》
没什么可说的,只要铁血赤忱的音乐声一响起,我们就回到了谁人随同靖哥哥,蓉妹妹闯荡江湖的情境之中。翁美玲就是黄蓉的化身,她那张略带婴儿肥脸上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不只让靖哥哥心魂涟漪,也扣动着我们的心弦。
4、刘德华,陈玉莲版本的《神雕侠侣》
很可贵,那时刘天王还没有一味的耍酷,一张芳华稚嫩帅气的脸为他加分不少。主要是陈玉莲的小龙女太抓人了,清纯脱俗中带着楚楚可怜的楚楚动听。在我看来,比古天乐,李若彤版本要好。古天乐也没得说,帅酷沧桑的一塌糊涂。就是李若彤的小龙女固然也是不吃烟火食的味道,但总认为有点儿年夜龄女青年的感觉。
第一个,《宝莲灯》
宝莲灯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讲的是沉香救母的故事,失败的电视剧各有各的失败的地方。成功的电视剧的成功模式其实也是差不多的,那就是精彩的剧本,靠谱的演员,和成功的人设。这部剧里的演员各自的角色都选得很不错。二郎神的俊美和亦正亦邪,三圣母的美丽优雅,沉香的帅气和坚强,都做到了很好的演绎了剧本的内容。所以当时成功也是无可厚非的。

第二个,《三国》
新版《三国》不取名叫新版《三国演义》,这一举动绝对是导演、编剧们的明智之举。《三国演义》是人们最熟悉的名著之一,它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记住了这个故事,尤其是里面活生生水灵灵的人物形象。有很多人说新《三国演义》乱改历史,但谁知道历史本来面目是什么?演义这个东西,本来就假假真真,千人千悟。总体来说,新《三国演义》拍得还是不错的。古文少了很多,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演员的表现夸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与冲突。
第三个,《情深深雨濛濛》2001年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一经播出,便轰动亚洲,时至今日,亦成为一部难以逾越的上乘之作。《情深深雨蒙蒙》改编自琼瑶的原著小说《烟雨蒙蒙》,这是继《还珠格格》之后原班人马打造的又一部电视剧力作,其收视率接近之前的《还珠格格》,可算是相当成功。《情深深雨蒙蒙》曾是多少80,90,这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曾经那熟悉的旋律,至今让人难忘。
第四个,《倚天屠龙记》《倚天屠龙记》改编自金庸的同名武侠小说,剧情上可以说是非常经典了。说到《倚天屠龙记》,我们大多熟知的都是苏有朋版的《倚天屠龙记》,也就是2003年版。但很少被人知道的是,这部我们如今认为是经典之作的电视剧其实也是翻拍的经典。而在此之前不仅有1965年林家声的电影版,和1993年李连杰出演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而就翻拍的电视剧而言,也不在少数,前者有郑少秋、赵雅芝的香港TVB版,马景涛的台视版,更近的还有吴启华的2001年电视剧版。
第五个,《天龙八部》《天龙八部》是由张纪中担任总制片人,周晓文、于敏等联合执导的古装武侠爱情剧,由胡军、林志颖、高虎、刘亦菲、刘涛、陈好、修庆等联袂主演。该剧改编自金庸同名小说,讲述了面对乱世的萧峰、段誉和虚竹三人开始了非同寻常的江湖生涯,并遇见了各路高手,各种生死情仇、爱恨别离、民族大义在因缘际会中施展等故事。

一、《情深深雨蒙蒙》:经典就是经典,故事情节真的不狗血,又不雷人,而且剧中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灵魂,不是打酱油的躯壳,但就是书里某些三观不敢苟同,每回重温都喜欢看依萍的那一节,最不喜欢看书桓和如萍在一起的片段,这会提醒我,何书桓是个渣男,小时看和现在看感觉完全不一样的。

二、《三国》:最有诚意最有技术含量的一次翻拍,如果说老三国是对原著毕恭毕敬的参拜,这部三国就是敞开胸怀与原著的一次促膝谈心。虽然有一些败笔,里面有很多人物演的很出彩,特别是儿时版的孙权和吕布演的很传神! 郑伟小朋友把儿时版的孙权角色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是一部小说翻拍成的电视剧,电视剧比书好看。导演是拍步步惊心的那位,改编安排起来剧情紧凑,特效做得比较起国内水平,已经很棒了。演员演得也很认真。服装造型,打光,摄影,特效,取景,调色,所有这些都是目前仙侠剧最高水平,制作方充满了诚意。

四、《天龙八部》:这部是张纪中翻拍金庸剧以来最靠谱的一部,主要演员选的都不错,乔峰和神仙姐姐都挺赞,很多只看过黄日华版的人,就把黄日华版当成原著了,压根就没看过原著就说此版本玷污原著。我告诉你们,此版本比黄日华版更加接近原著,无论是剧情还是台词。

五、《倚天屠龙记》:第二版《倚天屠龙记也是最全的一部,每次片头曲一响,就特激动,苏有朋当年确实挺帅的,几个女主也挺漂亮,当时好喜欢赵敏和周芷若其实周芷若挺可怜的。一个男主被一群女人围着,喜欢一生只爱一个女人的男人,张无忌心里最爱的是赵敏。

迄今为止,你认为翻拍最成功的是哪一部电视剧?
1、《射雕英雄传》
非常难得的一部良心翻拍剧。纵观当下内地电视剧,都有一个说法,翻拍必烂,但这部金庸先生的新版射雕英雄传是不一样的,剧里启用大量新人演员,把钱都投到后期拍摄与制作中,值得点赞。李一桐虽是新人,但演技不尴尬,古灵精怪的,之前看过她主演的于正的剧《半妖倾城》,还是挺可人的。郭靖的扮演者杨旭文,看过他在青云志里的青龙大哥,温润如玉,侃侃而谈。
2、《倚天屠龙记》
新版《倚天屠龙记》一直在忠于原作和魔 改的两个极点之间摇摆,时而还原原著细节还原得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俞三侠的武器、华山二老的嘴炮,时而又脑洞清奇得让人招架不住。最贴近原著的一版,特别好,虽然情节发展不是很好,但还是很有兴趣看下去,角色、场景、细节都还原了我读书时候的想象。
3、《绝代双骄》
古龙的原著于1966年出版,1971年首次被改编搬上荧幕,数十年积累下来,早已成为武侠迷们熟稔拥护的经典之作。这个以孪生兄弟花无缺、小鱼儿的相遇、成长、相认为主线,将江湖恩仇、人性善恶融入其中的武侠故事,一直是古龙的代表作品之一。2021年由胡一天、陈哲远主演的《绝代双骄》正式上线开播,相比苏有朋、谢霆锋等版本,这一版可以说是“神还原”。开播以来的大体剧情走向和部分台词几乎与原著一模一样,但导演却是顾此失彼了,只顾着还原原著,却忽略了细节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刻画。
相较而言,人们对于翻拍最成功的电视剧有不同的观点。然而,以下是一些被广泛认为是成功翻拍的电视剧的例子:

1.《绝命毒师》(Breaking Bad)的翻拍版本《毒枭》(Metástasis):这部哥伦比亚翻拍版在拉丁美洲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忠实地重现了原版剧情,并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
2.《老友记》(Friends)的翻拍版本《工作狂》(How I Met Your Mother):虽然两部剧的故事情节不完全相同,但《工作狂》成功地吸引了观众并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它通过类似的幽默风格和情感纠葛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3.《厨师的妻子》(The Chef's Wife)的翻拍版本《水果篮子》(Fruits Basket):这部日本动画片的翻拍版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功地将原作漫画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带入了现实。
4.《谍网》(The Bridge)的翻拍版本《边境杀手》(The Tunnel):这部英法合拍剧改编自瑞典和丹麦犯罪剧《谍网》,成功地将其搬到了英法边境区域,同时仍保留了原作的紧张刺激和扣人心弦的剧情。
总的来说,一个翻拍是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故事情节的改编和重现,还取决于导演、演员和其他创作团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适应当地文化和观众口味也是翻拍成功的关键因素。

文化传播的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口头传播,还有什么?请表明书籍出处和出版社

  文化传播的四个阶段:由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组成,

  现在发展到国际互连网传播,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人类传播能力的飞跃。可以说,传播技术的应用对文化传播范围、传播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

  参考这里:

  口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传播
  金玉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入时间:2007-3-6 11:13:20 xjzjw 点击:544
  一 人类口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以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口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贡献。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文化标准化、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等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威胁。许多传统和民间文化(包括口头 / 非物质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大力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保持和再造利用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意识来支持和保护好各种口头与非物质传统”,以保持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的严峻形式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把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视为当务之急。有的国家已经通过立法,建立起有效机制来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取得了值得注目的成效。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物质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也面临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有效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艺术的严峻问题。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在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全国民间文学艺术十大集成的搜集整理和编纂出版工程,它以数以亿计的文字量和数量可观的图例、录音录像资料,把民间口承文艺和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文化遗产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同时,一大批民间文化工作者在抢救和保护民间文艺的艰苦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取得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增强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队伍。

  然而,民间文化不仅仅需要抢救和保护,还需要推广和开发,以充分挖掘多样性文化的社会价值。在文化交往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文化都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闭的。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创新需要树立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本土文化观念。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应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地位、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树立在全球化时代尊重和肯定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以开放的态度、开阔的视野、现代化的手段,参与到人类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认定和推广的事业中来。

  二 文化与大众传播

  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促进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由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发展到国际互连网传播,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人类传播能力的飞跃。可以说,传播技术的应用对文化传播范围、传播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

  文化的生产、消费与发展都离不开传播。文化传播主要是依靠媒介来进行的,媒介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以美国学者赫伯特 ? 席勒为代表的“媒介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媒介帝国主义是以强大的经济和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文化市场进行全球文化扩张;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和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化的文化支配;这种文化支配和扩张是通过传播媒介来实现的。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

  传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传媒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人类的传播方式中,以大众传播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为最大。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大众传播又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例如:从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等。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大众传播都能够跨越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具有广泛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一点已被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所证实。大众传播能为社会提供做出决断的途径,为社会提供认识自身的声音,是传达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源泉,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在大众传媒的运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必要通道,它大大扩展了文化空间,使文化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生成力。但是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介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不可避免地造成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称”性,引发全球性的严重的文化传播生态危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不平衡状况。现代传播媒介为强势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传播霸权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条件,对弱势文化和传统文化构成了威胁,使它们面临着被同化或被文化殖民的危险。

  三 口头 / 非物质文化的大众传播

  如上所述,大众传媒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口头 / 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的生存、发展、传承同样也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来说,就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大众传媒为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强大的现代文化、强势文化又通过大众传媒对传统民族文化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不坚守阵地,传统文化将无立足之地,最终面临被吞没的命运。

  要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就应该树立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发展传统文化的理念,认真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充分运用资本、科学、技术和传媒等现代手段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在文化传播中争取主动,变弱势为强势,让人们了解、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 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只有这样,传统文化遗产才能变得更具生命力,更具社会意义,也才能不断传承下去。

  本人认为传统文化的媒介传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图片传播 视象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图像传播更易被人们认可和接受。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采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而不能仅停留在把文物摆放在博物馆的陈列柜中,或只用文字把某一民俗事项记录下来的方式上。民俗摄影就是适应人们接受心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民俗摄影是一个群体或民族历史、文化沿革和习俗的写真,特定的物质生存环境和独有的精神面貌的纪实,具有民族、历史学术价值和实用民俗佐证价值。民俗摄影能够保护文化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它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预示。历史中的许多民俗风情,如果没有照片将它们客观地记录下来,仅凭文字的记载后人很难想象出事物直观形象的本原面貌。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无可避免地遭受到排挤,可以通过用图片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普遍价值的方法来保护和丰富世界民俗文化遗产。

  图片传播既适应“读图时代”受众的阅读接受心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纯文字传播的枯燥无味,与音像制品相比,又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阅读方便等特点。只需一个相机,民俗摄影爱好者便可捕捉到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充分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而真实图像和文字著述相结合又会大大强化信息的描绘和传播效果。图片传播的优势使它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倍受重视。我国已经出版了许多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大型画册。在 2003 年 4 月 19 日 召开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六届二次会议上,还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摄影工作委员会。这对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民俗摄影作为一门与民俗学和现代化技术紧密相联的新门类,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论是在抢救民俗文化遗产上还是在民俗学建设和发展上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图像的发展是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必然,它既是对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补充,又为民俗学学科发展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相信,图片这一记录、保存、传播民俗学信息和进行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仍将被人们长期、广泛地使用。

  2 .音像制品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人们不再对摄像感到陌生,通过摄像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的 VCD 、 DVD 等音像制品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音像制品与图片相比,具有鲜活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特点。可以通过制作有关民俗文化的音像制品,或把以民俗文化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或记录片制作成 VCD 、 DVD 等在市场上销售的手段,来传播民俗文化。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NGC )把节目与教育相结合,普及人文、自然、地理、科技知识。以人类物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节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NGC 还把这些节目制成 VCD 、 DVD 等音像制品在全球销售。例如它发行《环球国家地理杂志——闪光的文明》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文明,其中一集是《古巴——遥远的岛国狂欢的庆典》,该片通过古巴人的狂欢节透视其原始文化,向世人揭开了这个美丽岛国的迷人面纱。 NGC 的做法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我国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仅从节日文化来看,各民族的节日活动都以极富活力的方式,动态地保存着或折射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原貌。有些民族的节日既是民俗观念的形象展示,也是口头文化的艺术张扬。以塔吉克族的灯节为例,节日前家家都做许多支小羊油烛和一支特别大的羊油烛。节日的两天中要遵照一定的仪式分别在家里和家族墓地点燃小羊油烛,进行祈祷和祭奠。每家还要在屋顶上点亮特制的大羊油烛,在外面燃起篝火,做各种游戏。如果通过录像客观地再现这一民俗事项的原生态,再通过后期制作,配上解说词,从文化层面上加以深化,使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塔吉克族的节日习俗、祭祖习俗,还可以了解到该民族宗教信仰的演变过程,在新鲜新奇中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

  2002 年 12 月 18 日 ,中国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研讨会在北京开幕,用维、汉、英、阿四种语言制作的十二木卡姆的 VCD 、 CD 、 DVD 光盘同时向国内外发行。这对维吾尔族的口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和发扬光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电视传播 现代文明把大多数人限制在家庭的圈子里,电视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和认知世界的窗口,电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民俗文化的传播中,我们一方面期望媒体多做一些反映民俗文化的记录片和专题片,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片急需保护和开发的领域,另一方面更需要当地的文化机构、教育机构自觉地主动地利用电视媒体。

  以现有的频道资源为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走遍中国》栏目,以演播室访谈 + 专题片的形式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理等(如 2003 年 7 月 18 日 播出的是《潮州工夫茶》,介绍了潮州的茶文化);《让世界了解你》栏目则采取现场摄制 + 连线国外相关机构的领导人员的形式向国外介绍中国(如 2003 年 7 月 1 日 的节目通过现场摄制组、录制现场组和连线美国的一个旅游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与中国部经理的形式,从文化的角度介绍了旅游风景区同里,双方还达成了口头协议,由该公司组团来同里旅游);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旅游黄金线》栏目以人物的旅途为主线,向观众介绍旅游风景区……这些栏目的定位基本上包括了物质 / 非物质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登录节目网站等渠道向栏目组提供线索,有选择地把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推到观众面前。

  另外,还可以采用与电视台联办节目或承包某一个节目的形式,制作一档反映民族物质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栏目。例如,乌鲁木齐电视台最近开播了旅游频道,完全可以利用新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或把独特的民族风情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或介绍各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样,既能传播传统文化,又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因为旅游业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旅游区仅仅依靠自然风光是不够的,要更多地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只有把文化气息融入旅游业,才能更长久地吸引观光者。

  4 .网络传播 互联网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传播形态,它融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在网络传播媒介的环境中,知识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存在于图书馆书架上和书本中,而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互相链接的一条条信息中。网络传播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知识和信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文化交往和沟通的平台。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传统文化的全球性传播成为现实。

  目前,我国已开通中国民俗网等多家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站。但是要想使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详尽的反映,就要在传播的本土化方面做文章。例如,新疆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但如果试图在一家全国性或综合性的网站上反映出新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那是不太可能的。以 2003 年 7 月 23 日 中国民俗网有关服饰的网页为例,该网页共有相关信息 47 条,涉及汉、彝、藏、水、苗、黎等 17 个民族,而新疆诸民族中只有关于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两条信息,这与新疆的少数民族的数目是极不相称的。所以要想扩大本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就需要创办自己的民俗网站。

  以上是对传播媒介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的一些描述和对民间传统文化更好地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一些设想。除了文化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主要还是依赖国家的立法、专业管理机构的建立、资金的投入和各方的有效协调与支持。如果我国的大众传媒能够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那无疑是向更多的人群、向世界敞开了中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长廊的一个个窗口。

  在新世纪,透过传播认知文化,认知社会和人类自身,将成为人类认知史上的一场变革。传统文化的发展所受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文化需要传播来得以延续和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将是一项艰巨任务。

  (作者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参考文献:
  1 .《西北民族研究》 2003 年第一、第二期;
  2 .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3 .(美)沃纳 ? 赛佛林 / 小詹姆斯 ? 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 2002 年;
  4 .(美)马克 ? 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吴文虎:《传播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6 .中国民俗网。
四阶段为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传播学教程》

李雪琴称「如果我不够优秀的话,是不是在别人眼里就没有价值」,你怎么看待社交中自己的价值?

如何看待社交中的自我价值?李雪琴觉得如果在社交时总是把人当作「资源」,会大大增加自己的焦虑。

1.辩证看待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人的社交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即面对怎样的人,在怎样的场合采取怎样的社交方式,因此低位社交并不能被一竿子的打死的去说它不好,而是要看在何种情况下,如果是天生的习惯性的讨好型人格,无论对怎样的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宁可委屈自己选择低位社交便是一种愚蠢且无意义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性格强势喜欢被人追捧的强者,即我们有求与他,放低姿态进行迎合的低位社交或许能够变成一种手段。

2.感觉上让自己不适。

3.低位社交说白了就是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习惯性的放低姿态迎合讨好他人,有一部经典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女主刚开始便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无底线的迎合男友,自愿帮助同事背锅,默默忍受老板的脾气,她在生活中倍感压力,十分痛苦,最后经历一系列变故的女主想通后开始选择做自己。因此我们进行低位社交,我们自己往往是不舒服的,深感压力的,因为我们总是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总是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4.心理上让彼此都有压力。

5.在最近较火的恋爱综艺《机智的恋爱》中,张慧贤长相出众,性格开朗,一出场就受到了大部分男生的青睐,而吴文昌正是其中一个,总是委屈自己去讨好,迎合张慧贤,殊不知张慧贤并不觉得享受,甚至只是因为怜悯所以选择和他约会。因此低位社交对于明明身份平等的两个人而言,被讨好的那一方也并不会感到快乐,更不会欣赏你,善良的会怜悯你,恶毒的会嘲笑你利用你,因此低位社交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压迫。

6.最后,上面提到的无意义低位社交没用,因为我们既委屈了自己,又让对方感受到了压力,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从目的出发的,而无意义的低位社交没有目的,没有意义。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将低位社交运用到一些比较现实的场合,我们或许能够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对一个并不熟悉的领导,我们适当的放低姿态进行讨好更能不出错,例如有求于人时,进行低位社交进行讨好,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7.最后,你是否也低位社交过?感受如何?

8.在生活中我们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社交,简直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精力。

9.我认为社交是不分种类的,无论什么样的社交,只要可以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样就是有价值的。

10.这样的社交方式很好,这样的社交方式会让人非常的轻松,不会给人们相处的压力。

在社交中,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和重视。因此,对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敏感的问题。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社交中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认可和价值的肯定。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社交中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依赖于他人的评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才华和特长。因此,我们应该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和珍惜自己的特点,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其次,我们需要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社交上,还存在于其他领域。社交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角色和身份,例如家庭成员、朋友、职业等。在这些角色中,我们也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贡献。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全部价值寄托在社交中,而是要全面认识和发展自己。

与此同时,社交中的自我价值也是需要不断提升和改进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成长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在社交中展现更大的价值。学习新的技能或知识,参加社交活动和交流,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联系,都是提高社交价值的途径。不断的自我反省和改进,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此外,我们还需要明确社交的目的和意义。社交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分享快乐和悲伤,获得支持和帮助。社交中的自我价值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追求别人的认可。只有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我们才能在社交中感到满足和有意义。

最后,我们需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积极面对社交中的挑战和困难。社交是一个相互影响和互动的过程,难免会遇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也要给予自己宽容和理解,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和坚持。

总结起来,社交中的自我价值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度的问题。我们应该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价值,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社交中,而是存在于多个领域;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成长来提升自己的社交价值,并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交中的挑战和困难。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坚持做真实的自己,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才能在社交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人这个物种是群居生活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交,但社交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呢。

一个人的性格可能会对社交带来很大的影响吧。一个外向的人一定会在每一个场合都表现得很出色。需要展现自己的时候,他们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且锦上添花。一个内向的人一定有着不爱说话,不想参与,不愿展现等特点,也就会成为社交上的小透明。所以在我看来,性格是会影响社交的,但对于内向和外向的人本身来说,可能他们所选择的社交方法就是他们所要展现于人的那一面吧。

当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存在。外向的人不想过于张扬,自身就会隐藏一些外向的特点。内向的人想要改变自己,想要达成目的,或许就会让自己努力去成为一个外向的人。这些对于社交来说,也是一种更有成效的办法。

提到社交,我会想到两个新的词—社恐和社/牛。我有时也会想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人要社恐和社/牛呢?

对于社恐的人来说无非就是一群人聊一些事都是社恐的人不感兴趣的,他不想融入这些人中去,他对这些事情的观点也与之不同而已。这样的人在思想上是比较固执的,别人不会轻易改变他的想法。他需要去接触和他同思想的人,聊同观点的事才是他最舒服的状态。我并不觉得社恐的人是真的社恐,反而觉得这样的人有个性,这也是他们社交的一种方式吧。这样可以让理解他,想走近他的人会去照顾他的想法,真正的成为思想同步的好朋友。也会让不喜欢他或者他不喜欢的人远离,既不受到伤害又让自己舒服的存在。应该会有很多人讨厌社恐的人吧,毕竟社恐人的存在会让整个氛围都不舒服,会让很多有兴致的事情变得很扫兴。当然,社恐人在群体面前也会很不自在,他们只想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对于社/牛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在任何场合都能谈天说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让人过目不忘,这也是一种本领。他们不惧怕任何人聊的任何话题,这是他们的强项。他们也不惧怕发生的任何事,因为他们都能很轻松地解决。这是很多人都会羡慕的,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个无法超越的能力。

我也很佩服社/牛人,这可能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优势。我喜欢那些人群里大声唱歌且动听的社/牛,我喜欢那些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且身手了得的社/牛,我也喜欢鸦雀齐鸣中为别人争道理的社/牛,但我不能接受超出界限的社/牛,什么话题都要插一嘴,什么事情都要管一下,无论对错都想参与一下,只为抛头露面,从不考虑别人感受的社/牛。这样的社/牛无非就是雪中送冰,让人心生厌恶。这个度真的很难掌控,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尊重他人的感受,能够救人于水火才会不惹骂名。社/牛是本事,过于社/牛就是惹事了。

社交是避免不了的,但有效社交和舒服社交才是我们需要的。我认为的官场上的社交是“长幼有别”,商场上的社交是“以退为进”,情场上的社交是“手脚并用”。这些社交方式虽然不推荐,但真的很管用。这就是不同的社交方式有不同的社交价值吧,我称它为有效社交。别管这是不是舒服社交,但每个进来的人都会不自觉的开始这种“有效社交”,无需经验也无需磨合,就像一只雏鸟一样,飞起来是早晚的事。不过还会有一些人天生就学不会这种“有效社交”,慢慢地沦落为天鹅中的丑小鸭。所以有些圈子进不得,也许换个圈子丑小鸭就能在鸭群中独美了。当然,有效社交并不单单指这些方式,在路边与陌生指路人的交谈是有效社交,与好友互诉心肠是有效社交,与家人的快乐分享也是有效社交,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认为有效的社交就是能授业解惑,有商有量,各得其乐。

那么我是一个社/牛的人还是一个社恐的人呢?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我自己的社/交方式了。当我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也是有两副面孔的。当我沉默寡语的时候,要么是与尊重的人交流,要么是与思想不同步的人交流。对于尊重的人,我会听他的一些受用观点来提升自己。对于思想不同步的人,我会为他留出足够的发言时间来掩饰我的不舒服。当我伶牙俐齿的时候,要么是与熟人攀谈互侃,要么是与持不良言论的人争辩。对于熟人来说,他们认为我是人来疯式的话痨。对于持有不良言论的人来说,我就是一条没栓绳的/疯/狗/。

我既可以社恐,也可以社/牛。社恐的时候,我可以一言不发,让所有氛围尬到冰点。你说我是个不爱说话的人时,我可能是出于礼貌想给你留下好印象,也可能是我单纯的不喜欢你。我这个社恐遇到另一个社恐的时候,我也一定有能力/强/迫/着另一个社恐的人开口说话。社/牛的时候,我可以气吞山河,让你感受什么叫口若悬河。

你说我是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时,我可能是真的在很舒服的与你相处,想用这样的方式让你与我相处起来舒服,也可能是我太不喜欢听你说话,想用这种方式堵住你的嘴。所以,我不是一个很会社交的人,爱恨露于面,好坏出于嘴。这并不是一个会社交的人能展现出来的,这样的社交方式风险也很大。

我也想去夸奖别人,但我的心里如果不是真想夸,我真的张不开嘴。我也想去安慰别人,但我觉得他确实有错,我没法为他擦干泪水。反之,我会真的为值得赞美的人鼓掌,我也真的会为受委屈的人打抱不平。所以我的社交很简单,尽量做到有效社交和舒服社交。当然也不排除会有碍于面子的无效社交(仅是尊重的人或不熟的熟人)。

聊了自己心中的自己之后,觉得社交的价值更清晰了一些。愿你我在不同的人群中都能拥有有效社交和舒服社交。社交的价值在于自己能展现真正的自己,能够更爱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一切,能够让生活更加美好。

交流

社交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作为社会/动物,从原始时代开始,就通过社交和互动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繁衍、自我认同与价值、情感与陪伴、创造与成长等多方面的需求。

社交有助于人类的自我认同与价值。人类通过社交和互动,可以获得反馈、评价、建议等,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情感等。例如,当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挑战时,我们会向老师、同事、朋友等寻求帮助,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经验;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喜怒哀乐时,我们会向家人、伴侣、好友等倾诉心事,感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会通过社交和互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通过发表文章、评论、点赞等方式来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过参与投/票、示/威、请/愿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立场;通过送礼物、写信、拥抱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和关心。

社交有助于人类的情感与陪伴。人类通过社交和互动,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如友谊、爱情、亲情等,也可以享受快乐、温暖、安慰等。例如,当我们在学校或工作场所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人时,我们会通过聊天、玩耍、合作等方式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心仪的对象时,我们会通过约会、聊天、送花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魅力和诚意,从而建立起浪漫的爱情;当我们与家人相处时,我们会通过吃饭、聊天、拍照等方式来增进彼此的感情和亲近,从而建立起牢固的亲情。

我们也会通过社交和互动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如与朋友一起看电影、旅行、聚餐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感受快乐;与伴侣一起散步、拥抱、亲吻等方式来增进感情,感受温暖;与家人一起打电话、视频、探望等方式来保持联系,感受安慰。

社交有助于人类的创造与成长。人类通过社交和互动,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也可以创造新的想法、产品、艺术等。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听讲座、看书籍、上网课等方式来获取新的知识;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参加培训、实习项目、模拟演练等方式来掌握新的技能;在生活过程中,我们会通过旅行探索、体验不同文化、尝试不同风格等方式来积累新的经验。

同时,在创造过程中,我们也会通过社交和互动来激发新的灵感和创意,如与他人进行头脑风暴、讨论问题解决方案、征求反馈意见等方式来产生新的想法;与他人进行合作开发、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共享资源利用优势等方式来创造新的产品;与他人进行艺术创作、展示个人风格、欣赏他人作品等方式来创造新的艺术。因此,社交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也能够促进人类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社交中,个人的价值得以展现,才能够称之为有效社交。

社交中自己的价值是指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所能够为他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贡献。这种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个人品质和价值观上。 在社交中,一个人的价值可以通过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来体现。当我们能够倾听他人的需求和心声,并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时,我们就能够成为他们信任和依赖的人。这种信任和依赖会让我们在社交中更具影响力,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期望。 

 

另外,一个人的价值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来体现。当我们在某一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时,我们就能够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让我们在社交中更有话语权,也能够让我们成为他人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 总之,社交中自己的价值是指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所能够为他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贡献。这种价值需要建立在个人品质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并通过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专业能力和知识的展现来体现。

在社交中,每个人都希望展现出自己的价值,想要展现自身的价值,就要做到不仅在社交中,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和赞赏。而要做到展现自身的价值,首先要有自信。自信不仅是外在表现,更是内心的力量。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个人素养,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只有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最后,要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在社交中,不仅要以自己为中心,更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人为善,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展现。 

 

总之,展现自身的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自信、学习和尊重他人的支持和努力。但只要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展现出真正的自己。

我的见解:从科学角度来讲,李雪琴所称的“如果我不够优秀的话,是不是在别人眼里就没有价值”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价值和他人评判的担忧。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个人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他人的评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不应该将自己的价值局限于他人的眼光。

其次,价值观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能对优秀的定义和重要性有不同的看法。将自己的价值仅仅依赖于他人的标准和期望,会导致自我价值的波动和不稳定。

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价值应该建立在内在的发展和成长上,而不只是为了取悦他人。追求优秀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过度关注他人的眼光可能会带来压力和焦虑,阻碍个人的成长和自信心的培养。



因此,评价这种观点时,可以鼓励李雪琴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潜力,并且提醒她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的评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同时,鼓励她注重内在的成长和发展,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关乎我怎么看待社交中自己的价值:我认为在社交中看待自己的价值时,有几个重要的观点值得考虑

接受自己:首先要接受自己的独特性和存在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特点、优点和价值。不要试图去适应他人的期望,而是要珍惜自己的个性和特质。

重视内在品质:关注自己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外在表现。品德、诚信、善良、努力等内在品质同样重要,它们可以赋予你真正的价值。

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实事求是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局限。了解自己的兴趣、技能和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社交中,能够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并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

尊重他人的观点:在社交中,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同样重要。真诚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开放地接纳不同的观点,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互动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关注贡献和互助:将注意力从自身转向他人,思考如何为社交圈子带来积极的贡献。关注他人的需求,提供帮助和支持,建立互助和支持的关系。

总而言之,社交中的自我价值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它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的表现,还包括内在的品质、个体的认知和与他人的互动方式。通过接纳自己、发展内在品质、建立积极的互动,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体验自身的价值。

以上就是所有的原因了,整理信息很累,但是能帮到大家还是很开心哒,赞同的话就点个赞再走吧~

视觉文化 [摄影与视觉文化]

  一      关于视觉文化,人们普遍把它理解为由电影、电视、摄影、绘画、雕塑、建筑、广告、设计、动漫、游戏、多媒体等以图像为认识中心的文化形式。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摄影在视觉文化形成中的作用,视觉文化时代摄影属性的变迁和摄影人观念的转变。
  
  回顾历史,摄影术的发明只有170年。但这170年,是人类观看方式变化、视阈拓展和视觉文化生成的170年。这种变化,并不仅仅局限在艺术领域,而是涉及到人类之眼所能看到的任何领域。
  首先,摄影使人类肉眼无法分辨的物体运动形态和细节能够得以分解,如连动摄影使我们看清了马奔跑时四个蹄子的连续动作,使我们看清了枪弹穿过苹果时的力量,使我们看清了爆炸瞬间的烟雾和碎片相裹挟的状态。总之,摄影的瞬间可以凝冻飞速运动的物质,让我们看清细节;而显微摄影使我们看清了细小物体的结构和庄严的秩序,航拍摄影使我们能够静观大地的色块构成和自然线条的抽象形式意味。
  其次,摄影见证着人类许多重大事件,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在摄影镜头里留驻。以往的历史,都是文本中的历史,是字里行间、绘画和考古实物中的历史。所有这些都是解说和想象的历史,历史场景和细节的直接视听是无法复原了。摄影术发明后,人类有了另外一种历史:影像中的历史。这种历史图像是摄影者的目击,以直观、形象、真实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的人类社会生活,不但具有见证性,而且具有传承性。这种图像与文本相互参照和映照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后人感知和认识历史。比如美国9・11事件和5・12汶川大地震,大量动态和静态影像由此诞生。这些影像既是知识性的信息,也蕴涵着情感性的因素,是这些影像把所有人的心灵直接而快速地连接在一起。不但如此,这些影像中的代表性照片,还必将进入历史文献,成为一种历史内容的陈述和承载。在上个世纪,玛格南(Magnum)图片社和美国《生活》杂志的众多摄影师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杰出的工作;在中国,从30年代开始,已经有很多秉持相同使命的摄影师,如方大曾、王小亭、沙飞、吴印咸、郑景康等等,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影像。
  
  第三,摄影使我们对平常之物熟视无睹的现象有所警觉,并有意识地凝视身边的日常生活,更专注地看人和事物,“帮助我们发现社会的盲点”(朱大可语)。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媒体十分发达,传播十分迅速,但还是有很大的一群人被屏蔽在主流话语之外,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们,很少谈论他们,或者不愿意谈论他们。在一种特定的时空下,他们太少出现,我们想不起他们;在另外的时空下,又太常见了,我们熟视无睹。大家都这样,而且认为这样很正常。下层劳动者的真实状况被屏蔽的现象,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也是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之一,就是看这沉默的一群被怎样对待。摄影自从被用于新闻和纪录现实生活以来,已经成为社会调查的重要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但一个个沉默的社会群体以集体形象的方式被主流社会重新看待,如摄影家兰格(Dorothea Lange)1936年在美国农业灾害期间拍摄的《逃难中的母子》,解海龙1990年代拍摄的农村失学儿童,由于照片激发了主流社会的同情,使该社群的困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改善。
  从人类大家庭的角度来看,摄影使我们发现了不同于自己的众多其他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使人文地理学和人类学有了实证的意义。如西方国家的众多探险者、旅行家和传教士在过去一百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尽管他们当时的直接目标带着殖民的色彩,但他们观看特定环境中的种族生存方式、文化遗存,客观上间接地加深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第四,镜头面对自然之景,提升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水平,并且无论是否到场,都可以在照片中共享自然的气息。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我们无法计算人类有多少照片的内容是自然和人文的风景。尽管是科学家发明了摄影术,但画家最先用它来拍摄风景。从此后,摄影与风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有数不清的人在拍摄风景,有很多人是专业的风景摄影师。尽管在当下的中国摄影中,风景摄影,常常被人称为风光摄影,往往都是甜腻腻的东西,但在更大的范围里,我们仍然发现,照相机帮助我们记住了山川、河流在天地之间光影变幻的神奇。在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个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是因为风景摄影的发现才被命名的,亚当斯(Ansel Adams)从事纯摄影,体现大自然的丰富和庄严;郎静山从事集锦摄影,作品中体现笔墨山水的化境,体现中国的自然观。对于大批风景摄影师来说,行-思-拍,是一种生存方式,三者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我思故我行,我拍故我在。”他们在时间的河流中采集,采集最壮美、最动人的那一刻,长驱万里的跋涉,旷日持久的等待,静夜无眠的遐思,为的是把那灼热如火、清冽似水的情怀,真切鲜活地“搬运”在观众的面前,让更多的人对自然景色进行再观看。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文本,风景作品成为人工环境中原始自然的替代品,可以灵活地运用在各种场合,镶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不但是人类工业成就的确证,也是对人类生活的美化,而且是原始自然与人工环境之间的调和剂。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精细的社会分工和异化劳动,人变成社会生产和生活流程中的某个小部件,成了“单向度的人”。读风景摄影作品,我们可以反观人类自身从大自然的老家走出了多远;“目测”自己异化的深度。这些作品内容与我们心灵深处关于故乡的记忆、关于家的渴望、关于灵魂的论说相呼应,能够缓解我们的精神焦虑,不断矫正我们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
  
  第五,与对自然的观看相联系,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意识地对野生生物进行跟踪观看也成为摄影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是人类对地球上另外的生命体的关注和追踪。这样的摄影,一方面促使我们了解和认识野生生物的生活习性,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保持地球生命种类的丰富和平衡,另一方面使我们人类在生命平等的意义上反省自身。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们常常发现动物身上的人性,也更加看清了人身上的动物性。这样的视觉认知无疑是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态摄影中,有大批野生动物节目在电影院和电视上播出,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第六,在艺术摄影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视觉形象或者来自于对现实处理,或来自于内心,最后都指向了我们的目光投射的对象――作品上,代际相传的探索和众多经典的作品,在视觉想像的天地中增强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这是人类在视觉方向上的专业化提升。最近几年的电影“大片”,虽然大多故事编写平庸,却因为利用了数字摄影和技术后期制作的优势,可以模拟火山爆发、洪水冲击和飓风狂扫的震撼力,可以模拟在规模的人类战争和社会运动的惨烈程度,真可谓极声色之欲,满足了观众对视听感觉的刺激需求,因而制造出一个个票房奇迹。
  第七,摄影器材和技术的飞跃发展,为视觉文化生成提供了物质依托。照相机的机身(暗盒和快门)逐步小巧化、镜头多样化,为摄影进入各行业工作和日常生活打下了基础。在静态摄影的基础上,有了动态摄影,产生了电影和电视,乃至DV。所有这些机械物件,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视觉习惯,比如观看的距离和角度、焦点的选择和景深控制,最主要的,是我们在与照片、电影、电视触目相接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养成了看什么和不看什么以及怎么看事物的无意识的习惯性眼球动作。要知道,品牌和规格越来越繁多的镜头,都是各种瞳孔,除了135相机50毫米镜头(或其他类型的相应镜头)外,从鱼眼到1000毫米以上焦距、从1.2到64光孔的各种镜头,都是变相的人类之眼,习之既久,可以改变人类的视阈。
  摄影发生作用的方面还有很多。170年人类梦寐以求的不同视阈下的观看活动及其成品――见证性的视觉信息(照片、录像带等)广泛传播,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变化,极大地促进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深层次地改变了我们的视觉心理习惯。进入到21世纪,数字技术革命使摄影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2003年之后这几年。胶片市场大幅度萎缩,原来长长的胶片柜台已蜷缩在一角,而街市上到处可以看到手握数字相机的人和用手机拍照的人。而3G通讯方式的广泛使用又是一场技术革命。摄影在十年后、二十年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现在难以预想。
  目前中国摄影业界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一是摄影从专业领域走出,实现了大众化。现在的摄影队伍,不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人群,而是遍及各个社会人群,对摄影人可以区分职业与非职业,很难区分专业与非专业,因为有的业余爱好者专业水平很高。二是摄影从一种特设的职业中解放出来,变成日常生活中随心所欲的行为,带个相机就像带支笔。许多新闻照片是事件发生地居民和游客拍摄的,而不是记者拍摄的,许多美的照片是业余爱好者拍摄的,而非摄影家拍摄的。三是摄影活动遍地开花,大到全国性专业摄影组织举办的国际摄影艺术节,小到社区举办主题性的摄影比赛,数量多、参与者众、主办者成分复杂。四是摄影的传统理念正在动摇,摄影真实性的基本观念遭受冲击,肖像权、著作权等问题层出不穷。五是摄影交流越来越便捷,网络成了最大的图片库和最快的传播渠道。六是摄影市场的缺失和当代艺术的介入,模糊了摄影作为纪录工具和艺术形式的界限,一些新媒介不断诞生,催化着摄影的更多变异。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媒体,从户外广告到日常记录的手段,图像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进入到了家庭和个人生活之中,并且与个人的精神生活相关。在我们这个时代,视觉方式更加凸显出来,人可以通过更多地“看”(也伴随着听)来知觉并且理解世界。对“看”的依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图像的方式是视觉形象的方式,从横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语言的阻隔被打破;从纵的方向看,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的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和没有语言文字隔膜的视觉文化传播形式,更加紧密和有效地把人类联为一体。我们越是向上追溯历史,就会发现图像与现实事物之间的区别越模糊。在原始社会中,事物及其图像只不过就是同一势力或精神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只是物理性质有差别,因此也就有了图像在拜祭和驾御威力强大的精灵鬼怪时想象出来的效验,这是原始图腾文化时代。
  传统的文化活动主要借助于语言、文字和表演来进行,传统文化活动中听评书、读小说、诵诗歌以及表演,都必须借助一个语音或文字的链条构成的文本,通过想象,来间接性地认识外界社会,读者得到的是体验和领悟;而图像时代,文化活动借助于现实的形象印迹直接呈现在视觉中,在读者和观众那里引起新奇(陌生化)的感觉,利用从众心理引导消费。那时,图像运用在艺术活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但应用面窄,相互之间也缺少关联。现在不同了,图像应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除了艺术摄影,新闻、宣传、工业、农业、军事、地理、海洋、航空、医学、法制等等领域都可以看到摄影工具和图像的应用。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开摄影。在一个社会自然人的眼光里,图像是获取知识、了解事态、掌握规则等的方式。在摄影家看来,摄影是一种方式,任何东西都可以确切地通过这种方式说出来,任何目的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现实中的孤立现象可以由影像结合起来。摄影人拍摄一切的理由就在于消费的逻辑。我们制造影像并且消费影像,从而需要更多的影像。激起欲望、满足欲望,照相机仿佛是一剂导致疾病的药,越吃就越要多吃、快吃。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像也消费了现实。
  我们人类一边生产和生活,一边用照相机和DV纪录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就像有两个人类:一个是真实的世界,一个是影子的世界。这种变化,不是一个很普通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人类自己。图像不但是产品,也是思想;不但是纪录性的信息,也是艺术作品;不但从属于我们,也左右着我们;不但是当前现实,也会形成图像化的人类历史教科书。
  摄影从一种奢侈的行为――达官贵人把玩或职业摄影工作者谋生的工具,变成今天这样的随心所欲的玩具,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现在摄影呈现“全民狂欢”的景象,人人拍、时时拍、处处拍;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图像,并下载图像,网上传播日夜不停!浸泡在图像的大海里,我们不出门而看天下,通过影像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网络以无差别的方式存贮、共享和无穷尽地生产影像。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少年,整日进行网络漫游和电脑游戏,在他们的世界里出现分裂:有一个现实世界,还有一个虚拟的世界,而且“虚拟世界”介入现实空间,对现实进行阐发、复制或扭曲,这种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对比、紧张和焦虑已经使80后的人成为“新新人类”。他们每天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花费精力来区分哪个是现实世界,哪个是虚拟世界,而且有时分不清楚二者的界限。
  以上事实说明一个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所有人,都可以并且有能力利用相机――传统的和数码的,在无边的空间里、在绵延着的时间的河流中,来截取世界景象的一个又一个瞬间,并将这些影像编辑成一个故事、一段景观、一种情绪,甚或是别的什么。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视觉文化正在生成。这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二
  
  视觉文化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继原始图腾时代、文字时代之后的第三个时代。对于摄影人来说,必须深刻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认识我们所处时代的变化,积极转变观念,才能在变化中保持主动性。具体说来,就是要转变几个观念:
  一是要转变类别界限模糊的观念,进一步明确创作目的,在没有边界的摄影艺术中找到自己的方位。
  当前摄影创作中,牵涉到每个摄影人、每一次按动快门的问题,是“拍什么”的问题。在当前摄影创作中,大部分摄影人遵从着真实和艺术的双重标准,摄影目的不明确,选择题材的范围受到极大束缚,纪实时不考虑叙事而考虑光线和色彩是否有艺术特性,脱离了记录历史进入图像文献的目标,许多该拍摄的东西进入不了视野;而进行艺术创作时担心不真实,不敢大胆运用多种手段,作为艺术创造,形式又不够创新,无法进入艺术经典。从摄影史自然生成的角度来看,按照拍摄功能,可以把摄影分成艺术、记录两个大类。记录类摄影作品是记录当前生活,给未来参照,属于叙事性摄影,其认识价值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是第二位的。判断一幅记录性摄影作品的价值,第一是看拍什么,第二要看怎么拍,第三看怎么用。艺术类摄影是情感表现型摄影,其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认识价值是第二位的,判断标准是基于视觉语言的创新而建立的。只有把拍摄目的分清,才能在泛滥的影像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位。
  二是要转变将摄影等同于拍摄的观念,将摄影活动看成一个来自于生活、又回到社会生活的动态过程。
  摄影界历来活动频繁,比赛此起彼伏,展览相互欣赏,形成了一种为获奖而拍摄的氛围,而大批照片在参赛之后就被当作废品处理掉。其实,摄影是从生活对一个摄影家的塑造开始的,然后是实地拍摄,再到冲扩或打印制作,再到展览或出版,回到社会生活,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绝不是拍摄完成就结束了,拍摄只是完成了所要事物图像的采集工作。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只是完成了作品的生产,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生产就失去了意义。而且,读者在接受作品的时候,是对作者创作的参与,是二度创作。只有在文化传播中,读者凭借自身的个体经验观看作品并进行判断和鉴赏,接受影响,才算完成了摄影过程。在视觉文化时代,传统的做法需要改变,摄影人要树立为读者拍摄的观念,要学会策划和编辑自己的照片,使自己的照片上升为文化艺术产品,回到社会中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是转变把作假归罪于数码技术的观念,大胆、恰当地使用数字技术。
  摄影是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产物,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抵制新技术。我们总听到一些人说,数码技术出来了,摄影的真实性保不住了,并根据目前出现的一些电脑加工合成作品冒充一次性拍摄作品参赛或发表的现象,把作假的罪名加到数码技术头上;还有人说数字合成修改技术,颠覆了摄影的真实性根基。数码影像对传统银盐工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作假更加便利。最近几年出现的“鸽子”、“羚羊”、“正龙拍虎”典故,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但是,从摄影史上来看,传统银盐工艺和暗房加工也作假,还在特殊的时期里经常用到;数码相机也可以做到真实,现在新闻记者很多用数码,真实性依然存在。所以说,把作假归罪于数码,从逻辑上是不通的。作假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技术改进了,我们的头和手获得了更多解放,但社会对真实的需要仍然存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就不会被颠覆。假照片因为众多真照片的存在而水落石出。记录类摄影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既然是记录,就不能假作和虚拟。同时,艺术摄影工作者大胆运用数码技术,丰富创作手段,开辟新的空间,这才是视觉文化时代摄影人的理想状态。
  四是转变摄影单一为艺术的观念,释放相机的各种功能,树立新的摄影文化观。
  摄影艺术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回首60年在各种比赛和展览中获奖的作品,能够进入共和国历史文献的作品有多少呢?如果我们去统计,会看到比例并不大。越是获奖的越无法进入,倒是很多拍的时候不很在意的照片能够进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摄影人的头脑被束缚住了。大家都承认,相机的基本功能是记录。在视觉文化时代,摄影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发展,一方面要把记录功能释放出来。一个人拍自己,他会有一个个人的影像史;一个家庭拍自己,这个家庭就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图像发展史;一个民族拍自己,那么这个民族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影像史。这个从国家到社会,从个人到家庭,大规模地在记录拍摄的景观,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也是要求。视觉文化就是建立在个人、家庭和全社会的图像库的基础上的认知、体验和传播方式。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唐宏峰
本文标题: 在电视、相机发明前,人们对外界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多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238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阿克赛钦的历史为什么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远不如地球上最贫穷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