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七擒孟获对历史作用

发布时间: 2023-08-26 14:01: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要七擒孟获?熟读《三国演义》或者是看过影视剧的朋友们,应该都对诸葛亮七擒孟获有着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不...

诸葛七擒孟获对历史作用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要七擒孟获?

熟读《三国演义》或者是看过影视剧的朋友们,应该都对诸葛亮七擒孟获有着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浪费人力物力一次又一次的抓他放他,直接了解了孟获不就一了百了。诸葛亮作为智慧的代表既然要一次又一次的抓孟获一定有他的部署,根据后来蜀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就能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孟获有深厚的人民群众基础

从全局来看诸葛亮在出征之前,曾和马谡商议讨伐南蛮的事,马谡当时回答:“愚有片言,望丞相查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就是说南蛮偏远地势凶险,即使攻打下来怕是不能服众,因此最好能够收复民心,武力镇压是下下策,而孟获在南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果让孟获臣服既可以收复南蛮也不会受到反叛的危险。

为北伐做准备

诸葛亮此次南征是为以后北伐作准备,攻打南蛮是整个北伐战略里的一环,只有后方安定才能放心出兵北方,以免刚出门老巢就被南蛮趁火打劫给端了。为了防止南蛮假装顺从所以只有赢得人心,才最重要。因此抓孟获不是重点,放他也不是,他只是诸葛亮的一颗棋子,诸葛亮要利用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树立自己的威信和仁慈的形象,恩威并重,才能让这里的蛮族心服口服,甘心归降,诸葛亮不仅是一个军事学家还专攻人心。

孟获是最好的领导人

孟获原本就是南蛮地区的首领,他家是东汉末益州郡的大姓,他的家族在此地区原本就有相当的影响力,孟获往八番十三甸处,请来了数十万蛮兵,势力即可见有多高。他的家族势力在这里经营多年,树大根深,他就是最合适的领导。诸葛亮在这整场战役里,始终偏袒孟获这一干人等,始终对他们好言相劝,用一百倍的耐心不停放虎归山争取他,就是这个原因。

诸葛亮一直主张的就是攻心为上,一次次的擒获孟获就是想让他能够心服口服的承认自己的失败,从而减少战士的伤亡
是为了让孟获心服口服,并且和蜀国合作,诸葛亮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蜀国好,诸葛亮真的很有才华。
那是因为诸葛亮想让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其实也是因为这样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心服口服,臣服于他们,相信他的实力是很高的。
主要还是因为诸葛亮想要把孟获成为自己的人,所以他每次抓捕了对方还是放走了对方,想要让对方归顺自己。

蜀汉后期诸葛亮平定南方为何七擒孟获而不杀?有什么政治目的呢?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是非常精彩的一个片章。以致于,在中国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当然,这得益于罗贯中的生花妙笔。真实历史上的南中平叛,要比<<三国演义>>中复杂,凶险的多。

一,南中叛乱时的国内外形势。

蜀汉政权本就是外来的,在还没有和当地土著融为一片时,就发生夷陵之战的大败,紧接着又是刘备去世。一时间,蜀汉内部人心慌慌。南中的叛乱又有逾演逾烈之势,并且,东吴也把手伸向了南中,形势不容乐观。

诸葛亮没有惊慌失措地急于平叛,一方面,他需处理夷陵之战和刘备去世给蜀汉政权带来的一切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他也需要一个出手的最佳时机。

第一个方面对于诸葛亮来说很好处理,第二方面,诸葛亮首先快速地修复了和东吴的关系,结束了双方的敌对状态。但是,诸葛亮还是没有轻易出征,他还在等。

公元225年二月,魏帝任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准备讨伐东吴,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诸葛亮出手了,最好的时机来了。

二,南中平叛的过程。

南中的叛乱不象演义中说的,是以孟获为首。当时的叛乱,大致分三路,西路是夷王高定元。中路是雍闿,也是最活跃的一路。他占据了益州郡,并且,还被孙权任命为汉昌太守。和他联合的就是演义中的孟获。另外,还有一路就是东路。

针对叛军的情况,诸葛亮同样也把军队分为三路。诸葛亮自领一路讨伐高定元,因为,高定元是势力最大的一路叛军。

平叛的过程毫无悬念,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蜀军,和深通谋略的诸葛亮,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孟获在其它叛乱首领被诸葛亮一一消灭后,他接手了。由于,孟获在南中地区很有威望,当地的夷人和汉人都很尊重他,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叛军虽受到重创,势力不降反升。

五月,诸葛亮向叛军发动最后的攻击。七擒孟获就发生在这个阶段。

不过,关于七擒孟获这件事,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来左证,后世一部分史学家并不认可。但是,这个故事在云南,广西一带却广为流传,大概也不是空穴来风吧。

三,诸葛亮安定南中的策略。

南中叛乱平定了,诸葛亮却并没有轻松下来。如果,这一次不一劳永逸地解决好这一地区的问题,将会是后患无穷。

平叛大军出征时,丞相府参军马谡曾给诸葛亮提过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深以为然。

接下来,诸葛亮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个建议变成具体的措施实施下去。

首先,把过去的行政区划打开,然后细分,由原来的四个郡,变成七个郡,然后,把县的数目也增加。当地的官员,除了几名主官外,大部分官职起用当地人来任职。

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中央政府必须派住大量军队的弊端,减少了军粮供应的数目。这两点,对于蜀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用当地官员来管理的好处是,更易沟通,也就不易复叛。

其二,推行部曲制,组建了有名的军种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人人披铁甲,极擅长山地作战,善使弓弩。这支军队,在后来的北伐中屡有战功。

三国时,曹魏的虎豹骑,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吕布的陷铁营,还有就是蜀汉的无当飞军。都是当时特别能打的军队,有点类似现代的特种部队。

接下来就是,推行当时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兴水利建设,推行盐铁官营等政策。这些措施都极大地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所以,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地区局势相稳定。

诸葛亮用他高超的为政手段,平定了南中的叛乱,给以后的北伐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后方。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是什么?他只是为了收复人心吗?

诸葛亮七擒七纵最终使得蛮王孟获归心,这是三国演义之中精彩的故事之一,那么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是为了收复人心吗?

诸葛亮平南蛮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南蛮归服,从而平定蜀国的后方,在后方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才能集中全力北伐曹魏,从而达到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所以诸葛亮平南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蜀国拥有一个稳定安全的大后方为北伐做好准备,而在平南蛮过程之中的所有举动,实际上都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的。

诸葛亮七擒孟获自然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收复孟获之心,诸葛亮如此做可谓一举多得。首先,如果诸葛亮只是为了简单的平定南蛮,那么在第一擒的时候就可以杀掉孟获,甚至诸葛亮都不用亲自出手,派魏延一类的将领出门估计也能办到。但这么一来,蜀国只是杀了一个蛮王,不久就会有新的蛮王接替孟获的位置,难保新的蛮王会打着为孟获报仇的旗号,再次袭扰蜀国的后方。这并不符合诸葛亮的作战目的,也不符合蜀国的利益,诸葛亮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蛮王,而不是无休无止的和南蛮打下去,那样的话,他就是杀了十个八个的蛮王,也不过是在白白消耗蜀国的国力。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第一个目的确实是在收服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第二个目的其实也是在消耗南蛮的实力,孟获被擒拿了七次,每被擒一次,实际上都等于南蛮吃了一次大败仗,这在无形之中消耗了南蛮的实力,是有利于蜀国对于南蛮地区的掌控与管理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第三个目的就是打击孟获的威望,孟获作为蛮王,南方蛮族的首领,自然是有自己的威望。但他每在诸葛亮手上败一次,就等于他手中的底牌就少一张,而他在南蛮之中的威望就要下降一分。到了孟获所有底牌都用尽的时候,也就是他在南蛮威望降低到谷底的时候。 一个始终带领部族打败仗的首领是很难服众的。

孟获恐怕也是明白这一点,七擒七纵之后孟获归心除了被诸葛亮打服了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恐怕以他一降再降的威望已经很难再组织人力与蜀国军队一战了。而且这个时候的孟获无疑在南蛮不论是实力还是威望都遭遇到了极大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孟获要想维持在南蛮蛮王的地位恐怕还要依靠蜀国的支持,这就使得孟获成为了最忠心蜀国的蛮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蜀国的后方的稳定,七擒孟获的真相在于不断地打击孟获的实力并削弱孟获的威信,最终使得孟获只能在蜀国的支持下才可以坐稳蛮王的位置,这才能保证孟获的不再反叛与蜀国的后方稳定。

我觉得他就是在收获人心,不止是收获孟获的心,也收获天下人的,在这件事情中,他获得了美名和赞扬,也让世人更加看重他的能力和心胸。
真相就是,历史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情,这也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夸大描写。诸葛亮确实是为了收复人心,也是为了打压对方。
对民族政策的重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恩威并施的的民族政策,增强了民族团结,为的是巩固蜀汉政权,国家不动乱,归顺蜀汉政权领导的治国方略。
一方面是为了收复人心,更重要是为了打击他,毕竟被一个人抓了7次,心里早就崩溃了。
本文标题: 诸葛七擒孟获对历史作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88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把水倒在桌面上,用卫生纸的一角接触水,水被吸到卫生纸上,这个过程中水克服重力做功的能量从哪来的呢楚国是整个战国七雄中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