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奥斯曼帝国在十七世纪开要广泛实行包税制

发布时间: 2023-08-18 13:00: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奥斯曼帝国经济的衰落,奥斯曼帝国经济的衰落,17世纪,在土耳其封建主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占有广大领土,幅员跨欧、亚、非三洲...

为什么奥斯曼帝国在十七世纪开要广泛实行包税制

奥斯曼帝国经济的衰落

奥斯曼帝国经济的衰落

17世纪,在土耳其封建主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占有广大领土,幅员跨欧、亚、非三洲。军事采邑是封建土地占有基本形式。每年收入在两方阿克切以下的采邑主称“吉马里奥特”,收入超过两万阿克切的大采邑主称“札伊姆”。他们终身占有采邑,向农民征收捐税,有向苏丹(又译素丹)服军役的义务,在战时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采邑内农民耕种份地,向国家、封建主或教会缴纳地租,担负各种捐税和劳役。他们被束缚在份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封建主有权强制逃亡农民回到领地。

奥斯曼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苏丹为政治和宗教的首脑。各地总督兼管军民,事实上成为半独立的封建主。伊斯兰教是帝国的国教,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典被奉为制订法令的依据。帝国的军队由骑兵,称为“雅内萨里”的近卫步兵和水师组成。骑兵部队由军事采邑供应,三千余札伊姆和五万余吉马里奥特共应派出军队十二万余人。17世纪时近卫军有五万五千人,他们享有许多特权,是进行掠夺战争和镇压人民的主要武装力量,在政治上也起重大作用。

沉重的封建剥削使农民无力扩大再生产,农业生产一直停留在中古的低下水平。从17世纪起,随着商品货币关系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封建剥削加强。1528年以前,每个农民每年担负捐税约一百阿克切,由于剥削加重和货币贬值,到17世纪增至七百至八百阿克切。封建统治阶级开始要农民用货币缴纳部分地租,并常预征四五十年。包税制盛行。包税人往往是当地长官或大封建主,他们按照某一地区应交税额预付国库,换得征收捐税的权利。为了尽快收回税款和更多榨取,他们肆意掠夺农民。形形 *** 的地租导致农民的破产和农业的衰落,大量耕地荒废。到18世纪,阿勒颇省原有的三千二百个村庄只剩四百个,而全国荒废的土地占可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苏丹 *** 的横征暴敛和行会制度严重阻碍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者按照法令都必须参加行会。行会的章程由苏丹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违者受严厉体罚。生产工具和技术都不易改进提高。17世纪中期又遭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竞争,手工业者大批破产。枪炮弹药制造、兵船制造等有关军需部门也一蹶不振。大多数矿山荒废,无人愿意承包开采。

进口贸易几乎完全掌握在外国商人手中,他们根据条约享有许多特权,输入货物只纳一次值百抽五(后改为值百抽三)的关税,经营活动和生命财产都受特权条约的保障。本国商人不但随时横遭封建势力的干涉迫害,而且输入货物须纳关税高达10—12%,每经一个省区还须缴纳关卡税。国内贸易很不发达。

随着帝国经济的普遍衰落,军事采邑制度日益破坏。大封建主不顾兼并土地的禁令,夺取中小封建主的采邑,变为世袭领地。商人和高利货者也不断购买中小封建主的采邑。苏丹 *** 开始把国有土地包括采邑在内出售给富人,以增加收入,同时又把很多土地赏赐给宠臣近幸。这样,新的封建主阶层开始出现,他们占有大片土地,但不承担为苏丹提供兵力的义务。旧的军事采邑主大多破产,新的军事采邑主又竭力规避军事义务,军事采邑制度因而遭到破坏,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力量。17世纪时,札伊姆和吉马里奥特所出的骑兵已不到一万人。

苏丹 *** 日益依赖近卫军维持专制统治。近卫军人数增加,获得许多新的特权,如经营各种手工业和商业的权利等。各个敌对政治集团往往利用近卫军发动宫廷政变,因此他们有可能干预国家政治,军纪逐渐败坏,战斗力受到影响。中央政权也从此日益削弱。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一个忽视生产力发展而专靠迷信宗教和军事武力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政权,这个政权的国家实力必然趋向衰落。

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在政治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把埃及作为帝国的行省 &nbs...

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埃及的统治在政治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把埃及作为帝国的行省         ②彻底消除了马木鲁克的势力 
③帕夏代表素丹统治埃及         ④实行包税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B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使用的是什么法律体系?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封建军事专制的、具有伊斯兰性质的君主神权国家。首先,封建采邑制度是奥斯曼帝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奥斯曼帝国早期以及其后在军事上获得胜利和健全内部行政的最可靠的制度之一。“西帕希”是一种采邑骑兵,是奥斯曼帝国的作战主力;素丹以采邑支付军饷,采邑主可以亲自征收一定数量的帝国税收。采邑有“提马尔”“齐亚梅”“巴斯”等名称区别大小。奥斯曼帝国依靠采邑军事体系来维持武力。(早期加尼沙里军团人数较少)其次,帝国政府采取了米勒特制度。非穆斯林民众都被政府安排在法律承认的宗教社区内生活。这种非伊斯兰的宗教团体或宗教社区统称为“米勒特”。每个米勒特都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发展自己的宗教、文化和教育机构;还可自行征收税款并上缴帝国财政;保持自己独立的法庭,审判同族成员一切案件的各种合法权利。早期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和征服,帝国逐渐演变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封建军事联合体。同时,所有的宗教或教派团体都是相互混杂在一起。土耳其文化,是由各种不同成分构成的混合物。突厥人从波斯人那里采用了艺术的主题、纯文学的典范以及颂扬国王的那些政治观念。拜占庭人曾供给他们军事的和政治的各种制度;土耳其人还从阿拉伯人那里获取科学和宗教。帝国中包含着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埃及人、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斯拉夫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等民族集团,土耳其人在本国是一个少数民族集团。为了对境内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进行有效通知,使各领域进行和谐有序的交往,帝国政府需要米勒特制度。米勒特制度虽然有助于多民族国家迅速扩张,但这些文化飞地不利于国家整合,地方离心力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增加,这也是后来奥斯曼帝国瓦解的原因之一。再者,帝国还有的黎波里、突尼斯、阿尔及尔、克里米亚等名义上是土耳其的附属国,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家。在长时期内,这些附属国都由土著的统治者管辖,许多土著统治者也曾将政权传给他们的后人。这些政府每年向奥斯曼帝国中央政府称臣纳贡,表示承认土耳其的宗主权,尽管那种贡税具有更多的礼物性质。自十七世纪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海军舰队的衰落,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地方政权与中央更加离心离德。有些行省,比如埃及名义上由奥斯曼哈里发任命的帕夏(总督)治理,并且帝国也派驻了禁卫军协管,然而实际的统治者依然是马穆鲁克。埃及被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贝伊(国内俗名叫巴依老爷)多由马穆鲁克充任;每位贝伊都有私人卫队,由奴隶战士组成,他们执行贝伊的命令,维持他的权力。奴隶们主要是从高加索输入,马穆鲁克人就凭着他们使自己的家族保持生气。正如在以前的统治时代一样,马穆鲁克人征收赋税,招募兵员;但是,他们缴纳年贡,表示承认奥斯曼人的宗主权。在帝国其它省份,即使没有类似埃及马穆鲁克这样强大的地方武装势力,伊斯坦布尔派来的帕夏由于任期短暂,不了解地方的情祝,再加之地方贝伊们的阳奉阴违,中央难以对于地方政务实行真正的控制。

奥斯曼帝国为政教合一的军事性封建国家,设有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素丹为最高统治者,集政治、军事、司法、宗教权力于一身,实行世袭制。从素丹赛利姆一世起,又自诩为世界穆斯林的“哈里发”,作为宗教领袖,采用“埃米尔·穆米尼”(即“信士们的长官”)称号,但未得到伊斯兰世界的承认。国家实行封建的土地制度,国有土地占80%,称“米里”。此外还有封给清真寺、宗教社团的瓦克夫地和私有地(即穆尔克)。国有地分为哈斯、泽美德、梯马尔3类。哈斯为王室成员领地和高级文武官员的禄田,其收入在10万阿克切(银币单位)以上。泽美德和梯马尔是以服军役为条件赐给有军功人员的土地,其收入分别为2万以上及不足2万阿克切为区别。帝国的主要财政收入是土地税、贡赋、天课、人丁税和战争掠夺。其经济主要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政府不注重发展对外贸易往来,本土经济发展处于封闭状态。

奥斯曼帝国著名政治家: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被誉为"坦志麦特之父"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奥斯曼帝国著名政治家,曾六次出任宰相,三次出任外交大臣。他主持起草的1839年改革诏令,开始了十九世纪帝国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史称"坦志麦特"(即"改革")时期。雷希德被誉为"坦志麦特之父"。

1800年3月,雷希德生于伊斯坦布尔,其父是教会财产管理处的一个会计。雷希德10岁丧父,家境清寒,未能读完传统的 *** 教会学校,很早就开始独立谋生。1821年,他随亲戚塞伊德·阿里帕夏去摩利亚镇压希腊起义,目睹旧奥斯曼军队在起义军打击下的溃败,同时看到埃及 *** ·阿里新军的成就,对现代军事制度的优越性有了初步认识。

不久,在亲友帮助下,雷希德进入宰相府。1828-1829年土俄战争期间,他跟随宰相塞利姆帕夏到了巴尔干战场。他写的战场情况简报受到苏丹马哈茂德二世的赏识。后来他作为土耳其代表团的秘书,参加了俄土阿德里安堡和谈。1830年6月,他随宰相府外交事务总管佩尔泰夫去开罗。 *** ·阿里很欣赏雷希德的才能,曾建议他留在埃及,准备委以重任。雷希德对阿里推行的改革有良好印象,曾决定留下来,只是在佩尔泰夫一再劝说之下,才改变了主意。1832年底,雷希德升任宰相府外交事务总管,正式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外交生涯

1834年6月,雷希德被任命为驻巴黎公使,两年后调任驻伦敦大使。为了深入研究驻在国的国家制度,了解社会生活,他努力学习法语和英语。雷希德曾访问爱尔兰的工厂,专门考察了法国土伦的造船厂。在英法的经历,使雷希德对奥斯曼帝国的落后状况有了进一步认识。他在国内报刊上发表文章,主张在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实行必要的改革。

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封建的奥斯曼帝国经历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国库空虚, *** 有史以来第一次企图借取外债。各领地的大封建主,如维丁的帕兹万奥卢帕夏,阿尔巴尼亚的阿里帕夏,安卡拉地区的查潘奥卢,埃及的 *** ·阿里帕夏等人加强了分裂活动。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日趋高涨,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取得自治或独立。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西方列强对中近东地区政治经济渗透的加强,奥斯曼帝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恶化。克里米亚半岛,黑海东岸地区,北非阿尔及利亚等属地,分别为沙俄和法国侵占。帝国面临着被肢解,被奴役的严重威胁。一些有见识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懂得要挽救国家必须实行改革。从十八世纪末塞利姆三世创办新军失败以来,改革呼声日高,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苏丹马赫梅德二世1826年成立新军,消灭了反对改革、掀起暴乱的封建近卫军团耶尼塞里,1834年正式废除军事采邑制度,接着又进行行政改革,设立外交部、内务部,统一关税制度,等等。

1837年夏,马赫梅德二世为了加强改革派的力量,决定召回雷希德,任命他主持新成立的外交部,授予他帕夏称号。雷希德回国后立即向苏丹呈送一道奏折,详细叙述他对英法等国的印象,与英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等人谈话的内容,自己对帝国内政外交问题的考虑。他劝苏丹为了保持国家的独立和生存,在国内推行"仿照欧洲国家的根本改造"。在他建议下,成立了五人组成的公益委员会,从事改革的准备工作。雷希德亲自参加,并起草改革法令。他还促使苏丹在宫廷和 *** 内建立咨询委员会,负责审查改革方案。但是,在保守派的压力下,改革法令未能通过,只同意在布尔萨和格利博卢两地进行人口调查,作为在地方上进行行政财政改革的准备。

1838年秋,雷希德一度被派往英国担任大使,以争取英国在第二次土埃冲突中对土支持。但他仍保留外交大臣的职务。1838年8月16日,雷希德与英国大使庞森比签订商约。据此,英国人获得在土贸易的最惠权,土 *** 取消对农产品和一些手工业产品的垄断权。土进口税率固定为5%,而出口税率为12%。雷希德不懂得关税保护政策的重要性,他只看到商约可能有助于增加贸易周转额和关税收入,对商约将引起的严重经济后果缺乏认识。英土商约是土 *** 为了换取英国支持而作出的让步。

瑰园敕令

1839年7月,马赫梅德二世去世,16岁的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继任苏丹。雷希德趁机积极活动。8月13日,他照会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要求英 *** 对新苏丹施加压力,促其实施改革。雷希德认为,土耳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勤劳的人民,落后停滞的根本原因在于苏丹的专横,只要法制代替了专横,国家就会繁荣兴旺起来。从这个照会可以看出,雷希德已不满足于马赫梅德推行的一些改革,但他对英国的认识和依赖是错误的。

取得新苏丹赞同以后,雷希德重新制定改革方案。驻奥地利大使萨迪克·里法德在这方面给了他不少帮助。起草工作告一段落后,雷希德竭力劝说有影响的官员同意颁布改革法令。他说,这有助于解决同 *** ·阿里的冲突,并摆脱外国的干涉。苏丹同意颁布法令。以宰相胡斯列夫为首的顽固派坚决反对,他们甚至企图唆使狂热信徒谋杀雷希德。雷希德对生死置之度外,他在参加颁布改革敕令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就对自己的办公室主任说,他不期望明天能安然无恙回家。

1839年11月3日在皇宫内玫瑰园前的广场上,雷希德当众宣读了改革诏令(因而得名为瑰园敕令)。其主要内容是:"生命安全是人最重要的天赋权利","捍卫人的荣誉和尊严";"保护个人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每一个人将完全自由地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财产,不受任何方面的阻挠";"正确地分配和征收赋税",要根据人的财产状况课税;"实施正确的征兵方法和确定服役期限";扫除贪赃枉法,未经公开审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处死罪犯。这些内容具有进步意义。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但瑰园敕令对苏丹没有约束力。苏丹只是声明"不颁布违反敕令条文的法律,一定不做违反敕令的事"。

从1839年瑰园敕令到1856年颁布新的改革诏令为止的16年内,雷希德几次担任宰相和外交大臣,前后达10年之久。他在任内致力于推行瑰园敕令宣布的改革,改革范围涉及到法律、行政、财政、教育、民族等各个方面。雷希德极为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没有各种各样的法规,……帝国就既不会有力量、财富,也不会有幸福、安宁"。制定法律成为雷希德改革活动的核心。1840年3月通过的刑法规定:在罪行确立、依法审判之前,不能以任何方式处决犯人;禁止没收财产,抢劫盗窃要受到严惩,文武官员严禁纳贿贪污,违者撤职,并服劳役三年。接着又制定了商法(1850年)、刑法补充条例(1851年)和有关土地继承制度的一些条令(1845-1849年)。但是,雷希德并没有触动原有的宗教法。

行政改革主要在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省督军权和收税权;在省州中心成立咨询议会,由 *** 和非 *** 的代表组成。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整顿和统一什一税,废除包税制和取消非常税。在民族问题上,雷希德主张 *** 与非 ***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宗教信仰的不同,"不能损害他们(非 *** )的权利"。他要求苏丹"只在 *** 寺里辨别 *** 臣民,在基督教堂里辨认基督徒,在犹太教堂里辨认犹太教徒",认为"除此之外,他们之间并无差别"。

教育改革是雷希德改革活动最有成效的部分。1843年3月雷希德在给梅特涅的信中就注意了教育问题。他说,为了使 *** 不依赖外国人的帮助,而臣民又不因袭于愚昧无知和宗教狂热,需要开办世俗学校。1845年,在雷希德创议下,成立临时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教育改革方案。1848年,正式确定了大中小学的三级教育体制,并建立常设的教育总委员会来领导世俗学校。到五十年代初,伊斯坦布尔一地就有世俗小学396所,学生22,700名;中学6所,学生870名。另外,1847年伊斯坦布尔还开办了师范学校。大学、科学院的创办活动也在此时积极进行。雷希德积极参加科学院的创建工作,亲自主持了科学院的成立典礼,被任命为科学院院士。世俗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十九世纪中叶土耳其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改革失败

雷希德的改革并不是激进的措施,也没有触动封建政权及其经济基础,却损害了封建官僚、贵族、教会人士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1841年3月底,保守派和 *** 神学家群起围攻雷希德,指责他"亵渎神灵",迫使苏丹解除他外交大臣的职务,把他弄到法国去当大使,直到1845年才让他回国。1848年,保守派借口雷希德蔑视宗教和摹仿欧洲,甚至给他加上拥护共和制、危害皇位的莫须有罪名,再次把他赶下了台。

雷希德的改革活动,实际上在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前已告结束。战后他虽然还两度出任宰相,但并未参加1856年诏令的起草工作,而且还反对诏令中的某些条款。他认为实现 *** 和非 *** 平等的原则不应过于匆忙,而且要反对外国的干涉。他谴贵1856年诏令是个"破坏性的文件",是宰相阿里帕夏和外交大臣福阿德帕夏等"叛徒交给欧洲的破坏(奥斯曼帝国)的工具"。雷希德的批评是有根据的,正是在1856年诏令以后,西方列强对土耳其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迅速扩大,奥斯曼帝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58年1月7日,雷希德在宰相任内溘然长逝。

最终评价

穆斯塔法·雷希德生活在奥斯曼帝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他就是这个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奥斯曼帝国的长远统治,但他的改革主张却无疑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在当时条件下,雷希德的改革活动虽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为土耳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本文标题: 为什么奥斯曼帝国在十七世纪开要广泛实行包税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73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遗址、遗迹谁会计算用多少牛顿的力将其拔出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