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人怎么有那么多名字,如何确定那么多名字实际是一个人的

发布时间: 2023-07-30 21:00: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古人大多数会有字号,为什么说名字是分开的呢?我们现在看古籍或者电视剧,经常听到某某人,字什么什么,例如,关羽,字云长。古人一般都...

上古时期人怎么有那么多名字,如何确定那么多名字实际是一个人的

古人大多数会有字号,为什么说名字是分开的呢?

我们现在看古籍或者电视剧,经常听到某某人,字什么什么,例如,关羽,字云长。古人一般都是有名有字,名一般是指姓名或者名。古时候孩子出生后由父母取名。而字则不同,男子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取字。取的字各有不同,但是其实他们都有一定的联系。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而古人对起名也有一套完整的规则。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黄昏后天黑不能相认识,就给大家各取个代号。大家都是一个氏族部落的,总不能都叫大狗二狗吧,这样既不好听,也不容易辨别,所以就有了名字。

事实上,名和字的功能是不同的。名是为了区别身份,字是为了区别尊卑。对小孩直呼其名,显得亲切,而对成年人则就不那么礼貌了。所以古人在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用于家人称呼或自称。而字则比较晚,一般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用于他称。也就是说,名是自己叫地,表示自谦;字是别人叫的,表示尊敬。举个例子,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字鹏举。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估计会说自己是“阿飞”,表示谦虚,而朋友们一般要叫他“鹏举”,显得尊敬和雅致。

“名字”这个词,意味着古人既有名,也有字,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如在《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话,“某姓关名羽,表字云长”,所以字的功能是对名的补充或解释。古人取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如春秋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名平,字原,因为“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与“平”相对应。

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名白,字太白,估计长得皮肤白皙,取名叫“白”,还不忘“自恋一下子”,强调实在是“太白”;“诗圣”杜甫,名甫,字子美,因为“甫”在《说文》中的解释是男子的美称,可见杜甫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大帅哥。二是“名”和“字”意思相反,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名叫“愈”,“愈”是更进一步的意思,所以谦虚一点就取字“退之”。总之,古人的名和字,不管是同义还是反义,总有一定的联系,字是对名的一种解释,就像电脑文件的扩展名一样。

注:关于李白名字的来历,唐代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意思是说,在李白出生之前,他的母亲梦到了太白星进入了自己的梦境,孩子随即出生,故起名为李白,字太白。

古代人出生之后,父母取的名字是名字,然后字是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而号是别人称呼他的一个称呼。
那是用的地方不同,名是用在正式场合,字是用在熟人之间称呼,不熟悉的人是不可以说对方的字,相反熟悉的人也不会直呼其名,那样很不礼貌。
因为在古代直接称呼他人的名字是十分不礼貌的,于是古人们都会起字号,用来让陌生人进行称呼。

人为什么要有名字?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人为什么要有名字?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姓名是用来识别每个人的符号,而这个符号用各种文字来替代,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各个文字都有他的含义,于是看到名字就容易使人联想人,比如叫李振华的,一看名字起码我们会想到可能是一个男士,另外这个名字是由姓“李”和名“振华组成的,表明这个人可能有一定的志向,“振兴华夏吗”。于是人的姓名简单的几个字就会在别人的心里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你是愿意让别人给你一个好的印象呢,还是可能产生坏印象的呢,一个老板,一定要有一个有气魄,大气的名字,一个美女同样要有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你的名字--你的识别符号,会给你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广告的角度来讲,为了在客户的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好的名字至关重要,每天我们在公路上,街道上都会看到很多的公司牌匾,很多的广告。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我们这里一个人气最旺的休闲广场一侧的楼顶有一个特别大的广告牌,我找我的朋友,做调查,看看究竟有多少从广场回来的人,可以说出那个广告牌的内容。结果连10%都不到。好名,可以让很多知道你的名字的人一次就会记住你。 从五行的角度来讲,名字可补命中不足之处,可制化不利之神,因此,一个人的名字的好坏,对人生极为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名字符合四柱的组合,生助用神,不仅对身体,家庭,学业,事业……等都有利。而且可以防灾免灾。有的名字不好,轻者病伤,家中不顺,身体不好,重者造成凶灾横祸,甚至死亡。 人生存在宇宙之中,受到天体执行,地磁场变换,等等各种资讯的影响,比如有些人在阴天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身体不适,而鲜花美景,世外桃源又会使人心旷神颐,增智长寿。在名字上补充四柱不利之处可以化解灾难,保人生平安,顺畅。
人为什么要起名字呢
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物品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的指出一个东西,否则,将分不清物品。
古人为什么有了名字还要有字?那有什么意义?
你看过京剧诸葛亮出场时的自报姓名吗?他是这样报的:

山人复姓诸葛 名亮 字孔明 道号卧龙。(你可能会吃惊的说 啊 这么长!其实不长,按说他还没有报完,没有报他的小名)

古人的名字为什么这么长?听我一一道来:

小时候我曾经问过爷爷,为什么爷爷和父亲都有名,也有字。爷爷回答说:“名是祖辈给取的(留的)也是祖辈叫的,你长大成人以后(用现在的话来说,等于说我们参加工作以后)一般人那能乱呼你自己的名讳。所以说人就得有个字”。当时我看到爷爷和父亲的名片正中三个大字就是姓和字。名只是用小点的字后赘在下边所在地名的前边。(据我所知“字”都是自己长大成人以后自己给自己取的)

名和小名是两码事(不是一回事)名是按家谱取的,非常郑重其事的。而小名是孩子刚出生后随意给取的。为了表示亲切,小名可以用“猫娃”“狗娃”……这些很俗的字眼。名就绝对不能这样乱取乱叫了。

因而一个人的名字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小名(也可叫乳名)。可以随意取个亲切的、顺口的名字;有的按属象取叫“虎娃”“龙儿”……等;有的人讲迷信、觉得小名越难听,孩子的生命就越旺盛,还有取“瘸子”“尿罐”的……等。

(二)名,是要登入家谱的,是最尊贵的,是长辈和老师取的,也是长辈和老师(包括以后的上级)叫的。为了显示其尊贵,在一般公众场合是不能使用的。

(三)字,是成人以后自己给自己取的。(也有请名人或博学的人给取的)字是在公众场合用的,也是成人后用途最广的。字不只是古人有,近代孙中山、 *** 、蒋介石……包括许多普通人都是有名有字的。蒋介石称呼他部下的高阶将领时一般就不称字,而是直呼其名来显示他的父辈的身份。(电影上经常能看到)你看过《三国演义》上的那些人物都是“字”。如刘备(名玄德)关云长(名羽)张飞(名翼德)赵云(名子龙)……等。

(四)号,是外界(或皇帝)依其才能、智慧、成就等加给的封号,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就号称其为“卧龙”先生。《水浒》上的“智多星”吴用,“拼命三郎”石秀。这智多星、拼命三郎都是号。

(五)笔名。如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仁。鲁迅就是他的笔名。

(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人的名字又有所变化:封建社会姓刘的姑娘嫁给了姓赵的人家,出嫁后。她的姓名就成了“赵刘氏”。现代人也有用这种办法取名的,所不同的只是把那个“氏”字换成了她自己的名字,如“张凤英”嫁给了一个姓陈的丈夫后名字就改成了“陈张凤英”了。(香港妇女结婚后这样取名的人很多)
为什么人一定要有名字?
人之初,性本善
人为什么要有名字
名字代表着人的身份,容易让其他人记住的一个代号礌假如人没有名字,只用你,我,他来代替。那么就很难分出谁是谁了。名字是一个能形容自身特点的代名词。
一个人为什么可以有几个名字?
一个人有两个或多个名字,他就方便用不同的名字到处骗人了,骗子通常就是有多个马甲的,做生意碰到有两个名字的人,就要谨慎了。本人等几个股东,就是被一个有两个名字的人,并且采用别人名字与供应商等对外联络的埂合作,挪用了所有的公款,没有任何交代。此外,此人还拥有至少四个的联络电话
古人为什么有了姓名还有字呢?‘字’是什么意思?
古代,婴儿出生由父亲取“名”。男子二十行冠礼取“字”,女子十五岁及笄取“字”。一种习俗沿袭下来的。
为什么人会有名字?
因为有了姓氏,我们才有了身份
为什么人们都要起名字
简单说,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有个名字,方便人们交流。

从中国文化角度讲,名字,人的称号。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字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一示成人,这样你就会得到众人们的认可,尊敬。

1. 人的名与字。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 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楚辞·刘向<九叹·逢纷>》:“齐名字于天地兮,并光明于列星。” 王逸 注:“谓名平字原也。”《北史·陆俟传》:“初, 爽之为洗马,常奏文帝云:皇太子诸子未有嘉名,请依《春秋》之义,更立名字。”《说文解字·又部》“叚” 清段玉裁注:“古多借瑕为叚。 晋士文伯 ,名匈 ,字伯瑕 ; 楚阳匈 , 郑驷乞 ,皆字子瑕 。古名字相应,则瑕即叚也。” 2. 指姓名。 唐 窦梁宾 《喜卢郎及第》诗:“手把红笺书一纸,上头名字有郎君。”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拚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 3. 名称;名号。 《东观汉记·马援传》:“天下反复自盗名字者,不可胜数。”《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有金银校具,锦绣诸帽数十种,各有名字。”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 唐自天寳之后,大乱相乘,盗窃名字、跨据藩镇者接踵。” 丁玲 《母亲》:“因为是条很小的溪流,又不顺着大道,就没有什么人留心它,名字更是没有一定的。” 4. 命名;称其名。 《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人]服青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名字。” 5. 犹名誉;名声。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的时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络吗?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络。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 释地》:“广平曰原。” )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络就很难看出来。不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仍有许多先贤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来。 瑞名轩周易起名馆老师说: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物品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的指出一个东西,否则,将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们才能更有气质的活下去。 中国名字的详细起源习俗: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可知: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方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这大概是从前医卫条件差,出生满三月,确定能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 「名」与「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意义上,有其密不可分的关联。《白虎通˙姓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大体上,我们粗分为以......
人为什么要有名字啊?
名字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名字,但名字就像一个编码,×××只是让人来记住罢了。但名字到底是什么,恐怕没人知道……

人为什么会有名字呢?

人名是人类社会原始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姓、名不仅是人类的象征,也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自己的姓和名。中国的姓和名经过漫长的演变,才发展成为今天普遍使用的“姓和名”。然而,在古代中国,名字在一开始是不使用的。取而代之的是,姓氏和“是”在前面,然后是名字、汉字和昵称。古代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名字,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用途和意义。

首先,人的名字是一种头衔,人们用来随意区分彼此。后来,它演变成了一种固定身份的象征。文字出现后,以文字形式记录。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上演。

扩展资料:

名字的起源:

名字在中国的起源很古老。在古代,姓氏的确立以母权制为基础,以女性为中心。对许多姓氏的传说和文字的考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基本意识。

汉字的创造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步入文明的标志。“姓”和“名”的原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姓”的人是天生的。从“女”与“生”的角度,这是对“姓”产生的解释。姓生而有姓。

人们生来就有姓。“姓”是由“女”和“生”两部分组成的。人们的生活是由“生母”带来的,而人们的“姓”也是由“生母”而来,也就是说,生母的姓就是孩子的姓。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姓”起源于古代母系公社时期。“姓”的产生反映了母系公社时期的历史特征。当时,同一生母的几代后裔生活在一起,这种血缘关系所形成的原始群体就是氏族。“氏族”是后人的姓,施姓,氏族是氏族,氏族是与祖先同姓的大家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姓氏的由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人的姓名:姓名的由来和名字取法

人名是人类社会原始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姓、名不仅是人类的象征,也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自己的姓和名。中国的姓和名经过漫长的演变,才发展成为今天普遍使用的“姓和名”。然而,在古代中国,名字在一开始是不使用的。

取而代之的是,姓氏和“是”在前面,然后是名字,汉字和昵称。古代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名字,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用途和意义。

首先,人的名字是一种头衔,人们用来随意区分彼此。后来,它演变成了一种固定身份的象征。文字出现后,以文字形式记录。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上演。

名字的起源:

名字在中国的起源很古老。在古代,姓氏的确立以母权制为基础,以女性为中心。对许多姓氏的传说和文字的考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基本意识。

汉字的创造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步入文明的标志。“姓”和“名”的原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姓”的人是天生的。从“女”与“生”的角度,这是对“姓”产生的解释。姓生而有姓。

人们生来就有姓。“姓”是由“女”和“生”两部分组成的。人们的生活是由“生母”带来的,而人们的“姓”也是由“生母”而来,也就是说,生母的姓就是孩子的姓。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姓”起源于古代母系公社时期。“姓”的产生反映了母系公社时期的历史特征。当时,同一生母的几代后裔生活在一起,这种血缘关系所形成的原始群体就是氏族。“氏族”是后人的姓,施姓,氏族是氏族,氏族是与祖先同姓的大家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姓氏的由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人的姓名:姓名的由来和名字取法

的称号。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参见“冠礼”、“笄礼”。 名字是人的一种称呼,一种代表。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的时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 释地》:“广平曰原。” )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不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仍有许多先贤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来。 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物品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的指出一个东西,否则,将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们才能更有气质的活下去。
借用相声的一句话,喊一个人叫呕噫,会答应吗。其实名字就是一个代号。想象一下,在繁华地带一个小孩走丢了,大喊爸爸,会有一大批人回头,如果小孩喊的是爸爸的名字,那么孩子爸爸找到孩子的成功率就会大幅提高。在上学或者上班的时候,重名的概率不大,所以一说谁,大伙都知道,如果都没有名字,那就乱套了。
名字是一个代号,是用来区分人的作用,使一个人和一个人在众多的人群里能够分辨开来。世界这么大,人如此之多,不给每个人起个代号,就无法使唤,就会乱套。

名字是对一个人的称呼,古代女子都没有名吗?

 女子没有名字那是先秦时期,那时的姓名制度还很不健全,很多女子没有名字,男子的名字有的也很随意,
  到了汉代才完善姓名制度。所以女子的名字是有的,但是很多没有传下来,到了汉以后,至明清,近代,也是有很多女子的名字没有传下来。不光是大户人家,农民的女儿也是有名字的,而且看起来还挺好听的,现在存留的、出土的一些古代户籍文献,里面就有很多女子的名字,很多还挺好听的。

古代的"名"和"字"有什么关系和区别啊?现在的人的名是古代的"名"还是"字"呢?怎么起那个少了的名或字呢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宇,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高明,字则诚。《礼记》日:“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
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三)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这里暂时不说,下边再详细介绍。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叔梁纥(he),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
(四)别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荷花鸳鸯图》等。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1.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2.“号”是怎样形成的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但仔细分析,深人考察,仍可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鲜明的时代印记,如: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像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谨号“竞雄”等。
乙,强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满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云:“人将作金坞,吾以石为屏。”“石”与“金”同样坚硬;“石”虽比不上“金”身价昂贵,但却素朴、古拙、气象峰峰,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北宋诗人张咏自号“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见,“乖崖子”这个号寄寓着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词的运用
古人起别号多用一些特定名词。称“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甫里先生”(陆龟蒙),“东莱先生”(吕祖谦),“龙川先生”(陈亮),“兰谷先生”(白朴);称“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陆继仆),“任公”(梁启超),“剑公’(高旭);称“子”的,如“幽忧子”(卢照邻),“知非子”(司空图),“归来子”(晁补之),“鹿非子”(黄景仁);称“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苏询),“千岩老人”(肖德藻),“黄华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张之翰),“随园老人”(袁枚),“颖滨遗老”(苏辙),“滹南遗老”(王若虚);称“翁”的,如“桑萱翁”(陆羽),“醉翁”(欧阳修),“涪翁”(黄庭坚),“放翁”(陆游),“笠翁”(李渔);称“叟”的,如:“正斋叟”(关汉卿),“清痴叟”(陆采),“蝯叟”(何绍基),“蒙叟”(钱谦益);称“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会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鱼);称“山人”的,如:“九华山人”(杜荀鹤),“少室山人”(胡应麟),“射阳山人”(吴承恩);称“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罗贯中),“顾曲散人”(冯梦龙),“清都散人”(赵南星);称“渔和樵”的,如:“沂东渔父”(康海),“藕荡渔人”(严绳孙),“湖北桃花渔”(高濂),“雁宕山樵”(陈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铖),“天目山樵”(张文虎)。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水淋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霹雳火秦明、插翅虎雷横、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等绰号,形象而准确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许多“外号”、“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滤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如春秋时秦国人们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秦国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时人称李义府“笑中刀”,又号“人猫”。是因为他做宰相时表现得外柔内奸;在宋朝人们给王珪的外号叫“三旨宰相”,是因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
在农村,送外号的风气更盛,像“大个驴”、“二瓦罐”、“三黄菜”、“四鸽子”、“八狗子”、“红枣”、“桃奴子”。“大鸭梨”、“夹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粮”、“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秃”、“黄毛”、“鸭子板”、“靠不上”等这些外号非常普遍。当然还有比这俗气的,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号并不含有贬义,如宋朝时人们因为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便称他为“红杏尚书”;唐代诗人温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韵,人们便称他为“温八叉”;大诗人李白才气横谥,下笔成章,人们便称他为“李谪仙”。在现代也有这种情况,诗人李季给冰心起绰号“余太君”,反映了这位文坛老祖母的崇高威望。这种“绰号”雅而不俗。
以上讲的是“别号”。
(五)富爵、地望
人际交往中,除了称名、字、号以外,还要称“官爵”、称“地望”。古人认为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称“官爵”:
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
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
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
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
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
如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
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
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
这样一来,“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号以外的又一别称。
(六)少见的数字姓名
在我国古代,有些人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姓名,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古书中会遇到,所以这里需要提一下,引起我们的注意。以数字为姓名的有三种情况:
1.姓是数字的,如:
一善:明成化年间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县丞。
二直: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宫中任中尉。
三月八:在元代任云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在三国蜀汉任谏议大夫。
七希贤:施州卫人,明代正德年间任永春县训导。
八通:在明代正德年间任礼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高祖武德年间做翰林学士。
十华:宋代乾兴年间进士。
2.名是数字的,如:
秦七:秦少游
黄八:黄庭坚
柳八:柳宗元
元九:元镇
崔九:崔兴宗
李十一:李构直
张十二:张贾
李十二:李白
韩十八:韩愈
李二十:李绅
白二十二:白居易
3.姓、名都是数字,如:
六·十七:清代人,《游外诗草》和《台阳杂咏》的作者。
七·十一:清代乾隆年间进士,《西域闻见录》作者。
八·十六:乾隆年间封的将军。
九·十:嘉庆时做广西提督。
用数字作名字,在唐朝就形成风气,清朝时满族人更喜欢这样取名。据不完全统计,仅乾隆年间写入官修史书中的数字名就有110个,民间尚不算在其中。如六十七、七十五、八十六等。那么这些数字名是根据什么起的呢?大多数是在小孩降生时,根据其祖父母的年龄或父母的年龄之和数,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
唐朝时,那些数字名则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间的排行。
名为夕口,是个会意字,简单地说吧,夕阳西下,天地归于黑暗,总得招唤你的家里人回家吧,一来二去地,就有了名.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男三岁而有名,二十岁而有字.女则到了可以出嫁之时(十五岁)加"字",成语有"待字闺中",说的就是这个.字从周代起,<周礼.檀弓>称:"幼名,冠字",简单地说,小时候的那个名是谁都可以喊的,到了二十岁,有为父之道,开始值得别人尊敬了,他的名就不是可以随便叫的了,就取个字,以表示尊敬.一般而言,自称用名,称他用字.这是和名和字的起源有关的,因为字是含有尊敬意味的,所以称自己的时候就不会用字了.当然,在表示一种轻蔑的含意时,称他人也会直呼其名的.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与补充。名与字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名与字意思相同,战国诗人屈平,字原,平与原是同义词。三国时大将周瑜,字公瑾,瑜与瑾都是美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字子固,巩与固也是同义词。(2)名与字意思相反。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字子明,蒙与明意思正好相反。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语义相反。(3)名与字语义相关联。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字笠鸿,有渔翁戴笠的意思。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而大鹏展翅就是飞。(4)名与字取自古书古典。三国时曹操,字孟德,是丛《荀子》中“夫是之谓德操”中而来的。古代在男子“字”的前面加个“子”,表对男子的尊称,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用“元,公,德,文”等褒义词起字,表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例如:桃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刘备,字玄德。在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往往加上“姓”。
字,又称表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现在一般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

有人认为,表字的式微和大陆的破四旧运动,及打压知识分子有关,认为“表字”是封建知识分子的象征,所有很多人弃字不用。

字一般有一言字、两言字和三言字。最多的是两言字。

字的构成的一些形式:

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称“子”字:如公孙侨字子产,杜甫字子美
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只以排行作为字的。
在周朝,女子也有字。但是其构成方式和男子不太一样。一般是在姓氏上冠以排行字作为字。

另外在古文中,名与字连称时,习惯上先称字后称名.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

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

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

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

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

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

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 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

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于自称;

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

话双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

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 、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

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 。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义。因此,

我们也可以理 解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

有特殊的意义关联。清代训诂学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

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 如下:

同义互训。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闵损,字子骞。损与

骞,都有亏折的意 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反义相对。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

楚将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连类推论。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楚臣仲归,

字子家。由归 而家,顺理成章。

据义指实。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之义,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鲁人冉耕,字伯牛。

由农垦之义,引 指具体的耕牛。

辨物统类。卫人邃瑗,字伯玉;齐人陈灌,字子玉。瑗、灌均为玉类之一种。孔子的儿

子孔鲤,字伯鱼; 楚公子鲂,字子鱼。鲤、鲂均为鱼类之一种。

上面列举的诸人之“字”,均由两个字组成,但第一字并无实义。如子迟、子贡之“子”,

是古代男子的 美称。而伯牛、伯鱼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

此类二字“字”,其实是一字“ 字”。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点之一。

秦汉以后,二字“字”逐渐增多,成为主流。而且,字与名并用时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

化。先秦时是先称 字,后称名,如楚将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代以

后,改为先称名,后称字,如曹丕在 《典论·论文》中论及“建安七子”时称孔融文举、陈

琳孔璋、王粲仲宣……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 ,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

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 类推论、辨物统类

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

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

文明。(同义互训 )

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

代音韵训诂学家 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反义相对)

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

家章学诚,字实斋 。(连类推论)

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辨物统类)

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

学家王思任,字季 重。(以排行入字)

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

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

倩、彦、伟、休、 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

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 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用称谓美

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

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 一的徐干,字伟长;

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刘备的谋士法正, 字

孝直。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曹操字孟德,语出《荀

子·劝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 谓德操。”《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由此,明

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 益吾。

表仰慕。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北齐文学家

颜之推,倾慕春秋 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南朝文字训诂学家

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仅 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冯。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景

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 景范。

寄情怀。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

是人们抒情怀的 手段。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专制

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 存“广厦”的宽阔胸怀。现代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字任

之,他自己解释“任之”的涵义:“其一是对自己该 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该负的责任,坚

决勇敢地担负起来,任之;其二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等等,不 管它,由它去,任之。

这就是我做人处事的信条。”

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

字结构上的。南宋 诗人谢翱,字皋羽;大奸臣秦桧,字会之;明“竟陵派”文人刘侗,字同

人;清文学家毛奇龄,字大可。

既起名,又取字,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独特传统之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依然如

此。以名人为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李大钊,字守常。

胡适,字适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朱自清,字佩弦。

陈毅,字仲弘。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其后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传统的上下尊

卑秩序被完全否定 ,因而以明尊卑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据。随着时代

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 越来越频繁,称谓繁复、叠床架屋的名、字并行之制,

显然不再有恢复的必要与可能。但是了解一点这方面的 知识,至少可以避免出现评书《杨家

将》中杨六郎竟然在皇帝面前自称“杨景杨延昭”之类的笑话。
本文标题: 上古时期人怎么有那么多名字,如何确定那么多名字实际是一个人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34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词是不是有矛盾呢唐朝如何做才能更好经营东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