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在先秦时期真的是“长子”的含义吗 卫国太子伋的同母弟为什么叫“昭伯顽”

发布时间: 2023-07-27 06:59: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齐桓公的岳母,《诗经》春秋时期传奇女子是谁?春秋时期的人物有两种极端,一种就是格外重礼在后人看来似迂腐,就像急子、申生这种人。还...

“伯”在先秦时期真的是“长子”的含义吗 卫国太子伋的同母弟为什么叫“昭伯顽”

齐桓公的岳母,《诗经》春秋时期传奇女子是谁?

春秋时期的人物有两种极端,一种就是格外重“礼”在后人看来似迂腐,就像急子、申生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连最基本的人伦之礼都没有,比如卫宣公这种。

卫宣公

卫国其实自己一身的毛病。“卫宣公烝于夷姜”,“烝”即以下淫上,与母辈通奸。“夷姜”是谁呢?是卫宣公父亲卫庄公之妾,也就是卫宣公的庶母。卫宣公和夷姜生了一个儿子叫“急子”,或叫“伋子”,也有的说急子是被立为太子的。卫宣公让“右公子”做急子的老师来辅导他。“右公子”是卫国的官职名称,至于这个官职名称是怎么来的不详,有的观点认为是“左右媵之子”而因此而为号,后来就有了“左公子”、“右公子”这样的官职。

宣姜

急子长大了,卫宣公打算到齐国给他娶个妻子。从齐国来的女子很美,于是卫宣公自己就娶了这个女人。曾经夺父之妾的卫宣公又娶了儿子的未婚妻。这个女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宣姜”。《诗经》里有一首诗叫《新台》就是讽刺卫宣公筑台纳媳的丑陋行为。“新台”是卫宣公专门为了娶儿媳宣姜而新建的宫室,就是新的宫室,“台”是建在高台上的房子。“新台”的遗址在现在的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

急子

卫宣公和宣姜住在新台,两个人又生了两个儿子,就是公子寿和公子朔。卫宣公又让左公子做公子寿的老师。接下来的事很奇怪,《左传》只说“夷姜缢”,公子急的母亲夷姜上吊自杀,前无头后无尾。但是宣姜抓住了这个机会和自己的儿子朔一起诬陷急子。

卫宣公听了宣姜的谗言,竟然想一心杀死自己的儿自己公子急,他让急子去齐国出使,打算在路上让人假扮强盗杀了他。结果这事被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公子寿知道了。公子寿不忍心让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就这么被父亲卫宣公和母亲宣姜、弟弟公子朔合谋杀死,于是他就赶紧去告诉哥哥急子,以免被他半路被杀。但是急子虽然听了寿的消息,却并不打算听寿的劝告,他觉得是父亲卫宣公让他去出使的,他不能半路逃走,这样对不起既是父亲又是国君的卫宣公。

卫惠公

公子寿情急之下就灌醉哥哥急子,打算自己替急子去出使。事情的结果就是急子醉得人事不醒,公子寿踏上了去齐国的道路,在卫国和齐国的边境,公子寿被卫宣公安排好的强盗当作公子急给杀了。急子随之赶来,发现弟弟已死,他说了自己才是公子急,于是急子也被杀强盗杀了。这样卫宣公的儿子就只剩下公子朔,于是公子朔就做了卫国国君,就是卫惠公。

那么,宣姜后来怎么样了呢?在周代,婚姻是为了结两姓之好,齐国为了和卫国关系的巩固,在卫宣公死后又把宣姜嫁了一次。《左传*闵公二年》“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齐国人让昭伯也就是卫宣公的儿子公子顽,娶自己的庶母宣姜。昭伯不同意,齐国人强迫他这么做。宣姜和昭伯再次结婚,并且又生育了几个子女: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公夫人、许穆夫人五个儿女。

许穆夫人

齐子是齐桓公的宠姬,称为“长卫姬”或是“大卫姬”或是“卫共姬”,生了齐国的公子无亏。嫁给宋桓公做了夫人的那个女儿生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小女儿嫁给许穆公,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女诗人许穆夫人,《诗经》的“卫风”和“鄘风”里都有她的作品。尤其是归唁卫侯那首《载驰》堪称名作。宣姜和卫昭伯的两儿子都做了卫国国君就是卫戴公和卫文公。

齐桓公

卫宣公固然极品,宣姜的前夫和后夫是父子,自己儿子和后父又是兄弟,也算极品了。

伯与孟的区别,都是指老大,有何不同

伯与孟的区别,在于性别不同。

两周时期贵族称名除了名之外,还有字,“名”是父亲在婴儿出生后三个月所取,“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宾客所取。取字是冠礼的一个重要环节,字的结构为“排行+私名+甫”,其中“甫”通“父”。

冠礼既然是在二十岁举行,则男子在二十岁就有了“伯某父”“仲某父”等三字全称结构的字。

两周时期的贵族女子称名与男子类似,除名之外,也有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内则》“十有五而笄”,也就是说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并取字。女子的笄礼是与男子的冠礼相对的礼制,同样标志着女子的成年。

古书虽然没有记载女子的字具体如何,但王国维《女字说》通过分析金文中女性名字,认为“男子字曰某父,女子曰某母,盖男子之美称莫过于父,女子之美称莫过于母”。从出土材料来看,两周女子的名字方式种类繁多,形式不一,

但无论怎样变化,女子称姓仍是名字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排行也极为常见,即《礼记·丧服小记》所言“妇女书姓与伯仲”。《白虎通义·姓名》“妇人姓以配字何?明不娶同姓也”,解释了女子名字中姓氏不省的原因。

尽管男女在命字时均以长幼排序,称之伯仲叔季,但“男女异长”,是分别排列的,“孟”与“伯”在文献中都可以用来表示排行为长。如《左传·定公四年》:“文、武、成、康之伯犹多,而不获是分也,唯不尚年也。”

孔颖达疏:“伯是兄弟之长,故举伯以为言。”《诗·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郑玄笺:“孟姜,列国之长女。”高亨注:“孟,长也。兄弟姊妹中的年长者称‘孟’。”

夏禄《释孟》认为“孟”为会意字,表示用皿盛子,是古代民俗中杀首子、长子而食的体现,故有首、始、长之意。裘锡圭先生《杀首子解》则从人类学及比较文化学角度,结合传世文献记载,论说古代杀首子而食具有献新祭及祭后圣餐的性质。

古代学者多认为伯、孟描述对象不同,以伯为嫡长子之称,孟为庶长子之称。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汉代纬书《礼纬·含文嘉》中,《白虎通义·姓名》引曰:“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鲁大夫孟氏是也。”但综合分析,这一观点是有问题的。

先来看异说者。如《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孔颖达疏曰:

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礼纬》云“庶长称孟”,然则适妻之子长者称伯,妾子长于妻子,则称为孟,所以别适庶也。故杜注文十五年及《释例》皆云:“庆父为长庶,故或称孟氏。”沈氏亦然。

案《传》赵庄子之妻,晋景公之姊,则赵武适妻子也,而武称赵孟。荀偃之卒也,士匄请后,曰“郑甥可”,则荀吴妾子也,而吴称知伯。岂知氏常为适而称伯,赵氏恒为庶而称孟者也?盖以赵氏赵盾之后,盾为庶长,故子孙恒以孟言之,与庆父同也。

推此言之,知知氏荀首之后,《传》云“中行伯之季弟”,则俱是适妻之子。但林父、荀首并得立家,故荀首子孙亦从适长称伯也。或可春秋之时不能如礼,孟伯之字无适庶之异,盖从心所欲而自称之耳。

清代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说文义证》条中也进行了分析:“案孟之与伯,对文或别,散文则通。《月令》正义曰:《尚书·康诰》云‘孟侯’,《书传》天子之子十八称孟侯,并皆称孟,岂亦庶长乎?又案《白虎通》称庶长称孟,鲁大夫孟氏是也。

然《公羊》《史记》皆以庆父为庄公母弟,惟《左传》杜注以为庄公庶兄。故其后为仲孙氏,是孟氏庶长之说先未确也。又晋赵氏如宣子、文子、简子、襄子,皆称赵孟,而文子为晋景公姊庄姬之子,非庶长也,是孟非必庶之证也。

《礼》之伯某甫,《春秋》之伯父、伯舅、伯氏,《曲礼》称同姓诸侯曰伯父,异姓诸侯曰伯舅。又妇人称夫曰伯,《诗》之伯也执殳,自伯之东,岂皆适长乎?是伯非必适之证也。桂氏亦未分晰言之。

《左传》之称人谥如昭伯、惠伯、懿伯、戴伯、景伯、文伯之类,指不胜屈,而独无称孟者,此尤可为散文不别之证。”

孔、李在分析晋国赵氏称“赵孟”之后认为春秋时期可能伯、孟的使用没有嫡庶差异,这一说法值得重视。但孔颖达认为伯、孟随意使用,李慈铭认为伯、孟均可指称长子,对文别义以辨嫡庶,而散文不别的说法,并不正确。

就传世文献来看,两周时期男性排行用字使用“孟”的也仅见于孔、李所举之例,其他指称长子均称“伯”。《春秋经》称鲁国庆父为“仲孙”,唯《左传》称“孟孙”,称晋国赵盾为“赵孟”,或因二人均有弑君之罪。

鲁公子庆父在庄公去世后,使人弑子般及闵公,而赵盾因赵穿杀晋灵公,贵为正卿,却“亡不越境,反不讨贼”,被晋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庆父及赵盾排行为长而称孟,或为史家春秋笔法,贬其有弑君之罪,微言大义。

两周金文男子名字中含有“孟”字的,除去可以判断是作为私名的,疑似用为排行用字的有“孟淠父”(《殷周金文集成》2202)、“孟狂父”(《近出殷周金文集录》338)、“孟奠父”(《殷周金文集成》3842)、“孟肃父”(《殷周金文集成》3704)、“孟辛父”(《殷周金文集成》740)等。

这类称谓方式较之“伯某父”十分稀少,时代集中在西周时期。这些“孟”或为氏称,如上文所举“孟狂父”铭文作“孟狂父休于孟员,赐贝十朋”,类比同铭的“孟员”,“孟狂父”应为“氏名+私名+父”的结构,

相似称名结构还见于“吴父”(《殷周金文集成》3980)、“史斿父”(《殷周金文集成》2373)等。传世商代晚期的孟父乙觚(《殷周金文集成》7099)以“孟”为族氏铭文,或与西周金文中孟氏有关。

反观金文中女性称谓,排行为长使用“伯”者数量亦寥寥,仅见“王伯姜”(《殷周金文集成》2560、607)、“伯姬”(《殷周金文集成》2060、3923)、“伯媿”(《殷周金文集成》4067)。“伯媿”仅一见,

此器是胡叔胡姬嫁女所做媵簋盖,簋盖出于陕西武功县窖藏,出土时是盖在芮叔父簋上,伯媿当是嫁于芮国,芮国为姬姓。另伯姜鼎(《殷周金文集成》2791)因受天子赏赐而自作器,此“伯姜”似为周王之妻,亦称“王伯姜”。

从现有材料来看,女子称伯者多与周室有关,或为周王之妻,或为姬姓之女(妻),这些人名均出现在西周时期。除此之外,其余女子排行为长者均称“孟”。上博简(五)《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中有“芋子”,

赵平安先生在《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中从李学勤先生读为“华孟子”,即《左传》中的“宋华子”。这也是女子排行为长称孟的例子。遍检春秋战国金文,称“伯”者均为男性,称“孟”者均为女性。

综上所述,孟与伯的区别,至少可以说在东周时期实际使用时是以“孟”来表示女性排行为长者,“伯”来表示男性排行为长的,并不是传世文献中所论“伯”与“孟”是嫡庶的区别。男子排行为长称孟,或是传世文献中史家笔法的一种表达。

扩展资料:

古代兄弟的排行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赵一先生有十一个孩子,他开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论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当时也帮着父亲辅助发音)。

下面的孩子他并不循环,而称“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该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这样意义的字,不想后来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仲叔季

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都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
伯为嫡长,孟为庶长。曹孟德适遇马超,因语之曰:”世人每分嫡庶,孤常苦之,此恨与君同也“。超曰:”某幸为庶出“。

卫国五世之乱怎么回事

卫之宣姜,谋危太子,欲立子寿,阴设力士,寿乃俱死,卫国危殆,五世不宁,乱由姜起。——《列女传》

宣公:桓公之弟,庄公之次子,名晋,公元前718年嗣位,系卫国十二世第十四位君。
宣公为人淫纵不检。自为公子时,与其父之妾夷姜私通,生下一子名伋,寄养民间。即君位后,夷姜得宠,又生二子,一为牟,二是硕,字昭伯。许立伋为太子。
太子伋成人后,欲娶齐僖公之女宣姜为妻。宣公闻宣姜有绝世之姿,心贪其色,就在淇河之畔建新台,代子纳之(《诗经·邶风》有记)。宣公与宣姜在新台一住三载,连生二子,长曰寿,次曰朔。于是夷姜失宠,公子伋也成为多余之人。
公子寿和朔虽是同母兄弟,贤愚迥然不同。公子寿天性孝友。与公子伋亲如手足。而公子朔天生狡猾,阴蓄死士,心怀非望。不仅憎嫌伋子,也记恨亲兄子寿。常与其母在宣公面前谗谮二人。为除掉伋子,宣公与其合谋,佯遣公子伋赴齐议事,暗中买通盗匪途中劫杀。公子寿闻知遂告伋子,伋子则曰:“为人子者,以从命为孝,弃父之命,即为逆子”。寿见伋不听,便代伋先行。边界上的盗匪将其诛杀。 伋子赶到后见子寿死于非命,悲愤恸哭,并吐真情,盗匪连他也杀了。《诗经·风卫·乘丹》即咏子寿、伋子兄弟争死之事。太史公司马迁也为此动容。于是宣公立子朔为太子。宣公十九年(公元前699)去世,太子朔继立,是为惠公。
惠公:宣公之子,名朔,公元前699年嗣位,系卫国第十三世十五位君。
惠公是谗害其兄太子伋和子寿而代立为君的,其庶兄子硕心中不服、遂奔齐存身。原来辅佐太子伋的右公子职和辅佐公子寿的左公子泄,对惠公之立也极不满,总想废掉他。惠公四年(公元前695年),左右公子向惠公发难,惠公奔齐,另立太子伋之弟黔牟为卫君。
黔牟于公元前695年即位,系卫国十三世第十六位君。黔牟既立,齐侯衰公恐卫人虐杀其妹宣姜,遣人将公子昭伯送回卫国,并强行与宣姜成婚。共生男女五人。长子齐子早卒,次子戴公申、三子文公毁,二女为宋桓公、许穆公夫人。
黔牟八年(公元前689),齐襄公约宋、鲁、陈、蔡之君联合伐卫,黔牟逃奔于周,惠公回卫又复君位。诛杀左右公子。三十一年(公元前668)惠公去世,其子赤继立,即懿公。
懿公:惠公之子,名赤,公元前668年嗣位,系卫国十四世第十七位君。
懿公即位后,荒淫佚乐,骄奢侈靡,喜爱养鹤,鹤可乘轩。大夫石祁子,石碏之后,为人忠直,与宁庄子(名速),同秉国政,皆为贤臣。二人屡屡向懿公言谏,宛若耳风。
懿公九年(公元前659年)北狄侵卫。懿公敛兵授甲,抵御狄寇。国人皆曰:“让鹤出征!”无奈,懿公御驾亲征,与狄人战于荧泽(今浚县西)惨败而死。大夫石祁子携卫之遗民七百三十人逃往漕邑(今滑县东南)(《左传·闵公二年》)。从此,卫国都城徙出朝歌,远嫁许国的懿公之妹许穆夫人。闻知卫国君死国亡,赋《载驰》(《诗经·鄘风》)奔走呼号,拯救卫国。
切指细算,自公元前1042年康叔在朝歌建国,至公元前659年懿公败国,共十四世十七位君,历时383年。
在齐侯的帮助下,于公元前659年,卫国在漕邑重建都城,立公子申为君,即戴公。
戴公:公子硕,昭伯之子,懿公之庶兄,名申,系卫国十四世第十八位君。在位一年即逝,由其弟毁继位。即:文公。
文公:昭伯之子、懿公之庶兄、名毁,于公元前658年嗣位,系卫国十四世第十九位君。
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增光先王。布衣帛冠,蔬食菜羹,早起夜息,亲自劳作,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才任能,减轻赋税,慎用刑罚,抚安百姓,人称其贤,使卫国又获中兴。(《左传·闵公二年》)。

古代兄弟和现在兄弟排名叫法不同,仲、伯、季、叔在古代兄弟排行中分别表示老几?

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

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

因此,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你之弟统称“叔父”。

《史记·项羽本纪》:“其(项羽)季父梁。”这里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扩展资料: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

同义的“兄”字,从人从口,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这与“公”字从口,上面的“八”表出声(甲金文下边不是厶),表示是国家的发号施令者相似。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

唐代后汉语借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哥”aGa ,我们的“伯”字则传到阿尔泰语为“伯克”baeg,跟古汉语的“伯”一样,成了官长、贵族的称呼。

“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几位文字学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则解为象大拇指,认为跟“擘”同根。不管那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 zv 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

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

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仲叔季

伯、仲、叔、季是长幼次序,而且“伯”通“孟”,文字记录显示从周朝时就已经用它们来表示宗法意义的排行称谓。意思是老大是伯(孟),老二是仲,老三是叔,老小是季。

在先秦时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

未婚女子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

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见到。

根据《国语辞典》记载:“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同时,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辞典的解释为:“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扩展资料:

叔通常指排行老三,但如果有兄弟七八个,那么除了老大老二和老小以外,都可以称为叔。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武王同母兄弟一共十人,分别是:"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焻季载。焻季载最少。"

其中,老大伯邑考称"伯",老二武王发和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称,其他从老三管叔鲜一直排到老九康叔封,全用"叔"字,老幺称"季"。

叔季都可以是最小的,但季比叔更小。如周文王的父亲叫季历,是古公亶父最小的儿子。古公亶父应该传位给大儿子泰伯,但心里却喜欢最小的儿子季历,左右为难想不出办法生了病。

泰伯与二弟仲雍毅然出走南蛮建立了吴国,古公亶父也传位给小儿子季历,最后季历的儿子周文王建立了大周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仲叔季

伯仲叔季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

同义的“兄”字,从人从口,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这与“公”字从口,上面的“八”表出声(甲金文下边不是厶),表示是国家的发号施令者相似。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

唐代后汉语借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哥”aGa ,我们的“伯”字则传到阿尔泰语为“伯克”baeg,跟古汉语的“伯”一样,成了官长、贵族的称呼。

“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几位文字学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则解为象大拇指,认为跟“擘”同根。不管那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 zv 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

扩展资料:

1、“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

孟仲叔季。同时又习惯于四季排行。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因而称为“四季”。

2、兄弟讲排行,姊妹也讲排行;古代待嫁女子通常是在姓氏之前加“伯(孟)、仲、叔、季”等字,如伯姬、叔姬之类。文学故事人物孟姜女,相传为秦始皇时人,以哭夫崩城而闻名,她姓姜,“孟”表示她排行老大,照现今的习惯说法就是姜家大小姐。

3、历史典故:《说文·又部》:“叔,拾也。”“叔”字的本义是拾取,字形以手拾豆会意;表示排行次序是假借用法,后来假借义通行,而本义反倒废弃不用了。“叔”通常是排行老三,但也可以是兄弟中较小的,如周武王灭商后,孤竹君的两个儿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长子叫伯夷,次子叫叔齐,就是一例。

《说文·子部》:“季,少称也。”段注:“叔季皆谓少者,而季又少于叔。”“季”是兄弟中最小的,可以是排行老四,但不一定是老四。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因为他最小,所以又以刘季为字;他在当了皇帝以后,曾经得意洋洋地对父亲说:“今某业之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要同他的二哥刘仲比个我高你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孟仲叔季

“伯”是老大,与之相对应的是“仲”,是老二。
“叔”是老三。
“季”是老小,但后来也有老三的意思,如“季月”就是第三个月,像现在的“季军”就是第三名。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因此,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你之弟统称“叔父”。《史记??项羽本纪》:“其(项羽)季父梁。”这里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卫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历史 概况

卫国,中国周朝诸侯国,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后裔。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辖地大致为今河南北部。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金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治理得很成功。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这样,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周厉王之前,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卫武公时一度强盛,为诸侯首领之一

东周时期后由于内乱频繁而衰弱,公元前660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也失国,仅剩五千遗民在宋国、郑国等国的资助下寄居于曹国(今山东定陶)卫国子民迁于曹(今山东定陶) 。公元前659年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国故城遗址)。 卫成公元年(公元前629年),为避狄人再次侵扰,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经百年休养生息,经济始现繁荣。

卫文公时,国力恢复并于前635年,灭亡邢国。

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君臣关系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卫庄公蒯聩与卫出公辄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公元前254年,卫终于被魏国兼并。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明确记载"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封君是战国时期诸侯国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

公元前343年,魏废姬姓卫君改立卫灵公的别支后裔子南氏为卫君。公元前252年,魏杀怀君改立女婿卫元君为卫君。公元前241年,秦攻魏,把卫国原有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立姬姓后代卫君角为卫君,并将把他移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又成了秦的附庸。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是周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

康叔立国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武公修德

史载吴延陵季子美康叔、武公之德,可见康叔封、卫武公二者都是治国之君,广受赞誉。

犬戎杀周幽王,卫侯和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于是,周平王命卫为公。卫侯和即是卫武公。

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时常自省,博采众谏,能与臣民共勉,颇有贤君之风。传说他九十五岁作诗以警惕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国语·楚语》有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诫嗜酒之风。 卫武公死后,卫国臣民感其德治,作诗《淇澳》歌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lei)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诸子之争

卫宣公立公子朔为太子。周桓王二十年(鲁桓公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前700年11月21日),卫宣公薨 ,太子朔立,是为卫惠公。左右公子怨恨卫惠公害死太子伋、公子寿。惠公四年(前696年),左右公子作乱,赶走惠公,而立太子伋的弟弟公子黔牟为国君,史称卫君黔牟。

八年后,齐襄公帅诸侯伐卫,杀左右公子,让卫惠公归国,卫君黔牟奔周, 于是卫惠公怨恨周天子收容黔牟。

前675年,周王室五大夫作乱,被周王击败,卫惠公趁机联合南燕国发兵伐周,驱逐周惠王,而立惠王之弟王子颓为周王,史称子颓之乱。足见周王室的衰微。

前669年,卫惠公薨,其子赤立,是为卫懿公。懿公喜好养鹤,甚至让鹤乘轩、做官,国人大为不平。

前660年,狄人攻卫,卫懿公要出兵的时候国人说,为什么不派鹤去打仗呢,鹤才是真正享有俸禄的啊。骄奢淫逸的懿公终于被翟人入侵杀害。"乘轩使鹤"正是说懿公。

文成之祸

文公初立,为了恢复康叔封、武公和的盛况,轻徭薄赋,时常自省。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晋国公子重耳为了避祸而流亡各国,卫文公十六年,重耳到了卫国,但是文公却对重耳无礼。如果公子重耳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话,那也不算什么。问题恰恰是,重耳回到了晋国,并开创了晋国的霸业。文公没有领教自己留下的祸事就死了,而继位的卫成公对于晋国出兵救宋,不肯借路,也不肯出兵相助,结果被自己的大夫元咺攻打,出逃楚国。

晋文公因为卫文公当年的无礼以及卫成公现今的不相助,搞定了宋国的事情后,发兵讨伐卫国,卫成公逃到陈,而元咺立瑕为国君。两年后,卫成公到周,请周天子帮忙让自己与晋文公修好。最后,卫成公回国,杀元咺,赶走了瑕。

始皇存国

始皇帝连六国都灭了,要彻底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终他一世,始终容许卫国的存在。不加以侵害。由此可见,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舆论影响的。第二,他并不是一个无目的的暴君,不轻易感情用事。咸阳学宫。始皇帝相当重视文化建设,他要他的传之万世的帝国不是一群文盲统治的帝国,而是文化极度繁荣的文明国家。咸阳学宫的建设,是为了比拼战国极负盛名的齐国稷下学宫。而且在初期应该说他也给了那些博士们极大的言论自由。只是到后来实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为首的六国那些顽固派们的无礼攻击,他终于下了焚书令。 焚书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这件事情,主要是由几个术士引起的。术士们老虎头上拔毛,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了。皇帝一气之下活埋了大约460个儒生术士。第三,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废卫没多大必要了。

尽管如此,卫国却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总计907年,传41君。康叔立国时,定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300年,后来帝丘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卫国人在此立国达388年。随后,卫元君十四年卫国被秦国迁到野王县(今沁阳),又生存了几十年。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很多人对此觉得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卫国多贤才,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卫国名人

子贡:(公元前520年- 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今河南鹤壁市濬县人,儒商鼻祖,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苟变:战国时期卫国名将。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今河南濮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聂政:(?―公元前397年),战国时侠客,以任侠著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

荆轲:(?―公元前227年),今河南鹤壁人,姜姓,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仲由(子路):(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人。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姬姓,卫公子顽(卫昭伯)和宣姜的女儿。

国君世系

序号

諡号

姓名

简介

在位时间

01

卫康叔(康叔封)

卫封

周文王姬昌之子

周成王时期

02

卫康伯

卫代

卫康侯卫封之子

周康王时期

03

卫孝伯(卫考伯)

卫徂

卫康伯之子

周昭王时期

04

卫嗣伯

卫恁

卫孝伯之子

周穆王时期

05

卫疌伯(卫挚伯)

卫俦

卫嗣伯之子

周共王时期

06

卫靖伯

卫洛

卫疌伯之子

周懿王,周孝王时期

07

卫贞伯(卫箕伯)

卫是

卫靖伯之子

周夷王时期

08

卫顷侯

卫岫

卫贞伯之子

前866-前855

09

卫厘侯

卫甸

卫顷侯之子

前854-前813

10

卫共伯

卫余

卫厘侯之子

前813

11

卫武公

卫和

卫厘侯之子

前812-前758

12

卫庄公

卫扬

卫武公卫和之子

前757-前735

13

卫桓公

卫完

卫庄公卫扬之子

前734-前719

14

卫州吁

卫吁

卫庄公卫扬之子

前719

15

卫宣公

卫晋

卫庄公卫扬之子

前718-前700

16

卫惠公

卫朔

卫宣公卫晋之子

前699-前697

17

卫黔牟

卫牟

卫宣公卫晋之子

前696-前687

(16)

卫惠公(复位)

前686-前669

18

卫懿公

卫赤

卫惠公卫朔之子

前668-前660

19

卫戴公

卫申

卫宣公卫晋之孙

前660

20

卫文公

卫毁

卫戴公卫申之弟

前659-前635

21

卫成公

卫郑

卫文公卫毁之子

前634-前600

22

卫君瑕

卫瑕

卫文公卫毁之子

前632

23

卫穆公

卫遫

卫成公卫郑之子

前599-前589

24

卫定公

卫臧

卫穆公卫遫之子

前588-前577

25

卫献公

卫衎

卫定公卫臧之子

前576-前559

26

卫殇公

卫秋

卫穆公卫遫之孙

前558-前547

(25)

卫献公(复位)

前546-前544

27

卫襄公

卫恶

卫献公卫衎之子

前543-前535

28

卫灵公

卫元

卫襄公卫恶之子

前534-前493

29

卫出公

卫辄

卫庄公卫蒯聩之子

前492-前480

30

卫庄公(卫简公)

卫蒯聩

卫灵公卫元之子

前480-前478

31

卫斑师

卫斑

卫襄公卫恶之孙

前478

32

卫君起

卫起

卫灵公卫元之子

前477

(29)

卫出公(复位)

前476-前456

33

卫悼公

卫黔

卫灵公卫元之子

前455-前451

34

卫敬公

卫弗

卫悼公卫黔之子

前450-前432

35

卫昭公

卫纠

卫敬公卫弗之子

前431-前426

36

卫怀公

卫亶

卫昭公卫纠之子

前425-前415

37

卫慎公

卫颓

卫悼公卫黔之子

前414-前372

38

卫声公

卫训

卫慎公卫颓之子

前372-前362

39

卫成侯

卫遫(卫不逝)

卫声公卫训之子

前361-前333

40

卫平侯

子南劲

卫灵公之子 公子郢 之后

前332-前325

41

卫嗣君

?

卫平侯子南劲之子

前324-前283

42

卫怀君

子南公期

卫嗣君之子

前282-前253

43

卫元君

?

卫嗣君之子

前252-前230

44

卫君角

子南角

--

前229-前209

本文标题: “伯”在先秦时期真的是“长子”的含义吗 卫国太子伋的同母弟为什么叫“昭伯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27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吗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势力越过太行山,燕山和辽西“打到冀地”或者“入主中原”的例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