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何不开拓南方

发布时间: 2023-07-16 19:00: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蜀汉总是北伐曹魏,为什么不选择开发南方地区?先得了解一下蜀汉政权的组成及政治口号,蜀汉政权的建立成功主要有三拨人组成,第一拨是刘...

汉朝为何不开拓南方

蜀汉总是北伐曹魏,为什么不选择开发南方地区?

先得了解一下蜀汉政权的组成及政治口号,蜀汉政权的建立成功主要有三拨人组成,第一拨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核心团队,以及赵云、孙乾、简雍、糜竺等人,这批人被称为北方人,他们是蜀汉政权的元老派,到公元221年刘备建立政权时,这批人已经很少有活下来的,比如关羽、张飞、糜竺都在220年前后去世,孙乾在215年去世,只有赵云活下来。

刘备、关羽、张飞

第二拨人是以诸葛亮、庞统、马良、马谡、向朗、向宠、蒋琬、费祎、董允等荆州人组成的骨干团队,刘备最早是在荆州建立基层政权的,所以最初他的政权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当时的荆州人(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荆州,不是今天的荆州),这批人是刘备政权绝对的中坚力量和骨干,蜀汉四相均出自这些人。

第三拨人是以法正、孟达、李严以及投靠刘备的益州将领组成,这部分人部分成为刘备政权的骨干成员,比如法正、孟达、李严,法正和孟达是陕西人,李严是河南南阳人,另一部分成为刘备政权的基层官员,主要是原来刘璋手下投靠刘备的人,这批人大多是益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人。

组成刘备政权的人员主要是北方人、荆州人、益州人以及三辅流民,这些人全部是华夏子民,也是东汉遗民,古人传统的思想一般是不会离开祖籍地,除非因为战争、天灾导致无法在祖籍地居住下去,才会离开祖籍地,让这些北方人、荆州人、益州人去到千里之外、荒无人烟的缅甸、老挝、越南去攻打那些不毛之地,几乎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的。

刘备、诸葛亮、庞统、张飞

古时候不像现在,当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没有现成的世界地图,没有可用的通讯工具,如果想组织一支远征缅甸、老挝、越南的远征军,其难度是非常大,这相当于在汉武帝时期派出卫青、霍去病去攻打千里之外的匈奴是一样的,汉武帝时期的华夏可是统一的帝国,而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只不过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根本没有组织这种远征军的实力,就能勉强组成一支军队攻打,也将耗尽国内的实力,那与之相邻的曹魏和东吴政权如果攻打蜀汉的话,蜀汉如何抵挡?

再说了,远征千里之外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地,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这整个过程中的粮食补给、物质补充如何实现都是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而且还不保证能够准确到达目标,就算到达目标,能否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熟悉当地陌生的环境,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这都是巨大的问题,别以为远征很简单,也别以为对会落后民族很容易,要知道秦国初次发兵50万大军南征百越,面对装备落后的百越人,50万秦军因为不适应气候和地理,被百越人打败,难道蜀汉敢认为实力超越了当年的秦朝吗?

诸葛亮南征

再说蜀汉的政治口号,是“兴复汉室、北定中原”,这不仅仅是蜀汉的政治口号,也是所有华夏政权的政治口号,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就是以咸阳到洛阳一带为天下核心,将整个天下分为36郡的范围,这些是秦土,汉承秦制后,汉朝继承了秦朝开发的所有土地,并且认为占领这些土地才是合法的政治。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当年东汉政权的土地三分天下,曹魏占据了天下九州半,东吴占据了天下两州半,而最弱的蜀汉政权仅仅只有一州之地,把曹魏、东吴、蜀汉三国的地盘统一就完成了天下一统,就建立了华夏唯一的政权,这是所有华夏人,包括汉朝人的共识,所以三国之间只会彼此攻伐,以击败对方统一三国为己任,而不会组织一支毫无意义的远征军,去攻打遥远且不属于华夏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地。

另外,在文化上,东汉末年已经有中国的概念了,中国的意义就是世界的中间,当时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中国就是整个世界最中间的位置,学过几何的都知道,用天的“圆”来盖地的“方”,就会有四个角不能完全盖住,这四个角就是北狄、南蛮、东夷、西戎等少数民族,只有华夏族是居于中国之地的,这种文化理念在当时是深入人心的,只要是华夏人,他就不可能到中国之外的地方远征或者扩疆。

况且在当时也没有现在的地理观念,也许东汉时期有人知道现在的中南半岛有人居住,但显然更多的华夏人不相信这么南的地方还会有人居住,千万不要用今天的世界观来看待当时的古人,古人并不知道南方这么遥远的地方还有人,就算知道,也不会花费如此之大的气力、实力和精力去做这一件毫无意义的事。

三国地图

这和秦始皇时期的开疆拓土是不一样的,秦始皇明确知道这些百越人的存在,所以数次发动了南征百战的战争,但是包括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么伟大的皇帝都没有攻打过缅甸、老挝、越南这样的地方,当时的蜀汉政权又怎么会攻伐如此之远的地方呢?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去。

最后说一点,蜀汉政权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人会去发起这个攻打缅甸、老挝、越南的军事冒险计划,诸葛亮的隆中对明确给刘备提出了夺取天下的计划,包括占领荆州和益州,向东联合孙权,向西及向南与少数民族交好,对内安抚百姓,休养生息,选拔人才,然后寻找合适的时机向北出兵攻打曹魏,诸葛亮已经明确指出了蜀汉的敌人是曹魏,要打也是北伐曹魏,怎么会南征呢?既然没有人会提南征,所以蜀汉政权根本就不可能攻打千里之外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地。

益州南部地图

另以为诸葛亮南征是开发所谓的南方,其实不是,诸葛亮南征只是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他只是维持了刘备时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地盘,并没有伺机扩大蜀汉的地盘,也没有将南部地区有效纳入蜀汉的管理范围,诸葛亮要的只是南部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不要反对蜀汉政权就行,这不叫远征,而叫安抚。

另外,东吴政权已经征服了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区,蜀汉政权的政策是与东吴结盟共同对抗曹魏,因此也不可能对东吴的地盘发动攻击,至于缅甸与老挝,当时都还是无人区及热带雨林,没人去的地方,蜀汉当然也不会远征了。

因为南方地区山势崎岖,不适合发展农业商业,北面的地方,经济富庶,人口众多。
南方地区是十分落后的,并且道路崎岖,进军十分不利,而且就算是攻打下来了南方地区也不能直接产生生产力,而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建设,蜀汉没有这么多国力。
南方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再加上都是蛮荒之地,资源匮乏。

蜀汉政权建立之后,为什么不向西南面或者西北的方向继续扩张领土?

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一定听说过蜀汉北伐。从诸葛亮到姜维,蜀汉去了北方十几次。蜀汉政权一直在咬曹魏,但没有将其领土扩张到其他地方。蜀汉政权一直向北作战,为什么不把领土扩大到西南、西北或其他地区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我们已经多次谈到对的不断狠辣,的国号其实是‘汉’,而不是‘蜀汉',甚至更少’,和一直说他们的政权是汉,和也一直说他们是汉。一张完整的东汉地图实际上是魏、吴地图的总和。

刘备建立蜀汉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西南定居一对夫妇,而是为了复兴汉朝,重建达汗以统一江山。既然要重建达汗以统一江山,我们就必须开始北伐,根除在东汉灭亡的曹魏政权。为了实现达汗的统一,重建达汗的江山,统一,蜀汉政权自然要开始北伐。

蜀汉政权的西南边和西北边基本上是东汉的传统边界。如果蜀汉政权想统一全国,重建达汗统一江山,只能向北或向东发展,不能向西发展。在诸葛亮时代,蜀汉和东吴签署了在地图上划分曹魏的契约。事实上,诸葛亮的想法是先建立东西朝鲜,然后摧毁东吴。因此,诸葛亮和姜维都没有进攻过东方,也永远不会进攻东吴。如果蜀汉想进攻和摧毁曹魏,它只能北伐,但这个“北方”可能向西,也可能向东。

对于蜀汉,的统治者来说,最终目的是进攻和消灭曹魏,争夺中原,建立统一的汉朝。如果蜀汉进攻西南和西北,将违背既定的国策。假以时日,蜀汉政权可能会被边缘化。蜀汉政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发展得越多,离中原,越远,很有可能政权最终会地方化。

除了恢复中原,的大目标,蜀汉北伐意味着进攻而不是防守。官方上,因为蜀汉政权不断进攻曹魏,曹魏很少进攻蜀汉,如果蜀汉把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就能给曹魏一个喘息的机会。届时,蜀汉极有可能向西南或西北进攻,最后曹魏将继续南下。到那时,蜀汉将不得不处理西南和西北战争以及曹魏。诸葛亮南下征服孟获时,他只在南部各县取得了粗略的安全,没有进一步征服。诸葛亮和姜维也采取了拉拢西北羌人的政策,而不是军事打击。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疆域在秦朝疆域的基础上基本稳定。汉朝时期,如果汉朝皇帝想继续扩张汉朝的疆域和疆域,完全有能力做到。但是汉朝的皇帝基本上是把我们看到的疆域周围的疆域固定下来的。汉政权对游牧民族的土地不感兴趣,汉武帝夺取的匈奴土地也没有全部纳入郡县的范围,汉武帝对西南的战略也基本稳定了蜀汉,边境地区,汉武帝没有把更多的土地带入郡县

其实汉朝并没有严格的国界概念。汉朝认为“日月照江河,万物皆汉土”。但是对于“汉、屠”有一些划分,一个是郡县直接统治的范围,一个是“都护府”和“将军府”所辖地区,一个是藩属国统治的形式,一个是文化影响的形式。蜀汉政权并没有进一步扩张到西北游牧地区和同样受汉朝影响的西南,

西北和西南是多民族聚居区,华夏人相对较少。这些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小,华夏人在这方面的影响较小。这些地区的具体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在蜀汉,北伐期间,西北许多民族被拉拢,有时西北各民族都率军援助蜀汉,然而西北各民族也都反复无常,不是可以依靠的力量。诸葛亮南征时,曾平定中国中南部诸县,但只是一个相对粗糙的局面。

中国南方的郡县原本在汉朝的郡县境内,但仍然难以管理,更不用说郡县从未建立的地方了。如何夺取这些地方,不仅不能实现财政收入和人力的增加,而且也很可能成为蜀汉的政治负担,破坏蜀汉的内部稳定。对于蜀汉政权来说,要保证西北和西部地区的基本稳定,集中力量北伐是最好的选择。

三国时期,南方的发展相对较小,更不用说西南西南周边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贫瘠,耕地面积小,环境差。西北地区主要在以畜牧业为主的青海,人口少,民风彪悍,不适合种植。即使蜀汉政权花了很大力气占领这些地方,也未必能利用这一地区的人力物力支持北伐。这些地区的综合利用率太低,对蜀汉来说就像鸡肋,一旦被占领,就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果打开我国的地形图,我们会发现蜀汉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于防御,而且在关万夫简直是孤家寡人,蜀汉易守难攻,这意味着蜀汉四周相对封闭。蜀汉东接三峡,北接有秦岭,南接云的贵高原,西接青藏高原。如果蜀汉向西发展,需要经过横断山和川西的一系列山脉,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几乎不可能跨越横断山脉。西南和蜀汉西北部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这些高原、山地等地形条件远比比秦岭复杂,蜀汉军队要翻越越秦岭,非常困难,而且经常因为翻越越秦岭而缺少军需品,蜀汉军队要穿越横断山, 川西山脉和青藏高原更为困难。甚至到了最后,蜀汉克服了各种自然困难,成功占领了一块土地,最后发现这些地方并没有带来足够的军队、税收、粮食等等。如果蜀汉向这些地方扩张,它可能会丧失国力,最终给曹魏一个机会。蜀汉离中原北伐、复兴汉朝的既定目标越来越远。

因为当时的益州西南和西北都是不毛之地,夺下这里的意义不大,还会浪费自己的人力物力。
因为蜀汉政权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势必要夺得北方政权,北方一直是国家行政中心,所以刘备才会一直盯着曹魏政权不放,执意北伐。
政局不稳定和少数民族的实力强,当时蜀汉刚刚建立,国内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民风比较彪悍,实力较强。

蜀汉为何总是北伐曹魏?为何不能开发南方?

先得了解一下蜀汉政权的组成及政治口号,蜀汉政权的建立成功主要有三拨人组成,第一拨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核心团队,以及赵云、孙乾、简雍、糜竺等人,这批人被称为北方人,他们是蜀汉政权的元老派,到公元221年刘备建立政权时,这批人已经很少有活下来的,比如关羽、张飞、糜竺都在220年前后去世,孙乾在215年去世,只有赵云活下来。

第二拨人是以诸葛亮、庞统、马良、马谡、向朗、向宠、蒋琬、费祎、董允等荆州人组成的骨干团队,刘备最早是在荆州建立基层政权的,所以最初他的政权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当时的荆州人(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荆州,不是今天的荆州),这批人是刘备政权绝对的中坚力量和骨干,蜀汉四相均出自这些人。


第三拨人是以法正、孟达、李严以及投靠刘备的益州将领组成,这部分人部分成为刘备政权的骨干成员,比如法正、孟达、李严,法正和孟达是陕西人,李严是河南南阳人,另一部分成为刘备政权的基层官员,主要是原来刘璋手下投靠刘备的人,这批人大多是益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人。

组成刘备政权的人员主要是北方人、荆州人、益州人以及三辅流民,这些人全部是华夏子民,也是东汉遗民,古人传统的思想一般是不会离开祖籍地,除非因为战争、天灾导致无法在祖籍地居住下去,才会离开祖籍地,让这些北方人、荆州人、益州人去到千里之外、荒无人烟的缅甸、老挝、越南去攻打那些不毛之地,几乎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的。


古时候不像现在,当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没有现成的世界地图,没有可用的通讯工具,如果想组织一支远征缅甸、老挝、越南的远征军,其难度是非常大,这相当于在汉武帝时期派出卫青、霍去病去攻打千里之外的匈奴是一样的,汉武帝时期的华夏可是统一的帝国,而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只不过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根本没有组织这种远征军的实力,就能勉强组成一支军队攻打,也将耗尽国内的实力,那与之相邻的曹魏和东吴政权如果攻打蜀汉的话,蜀汉如何抵挡?

再说了,远征千里之外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地,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这整个过程中的粮食补给、物质补充如何实现都是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而且还不保证能够准确到达目标,就算到达目标,能否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熟悉当地陌生的环境,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这都是巨大的问题,别以为远征很简单,也别以为对会落后民族很容易,要知道秦国初次发兵50万大军南征百越,面对装备落后的百越人,50万秦军因为不适应气候和地理,被百越人打败,难道蜀汉敢认为实力超越了当年的秦朝吗?


再说蜀汉的政治口号,是“兴复汉室、北定中原”,这不仅仅是蜀汉的政治口号,也是所有华夏政权的政治口号,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就是以咸阳到洛阳一带为天下核心,将整个天下分为36郡的范围,这些是秦土,汉承秦制后,汉朝继承了秦朝开发的所有土地,并且认为占领这些土地才是合法的政治。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当年东汉政权的土地三分天下,曹魏占据了天下九州半,东吴占据了天下两州半,而最弱的蜀汉政权仅仅只有一州之地,把曹魏、东吴、蜀汉三国的地盘统一就完成了天下一统,就建立了华夏唯一的政权,这是所有华夏人,包括汉朝人的共识,所以三国之间只会彼此攻伐,以击败对方统一三国为己任,而不会组织一支毫无意义的远征军,去攻打遥远且不属于华夏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地。


另外,在文化上,东汉末年已经有中国的概念了,中国的意义就是世界的中间,当时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中国就是整个世界最中间的位置,学过几何的都知道,用天的“圆”来盖地的“方”,就会有四个角不能完全盖住,这四个角就是北狄、南蛮、东夷、西戎等少数民族,只有华夏族是居于中国之地的,这种文化理念在当时是深入人心的,只要是华夏人,他就不可能到中国之外的地方远征或者扩疆。

况且在当时也没有现在的地理观念,也许东汉时期有人知道现在的中南半岛有人居住,但显然更多的华夏人不相信这么南的地方还会有人居住,千万不要用今天的世界观来看待当时的古人,古人并不知道南方这么遥远的地方还有人,就算知道,也不会花费如此之大的气力、实力和精力去做这一件毫无意义的事。


这和秦始皇时期的开疆拓土是不一样的,秦始皇明确知道这些百越人的存在,所以数次发动了南征百战的战争,但是包括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么伟大的皇帝都没有攻打过缅甸、老挝、越南这样的地方,当时的蜀汉政权又怎么会攻伐如此之远的地方呢?所以他们根本就不会去。

最后说一点,蜀汉政权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人会去发起这个攻打缅甸、老挝、越南的军事冒险计划,诸葛亮的隆中对明确给刘备提出了夺取天下的计划,包括占领荆州和益州,向东联合孙权,向西及向南与少数民族交好,对内安抚百姓,休养生息,选拔人才,然后寻找合适的时机向北出兵攻打曹魏,诸葛亮已经明确指出了蜀汉的敌人是曹魏,要打也是北伐曹魏,怎么会南征呢?既然没有人会提南征,所以蜀汉政权根本就不可能攻打千里之外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地。


另以为诸葛亮南征是开发所谓的南方,其实不是,诸葛亮南征只是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他只是维持了刘备时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地盘,并没有伺机扩大蜀汉的地盘,也没有将南部地区有效纳入蜀汉的管理范围,诸葛亮要的只是南部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不要反对蜀汉政权就行,这不叫远征,而叫安抚。

另外,东吴政权已经征服了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区,蜀汉政权的政策是与东吴结盟共同对抗曹魏,因此也不可能对东吴的地盘发动攻击,至于缅甸与老挝,当时都还是无人区及热带雨林,没人去的地方,蜀汉当然也不会远征了。

汉唐时西部开放,南方落后,怎么到了明清就相反了?

说起古代民风开放的地方大家首先会想到南方地区,因为清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留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立“广州十三行”处理贸易要务。经济的对外开放促进了思想的对外开放,所以即使是现在,因为南方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沿地也早早地接触外面的世界,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但在汉唐时期,现在的甘肃和陕西的部分地方被称为关陇地区,关陇地区在汉唐时期是民风最为开放的地区,关东和南方地区闭塞,远远不及关陇地区这是为什么呢?那为什么到了明清的时却反过来,关东一带和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要大于关陇地区呢?


1.汉唐时期受到附近少数民族影响

关陇中的关指的就是如今陕西的关中地区,陇则包括甘肃、宁夏等地,因为在陇山附近,所以称为陇。关陇地区主要是因为其地区的政治集团“关陇集团”而闻名,这个政治集团在魏晋隋唐时期在关陇地区发挥了其显著的作用。

关陇一带在汉唐时期聚集着多个少数民族,汉朝在西域地区具有乌孙、楼兰、龟兹和若羌等三十六国,正北方还有匈奴的侵扰。而根据唐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图,东西突厥和回鹘也靠近唐代疆域。位于我国西部的关陇地区,在汉朝时与西域国家相隔较近,唐代时又与突厥与回鹘相邻。

汉朝时多次讨伐匈奴,最终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景象,边境和平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发展。


而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次出现民族迁移的相互迁移现象,北部少数民族南移,南部的汉族西迁,加上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之类的统治者的制度,各族融合发展,雁北地区的发展则是佐证民族融合的最好例子,例如史书《北史·和跋传》中就有记载:跋谓毗曰:“垒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甘,各相劝励”从中可以看出雁北地区经过民族融合之后的发展。

少数民族得以学习汉族先进的耕作技术,而汉族也间接吸收了胡人的民风民俗。后来隋文帝统一南北朝之后,各族融合现象更为明显。相比于西汉董仲舒就开始的重视克己克欲的儒学,关陇地区在经历过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和受周边的少数民族影响,民风更为开放。所以说,汉唐时期关陇地区的民风开放受民族融合影响极大,而相比关陇地区距离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较远的关东和南方地区则影响较小。


2.受开发程度和经济状况影响

汉唐时期北部地区发展成为都城的较高,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经济更为发达,而长安附近的关陇地区深受其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有经济南移的趋势,但是影响几乎微乎其微,仍然没有影响北方的经济地区。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当时的经济划区有18个,包括岭南、巴蜀、东楚等地大多位于黄河流域,足足有13个之多。而位于长江的经济区只有5个,况且北部还有一个重点的游牧区龙门碣石,所以以黄河流域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唐代后黄河流域的发展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没有改变重心的地位。

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陇地区的开发程度较高,所以包括民风在内的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也要高于南方地区。而以关东士族为主导的关东地区极其重视礼教,民风含蓄且内敛,与开放二字不沾边。


受水多土黏交通不便影响的南方地区,在经过多年的开发后,终于在宋朝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随之政治中心也开始向南方倾斜。《宋史》中曾有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从中可以看出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南方地区,与宋之前的北方地区占主导地位相反。

后来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已经是北方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了,在文化和教育上也有深刻表现,例如明朝开国第一考时录取的士子几乎都为南方人,后来只能以增加北方士子恩科来安抚北方地区。同时明清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开拓了南方地区和关东地区中东部沿海地区的眼界,从而关东和南方地区的民风要比关陇地区的开放得多。


3.政治集团没落和社会形势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政治发展,以“九品中正制”取士极大地遏制了人才的输入,且在朝廷内部极易形成小集团。在北魏时期以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籍贯为依据的关陇集团形成,在北魏时期本来是为了保障都城平城的安危,防备柔然入侵而设立的,后来西魏时,因为府兵制的完善而形成了八柱国和十二将军,有“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无文武分途之事”的特征。

关陇集团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朝代更替发展。隋朝的第一位皇帝杨坚则是十二将军中杨忠的儿子,而杨坚的岳父则是八柱国中的独孤信,而唐代的第一个皇帝李渊的爷爷是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外公是八柱国中的独孤信,如此看来,关陇集团之中的关系可谓是盘根错节,但盛极是因为政治,没落自然也是因为政治。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完善科举取士,大力提拔南方人才,为的是建立起了与关陇集团相抗衡的力量,但可惜最终却失败了,并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等唐之后,科举制的日益发展,一方面也令关陇集团日益没落。后来的武举开展,更是令关陇集团丧失了对领兵权的控制,渐渐没落了。

本文标题: 汉朝为何不开拓南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07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太平天国灭亡后,十万女兵都去哪了如果诸葛亮最终一统天下,会废刘禅自立为帝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