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中后期,宦官当道,藩镇割据就怎么也遏制不了了。皇帝的威仪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6-17 17:01: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9

唐朝后期为什么会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宣宗去世后,相继为帝的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道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政治败坏、社...

为什么唐朝中后期,宦官当道,藩镇割据就怎么也遏制不了了。皇帝的威仪在哪里

唐朝后期为什么会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宣宗去世后,相继为帝的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道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政治败坏、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不少叛乱相继发生,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也被破坏殆尽,彻底动摇了这个政权,也产生李国昌、朱全忠等新藩镇。859年唐懿宗继位,他为人骄奢淫逸,宠信宦官;并且笃信佛教。为了崇佛,不惜削减军费。860年后相继发生裘甫之乱、庞勋之变与王郢之变(僖宗时期)。其中庞勋之变破坏关东地区的经济,有赖沙陀军首领朱邪赤心率军助战而定,朱邪赤心因功赐名李国昌。873年唐僖宗继位,为人专好斗鸡打毬,寡顾朝政,更大的叛乱在北方诞生。由于关东连年水灾,加上政治败坏,盐价锐升,使得盗贼不断。874年王仙芝聚众于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事,隔年攻陷山东西部、流窜于河南淮南一带,声势益盛。878年王仙芝战死于黄梅(今湖北黄梅),余部溃散投奔黄巢。黄巢由亳州(今安徽亳州)南下掠夺江南与岭南地区,沿路屠杀不断,并且攻陷商业大城广州,华南经济几乎全毁。879年因为军队遭遇瘟疫,黄巢率军经桂州、沿湘江北上流窜回江南。隔年,黄巢正式西进,攻陷洛阳与潼关。掌权宦官田令孜带唐僖宗逃往四川,黄巢入长安后建国齐。各地勤王之师也因为号令不整,收复的长安又被黄巢夺回。唐室只好赦免叛逃漠北的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李克用率沙陀军协助唐军克复长安。另一方面,黄巢部将朱温投降,赐名朱全忠,受封宣武节度使(治汴州)。黄巢东走并且包围朱全忠于陈州。884年李克用率军解陈州之围,并且追击黄巢军。黄巢于隔年被其甥林言斩杀投降,黄巢之乱平定。而后,黄巢降将秦宗权叛变,率军在中原地区四处攻掠,一度攻陷东都(今河南洛阳),造成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的局面,直到唐昭宗时才由朱全忠平定。
平定民变后的唐室因为国力衰退而被关中藩镇反噬。而宦官与外廷为了政治斗争又拉拢藩镇加入战局,最后演变成各藩镇争夺朝廷。这些藩镇以河东李国昌、宣武朱全忠与凤翔李茂贞最强。885年唐僖宗返京后,仍然信任宦官田令孜。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辖今山西省南部)王重荣交恶,双方都拉拢藩镇并抗衡。王重荣与李克用联军成功的攻入长安,田令孜又带唐僖宗出京避难。原本与田令孜合作的朱玫、李昌符也倒戈,率军追击田令孜。两人奉襄王李煴监国,李玟被任宰相,李昌符暗中不满,在兴元(今陕西南郑)的唐室趁机说服王重荣、李克用与李昌符联合收复长安。唐僖宗返京途中又与凤翔李昌符发生冲突,当时王重荣被部下所杀,唐僖宗有赖李茂贞平定才得以返回长安,李茂贞也继任凤翔节度使。888年唐僖宗去世,其弟李晔被宦官杨复恭拥立,即唐昭宗。宣武朱全忠与河东李克用因故不合[注 ,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当时张全义与李罕之争夺河阳节度使(治河南孟县),双方分别拉朱全忠与李克用对战。结果朱全忠获胜,兼并河阳、洛阳,击败秦宗权后几乎占领全河南省。当时宦官杨复恭与宰相张浚不和,双方分别拉拢李克用与朱全忠。890年朱全忠与张浚攻河东军失败,张浚被贬。李克用趁机并吞昭义的潞州、泽州,约占领今山西省地区。不久宦官杨复恭失势,南依其兄子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叛变,唐室以李茂贞等人平乱,李克用在朝廷的势力衰退。凤翔李茂贞因不能扩张地盘与唐帝不和,双方发生战争。最后李茂贞与王行瑜战胜,他们掌控关中地区,宦官与外廷受其管制,唐室只剩首都一地。
此时唐帝沦为各藩镇角力的战利品,最后被藩镇掳走,取而代之。895年河中王重盈去世,王行瑜、李茂贞与韩建等人与河东李克用争夺河中。王行瑜趁机入京杀宰相韦昭度等人,并谋废唐昭宗。李克用紧急率军入援,而王行瑜被部下所杀,唐室才得以安定。事后,唐室建立殿后四军,李茂贞、韩建抢先于896年逼近长安,唐昭宗逃到华州,殿后四军被废。最后有赖李克用、朱全忠率军入援,唐昭宗得以于898年返回长安。而后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招唤朱全忠入援。而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贞,朱全忠于是率军围困凤翔。隔年,凤翔军粮草耗尽,李茂贞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机掌控朝中大权,还屠杀宦官数百人,派兵控制长安。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摆脱朱全忠的威胁,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被朱全忠在长安的眼线所察觉。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被毁。同年8月朱全忠弑帝,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黄河,史称白马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建国后梁,唐朝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唐朝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

朝廷姑息养“藩”

唐朝初年,在重要的州设立都督府。后来各州设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节度使或经略使等被称为藩镇(方镇);藩镇也指节度使等管辖的地区,以及所统辖的武装力量。

安史之乱平息后,藩镇数量激增。当时众多在平叛过程中立有战功的将领需要封赏,于是朝廷任命了一批节度使。这样委任的节度使很多,以致“方镇相望于内地”。同时一些已经归顺的安史旧将需要安置。朝廷担心他们降而复叛、战端重开,因而对他们采取了姑息政策,拿出河朔三镇(即黄河以北三镇,包括魏博、成德、幽州)安置他们,任其为节度使。将这些反覆乱臣、悍将安插在朝廷鞭长莫及的河朔三镇,并委以节度使重任,后患无穷,种下了日后长期动乱的祸根。

藩镇的问题主要出在权力过重,没有制约,朝廷失控。唐初藩镇仅仅掌管所属地区军队(不是全部)。朝廷另委刺史掌管行政,兼管一部分军队;同时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分别负责考察官吏,视察战乱或受灾地区,管理财政,主持屯田,调运粮食等。不久,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不但如此,节度使还管辖所属各州刺史。于是,境内全部军队都归节度使掌握,并握有政权、财权等各项权力。他们在境内任意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河朔三镇迅速坐大,拥有跟朝廷抗衡的实力。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召募军人子弟,作为卫兵、亲兵,称“牙兵”或“牙军”,待遇优厚,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袭,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牙兵本是藩镇用以护卫自己及冲锋陷阵的私人部队,后来因势力扩张,变为挟制藩镇的可怕力量,他们“变易主帅,事同儿戏”。成德、幽州两镇及其他一些方镇也无不如此。牙兵逐帅、杀帅之风沿习200年之久。至五代,此风依然很盛。

河朔三镇历任节度使共计57人,由朝廷所委任的,不过4人。其余或世袭,或自立,或牙军拥立。

唐宪宗曾与宰相杜黄裳讨论藩镇问题,杜黄裳说: “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

大意是说,唐德宗对藩镇一意姑息,节度使活着时,不敢将其免职。节度使死了以后,才敢派宦官前往“考察军情”。宦官受人贿赂,回到朝廷,就专说此人好话,朝廷于是将代表节度使权力的标志“节铖”授予他。当时朝廷根本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任命节度使。

唐德宗等帝王对藩镇实行姑息政策,将包袱和矛盾留给后代,以致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朝廷对叛乱藩镇的短暂胜利

公元805年即位的唐宪宗是唐朝后期难得的一位“刚明果断”的皇帝。甫登基,即发愤削 *** 叛的藩镇。他重用和依靠杜黄裳、李吉甫、裴垍、李绛、裴度等大臣和谋士,不为各种反对意见所动,凭藉稍稍充裕的财力,讨伐反叛的藩镇。

宪宗元和二年(807),天下方镇共有48个,其中15个不向朝廷报户口,不上缴税收。朝廷控制的税户仅144万户,比玄宗天宝年间减少3/4。天下军队由朝廷提供给养的,计有83万多,比天宝时增加1/3。每两户人家得供养一个士兵。在唐朝中后期,朝廷能控制这么多税户,还算是好的。唐宪宗就是凭藉这点财力,开始平叛。

元和四年(809),朝廷调动各路军队共20万,并派出守卫京城的禁军,讨伐反叛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这20多万大军由宪宗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统领。此人显然不是帅才,到了行营,威令不行。战争旷日持久,“疲弊天下,卒无成功”。

也许宪宗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平淮西叛乱时,他就不用宦官为帅。

淮西叛将吴元济,是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的儿子。元和九年(814),少阳死,吴元济不经朝廷任命自领军务。他派兵焚烧、攻掠舞阳、襄城等地,震动洛阳。起先,朝廷各路军队讨伐吴元济盘踞的淮、蔡,“合天下之兵攻之,三年才克一二县”。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请自往督战,朝廷任命他为宣慰处置使,行元帅职权。他发誓,不平息叛乱,不回来见天子。农历八月,裴度从京城出发。此前,平叛的各路军队按照惯例,都有宦官作监军,军中重大决策,都不是主将作出,而是由宦官作出。这些宦官将最精锐的部队调作自己的卫队,让战斗力稍弱的部队去前线打仗。仗打胜了,他们抢先报捷;打败了,则 *** 将领们。裴度上奏宪宗,将宦官监军全部撤走。于是军中号令统一,诸将得以各展其才,战争进展顺利。当年农历十月,名将李愬奇袭蔡州,俘获吴元济,淮西叛乱平息。

淮西荡定,黄河南北的藩镇大受震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敛手削地,献德、棣二州”。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大为忧惧,献沂、密、海三州。于是,中央威权,为之一振。

元和十四年(819),朝廷平定淄青十三州。唐代宗“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

唐宪宗所以能取得平叛的胜利,是因为他自己下了平叛的决心,任用了裴度、李愬等优秀的统帅和将领,改变了用宦官监军的腐朽做法,同时又有一定的财力支持这场战争。

在取得这些胜利后,宪宗变得骄奢起来,不再有根本解决藩镇割据的抱负。他宠信宦官和方士,并服用方士炼的金丹,不久暴卒。有人说是被宦官毒死。

强藩结束唐朝统治

宪宗之后的穆宗和敬宗都是酒色之徒,无心处理政务。从此,朝政江河日下。专权的宦官随意一次次废立皇帝,甚至毒杀皇帝。朝廷听任几个宦官胡作非为,既没有心思又没有力量跟越来越强大的藩镇相抗衡。朝廷平定淮西等镇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很快就丢失了。

穆宗时,宰相们没有远见,处置藩镇失策。当时,幽州节度使刘总打算归朝,出发前,将军中素有异志者朱克融等,遣送至朝廷,请朝廷妥为处置,以绝后患。朝廷本宜宠以虚位,不给实权,或移于他方,控制起来,总之不要放虎归山。宰相崔植、杜元颖等均为庸才,对朱克融等人不能妥善处理,反而让其回到幽州,导致幽州再失。

也是在穆宗时,亲近朝廷的田弘正由魏博节度使调任成德节度使,考虑到以前跟成德人打过仗,结下了怨仇,故带了2000名魏博军人到成德上任,用以保护自己。他要求朝廷同意让这些魏博军人留驻成德,衣粮由朝廷发给。度支使崔倰拒绝了田弘正的多次请求,无奈,田弘正只得将这些魏博士兵打发回魏博。魏博兵刚走,将领王庭凑即发动叛乱,杀死田弘正。从此,成德遂非朝廷所有。

至昭宗时,朱全忠、李茂贞等藩镇势力强大到足以左右朝廷。“南司”(朝中文武官员)、“北司”(宦官)分别依附于强有力的藩镇,他们不再听命于皇帝,而是唯强藩马首是瞻。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藩之间还演出了抢夺天子的闹剧。

朱全忠兼并了徐州、兖州等地,并以武力迫使河北诸镇皆服从自己。昭宗天复三年(903),以朱全忠“判元帅府事”,至此,天下兵权尽归朱全忠。公元907年,势倾天下的朱全忠“顺理成章”地逼唐哀帝“禅位”,自己做起了皇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结束唐朝近300年统治的,正是藩镇。

唐朝藩镇割据留给后代的教训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纂的《新唐书》认为,藩镇日趋强大,唐王朝日益衰败,并终于被灭亡,是朝廷决策重大失误的必然结果,也是唐朝军事制度败坏的必然结果。《新唐书·兵志》曰:唐朝中期以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男子20岁以上,60岁以下,都要服兵役,称为“府兵”。平时在家务农,暇时训练。官府征发时,府兵须自备兵器及资粮,分批轮流宿卫京师,守卫边境。统领府兵的折冲府,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时共有634个,大多分布于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等道,仅关内道就有261个。用意在“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以确保中央政权的安全与稳固。当时朝廷兵源充足,兵多将广,军队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中,调动、指挥自如。个别有野心的地方军事将领即使反叛,凭其实力也是无法颠覆强大的中央政权的。

从高宗时起,农民因不堪自备兵器及资粮的重负,纷纷逃避兵役,府兵制逐渐废驰。至玄宗天宝八载(749),这项制度实际已归于消亡,募兵制很快取代了府兵制。宿卫京师的士兵,也是招募来的,都是市民,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商贾子弟及市井无赖。入伍以后,很少训练,富有者忙着经商牟利,强壮者忙着玩耍:“六军宿卫皆市人,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为角觝、拔河、翘木、扛铁之戏”。这是一群乌合之众。由他们充当天子的禁卫军,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天子直接掌握的军队之脆弱,与藩镇掌握的军队之剽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当时朝廷几乎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精兵强将都在藩镇的手里,形成了外重内轻、弱干强枝的极不正常的局面。一旦藩镇作乱,朝廷派有限的、素质很差的禁卫军去平叛,无异于羊入虎口。若是调动别的藩镇去镇压,他们则阳奉阴违,根本就不会卖力。他们不会帮助朝廷去消灭其同类,但会乘机向朝廷额外索要军队给养。朝廷白白送了巨额的钱粮、物资给他们,却没有达到平息叛乱的目的。《新唐书》说:“夫置兵所以止乱,及其弊也,适足为乱,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养乱,而遂至于亡焉。”唐朝中期以后养了那么多兵,不但没有能防止动乱,相反却成为动乱的根源。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的历史,留给后代的教训起码有以下几点:

第一,军队应由中央政权直接地、牢牢地控制,不能变成将领的私人军队,不能变成将领的亲兵。

第二,将领的权力不能过大,不能大到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步。不能把军权以外的行政、财政等权都交给将领,让他们私自任免文武官吏、征收赋税,任意扩充军队。若把这些权力都交给他们,他们便有了搞独立王国的资本。到时朝廷想制约他们,也无能为力了。《新唐书》说得好: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朝廷举措失当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

第三,将领跟军队,应有合有分。不要一支军队始终归一位将领统领,一位将领始终掌握那一支军队。将领在一地也不能呆得过久。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将帅,将领应按一定年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队之间流动。使其无法拥兵自重,无法为了自己的私利跟军队结合起来,将其变成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

第四,要慎择将帅。在委任将帅问题上,就是要实行“疑人不用”。不能委派不可靠的人镇守一方,独挡一面。唐朝用安史旧将担任节度使,以致河北三镇不再为朝廷所有,教训太惨痛了。

第五,朝廷要掌握军事将领的任免权,此权不能假人,不能旁落。要做到不管什么人,不管他是节度使还是经略使,一纸命令就能将其调动,或将其免职。

第六,军事将领也要有监督。但唐朝中后期用宦官作监军,却是大大的失策。作为监军的宦官,很快就为藩镇所收买,为藩镇割据推波助澜。文武官员参用,以文制武,或者不失为古代的一个可行的方法。

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吸取了藩镇乱唐、亡唐,以及五代藩镇割据为害国家的教训,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终于结束了中唐以来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

唐朝藩镇是何时形成的?为什么后期朝廷控制不住他们了?

唐朝的藩镇割据势力形成于安史之乱之后,安史之乱之后,朝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无力对抗藩镇扩大的局势,所以才导致了藩镇割据严重,这种格局愈演愈烈,导致朝堂无法控制这种局面。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朝廷的所做所为导致这一切发生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一、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可是说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安禄山一开始是受朝堂的信任的,奈何由于安禄山这个人是胡人出身,对权利的渴望比较严重,自己招兵买马,形成了一定的趋势,所以才会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势如破竹,攻下了很多城池,朝廷并没有做好安禄山谋反的准备,所以面对这种局势,朝廷根本无力抵抗,于是就想到了各地的藩王。

二、为了镇压安禄山,朝廷向藩王求助。

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建国开始就在各地建立了藩王制度,他们在四面八方,守护着朝廷的统治,对于朝廷来说,各地的藩王就好像是保护伞一样散步在全国各地。不过,藩王在安史之乱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确实镇压了安禄山,唐政府迎来了短暂的和平状态,但是这种良好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

三、各地藩王势力开始增强。

正是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政府敲响了警钟,所以各地藩王也开始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军队。一般来说,藩王是不允许有自己的军队的,但是当时的唐政府已经无力管控,而且安史之乱的发生,确实是藩王帮助唐政府挽回了统治状态。所以藩王力量的崛起,唐政府镇压不得,也正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因为当时的唐朝国土面积广阔,所以就通过设立节度使来管理,就变成了藩镇,但是因为后来这些藩镇的权力太大了,朝廷就控制不住了。
这一切都要怪武则天为了冲破当皇帝的最后一个枷锁关陇集团,摧毁均田制导致府兵制崩溃,唐玄宗登基以后发现府兵制已经不能再用只能改为募兵制,安史之乱是藩镇制度和募兵制造成的必然事件不是偶然事件
唐朝藩镇是唐玄宗时期形成的。因为后来藩镇越来越多,独立性越来越强。
由于在唐高宗时期疆域面积达到整个唐朝的最大值,所以广大的疆域需要唐军在远离中央的地方作战;另一方面,到了唐玄宗时期,实行军制改革,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这样就造成了兵随将走,将领拥兵自重的客观条件。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再控制不住各地藩镇节度使了呢?

唐朝河北是世家聚居地,原因之一就是经济(钱粮)超级富足,也因此安史之乱以范阳(现河北保定涿州)之力就可以打下来半个唐朝。《资治通鉴》也说到河北GDP,当时占全国一半。唐朝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弹性一是因为唐朝的分权做得好,多个中心地方各级政府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独立运作,其二是大家对唐朝的认同度高,皇帝暂时失踪地方各级官员还是心想朝廷。灭亡也是因为到了最后大唐号召力不足,地方各级野心家不再认同朝廷。还有就是分权过度,地方各级已经事实独立不再是朝廷的一部分。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即使到了唐昭宗时期,也未必民心不在唐,关键是唐朝实在没有人了,唐昭宗把自己好不容易拼凑的军队败光了,于是大唐就真的只能任人宰割了。就连李克用,也是后来一直举着忠于朝廷的旗帜。如果唐昭宗不把自己手里的军队玩完,其实还是可以继续平衡下去的。没有了军队,黄巢就真的肆无忌惮。


中晚唐特别是晚唐的百姓还是很苦的,当时实行的是募兵制,遍布全国的各个藩镇为了保持军队忠诚度,普遍频繁实施赏军,再加上节度使在任期间的各种横征暴敛,百姓税负很重。强征百姓入伍的现象在晚唐也比较多,比如906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为了对抗朱全忠,强行征发十万百姓从军,号为定霸都。士卒被迫延长服役的现象也极为普遍,庞勋起义的起因就是如此。晚唐老百姓的悲惨境遇在刘允章的直谏书里提到的“国有九破”。


割据势力、兵为将有在作战意志,战争动员上占有优势,毕竟对于割据势力的领主来说,战争输了意味着失去一切,战争输不得。但同时也意味着在强敌来袭时更容易投降妥协。毕竟割据领主的目的是维持自己的利益。如果能投降妥协维持自己的利益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妥协的。如果投降妥协不能维持自己利益的话,这个时候割据势力就会爆发出自己的最强战斗力。

因为安史之乱开了个坏头,而且在平叛过程中,藩镇的实力进一步增长,中央控制力愈加衰退。
唐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分封了超级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才一起把安史之乱给灭了,分封了以后唐朝中央就控制不了这些节度使了,只要削弱藩镇,节度使就一起叛乱,朝廷也没有什么办法。
各地的藩镇节度使已经不听命于唐朝廷,经过这一次安史之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已经逐渐壮大。
本文标题: 为什么唐朝中后期,宦官当道,藩镇割据就怎么也遏制不了了。皇帝的威仪在哪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61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罗隐圣旨口的相关传说有什么依据么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