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刘姓以“汉”为国号的割据政权是哪个

发布时间: 2023-03-04 14:01: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南汉刘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在五代群雄割据的时代,从中原南迁到岭南的一支刘氏家族,也积极加入了复兴刘氏汉,家天下的事业。他们的根据地...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刘姓以“汉”为国号的割据政权是哪个

南汉刘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

在五代群雄割据的时代,从中原南迁到岭南的一支刘氏家族,也积极加入了复兴刘氏汉 家天下的事业。他们的根据地主要以岭南为主,其势力范围包括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 部,并且将一个独立的王朝建立在今天的广州,他们认为自己是汉朝刘氏的后裔,因此立国 号为“汉”,历史上称作“南汉”。

实际上创建南汉王朝的是唐末五代初的南海王刘隐。他的父亲刘谦,为封州刺史、贺江 镇遏使,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刘谦建立了一支拥有一万多人马、数百艘战舰的军队,从而为 刘氏子孙日后割据南海打下了基础。刘谦共有三子:刘隐、刘台、刘岩(后改名刘袭)。在公 元849年,刘谦在贺江病逝。后经岭南节度使刘崇龟的推荐,他的长子刘隐子承父业,被唐 朝廷任命为新的封州刺史、贺江镇遏使。

刘隐后又协助朝廷平定叛乱,使自己的势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张。他先控制端州,随后又 攻占广州,将岭南地区的反叛平定,然后派人迎接岭南东道节度使薛王李知柔来广州上任。 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0年),刘隐因平叛有功,被升为静海军节度副使,全面负责岭南地 区军事。天复元年(901年)冬,静海军节度使徐彦若病逝,刘隐被徐氏和当地将领公推为静海 军节度留后,代理节度使职务,从此开始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岭南地区。4年后,刘隐又被唐 中央朝廷正式任命为静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至此,刘隐在岭南的统治获得唐朝中央政 府的认可。

刘隐统治南海时期,正值大唐王朝土崩瓦解,中国重新陷入分裂,中原大地被战火笼罩。刘隐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继续平定当地将领的叛乱,铲除岭南地区的其他割据势力,

巩固刘氏家族对当地的统治,维持岭南地区的
社会
秩序。另一方面起用大批贤能人才,致力

于南海的建设。许多前朝被流放来岭南的贤臣名士,也往往有子孙后人留在这里安家立业,还有一些当时正在岭南任职的中原籍官吏,也因战乱不能返回中原,都留在这里。这一批人就成为刘氏在岭南的人才和组织基础。刘隐对他们大加礼敬,或招为幕僚,或任以官职,使他们都忠心乐意地为刘氏政权服务效力。正是因为这一大批文化素质较高、政治经验丰富的中原籍人士的辅助下,在当时中原混乱不堪之时,刘隐统治下的岭南地区却出现了一个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的局面。

公元907年朱温建梁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刘隐因与朱氏关系密切,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刘隐被封为南海王。但是在同年三月,为南汉王朝的建立作好了一切准备的刘隐,还没来得及称帝,就因病去世,后被南汉王朝追尊为“烈宗襄皇帝”。

刘隐去世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917年,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龚在广州宣布称帝,建国号为“大越”,改年号为“乾亨”,都城建在番禺(今广州)。第二年,刘袭认为自己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为了表示自己建国是恢复昔日的汉家天下,于是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刘姓王朝在岭南地区建立。
在五代群雄割据的时代,从中原南迁到岭南的一支刘氏家族,也积极加入了复兴刘氏汉 家天下的事业。他们的根据地主要以岭南为主,其势力范围包括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 部,并且将一个独立的王朝建立在今天的广州,他们认为自己是汉朝刘氏的后裔,因此立国 号为“汉”,历史上称作“南汉”。

实际上创建南汉王朝的是唐末五代初的南海王刘隐。他的父亲刘谦,为封州刺史、贺江 镇遏使,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刘谦建立了一支拥有一万多人马、数百艘战舰的军队,从而为 刘氏子孙日后割据南海打下了基础。刘谦共有三子:刘隐、刘台、刘岩(后改名刘袭)。在公 元849年,刘谦在贺江病逝。后经岭南节度使刘崇龟的推荐,他的长子刘隐子承父业,被唐 朝廷任命为新的封州刺史、贺江镇遏使。

刘隐后又协助朝廷平定叛乱,使自己的势力得到进一步的扩张。他先控制端州,随后又 攻占广州,将岭南地区的反叛平定,然后派人迎接岭南东道节度使薛王李知柔来广州上任。 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00年),刘隐因平叛有功,被升为静海军节度副使,全面负责岭南地 区军事。天复元年(901年)冬,静海军节度使徐彦若病逝,刘隐被徐氏和当地将领公推为静海 军节度留后,代理节度使职务,从此开始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岭南地区。4年后,刘隐又被唐 中央朝廷正式任命为静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至此,刘隐在岭南的统治获得唐朝中央政 府的认可。

刘隐统治南海时期,正值大唐王朝土崩瓦解,中国重新陷入分裂,中原大地被战火笼罩。刘隐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继续平定当地将领的叛乱,铲除岭南地区的其他割据势力,

巩固刘氏家族对当地的统治,维持岭南地区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起用大批贤能人才,致力
于南海的建设。许多前朝被流放来岭南的贤臣名士,也往往有子孙后人留在这里安家立业,还有一些当时正在岭南任职的中原籍官吏,也因战乱不能返回中原,都留在这里。这一批人就成为刘氏在岭南的人才和组织基础。刘隐对他们大加礼敬,或招为幕僚,或任以官职,使他们都忠心乐意地为刘氏政权服务效力。正是因为这一大批文化素质较高、政治经验丰富的中原籍人士的辅助下,在当时中原混乱不堪之时,刘隐统治下的岭南地区却出现了一个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的局面。

公元907年朱温建梁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刘隐因与朱氏关系密切,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刘隐被封为南海王。但是在同年三月,为南汉王朝的建立作好了一切准备的刘隐,还没来得及称帝,就因病去世,后被南汉王朝追尊为“烈宗襄皇帝”。

刘隐去世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917年,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龚在广州宣布称帝,建国号为“大越”,改年号为“乾亨”,都城建在番禺(今广州)。第二年,刘袭认为自己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为了表示自己建国是恢复昔日的汉家天下,于是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刘姓王朝在岭南地区建立。
刘岩称帝后,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国理论,他认为一般人都有妻儿老小,既有家人,那必然就有有私心,便不能无私奉献效忠于于皇上。而只有太监没有后人最无私,没有后顾之忧,必死命效力。
他的这一理论,到他的他的孙子刘伥即位后,更是直接下了圣旨,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进士还是状元出身,一律要阉割,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化境之态,方能当官。南汉刘氏政权的思维方式另周边国家叹为观止,于是历史上蔚为壮观的太监王朝产生了。就这样宦官垄断了朝政大权,南汉朝政更加腐败,百姓苦不堪言。
而此时的中原,一代英主赵匡胤正式登场。很快宋军南下,公元971年正月,宋军一路凯歌,直逼广州,屯兵兴王府城西双女峰下。宋太祖开宝四年2月,南汉6万守军兵败将亡,南汉国君投降,南汉宣告灭亡
地方军阀

刘秀夺得天下后为何还要用原来的国号“汉”?

简单来说,宣示正统。

事实上,刘秀不仅继承了西汉的国号,还给西汉皇帝当了儿子,这位西汉皇帝就是与其生父同辈的汉元帝,在宗法上,刘秀就是以汉朝皇帝继承人自居。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 (建武二年正月)壬子,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是月,赤眉焚西京宫室,发掘园陵,寇掠关中。大司徒邓禹入长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纳于高庙。 ”

在刘秀称帝的第二年正月,刘秀就在洛阳建立高庙,也正是在这一月,盘踞西汉旧都长安的赤眉军焚烧宫室、挖掘皇陵而去,刘秀手下大将邓禹率军进入长安,将西汉十一位皇帝(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的牌位护送至洛阳高庙。

另一方面,刘秀也尊奉了自己的生父及先祖,《后汉书·光武帝纪》载:“ (建武三年正月)辛巳,立皇考南顿君已上四庙。 ”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始封祖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从刘发跟汉武帝兄弟俩这一代,这两脉就分开了,武帝为天子,是大宗,刘发为王,是小宗。

刘秀这一支,更是小宗中的小宗,因为他的先祖一直都不是继承爵位的嫡长子,而是按照爵位逐级降低,刘秀高祖父刘买为舂陵节侯,曾祖父刘外为 郁林太守,祖父刘回为 巨鹿都尉,父亲刘钦为 南顿令,刘钦早逝,刘秀是由叔父刘良养大的。

刘钦、刘回、刘外和刘买是刘秀直系的四辈祖宗,即四亲,皇帝的四亲都是要立亲庙祭祀的,所以刘秀给他们立了庙,然后遭受儒生的猛烈抨击,因为此举有违礼制。

天下大乱时没空搭理礼制,等到建武十一年(公元36年)东汉统一后,朝臣们有空搭理这事了,大臣张纯和朱浮等人向刘 秀提出建议。

据《后汉书·张郑曹列传》载:“ 纯以宗庙未定,昭穆失序,(建武)十九年,乃与太仆朱浮共奏言:“陛下兴于匹庶,荡涤天下,诛锄暴乱,兴继祖宗。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元帝以来,宗庙奉祠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皇帝为太宗,孝武皇帝为世宗,皆如旧制。又立亲庙四世,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节侯。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今禘祫高庙,陈序昭穆,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设不遭王莽,而国嗣无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继统者,安得复顾私亲,违礼制乎?昔高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孙后祖,不敢私亲,故为父立庙,独群臣侍祠。臣愚谓宜除今亲庙,以则二帝旧典,愿下有司博采其议。 ”

我们需要注意几句话,一是“ 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 ”,二是“ 礼,为人后者则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 ”,三是“ 设不遭王莽,而国嗣无寄,推求宗室,以陛下继统者,安得复顾私亲,违礼制乎? ”

第一句表明刘秀建国的理论基础,他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自认为汉朝继承者,尽管“继承”的难度达到了建国的级别,可名义上就是继承。既然是继承,继承谁的呢?自然是西汉皇帝的。

西汉末期几位皇帝都无嗣,如果没遇到王莽篡汉,无嗣皇帝从宗室寻找嗣子,自然不会找到刘秀这种远亲头上,可大臣们认为找到皇帝头上的话,皇帝你敢尊崇私亲吗?当了人家的儿子,继承了人家的产业(汉朝),就别再想着生父,这是礼制的意见。

在礼制之下,皇帝也得屈服,,刘秀最终 认宣、元二帝为祖、父来奉法统,他的宗法父亲汉元帝及以上的汉朝皇帝神位供奉于洛阳高庙,与汉光武帝宗法同辈乃至低辈的汉成帝等神位则供奉于长安高庙,四亲庙随所在之处祭祀。

从这次认爹事件可以看出刘秀定国号为“汉”是不假思索的,现实不允许他再定别的国号,别说人心思汉,就是不思,当时的汉朝也不只一家,有更始帝的玄汉,有刘盆子的赤眉汉,如果刘秀不是汉朝,那岂不是以下犯上、侵犯正统的乱臣贼子?名不正言不顺,群众基础就不广了,对刘秀有百害而无一利。

刘秀是我国第四个大一统王朝——东汉的建立者,虽然他是西汉皇室后裔,但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由于刘发儿子众多,加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到了刘秀这一代他已经是一介布衣了,除了姓刘、有一个皇室后裔的身份外与其他老百姓无异。在新朝末年天下大乱时刘秀审时度势,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才决定起兵争夺天下。刘秀本是投靠的更始帝刘玄打天下的,但是在刘植、耿纯投奔刘秀后,刘秀的实力越来越大,刘玄开始不放心刘秀,于是封刘秀为萧王,召他回长安。刘秀自然知道回去难逃猜忌,于是在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式与更始帝刘玄决裂,开始为自己打天下。

更始三年六月,已经“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河北鄗城称帝,建元建武。至于刘秀为何依旧以“汉”为国号,主要是因为他是西汉皇室后裔,为表明自己要重新振兴汉室,所以依旧以“汉”为国号。同时以“汉”为国号也能宣示自己所建立的王朝的正统性,得到百姓的支持。

在王莽篡汉之前,汉朝已经立国长达两百一十年了,汉室刘家的统治早已深入人心,而且汉朝时期国家非常强大,就算是灭亡之际国力依旧强盛,但是到了新朝王莽改革失败, 社会 动荡不安,百姓就更加想念刚亡不久的汉朝。若刘秀以“汉”为国号,势必会让很多怀念和忠于汉室的人前来投奔自己,壮大自己新政权的势力。这一点在新朝末年也有所体现,很多农民起义首领不会自己称帝,而是扶持汉室后裔称帝,如绿林军拥护的刘玄,赤眉军拥护的刘盆子,就连以卜相为业的王郎也得自称是汉成帝之子才能登基称帝过了一把皇帝瘾。所以在汉朝统治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刘姓皇帝更能笼络人心。

刘秀称帝后为表明正统性,还在洛阳立宗庙祭祀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武帝三位皇帝,次年占领长安后又将西汉的十一位皇帝都立庙祭祀。同时汉朝实行“七庙制”,太庙中已经有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武帝三位皇帝了,按道理其他四位应该是与当世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皇帝,也就是汉元帝、汉成帝、汉平帝和汉哀帝,但是刘秀的天下毕竟是自己打下来的,不是从西汉手里继承的,所以他供奉的是自己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四代,组成四亲庙。

刘秀称帝后又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战争,在灭了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后才最终统一天下。公元57年刘秀驾崩,庙号汉世祖,谥号光武帝。而在汉朝时期上庙号是很严格的,只有开国之君才能称“祖”,刘秀能得“世祖”的庙号,也证明了东汉不等于西汉,是一个新的王朝,只是恰巧皇帝都是一家的,都姓刘罢了。既然是新的王朝,刘秀当然可以不以“汉”为国号,只不过那样做的话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得不偿失。

汉王朝代表的是正统,西汉被王莽篡位之后,施行的一系列新政搞的民不聊生,天下百姓苦王莽新政久矣,人们纷纷怀念以前的西汉政府治理下井井有条的局面。所以刘秀夺得天下之后,还是要用”大汉”的国号以示正统。

还老百姓一个安稳的政府

王莽时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民不聊生,最受苦的是老百姓,人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安稳的政府来进行休 养生 息,到刘秀统一中国时,发现人口只有前朝的五分之一,而前朝的西汉王朝是最稳定的时代。

刘秀需要证明政权的正统性

王莽时代因为得到皇位不是用正确的方法,结果造成以刘秀兄弟为首起义军打出“复兴汉室”的口号。而且刘秀本人也多次声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起义了就是为了光复汉室,沿用国号“汉”理所应当。

原先被王莽王朝所废弃汉朝的“七庙制”,刘秀王朝统一后建立起自己的这一支七庙。而且还对断了香火的西汉十一位重新立庙祭祀,表示了刘秀建立的王朝的正统性。

刘秀原本就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儿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虽然刘秀举事反王莽的新朝的时候,看上去跟平民差不多,但是他确实是刘邦的直系子孙,他举事的旗号就是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就是要光复汉室江山。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刘秀起事后,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经历了六次大战,方才定鼎天下。无论用人治世,还是行军打仗,无一不表现的特别优异。

在他登基统一天下后,施行仁政,由于年号为光武,史称光武帝,实现了光武中兴。由于他原本是刘邦后裔,又以复高祖之业,恢复汉室江山为旗号,所以建国后,他依然以汉为国号。因为定都洛阳,相对处于西北的旧都长安来说,洛阳偏东,后世史家称之为东汉。

刘秀在 历史 上,是少有的有为、仁慈皇帝之一。他一生中,灭亡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中国。

平定动乱之后,励精图治:改革官制、整顿吏治、优待功臣;经济上,休 养生 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中国 历史 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邦有这样的子孙,乃刘邦之幸、汉室天下之幸。

在我国,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更始三年(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那么光武帝刘秀为何沿用国号“汉”呢?

‖ 宣示正统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他是汉室后裔,在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合法性,沿用国号“汉”,就是为了宣示正统性。

‖ 汉朝统治影响力极大,已经深入人心

汉朝 历史 上是自秦统一天下后,另一个强盛的大一统王朝,汉朝在我国有“强汉”的称呼,统治了接近二百年的汉朝影响力极大,统治深入人心。汉高祖立下的“白马之誓”也是极具影响力的,王莽篡政没多久,各地纷纷反抗就是例子。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农民不会自己做皇帝,因为他们怕出身的原因无人拥护他们的起义,所以决定找一个有身份的人来镇场。他们也有各自拥护成皇帝的人选。一个是刘玄,另一个则叫刘盆子。为什么选他们呢?因为他们姓刘,而汉朝皇室也是姓刘的。汉朝统治深入人心,光武帝沿用“汉”国号也是必然。

‖ 表明法统

建武元年,刘秀在洛阳立庙祭祀高祖、文帝、武帝三位西汉皇帝,次年占领长安后,才将西汉十一位皇帝统一立庙祭祀。因为汉朝实行的是“七庙制”,有了高祖、文帝、武帝庙后,再建当世皇帝的四亲庙(从自己往上数四代)就行了,本来刘秀需要建立西汉元帝、成帝、平帝、哀帝就行了,光武帝刘秀将四亲庙建成自己这一支的四亲庙(就是刘秀自己的高祖父刘买往下四代),组成了七庙。

刘秀死后的谥号“汉世祖光武帝”可以得到佐证:称“祖”是因为开创;称为“光”是因为他延续了大汉国祚;称为“武”则是因为他英明神武,平定了天下。他沿用“汉”国号,表明自己的法统性,也是为了更好的统治。

这属于正经八百的借壳上市。刘秀要是不是刘邦的子孙后裔,也不会那么有号召力,不可能在西汉灭亡后,单枪匹马一呼百应。祖上还是积了德在,还有不少了向往恢复汉室。刘秀知道这个道理,祖上的余威还在,祖上的德还在,完全可以借尸还魂,所以刘秀顺应大势,重建了汉朝。

这个与前年360借壳江南嘉捷上市不一样,当年江南嘉捷也是上市公司,股票代码是601313,,30借壳后,把股票的名字变成三六零,代码变成601360。这是因为两者本身没有任何关系,360原来和江南嘉捷没有任何渊源,纯粹是借壳上市,偷梁换柱,连借尸还魂都不算。

总的来说,刘秀要是不借汉朝的余威,难以稳固统治,难以完成光复大业;另一方面,也有刘秀念及祖宗的感情因素所在。刘秀建立东汉后,基本是恢复西汉的制度进行统治,也算对祖宗有个交代。

刘秀夺得天下之后,为何还是沿用其国号汉?这还是有着其深义的。
人心思汉
王莽之所以能代汉朝的天下自己当皇帝,这是因为西汉后期各方面出了严重的问题,人人都想着改革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人人想改革的大势下,王莽这时候脱颖而出,故而代汉立新,这是应当时世人需要的结果。

而王莽的改革因为自己的原因以及利益集团的作对,导致整个西汉 社会 被折腾,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失败了。故而有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等言论出来。刘秀等汉室宗亲就是以此揭竿而起,这是借着人心所愿。

刘秀能改国号吗?
刘秀亦是借着“人心思汉”这股大势才得到的江山,那么他能在得到江山之后改国号吗?刘秀本身就是汉室后裔,在人心思汉的这种情况下他能改个国号吗?显然不可能,因为这只会给反对他的人壮大自己的机会。刘秀这时候若是改国号,那么很可能就是连江山都保不住。而若是执政几十年待天下稳定之后再改?就是多此一举了。

若是没有王莽那么一折腾,而是西汉直接被灭亡,这时候刘秀并不是借着人心思汉的大势打下江山,那么刘秀另立国号是可以的。但事实是刘秀借着人心思汉的浪潮夺得江山,故而“汉”这个国号就不得不使用。

刘秀白手起家建立东汉王朝,为什么要使用“汉”为国号?
我们知道,刘秀是刘邦根正苗红的后代,这一点不可否认。西汉末年,王莽乱政,夺了他家的江山。

刘秀在掘起之中,也没忘记他是汉室之后,所以开国之后也不敢忘记。

当然,如果把一个国家的治理紧紧用道德 情感 上来衡量的话,那就肤浅的没意思了。

最根本的结果是,汉朝的影响力在当时还是很大的。刘秀白手起家,他急需要的是一种底蕴支持,而承接大汉的光芒,毋庸置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光武帝刘秀,确实是一个能人,比之高祖刘邦也不为过。但是也正是他没有独立门户,所以东汉的光芒始终被西汉遮住了。

当然,东汉不出名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除了光武帝之外,东汉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划时代的皇帝,不同于西汉有汉高祖、文帝、景帝、汉武帝等等。

总归来说,不评价东汉,单论刘秀,是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的一个人 。

刘秀得天下后仍沿用“汉”的国号,一笑认为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刘秀认同自己与刘邦之刘姓本是一族,自己身体内淌着汉高祖的血

其实刘秀是根红苗正的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只是他不是嫡系子孙,乃是旁系子孙。

事情是这样的,汉景帝有一晚去自己宠妃那里过夜。结果当天宠妃可能处于生理周期,但是又不想弄得皇帝不高兴,就派了一个年轻美貌的贴身婢姬唐笑儿冒充自己伺候皇上。黑灯瞎火的,汉景帝不明所以,加上喝了点酒,就和唐笑儿翻云覆雨了一番。

结果唐笑儿一炮打响,珠胎暗结,生下来后来的长沙定王刘发(刘秀五世祖)。

二、刘秀为重视刘姓、让刘姓重放光彩,认同自己与王莽所篡的刘汉本是一家

尽管刘秀的身世是正统的皇室血脉,但毕竟是比较偏远的一支,延续到了他父亲刘钦这一辈,早已无爵可袭;再加上王莽篡汉,刘姓宗室的荣耀也消失殆尽。所以他刘秀为重视刘姓、让刘姓重放光彩,认同自己与王莽所篡的刘汉本是一家,承袭“汉”的国号,可以让二刘同放光彩。

三、刘秀为安抚天下臣民

刘秀能耐再大,天下不是他一个人打来的。在他起事之初,就打着大“汉”血脉的旗号反对王莽,人心思定,人心思汉,所以有很多人才投奔而来,因此,刘秀沿用“汉”的国号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安抚天下那些臣民和为和平牺牲的亡灵。

总之,一个国家的国号肯定是经过激烈商议才定下来的,不管是出于血脉还是国家的太平,事实证明光武帝刘秀的选择是正确的。

因为西汉非常强盛,但是被王莽给搞坏了,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生活非常的困苦和艰难,这个时候老百姓都很怀念汉朝,而起义军就拥戴刘邦的后代为皇帝,这时候,开始拥戴的有绿林军拥戴的皇帝是更始帝 刘玄,赤眉军立的是个小孩子皇帝刘盆子!刘秀是跟随更始帝刘玄的,只不过刘玄没有远见,还杀了刘秀的大哥,刘秀就对刘玄相当的不满,但是又不敢表现出来,后来趁机到了河北地区招降,经略河北。

刘秀在河北经略的很不错,但是后来又被王郎(号称是汉成帝刘骜的儿子刘子舆)称帝逼得没有办法,但是刘秀有一帮自己的死党始终跟随着自己,刘秀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把王郎干掉了,重新把河北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不久之后,刘秀就在手下的一再的怂恿之下刘秀称帝了,称帝之后继续称为汉,因为老百姓最怀念的就是汉朝,最希望的就是汉朝的复兴,而刘秀又是刘邦的后人(汉景帝刘启的后代),那么作为刘姓他也要光复汉室,重建大汉帝国,不仅刘秀的国号是汉,其他的刘姓皇帝的国号也是汉,可以说国号的问题根本就不用考虑,必须是汉,否则老百姓也不认可啊!

也正因为如此,刘秀才被称为汉光武帝!他的治理时期也被称为光武中兴!

东汉灭亡后,由刘姓建立的政权(含割据政权),除了刘裕的宋,还有不叫汉的吗?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4]

西汉末年的割据势力有哪些?

一、割据势力有:绿林军、赤眉军、刘秀、刘永、河北王郎。邓奉、延岑,河西的窦融、西北梁统等等。
二、简介(节选):
1、绿林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豪杰起义军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新市(今京山县境内)绿林山一代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因其驻扎在绿林山,故称这支义军为“绿林军”。新莽地皇四年,绿林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史称更始政权。更始元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新朝灭亡。更始三年,绿林军受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最终更始帝投降赤眉军,余众亦被所剿杀,绿林军宣告覆灭。
2、赤眉军,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
赤眉军于天凤5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卒史等名称,大多延用汉朝乡官的名称。
随著赤眉军的发展,在地皇3年(22年)王莽派出其子王匡、廉丹率约十万军队进攻赤眉军,惨遭挫败,赤眉军发展到十万人以上,势力扩及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各地。
23年,更始皇帝刘玄已即位并攻入长安,赤眉军先是愿意降于更始,但双方随即再度开战,25年赤眉军兵分两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别率领,进攻关中,并拥立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为识字,任御史大夫。同时更始军内部产生内争,将领王匡投奔赤眉军,随即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刘玄。
赤眉军入长安时,当地残破不堪,赤眉军只能四处找寻粮食,遇大雪损失惨重,随后被刘秀派将领冯异击败,赤眉军遂决定离开关中,27年在崤底(今河南渑池县礼庄寨)再被冯异打败,樊崇投降,最后被杀。
3、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开封),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汉室宗亲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绿林军、春陵军、四川公孙述的成家、赤眉、河北王郎。邓奉、延岑,河西的窦融。
西北梁统也算吧
主要诸侯及起义军:

绿林军[ 天凤四年——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为新朝末年最大最重要的一支起义军。
新朝末年,因为王莽新政的失败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当时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兄弟常常为饥民打抱不平,因此获得了新市一带民众的拥戴。天凤四年,王匡、王凤兄弟聚集饥民,发动武装起义,以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东北)为基地,被称为“绿林军”。绿林军起义之后,荆州一带纷纷响应,从者甚众。新朝地皇二年(公元21年),绿林军击败荆州官军,杀了州牧,队伍急速扩大。绿林山中大疫,起义军分兵转移,一路西入南郡称下汀兵;一路北上南阳称新市兵,并与另一支起义军平林兵会合。其中新市兵在南阳收纳了南阳人刘縯,刘秀兄弟。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的国号,建元“更始”。接着绿林军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并派兵进攻宛城,王莽遂派王邑、王寻率兵反扑,结果爆发了著名的昆阳之战。最后王寻被杀,新莽军主力被消灭。绿林军随即兵分两路进攻洛阳和武关。更始元年(公元23)绿林军攻取长安,王莽被杀死。同年10月刘玄北都洛阳。当时赤眉军曾打算与刘玄联手,但是被刘玄回绝。次年,刘玄移都长安后,起义军发生内讧。刘玄杀害起义将领,王匡等被迫率众归附赤眉军。同时,刘玄错误的将刘秀派到河北去招抚其他势力,结果放虎归山。更始二年,赤眉军分两路进攻更始政权。次年会师弘农(今河南灵宝北),进至华阴时立西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攻占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杀。绿林军自此覆灭。

赤眉军[ 天凤五年——建武三年(公元27年)],为新莽末年另一支较大规模的起义军。
新莽末年,天下大饥,尤其以青州一带最为严重。天凤五年,琅琊(今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今山东莒县)率领100多名饥民起义,得到青、徐(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等州饥民响应,队伍发展到数万人。他们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因把眉毛染成赤色以免作战时与乱军相混,故称为“赤眉军”。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王莽侄)、更始将军廉丹率10余万大军镇压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东南)为赤眉军所大败。廉丹战死。后赤眉军转战于兖州(今河南省东部)一带。更始元年,樊崇听闻绿林军已破长安,本欲去与其联合,但是不料被刘玄拒绝。不久绿林军即发生内乱,王匡率部出逃,投降赤眉军,使得赤眉军力量大增。更始二年,赤眉军分两路进攻更始政权。次年会师弘农(今河南灵宝北),进至华阴时立西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攻占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杀。这时,关中豪强地主隐匿粮食,组织武装顽抗。建武二年(公元26)赤眉军因粮食断绝退出长安。次年初,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宜阳(今属河南一带)遭刘秀部围击,樊崇被迫投降刘秀。不久,樊崇等再次起义,旋即被镇压,赤眉军彻底瓦解。

王昌一(?——公元23年)
王昌一又名郎,赵国邯郸人(今河北邯郸),本为相士,曾言河北有王气(最后果然应在刘秀身上)。王莽篡汉时,他曾跑到长安,到处宣称自己是汉成帝子,因故流落到民间,结果被王莽派人追杀。他成功逃到蜀地,后又辗转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中山(今河北保定)等地。不久传言赤眉军将到河北,王昌一密友王林,李育等人于是纠合了一帮亡命之徒,袭杀了邯郸太守,就把王昌一立为天子。王昌一自号为成帝子,到处发出檄文,招抚各部,很快就占据了河北北部和辽东等地。
第二年,刘秀来到河北。刘秀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很有才能和威望。很快刘秀就召集了一些当地汉室的旧臣,组成了一支军队。开始刘秀去进攻巨鹿,没有攻下。其属下耿纯建议直接攻击王昌一的老巢邯郸,于是刘秀率众奇袭邯郸,围之。王朗数度突围,都没有成功。围了二十几天后,王朗部将李立起义,开门迎接刘秀。王郎在逃跑途中被杀。不久,河北全部被刘秀占据,成了他的帝业之基。
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
刘秀位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钦曾任南顿令。庙号世祖,谥光武帝。因刘秀曾镇压和收编铜马起义军旧部为其主力,故后世又称其为“铜马帝”。
新莽天凤四年,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全国纷纷响应。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组成“舂陵军”。因为其势单力薄,难以抵挡官军的追缴,只好投奔北上的绿林军。当时起义军将领一路只顾杀人越货,与强盗无异。而刘秀则将所分得的财物都施舍于附近贫苦的人民及下层士兵,自己分毫不取,因此很得士兵爱戴。
地皇四年,起义军拥立刘玄为帝,并进驻昆阳城。不久,王邑、王寻率四十余万人(笔者怀疑人数有夸大,要不就完全是乌合之众。其中正规军不会超过十万)进攻绿林军。新军起初一路凯歌高奏,很快到达昆阳。当时绿林军主力在攻击宛城(今河南南阳),而昆阳城中仅有万人。当时在昆阳的诸将大多不敢交战,意图回撤。但是刘秀力排众议,主张固守,并伺机与城外的起义军联合,夹击新军。诸将最后同意了刘秀的主张,于是决 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 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 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于是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同时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 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 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紧接着,刘秀又抓住新军主将王邑盲目自大,对起义军毫无防备的弱点,奇袭其主帐。王邑本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是他不信任其他部将,加上害怕破坏军阵,就下令其他各军死守自家,而由自己和王寻率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由此白白断送了兵力优势。结果王邑本部被刘秀打的大败。同时昆阳城中起义军也冲出,里外夹攻。新军全军覆没,王邑,王寻皆成了刀下之鬼。
昆阳之战后,起义军进攻长安,诛杀了王莽。更始帝于是以洛阳为东都。刘玄以刘秀曾为西汉太学士,因此任命他为洛阳令。刘秀在洛阳废旧立新,很有作为,使得洛阳士绅及百姓拜服。但是很快更始政权起了内讧,其兄刘縯及一帮重臣被杀,王匡等出逃投奔赤眉军。刘秀因为在洛阳,远离风暴中心,得以暂时幸免于难。但是更始帝仍然对刘秀有猜忌。为此,刘秀不得不忍辱负重,亲赴长安向刘玄表示忠诚。刘玄因为刘秀平时为人低调谨慎,而且十分谦卑,就放了他
一命,但软禁其于长安。
不久,王昌一在河北自称天子,公开与更始政权对立。刘玄想要出兵讨伐,但是刘秀劝他说因为内乱刚刚结束,不宜用兵,可以先行招抚。刘玄认为有理,就采纳了这一建议。刘秀又乘机毛遂自荐为使臣,前往招安。刘玄被刘秀一番言辞打动,于是就受其权柄,命他去河北任招抚使。这是刘秀政治生涯中的转折点。其使刘秀摆脱了刘玄的控制而得以独立,成为其毕生事业的开端。刘秀到河北后利用刘玄的名义收编了当时很有实力的铜马军。不久刘秀就击败王郎和其他小军阀,统一河北大部。刘玄听说后害怕刘秀拥兵自重,就派使者封其为萧王,令就国。但是刘秀不从,自此与更始政权决裂。更始三年 (25年)六月,刘秀在鄗南(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并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不久,刘秀派名将邓禹攻克洛阳,建都于此。建武三年,刘秀击破刘永,消灭了关东最大的割据势力。后两年又陆续消灭张步,彭宠等势力,统一关东。此时天下的主要势力还有河西的窦融,隗嚣占据陇西,公孙述割据巴蜀。刘秀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成功收编了窦融,使河西不战而定。建武六年,刘秀发起西征。起初汉军被隗嚣以逸待劳击败。但是刘秀发挥自己擅长的政治手腕,成功分化瓦解了隗嚣军,最后终于在略阳(今甘肃庄浪县西南)取得对隗嚣的决定性胜利。建武九年(33年)正月,隗嚣败死。次年十月汉中在落门(今甘肃武山东北)彻底消灭隗嚣残余势力,平定陇西。不久又南下讨伐公孙述。公孙述借助地利顽抗了三年之久。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汉军主将吴汉在成都城外击杀公孙述。次晨,势穷力竭的公孙述部将延岑举城投降。至此,刘秀彻底平定巴蜀,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永(?——公元27年)
刘永者,梁郡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梁孝王八世孙也。传国至父立。元始中,立与平帝外家卫氏交通,为王莽所诛。
起先刘永逃亡在外,也参加过义军。更始政权建立后,刘永便到洛阳觐见刘玄,被刘玄封为梁王,以为宛,洛之屏藩,建都睢阳。更始二年,长安发生了内乱。永闻更始政乱,遂据国起兵,以弟刘防为辅国大将军,封鲁王。遂招诸豪杰沛人周建等,并署为将帅,攻下齐阴、山阴、沛、楚、淮阳、汝南(大致都在河南东南,江苏北部一带),凡得二十八城。又遣使拜西防贼帅山阳佼彊为横行将军。是时,东海人董宪起兵据其郡,而张步亦定齐地。永遣使拜宪翼汉大将军、步辅汉大将军,与共连兵,遂专据东方。及更始败,永自称天子。由此成为关东最大的割据势力。
建武二年夏(公元26年),刘秀遣虎牙大将军盖延等伐永。当时原更始政权的讨难将军苏茂前来归顺,被派与盖延同征。但是苏茂与盖延为争夺军队主导权发生了矛盾。苏茂遂反,杀淮阳太守,掠得数县,据广乐而臣于永。永以茂为大司马、淮阳王。当时刘永在总兵力上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但是由于刘永政权是由各地豪强临时拼凑而成,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而诸将如董宪,张步等也是拥兵自重,对刘永阳奉阴违。当时汉兵压境,张步等却因为自己没有受到直接威胁而拒绝发兵救援。为此刘永只得与苏茂及少数亲兵迎战盖延,结果大败而归。盖延遂围睢阳,数月,拔之,永与家属逃到虞。虞人反,杀其母及妻子,永与麾下数十人又只好奔谯。苏茂。佼彊、周建合军救永,为盖延所败。茂奔还广乐,彊、建从永走退保湖陵。
建武三年春,刘永为了挽救颓势,维系摇摇欲坠的统治,遣使立张步为齐王,董宪为海西王。结果不但没有加强这些人的忠心,反而加剧了自己政权的分裂状况。不久,刘秀再遣大司马吴汉等围苏茂于广乐。周建率众救茂,结果茂、建等战败,弃城复还湖陵。与此同时,刘永趁苏茂等拖住汉军主力之机,由湖陵潜回睢阳。而睢阳人反城迎永,于是刘永军突然对汉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但是刘永因兵力不足,只好守城待援(此时他还对张步等人抱有幻想)。吴汉发觉之后,果断的终止了对苏茂等人的追击,转而联合北部的汉军盖延部合围睢阳。刘永在睢阳城中坚守百日,可是援军迟迟不到。最后城中粮尽,刘永突围而逃,汉军急追。途中刘永部将庆吾突然斩杀刘永,以其首级投降汉军。苏茂、周建奔垂惠(在今安徽境内),共立永子刘纡为梁王。佼彊还保西防。
建武四年秋,刘秀又派捕虏将军马武、骑都尉王霸第三次南征。此时张步等都已独立,刘纡的实际控制范围虽已经缩小到垂惠附近,但仍有甲兵数万。刘纡没有经历过战争,军事决断权都由苏茂等负责。当时苏茂认为孤城难守,决定出城与汉军决战。刘纡军因背水一战,起初士气高昂,使汉军一度受挫。但是此时周建的侄子周诵突然在垂惠城中造反,迎接汉军王霸部。于是马武与王霸前后夹击刘纡军。刘纡军大败,周建没于阵中。茂奔下邳与董宪合,纡奔佼彊。至此刘永的势力彻底灭亡。关东最大的割据势力就此覆灭。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也。汉哀帝时,因为父亲在朝为官而得为郎。不久其父仁为河南(此特指洛阳附近,非今日河南省)都尉,而以公孙述补清水长。其父以其年少,就派了一个门客去辅佐他。结果不出一月门客就拜辞而归,言“述非待教者也。”(意思是公孙述很有能力,已经不需要他再辅佐了)。后其又在新朝为官,多有名气。王莽天凤四年,官拜临邛(今四川邛来市)太守。
不久更始政权建立,天下响应。当时有南阳人宗成自称:“虎牙将军”,入略汉中;又商人王岑亦起兵于雒县,自称“定汉将军”,杀王莽庸部牧以应成,众合数万人。公孙述有意结交这些人,就派人去邀请他们到临邛。但是这些人初到时只知烧杀抢掠。不久又占据成都,使蜀中怨声载道。公孙述大怒,于是暗中聚集了死士千人,又使人诈称汉使者自东方来,假述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印绶。公孙述立即突袭成都,击杀宗成等,遂并其众。
更始二年秋,公孙述击败刘玄派来攻略蜀地的军队,由此威镇西南。功曹李熊说述曰:“方今四海波荡,匹夫横议。将军割据千里,地什汤、武,若奋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业成矣。宜改名号,以镇百姓。”述曰:“吾亦虑之,公言起我意。”于是自立为蜀王,都成都。不久又自称天子,建元龙兴元年。
公孙述自立后,趁刘秀忙于在山东作战,无暇西征之机,一度攻破关中。建武三年,刘秀以征西将军冯异西征关中,击破公孙述部将李育、吕鲔等,将蜀军逐回汉中。建武五年,原绿林军将延岑、田戎为汉兵所败,皆亡入蜀。使公孙述一时势力大增。建武六年,公孙述派田戎为主将,引军出白帝城,攻略荆州。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还是攻占了监沮、夷陵等地。此时为其势力最大的时候。
建武七年,隗嚣向其称臣,两家正式结盟,于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刘秀,隗嚣及公孙述)。当时公孙述势力与刘秀不相上下,但是因为他是外姓,加上刘秀的心理攻势,使其部下分裂成主和与主战两派。主和派主张其去帝号,与汉军联合,共破隗嚣,然后永为西川之主。主战派则主张与仍与隗嚣联合。公孙述由此犹豫不决。其时汉军正好与隗嚣作战,关东之地空虚。延岑、田戎于是进言以奇兵出间道奔袭洛阳,公孙述也迟疑不决,白白错失了获胜的最好机会。后隗嚣于略阳围汉军,向公孙述求救。公孙述也只是试探性的派出少量军队助战。不久隗嚣兵败,被困西城。公孙述这时才下定决心反汉,并派大将军李育与隗嚣部将王元等引军救之。但因为蜀道艰难,最后只有五千余人到达,因此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建武八年隗嚣终于败死。公孙述就成了汉朝统一的最后一个障碍。
自建武九年开始,汉军与蜀军在荆州展开了争夺。因为蜀军是顺流而下,加之人多势众,最后在江关(今湖北秭归附近)大破汉军。破威虏将军冯骏等败逃,荆州完全落入蜀军手中。
建武十一年,光武以征南大将军岑彭攻荆州。公孙述以大司徒任满守荆州。任满不懂军事,结果被岑彭阻断水路,迫使蜀军弃舟上岸,与汉军决战。蜀军在平地自然不是北军的对手,结果蜀军大败,“死者数万,壅塞河道”。述将王政遂斩满首降于彭。田戎退保江州(今重庆市),城邑皆开门降。彭遂长驱而至武阳。紧接着,汉中郎将来歙急攻王元、环安。安使刺客杀歙;述复令刺杀岑彭。结果来歙遇害身亡。
建武十二年,公孙述弟公孙恢与其女婿史兴在江州并为大司马吴汉、辅威将军臧宫所破,战死。九月,吴汉又破斩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汉兵遂围成都。公孙述招募了五千死士,一面令延岑在成都虚张声势,麻痹汉军;一面亲率死士以间道绕至汉军后方,然后突然袭击汉军。汉军促不及防,大败而逃。吴汉等拼死杀开血路,突围而去。此战可谓吴汉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同年十一月十七日,吴汉及其副将臧宫卷土重来,再度攻击成都。公孙述亲自引数万蜀军接战。起初蜀军乘着一股锐气,三战三捷,使汉军再度受挫。但是到了中午时分,蜀军开始疲惫不堪。于是吴汉乘机以精锐突击蜀军,蜀军因此大乱。公孙述被吴汉一枪刺中胸部,堕马。延岑等部死战,终于将公孙述救回成都。无奈公孙述已受致命伤,当夜断气身亡。第二天,延岑举城投降吴汉。历时近十三年的东汉王朝统一战争就此落下了帷幕。

其他诸侯如董宪,张步,李青等无甚作为,从略。
本文标题: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刘姓以“汉”为国号的割据政权是哪个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97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唐朝接近 300 年的历史中,长安一共被攻陷过几次太祖的儿子可以庙号高祖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