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的历史就是下克上的历史吗

发布时间: 2023-05-27 20:00: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日本古代近世历史简述:战国时代日本战国时代(1467年—1600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

日本战国的历史就是下克上的历史吗

日本古代近世历史简述: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1467年—1600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年和16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战国时代结束。

时代特征

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的社会转型期。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向近代过渡。

政治上,分裂走向统一,前武家时期政治制度转变为后武家型。

文化上,世俗化(去宗教化)倾向出现。民众有了自觉意识。思想上更加开放自由。时代特征

严格说来,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时代爆发之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

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铁炮(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

“战国三大枭雄”:斋藤道三、北条早云、松永久秀,其实毛利元就、北条氏康、伊达政宗、岛津义久、长宗我部元亲皆可算是一雄。

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用职业军人(武士)为其作战。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新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时间争议

今日多数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北条氏,收服奥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阪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总结评价

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日渐衰败,其控制全国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渐被破坏殆尽,最后被织田信长驱逐而灭亡。而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该国国人的国一揆暴动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护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护的越前、远江、尾张三国依序被朝仓氏、甲斐氏、织田氏三守护代控制)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贺守护富坚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灭)。“下克上”的风气弥漫着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

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势。

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当时的本州共分为中国,近畿,东海,北陆,关东,东北六个地区。近畿以当时国都京都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丰臣的大阪。其西部与中国地区相邻。近畿地区东部南与东海地区(后来的织田信长凭借这个有利条件,控制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邻,北与北陆地区接壤。东海,北陆东与关东地区为邻。而关东与北陆又东邻东北地区。

室町幕府统治一百多年后开始衰落。各地强有力的大名纷纷自立为政。一般以1467年(应仁元年)为日本战国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阪夏之战,攻灭丰臣秀赖统一日本为止共148年的历史。

战国前期的大战多集中与中国地区与京畿地区。一般是传统意义上控制京畿的战争。参与者多为近畿地区而且在京都有相当势力的大名。从十六世纪初北条家争夺关东霸权开始战争中心东移至东海关东,北陆地区。而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战国人材辈出的时代。其中以关东的北条氏康,越后(属北陆地区)的上杉谦信,甲斐(东海地区)的武田信玄之间为争夺关东,信浓等地的霸权的战争为代表。而东海地区因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张的织田信长和后来统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为战国时期的英才发源地。

武田信玄经过多年战争击败苦主上杉谦信及北条、今川等大名夺取骏河信浓等地,成为当时最强的大名。后来武田受没落将军足立义昭之命进军京都,途中在三方原一战(1572年)大败德川家康,令织田信长坐立不安。但其后因病突然撤军,功败垂成。信玄死后,其子胜赖才具不足,长筱之战败于织田德川联军。甲斐从此走向衰落。武田死后不久,其死敌上杉谦信也病死。

至此,战国的重心转向织田一系。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诸侯)之一,与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时瑜亮,一生传奇颇多。

在桶狭间合战前,他高唱“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后以三千兵马于热河神宫附近奇袭今川义元的二万五千军队,并砍下今川的首级。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在长筱一战中,用铁栅栏后的三千铁枪击溃武田家号称无敌的一万五千骑兵。

织田与德川家康结成同盟,史称“清州同盟”,统一尾张、美浓后把主城从清州城移至美浓稻叶山城,并将稻叶山城改名为“岐阜”城,取周文王凤鸣岐山,一统天下之意。而后开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统一全国。在灭掉越前朝仓氏、近江浅井氏并流放足利义昭(幕府),击败毛利水军之后,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当义气飞扬的他准备攻打西部的毛利时,他的大将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长斩首波多野家家主而迫使波多野氏家将杀了作为人质的光秀的母亲,也因为不堪信长的羞辱和猜忌,起义包围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长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信长的时代是日本崇尚中国文明的时代,也是日本开始引入西方技术的时代。武田家出了熟读孙子兵法的信玄,高举着的“风林火山”(来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第七》原文“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四字)而他终身的对手信长却是热衷西洋文化,购置火枪铁炮,和用铁甲船来对付他的敌人。相传他一度身穿和服,却批著西班牙海军的斗蓬戴着羽毛帽招摇过市。我们也许可以从当时的详细记录的礼仪和战史中体会到不少让国人感叹和共鸣的感受吧。织田信长在武田信玄死后立即消灭忠于足利氏的浅井、朝仓两大名,接着放逐足利义昭。室町幕府至此终结。

此后,织田击败武田军并且逐渐控制近畿,东海地区,成为日本实际的掌权者。接着织田信长派羽柴秀吉进攻中国地区最强的大名毛利辉元。双方在相持阶段时突然传来织田大将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1582年),织田信长死难的消息。织田信长筑安土城自居,故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安土时代。 羽柴秀吉立即与毛利辉元议和,回师平叛。其后,羽柴秀吉击败柴田胜家(1582)。次年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与德川家康议和,巩固了他对近畿,东海地区的统治。在后来的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后基本统一日本南部。

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攻灭北条氏政,统一关东地区。为镇抚关东各大名的势力,丰臣秀吉将德川家康改封到关东。为后来德川称雄埋下伏笔。同年,丰臣秀吉击败伊达政宗等奥州诸大名联军,征服东北地区。至此,日本统一。

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及明朝不与之通商和自己的侵略欲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丰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军队援助朝鲜。经五年战争后,形势逐渐对日军不利。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丰臣秀吉筑大阪城。其统治时期称为桃山时代。丰臣秀吉死后,其家臣分裂为近江、尾张两派。一直韬光养晦的德川家康乘机联合尾张一派,在关原之战(1600年)中消灭西军,丰臣一系势力大衰。

德川称雄日本并于1603年受封征夷大将军,开始了江户幕府统治。为最终奠定德川家长久统治的基础,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两年内发动大阪冬和大阪夏之战。大阪夏之战(1615年)中德川军攻陷大阪,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自杀身死。忠于丰臣的家老武士几乎全部战死。显赫一时的丰臣家被消灭。德川受封江户(现东京),其政权称江户幕府。至此,日本最终统一。战国时代结束,进入江户幕府时代。

分国制度

1)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六十六国。战国六十六国:

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若狭、佐渡

山阴道——丹波、丹后、因幡、但马、出云、石见、伯耆、隐岐

山阳道——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备中、备前、美作、播磨

南海道——阿波、赞岐、伊予、土佐、淡路、纪伊

西海道——萨摩、大隅、日向、肥后、肥前、筑后、筑前、丰后、丰前、对马、壹岐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具体按石高来算:

(1)近畿300万石

丹波国、丹后国、山城国、近江国、河内国、伊贺国、纪伊国、和泉国、摄津国、大和国。

(2)九州240万石

萨摩国、大隅国、日向国、肥后国、肥前国、丰后国、丰前国、筑后国、筑前国。

(3)四国86万石

伊予国、土佐国、阿波国、赞岐国。

(4)东海180万石。

美浓国、尾张国、伊势国、三河国、远江国、骏河国。

(5)北陆180万石。

越后国、越中国、越前国、加贺国、能登国。

(6)中国240万石。

长门国、周防国、安艺国、出云国、石见国、备后国、备中国、备前国、因幡国、但马国、伯耆国、美作国、播磨国、隐岐国。

(7)甲信68万石。

飞驒国、信浓国、甲斐国。

(8)关东320万石。

上野国、下野国、常陆国、武藏国、伊豆国、相模国、上总国、下总国、安房国。

(9)东北地区200万石。

陆奥国、出羽国.

日本的下克上是怎么回事?

日军强硬派为达目的,不惜于现地制造事变,强迫高层跟着走,这种行为被日方称为“下克上”。
“九一八”事变就是“下克上”的典型事例。
有人会对这个“下克上”有疑问:“日本人不是最讲服从的吗?怎么会有这个‘下克上’呢?”这个所谓的“下克上”,并不是指不服从命令不听指挥,而是指一种社会现象,就是较低社会层次的人从军事上,政治上打倒社会层次较高的那些人。这个词主要用来描述日本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象“公家”被“武家”夺了权,“将军”被“管领”夺了权,“守护”被“守护代”夺了权什么的。
换成中文就是取而代之的意思,比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类的,只不过日本开化较迟,他们只到中世纪才出现中国东周那样的乱世,诸侯失国被杀,或者被部下架空篡国的事情,在平安时代是很少发生的,日本战国是真正武人乱国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出现类似我们春秋战国那样的,频繁发生臣子谋权上位,取而代之的下克上现象。
日军强硬派为达目的,不惜于现地制造事变,强迫高层跟着走,这种行为被日方称为“下克上”。
“九一八”事变就是“下克上”的典型事例。
有人会对这个“下克上”有疑问:“日本人不是最讲服从的吗?怎么会有这个‘下克上’呢?”这个所谓的“下克上”,并不是指不服从命令不听指挥,而是指一种社会现象,就是较低社会层次的人从军事上,政治上打倒社会层次较高的那些人。这个词主要用来描述日本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象“公家”被“武家”夺了权,“将军”被“管领”夺了权,“守护”被“守护代”夺了权什么的。

下克上的战国历史

应仁之乱,战国登场
四职之一、身兼三国守护的赤松满祐在京都自己的家中刺杀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教(嘉吉之乱)而遭到亦为四职之一、身兼五国守护的山名宗全率部讨伐并被其击败。战后,幕府以山名氏平乱有功将赤松氏所属之三国守护授与山名氏。山名氏势力成长到八国守护,一跃而成为西国的一大势力。
随着山名氏的崛起,三管领之一、身兼八国守护与和泉半国统治权的细川氏决定联合山名对抗同为三管领的田山氏。但田山氏衰退之后,细川、山名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双方对立的情况更加严重。
将军足利义政长子足利义尚诞生后引发继承风波。应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应仁之乱爆发,各守护分别选边支持,形成东军细川联军与西军山名联军的大混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争取到天皇与幕府将军支持,且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头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国地方四国守护大内政弘率领万余军队援助西军后,战况顿时改观。再加上西军决定拥立将军足利义政之弟足利义视与京都当局相抗衡,让整个战局陷入胶着,日后更扩大为全日本的大混战。
随着两军领袖相继去世和幕府将军继承纠纷解决后,两方决定和解,应仁之乱正式宣告结束。虽然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后几任将军仍试图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应之变爆发。
明应之变,关东大乱
虽说应仁之乱后幕府的影响力大幅丧失,可是历任幕府将军仍试图改变整个局面。不但多次讨伐邻近的细川氏、六角氏等大名,还屡屡颁布征讨令,令诸国大名对抗各地方对京都当局具影响力的国主。毕竟这已经不是将军强势的时代了: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
到了1493年,将军足利义材亲自讨伐细川氏,反而遭到细川氏策动京都当局罢免其将军职位。此事史称明应之变。自此以后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丧失,幕府将军也只是大名上洛后用以操控政局的傀儡罢了。
除了近畿动荡不安外,关东的局势也不甚安稳。当初足利尊氏开创幕府的时候,为了对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设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关东,尊氏分封自己的儿子于镰仓,是为镰仓公方。而以关东管领为辅佐。由于镰仓公方府与室町幕府的体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称。镰仓公方的势力亦足以与幕府对抗,结果在室町时代中叶,第六代将军义教时,爆发永享之乱,但被幕府平定。镰仓公方足利持氏自杀。后来持氏之子成氏被再次由幕府拥立为镰仓公方。
后来镰仓公方足利成氏不满关东管领上杉宪忠,进而将其暗杀。此举引发关东管领和公方的长期对抗,导致幕府派遣骏河守护今川氏前去讨伐镰仓公方,此举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总古河,成为初代的古河公方。
享德之乱后关东形成两大势力:得到关东管领上杉氏支持的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关东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双方对抗了近三十年。后来因为山内上杉氏重臣长尾景春叛乱,扇谷上杉氏趁机扩张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内上杉氏选择和古河公方和解来对抗扇谷上杉氏。
而扇谷上杉氏为了对抗山内上杉氏,和伊势长氏结盟,使两方又陷入拉锯战中。1491年,堀越公方发生内乱,被伊势长氏消灭。伊势长氏(即北条早云)的后北条氏灭了堀越公方后实力大增。不久,上杉定正猝死导致扇谷上杉氏转衰,后北条氏利用这个机会转而攻击扇谷上杉氏,并消灭相模三浦氏,还占领了小田原城,这个结果反而促成两上杉联合对抗后北条氏的新局面。后北条氏二代家督氏纲更入侵武藏国,取代旧有的足利、两上杉氏,成为关东地方最强的大名。
以下克上,将军被弑
除了伊势长氏崛起于关东地方,成为新时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开始出现以下克上,甚至成为一方之雄的新强权。在中国方面,出云守护代尼子氏篡夺守护京极氏实权,日后其大名尼子经久更取代京极氏,成为出云守护。在尼子经久生前,尼子氏扩张成与大内氏家督,因海外贸易而兴盛的大内义兴并驾齐驱,势力达十一国的中国双雄。
在双雄争霸过程中,安艺国人毛利元就采取墙头草的态度,逐渐吸收尼子、大内的力量,日后乘大内氏内乱,在严岛会战中击倒大内氏权臣陶晴贤,成为新霸主。
此外,美浓守护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长井规秀的驱逐而衰败,长井规秀日后继承斋藤氏,改名为斋藤秀龙,法号“道三”,也就是织田信长的岳父,斋藤道三。
在东海,尾张守护斯波氏亦大权旁落,由守护代岩仓与清洲两织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织田氏旗下重臣织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后取得实权,在织田信长继承家业后,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仓织田氏与清洲织田氏,成为尾张一国之主。
在日本战国时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兴势力,和旧有豪门间的对立从未停歇,但最惨烈的莫过于是将军足利义辉被弑一事。
明应之变中被管领细川氏罢黜将军一职之足利义材,日后得到中国大名大内义兴的支持,在成功推翻将军足利义澄后,改名足利义稙并复职为将军。因足利义稙无子,故认养前将军义澄次子足利义维为养子。
1518年,大内义兴返回所属领国,失去庇祐的足利义稙不敌管领细川氏,而辞去将军一职,由前将军义澄长子足利义晴接任。而义晴因与管领细川晴元长期失和,在1546年辞退将军一职,由长子足利义辉接任第13代将军。足利义辉立志重振幕府声威,不但多次积极调停诸大名之间的纷争,更邀请上杉谦信、织田信长等大名上洛谒见幕府将军。
此时管领细川氏遭到权臣三好长庆夺权,把幕府当作傀儡而掌握实权,成为当时有力大名之一。三好长庆死后,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众决定要罢黜将军足利义辉,1565年,三好三人众及松永久秀的叛军包围义辉所在之二条御所,虽然足利义辉因为得到名剑客上泉信纲与冢原卜传等人传授剑术,而有剑豪将军美名,但依旧寡不敌众而被弑,他们拥立足利义维之子义荣为第14代将军。足利义辉死后,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实权,也失去中兴的机会,直到幕府灭亡。
霸王崛起,幕府灭亡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今爱知县北部)的大名。他以尾张一国的战力,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领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率领约两万五千大军的名将今川义元(桶狭间之战)而崛起。战后他选择和邻国三河的德川家康结盟,把扩张领土的目标放在大名斋藤龙兴统治之美浓国上。
初期织田信长攻略美浓进度相当迟缓,直到织田信长靠着成功促成斋藤氏重臣美浓三人众的倒戈,局势才开始有了转变。1567年9月,信长攻陷美浓稻叶山城,将稻叶山城改名为岐阜城,并制作天下布武朱印,展开统一日本之路。隔年成功拥立第15代将军足利义昭,在盟友浅井长政的帮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标。
1570年将军足利义昭,不满织田信长无视幕府的态度,暗中与本愿寺显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毛利元就、浅井长政、三好三人众与朝仓义景等诸大名联盟,形成所谓的“信长包围网”,打算联合对抗并消灭信长。
1571年,织田信长以比睿山延历寺包庇与其敌对之浅井、朝仓两大名,杀入山中将比睿山延暦寺焚毁,此举引来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评,是信长生前引来较大争议的事件之一。
1572年,武田信玄发动军队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据地远江国、三河国,以图进京,并在三方原击败德川、织田联军(三方原会战)。隔年5月,武田信玄于信浓国驹场病故,死前决定继承人是其孙武田信胜,并由信胜之父武田胜赖担任阵代一职。
1573年,织田信长与幕府将军足利义昭正式决裂,信长强攻幕府所在二条御所,并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若江城,并建立安土城。室町幕府宣告灭亡。日本战国时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时代在此划下句点,日本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安土桃山,二攻朝鲜
幕府灭亡后,信长消灭浅井、朝仓两家,逼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之子北畠具豊,并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势力。不久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兴建安土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
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筱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长筱之战),战败的武田氏折损诸多重臣,衰亡于1582年。
武田氏衰退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却在1582年6月2日,遭遇本能寺之变,即重臣明智光秀的率军背叛,和嫡长子织田信忠先后战死。
信长重臣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变后立即返回近畿,联合其他重臣击败明智光秀(山崎天王山合战),并在决定织田氏继承人之清洲会议上支持信忠之子织田秀信继位。日后秀吉击败反对他的织田旧臣,至此以后织田信长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之后,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和德川家康谈和,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日后于1585年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氏并就任太政大臣,奠定丰臣政权。
在历经纪州、四国和九州征伐使长宗我部家、岛津家降服后,并于1590年包围小田原城击败后北条氏,使东北大名降服,完成统一日本的壮举。隔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
1592年,太阁秀吉为了平息国内土地不足分封的问题,决定出兵攻打明朝。因此秀吉向朝鲜国提出“假道入明”的请求,却遭到朝鲜国王拒绝,使秀吉决定先并吞朝鲜,再并吞明朝。
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只花一个月便攻陷朝鲜首都京城(今首尔),驱逐朝鲜国王李昖。
李昖为了击退日军,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而明朝朝廷很快便派出大军前去救援,这段期间朝鲜各地出现义军抗战,其中以郭再祐、高敬命的抗战激发了朝鲜军队之士气。
1593年1月,明、鲜联军以提督李如松为首击退日将小西行长,收复平壤,虽在碧蹄馆因寡不敌众被日本将领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击退,但后来日军以宇喜多秀家为首转攻幸州山城遭遇朝鲜将领权栗的抵抗而损失惨重,而另一方面李如松改变策略焚烧了日军粮库,日军被迫退至釜山。此外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亦率领朝鲜水军击退日本水军,日军在海陆受挫的情况下被迫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文禄之役在两方议和下结束。
到了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鲜,庆长之役展开。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鲜,首以明末名将麻贵,与日军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战。朝鲜水军在开战初期被日军击溃,迫使朝鲜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军。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击败日军主帅来岛通总,使局势开始扭转。
在两军对峙之际,1598年7月,太阁秀吉在京都伏见城病逝,日军在五大老的命令下开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鲜联军于露梁海战截击大败日军,但李舜臣却在于岛津义弘交战中中弹而亡,日军遭受重大损失后撤退回国,庆长之役结束。文禄・庆长之役后,丰臣氏消耗过多财力,成为日后德川家康取而代之的主因之一
关原合战,元和偃武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丰臣氏立其幼子丰臣秀赖继任家督,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自朝鲜半岛返国的丰臣氏诸将对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满,甚至试图起兵暗杀;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却私结诸侯,任意分封领地,激起其余四位大老的不满。
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丰臣家臣与德川家康关系迅速恶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后两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续的诉状直江状,起兵征讨上杉景胜。
丰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为德川家康违反私战禁令,召集各地大名于大坂城发表“内府违反条文”,随即起兵讨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则将上杉战事交给次子,亲率大军与支持他的丰臣武将回师对抗。两军主力最后在近江一带进行会战(史称关原合战)。
开战之初,以石田三成为实质领导的西军(名义上的统帅为毛利辉元)攻势凌厉,打得东军(统帅即德川家康)喘不过气来;可是到了大约中午时分,家康下令以火枪队向其事前已收买的西军大将小早川秀秋作威吓射击,迫使他与吉川广家等西军大将阵前倒戈,直逼西军主阵。
至此战况急转直下,西军从稍占优势转为完全溃败。在日落之前,这场大战便以东军大胜告终。几天后石田三成被捕,他与小西行长以及安国寺惠琼三人被以首要战犯的罪名处决,德川家康实质上取代了丰臣氏的政权。
1603年,德川家康获得天皇赐与征夷大将军一职,正式成立江户幕府;但随着丰臣秀赖年纪渐长,丰臣氏对德川家康的不满之声也越来越大。同样在德川方面,有鉴于丰臣氏财力渐丰,大有重振旗鼓之势,德川家康也顾不得两家密切的联姻关系,决心斩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丰臣家重建的“方广寺梵钟铭文”上出现“国家安康,君臣丰乐”的文句大做文章,指责丰臣家有诅咒自己的意思(铭文上家康二字被拆开,家康指丰臣氏诅咒自己人头落地),胁迫秀赖交出淀殿(秀赖母亲)到江户城作为人质并退出大坂城。
对此要求,丰臣家断然拒绝,并积极召集浪人与流亡大名约11万人,同时亦储备粮食以备长期抗争。而德川方亦发出动员令讨伐丰臣家,并轻易召集了二十多万大军对大坂城进行包围。可是由于丰臣方的积极抵抗,特别是名将真田幸村、后藤基次等人的指挥,再加上大坂城坚守固,德川方进展缓慢。
后来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轰击大坂城的天守阁,以震撼居住其中的丰臣氏,之后又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护城河作为和谈条件。可是在和谈进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动数万人在一夜之间不但把外护城河填平,就连二城与三城及内护城河也一一悉数破坏。
大坂冬之阵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结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动军队讨伐大坂城,这次史称大坂夏之阵的战役最后以大坂城被攻陷,秀赖母子自杀告终。德川家康消灭了丰臣氏势力,结束自应仁之乱以来混乱的战国局面。

本文标题: 日本战国的历史就是下克上的历史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10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认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拐点都有哪些呢森兰丸是否是信长的男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