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战国时代经历多年战争还有能力侵略朝鲜

发布时间: 2023-04-18 10:00: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9

日本为什么进攻朝鲜?他不知道朝鲜是大明国的附属国吗?当时的日本是不是不惧怕大明朝,?想试吧试吧大明朝的武功?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

为什么日本战国时代经历多年战争还有能力侵略朝鲜

日本为什么进攻朝鲜?

他不知道朝鲜是大明国的附属国吗?当时的日本是不是不惧怕大明朝,?想试吧试吧大明朝的武功?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
朝鲜半岛宛如从亚洲大陆伸来的一把匕首直刺日本列岛的侧腹。同时,又犹如一块伸向日本海的跳板,既是进入远东的最便捷的必经途径,又是抵制远东的天然桥头堡。

从战略角度看,朝鲜半岛北临中俄,东面隔日本海与日本遥遥相望,是欧亚大陆最靠近日本的地区。这种位于大陆边缘和几个大国之间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边缘国,桥梁国、缓冲国的战略位置。

另外,自古日本就有称雄世界的野心,丰成秀吉就曾向织田信长提出让西征朝鲜进而征服世界。并且日本认为要想征服世界,首先就要征服亚洲,要想征服亚洲就要征服满蒙,要想征服满蒙就要征服朝鲜。也就是说在日本的心中朝鲜是迈向资本主义强国的跳板。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朝鲜半岛对于日本都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审视日本在亚洲的地图可知,俄国在北方踩着它的尾巴,美国在南方牵着他的僵绳,中国在西面挡着他的路,如果朝鲜的局势脱离日本的影响,这对于日本来说好比“如芒在背”,严重影响日本的安危,作为一个一心想对外扩张的国家,这种地理显然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从各方面来说朝鲜都是日本的“生命线”

对于在朝鲜与日本合作的势力,首先就是闵妃家族。由于大院君政府的保守、专制、强行增税和通货膨胀政策,不仅激化了民众的矛盾,也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为闵妃家族日后的篡权夺位埋下了伏笔。在大院君失势后,闵妃家族全面否定了大院君的斥倭政策,并且采取一切手段以换取日本的欢心。同时为了确保闵妃的亲生子顺利通过清廷的册封,闵妃政府向日本寻求帮助,而日本则将此视为侵略朝鲜的好机会。于是就有了之后的云扬炮击事件。

觉得闵妃政府的打到大院君政府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但是,否定“斥倭”政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而向日本寻求帮助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日本一直以来都是朝鲜的敌人,而闵妃政府为了完全打倒大院君从而以政策为攻击目标,并且尽力讨日本的欢心,这显然是一种冒险行为。日本从来就没有真正想和朝鲜和平相处,而是想以天皇之名将朝鲜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这一次,闵妃政府的主动求援,成为了日本出兵朝鲜政府的最好借口,加上朝鲜新政府的软弱无能,让日本在朝鲜实现了西方帝国主义在日本同样实施过的不平等条约。总的来说,闵妃政府的行为是一种为了自身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卖国行为。
自己总结了一下原因 望楼主满意

一,朝鲜。以东人党和西人党之争为主的内乱导致国力衰弱,无御敌之力,助长日本侵略。这些斗争严重制约了李朝的发展,导致李朝政权瘫痪,内耗非常严重,更不要说修边防,御外寇了。

二,日本。战国分裂之势几近结束,日本燃气扩张野心,日本不怕大明 知道朝鲜是大明的属国(日本在宋被蒙古灭了后就不把中国当回事了) 这时反而想向大陆扩张.
1 十六世纪80年代 丰臣秀吉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 使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
2 日本侵略朝鲜的历史,古已有之,只不过其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曾一度打到平壤附近。而且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唯有从朝鲜一途。所以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固有其野心的关系,但传统的因素也不小。

三,中国。神宗长期与大臣的严重对立,导致朝纲荒废,党争不断,中央政权危机显现。而周边各属国看准时机,开始入侵邻近的中国地区。军队本已久疏战事,此时更是要应付多起突发的反叛、战争、海盗抢掠,以致于对丰臣秀吉的入侵毫无警觉。
(中国历史中国人应该不陌生,不做赘述。)

总结完毕~
自身国土狭小,并且火山地震频发,为了安全和扩张希望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
既定国策,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所以日本需要一个跳板
丰臣秀吉 目的就是要侵略明朝,掠夺财富和女人.

朝鲜挡在中间,当然是拿来祭旗的.........

日本近百年内战,何以依然有力打击朝鲜?

16世纪末丰臣秀吉大致统一全日本,但不过几年即出四百余战舰,十六万大军入朝鲜,并一月即攻下汉城.据说当时丰臣秀吉还有心占领明朝.日本当时国力究竟如何?为何百年内战之后仍可远伐外国?是丰臣秀吉野心太大,还是日本当时确实有征伐明朝的实力?
日本所谓”战国群雄”其实不过是一些县长市长级别的军阀,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日军的战斗力对付近百年没打过仗的朝鲜军还行,但是要对付长期和蒙古,女真还有跑到中国沿海的各国海盗打仗的明军就不行了.从装备上来看,日军在火枪方面确实比明军先进,但明军有更厉害的武器,那就是火炮.明朝的火炮口径众多,从一两个人就能扛着走的轻炮到必须分解由马来拉的重炮一应俱全,而且装备很多,作为明朝模范军之一的神机营,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明朝的炮兵部队.而日军就不行了,据一个当时曾到过日本的西方人记载,一支一万多人的日军精锐部队竟然只有两门轻炮,这与明军是无法相比的.另外最主要的是,日军那些”战国群雄”的谋略水平和明军将领相比,还基本停留在小学生水平,按照中国的军事理论,日本人还没打就已经输了,何况丰臣秀吉还严重低估了明朝君臣的智商,幼稚的认为万历皇帝和大臣们看不出他以朝鲜为跳板,图谋中国的企图.明朝虽没有汉朝那种”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的豪气,但也不是软弱的清朝,至少他们明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在朝鲜战争的最后阶段,明朝已经在东南地区集结军队与船队,准备登陆日本,彻底剿灭丰臣秀吉,只不过在万历下令之前,日本就滚出了朝鲜,明朝也不好意思赶尽杀绝.所以说丰臣秀吉不但野心太大,而且愚蠢无比,毫无见识.这也难怪,当时就日本那鬼地方,除了火山海盗啥都缺,打一场仗,动用一万人以上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仗了,而日本人见过的明军也就只有一些基本没什么战斗力的守备军,见到战斗力强的戚家军等明军的日本人基本都留在中国了,在这种情况下,要作出正确判断确实也有点为难丰臣秀吉了.漏了一点,那就是两国的经济势力是无法相比的,明朝经过了张居正的改革,府库充盈,打这种几万人就能解决的小仗根本不在话下,而日本就不同了,几年仗打下来,基本就打的一穷二白了.
我不知道楼主从哪本史料中看到的入朝明军多达十几万,我所了解的是明军在朝鲜兵力最多时也仅有8万左右,而你所说“祖承训更是令4万明军全灭平壤”,实际情况是祖承训奉命率5000骑兵入朝后,轻敌冒进,被日军诱入平壤后以火枪围歼。至于日军将领的谋略水平,你仔细看看历史就会发现,除了小西行长等个别将领外,绝大多数日军将领不是目中无人就是虚有其名,在这场战争中基本毫无建树。而日本内战中的所谓大战,双方投入的实际总兵力也不过万人,估计你是日本人开发的战国游戏玩多了,被人家蒙了,以前我也挺佩服那些所谓的日本战国群雄的,但看了历史才知道,他们和明朝的将领相比,实在差的很远。李如松是名将李成梁之子,如果你看看他在宁夏的表象就知道什么叫虎父无犬子了。你所说“李如松多有败绩”,我估计你是看了战后明朝言官弹劾他的记录而说的,实际上李如松在朝鲜基本未尝败绩,即便有,也只是未达到战前制定的目的而已,这其中日本人并没占什么便宜。至于你说战后明军兵力减少了20%,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场累计投入兵力不过15万的小战争怎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而明军战争中的开销,明政府并未投入多少,真正占大头的是万历的内库,也就是说是万历掏钱打了这场仗,这也就谈不上什么导致建州女真来袭了,明朝的灭亡与这场战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那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的,而军事原因就是明军后来处于农民军和清军的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也正因为这场战争对明来说规模太小,所以李如松等人回国后也只是被升官而已,没有被大肆宣传,对朝鲜而言这场战争意义非凡,所以他们才会大肆宣扬李舜臣这唯一的朝鲜名将,你可以看看,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的抗日将领哪一个不是被誉为救国英雄的。而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爆发的内战,那是日本国内权利再分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和穷富与否无关,如果硬说有,那只能说,越穷越闹!!
漏了几点,第一,很多明军将领的确是文盲或半文盲,但李如松不是,早在他年幼时,当时一个名人(名字忘了)就教他读书,而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打日本人,为此,这个名人还传了一本书给他(书名我也忘了,如果楼主需要我可以再查查),书中详细记录了倭寇的战术,优势,弱点等内容,以及如何应对。而李如松打仗有个特点,那就是冲锋必定在最前,所以说他是个文武全才。第二,你说“德川幕府也尚属富庶”,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我要提醒你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是死对头,在中日战争情况未明之前他绝不会跟着丰臣秀吉去趟这趟浑水的,所以他可能确实积攒了一些军队和钱财,但要以此为据说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未伤筋动骨,那是绝对不合理的,建议你多看看中国官方的正史,不要轻易相信朝鲜韩国日本方面的资料。
我来给你说说吧,日本建立封建国家是在6世纪时期的大化改新,统一了全国,后来到了明朝中期,中国基本就肃清了倭寇,当时日本的丞相丰臣秀吉统一了全国,为了满足封建地主和商人的贪婪,极力主张对外扩张。所以就开始了侵略朝鲜。,而明朝将领邓子龙就出兵援朝,虽然只有1万多人,但到处受到朝鲜人民的欢迎和支持,最后,邓子龙抗倭牺牲,日本也战败了,因为当时日本刚刚统一了全国,国力还不强,人民还处于水深火热中,就急着对外扩张,当然是失败了。
历史证明,大多数的对外战争都有利可图。日本民族惟利是图,在利益面前人人争先。至于占领明朝,心有余力不足啊。论兵员素质和战斗力,日军更强一筹。论补给,在敌国作战,终归不便。论武器,明军火力强悍,有丰富的火器使用和作战经验。光这几点,日本就处于下风,而且,国内政治各派互相对立,不可能尽出全力。
从日本内战中走出来的日军,战斗力正达到其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地步,无论是装备还是作战能力,都要比后来的满清强很多,但遗憾的是,日军遇到的是中兴时期的明军,满清遇到的则是没落时期的明军。中兴时期的明军在朝鲜打出了国威,在总兵力远少于日本的情况下,却最终给了日本致命的打击……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0a54f9b93697d15c0166e4381132ba7a6020ba58449e3732b435010e8ac56240773a0d27d1716de4f4b9c832104301450c18cc8f95dadc88559589f5134676a805613a30ed9cb5154c337e150fedf69f0bb8025e5afc5a5dd4352ba44747997838f4d0164dd1ff60345e3b1e938022b15adec40728f58605aeb3431c2508893262947dff9871a0a813dd1120c8aea70f52912c255ff4c476f17b74cc6590d3b72a71f79a4156959d2ac02fa5b241c65e114f5a49debe94f91dff73693f9cfad389517a79faca62f&p=9363c64ad18901ef08e2933f51&user=baidu
战争的胜利是不完全取决于国力的,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很多的,毕竟战场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国力强大的不一定就一定是作为侵略者的一方,我过古代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原总是受外族的侵略,但是中原的实力明显强于少数民族地区)

日本占领朝鲜为了啥:入侵东北的天然跳板,进攻东亚的兵站基地

在日本战国时代进入尾声,丰臣秀吉以太阁身份开始执掌日本各大名的时候。不满足于日本三岛(当时不重视北海道)领地的丰臣秀吉,开始将战争的矛头指向了老邻居朝鲜和老大哥大明,并上演一出“假道伐明”的戏码。不过即便是将功臣大明悉数派到朝鲜,甚至是他本人御驾亲征,但却在朝明联军的狙击下很快败下阵来。

日本对于朝鲜的第一次征伐也以失败告终。

随着明治维新以后,兵强马壮的日本又打起了朝鲜的主意,趁着东学党的内乱,让他们终于有借口再次出兵攻占朝鲜。于是在经过蓄谋已久的日清甲午战争后,日本彻底地占领了朝鲜。 那么为什么日本要处心积虑的占领朝鲜这个在东亚仅仅很小的一个半岛呢?

接下来就和雨田君一起来讨论一下。

日本两次进攻朝鲜,其实都是国内情势所逼。

在丰臣秀吉时代,因为要为自家的功勋集团分封土地。而本身日本就是一个 民多地少的国家 ,虽然战国时代连年征战,但大多数都是村战规模,别看很多仗打的很热血,但实际上一场仗下来士兵的损失并不多,所以在丰臣秀吉掌权的时候日本的人口实际已经超过1200万。国内土地不够分封功臣,所以丰臣秀吉就只能将封地转向海外,而当时实力弱鸡的朝鲜自然是他的首选。甚至在丰臣秀吉出征前,早就将朝鲜饼划分给了功勋大名们。

而到了甲午战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内产能不断增加,日本需要的是一个能容纳自己商品和原料产地的海外市场,按照当时日本穷兵黩武的调性,如果不对外扩张,自己都要出现又一个战国时代。因此对朝鲜的扩张不但是占领一个可以能容纳人口和土地的殖民地,更为重要的是能让日本产的商品,能有一个可以有更多消费力的超级市场。

在占领朝鲜后伊藤博文指出“ 韩半岛,不管是作为日本的保护国,还是属地,对日本来说,它即是政治上的最坚强的堡垒,同时又是对其工商业利益的正当发展极其富祜的邦土”。 同时当时朝鲜有将近的1000万左右的人口,这些人口可以为当时的日本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日本大阪商业报告指出 “国民逐渐在半岛扎下根蒂,生存竞争 日甚一 日,一千万规模的韩 民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劳动者团队”

除了人口劳动力之外之外,日本的也在朝鲜垄断了朝鲜各大矿山的租赁权和开采权,到了1909年,日本已经垄断了朝鲜70%以上的矿山所有权,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有大约600万日元的矿石原料从朝鲜运回日本,用以工业生产,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生产原料——煤炭为例,当时平南南北道的优质无烟煤,每年都有50000吨左右流入日本,在没有占领日东北之前,朝鲜一直是日本最为重要的原料和能源产地。

朝鲜的位置有多重要?

作为东北亚连接日本和远东之间的桥梁,朝鲜一直的作为双方之间沟通甚至作战的桥梁,忽必烈进攻日本,以及丰臣秀吉对大明的野心皆是以朝鲜的基地。

所以占领了朝鲜就相当于掌握了的东北亚的主动权。

从明治维新开始执行的对外扩张政策——《大陆政策》的起始点就是朝鲜,一旦能掌握得住朝鲜,就能对东亚局势进行观望,本身与东北衔接的朝鲜仅仅一条长白山和鸭绿江相隔,如果要进攻东北,相对于的海路运输部队进行攻击,陆路可以集合更多的军队和物资。而且,在占领东北之后,从东北掠夺的大量煤炭、石油和矿产粮食资源也是需要通过朝鲜运回到日本国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朝鲜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出发点和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就算退一步说,朝鲜实际上也是日本对远东的一个路上缓冲带,依靠强大的海军日本可以确保太平洋两岸的敌人很难漂洋过海进攻日本本土(这也是日本大力打造海军的原因),但如果一旦朝鲜被敌对势力控制,借助朝鲜海峡到日本的段航程,即使没有制海权,也能对日本本土进行威胁(忽必烈伐日本就是从朝鲜出兵),所以作为远东和日本的缓冲带,只要占领朝鲜,就能防止远东的各个势力觊觎日本本土。

因此从战略地位上来讲,朝鲜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可退可守,因此当年丰臣秀吉“假道伐明”的战略,其实也是有一定的依据,占领朝鲜就可以骑墙观望崛起的后金和大明的内斗,甚至可以坐等双方两败俱伤,然后顺势摘桃子,控制东亚。

从的丰臣秀吉到明治天皇,日本对于朝鲜的觊觎就没停止过,在甲午战争获胜之后,日本也借助朝鲜为跳板,开始了自己对外扩张之路。当然不正义的战争必将受到惩罚,虽然有着朝鲜这个天然的地理优势,但是贪心的日本妄想统一亚洲,强迫其他国家为殖民地,最终在盟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甚至于大力经营的朝鲜也被占领,战火甚至已经蔓延到日本本土。

总之,日本处心积虑占据朝鲜,除了是因为扩大海外市场,掠夺资源之外,更是为其一直膨胀的扩张之路提供一个窥望东亚和远东的一个前哨基地。

— The end —

日本战国时代征伐朝鲜的问题

丰臣秀吉第一次出大军征伐朝鲜的时候,在百度上查的资料里看到第四军的军团长为岛津义弘,可是纵观第一次征朝战争也没看到岛津的影子,有的资料说岛津在九州那里处理家务事。到底岛津义弘参加没参加第一次的征朝战争??
怎么可能没有!你看的那里的资料啊?万历二十五年,朝鲜战事再起,朝廷知璘有谋略,善用兵,又熟悉倭情,陈璘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率广东兵五千援朝鲜平倭。明年二月,升任御倭总兵官,提督水军,与麻贵、刘綎并将。在东南战役中,璘辖副将陈邓子龙、游击马文焕、季全、张良等将领,统率水军1.3万人,战船500余艘,开往朝鲜的忠清、全罗、庆尚等海口。倭寇发现璘的战船后,慌作一团。不久,日本主政者丰臣秀吉死去,倭寇军心动荡。璘觉察后,即与邓子龙与朝鲜名将李舜臣率兵进击。邓子龙、李舜臣不幸相继牺牲。此役,倭船被焚,溺死者数以万计。与此同时,刘綎部奋勇攻占行长,直入顺天大城,遴看准时机,两面夹击,泗川之敌闻讯来援,两军大战于露梁海,重创日军岛津义弘部,歼敌万余人,这时刘綎猛攻顺天城,陈璘回师从海上配合,焚倭船百余艘。倭首岛津义弘率兵向西增援,璘待岛津义弘战船行驶至半海中,即将岛津义弘夹击,并歼其水军300多人。倭寇仓皇退守锦山。不久,倭寇偷渡潜伏于乙山中。乙山崖深道险,将士们望而生畏。遴亲率兵星夜潜入乙山,包围其岩洞。拂晓,炮火齐发,山谷震荡,倭寇急奔后山,凭高顽抗,遴率将士殊死攻击,倭寇慌忙逃窜,璘穷追不舍,把来犯的倭寇一举全歼。战后,璘的鬓发由黑全然变白。朝鲜国王李公见璘时说:“大人鬓发尽皓,形容尽变,殊异于曩日接见之时,必用虑于战功之故。”援朝抗倭,战果辉煌。战后论功行赏,璘为首,綎次之,贵又次之。璘升为都督同知,世荫指挥佥事。
我记得我看的时候说的是没有。当初定好的的确的萨摩岛津,但是岛津家说出了一点事,最后第四军团长变成了毛利胜永,这是肯定的。最后还是参加了,而且他还就出了小西行长
本文标题: 为什么日本战国时代经历多年战争还有能力侵略朝鲜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30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16世纪以前,欧洲科学技术就一直领先于全世界 还是说全世界各文明的科学技术各有千秋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待李卫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