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土木堡,世界历史上还有哪些君主御驾亲征被俘虏的例子

发布时间: 2023-03-13 14:00: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历史上有哪些君主御驾亲征过?最后结局如何?历史上御驾亲征的皇帝有很多,比如汉高祖刘邦、三国蜀汉的刘备、明太祖朱棣等等都有过御驾亲...

除了土木堡,世界历史上还有哪些君主御驾亲征被俘虏的例子

历史上有哪些君主御驾亲征过?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上御驾亲征的皇帝有很多,比如汉高祖刘邦、三国蜀汉的刘备、明太祖朱棣等等都有过御驾亲征的经历,当然肯定不止这几位,有人活着回来,有人死在路上,一般来说皇帝没什么必要是不会御驾亲征的,毕竟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让军队士气大涨战无不胜,用不好就会动摇国家根基,让国家威严颜面扫地,历史上那些御驾亲征的皇帝结局如何,听我娓娓道来。

汉高祖刘邦大家应该很熟悉,平定江山,创立大汉,手下有个叫韩王信的人勾结匈奴造反,才当了几年皇帝的刘邦就直接御驾亲征,刘邦的江山都是手下打回来的,而他自己却不善于用兵,反倒被匈奴给围困住了,后来采用陈平的计策才突围出来,不然就被困死了,虽然刘邦跑出来了,但是大汉泱泱大国威严扫地啊,以至于后来把女儿送去匈奴和亲,并且每年要给匈奴送物资,所以不会打仗的皇帝尽量不要御驾亲征。三国的刘备就没这么好运气了,刚刚称帝没多久,关羽就被东吴的人害死在荆州了,刘备为了帮关羽报仇,亲自带领军队征讨东吴,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让刚刚建立的蜀汉更是元气大伤,刘备更加是心力交瘁死在御驾亲征中。明太祖朱棣是个战争狂人,号称“马上天子”,从造反到称帝都是在打仗,没有一天是闲着的,反正谁不服气就打谁,最后也是死在御驾亲征的路上,死的时候还只能秘不发葬,将知情人士全部秘密处死,等回到京城才敢公布死讯。当然还有好几个御驾亲征的皇帝,也就不一一举例了,反正御驾亲征的皇帝基本结局都不是很好,有人颜面扫地,有人丢了性命。

比如说康熙皇帝,还包括汉高祖刘邦,蜀汉皇帝刘备,蒙哥汗,明英宗等等,最后的下场特别惨。

历史上有哪些御驾亲征失败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曾御驾亲征却以失败告终的皇帝有汉高祖刘邦、隋炀帝杨广、明英宗朱祁镇等人。历史上曾御驾亲征过的皇帝并不少,其中部分皇帝在亲征之后大获全胜,而有些皇帝的亲征则是以失败结束。

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

西汉建立之后韩信在与匈奴作战时频繁战败,继而又因战败而一再派人与匈奴议和。刘邦因此对韩信产生猜疑,觉得韩信可能已经与匈奴暗相勾结。而韩信在收到刘邦的来信指责之后因担心被诛而决定起兵造反,为增加胜算他还与匈奴约定好一同对太原发动攻伐。刘邦为平定这场动乱决定御驾亲征,亲征前期打得叛军与匈奴军节节败退。但是后来由于天气的日渐转冷,外加匈奴的引诱,刘邦被困在山西境内的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后因采纳陈平的计谋也得以勉强脱身。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

杨广首次御驾亲征攻伐高句丽的时间是612年,此次征伐共出动了百来万兵力。由于高句丽的坚守以及顽强抵抗,隋朝的这一次出征并没能将高句丽征服,反而隋军还因各种原因而死伤惨重。613年,不死心的杨广又一次亲自带兵前去攻打高句丽。但是还未等大军行至高句丽,隋朝便传来杨玄感造反的消息,所以杨广只能宣布撤军。结果高句丽趁机对隋军发动追击,数千名隋军因此被杀。第三次亲征发生于614年。此次战事由于双方皆不敢久战,所以最后以高句丽主动请降结束。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遭俘虏

1449年,瓦剌借故侵犯明朝边境,朱祁镇听闻这一消息之后十分恼恨。当时他的身侧有一名叫王振的宦官备受宠信,在这名宦官的怂恿之下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以振明军士气。但是由朱祁镇率领的五十万明军却在赶赴战场的路途中接连遭遇暴雨,军中粮草也因此出现不足。待行至土木堡时明军被瓦剌军追赶上,在经过一番恶战之后朱祁镇遭遇围困。之后剩余明军又在瓦剌的总攻之下全数被灭,而朱祁镇则被瓦剌俘虏。

隋炀帝,宋太宗,刘邦,明英宗,因为皇上的带领,刚开始士兵还是比较有动力的,但是因为当时的情况,所以他们不听劝阻,最后差点皇上都被俘虏,根本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有周昭王、汉高祖、刘备、隋炀帝、宋太宗、蒙哥大汉,因为他们没有摸清楚形势就御驾亲征,结果是惨败而归。

明英宗御驾亲征,为何自己会被俘虏呢?

空前绝后的军队

当清晰皇上品性的诸臣们获知英宗作出犒赏三军的决定时,绝大部分大臣自然也是竭力劝说的。终究就算无论皇上率军的一般实际意义,让英宗这一一点也不懂国防的人去了战地,也是给前线的兵将们惹麻烦。可英宗就是孩子性情,被王振哄得晕头晕脑,就是连下数道指令整顿团队,准备考虑。

因此仅仅是在英宗宣布将犒赏三军的两天后,在装备和钱粮也没配齐的情形下,英宗带上英国公张辅、六部宰相和内阁贡士等多位文武双全大臣,及其对外宣称五十万具体仅有二十万的大军踏上旅途。

即使是当初朱棣率军,他也没把绝大多数朝廷命官都带去,可英宗做到了。更搞笑的是,英宗带上这一大堆人,却不让他们干预军务,反而把实权拿了除开忽悠皇上戏弄势力就什么也不会的太监王振。

各代在即位后还亲身出战的君王数量也不算少,但像英宗这样自己空架自已的巢穴,又把权利稀里糊涂的给一个从未有过真才实学的太监的,则是"空前绝后,无出其右"的独一份。

无出其右的撤离

先前仍在军队时,英宗曾遇上暴雨。但因为听闻瓦剌在得知他犒赏三军后已确定撤离,因此暴雨也没能息灭英宗的出战激情。但是行到战地大同市,英宗和王振见到从来没见过的横尸遍野的惨象,便陆续冒了打道回府的念头。

仅仅虽怂了,王振还是不甘心拉下面子。因此又撺掇英宗绕路紫荆关撤离,以让他的父老乡亲们见一见皇帝的尊贵,看看你混得有多好。结论半路王振发现,由于从头至尾的瞎折腾,将士们已经非常厌烦,纪律松散,所过之处的农作物也被比较严重毁损。因此为了保住自身家乡的农作物,王铮又撺掇英宗改线东行。

先前释放信息诱惑英宗率军的瓦剌,起先看见明军匆匆忙忙撤离,让埋伏打了水漂,后又见明军不认真撤离,四处"瞎晃"。因此其头领也先临危不惧,迎上去。而明军对于瓦剌的追捕,还处在毫无防备的时期。八月初十,明军撤离到宣府(今河北省卓玄金)一带,而瓦剌就紧随在后面。

王振匆匆忙忙派遣吴克忠和吴克勤兄弟二人应战,结论两个人迅速阵亡。接着成国公朱勇率三万人前往解决,在鹞儿岭也全军覆灭。因此精神萎靡的明军只有再撤一步,退回土木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区)。

从大同市到土木堡,英宗的这一条军队线路直线距离确实不是很长。但是就这么一段路,却因为一个太监的爱慕虚荣而走得弯弯绕绕,都是"空前绝后,无出其右",令人除开"荒诞"什么的言语从此找不到别的更合适的点评。

空前绝后无出其右的被俘虏

英宗和王振一路人进到土木堡以后,王振发现运输他一路以来掠夺的宝贝车辆还没有赶到,于是他"又又又"撺掇英宗在土木堡再松口气。因此直到歇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英宗就察觉自己早已被瓦剌围住了。围起来了明军的瓦剌倒是没有主动进攻,由于也先清晰明军少水少粮,一定会先按耐不住。因此他有意命包围圈露出破绽,将土木堡南边一条河流让出去,向英宗传送和平谈判的消息。

英宗那时候什么心情,大家不清晰。但成千上万将士们反是只想着喝上一口水。是故很多明军毫无防备地涌进小河边,随后掉入了瓦剌的伏击圈。明军的这支队伍本就是英宗一纸令下而急急忙忙凑出的。加上一直军队瞎折腾,其战斗能力彻底比不过也先统领的瓦剌。因此不但元凶王振在错乱中送命,英宗自己也成了瓦剌的罪囚。而这个结果,在各代率军君王中,也是"难逢敌手"的独一份。

用经历过这一场"率军闹着玩的"的大臣李贤的话来说:"自古以来突厥人得中国之利没有兴于这一举动者,突厥人亦自谓出自于望外,况乘舆向其所获,其不经意哉?"明英宗的那瞎搞本领,都是各代"没有兴于此"者了。

土木之变明军全军覆灭,皇上被俘获,诸臣被灭团

只此一战,明军牺牲元勋、文武双全重臣、贡士、朝中官员五十多人,全部朝中追随明英宗一起征战的曹娥被灭团,这一名册多得可怕,去世了2个宰相(相当于科长)、3个仕郎(相当于部长)、1个副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部长)、1个左通政(相当于正处级)、3个太常寺少卿加1个太仆寺少卿(相当于副厅)、3个右都御史(相当于纪检组长)、3个中书舍人(相当于文秘)、11个监督御史(相当于最高检察院检察员),还有一堆朝中各处高官。

牺牲的还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驸马都尉井源、襄城伯李珍、平乡伯陈怀、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这些,这都是将领元勋出身的名将,在其中张辅都七十多岁了,是明成祖时期的元勋,一直到明英宗阶段,而明英宗做为皇上,被俘虏的情况下,身旁空无一人,明军全军覆灭,这便是土木堡对决明军覆灭的全流程。

主要还是因为那个太监王振,当时他的权利非常大,他又不懂军事,行军过程中做了错误的指挥,最终惨败,明英宗被捕。
因为他随意改变路线,而且自己的实力也不是很强,所以被抓走了。
明英宗御驾亲征,自己会被俘虏的原因是因为它中间出现了叛徒,

历史上有哪些君主御驾亲征过?

御驾亲征的帝王在历史上有许多。比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宋高祖赵匡胤,还有明成祖朱棣等君主。事实上,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御驾亲征过的。毕竟,偌大的天下是要靠自己去争取,连上战场的勇气都没有,那别想人才会来投靠你,也别想着去坐天下,这种事情不现实。

历史上御驾亲征的帝王那么多,我就挑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皇帝来说一说。这位君王就是前文提到的唐太宗李世民了。其实,他也是我最为崇拜的帝王。李世民真正是一个马上皇帝,从跟随父亲李渊造反以来,就是带领秦王府的悍将四处征战,立下赫赫军功,得封天策上将,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当然,上位的不光彩也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污点。李世民发动东征高句丽也是基于此点,抹除污点和隋朝的影响力。当时,隋朝的影响力依旧存在于民间。

不过,前朝“三征高句丽”的失败给整个中原蒙上了阴影。隋王朝的灭亡有很大原因便是因为这三次失败的战争。所以,东征高句丽需要摸出心理上的阴霾,摆脱士气的问题。帝王的御驾亲征可以提高士气,解决得了上述问题。说起来,高句丽这个地方有两个帝王对其发动过战争,而且还是御驾亲征,一个是唐太宗,另外一个是隋炀帝。隋炀帝失败了,国家灭亡了。因而,唐军也是充分吸收隋军得失败进行征战的。但是,唐太宗终其一生也是没能看到高句丽亡国,直到唐高宗高句丽才纳入大唐的版图。这一场征战也是李世民的最后一次御驾亲征呢!

  我印象中的御驾亲征的皇帝有三个,汉高祖刘邦、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周厚照。

  汉高祖刘邦在开国大肆杀开国功臣,像知名的韩信、英布等都被除掉,开国武将受到波动太大。在秦末、楚汉战争时期,北方的匈奴出现了一个伟大的领袖,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建立的匈奴帝国,实力在当时的汉朝之上。在汉高祖年间,进攻河套地区,刘邦衰30万大军去抵御匈奴。冒顿单于用计谋将刘邦和他的三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这一狭小的地段,眼看就要全军覆。陈平站了出来,陈平派人贿赂匈奴阏氏,另一方面提出了和亲政策。才让冒顿单于解除了对白登山的围困,但是给汉朝带来了将近百年的严重边患问题。

  

  明英宗的土木之变,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明英宗这个人,一心想要振兴国家,后人总是将责任完全推给王震。但是执行谋划的却都是明英宗,他完全低估了瓦剌也先的战斗力。冒然挺近,导致他自己都做了瓦剌人的俘虏。虽然有于谦的捍卫京师,保住了大明江山。但是明英宗这一仗让整个大明强势不在。

  明武宗朱厚照的亲征,比起他的祖父要高明的多。目的也是不一样,明武宗受皇后、内阁首辅的政治制约,很难施展抱负。他为了摆脱控制就用了,御驾亲征这一手段。他的亲征虽然不是大规模战争,但是明武宗亲自上阵,还击毙了鞑靼小王子。成为了一段佳话。

仔细想一下,历史上御驾亲征的皇帝还是有不少的。除了一些开国皇帝像刘邦,李世民,赵匡胤等等,也有一些后世君王也御驾亲征过,一般来说大部分皇帝御驾亲征基本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除了开国君主外,大部分皇帝基本都长在深宫,能不能上马都是个问题更别说指挥打仗了,所以说他们打输很正常,但是隋炀帝也算是打过仗的,当年灭陈之战算是他挂帅的,但是谁曾想到。隋炀帝倾全国之力,集结百万大军,远征高句丽竟然大败而归呢,结果烟尘四起国破家亡。宋太宗亲征辽国,败军辱国,狼狈南逃。明英宗想要成就如他祖父一样的威名,亲征蒙古,却落得北狩的下场。理论上皇帝亲征从将军到小兵都应该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毕竟最高领导在这,好好表现前途无量,所以应该士气倍增,战无不胜才对,结果却往往相反。

究其原因一是多数御驾亲征的皇帝根本不懂打仗,比如明英宗,听从一个太监蛊惑跑去远征蒙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数十万大军的后勤工作居然只有五天的时间准备。将军们一问三不知,作战目标是啥,进军路线为何,对手虚实如何,啥都不知道,就跑去打仗,不输就有鬼了。另一方面,将军不敢多说话,按理说这些军事专家应该及时纠正皇上的错误,但是他们都没有,因为不敢。你现在说一句对了未必有功,错了必死无疑,那还不如由着皇上的性子来。所以御驾亲征的皇帝,结果大多不会太好。

御驾亲征的帝王,从古至今从来不缺,那么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帝王曾经御驾亲征过呢?

西汉:
汉高祖刘邦:他起自沛县布衣,提三尺剑而定天下,虽曾在彭城惨败、白登被围,但他愈挫愈勇,面对秦末第一枭雄项羽,他能够选贤任能,直面交锋,最终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他是没落贵族,汉景帝的后裔,与其兄刘演一同起兵,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刘秀是个例外,是他光复了汉室,重塑了江山。

三国·魏:
魏武帝曹操:虽然他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但他亲自转战千里,擒吕布,灭袁术,除袁绍,征乌桓,降刘琮,平张鲁,统一北方,为魏国的建立打下坚定基础,可惜赤壁一战,他未能统一全国。

魏文帝曹丕:他继承父亲的基业,趁蜀吴交恶之际,南下合肥,渡江亲征,但被吴都督陆逊击败,从此再不敢动吴。

三国·蜀汉:
蜀先主刘备:他忍辱负重,联合东吴,在赤壁击败曹军,然后收荆襄,下巴蜀,吞汉中,与孙曹承鼎足之势,但在夷陵被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从此蜀国一蹶不振。

三国·吴:
吴大帝孙权:他是江东一帝,曹军攻合肥时,他坐镇指挥,曹操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西晋:
晋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此父子三人均未称帝,但他们堪称魏国的股肱之臣,如果没有他们屡次击退诸葛亮、姜维率领的蜀军,灭掉公孙家割据的燕国,天下大势还很难说。

南北朝·南朝·宋:
宋武帝刘裕:他曾经一度北伐,将南朝宋的领土扩展到河南一带,桓楚是他灭的,樵蜀是他收的,可以说,他不愧是南朝第一英主。

南北朝·南朝·齐/梁/陈:
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武将出身,没有御驾亲征过?鬼信!

南北朝·北朝:
基本来讲,这几个朝代的皇帝,大多都御驾亲征过,谁叫他们是好战的游牧民族呢?

隋:
隋炀帝杨广:他身为诸侯时就曾灭南陈,登基后更是三征高句丽。

唐:
唐高祖李渊:他登基前整天和西北边上的突厥打交道,登基之后基本上没有亲自打仗。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不用说了吧?刘黑闼、王世充、窦建德、薛杲,他横扫隋末群雄,只是东征高句丽时受阻。

五代:
这个年代的皇帝大多是武将出身,除了梁末帝、唐闵帝、汉隐帝、周恭帝,其他皇帝无一例外都曾御驾亲征过。

后来宋元明清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事迹了。

北宋:
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

元:
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忽必烈、元文宗、元明宗。(元史在下不是很熟,如有缺漏请指出)

明:
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明武宗。

清:
清太祖、清太宗、清圣祖、清高宗。

打了败仗不可怕,做了俘虏真尴尬。历史上御驾亲征结果成了俘虏的帝王有哪些?

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

打了败仗还做了俘虏的帝王是明英宗。

大明正统14年,明朝英宗皇帝面对北方瓦剌部落的不断南下骚扰,决定效仿其曾祖父和父皇亲自带兵征讨,此时的明英宗年仅23岁,随着他掌权初期实际上握有实权的太皇太后和内阁宰相“三杨”的陆续逝世,正值壮年的英宗迫切地想走出祖母和朝中老臣的影子。

因此他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明英宗下定决心要亲自带领50万大军向北去征伐瓦剌。

英宗亲自带领明朝大军奔赴作战前线,因为连日大雨,再加上粮草供应不及时,军心不稳,英宗有心撤军。原本直接原路返回,并不会有多大的损失。

可是太监王振自私了,他想带着皇上衣锦还乡,显摆一下。于是,他命令大军绕道他的家乡蔚州。当快走到蔚州时,王振又来了想法,害怕军队路过会践踏他家的庄稼,又要求大军按进军时的路线原路撤回。

王振昏招不断,来回绕路也就算了,大军已经走到了怀来城外,赶快入城就是了。结果,王振下令大军在城外的土木堡附近就地扎营,等待撤退中的辎重车辆。

后果大家都知道了,瓦剌太师也先率军追赶而至,明军一战而溃,死伤数十万人,大宦官王振在乱军中被明朝将领樊忠击杀,明朝数名随军将领战死,英宗也被抓走。这次事件,史称“土木堡之变”。

刘邦御驾亲征,52万大军开往前线!刘邦小胜后不知姓啥了,不听别人劝告,结果中了埋伏,被冒顿单于围在白登上7天7夜,眼看就要饿死了,陈平出了个主意,贿赂单于的老婆,死马当活马医把,没想到真行,
历史上御驾亲征结果成了俘虏的帝王也有不少,包括刘邦,曾被项羽俘虏过,还有朱祁镇,也因为被俘虏丢了皇位。
御驾亲征,最后做了俘虏的也有挺多,像刘邦在御驾亲征当中就被项羽俘虏了。
明朝的朱祁镇,他被太监怂恿了亲自去攻打,结果被俘虏了,皇位也被夺了,后来他又把皇位夺回来,死之前把殉葬的制度废除了,对他的评价还是很好的。
本文标题: 除了土木堡,世界历史上还有哪些君主御驾亲征被俘虏的例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26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秦军是如何边抢人头边打仗的呢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伏兵是否在临湖殿而非史书记载在玄武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