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专家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 现代科学家是怎么统计的

发布时间: 2023-02-07 11:01: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历史达人进宋徽宗,为什么要在金进攻东京时,禅位给赵桓?,有什么目的吗?是出于自保,还是怕金人一旦破城,自己要背负骂名?他不当皇帝...

据现代专家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   现代科学家是怎么统计的

历史达人进

宋徽宗 为什么要在金进攻东京时 禅位给赵桓? 有什么目的吗?是出于自保 还是怕金人一旦破城 自己要背负骂名?他不当皇帝 宋就不会战败了吗 呵呵 不知道 为什么要这样做 请高人答疑解惑
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又叫完颜旻)建国,国号金,完颜阿骨打成为金国的开国皇帝,即为金太祖。
金太祖建国后屡败辽军的消息由马商高药师传到宋朝后,宋徽宗和蔡京、童贯密谋,打算联金灭辽,以此来收取燕云十六州。政和七年(1117年),宋朝廷所派遣的登州将校与高药师使金未成后,宋徽宗命童贯继续负责同金联系通好之事。童贯则令王师中另选派能干的官吏出使金国,王师中便向童贯推荐了马政。
重和元年(1118年)二月,宋廷以马政为武义大夫,命其与高药师等仍以买马通好的名义使金。经过充分准备,本年闰九月,马政一行下海出发,但一到对岸,即被金兵俘获,并夺取了他们随带的物品,经过再三说明,才让通行。马政一行行程三千余里,历经艰难,终于到达拉林河见到了金太祖。金太祖询问马政来金的原因,马政告以宋愿与金修好合力攻辽之事。金太祖及群臣由于不明底细,没有明确表态。经商议后,金太祖决定留下使者中登州小校王美、刘亮等人作人质,而派遣散覩与李庆善等为使臣持国书并北珠、生金、貂革、人参、松子等随同马政等赴宋回报,以探访宋朝之虚实底细。宋、金通好由此开始,之后,宋、金使者来往不绝,频繁联络。
宣和二年(1120年)二月,宋朝又派赵良嗣出使金国,名义上仍是买马通好,实际上是想约金攻辽。四月,赵良嗣终于到达金国,不料金太祖已经亲自率军出征,攻打辽国上京。赵良嗣一行急忙兼程追赶,至半路上见到金太祖,随金军一起到达上京城下,亲眼看到金军仅用二、三个时辰便攻下上京。赵良嗣捧觞为寿,口呼万岁,呈上宋徽宗亲笔信,请金一起夹攻辽国,帮助宋收复燕京(今北京)旧地。
赵良嗣前后往返七次,最后订立盟约:宋允许在灭辽后将输辽岁币转输给金,金承认将燕京一带旧地归宋;金攻辽中京(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宋攻燕京(今北京)。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海上之盟”。
宋朝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以后,宋朝廷并没有按照盟约积极备战攻辽,而只是想在金国攻打辽国时乘机取利。尤其当宋徽宗得知辽国已经知道宋金结盟一事后,担心遭到辽国报复,很是后悔,便下令扣押了金国使者。这件事后来为金国背盟毁约留下了借口。而金国则开始攻打辽国,锐不可挡,很快攻下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渡罗城),辽国天祚帝被迫逃往西京(今山西大同)。就在辽国岌岌可危的时候,辽国贵族之间的内讧却愈演愈烈。辽国皇族耶律大石和汉人宰相李处温拥戴燕京留守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并遥废天祚帝为湘阴王。
宋徽宗见辽国灭亡在即,这才松了一口气,为了坐收渔翁之利,立即任命童贯、蔡攸作正副统帅,率十五万大军伐辽。结果,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宋军不堪一击,竟然被辽耶律大石大败,不得不退守雄州。
北辽此时却再一次发生内讧。耶律淳称帝三个月后,便得急病而死,其妻萧妃为皇太后,开始把持朝政。汉人宰相李处温见辽国大势已去,暗中派人联络宋朝和金国,打算投降,结果被萧妃发现处死。
宋徽宗见辽国内乱,又命童贯、蔡攸出兵渔利。幸运的是,辽涿州守将郭药师投降了宋朝,由此打开了宋军通向燕京之路。童贯命都统制刘延庆、降将郭药师领兵十万直取燕京。结果,宋军一度攻入燕京城,与辽军展开巷战,却因为后援不继,最终被辽兵杀得大败。
童贯为了逃避一再兵败的责任,秘密派使者到金营,要求金军出兵攻打燕京。金太祖亲自出马,率军一举攻下燕京,而宋军却没有参战。辽萧妃和耶律大石逃出燕京,因无处容身,不得不重新投奔辽天祚帝。天祚帝杀死萧妃后,杀气腾腾地责问耶律大石为何要拥立耶律淳为帝。耶律大石慷慨陈词说:“陛下(指天祚帝)以全国之力,不能拒击金兵,而弃国远遁,使百姓遭殃。所以,即使立十个耶律淳都没有过错,因为都是太祖子孙,这总比向金投降乞命要好。”天祚帝无言可对,只好赦免了耶律大石。
在一系列的事件中,金人看清了宋朝的腐败和军事的羸弱,对宋朝态度日益强硬,并打算在土地问题上背弃前约。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为了归还燕京等地多次派赵良嗣与金国交涉。金太祖认为宋朝攻燕京无功,提出要宋朝另外增加一百万贯钱,称为“燕京伐租钱”,才能赎回燕京。除此之外,金国还向宋朝提出遣返叛逃入宋的李处能等辽国旧臣,借粮十万斛等不少附加条件。宋徽宗一概表示同意。
同年四月,金兵退出燕京,出城前将城内的金帛财物以及官吏百姓都席卷而去,童贯、蔡攸前来接受的时候,燕京已经变成一座空城。而宋宰相王黼等却恬不知耻地上表称贺,称收复燕京是“不世之功”。宋徽宗十分得意,宣布大赦天下,还命王安中在延寿寺中作“复燕云碑”以纪念这一功绩。王黼、童贯、蔡攸等人也被认为收复燕京有功,因此而加官晋爵。宋朝上下都沉浸在虚幻的胜利和喜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得到燕京这座空城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蒙受的耻辱,也不知道亡国已经在即。
这年秋天,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病死,在位九年,享年五十五岁。金太祖死后,其弟吴乞买(又叫完颜晟)继位,就是金太宗。金太宗继续领兵攻辽,辽兵节节败溃。宣和六年(1124年),辽天祚帝决定出兵收复失地。耶律大石极力劝谏,提出应当好好养兵,等待时机,不可轻举妄动。天祚帝训斥了耶律大石一通,一意决定出兵。耶律大石看到天祚帝如此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知道辽国将亡,便自领二百余骑向西北方逃走。这年冬,辽天祚帝自夹山出兵,南下武州,与金兵遭遇,辽军大败而逃,将土纷纷投降金军,天祚帝只带领少量残兵突出重围。次年春,天祚帝想逃往西夏,在应州(今山西山阳县东北)被金兵俘虏,后被囚禁一年多而死,在位二十四年,时年五十三岁。耶律大石率部从黄河套向西北逃去,并重建辽国,史称西辽。
辽国自公元916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耶律亿)建国,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止,正式灭亡,共历九帝,历时二百零九年(《辽史》延至西辽亡)。

金灭辽后,西夏国王李乾顺正式派使臣向金上誓表称藩。这样,金国在西部和西北部便无任何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兵力南下侵略宋朝。
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金太宗两路发兵,大规模南侵入。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由完颜宗翰(金太祖侄,本名粘没喝,又叫粘罕)率领,由云中(今山西大同)进攻太原(今山西);东路军由完颜宗望(金太祖次子,又叫斡离不)率领,由平州(今河北卢龙)进取燕京(今北京)。
东路军接连攻占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河北蓟县)。西路军的完颜宗翰却没有立即开战,他一边派间谍暗中探听宋的虚实,一边派使者至太原,求见宋军主帅童贯,谎称要商议所谓的交割云中地一事,想以此来麻痹宋军。童贯果然上当,他到了太原后,先派马扩、辛兴宗到完颜宗翰军中,请求金归还山后(即云中八州)地。完颜宗翰狂妄声称山前、山后各州都是金国的土地,不能归还。接着,完颜宗翰又派使者到太原,要求童贯将河东、河北之地均割让给金国,宋金以黄河为界。直到这个时候,童贯才看出金决意侵宋的企图,顿时惊慌失措,也不布置抗金的措施,自己慌忙逃回东京。完颜宗翰的西路军进逼太原,计划攻下太原后,与东路军在宋都城开封城下会合。
而此时东路军完颜宗望进逼燕京。当时燕京由宋将郭药师驻守。郭药师原本是辽国降将,之前张珏事件对他震动很大,完全丧失了对宋朝信任感。而宋朝廷也意识到张珏事件郭药师产生了消极影响,感觉亏待了郭药师等辽降将。为了抵消之前的负面影响,宋朝廷处处曲意迎合郭药师,对郭药师的要求均给于满足。郭药师趁机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实力大增,专制一路军事,增募兵士,号称三十万。不过,郭药师部下的士兵依旧穿着原来辽国的军服,由此引起宋朝廷的猜忌,宋朝廷加封郭药师为太尉,想借机召他入朝。这点小小的伎俩自然很容易被郭药师识破,力辞不至。于是,宋朝廷又派童贯前来巡边,一旦发现郭药师有叛变的可能,可权宜处置。童贯到了燕京后,郭药师亲自出郊外迎接,行大礼,称呼童贯为父,极尽巴结之能事。为了彻底取得童贯的信任,郭药师还精心组织了一次炫耀武力的军事演习,童贯终于放了心,回去后向宋徽宗报告,说郭药师可以信任。之后,虽然不断有人告发郭药师与金互通书信,宋徽宗却始终置若罔闻。
完颜宗望引军至三河(今河北)时,宋宣抚使蔡靖命郭药师、张令徽、刘舜仁领兵四万五千出战。结果,宋军在白河(今潮白河上游)大败。完颜宗望进至燕山时,郭药师突然派兵逮捕了蔡靖等燕山府官员,打开城门向金军投降。这样,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宋燕山府所属全部州县。其后,金兵以郭药师为向导,长驱南下,势如破竹,直向东京进军。
宋徽宗本来以为收取燕京、向金国屈辱纳币后,便可以享受太平。听说金兵南下后,宋徽宗慌作一团,赶忙罢除了镇压方腊起义后又恢复起来的花石纲和内外制造局,又下诏罪已,承认自己任用非人,轻信妄议等,想以此来换回人心。同时号召各地官兵勤王,命熙河经略使姚古、秦凤经略使种师中领兵入援。
但援兵未到,金兵已经逼近东京。宋徽宗恐慌得想要南逃,被给事中吴敏力阻,并荐太常少卿李纲出来主持大局。吴敏力劝宋徽宗退位,说只有让太子当皇帝,才有威福号召军民抗金。这时,东路金兵已绕过中山府(今河北定县)南下,离开封只有十天路程。因此,吴敏要求徽宗在三天内禅位,以便让新皇帝能有时间组织军民抗金。宋徽宗惊慌懊恼,为了能逃命,只好同意退位。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宋徽宗拉着蔡攸的手说:“没想到金人会这样!”然后假装得病,跌倒在床前,气塞昏迷。群臣赶忙灌药急救。宋徽宗假意苏醒后,索取纸笔,写下退位诏书,号教主道君皇帝,称“太上皇”,居龙德宫。这也是宋朝历史上的第一个太上皇。皇太子赵桓随即即位,就是宋钦宗,改明年年号为靖康。
赵桓生母为王皇后。王皇后秉性懦弱,宋徽宗更加钟爱郑贵妃(后来的郑皇后)和王贵妃。大观二年(1108年),王皇后病死,年仅二十五岁,留下九岁的赵桓孤苦无依。赵桓后来虽然当上皇太子,但却并不安稳。因为宋徽宗喜欢王贵妃所生的郓王赵楷。王贵妃另有一女,就是因分不清真假而留名青史的柔福帝姬。宋徽宗宠爱郓王赵楷,打破了“宗室不领职事”的惯例,破例地让郓王担任实职,提举皇城司,且不限早晚,自由出入大内,显示要废立的迹象。金军的南侵,在某种意义上倒是帮了赵桓的忙,促使宋徽宗匆忙的传位。其间,郓王赵楷听说后愤而闯宫,企图争夺皇位,结果在奉命把守殿门的步军都虞候何灌的仗剑厉声呵斥下,才没有得逞。
宋徽宗被迫退位后,立即将一个乱摊子甩给了儿子宋钦宗,自己率领蔡京等亲信逃出开封,前往南方。
你猜的是对的。话说金军快要攻到,徽宗却还沉迷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着急中他觉得非常愧对大宋的列祖列宗,万一战败灭国,那么自己将成亡国之君了,到了九泉之下怎么面对大宋历代祖宗。这时,他的贴身一个小太监给他出了这个禅让帝位的馊主意,(关于那个小太监,史书有名字的,我忘了,不好意思,呵呵,对这些小人印象不深刻),所以他就这样做了。所以他退位不是为了不战败,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和迷信的将来面对祖宗
1.压力太大,软弱无能,逃避责任。

2.他当不当皇帝并不关键,关键的是持有正确主张的人能不能担任指挥的位置,这决定了东京汴梁能够守多久。宋朝为防止地方割据的一系列措施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防了内部防不了外部,民富安逸而不思战,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大量招收社会无业闲散人员进入军队。女金生于苦寒之地,条件艰苦,族人有艰苦奋斗的意识,身体不强壮,不打仗抢东西就得饿死,民风剽悍,战斗力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北宋灭亡的必然性。
我觉得原因有三,一就是你说的自保和名誉,二是良心发现,为保住宋的江山,三可能有人相逼,或许之以利,反正这时皇帝也不好做了,且他本来就不适合。
呵呵~看来LZ也是一位对历史感兴趣之人
既然如此~和不去看看袁SIR所著的《两宋风云》呢?~!……

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电视播出的内容之外,还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和旁白,采用双色印刷,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身。
钱教授序中云:腾飞兄所讲的两宋史事,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的... “两宋风云”的纷陈精彩,一定能够吸引青年学子发愿投身建立新宋学的伟业。
作者在后记中说,“汉唐是可敬的,明清是可怖的,而两宋是可爱的”,于是讲了《两宋风云》……
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年代:宋朝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在位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富庶繁华,据现代专家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是明朝的10倍之多。文化高度发达,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在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一举灭亡了北宋,两个皇帝都被掳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于是,康王赵构即位,率残部南迁建朝,史称“南宋”。那么,富庶繁华、高度文明的北宋,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而“亡国之君”宋徽宗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被后人讽刺为“逃跑皇帝”,他真的是一个懦弱无能、贪生怕死的人吗?既然作者说两宋是可爱的,那它究竟可爱在哪里呢?
一提到宋代历史人物,我们常常对秦桧的阴险狡诈而咬牙切齿,对岳飞的精忠报国而万分敬仰,更对他被冤死而忿忿不平,然而,这些绝非偶然;这是为什么?还有,高逑大家都知道,是个大奸臣;可您知道吗?在“北宋六贼” 中,高逑根本排不上号。本书将为读者揭开这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期百家讲坛的简单介绍

两宋风云一
宋朝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在位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富庶繁华,据现代专家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是明朝的10倍之多。但是在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大军南下,一举灭亡了北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宋朝的两个皇帝都被金军掳走,康王赵构即位,率残部南迁,所以在历史上,宋朝被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讲述了那么富庶繁华的北宋,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讲述了而亡国之君宋徽宗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两宋风云 二
宋徽宗赵佶,在皇兄去世后无子,宰相李敦失言的情况下,意外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登基初期,宋徽宗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他下诏求贤,广开言路,一时间朝廷上下,政治清明,甚至还留下了虚怀纳谏的美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国民生产总值,曾经占世界80%的富庶国家,迅速衰落下来?又是什么原因,使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几年,成为北宋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宋徽宗在位时重用的三个宰相:蔡京、王黼、李邦彦,都被史书写入了《奸臣传》,讲述了他们和北宋的灭亡的关系。蔡京的书法造诣确实很深,所以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讲述了蔡京为什么被史书写入《奸臣传》,他是怎么当上宰相的。

两宋风云三
宋徽宗因任用蔡京、王黼、李邦彦三个奸臣为宰相,导致了宋徽宗在位的25年,成为北宋历史上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宋徽宗时期文臣奸佞,那么武将的情况会如何呢?宋朝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叫枢密使,宋徽宗在位时,枢密使的位置一直由一个宦官把持着,这就是与蔡京沆瀣一气的童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位于今天北京河北山西一带,辽宋两国曾多年争战,最后以澶渊之盟达成和解,辽向宋朝称臣,宋朝则每年给辽银绢各二十五万岁币。从此宋辽两国交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讲述了宋徽宗派童贯出使辽国,却成了一场战争的导火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两宋风云四
宋徽宗刚即位时,也曾雄心壮志想要当个好皇帝。但是宋徽宗只是一个艺术家,他既没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不懂得如何识人辨才,更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理国家,于是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多年,奸相辅政,宦官掌兵,这些贪官佞臣们千方百计地讨好宋徽宗,并利用宋徽宗的各种嗜好,乘机勒索百姓,横征暴敛。宋徽宗爱好奇石异木,于是全国上下大兴花石纲,宋徽宗崇信道教,于是满朝文武皆穿道袍,宋徽宗贪好女色,宰相王黼竟然领着皇帝去逛妓院。本集讲述了这样的皇帝,将会把国家治理成什么样子。

两宋风云五
宋徽宗在位的二十多年,是北宋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那些贪官佞臣们,利用宋徽宗的各种嗜好,乘机勒索百姓,横征暴敛。弄得官逼民反,战火四起,民不聊生。就在宋徽宗沉浸在骄奢淫逸的生活之中时,中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迅速崛起。当时金国和北宋之间还隔着辽国,而辽国与北宋已经和平相处了一百多年,讲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而辽被灭后,讲述了金军为什么会大军南下直取北宋的东京汴梁。而宋徽宗最后落得一个什么样的下场。

加点分,不能用0分来打发叫花子呀!!!

关于宋的灭亡?

据说宋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80%多,为什么会逐步灭亡吗?rn是军士的武艺不如辽金夏元,还是武器不如他们,还是军队数量少,还是军官的指挥能力差,抑或是外交失误,遭到他们联合攻击?
两宋灭亡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有极为相似之处。北宋之亡,起源于北宋政府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趁着辽国衰落,与新兴的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金。怎料想前门驱狼,后门进虎。金国在占据了辽国故地后大举南下,俘虏了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而一百年后,蒙古在金国背后兴起,南宋政府竟然再一次与蒙古结盟,共同灭金。此后凡四十年间,兵连祸结,最后在蒙古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南宋终于灭亡。

有道是:“聪明的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从这个标准来看,宋朝君臣显然不很聪明。于是有论者说两宋实在过于执著于收复失地,而看不清真正的战略利益所在,如果当时不是联金联蒙,而是援辽援金,则宋祚自可保存。

在下以为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却并不全面。

两宋的灭亡,虽然看似相同,但也只是表象而已,其实还是大不一样的。

不错,北宋的确念念不忘燕云十六州,南宋的确念念不忘北方故土。但是其败亡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不能与夙敌够捐弃前嫌,共御外侮,而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错误,再加上不敢发动群众,不敢主动出击所致。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相当奇特的王朝。一方面,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她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外懦弱无能的王朝。北宋自太祖以下就实行强干弱枝抑制武将的政策。直接后果就是将不知兵,兵不能战。空养着百万大军到了打仗的时候却一触即溃。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不得不采取花钱买和平的方针,对辽夏金输送岁币乞求平安。

这种状况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汉人的朝廷一向以“天下共主”自居。只有万方来朝,哪有向蛮夷进贡的道理。就算是大分裂的南北朝,大家也是两面分治,没有谁向谁交保护费的问题。然而事实又是这样的无情,对于北方的蛮夷来说,宋的地位只不过比藩属高一点。这对于宋朝的君主来说,自然是极大的讽刺。所以到了辽、金穷途末路的时候,宋朝的任务不单是收复失地,更重要的是要恢复中华上国的地位。两次都做出同样的选择也就可以理解了。

然而要与强者合作,自身也必须要有强者的实力。北宋末年,文恬武嬉。朝廷养着的禁军竟然连马都不能骑。本来攻击被金军打得无还手之力的辽军不过是个摘桃子的行动。不料北宋军队竟然连摘个桃子都会被打得头破血流,要靠金军来给他们擦屁股。这自然会引起金国的鄙视,进一步引起金国的侵略之心。

要说北宋军队完全没有战斗力也是不对的。宋人不擅野战,却擅长守城。金军的南下行动一开始并不顺利,很快就顿兵于开封的坚城之下。如果不是到最后宋朝君臣脑子发昏,竟然让神棍郭京搞什么“六丁六甲”,自动放弃开封的城防,则金人也未必就有那么容易得手。如果开封久攻不下,那么最差也就是另一次澶渊之盟的局面。

从这一点来看,辽国的灭亡并不直接导致北宋的灭亡。而以北宋军队的野战能力援辽抗金,恐怕不但帮不了辽国,反而会拖辽国的后腿。这可以比照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意军的战斗力低下,每每都要拖德军后腿。在北非和巴尔干的失败都要靠德军擦屁股。而意军在巴尔干的失败打乱了德军进攻苏联的整个部署,让德军不能按原计划在冬天来到之间结束战斗。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北宋君臣其实不但不知彼,对自己的实力其实也毫无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最符合北宋利益的战略不是联金灭辽,而是闭关自守,积聚实力。在自身没有实力的情况下贸然攻击辽国,而事后又不做补救,把国运寄托在象郭京这样的骗子身上,自然是自取灭亡。

南宋的情况则大为不同。首先,北宋所念念不忘的燕云虽然是耻辱,但是和二帝被虏,丧失半壁河山相比,自有天壤之别。可以说,只要金国和南宋存在一天,这个矛盾就没有调和的可能性。南宋可以暂时性的和金国讲和,但一旦有机会消灭金国,南宋当然不会放走任何机会。

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其实大大超过北宋军队。北宋军队经过宋太祖以降的一系列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南宋军队的班底却主要来自南渡之初中兴诸将自行招募的私人军队。宋高宗的整编固然是为了削平军中主将的势力,防止武将夺权,但是面对咄咄逼人的金国,南宋事实上不可能实行北宋式的文官领军政策。南宋的军队更加接近明朝实行的监军制度。虽然仍然是叠床架屋的领导,但是比让完全不知兵的文人如韩琦,或靠拍马的太监如童贯领兵还是要有战斗力的多。

从统治阶层来说,南宋的当国者比北宋的要有进取心的多。宋高宗虽然在后期实行削弱武将兵权的行动,并签订《绍兴和议》,但是在前期还是主动进攻的。而宋高宗以下,主战派一直都是国家的主流。开禧北伐虽然失败,却也反映了南宋并不甘心作金国附庸的心态。

那么,南宋的问题在哪里呢?

南宋的第一个问题出在消极防御上。南宋对北方的防线主要沿淮海,湖广,至川陕一线分兵防守。这是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则是以长江为依托,沿江布防。第三道则是沿五岭。这三道防线中的第一道一直是主战场。一旦这道防线被人突破,就退守第二道防线。如果第二道防线也被突破,这时候,皇帝一般就要逃到海上去避一避风头了。第三道防线的作用不大,如果不学郑成功收复台湾,就只好在崖山等着别人来收拾了。

头两道防线都被金人突破过。1129年10月,金军在完颜宗弼(即俗称的金兀术)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入江浙。宋高宗对付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先从杭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再从明州逃到海上。幸亏金军海军不行,才让高宗勉强保住了老命。

不过金军的这次行动属于孤军深入,江南各地到处爆发了汉人的反抗。宗弼见再待下去就要“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于是在大肆掳掠5个多月之后北返。在北返途中遭到韩世忠的阻击,损失不小。此后,金军最多也就突击到第二条防线为止。

这个防御体系,在后来对蒙古的战争中也相当行之有效。不但抵抗了蒙古近四十年,而且还让蒙哥汗丧命在钓鱼城下。

从表面上来看,南宋的这个防御体系似乎是完美的。可是,这样的一个体系恰恰是导致南宋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任何一个防御体系的最终目标都不应该是为了防御而防御,而应当是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壮大实力,为将来的反攻作准备。

但是通观南宋的整个战史,只好说是消极防御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占了上风。而消极防御,对于防守一方来说是最消耗实力的。举例来说,“端平入洛”事件之后,窝阔台派去对付南宋的主将是皇子阔出和阔端。1235年,两人分统东、西两路军侵入宋境。从1235年至1241年,双方在江淮和四川反复拉锯,各有胜负。南宋军队的战斗力虽然不强,但是面对的也不是蒙古的主力。经常上演的情况是蒙古进攻,宋军退避以空间换时间。虽然初期连失州县,但是蒙古兵力不足,往往不能固守,只好抄掠之后退兵,于是宋军尾随收复已成一片废墟的失地。蒙古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宋朝的长期作战能力,因此所过之处杀的鸡犬不留。例如1239年秋,蒙古大将达海入蜀,进攻东川地区,击溃扼守万州的宋军,顺流而下攻破夔州(奉节),径趋三峡。南宋急调长江中、下游军队至上游抵抗,达海撤军。1241年秋,达海又率军攻蜀,进至成都,宋守将开城降,四川制置使陈隆之被俘。蒙古军取成都后,四出抄掠,连破西川地区二十余城,“搜杀不遗,僵尸遍野”。这种屠杀政策使得南宋军民对其恨之入骨,各地抵抗非常坚决。蒙古在正面战场上虽然始终不能有大的突破,却把南宋的几个防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大量消耗了南宋的人力物力,迫使南宋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完全没有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自然到最后会输掉战争。这在近代也是有翻版的。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也是一天到晚演出这类以空间换时间的闹剧。如果不是共产党开辟敌后根据地,南京政府变为第二个南宋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

平心而论,南宋虽然撕毁盟约,但是撕毁盟约的时间却是恰到好处。战争虽然打响,蒙古在前期并没有把攻宋作为主要战略。蒙古当时的战略重点仍然在西方。对于宋朝,在挫败了南宋的三路大军后,蒙古只是留下牵制性的兵力在宋蒙边境骚扰,主力则继续专注于在中亚和欧洲的经营。当时花剌子模虽然已经被攻破,甚至札兰丁已经于1231年被杀之后,波斯地区仍然动荡不安。蒙古花了近20年时间才将其初步平定。在这种情况下,窝阔台决定组织再一次西征,征讨钦察、斡罗思等国,命各支宗室出长子统率军队,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从征。出征军由术赤的儿子拔都担任统帅,以速不台为主将。出征的军队总数十多万人。这次远征直打到匈牙利京城佩斯城下,仅仅由于窝阔台于1241年冬天死去,远征诸将忙着回蒙古争夺汗位,远征行动才停止。

其实在整个宋蒙交战的四十多年里,宋朝一直都有机会反击。而蒙古也一直都专注于北方事务,除了西征,后来又有争夺汗位的内战,以及第一次讨伐日本的失败。而每一次,南宋都错失良机。

蒙古后来搞了个大迂回战略。这个策略套一句某个臭名昭著的公式就是“欲征服南宋必先征服大理,欲征服大理必先征服吐蕃”。当然,蒙古并没有一个成文的计划。这个策略的实施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240年至1252年。攻宋的统帅阔端被分封到凉州(今甘肃,青海的一部分)。由他主持的对西藏的征服。第二阶段则是1252年到1257年由忽必烈主持的对大理和交趾的征服。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

这个策略,其实南宋也是可以搞的。南宋其时尽有荆川两淮,完全具备实行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地理条件。由于南宋在四川秦岭一带的防守严密,元军不得不经营西藏绕路。但是反过来,如果南宋从四川出兵攻取西北相对要容易的多。而从南宋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攻金还是攻元,最佳的出兵路线并不是陆上,而是海上。南宋的海军强大。曾经有把金军舰队堵在港里包饺子的纪录。然而南宋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派遣陆军乘船在渤海湾或辽东登陆,抄金国或蒙元老巢的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只知道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端平入洛”之后就成了缩头乌龟,再也不敢主动进攻,只好说南宋无人了。

南宋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不敢发动群众。不论是对金还是对蒙,南宋在敌后都不缺乏自发反抗的义军。但是南宋是怎样对待这些义军的呢?在表面上,南宋自然做出一副高姿态,招徕各地的义军。但实际上一旦义军来归,则必然不是束之高阁,就是投闲置散,甚至还有必置于死地而后快的。

例如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却均未被采纳。此后,担任司农寺主簿,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等,最后被诬落职,一直投闲置散,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直到晚年才被起用任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遭妒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再如山东的红袄军本是抗金的义军。被南宋收编之后却处处受到猜忌。首领李全在前线作战生死未明,后方却在计议如何杀害其一家老小,最后把李全的妻子杨妙真逼反。跟着李全一起投降了蒙古。本来还属于拉锯地区的山东就此逐步倒向蒙古一边。

象辛弃疾、李全、杨妙真本该是南宋收复故土的先锋,最后却都为南宋所忌所害,这种情况下,天下热血志士岂不齿冷?谁还要给南宋卖命?

这种情况,在后来的历次抗击外族入侵中也是表露无遗。例如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并不是不抗日。而是抗日的方法不对头。例如太原失陷后阎锡山曾经表示坚决不退出山西,誓言与山西共存亡。但是这种气节写在纸面上固然很漂亮,但是一旦群众组织起来也要与山西共存亡时,阎锡山就不得不考虑这些群众组织是否会动摇他的统治了。最保险的方法当然是解散群众组织。但是这样也就势必打击了群众的抗日热情,甚至把自己和群众敌对起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历次外族入侵中,外族的人数极少却能够取得极大成功的原因之一。而每次能够在危急关头成功抗击外族的英雄如岳飞等等都是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衷心支持的结果。但是如岳飞这种深得民心的人物也恰恰是皇帝的忌讳。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扮演的正是皇帝和岳飞的角色。

即没有正确的战略,又只知道消极防守,还不敢发动群众,对群众抗击敌寇的热情恨之入骨,怕的要死,这样的一个南宋政府不管是联金还是联蒙最后都是要灭亡的。
北宋的灭亡,基本上就是宋徽宗葬送的。
1.用的宰相大臣一个比一个奸,也基本不理朝政。
2.宋徽宗非常会享乐,花石纲运动搞了几十年(不过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是不能磨灭的)。
3.内乱不断,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4.外交方面,还联合金,灭了辽(策略上是联合,其实是金自己灭的,宋出了2次兵,都是15万,辽分别用9000和8000骑兵就干掉了这30万人)。
5.军事方面,招兵是为了养着不造反,根本没有战斗力。
6.政策方面,极其限制武将的权利,让文官统兵。(岳飞就是牺牲品)
南宋的灭亡的原因也大体如北宋的灭亡。总结起来,就是皇帝不行。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 皇帝始终不相信武将 所以武将在朝廷里的地位很低 还有就是在地方 武将要服从文官 文官不懂军事 不会打仗。
两宋时期重文抑武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使北宋失去了大量能征善战之将 还有就是皇帝在战争前就在朝廷里制定了战术 常常要求武将按照后方的战术来进行作战
宋军的武器及兵士数量都是北方民族的几倍 主要还是皇帝不相信武将造成的
我简单的说吧~
第一 宋朝重文轻武 用文官来指挥战争 不败才怪

第二 宋朝不信任武将,频繁调动武将,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何来战斗力。

第三 宋朝对物质转运制度把关极其严格,宋朝军队经常没有足够的粮草补给。

第四 地理上面,宋朝的步兵难以敌过北方的游牧骑兵。在草原和平原上,骑兵是十分厉害的。
宋代典型重文轻武,武官的地位相当低下。宋朝介于唐朝藩镇之患,将并全权部收归于中央,地方将领只是暂时统兵训练,调兵的权利在于中央的枢密院。每三年调换,故而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自然战斗力低下。再加上北方被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和南方不产战马,两兵相遇,宋兵自然吃亏。
当然,历史往往是由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决定的,北宋和南宋的灭亡原本不至于这么早,倘若当初北宋联合辽国抗击金国,则不至于 两圣北狩 南宋若非贾似道临阵逃跑,则长江之战也许另有结局,这样赵宋政权或许会存在的更久一些。

王安石变法到底是好还是坏

王安石变法意义是积极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单从经济角度看他让宋朝富裕了。宋朝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在位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富庶繁华,据现代专家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是明朝的10倍之多。至少着一点功绩我们要给他。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他被列宁称为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认为他的变法消极的最重要原因是封建制度的保守本质。当时那个年代读书人多是地主、官僚、士大夫阶级,所以王公的做法为他们所不容,必然被排斥。
试想如果变法成功将是什么情况,经济的发展将会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中国历史也许会更辉煌。所以是积极的。供参考。
王安石变法是好的。
王安石变法是得君行道,可以破冰前行,这表现为神宗的政治抱负以及改革的想法。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得到了皇权的支持,因为神宗即位后,面临着冗官冗兵冗政的社会危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正好契合了社会需要,君臣的和谐关系一直为后世所羡慕,由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评价:
1、肯定说
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此派观点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和阶级性,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是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去世。代表人物有邓广铭、漆侠、王曾瑜。
2、否定说
文革中王安石被作为法家的杰出代表,把其变法看作是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而遭批判和否定。在1973—1976年10月发表文章150多篇,如罗思鼎《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
另一种是全盘否定王安石,全面肯定司马光,亦即“尊马抑王”为其特色。
3、不完全肯定说
一方面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亦指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既承认它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又肯定它还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的一面。

宋朝综合国力比唐朝还厉害吗?究竟谁更强一些?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唐朝和宋朝这两个朝代,自然是唐朝要更强盛一些,我们也经常说大唐盛世,而一说到宋朝,却似乎总觉得有些憋屈了,因为宋朝经常要纳岁币,好像是把很多钱给了别人一样,而且一打仗也不行,还重文轻武,还有靖康之耻,所以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宋朝国力不如唐朝。但是却也有人认为,其实唐朝的实力可以说是远不如宋朝的,宋朝从综合国力来讲的话,比唐朝还是要更加厉害的。这是真的吗?为什么很多人眼中弱不禁风的宋朝,居然其实比唐朝更厉害呢?

宋朝给现代人的感觉是无比弱小,一直被外族欺凌。然而,在“积弱”表象下,宋朝的综合国力在封建时代堪称第一,简单的对比唐朝,就能发现宋朝的强历史鲜有。

大唐帝国是封建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但经济、生产力水平上比宋朝就差远了。尤其是在经济上,宋朝可谓千古第一富,科技上也比唐朝强太多。

1.人口数量

唐朝鼎盛时期人口有五千多万,而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以古代的生产力来看几乎达到饱和,即使南宋时期也比盛唐多一千多万。

唐朝鼎盛时期,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有17座,而北宋末年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竟然达到52座。东京人口不下200万,远超唐代的长安、洛阳两大都市,堪比现代城市规模。

2.繁华程度

唐朝的大多城市在夜里宁静漆黑,宋朝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夜市。商业十分发达,经济增长25小时不间断。

3.耕地面积

唐朝耕地面积最高约为620万顷,宋朝耕地面积最高约为524万顷。唐尺比宋尺小,如果按照今天的尺寸换算,唐朝耕地面积为485万多顷,宋朝耕地面积为511万多顷。唐朝、宋朝都有隐田现象,唐朝耕地面积最高估算为6亿亩,宋朝耕地面积最高估算为8亿亩。

4.生产力

唐朝平均每亩约1.5石,宋朝平均每亩约为2石,这是什么概念?唐朝耕地一年一种,宋朝耕地一年两种甚至是三种,最高亩产达6至7石。唐朝因耗粮短缺屡有禁酿之法,宋朝却相反,政府鼓励酿酒,要知道在古代酒可是真正的粮食精。

5.水利工程

唐朝重要水利工程收到显著效果的有九十一项,宋朝至少有四百九十六项。在领土的开发利用上远胜唐朝。用宋人的话说:“昔人足迹所未尝者,今皆为膏腴之壤。”

6.经济模式

唐朝主体是农业社会,宋朝却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商税是国家税收的根本。所以宋唐政府绢帛收入最高额为740万匹,宋政府细绢收入则高达2445万匹。税收上就差这么多,产量差距更大。质量上“唐绢粗而厚,宋绢细而薄”。

7.经济总量

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的32万7千贯。宋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宋神宗时铜币506万贯,铁币为88万贯。两者相差近20倍,这还不包括宋朝政府发行流通的纸币,还有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商品领域。一年既如此,几十上百年的积累,宋朝比唐朝的经济总量强过千倍。

到了近代,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城里一个看城门的士兵。更有人通过黄金价格折算,计算出北宋的人均GDP达2280美元!而史学界公认的看法是,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80%!

8.财政收入

神宗变法财政收入最高达1.6亿贯,大约为盛唐的7倍,约合白银1.6亿两!即便是失去半壁江山,财政收入也高达1亿贯。明朝张居正改革后的万历年间,岁入400万两。清朝顺治7年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约为3000万-4000万两。这时的中国人口已近4亿,还比不上宋朝的水平。

相比较更朝代的横征暴敛,宋人的生活水平相当高,真正因为生活不下去而造反的人也很少!

宋朝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外患的压力下,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高时达到160万。军事训练、武器装备水平都是一流的。而唐朝实行半弄半兵的府兵制度,正规军最高时也不超过60万。

宋朝世人误以为弱小的原因,皆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蒙古,对当时所有的国家来说,蒙古都是“千年未有之强敌”,堪称世界第一,而蒙古军征服世界的最强对手就是南宋!从数据上来看:

蒙古征服西辽用了1年;

蒙古征服花刺子模用了1年半;

蒙古征服罗斯联盟(今俄罗斯)用了5年;

蒙古征服波斯和阿拔斯王朝用了8年;

蒙古征服西夏用了10年;

蒙古征服金朝用了22年;

看似积弱的南宋却用了45年!,而且是蒙古军最大规模的调兵遣将,以全国之兵进攻一国,才艰难的取得了胜利。

所以说,宋朝只因重文轻武,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军事实力,再碰上的崛起的蒙古,但要论综合国力,说它是古代世界第一也不为过。

本文标题: 据现代专家统计,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当时世界的80%。 现代科学家是怎么统计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24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金印绿授比金印紫绶高级基础物理学的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怎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