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发现瓜子可以吃 又有哪些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2023-01-28 23:04: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古人喜不喜欢嗑瓜子?嗑瓜子有着怎样的历史,网传只有中国人有嗑瓜子的习惯,当然这个说法不清楚是不是一定准确,但大部分国人对嗑瓜子这...

古人是怎么发现瓜子可以吃 又有哪些历史渊源

古人喜不喜欢嗑瓜子?嗑瓜子有着怎样的历史

网传只有中国人有嗑瓜子的习惯,当然这个说法不清楚是不是一定准确,但大部分国人对嗑瓜子这项技能的确都非常熟练。实际上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人开始尝试嗑瓜子,嗑瓜子这件事可以从宋朝开始说起。我们平时吃的瓜子多为葵瓜子、西瓜子还有南瓜子,在古代最先登场的则是西瓜子,这也是因为西瓜并非是本土水果,而是从国外传来的。如果中国一早就有西瓜,可能嗑瓜子这件事还能往前推个几百年。

众所周知,国人精于饮食,喜食瓜子,不管是西瓜子、南瓜子、葵瓜子,经过炒香后,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瓜子有壳,手动剥开费时费力,面对此况,中国人自有一套,拿起一颗瓜子,放在齿间,轻轻一磕,受到压力的瓜壳从中张开,再用舌尖轻探壳内,瓜仁顺势入口,咀嚼几下,口舌生香,一套配合操作下来,方便快捷,行云流水。

嗑瓜子,是无数人的心头好,中国人如此爱瓜子,除了哪一点口腹之欲外,也能从科学的层面得到解释。瓜子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磕瓜子能够使整个消化系统活跃起来,瓜子的香味刺激舌头上的味蕾,味蕾将这种神经冲动传导给大脑,大脑又反作用于唾液腺等消化器官,使含有多种消化酶的唾液、胃液等的分泌相对旺盛,可以说,不管是饭前饭后,嗑瓜子总是有利无害的。

这样看来,瓜子被当做是国民零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丰子恺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就曾撰文书写过中国人吃瓜子的嗜好,文中写道:

中国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但我以为这三种技术中最进步最发达的要数吃瓜子…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而说起这嗑瓜子,可不是近现代才兴起的,国人与瓜子的缘分还得从数百年前说起,史料有记载,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清代民国愈演愈烈,晚清之前,和当今葵瓜子“当道”不同,当时说的“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民国时期葵瓜子又异军突起,最终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如此看来,我们嗑的不仅仅是瓜子,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北宋:历史悠久,西瓜子首次亮相

如前所说,明清清之前是没有葵瓜子和南瓜子的,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洲作物,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辗转传入中国,最早也是在晚明嘉靖年间。

而西瓜相对来说,历史就悠久的多。

关于中国西瓜的起源问题从明代就已有争论,有人主张中国西瓜五代引种说,有人主张西瓜是中国原产。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转引五代后晋胡峤的《陷虏记》中记载:

自上京东去……隧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 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以此推测西瓜为940年以后由回鹘人从中亚传入新疆引种,随后在中国盛兴,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东郊田家湾唐墓葬出土的“唐代三彩西瓜”,有力地证明了西瓜在唐朝就已经传入了内地。

而另一种说法,主要是依靠对古代文献资料的解读,比如认为“寒瓜”“五色瓜”等都是西瓜的别称。

当然,不管是哪种说法,均可看出最迟在五代以后,西瓜逐步向南传播,南宋初年西瓜的种植在中原及长江流域逐步推广,到南宋中后期西瓜已在江南地区获得普遍种植,而且经过长期的培育与传播,西瓜的品种也逐渐增多,各地方志所记载西瓜品种达50余种。

国人不单培育出了今天我们以食用瓜瓤为主的西瓜,还有专门以食用瓜子为主的西瓜 ,称为籽瓜,这或许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瓜子。

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瓜子”,在当时的幽州,产有一种名为“瓜子”的土产。

之后,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则记载了“嗑瓜子”的习俗:

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

明朝,上下皆食,西瓜子登堂入室

虽说,瓜子首次亮相在宋,可真正盛行成风气的却在元末明初,最早记载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的《王祯农书》:

(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

《饮食须知》又载:

食瓜(西瓜)后,食其子,不噫瓜气。

宫廷中食用西瓜子的情况可以参见晚明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书中记载了先帝(明神宗朱翊钧)“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宫廷御膳的制作方法影响了上层社会对瓜子的喜好。

上有所好,下必兴焉。瓜子在民间也格外受欢迎,万历年间兴起于民间的时调小曲《挂枝儿》有《赠瓜子》一曲:

瓜仁儿本不是个希奇货,汗巾儿包裹了送与我亲哥。一个个都在我舌尖上过。礼轻人意重,好物不须多。多拜上我亲哥也,休要忘了我。

总之,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喜食瓜子。明代人嗑瓜子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习俗。

清朝:种类增多,西瓜子稳坐首位

如前所说,晚明嘉靖年间,向日葵、南瓜引入国内,一个新作物从传入到推广,从观赏到食用,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一种作物的引种成功也有可能是多次引种之后的结果,那么,作物的价值被文人注意并记载下来,则应该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段时间之后的事。所以,南瓜子和葵花子成为主流零食之一,必是清之后的事。

而在清朝中前期,西瓜子依然稳坐“零食热销榜”首位,朝廷内外,上至皇室百官,下至平常百姓,均好食西瓜子。

清初孔尚任的《节序同风录》中即有,“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康熙年间文昭有诗《年夜》,更是记载了西瓜子沿街叫卖的情形:

侧侧春寒轻似水,红灯满院揺阶所。

漏深车马各还家,通夜沿街卖瓜子。

晚清黄钧宰在《金壶七墨》有统计,“计沪城内外茶楼酒市妓馆烟灯,日消西瓜子约在三十石内,外岂复意料可及耶”,“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到了清末,“瓜子,岁获约一万五千余斤,除土人用营销潦河口汉口无大宗”,可见瓜子消费量不可小觑。

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曾在19世纪中叶前后旅居中国大部分地区,阅历异常丰富,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直接而细致的考察,他对西瓜子的描绘很多,中国人对西瓜子的喜爱更让他惊诧,他在书中夸张的将中国比作是“啮齿动物王国”。

古伯察(1813-1860),法国传教士,1839年来华,1844年开始了横穿中华帝国的旅行。上图为其著作《中华帝国纪行》。

而相对来说,葵瓜子和南瓜子在清时期就显得有点落寞了,最早记载葵花子可食的是康熙《桃源乡志》:

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黄白,其子老可食;

在清代,向日葵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食用及售卖也只是偶有记载,后来直到民国时,黑龙江《呼兰县志》才记载向日葵大规模栽培。

再看南瓜,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非常多,远超葵花子,较早的记载如咸丰《兴义府志》:

郡产南瓜最多,尤多绝大者,郡人以瓜充蔬,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

(南瓜)子,市人腹买炒干作食物,终年市于茶坊酒肆,人竞买食之。

南瓜子流行程度可见一斑,可终究是作为西瓜子的替代品,虽然有广泛的食用人群,但是与西瓜子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民国:三“子”鼎立,葵瓜子异军突起

到清末民初,南瓜子、葵瓜子就已经开始流行,瓜子界,也就变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老字号”西瓜子的光环慢慢黯淡,两个新品种,尤其是葵瓜子异军突起,这个被称作是“香瓜子”的小零食,很快就受到国人的偏爱。

民国是一个优雅的时代,嗑瓜子的连串动作显然不那么“优雅”,而这也丝毫不能阻止国人的热情,瓜子钳便应运而生。

黄铜制成,体积轻小,形如剪刀,两边各有不同大小半月缺口二三,以便夹开不同大小的瓜子,和“蟹八件”一样,这把小工具,赋予吃瓜子更多的仪式感。

当然,这也只是富家千金的专属,其他人可没有这么多讲究,依然以嘴嗑瓜子为乐。

萧红眼中的鲁迅,就是一位瓜子不离手的资深粉。别人一杯红酒配电影,鲁迅一根香烟配瓜子,气质这块,拿捏得如此精准!

不止鲁迅对瓜子痴狂,林语堂也将嗑瓜子列为人生的一大乐趣,用他自己的话说:吃瓜子,用牙齿咬开瓜子壳之乐和吃瓜子肉之乐实各居其半。

更夸张的是国学大师黄侃!在暨南大学上课时,他还向自己的学生疯狂安利瓜子,表示耳边没点嗑瓜子的声音,这堂课就算你们听得有意思,我上着也没意思。

嗑瓜子的魔力,由此可见一斑。

直至近现代,瓜子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不仅是消遣闲暇的首选,更是茶余饭后的最佳拍档。

小小的瓜子,千百年来,总是让人念念不忘,或许,我们所贪念的不仅仅是瓜仁的香,而是那些默默地被瓜子惊艳过的时光,是那些最简单随意、最轻松的平常。

关于古人吃瓜子的问题

我已经不只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过关于古人吃瓜子的事了,其中有点点小疑问我知道,劳烦各位帮帮忙。就是有的古人在死之前会吃瓜子,然后没消化掉就死了。N年过后被考古的挖掘出来剖腹后会看到其胃里的瓜子。疑点来了,我看到那些瓜子全都是完整的果仁,难道古人吃瓜子不嚼吗?由于本人化学不好,随便再帮我解释下为什么瓜子不会腐烂之类的消失掉呢??
有些东西科学还真不一定能解释,楼主释然吧~~~~~~~~~~~瓜子,我们推荐口口脆瓜子,无添加剂和防腐剂的瓜子 招12商 扣扣:-3-5-0-5-5-3-9-5-3
那是因为人太老了 没牙了所有整个咽下去了 没嚼所以不烂
..

瓜子古代的名称

瓜子古代的名称

名称为边果。

瓜子是瓜的种子,特指炒熟了的做食品的倭瓜子、西瓜子等,又叫瓜子儿,俗名叫边果。它的种类较多,有葵花子、海瓜子、吊瓜子、西瓜子、南瓜子、黄瓜子、丝瓜子等。

边果,读音为biān guǒ ,意思是瓜子的俗名,出自晚清欧阳巨源的《负曝闲谈》第二九回:“等到杯筷上来,安排停妥, 天喜在旁边便叫拿边果,这边果就是瓜子。”

扩展资料:

瓜子营养丰富,香气诱人,西瓜子能健胃、利肺、润肠;葵花子富含脂肪酸和维生素E;南瓜子具有驱虫作用。南瓜子能刺激舌上的味觉神经,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健康和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

嗑瓜子的习俗在中国明朝很流行,清末以前主要用西瓜子。自清末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葵花子在中华民国再次兴起,非常流行。

嗑瓜子大概最早兴于北方,这不仅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历史文献中,更为客观的原因是北方冬季漫长,农闲时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嗑瓜子的习俗就这样蔓延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边果

瓜子并不是近些年来的新鲜产物,早在很久之前,古人们就已经领略到嗑瓜子的快乐,但最早征服人们的并不是现在常见的葵花籽,而是西瓜籽。如今更是形成了葵花子、南瓜子和西瓜子三足鼎立的局势?这些“闯入者”又是如何奠定地位的呢?



瓜子最早的记录是在北宋时期,在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中,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瓜子”。之后在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记载了“嗑瓜子”的习俗:“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至于嗑瓜子的习俗从何而来,据学者研究可能流传自北方。不但是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的历史文献中,更由于北方寒冷而漫长的冬季,又是处于农闲时间,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

向日葵和南瓜是来自北美洲的作物,前者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美洲之后辗转传入中国,大概是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一个新物种的引进到推广,往往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甚至是多次引种之后的结果,所以作物的价值以文字的记录进行记载,必然会在社会上传播一段时间,因此南瓜子和葵花子作为当时的主流零食,还要向后推迟一段时间。



最早记载葵花子可食用的是《[康熙]桃源乡志》:“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黄白,其子老可食。”最早记载葵瓜子售卖的是《植物名实图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头晕,滇、黔与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而最早记载向日葵大规模栽培的是民国(黑龙江)《呼兰县志》:“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由此可见葵花子直到民国时期才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流行零食。



南瓜子比葵花子流行得要早些,同样记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中,但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远超葵花子,在咸丰年间(贵州)《兴义府志》中可见,“郡产南瓜最多,尤多绝大者,郡人以瓜充蔬,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此外,还有“(南瓜)子,市人腹买炒干作食物,终年市于茶坊酒肆,人竞买食之”等,南瓜子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南瓜子大概从晚清开始流行,葵花子大概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所以在晚清之前的文献中提到瓜子,基本都是西瓜子。



西瓜自引入之后数百年间的品种分化,从元代开始,各地方志所记载的西瓜品种达50余种,不仅有以食用瓜瓤为主的西瓜,还有专门以食用瓜子为主的西瓜,也就是能“食则以拳打之”的籽用西瓜,果实小但籽又多又大,瓜瓤味淡,后者在不同地区称呼也不同,有打瓜、籽瓜、子瓜、瓜子瓜等。最早记载食用西瓜子的文献可能是元代的《王祯农书》:“(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而西瓜子至迟在元代就已经开始作零食食用,甚至有可能追溯到北宋初年。

宫廷中食用西瓜子离不开明神宗朱翊钧,在晚明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中,就记载了明神宗“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宫廷里烘焙大量西瓜籽,宫廷中瓜子的制作方法进一步影响民间,更是一路火爆到了清朝,清初孔尚任的《节序同风录》中即有,“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的记载。



在清中前期的相关记载中,“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到了清末,“瓜子,岁获约一万五千余斤,除土人用营销潦河口汉口无大宗”,由此可见瓜子的消费量不可小觑。到如今,瓜子不仅是茶余饭后的聊天必备佳品,更是火车上“花生瓜子矿泉水,啤酒饮料火腿肠”中一员,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瓜子已经成为人们手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名称为边果。
瓜子是瓜的种子,特指炒熟了的做食品的倭瓜子、西瓜子等,又叫瓜子儿,俗名叫边果。它的种类较多,有葵花子、海瓜子、吊瓜子、西瓜子、南瓜子、黄瓜子、丝瓜子等。
边果,读音为biān
guǒ
,意思是瓜子的俗名,出自晚清欧阳巨源的《负曝闲谈》第二九回:“等到杯筷上来,安排停妥, 天喜在旁边便叫拿边果,这边果就是瓜子。”

扩展资料:
瓜子营养丰富,香气诱人,西瓜子能健胃、利肺、润肠;葵花子富含脂肪酸和维生素E;南瓜子具有驱虫作用。南瓜子能刺激舌上的味觉神经,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健康和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
嗑瓜子的习俗在中国明朝很流行,清末以前主要用西瓜子。自清末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葵花子在中华民国再次兴起,非常流行。
嗑瓜子大概最早兴于北方,这不仅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历史文献中,更为客观的原因是北方冬季漫长,农闲时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嗑瓜子的习俗就这样蔓延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边果
嗑瓜子的习俗在我国明代已经流行,晚清之前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民国时期葵花子又异军突起,大受欢迎。嗑瓜子大概最早兴于北方,这不仅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历史文献中,更为客观的原因是北方冬季漫长,农闲时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嗑瓜子的习俗就这样蔓延开来。

向日葵是明末清初才从美洲传中国,也是通过葡萄牙、西班牙。是原产在墨西哥附近的一种植物,墨西哥人很早种植它,而且把种子当作食物来使用。一直到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才引入欧洲,再传播到南洋一带,再传播到中国的华南和江南。17世纪一位佛兰德斯人到英国宫廷当画家,他的一张画出现了向日葵,这说明在当时向日葵花在英国权贵人家里才会种植、观赏,所以他才会当作稀奇的事物画到自画像里。在16世纪、17世纪传到中国沿海地区,比如浙江华南的地方,当时主要是观赏来种植,一直到清初的时候,很多书里记载还是当作观赏植物,到嘉庆时代云贵一带人才种植它,种子拿出来炒熟吃。
明代好多小说里会写到吃瓜子之类,当时吃的瓜子肯定不是葵花子,或是西瓜籽,西瓜传入中国也是晚进的事情,一种是魏晋时候传入中国,有两种说法,一种魏晋时候传入中国,称作寒瓜,主要在权贵家里,传播很小。另外一种说法是五代和宋初传到中国,当时比较明确记载了,而且在南宋官员出使到北方的金国,看到当地的瓜很少吃就带回临安周围,很快就大面积种植。两宋之交,西瓜才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大规模普及开来,大家也开始吃西瓜籽。南瓜子和葵花子差不多,南瓜也是美洲植物,明末清初传到中国来的。并没有特别明确证据,猜测葵花子、南瓜子,清末变得流行可能和当时中国的鸦片馆和青楼蓬勃发展有关系,在这样场所里大家都需要嗑瓜子这样的东西。

到了清末,关于向日葵的记载开始多起来,也知道它“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但并未大面积种植,直到1930年,才是“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以这样的种植规模,人们想日常零食,恐怕并不容易,而此时距《红楼梦》成书已170多年了。
《红楼梦》第八回中,有这样的描写“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却没有说是什么瓜子。古代瓜子种类繁多,炒食的有三种,即南瓜子、西瓜子和葵花子,而苦瓜子、丝瓜子、冬瓜子、甜瓜子只能入药,显然不在其列。
一般认为,曹雪芹逝于1763年,黛玉想嗑,只能在此之前,而向日葵是美洲舶来植物,此时在中国尚未流行。
关于向日葵的最早物证,是1519年河南新安紫荆山玄天上帝殿盖瓦残片上的葵花图案,但并无相关文字记录,当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工匠们常按西洋客户提供的图样来制作,所以不能坐实“当时中国已有向日葵”之说。
事实是,直到明代末期,人们对向日葵的概念依然混乱,1621年《群芳谱》中记载了向日葵,却分别按“西番葵”和“丈菊”记了两次,可见作者并没见过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没提向日葵。
到了清末,关于向日葵的记载开始多起来,也知道它“瓜子炒熟味甘香,每斤值三四十钱,子可榨油”,但并未大面积种植,直到1930年,才是“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以这样的种植规模,人们想日常零食,恐怕并不容易,而此时距《红楼梦》成书已170多年了。
如果林黛玉嗑不到葵花子,那么她也嗑不到南瓜子,因为后者同样是美洲植物,传入中国的时间、推广速度等,应该差不多。倒是西瓜子比较有可能,因为西瓜在五代时传入中原,南宋时已在南北广泛种植。
据1751年锦州海关奏报,“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仅西瓜子一项,年获关税就达1-2万两,可见生产规模惊人。
古代西瓜分两种,一是食瓤,一是食籽,后者又叫“打瓜”,过去老北京郊区多打瓜田,成熟时,来往行人可免费吃瓜,但必须将籽留下。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曾说:“假如有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饮茶喝酒,桌上肯定会有西瓜子作伴”。考虑到曹雪芹后半生都生活在北京,《红楼梦》也在北京创作,而当时北京又是“打瓜”生产的重要基地,北京西瓜子是宫廷糕点的必备之物,则林黛玉所嗑,应该是西瓜子。
那么,葵花子为何能后来居上,压倒西瓜子呢?因为葵花耐盐碱,比普通小麦强60%,比玉米强一倍,特别适合在北方种植,且种向日葵可以肥田,其茎烧成灰后,加水熬干,可制碱,充肥皂之用。
向日葵的普及带来意外好处,就是此前中国农民很少食油,而向日葵“每地一亩,能收子约五十斗,每斗可打油一升”,改善了饮食结构。随着葵花子的普及,民国时老北京还出了一道名菜,用葵花子和鲤鱼制成,名为“李逵闹东京”。

中国古代主要吃的是甜瓜子,马王堆汉墓和最近的海昏侯墓中都曾经出土过,和今天的甜瓜子没什么区别。西瓜子在五代传入,南宋已广泛种植。而葵花子,南瓜子是到明末清初后才传到中国。

另外还有金瓜子,即形状如香瓜子的金块。
  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种称谓,同金锞子一样作为货币最初流通于民间。而没有标明公估公议的散碎银子后来却没有所谓“银瓜子”的称呼,这反映了古人对这种贵金属流通货币的珍视程度。金瓜子因其形状和冶炼技术而著称,没有固定模具,没有具体的重量要求,甚至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两枚金瓜子,使得这些碎金子的冶炼随其天性,古朴可爱,浑然天成。
  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二十克到三十克之间,按古时金银锭的标准大概为一两左右。自古以来金银的兑换标准在一比十左右浮动,明末至清朝中叶比例有所增加,到了清末,甚至达到一比二十。普通民众贸易中是用制钱交易的,制钱与银锭的兑换又是一个“零兑整”的超大比例,一两金子的确切价值如果兑换成现在的标准,当在二十万人民币上下。
  金瓜子的这些特点使得使用和拥有它的人必须是王公贵族、名流大贾,明朝初年朝廷规定民间不能流通金银,后来虽有所放宽,历代统治者却没有放弃用制钱聚敛财富的手段,事实上到了清朝,金瓜子已经成为皇帝一个人的御用之物,皇帝自然不会去购买什么,而是专门用来赏赐后宫及大臣,金瓜子便和皇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瓜子的来源是向日葵,向日葵被发现后,人们觉得它是花又是食物,所以广泛传播,之后又出现了很多种口味的瓜子。

古人过年时也流行嗑葵花籽吗?

一般不会。 

葵花籽是向日葵的果实,中国人把葵花籽当作零食,开始食用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清朝的乾隆年间,不然古人的书籍里不会没有记录。而葵花籽替代西瓜子,成为市面上一种常见的零食,则是在晚清的时候。

嗑瓜子流行的时间

嗑瓜子在民国开始了爆发式的流行,丰子恺曾专门写过一篇《吃瓜子》的文章,他在文中说中国人人具有吃瓜子博士的资格,少爷、小姐,甚至是小孩子都掌握着咬瓜子的绝技,酒席上、茶楼上有无数咬瓜子的圣手。

他还说“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要‘消磨岁月’,除了抽鸦片以外,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虽然暗含讽刺,也足以证明吃瓜子在民国的流行。可以说,从那时起,瓜子就稳稳地占据了中国零食界扛把子的地位。

在两千年前,南方的祖先种植和吃什么?什么是“谷物”?

中国的农业文化有着悠久的 历史 。近日,中科院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蒋洪恩表示,经研究小组鉴定,从刘海浑侯主墓粮库中提取的植物遗存有米、粟、麻、瓜、李等。这为追溯西汉先民的农业活动和植物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证,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以及墓主的饮食偏好。来看看2000年前的海浑侯县,地上的庄稼吧!

一、2000年以前南方的“五谷”是什么?

先秦两汉文献记载了先民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但“五谷”的具体含义从古至今尚未确定。

姜认为,考古发掘的植物遗存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进行交叉验证,为研究汉代先民的植物利用和农业活动提供了直接证据。在海浑侯爵墓粮仓中发现的米、粟、麻的遗存,证明这三种粮食早在汉代就已成为重要的栽培作物,也是江南“五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粮食有米、麦、粟、粟、豆、麻。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粮食,与海浑厚墓一样,也是米、粟、麻。

从考古发现来看,“五谷”的具体组合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南部海浑侯爵墓和马王堆汉墓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与汉墓北部无(或少)米多、小米多、小米多、小麦多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考虑到当时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不是稻米,汉代黄河流域的“五谷”往往是“粟、粟、麦、豆、麻”,北方一些墓葬中有稻米作为陪葬品很可能是身份的象征。

二、王子吃瓜子时不吐瓜子。南方贵族爱梅

研究发现,虽然不同地区的埋藏系统具有区域特征,但植物埋藏物中存在颗粒。根据汉代“死如命”的观念,墓主所用或所爱的东西将被埋葬在汉墓中。海浑侯墓中发现的五种食用植物可能与刘生前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结合2021年底考古学家在刘遗骸腹部发现的瓜子,粮库新发现的瓜子证实了刘侯爵的主要饮食习惯——喜吃瓜肉,不爱吐瓜子。

“瓜子的吃法不一样。有些人会把果肉掏空再吃一次。有些人喜欢吃果肉,讨厌吐瓜子的麻烦。刘属于后者。”姜说,马王堆一号墓的辛追夫人也和他有着相似的饮食习惯。在两具遗骸的腹部发现了瓜子,这表明瓜子在他们死前不久就被吃掉了。可见,西汉时期江南贵族普遍食用瓜类。

另一种延续至今的小吃是梅,它在汉代受到贵族的青睐。姜说,在南昌海浑侯爵墓的粮仓里发现了大量的梅花石,但不清楚是否经过加工。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梅核、梅,以及记载梅、梅、元梅等加工品的竹简;广西桂县罗伯湾一号墓(墓主为西汉高官)也出土了李、杨梅等水果。这些都反映了南方李的种植和利用。李在长江流域的消费十分普遍,加工技术成熟。

三、为什么这些植物遗迹可以保存2000年?

“这与海浑侯爵墓长期浸泡在地下水中有关。”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公元318年),豫章县发生大地震,将海浑县等原豫章古县淹没在鄱阳湖中,也导致海浑侯爵墓坍塌,棺材室被地下水淹没,杨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南昌西汉海浑侯墓考古队队长。

不同类型的文物需要不同的“保鲜”环境。杨说,刘的棺材在泥水中浸泡了很长时间,甚至他的尸体也已经腐烂,所以研究人员甚至无法对其进行DNA检测。“但是,从粮库仓库中提取的水稻、谷子、大麻、甜瓜、李子和其他植物的植物遗骸就像这种浸水环境一样,因此可以保持新鲜。”

研究人员发现,水稻、小米、亚麻和李子是棕色的,甜瓜是土黄色的;水稻的小花已经变大,水稻和谷子的颖果和大麻种子已经退化,但甜瓜和李子的种子保存相对完好。
本文标题: 古人是怎么发现瓜子可以吃 又有哪些历史渊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00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神的存在彻底违背了所有物理定律和自然规律,假设有一位神存在,那不得推翻整个物理学和自然科学吗考古学家冯时说河图是银河,洛书是八角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