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对中国有什么伟大的贡献

发布时间: 2022-12-15 23:00: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刘禅对中国有什么伟大的贡献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董事长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

刘禅,公元223年继承皇位,到公元263年下台,在位时期为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在那种多方势力割据、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在位时间这么久,没有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是不太行的。很多有很多人说都是因为诸葛亮的辅佐,但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仍旧做了将近三十年的皇帝,也不能说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三国志》有记载刘备给刘禅写的遗诏,其中有一段话大致意思是:诸葛亮在射君面前对刘禅大加赞善,射君把他的赞词传达给了刘备,刘备听后非常高兴并予以勉励。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还是赞赏有加的,刘备也非常认同诸葛亮的看法,由此可见刘禅绝非是一个鲁钝的人。  为了能够让刘禅学多识广,掌握治国的本领,刘备就让他多看一些治国的书籍,比如《韩非子》、《管子》邓书,并且让诸葛亮亲手摘抄书本的内容让刘禅阅读;又让刘禅拜伊籍为老师,让他跟着学习《左转》。此外,还让刘禅学习武功。  不仅如此,在对于北伐的问题上,刘禅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之处。在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对诸葛亮进行的劝说,认为诸葛亮刚回来,还没休息好又想要北征,十分的劳神。虽然诸葛亮不理会他的规劝,但是刘禅还是仍旧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的决定的。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就马上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  真实的刘禅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后主刘禅成为了一位名人,也让他成为了众人眼中软弱无能的昏君。但是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刘禅不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同时也是在历代亡国之君中年龄最大的,下场也没有很悲惨。若是只凭他的昏庸无能,怎能执政这么久,存活那么久呢?所以,他并不像众人说的愚钝,相反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刘禅从小吃紧苦头,不同于其他的皇室后代。在小沛大败后,刘备受曹操的进攻,丢下家人落荒而逃。那时的刘禅才没几岁,随别人到了汉中,被人所卖。后来关中大乱,刘括逃到了汉中,因为需要奴仆服侍,由他人介绍,刘禅被买去当了书童。后来,在一次他们的对话中,刘括认为刘禅的谈吐不凡,于是将他收为了义子。三年后,刘备夺回了益州,派部下去汉中寻找刘禅。刘禅在刘括那得知了消息之后,便一个人去见了简将军。二人在见面之后,刘禅一一回答了简将军的问题,最后,简将军认为这位侃侃而谈的少年正是当年赵云抱在怀里的阿斗。那时任汉中都督的张鲁,为了讨好刘备,亲自送刘禅回到益州,之后刘备便立刘禅为太子。  从这段少有人知道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年少时期的刘禅尝过各
历史上的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刘禅的结局也是挺好。刘禅继位以后,面对非常强势的诸葛亮,她只能装傻充愣。这样才可以避免诸葛亮取而代之。但是后来为我的实力实在是太大了,他已经无力抗衡。他投降了魏国活了下来,享受荣华富贵。
从这些可以看出,刘禅是非常有见识的人物。
历史上真正刘禅是怎样的其实真实历史上的刘禅,给人留下的印象绝对不同于电视剧中的懦弱形象。刘禅能在皇帝位置上坐41年,就足以说明他不是一个昏君,在整个中国的历代皇帝中,刘禅在位的时间都能够排在前列,说他是一个昏君,想比必很多人会不赞同吧?尤其还是在那个战乱年代。

那么,为何刘禅会给大家留下这种平庸的印象呢?这其实也是他的无奈。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才17岁,都还未成年,很多事情还不是特别懂,蜀汉朝局复杂,中间益州派和荆州派势同水火,年幼的刘禅是解决不了这些事情的。

所以最终刘备才会让诸葛亮和李严一同辅政,然而才没过多久,在斗争中,李严不敌诸葛亮,被干趴下了,整个蜀汉的大权都落入了诸葛亮手中。你说刘禅面对这种情况,他能怎么做?蜀汉上下事宜,全部由诸葛亮决定,刘禅都相当于被架空了,他没有办法施展才华啊,所以历史上才会对他评价为平庸。

幸好诸葛亮为人正直清高,只是做事,而没有夺取皇位的打算。诸葛亮当政期间,如果他愿意,是完全有可能篡位自立的,只是他不愿意。而刘禅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对于诸葛亮,他是又爱又怕。诸葛亮能者多劳,自视甚高,认为刘禅才智不够,所以至死都没有将大权归还给刘禅,大家不要忘了哦,此时的刘禅年纪已经不小了,然而诸葛亮仍然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而诸葛亮去世后,大权又交由蒋琬和费祎,这些都是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你说此时刘禅为何不夺权?那是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啊,人家之前早就做好了铺垫,只待诸葛亮去世,新人就上场了。而且这几个人也确实是有为之臣,他们处理国政,也确实有一套,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在这后诸葛时代,刘禅的大权还是在这些大臣手中,他自己根本没有事情可做。

很多人又说道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其实这在古代王朝这是一个无解的事。对于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马上天子来说,宦官确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群体,仅仅是照顾一下自己的起居而已,朝政、军队他都可以自己动手管理。但是对于长居深宫的皇帝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刘禅这种情况,大权都是底下几个大臣身上,其他人也都不听话,连他自己都不被允许到处乱跑,他能依靠谁来掌权呢?只有宦官啊,对于这些长在深宫的皇帝而言,宦官才是最得力的打手,夺权需要他们,就算他们乱来也无所谓,只要不威胁到皇帝,到时候处理宦官肯定是比处理那些手握大权的大臣容易。

所以综合看刘禅这一生,掌权的时间不是非常多,是他不想吗?怎么可能,那都是被迫无奈啊。在诸葛亮和后诸
历史上刘禅很聪明,只是他生错了年代,在蜀国走向末路,魏国空前强大的情况下,他只有选择这种方法,也许他有一些问题,但是人不是完人,他至少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如果非要说一个恰当点的说法的话,他只是一个没有野心很热爱自己生命的聪明人。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刘禅在位41年,是同时期君主在位时间最长的,除去诸葛亮辅佐的时间,还有29年,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人,他不笨。

再来看一下他爹在位时间时候手底下的猛将,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等一系列的猛将,而到了刘禅,死的死,老的老,诸葛亮也没有当年如此的智慧,当时他手底下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少很少,而且当时魏国可以说空前强大,。《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个敏字可说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诸葛不是有心讽刺了?《晋书·李密传》中也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要记住,刘禅执政的时候,手底下的资源,并没有他老子那么多,所以,他强撑了那么多年,不容易。

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哪三大优点,足以称为一代英主?

对于“刘阿斗”这个名字,大家都十分熟悉,他就是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禅。刘阿斗的知名度在中国是很高的,成语、俗语和歇后语就有“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但这些词汇都是贬义词,几乎成了“胸无大志”、“窝囊废”、“昏庸无能”的代名词。其实,这样议论与定性对刘禅来说是很不公正的,虽说他比不上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但也称得上是个仁慈、开明的贤君。


君臣和睦,仁慈大度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君臣和谐的情况是很少的,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专制残暴、疑神疑鬼的君王,他们对位高权重的臣子往往不放心,必欲除之而后快。而臣子“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诚惶诚恐,察言观色,顺着君主说话,稍有闪失就可能会被诛杀。

可刘禅却不是这样,他与诸葛亮等大臣的关系一直都很和谐。诸葛亮等人大权独揽,但刘禅丝毫没有猜忌之心。

为什么刘禅那么大度呢?这大概与他的身世与经历相关。

刘禅前半生的经历是相当坎坷的。据《三国志》引述《魏略》说:


“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冲至,边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审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凤人刘括避乱人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遭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谢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乃为洗沐送馆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初备以请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神本闲于政,遂总内外。”


当然,对此史书有不同的记载。装松之说:刘禅“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于长坂,备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不管怎样说,刘禅是在战乱中长大成人的。

在东逃西窜中,他看到了战争的悲惨和将土们惨不忍睹的牺牲场面,看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悲剧,也许他还看透了浸透着血的“江山”,看透了这个残酷的人类世界...

所以,刘禅是比较仁慈的。他经常说:“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常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

虽然诸葛亮上表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但纵观刘禅的一生,他除了曾经有过重用官黄皓的错误之外,还没有发现其他特别恶劣之处。另外,重用黄皓所造成的后果,也没有三国演义》上所说的那么严重。

在君王的地位上,刘禅总是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努力保持着高层的和谐状态。刘备与诸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土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美妙”的君臣关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史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葛亮而与强魏抗衡。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于刘禅。北之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像对待孩子一样耳提面教刘禅“亲贤臣,远小人",青年天子刘禅则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但刘禅总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枢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10千米相迎。诸葛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他也没有固己见。

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战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重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头脑清醒,处事果断

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规劝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的老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犄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

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后主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有人情味。刘炎的妻子胡氏人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炎的猜疑。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入宫廷朝贺的礼节。对于姜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的说法,后主并没有诱过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奴才而已。”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明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得多,不失为第二代领导人的风范和气质。


爱惜民众,不战而降

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做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刘季玉。

刘季玉就是刘璋,季玉是他的字。他的父亲叫刘焉,长期治理西蜀。刘焉去世后,刘璋成了西蜀之主。当时,相比较于中原一带军阀混战、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西蜀是比较稳定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民殷国富”。后来,刘璋为了对付汉中的军阀张鲁,请刘备来帮忙,结果开门揖盗,刘备的铁骑横扫益州土地,最后一直打到成都城下。

毋庸置疑,刘备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可是事情到兵临城下的地步,刘璋该怎么办呢?按照封建统治者的一般做法,是动员所有的臣子、士兵与民众进行顽抗,哪怕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另外,中国传统的观念是“不成功便成仁”,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壮烈牺牲就会受人景仰,就会留名千古、永垂史册。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慷慨激昂、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后面的真正意图是保卫帝王的“江山"…

刘季玉现在也遇到了这样窘迫的局面。可是,令人钦敬的是刘季玉对此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措。请看《三国演义》对当时情况的描写:


璋曰:“吾之不明,悔之何及!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董和曰:“城中兵尚有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曰:“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城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众人闻之,皆坠泪….


史书《三国志》对其事也是这样记载的:


“先主(刘备)至葭萌,还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威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这就说明,《三国演义》是按史实写的,没有进行艺术加工,刘季玉就是这样一个人。刘季玉不顾将士们的忠心相劝,决意放弃江山,败坏自己的名节,其原因是不忍看到百姓们遭受更大的苦难……

这真让人感慨啊!这样的“人主”中国历史上多乎哉?不多也。刘季玉是风毛静角的一位。

刘璋投降了,西蜀百姓因此没有遭受更大的灾难,士兵也没有付出更多的生命代价。刘备占领益州后,却一直穷兵默武,战争连年不断,天府之国、千里沃野一片萧瑟,蜀民死伤无数…

刘禅当时的做法与刘季玉十分相似。魏兵兵临城下,刘禅的儿子刘谌劝说父亲说:“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攻击,可获全胜。”可刘禅不听,还比责儿子说:“汝欲令满城流血耶?”在对待国家与人民的存亡问题上,刘禅更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在重大的选择面前,刘禅像刘季玉一样当断则断,放弃自己的“名节”和政治面子,尽量减少人民的损失与无谓牺牲,甘愿献出“江山”。如此决策,与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卖命的众多封建帝王相比,不知进步了多少年、多少代。

然而,因为刘季玉与刘禅是投降敌人的,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很不光彩的。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宁死不屈”,是“斗争到底”,是“流血牺牲”,是“为国捐躯”,是“杀身成仁”,其他什么也不计较,哪怕你是为了老百姓,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为了社会的安定。虽然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少死人、少破坏社会财富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刘禅谦虚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从谏如流。他也是一个能够体恤下属和百姓的人,不草菅人命。另外,他也明白自己才能不足,明哲保身。
没有兴师北伐,没有劳民伤财;开城投降,让百姓免受战争之苦;理智应对旧礼俗免遭内部争乱之苦。
我认为的三大优点有:1.重用诸葛亮,庞统等人。2.诸葛亮死后多年,占领西川。3.战败后,为了全城百姓投降,且能屈能伸。

刘禅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刘禅后期对蜀国有哪些贡献?

不知道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刘禅写的一直像一个累赘,从小时候就开始各种坑爹,长大了后继承刘备的皇位也依然没什么作为。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刘禅真的有这么无能么?蜀国最后的处境估计换成是谁都没办法逆转了,但是刘禅的一个决定拯救了很多百姓还有士兵的性命,从这点上来看还是继承了刘备某些优点的。

自从曹丕称帝后,三国的序幕正式拉开,曹丕称帝后的第二年,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自此三国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在三国时期,一共诞生了很多皇帝,然而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却是蜀国皇帝刘禅。

说到刘禅,很多人都会给他打上昏庸的标签,然而刘禅却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就能说明刘禅的能力,刘备死后,年仅17岁的刘禅登基称帝,此时诸葛亮掌控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刘禅不得不一切听从于诸葛亮,诸葛亮一心北伐,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六次北伐,然而由于两国国力的差距,六次北伐全都以失败而告终,多年的北伐不仅将蜀国的国力耗费一空,也给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其实,刘禅曾委婉的劝谏诸葛亮停止北伐,休养生息,然而诸葛亮固执己见,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置整个蜀国于不顾,最终将蜀国带向了深渊。

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国力迅速衰弱,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依然将蜀国维持了29年,可谓十分的不易,如果没有几分本事,刘禅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虽然手握十几万大军,然而为了全城百姓的着想,刘禅还是选择了投降,这是刘禅善良的一面。另外一点,刘禅深知以蜀国的国力,被魏国吞灭是早晚的事,与其负隅顽抗,还不如早日投降,也能落得个好下场。

在投降魏国之后,刘禅为了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处处忍让,当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蜀国时,刘禅对司马昭说道:“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辱骂,认为刘禅是一位软弱无能之人,然而在当时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刘禅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与其说刘禅这是软弱的行为,倒不如说这是刘禅智慧的一面。

然而千百年来刘禅一直被认为是昏庸无能之人,或许这也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吧,毕竟《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很多人有如此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一点,后世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伟大,便会刻意贬低刘禅,刘禅有多蠢,那么就越能突出诸葛亮的伟大。
本文标题: 刘禅对中国有什么伟大的贡献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55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将生鸡蛋放到老陈醋里会发生什么历史的教材内容都知道,为什么看不懂考试的题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