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谋士---蒯通,是一个合格的谋士吗

发布时间: 2022-12-15 18:02: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楚汉时期最著名的四个谋士,你都知道哪几个1、范增,项羽的谋主,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论谋略估计比张良还要高一些,可以说深不可测,曾为...

韩信的谋士---蒯通,是一个合格的谋士吗

楚汉时期最著名的四个谋士,你都知道哪几个

1、范增,项羽的谋主,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论谋略估计比张良还要高一些,可以说深不可测,曾为项羽出谋划策,打的刘邦和韩信不要不要的,无奈项羽刚愎自用,气死了范增,使得刘邦扳回局面,丢了天下。楚汉第一谋士非范增不可,项梁称范增有“王佐之才”,司马迁对其评价也是相当高。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对群臣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之所以被我所擒也。

2、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一生算无遗策,奇计百出,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全身而退,被誉为谋圣”,张子房名不虚传。张良擅长阳谋,但触发条件较高,比范增还是差了。一些历史有记载,张良和范曾交谈时,张对范称呼为前辈,姜终究还是老的辣。

3、陈平,楚汉时期最坏、最损的一个谋士,阴坏阴坏的……各种坑爹奇计,谁都算计,什么下三滥手段都用的出,和三国时期的贾诩差不多,陈平自己都说他的计谋太阴毒。

4、蒯通(蒯彻),韩信手下最厉害的谋士,战略眼光独特,能言善辩,智计不输张良、陈平,连太史公都说蒯通的计谋实在厉害!蒯通曾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劝韩信割据称王,无奈韩信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最终被吕后所杀。韩信死之自叹“悔不用蒯通的计谋”。蒯通自知韩信必亡,韩信死之前装疯逃了,可叹一身才华错头韩信门下,没有像张子房那样名垂史册。
1、范增,项羽的谋主,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论谋略估计比张良还要高一些,可以说深不可测,曾为项羽出谋划策,打的刘邦和韩信不要不要的,无奈项羽刚愎自用,气死了范增,使得刘邦扳回局面,丢了天下。楚汉第一谋士非范增不可,项梁称范增有“王佐之才”,司马迁对其评价也是相当高。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对群臣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之所以被我所擒也。
2、张良,刘邦的重要谋士,一生算无遗策,奇计百出,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全身而退,被誉为谋圣”,张子房名不虚传。张良擅长阳谋,但触发条件较高,比范增还是差了。一些历史有记载,张良和范曾交谈时,张对范称呼为前辈,姜终究还是老的辣。
3、陈平,楚汉时期最坏、最损的一个谋士,阴坏阴坏的……各种坑爹奇计,谁都算计,什么下三滥手段都用的出,和三国时期的贾诩差不多,陈平自己都说他的计谋太阴毒。
4、蒯通(蒯彻),韩信手下最厉害的谋士,战略眼光独特,能言善辩,智计不输张良、陈平,连太史公都说蒯通的计谋实在厉害!蒯通曾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劝韩信割据称王,无奈韩信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最终被吕后所杀。韩信死之自叹“悔不用蒯通的计谋”。蒯通自知韩信必亡,韩信死之前装疯逃了,可叹一身才华错头韩信门下,没有像张子房那样名垂史册。
当然,还有韩信,萧何

蒯通是韩信的谋士,为什么刘邦后来要煮了他?

蒯通是韩信的谋士,他曾经想要策反韩信,让韩信离开刘邦的阵营中自立为王,走上创业的道路,只可惜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意见,最终被刘邦消灭。他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这个学派在和平时代没有什么太大作为,他们是所有学派当中唯一希望天下大乱的学派,纵横家在封建王朝历史上人数不多,但每一个人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可以左右天下大势,苏秦张仪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蒯通精通厚黑学,他已经看清刘邦的真面目,看清一个帝王背后伪装面具下隐藏的残酷无情。

韩信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必将成为一枚弃子。他强大的军事能力会对刘邦造成极大的威胁,刘邦为了自保,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会让韩信消失在这个世上。蒯通早已看清了一切,看穿了刘邦的阴险黑暗,他现在作为韩信的谋士,应该为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

当时韩信占领齐国,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资本。刘邦和项羽都对韩信抛出了橄榄枝,现在成为了决定这场战争的重要因素,他投向哪一方就掌握战争的主动优势,现在韩信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继续跟随刘邦,第二转投项羽,第三自立为王。蒯通提出的就是第三个建议,这样就会形成天下三分的局势。

韩信被杀以后刘邦派人四处寻找蒯通。蒯通后来被带到大殿上面见刘邦两个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对话,蒯通不愧是用嘴皮子吃饭的谋士,三言两语化解了自身的危机,刘邦并没有杀死他,而是允许他告老还乡。韩信已经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蒯通对于自己构不成任何的威胁,刘邦确实也没有杀死它的必要性,留着他还能显示自己的宽大为怀。

韩信临死前唯一提到的人,刘邦知道后说:煮了他!这是为何?

韩信临死前唯一提到的人,刘邦知道后说:煮了他!这是为何?那个人下场为何这么惨?

据记载描述,韩信在临死前曾说过一句话,悔不停蒯通之言,而题目里所指的这个唯一提到的人就是蒯通,至于刘邦知道后为何说要煮了他,那是因为刘邦认为此人太过于功利,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而且在此前蒯通也不为自己所用,所以说无用之人,留着何用,不如了结其性命以绝后患。

但是蒯通是个极其聪明之人,在之前他多次权韩信自立为王而韩信犹豫不决之后,选择装疯卖傻就可以看出来。在知道刘邦要其性命之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自己保留一条性命,这种自保能力试问还有谁,在此方面,韩信自然是敌不过蒯通的,韩信若是懂得自保,也不至于落得如此境地。

另外一点,个人认为蒯通是个极其有远见之人,这点和韩信也是有着天壤之别,在我看来,韩信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实在是欠缺远见。蒯通看出韩信是不可能被刘邦所容的,劝韩信尽早自立为王,但是韩信自诩功高,刘邦必定不会对自己下手,所以蒯通只能是疏远韩信。

再来说说韩信,个人认为韩信最终的惨烈结局其实与他个人的性格多有关系,韩信是个犹豫不决之人,也没有用人不疑的这种觉悟,所以说在周围压根没有防护线的同时,他个人站在光圈之中,享受着个人主义的狂妄之时,又怎么能不让刘邦心生忌惮。另外说实话,韩信要真的造反自立为王,私以为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

蒯通,他是韩信身边的谋士,同时也是一个辩才 一个阴阳家,他劝说韩信造反,并且用到了张耳和陈馀的例子。他的下场不惨,属于老死的,因为他也劝服刘邦放了他。
这个人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刘邦觉得这个人对他不敬,也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所以才会下令杀了他。
因为韩信所提到的这个人是蒯通,而刘邦认为这个人会威胁到他的位置,所以才会下狠手杀了他。
韩信临死前唯一提到的人人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蒯通,刘邦觉得蒯通这个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不能所用,就把他杀了。

蒯通给韩信出了什么计谋,教他怎么造反

蒯通作为一个谋士,他曾给自己的主子韩信出过很多计策,但是他最为出名的,那就是两个,第一是乱齐之策,第二是三分天下。而韩信只采用了前面一个计策,另外一个他拒绝了。

可以说就是因为韩信的拒绝,历史的天平秤就偏向于汉,足见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的影响力很大,足以改变整个局面。

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韩信在攻破齐国之后,连续占领了72个城池,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了当时“楚汉争霸”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对于韩信来说,这时候背叛,可以说是绝佳的机会,当时争斗中的双方都不敢得罪韩信。那些谋士,就动了歪脑筋,就想鼓动韩信选择自己那方。第一个去劝说的人是武涉,他想要叫韩信中立,让他互不相帮,但毕竟他是楚军的人,其说服力毕竟有限。


扩展资料

蒯通本来是赵国人,羡慕齐国多贤俊,并且有很多学术殿堂,就客居在齐国。蒯通的第一次登场就很精彩,陈胜起义之后,连续攻打各国,将要攻伐赵国,而身为赵国子民的蒯通。

不想看到自己国家生灵涂炭,就说服了徐工投降,还去说服了武臣,由于他的奔波,既可以保全反对暴秦的力量,还避免了一次生灵涂炭。单单凭借这个,我们就不能说他是一个废材。

五年之后,他以谋士的身份到了韩信的帐下。这时候韩信将要去攻打齐国,本来大军都已经准备攻打,不料,收到汉王的命令,说郦食其已经出使齐国,将其说服。

于是,大军准备回返,蒯通就出面,跟韩信说:“郦食其区区一个文臣,却能说服齐国,而大将军率领大军,还怕攻打不下齐国?这功劳都被郦食其抢去。”

于是,韩信就听信了他的建议,就立马攻打齐国,本来在郦食其说服之后,齐国就削弱了防线,导致韩信的兵力一举攻破临淄。之后,就有了韩信坐怀齐国,拥兵数十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韩信

蒯通原来叫蒯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后来史家写做蒯通。蒯通这个人的身份,《史记》上的说法是叫范阳辩士,范阳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大概蒯通祖上是范阳人;但同时《史记》也把这个蒯通称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这些的,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

士有什么呢?第一,他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来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说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的,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他们是没有什么立场,没有什么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纳我的主意,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点子公司,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

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天下闻名。那么,蒯通是什么时候给韩信出的主意呢?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楚汉相争的过程当中,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强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刘、项之外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对韩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因为当时刘邦也好,项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韩信啊!这些谋士、辩士是何许人也,都是机灵鬼啊,他还能看不清这个?于是他们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韩信,第一个来的叫武涉。武涉是什么人呢?武涉是项羽手下的人,项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但是,由于武涉是项羽的人,他的说服力是很有限的。

第二个自动跳出来劝说韩信的就是蒯通。此时的蒯通本来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来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说服力比较强,说话分量比较重。

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的。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韩信说,你真的会看相吗?他说,是啊。韩信说,你给我看看。蒯通说,这个东西属于天机不可泄露。韩信说,好好好,左右的人,你们都出去。然后蒯通就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看你的脸是一个侯爵的水平,而且有风险;相君之背贵不可言——看你的背,背长得好,贵不可言。

武涉和蒯通都来游说韩信,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韩信你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好,在楚汉相争的这个战争中,你处于举足轻重的这样一种角色,这样一个分量。武涉是这么说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权是权重,不是权利。什么叫做权呢?权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权。那个秤杆叫衡,把秤拎起来,什么样的情况全靠秤砣在移动。权的分量就叫做权重。现在你这个秤砣往左边移移,刘邦就赢了;往右边移移,项羽就赢了。所以叫“权在足下”。什么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古

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陛;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蒯通也有这样的意思,蒯通怎么说的呢?“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所以武涉和蒯通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有翻身的余地——你要想好了。

第二层意思,武涉和蒯通他们都说,你不能帮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

的,他要兼并天下,他之所以重用你韩信是因为楚王项羽还在,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他要用你来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被他灭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韩信。因此韩信的命运和项羽的命运是连在了一起的。

由前面两个前提,将逻辑地得出第三个结论,那就是:你韩信既不要帮刘邦,也不要帮项羽。不能帮刘邦的道理很清楚,你帮了刘邦,把项羽灭了以后,刘邦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了;那么同样的道理,你帮了项羽,那么把刘邦灭了以后,也轮到灭你了。所以,最佳选择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w坣g),就是称王的意思——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谁也不吃掉谁,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和平。

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中国的历史就得重写了。
由于武涉是项羽派来的说客,他的说服力不强,所以韩信很简单地就把武涉给打发走了。如果说从项羽这边派来的武涉劝说韩信是有其军事目的的,那么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劝说他及早独立则是一心为其着想的。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是在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时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犹豫。面对千载难逢的称王机会,韩信是如何权衡利弊的呢?

韩信对武涉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韩信说,武涉先生你是从项羽那儿来的,我韩信原来也在项羽麾下当差,项羽对我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郎中就是警卫员或者说侍卫官,整天拿着一个戟在他门口站岗。我出的主意他不听,我做的策划他不用,所以我才离开项王的。我来到汉王这边,汉王对我怎么样呢?授我上将军印,封我做三军总司令,给我那么多的人马,让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才有了我韩信的今天!何况汉王对我是这么的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自己的饭菜给我吃。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这么亲,这么爱,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背之不祥,虽死不易”——我宁肯死也不会改变对汉王的一片衷心。对不起得很,武先生,请你代替我韩信谢谢项王吧。

那么对蒯通呢?蒯通是韩信自己的谋士,他说话的分量就要重得多了。蒯通一共三次劝说韩信,第一次劝说韩信的意思和武涉是一样的,韩信的回答也是一样的:“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说,汉王把他自己的车子给我坐,把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自己的饭菜给我吃,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我怎么能够背叛他呢?

蒯通就说了,你觉得汉王对你很好吗?恩重如山?你觉得你们俩亲如兄弟?唇齿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不对吧,蒯通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比方说,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文种关系好不好?铁不铁?文种和范蠡为越王勾践立下的功劳大不大?后来怎么样呢?野兽已尽而猎狗烹——野兽都打完了以后,猎狗还要它干什么,猎狗就煮着吃了——后来他们不就落得这个下场吗?难道说你韩信今天和汉王的关系就好得过越王勾践和文种的关系吗?靠得住吗?韩信说,哎,这个事你让我想想好吧,你让我想想。

蒯通第三次去说服韩信,说,足下不可以再犹豫了,猛虎犹豫起来还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厉不厉害?蒯通说如果老虎在那儿犹犹豫豫的话,还不如一只蜜蜂——蜜蜂当机立断,就是刺你一下,刺了算了。你不能这样犹豫,这是上天给你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是你成就大业的机会。你如果三分天下而王之,至少此刻可以保平安,将来条件成熟了以后你可以得天下。你进退自如,为什么偏偏一条道儿走到黑呢?

蒯通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就是说,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带来灾殃的。总之你不能犹豫。他又说了一句:“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功就是功名、功业、事业。一个人的功业或事业成功往往很难,但是要失败却很容易。就像通常老百姓说的那样——这个事咱做不好还不能往坏里做,失败是很容易的事情。

时是什么?时是时机、机遇。时机、机遇这个东西很难得到,却很容易丢掉。我们讲机遇,机遇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机遇,是不是?那么一旦机遇来了,你应该紧紧地抓住它,你不抓住,它马上就没有了,转眼即逝。

所以蒯通说:“时乎时不再来!”机遇啊机遇啊,它是不会再来的。天底下哪儿有这种事:老天爷给你一次机遇你错过了,再给你一次再错过,再给你一次……就瞅着你给了,不可能的,“愿足下详察之”。

韩信面对蒯通三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表现出了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像指挥作战时那般叱咤风云。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将才而刘邦是一个帅才,他没有勇气逾越从“将”到“帅”的界限。

毕竟,当“帅”要面对着项羽、刘邦两大强敌的阻碍。如果保持现状,韩信则可以心安理得,因为他坚信刘邦不会抹杀自己的功劳,再加上韩信也忘不了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没有称王。韩信不称王只是简单的报恩吗?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韩信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他对蒯通说的那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个回答比他对武涉的那个说法高了一个层次,更为深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坐了人家的车子,那就要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车子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要把人家的忧虑也当做自己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心怀里面;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

“死人之事”,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那已经不是简单的知恩图报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问题,而是要用生命去报答。这是为什么?

因为中国文化有这么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谁给我们东西吃就等于给了我们生命。谁给了我们生命?当然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生育了我们。但是你要想想,比如一个小孩子,尚且在婴儿期,他能知道自己是谁生的吗?他不可能知道,他知道什么呢?他只知道谁给他吃的。而一般地说,孩子都是母亲用母乳来哺育的,谁给他奶吃他就认谁做母亲,这就叫“有奶便是娘”。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和奶妈亲,包括历史上一些皇帝,都是跟奶妈亲,因为他是吃奶妈的奶长大的。中国很多地区把这个奶就叫做妈妈,吃奶就叫做“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凡是给了我们生命的源泉——包括我们肉体的生命,包括我们精神的生命——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比如“母亲河”、“母校”、“祖国母亲”……都是生命的赋予者。

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衣是一种很重很重的情分。因为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自己的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尤其是女人。为什么呢?因为衣服是最贴身的,它已经构成我们“文明人”身体的一部分,做一个“文明人”不能赤身裸体的,必须要穿衣服,它代表我的身份,甚至代表我的性格、我的心理,它是我身体的代表。如果我把我的衣服给人穿,这叫做以身相许。《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战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们说骨肉同胞,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那“胞”是什么?“胞”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子生下来外面的那个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同衣就是同依,依靠的“依”。

我们看《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晴雯因为王夫人讨厌她,说她长得像狐狸精,狐媚,肯定是勾引我们家哥儿了,撵出去,撵回家去。结果她又穷又苦又生病,不久于人世,奄奄一息,宝玉偷偷地去看她,两个人泪流满面。晴雯已经是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了,挣扎着在被子里面把自己贴身的内衣脱下来交给宝玉,宝玉接过来以后,立刻明白了晴雯的心思,把自己的外衣也脱了,把晴雯的内衣紧紧地穿在自己身上。晴雯说,这样一来我就死可瞑目了,要不然我真是枉担了一个虚名。所谓枉担的虚名是什么意思呢?是王夫人怀疑她跟宝玉两个人那个了,其实晴雯是清白的,她和宝玉两个没那个,跟宝玉那个的是袭人。但这样一来,我晴雯的内衣宝玉穿过了,就等于我晴雯和宝玉两个的身体已经贴在一起过了,那么我背这个罪名也不冤枉了。

你说,共一件衣服是多么重的情分啊?那么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感恩戴德,永志不忘,不能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的心理通则,但是对于韩信来说还有一层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韩信早年时挨过饿,挨过冻,是曾经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的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

于是,我们发现,要解答韩信不肯背叛刘邦而终于背叛刘邦这个谜团,我们还必须弄清楚韩信的身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早年有什么样的遭遇?后来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走上一条这样的人生道路呢?
蒯通原来叫蒯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后来史家写做蒯通。蒯通这个人的身份,《史记》上的说法是叫范阳辩士,范阳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大概蒯通祖上是范阳人;但同时《史记》也把这个蒯通称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这些的,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
  
  士有什么呢?第一,他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来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说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的,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他们是没有什么立场,没有什么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纳我的主意,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点子公司,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
  
  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天下闻名。那么,蒯通是什么时候给韩信出的主意呢?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楚汉相争的过程当中,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强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刘、项之外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对韩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因为当时刘邦也好,项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韩信啊!这些谋士、辩士是何许人也,都是机灵鬼啊,他还能看不清这个?于是他们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韩信,第一个来的叫武涉。武涉是什么人呢?武涉是项羽手下的人,项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但是,由于武涉是项羽的人,他的说服力是很有限的。
  
  第二个自动跳出来劝说韩信的就是蒯通。此时的蒯通本来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来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说服力比较强,说话分量比较重。
  
  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的。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韩信说,你真的会看相吗?他说,是啊。韩信说,你给我看看。蒯通说,这个东西属于天机不可泄露。韩信说,好好好,左右的人,你们都出去。然后蒯通就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看你的脸是一个侯爵的水平,而且有风险;相君之背贵不可言——看你的背,背长得好,贵不可言。
  
  武涉和蒯通都来游说韩信,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韩信你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好,在楚汉相争的这个战争中,你处于举足轻重的这样一种角色,这样一个分量。武涉是这么说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权是权重,不是权利。什么叫做权呢?权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权。那个秤杆叫衡,把秤拎起来,什么样的情况全靠秤砣在移动。权的分量就叫做权重。现在你这个秤砣往左边移移,刘邦就赢了;往右边移移,项羽就赢了。所以叫“权在足下”。什么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陛;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蒯通也有这样的意思,蒯通怎么说的呢?“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所以武涉和蒯通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有翻身的余地——你要想好了。
  
  第二层意思,武涉和蒯通他们都说,你不能帮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的,他要兼并天下,他之所以重用你韩信是因为楚王项羽还在,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他要用你来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被他灭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韩信。因此韩信的命运和项羽的命运是连在了一起的。
  
  由前面两个前提,将逻辑地得出第三个结论,那就是:你韩信既不要帮刘邦,也不要帮项羽。不能帮刘邦的道理很清楚,你帮了刘邦,把项羽灭了以后,刘邦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了;那么同样的道理,你帮了项羽,那么把刘邦灭了以后,也轮到灭你了。所以,最佳选择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w坣g),就是称王的意思——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谁也不吃掉谁,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和平。
  
  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中国的历史就得重写了。
  
  由于武涉是项羽派来的说客,他的说服力不强,所以韩信很简单地就把武涉给打发走了。如果说从项羽这边派来的武涉劝说韩信是有其军事目的的,那么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劝说他及早独立则是一心为其着想的。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是在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时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犹豫。面对千载难逢的称王机会,韩信是如何权衡利弊的呢?
  
  韩信对武涉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韩信说,武涉先生你是从项羽那儿来的,我韩信原来也在项羽麾下当差,项羽对我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郎中就是警卫员或者说侍卫官,整天拿着一个戟在他门口站岗。我出的主意他不听,我做的策划他不用,所以我才离开项王的。我来到汉王这边,汉王对我怎么样呢?授我上将军印,封我做三军总司令,给我那么多的人马,让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才有了我韩信的今天!何况汉王对我是这么的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自己的饭菜给我吃。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这么亲,这么爱,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背之不祥,虽死不易”——我宁肯死也不会改变对汉王的一片衷心。对不起得很,武先生,请你代替我韩信谢谢项王吧。
  
  那么对蒯通呢?蒯通是韩信自己的谋士,他说话的分量就要重得多了。蒯通一共三次劝说韩信,第一次劝说韩信的意思和武涉是一样的,韩信的回答也是一样的:“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说,汉王把他自己的车子给我坐,把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自己的饭菜给我吃,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我怎么能够背叛他呢?
  
  蒯通就说了,你觉得汉王对你很好吗?恩重如山?你觉得你们俩亲如兄弟?唇齿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不对吧,蒯通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比方说,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文种关系好不好?铁不铁?文种和范蠡为越王勾践立下的功劳大不大?后来怎么样呢?野兽已尽而猎狗烹——野兽都打完了以后,猎狗还要它干什么,猎狗就煮着吃了——后来他们不就落得这个下场吗?难道说你韩信今天和汉王的关系就好得过越王勾践和文种的关系吗?靠得住吗?韩信说,哎,这个事你让我想想好吧,你让我想想。
  
  蒯通第三次去说服韩信,说,足下不可以再犹豫了,猛虎犹豫起来还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厉不厉害?蒯通说如果老虎在那儿犹犹豫豫的话,还不如一只蜜蜂——蜜蜂当机立断,就是刺你一下,刺了算了。你不能这样犹豫,这是上天给你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是你成就大业的机会。你如果三分天下而王之,至少此刻可以保平安,将来条件成熟了以后你可以得天下。你进退自如,为什么偏偏一条道儿走到黑呢?
  
  蒯通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就是说,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带来灾殃的。总之你不能犹豫。他又说了一句:“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功就是功名、功业、事业。一个人的功业或事业成功往往很难,但是要失败却很容易。就像通常老百姓说的那样——这个事咱做不好还不能往坏里做,失败是很容易的事情。
  
  时是什么?时是时机、机遇。时机、机遇这个东西很难得到,却很容易丢掉。我们讲机遇,机遇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机遇,是不是?那么一旦机遇来了,你应该紧紧地抓住它,你不抓住,它马上就没有了,转眼即逝。
  
  所以蒯通说:“时乎时不再来!”机遇啊机遇啊,它是不会再来的。天底下哪儿有这种事:老天爷给你一次机遇你错过了,再给你一次再错过,再给你一次……就瞅着你给了,不可能的,“愿足下详察之”。
  
  韩信面对蒯通三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表现出了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像指挥作战时那般叱咤风云。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将才而刘邦是一个帅才,他没有勇气逾越从“将”到“帅”的界限。
  
  毕竟,当“帅”要面对着项羽、刘邦两大强敌的阻碍。如果保持现状,韩信则可以心安理得,因为他坚信刘邦不会抹杀自己的功劳,再加上韩信也忘不了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没有称王。

韩信不称王只是简单的报恩吗?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原来这个韩信也是个信命之人,有一算命先生许复,算他有七十二岁之寿,功名善终,所以不忍背汉。谁知夭亡,只有三十二岁。

那个这个大名鼎鼎的算命先生许复,难道是算错了吗?
三分天下

蒯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蒯通是刘邦项羽时代的谋士,虽然他的名气不如范增、陈平、张良,但他自然可以排入一流谋士行列,他出的计谋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毒,被称之为秦汉时期第一毒士。与其说蒯通是一位出色的谋士,不如说他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因为他有着远胜千军万马的三寸不烂之舌。

 

蒯通的成名作便是范阳易帜。秦二世元年,赵王武臣要攻打范阳,谋士蒯通就毛遂自荐主动去城内劝降范阳县令,县令在蒯通鬼使神差的外交说服之下,居然打开了城门,范阳县不战自降。更神的是接下来相继有30多座城市都为蒯通打开了城门。后来蒯通成为了韩信的顶级谋士,韩信能够平三秦、灭赵、伐齐、破楚,不单单靠其自身天赋异禀,还因为他有以蒯通为首的参谋团队的相助。蒯通被后人贴上了毒士的骂名,就是因为他提出了乱齐之策。

 

汉王刘邦对齐国的征伐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刘邦为减少伤亡,派出了自己得力干郦食其前往齐国劝降其国王田广。谈判即将大功告成之时,齐王田广也想顺水推舟归顺了大汉,但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前线战报,说韩信率领的汉军已经打到了齐国境内。齐王气得大骂刘邦,敢跟我玩阴的,一边跟我谈判,一边派人攻略城池,直接把郦食其给煮了。刘邦派人跟齐王谈判,其实韩信是知道这回事儿的,大军是暂时不动的。蒯通却跟韩信说,郦食其一张嘴就可以拿下齐国70多座城市,您作为大将军这么勇武,死伤那么多士兵却只能拿下50多座城池。这不是显得您大将军不如一介书生吗?再说您收到汉王让停止进军的命令了吗?

 

韩信果然听信了蒯通的季计谋继续攻打齐国,让一位优秀的外交家郦食其成为了牺牲品。很多人认为蒯通这一计谋并不是诚心为韩信谋划,此计最大的得益者自然是楚国。齐王兵败之后,带着残兵投靠了楚王,楚国实力大增,汉王刘邦不守信誉的名声也广传天下。很多人为蒯通是项羽派到韩信门下的间谍。我倒不这么看。蒯通另一大毒谋便是当项羽和刘邦在南方打得难解难分之时,一直动员当时的韩信应自立为王,三分天下。但韩信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最终被刘邦剥夺兵权,以反叛的罪名将其杀掉。

蒯通为秦末汉初的一位辩士,在遇到韩信之前,也曾为范阳令出使,说服陈胜故人武臣将范阳令立为“背秦降楚”的典范,但其后似乎并未被自立为赵王的武臣重用,再后来就是韩信到达赵地,蒯通成了韩信麾下谋士,为了出人头地而怂恿韩信擅自发兵攻齐,再后来又撺掇韩信背汉自立,被韩信婉拒之后,蒯通担心自己有性命之忧,装起疯来。
蒯通是一个有真材实料的大才,蒯通与其说是谋士,不如说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其顶级辩才就是在人才辈出的秦汉时代也是数一数二的。对于他的身份。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猜疑,也许,蒯通玩的是秦汉版无间道,他的真实身份也许是项羽的卧底,
蒯通是韩信的谋士,虽然才智比不过张良,但是也算得上一个“毒士”,更关键的他还是项羽的卧底,几次策反韩信造反,差点让刘邦丢了江山。
本文标题: 韩信的谋士---蒯通,是一个合格的谋士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54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历史教科书是否客观、公正明朝东厂到底是什么样的神秘组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