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怎么识别贤臣和小人

发布时间: 2022-12-14 11:01: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贤臣”和“小人”,分别是指哪些人?《出师表》这篇奏章是诸葛亮出发去讨伐魏国前写给刘禅的。这篇文章用了言辞...

古代皇帝怎么识别贤臣和小人

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贤臣”和“小人”,分别是指哪些人?

‍‍《出师表》这篇奏章是诸葛亮出发去讨伐魏国前写给刘禅的。这篇文章用了言辞殷切诚恳,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与此同时,表达了诸葛亮对于报答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那么,诸葛亮所说的“贤臣”和“小人”都是指的哪些人呢?

“贤臣”本来指出身高贵并且受到过良好教育、品行高尚的士大夫们。在《出师表》中泛指以诸葛亮为表达的士大夫们。西汉初期,是“贤臣”最多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高祖刘邦与众多贤臣一同打天下,他们的能力和品德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们充满了责任感和荣誉感,所以也造就了西汉的辉煌。

到了汉武帝时,高祖时期的功臣皆已故去,但社会势力还未完全成熟。故武帝从民间选拔各类人才为己所用。不少从民间选拔的士大夫们被武帝委以托孤重任。这部分人由于没有强高贵的出身,功名利禄皆来自于皇帝的赏识,他们对皇帝的忠诚。皇帝对他们也十分信任,所以也造就了“明君贤臣”的画面。

“小人”指那些本身出身低微、并非经过正常选拔途径上来的、只是凭借皇帝宠信而得势的人。诸葛亮则是暗指那些以外戚和宦官为代表的佞幸之人。到了东汉,开国功臣以及他们的后人大都已故很久了,而继位的皇帝很多都还小,所以,“外戚辅政”渐渐成了惯例。

但同时,外戚经常会与成年后的皇帝产生权力上的冲突,他们经常会与宦官勾结,而他们很多都不是并非经过正常选拔途径上来的,其治国理政的能力本就低下,很多都是带了自身利益存在的,所以其行使权力的动机和出发点都是争权夺利,而非“治国”。

因此,无论是贤臣还是小人,根本还是要看他们处的立场和代表的利益。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里的贤臣是指那些忠心耿耿大臣,为国家肝脑涂地,鞠躬尽瘁的英雄,而小人便是指那些靠手段得到皇上的青睐的奸佞小人。
在诸葛亮看来,那些出身高贵,受到良好教育、品行高尚的士大夫们就是“贤臣”;相对的,那些出身低微、并非经过正常选拔途径上来的、只是凭借皇帝宠信而得势的人,便是“小人”。具体到两汉,“贤臣”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小人”则是以外戚和宦官为代表的“佞幸”之人。
贤臣就是指那些传统的知识分子,那些出身高贵受过优秀良好的教育品德高尚的士大夫们就是贤臣。而那些出身卑微,不是通过正当选拔途径上来,只靠着皇帝的恩宠而得势的那些人便是小人。
“贤臣”是指那些好人,品德高尚、在任何时候敢于直言进谏、忠于国家的人。“小人”是指那些外戚,想要惑乱朝纲的人。

历代帝王为何多爱用小人而不用君子?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看从历史上来看,帝王身边都有不少的小人。原因有以下这么几点:

1. 说话好听

先想一个问题,历史上那些敢于说真话的君子。皇帝们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他们最终的命运是什么样呢?

举个例子,海瑞写过骂嘉靖皇帝的天下第一疏《治安疏》,在里面这么骂:嘉靖嘉靖,家家户户干干净净,把嘉靖气的想直接杀了他,后期要不是遇到赦免,估计就在牢里根本出不来了。

小人呐,他们能够顺着皇帝的心意来说话。毕竟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好听的话,而不是说出这种忤逆自己心意的话。既然要用人,为什么不用那些让自己顺心的人呢?

2.逢迎上意

历史上的大奸臣严嵩,他就知道如何去逢迎上意。一开始,严嵩还算是一个正人君子,但是后期呢,改变不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嘉靖皇帝信道教,严嵩写的一手好青词,善于抓着机会进献各种词。他还特别能领会皇帝的意图,不仅找人为皇帝炼妖,还亲自试服丹药。尽管在所有人看来,严嵩是个奸臣,但在明世宗眼里,严嵩可是可靠的手下。

3.能做不方便做的事情

帝王需要维护自己的形象,一些不方便自己下黑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小人去做。

武则天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用来清除忠于李唐的官员,维护自己的统治。等到小人用完了,直接一杀了之,这时候惩处小人,还能够挽回自己的形象,只是一时被蒙蔽而已,最终还是英明的。

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不是谁都能承受忠言的沉重,这就是问题了。很多时候,帝王也知道,朝廷里那个总是力争改革,请求皇帝重视灾情,敢于对抗宦官和外戚的大臣,是个忠臣,是个君子。但是,他实在让自己自己很烦,很丢脸。所以,还是且行且寻欢取乐吧,人生苦短啊。

有时候,帝王也有分不清小人和君子的时候。小人不一定是以真面目示人的,也很可能跟糖衣炮弹一样,裹着忠臣的外表,打着为皇帝着想的名义,一步一步取得皇帝的信任,然后做坏事的。而君子呢,君子多半骄傲而且不会变通,挺着腰板,成为靶子。

当瓦刺进犯的时候,所有大臣都劝朱祁镇守住北京,然后和瓦刺和谈,达成贸易关系。而王振却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梦”,以及在家乡人面前威风一把而不断怂恿皇帝带兵出京打战。最后,满朝文武大臣的话,都不及一个太监的话的作用大。朱祁镇就是那种典型的用小人的皇帝。

“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古代皇帝身边都有忠臣和小人,但亡国之君的身边一定是有小人得势,国家的兴衰自然靠皇帝是不够的,身边当然要许多谋士和敢于谏言的人,自然有些皇帝不喜欢这样的人,因为有些话会损伤到皇帝的尊严和权威。

我是“一国之君”,你如果劈头盖脸的说我这不对,那不对,我自然不能给你好果子吃,在古代,历代帝王都不喜欢敢说直话的大臣,即使他们说的有道理,也逃脱不了日后被贬黜。君子谏言也一定要有技巧,在春秋战国时期,邹忌讽齐王纳谏,很好的处理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君王,又使得君王的颜面不会丢失。

小人得势的时候在皇帝身边嚼舌根,皇上又不知道是真是假,于是也就听着小人溜须拍马的吹,皇帝还真的信以为真,你把皇帝吹高兴了,就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即使小人错了,但是,皇帝喜欢啊,所以,小人深得皇帝的心,而君子谏言往往适得其反。

但是,君子有利于国运的兴盛,小人则是把一个朝代带向了末路。

我们都知道小人大多数是奸臣,而奸臣特别会“说话”,溜须拍马更是技高一筹。可谓是皇帝爱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哪怕自己恶心的掉起皮疙瘩那也无所谓。

本来皇帝就代表着至强无上的权利,这些人这么顺从他让他感觉很舒服。所以一般比较容易完成的美差都会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就这样直接捡漏。

而忠臣则是直言进谏大多说的都是皇帝不爱听的话,甚至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是如此就更不要说皇帝了。

所以他们往往得不到重用,甚至很多都是死的很冤屈,身首异处的也大有人在。当然其中也不乏是被小人奸臣给害死的。

当然皇帝也不是傻子,知道他们这样还用他们,因为小人更容易猜中小人得想法。这些阴暗面是比较耿直的大臣想不到的。

而忠臣的想法就大多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心灵鸡汤”,皇帝都懂。对方也都懂,所以最好用的还是小人得点子。

太正的人不好办事!

为什么古代很多帝王都会亲小人,远贤臣?

亲小人,远贤臣。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忠言逆耳阿。
打个比方,有个人每天都说你“长得丑”,“穿衣服品味不行”,“呦,今天又没洗头”,“衣服几天没洗了?”“身材太差劲了”
你是不是也生气?觉得这人有病,有“我的事他管得着吗”的思想,渐渐地就疏远了这个人。
皇帝也一样的,而且一国之君,骄傲得很,忠臣提一两句不合心意的话,马上就反感起来。而小人就会顺着皇帝说话,皇帝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即便是知道真相,也不告诉皇帝。
我觉得是这样的。
小人最爱吹捧,帝王做了错事都会捧成好事,为帝王争回脸面,帝王高兴。贤巨会指出帝王错误,让帝王威望扫地。久而久之,帝王会亲小人,远贤臣了。
忠言逆耳,并不是每一个帝王都那么大度的
有时候真正的对你好是指出你的不足之处
就像魏征和李世明一样
但帝王的位置是继承来的,很多时候不是他有多少才能,而是他是天子的嫡长子
人都是一样的,喜欢听好话,奸臣的话就好听多的多了
整天拍须溜马,然后再来个诬陷

当家长和朋友起了矛盾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小人更奸诈,知道如何把控帝王的喜好,而贤臣就事论事,有时候冲突了帝王的个人利益
忠言利耳,小人拍马屁哄皇上开心就得宠了
本文标题: 古代皇帝怎么识别贤臣和小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47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面临的局势究竟有多困难,也可以谈谈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到最好古代有类似社保的制度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