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朝皇帝是谁?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放勋,...

秦始皇,司马懿,赵匡胤 ,杨坚。这四大伟人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谁的任务最困难 你最佩服尊重谁

中国古代各朝皇帝是谁?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年号洪宪。

中国历代皇帝列表,中国皇帝列表,中国历代时间表,中国各朝代列表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成人用品,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年号洪宪
字典后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成人用品,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
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
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立,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
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赵恒)——信小人、远贤臣
63.宋仁宗(赵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
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
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
76.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
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84.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
89.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找 千古风流人物

1)rnrn不是谈情说爱的,!!rnrn是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或侠肝义胆的英雄,或聪明过人的智者,或才华横溢的文人```列出十位,排座次,说理由,再每个人配一段 一二百字 的简介rnrn有水平点,不要随便复制过来的,要符合要求.简介一二百字不要超过.rnrnrn2)一两个历史人物,他们有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他们的那些品质值得学习.rnrnrn3)古代许多杰出人物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找一些古代风流人物的诗文,感受风流人物的情怀.rnrnrn每个问题都要回答,分类清楚点,别挤在一团看不清..rnrn最好快点回答,就这两天时间等,最佳答案一定再追加分!!
你好

1) 曾经在历史上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或侠肝义胆的英雄,或聪明过人的智者,或才华横溢的文人```列出十位,排座次,说理由,再每个人配一段 一二百字 的简介

十、项羽:
项籍,字羽,中国古代第一猛将,司马迁《史记》中为十二本纪之一,成为中国正史以非帝王身份入本纪的第一人。
项羽少有大志,力能举鼎,自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又有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京剧《辕门射戟》中,吕布有一段摇板转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将军休要逞刚强,刚强怎比楚霸王。”可见连吕布都敬畏项羽。他仅以八千江东子弟兵起事,后拥兵数十万,号称“西楚霸王”,先灭秦,后与刘邦争天下,败于九里山前,终于乌江自刎,却留下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可称得上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深情,算得上风流人物

九、李牧
他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李牧是赵国人,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经典战例~

八、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影响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铁腕的始皇征民纳税,大兴水利土木。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与文字。强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国以"秦"(支那)来称呼中国。他是中国第一位声誉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六、诸葛亮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五、林则徐
林则徐是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连头号鸦片贩子英国商人在如此清廉的钦差大臣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在中国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
林则徐官场40载,行迹踏遍14省,统兵40万,到头来仍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所述:“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实在令人可钦、可佩!所有这些,正如他故居厅堂悬挂的那幅亲笔所书的格言所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四、李白
也该有个文学界的风流人物了~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三、岳飞
契丹人有句老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此话印证了女真人战斗力的强大。但如此的神话却被一个叫岳飞的中国人打破了。谁说女真满万不可战,十万金军照样在岳家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且还是女真人最擅长的野战,而且岳家军每次的参战兵力还远远少于女真人。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岳飞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抗战的,今天的人更难想象,堰城大战两万岳家军击败女真人精锐的辉煌是怎样书写出来的。那是中国人勇敢反抗外来侵略的铮铮铁骨,那是中国人在忍受了近百年异族欺压后发出的强国之音!金朝大将金兀术感叹“从军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劲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里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二、孔子
孔子是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和前5世纪的一个诸侯国里。他希望当时分裂的中国能重视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央权力,主张上层阶级以礼、仁政、德行来维持统治,全体人应遵从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条,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但他未能把他理想与理论变成现实。在他死后七百年,汉武帝正式把他的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自此,历代帝王纷纷效法。到公元7世纪,唐朝大兴孔庙,孔子被奉为半人半神的圣人。这种习俗沿袭约一千三百年。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是中国传统的象征。他的思想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相当影响。孔子思想对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也有过重大影响。

一、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建国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的职务,并在外交上有卓越的表现,被国际上称为最难对付的政治家!在职期间日理万机,勤俭朴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后没有任何的存款,也没有留下一子半女,甚至连骨灰都撒入大海,这样的廉洁是无人能比的,可以说他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他的一切,他的智慧、他的忠诚、甚至是他的生命,风流人物第一名,除了总理还能有谁?

2)一两个历史人物,他们有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他们的那些品质值得学习

霍金被诊断为“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不久半身不遂。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计算机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作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计算机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计算机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尽管如此,霍金仍然热衷公众演讲,乐于与人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将科学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3)古代许多杰出人物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找一些古代风流人物的诗文,感受风流人物的情怀.

项羽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曹操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希望能帮上你
  1) 曾经在历史上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或侠肝义胆的英雄,或聪明过人的智者,或才华横溢的文人```列出十位,排座次,说理由,再每个人配一段 一二百字 的简介

  十、项羽:
  项籍,字羽,中国古代第一猛将,司马迁《史记》中为十二本纪之一,成为中国正史以非帝王身份入本纪的第一人。
  项羽少有大志,力能举鼎,自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又有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京剧《辕门射戟》中,吕布有一段摇板转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将军休要逞刚强,刚强怎比楚霸王。”可见连吕布都敬畏项羽。他仅以八千江东子弟兵起事,后拥兵数十万,号称“西楚霸王”,先灭秦,后与刘邦争天下,败于九里山前,终于乌江自刎,却留下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可称得上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深情,算得上风流人物

  九、李牧
  他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李牧是赵国人,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经典战例~

  八、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影响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铁腕的始皇征民纳税,大兴水利土木。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与文字。强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国以"秦"(支那)来称呼中国。他是中国第一位声誉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六、诸葛亮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五、林则徐
  林则徐是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连头号鸦片贩子英国商人在如此清廉的钦差大臣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在中国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
  林则徐官场40载,行迹踏遍14省,统兵40万,到头来仍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所述:“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实在令人可钦、可佩!所有这些,正如他故居厅堂悬挂的那幅亲笔所书的格言所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四、李白
  也该有个文学界的风流人物了~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三、岳飞
  契丹人有句老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此话印证了女真人战斗力的强大。但如此的神话却被一个叫岳飞的中国人打破了。谁说女真满万不可战,十万金军照样在岳家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且还是女真人最擅长的野战,而且岳家军每次的参战兵力还远远少于女真人。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岳飞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抗战的,今天的人更难想象,堰城大战两万岳家军击败女真人精锐的辉煌是怎样书写出来的。那是中国人勇敢反抗外来侵略的铮铮铁骨,那是中国人在忍受了近百年异族欺压后发出的强国之音!金朝大将金兀术感叹“从军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劲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里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二、孔子
  孔子是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和前5世纪的一个诸侯国里。他希望当时分裂的中国能重视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央权力,主张上层阶级以礼、仁政、德行来维持统治,全体人应遵从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条,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但他未能把他理想与理论变成现实。在他死后七百年,汉武帝正式把他的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自此,历代帝王纷纷效法。到公元7世纪,唐朝大兴孔庙,孔子被奉为半人半神的圣人。这种习俗沿袭约一千三百年。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是中国传统的象征。他的思想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相当影响。孔子思想对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也有过重大影响。

  一、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建国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的职务,并在外交上有卓越的表现,被国际上称为最难对付的政治家!在职期间日理万机,勤俭朴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后没有任何的存款,也没有留下一子半女,甚至连骨灰都撒入大海,这样的廉洁是无人能比的,可以说他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他的一切,他的智慧、他的忠诚、甚至是他的生命,风流人物第一名,除了总理还能有谁?

  2)一两个历史人物,他们有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他们的那些品质值得学习.

  要说感人和值得学习,左光斗和史可法当之无愧
  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左光斗是非常有名望的大臣,他正直敢谏,又很清廉,很受重用。而且他很有知人之智,提拔和栽培了出身贫寒的士子史可法。
  当时,左光斗在他的官府接见史可法,勉励了一番,又把他带到后堂,见过左夫人。他当着左夫人的面夸奖说:“我家几个孩子都没有才能。将来继承我的事业。全靠这个小伙子了。”
  打那以后,左光斗和史可法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史可法家里贫穷,左光斗要他住进官府,亲自指点他读书。
  左光斗和他的朋友杨涟一心一意想整顿朝政,但是明熹宗是个昏庸透顶的人。他宠信一个很坏的宦官魏忠贤,让魏忠贤掌握特务机构东厂。魏忠贤凭借手中的特权,结党营私,卖官受贿,干尽了坏事。一些反对东林党的官僚就投靠魏忠贤,结成一伙,历史上把他们称做“阉党”(阉音yān,指太监)。杨涟对阉党的胡作非为气愤不过,大胆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也大力支持他。
  这一来可捅了漏子。公元1625年,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勾结起来攻击杨涟、左光斗是东林党,罗织罪状,把他们打进大牢,严刑逼供。左光斗被捕以后,史可法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每天从早到晚,在牢门外转来转去,想找机会探望老师。可阉党把左光斗看管得很严密,不让人探望。
  左光斗在牢里,任凭阉党怎样拷打,始终不肯屈服。史可法听说左光斗被折磨得快要死了,不顾自己的危险,拿了五十两银子去向狱卒苦苦哀求,只求见老师最后一面。
  狱卒终于被史可法的诚意感动了,想办法给史可法一个探监的机会。当天晚上,史可法换上一件破烂的短衣,扮着捡粪人的样子,穿着草鞋,背着竹筐,手拿长铲,由狱卒带领着进了牢监。
  史可法找到左光斗的牢房,只见左光斗坐在角落里,遍体鳞伤,脸已经被烧得认不清,左腿腐烂得露出骨头来。史可法见了,一阵心酸,走近前去,跪了下来,抱住左光斗的腿,不断地抽泣。
  左光斗满脸是伤,睁不开眼,但是他从哭泣声里听出史可法来了。他举起手,用尽力气拨开眼皮,愤怒的眼光像要喷出火来。他骂着说:“蠢才!这是什么地方,你还来干什么!国家的事糟到这步田地。我已经完了,你还不顾死活地跑进来,万一被他们发现,将来的事靠谁干?”
  史可法还是抽泣着没完。左光斗狠狠地说:“再不走,我现在就干脆收拾了你,省得奸人动手。”说着,他真的摸起身边的镣铐,做出要砸过来的样子。
  史可法不敢再说话,只好忍住悲痛,从牢里退了出来。
  过了几天,左光斗和杨涟等终于被魏忠贤杀害。史可法又花了一笔钱买通狱卒,把左光斗的尸体埋葬好了。他想起牢里的情景,总是情不自禁落下眼泪,说:“我老师的心肠,真是铁石铸成的啊!”
  有其师必有其徒,史可法在老师的影响下,也成为一名忠诚正直的臣子,最为人们称道的就是史可法死守扬州的故事
  明朝末年,清兵南下,史可法主动要求到前方去统率军队。
  史可法在南方将士中威信高,他到了扬州,做了督师,以身作则,跟兵士同甘共苦,受到将士们的爱戴。大年夜,史可法把将士都打发去休息,独自留在官府里批阅公文。到了深夜,他感到精神疲劳,把值班的厨子叫了来,要点酒菜。
  厨子回报说:“遵照您的命令,今天厨房里的肉都分给将士去过节,下酒的菜一点也没有了。”
  史可法说:“那就拿点盐和酱下酒吧。”
  厨子送上了酒,史可法就靠着几案喝起酒来。史可法的酒量本来很大,来到扬州督师后,就戒酒了。这一天,为了提提精神,才破例喝了点。一拿起酒杯,他想到国难临头,又想到朝廷这样腐败,心里愁闷,边喝酒边掉热泪,不知不觉多喝了几盅,带着几分醉意伏在几案上睡着了。
  第二天一清早,扬州文武官员依照惯例到督师衙门议事,只见大门还紧紧地关着。大家不禁奇怪,因为督师平常都是起得极早的。后来,有个兵士出来,告诉大家说:“督师昨晚喝了酒,还没醒来。”
  扬州知府任民育说:“督师平日操劳过度,昨夜睡得这么好,真是难得的事。大家别去惊动他,让他再好好休息一会吧。”他还把打更的人找来,要他重复打四更的鼓(打四更鼓,表示天还没亮)。
  史可法一觉醒来,天已经大亮,侧耳一听,打更人还在打四更,不禁勃然大怒,把兵士叫了进来说:“是谁在那里乱打更鼓,违反我的军令。”兵士把任民育吩咐的话说了,史可法才没话说,赶快接见官员,处理公事。
  打那天起,史可法下决心不再喝酒了。
  没多久,清军在多铎带领下,大举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抵抗,打了一些胜仗。可是南明政权内部却起了内讧。驻守武昌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为了跟马士英争权,起兵进攻南京。马士英害怕得要命,急忙将江北四镇军队撤回,对付左良玉,还用弘光帝名义要史可法带兵回南京保护他。
  史可法明知道清军压境,不该离开。但是为了平息内争,不得不带兵回南京,刚过长江,知道左良玉已经兵败。他急忙回江北,清兵已经逼近扬州。
  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将领集中到扬州守卫。但是过了几天,竟没有一个发兵来救。史可法知道,只有依靠扬州军民,孤军奋战了。
  清军到了扬州城下,多铎先派人到城里向史可法劝降,一连派了五个人,都被史可法拒绝。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把扬州城紧紧包围起来。
  扬州城危急万分,城里一些胆小的将领害怕了。第二天,就有一个总兵和一个监军背着史可法,带着本部人马,出城向清军投降。这一来,城里的守卫力量就更薄弱了。
  史可法把全城官员召集起来,勉励他们同心协力,抵抗清兵,并且分派了守城的任务。
  他分析一下形势,认为西门是最重要的防线,就亲自带兵防守西门。将士们见史可法坚定沉着,都很感动,表示一定要和督师一起,誓死抵抗。
  多铎命令清兵没日没夜地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奋勇作战,把清兵的进攻一次次打回去。清兵死了一批,又来了一批,形势越来越危急了。
  多铎下了狠心,开始用大炮攻城。他探听到西门防守最严,又是史可法亲自防守,就下令炮手专向西北角轰击。炮弹一颗颗在西门口落下来,城墙渐渐塌下,终于被轰开了缺口。
  史可法正在指挥军民堵缺口,大批清军已经蜂拥着冲进城来。史可法眼看城已经没法再守,拔出佩刀往自己脖子上抹。随从的将领们抢上前去抱住史可法,把他手里的刀夺了下来。史可法还不愿走,部将们连拉带劝地把他保护出小东门。这时候,有一批清兵过来,看史可法穿的明朝官员的装束,就吆喝着问他是谁。
  史可法怕伤害别人,就高声说:“我就是史督师,你们快杀我吧!”
  公元1645年四月,扬州城陷落,史可法被害。
  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竟灭绝人性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才结束。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大屠杀之后,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进城寻找史可法的遗体。因为尸体太多,天热又都腐烂了,怎么也认不出来,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袍子和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这就是到现在还保存的史可法“衣冠墓”。

  3)古代许多杰出人物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找一些古代风流人物的诗文,感受风流人物的情怀.

  项羽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曹操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周恩来
  绝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450213487 门吏 二级(128) | 我的贡献 | 我的消息(0/0)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百科 > 浏览词条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曹操
陵墓: 高陵
政权: 曹魏
外貌: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灵帝熹平三年(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封曹操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189),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以行奋武将军的身份,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并。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在长安定计杀掉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攻陷长安,杀王允,进攻吕布,关中也陷入战乱。是时,州郡牧守各据一方,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敦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只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200),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谭、次子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操之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曹军杀死,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战分别被杀,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材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锺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以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权势愈来愈大。七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刘备杀掉,曹军大败。曹操遂放弃汉中,军队全部撤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家庭】

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

曹丕,公元221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卞皇后生
曹彰,绰号黄须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卞皇后生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公元225年立为陈思王。卞皇后生
曹熊,早薨,萧怀王。卞皇后生
曹昂,年轻时曾举考廉,为张绣所杀。刘夫人生
曹铄,早薨,相殇王。刘夫人生
曹冲,为著名神童,曾以妙法为大象称重。环夫人生
曹据,公元232年封为彭城王。环夫人生
曹宇,公元232年封为燕王。环夫人生
曹林,公元232年封为沛穆王。杜夫人生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中山恭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杜夫人生
曹玹,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济阳怀王。秦夫人生
曹峻,公元232年封为陈留恭王。秦夫人 生
曹矩,早薨。范阳闵王, 尹夫人生
曹干,公元232年封为赵王。王昭仪生
曹上,早薨,临邑殇公子,。 孙姬生
曹彪,公元232年封为楚王。公元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变,被赐死。 孙姬生
曹勤,早薨,刚殇公子。 孙姬生
曹乘,早薨,谷城殇公。 李姬生
曹整,公元217年封为郿戴公子。李姬生
曹京,早薨,灵殇公子。 李姬生
曹均,公元217年封为樊安公。 周姬生
曹棘,早薨,广宗殇公子。 刘姬生
曹徽,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灵王。宋姬生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为乐陵王。赵姬生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诗风】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后世名人对曹操的评论】

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曹瞒传》评价曹操: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
裴松之写过:“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
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刘备评价曹操:“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
陈琳评价曹操:“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幕府董统鹰扬,埽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千王莽。”——《史通·探赜》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十、项羽:
项籍,字羽,中国古代第一猛将,司马迁《史记》中为十二本纪之一,成为中国正史以非帝王身份入本纪的第一人。
项羽少有大志,力能举鼎,自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又有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京剧《辕门射戟》中,吕布有一段摇板转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将军休要逞刚强,刚强怎比楚霸王。”可见连吕布都敬畏项羽。他仅以八千江东子弟兵起事,后拥兵数十万,号称“西楚霸王”,先灭秦,后与刘邦争天下,败于九里山前,终于乌江自刎,却留下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可称得上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深情,算得上风流人物

九、李牧
他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李牧是赵国人,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经典战例~

八、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影响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铁腕的始皇征民纳税,大兴水利土木。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与文字。强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国以"秦"(支那)来称呼中国。他是中国第一位声誉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六、诸葛亮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五、林则徐
林则徐是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连头号鸦片贩子英国商人在如此清廉的钦差大臣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在中国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
林则徐官场40载,行迹踏遍14省,统兵40万,到头来仍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所述:“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实在令人可钦、可佩!所有这些,正如他故居厅堂悬挂的那幅亲笔所书的格言所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四、李白
也该有个文学界的风流人物了~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三、岳飞
契丹人有句老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此话印证了女真人战斗力的强大。但如此的神话却被一个叫岳飞的中国人打破了。谁说女真满万不可战,十万金军照样在岳家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且还是女真人最擅长的野战,而且岳家军每次的参战兵力还远远少于女真人。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岳飞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抗战的,今天的人更难想象,堰城大战两万岳家军击败女真人精锐的辉煌是怎样书写出来的。那是中国人勇敢反抗外来侵略的铮铮铁骨,那是中国人在忍受了近百年异族欺压后发出的强国之音!金朝大将金兀术感叹“从军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劲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里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二、孔子
孔子是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和前5世纪的一个诸侯国里。他希望当时分裂的中国能重视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央权力,主张上层阶级以礼、仁政、德行来维持统治,全体人应遵从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条,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但他未能把他理想与理论变成现实。在他死后七百年,汉武帝正式把他的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自此,历代帝王纷纷效法。到公元7世纪,唐朝大兴孔庙,孔子被奉为半人半神的圣人。这种习俗沿袭约一千三百年。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是中国传统的象征。他的思想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相当影响。孔子思想对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也有过重大影响。

一、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建国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的职务,并在外交上有卓越的表现,被国际上称为最难对付的政治家!在职期间日理万机,勤俭朴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后没有任何的存款,也没有留下一子半女,甚至连骨灰都撒入大海,这样的廉洁是无人能比的,可以说他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他的一切,他的智慧、他的忠诚、甚至是他的生命,风流人物第一名,除了总理还能有谁?

2)一两个历史人物,他们有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他们的那些品质值得学习

霍金被诊断为“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不久半身不遂。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计算机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作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计算机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计算机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尽管如此,霍金仍然热衷公众演讲,乐于与人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将科学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风流人物故事——男人孟轲(刘江滨)

两千年前,太史公司马迁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遂废书而叹。老先生所叹者,是以为利乃乱之始也。两千年后,我读《孟子》,也不禁废书而叹。我所叹者,是前贤亚圣孟子身上的那股咄咄逼人的英武之气和沛然淋漓的阳刚之气。人说:大哉孔子!我则想说:英哉孟子!天地间一伟丈夫,真男人也.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前二三二——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於是从叔父学兵法。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项梁起义后,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为了便于号召,采纳谋士范增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建都于盱眙,仍称楚怀王。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结果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

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於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於困境之中。项羽当机立断,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

项羽率车进抵漳河南岸与秦军隔岸对峙。他先派英布、蒲将军带领二万精兵渡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随后亲率主力渡河,凿沉船只,毁坏炊具,烧掉营舍,每人只带三天口粮,这就是著名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一到战场,楚军便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把秦军包围起来。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一以当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秦将王离,杀死秦副将苏角,迫使秦副将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在项羽军与秦军激战时,各路诸侯援军却缩在壁垒上观看,不敢参战。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他们「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成了诸侯军的统帅。

巨鹿之战后,项羽乘胜追击,秦军节节败退,军心涣散。章邯见大势已去,率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项羽却在西进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绳池东)下令将这二十万降卒全部坑杀。这时,另一路起义军汉高祖乘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在巨鹿,关中空虚,占领了咸阳。

项羽大为不满,率军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陜西临潼东北)。当时项羽军四十万,汉高祖军不足十万,双方力量悬殊。汉高祖自度力量不敌项羽,便采纳张良计策,拉拢项羽叔父项伯,亲自到鸿门请罪。鸿门宴上,觥筹交错中闪烁著刀光剑影。项羽的谋士范增几次举起所带玉块,暗示项羽杀死汉高祖,项羽却优柔寡斯,被汉高祖借故逃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项羽依靠强大兵力,暂时压制汉高祖。引兵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挟其军事上的余威,以诸侯上将军自居,发号施令。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占有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封汉高祖为汉王,王汉中、巴蜀,企图限制汉高祖势力的发展,使其不得东进。结果养虎贻患,导致汉军势力日后卷土重来。

由於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不满。先是田荣据齐反楚,项羽急忙率军讨伐,汉高祖便乘隙东进。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汉军从汉中潜出故道,打败项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东进,直抵阳夏(今河南太康)。接著,又乘项羽与齐军交战之际,一举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万精兵还救彭城。

此时,汉高祖仗恃兵多将广,麻痹轻敌。项羽军则收复失地心切,斗志旺盛。三万楚军在项羽率领下,出山东经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趋萧(今江苏箫县西北),直抵彭城汉军侧背。战斗从拂晓开始,楚军勇猛顽强,边打边冲。到了午时,已将汉军打得大败。楚军追到彭城东北的泗水,汉军纷纷落水,死者十余万。汉军向南方山地溃逃,楚军追击至灵壁(在今安徽省)以东的睢水上,又歼灭数十万人。汉高祖只率数十骑逃出重围,连妻子吕雉和父亲太公都作了项羽的俘虏。彭城一战,项羽决策果断,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敌不意,击溃汉军数十万之众,是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彭城之役后,项羽乘胜进军,在京邑、索亭间(荥阳西、南)同汉高祖打了一仗,结果被阻於荥阳以东。双方在成皋一带相持两年之久。这期间,汉高祖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指导,扼守成皋,在持久战中消耗对方实力,伺机反击;项羽找汉高祖决战,又急攻不下。双方力量对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汉军由弱变强,项羽由强变弱。汉高帝五年(前二0二),汉高祖发兵向项羽发动总攻,在垓下把项羽军团团包围。此时,十万楚军已兵疲粮尽,士气低落。夜间又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项羽大为吃鶭,便借酒浇愁,慷慨悲凉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罢飞身上马,带领八百骑突围南去。来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只剩二十八人。他想东渡乌江重整旗鼓,又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奋力拚杀一阵,遂横剑自刎而死。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苏洵嘉佑集?项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於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进,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页良。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同样谋朝篡位,为何王莽、司马懿被后人骂,杨坚、赵匡胤不被骂?

我国自从秦始皇开创帝制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位皇帝。在这些皇帝当中,有的是通过起义登上皇帝之位的,而有的则是通过篡位登上皇帝之位的。

通过起义登上帝位的,起因无非就是因为前朝腐朽,百姓们饿得实在受不了了,所以爆发了起义。用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死都不怕,还怕起义吗”?

而通过篡位登上帝位的,一般情况,那就是少帝年幼,权臣把持朝政,最后权臣野心勃勃,谋朝篡位,最后成为皇帝。

在这两种方式中,通过第一种方式登上帝位的,那是顺应民心,没什么好说的,只会受到后人的赞扬;至于通过第二种方式登上帝位的,那么就有点危险了,因为你一旦掌握不好节奏,就会遭到后人的唾骂,最后遗臭万年。

比如同样是谋朝篡位,王莽、司马懿就被后人臭骂,杨坚、赵匡胤却被后人赞扬,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王莽和司马懿

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权臣。西汉末年,王太后的外戚世家王氏权倾朝野,如日中天。王莽身为当时王氏家族的一员,自然也是受益良多。

一直到汉宣帝玄孙刘婴即位以后,王莽俨然已经成为了西汉的实际掌权者。最终,在众人的建议下,王莽接受皇帝的禅让,改国号为“新”,史称“新朝”。

但是,王莽的即位并没有改变西汉国内的现状,反而因其一系列异想天开的举措,加剧了西汉国内的人民矛盾。

最终,即位仅十五年的王莽被杀死在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直到“位面之子”刘秀建立东汉,中原内部才结束了这场纷争。

无独有偶,三国曹魏时期,魏明帝英年早逝,以至幼主曹芳即位。司马懿为了夺得大权,发动了“高平陵事变”。此后,整个曹魏的政权就完全落入了司马家族手中。

到了司马懿孙子司马炎时期,司马炎接受皇帝禅位,登基称帝,建立晋朝。然而,司马炎篡位以后,并没有尽到一个开国皇帝的指责,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尤其是“五胡乱华”,不仅对当时的汉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还严重地破坏了汉人的文化。可以这么说,司马一族除了篡位享乐,根本就没做什么利国利民的事情。因此,它的口碑败坏是好不委屈的。

二、杨坚和赵匡胤

再来说说杨坚和赵匡胤。

同样是逼幼主禅位,杨坚和赵匡胤的功绩可就大多了。

杨坚不必多说,他经受了司马家族一手留下的烂摊子,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完成了中原的统一,并建立了隋朝。他在位期间,对内减轻赋税,对外武力防御,使得整个中原地区的人口得到了快速地增长。

毫不夸张地说,隋文帝杨坚是继秦始皇之后的又一位伟人。虽说他晚年的废立太子的错误决定,使得隋朝二世而亡,但是这依旧无法磨灭它的功绩。毕竟杨广的昏庸,并不是靠眼睛就能察觉出来的。

而赵匡胤建立的宋朝,虽然也一直为后人所诟病,认为宋朝太过软弱,但是这真不能怪赵匡胤。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阵地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优势,更因为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产马地。

古代王朝边境的少数民族,之所以一直被中原王朝所忌惮,就是因为他们独特的骑兵战术。当骑兵面对步兵之时,骑兵打不过可以跑,损失可以降到很低,但是步兵面对骑兵之时,如果打不过,往往就是全军覆没。

而中原的农耕性质,就意味着中原王朝对于骑兵的需求及其巨大。而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就失去了和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对抗的资本。

因此,有宋一朝,面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是采取防守姿态,不是因为怂,真是因为劣势太大。而燕云十六州的失去,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送给契丹的,和赵匡胤真没啥关系。

再者,宋朝虽然在对外战争中处于弱势,但是其内部的经济发展却极为繁荣。而经济繁荣也意味着宋朝的百姓能够吃饱穿暖,这对于古代的人民来说,是最幸福的事了。

结束语

可见,无论是王莽和司马懿遭到后人的唾弃,还是杨坚和赵匡胤受到后人的赞赏,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有没有带给人民他们想要的。

王莽、司马懿篡位后,带来的只是灾难,被骂也是应该的。反观杨坚、赵匡胤虽然同样是篡位当上的皇帝,但是二人结束了战乱,统一了国家,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因为王莽跟司马懿篡位,给中原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没有让百姓过得很好,而杨坚跟赵匡胤努力发展农业,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不会被骂。
因为他们篡位之后都开创了一个盛世,对当时的百姓而言都是有功绩的。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杨坚和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做出的贡献非常的大,并且给人民带来了非常多的好处,尤其是让他们免受了战争之苦,处于一片宁静的生活环境当中。

谁能把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和皇帝都给历数一遍啊?万分感谢!

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亡。
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8266.html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妣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氏 讳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初名匡?V,改赐光义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慎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祺
瀛国公 显 (无谥号)
建国公 是 (无谥号)
永国公 昺 (无谥号)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始祖懿宪景元皇帝 讳函普
德帝渊穆玄德皇帝 讳乌鲁
安帝和靖庆安皇帝 讳跋海
献祖纯烈定昭皇帝 讳绥可
景祖武惠成襄皇帝 讳乌古乃
世祖神武圣肃皇帝 讳劾里钵
肃宗明睿穆宪皇帝 讳颇剌淑
穆宗章顺孝平皇帝 讳盈歌
康宗献敏恭简皇帝 讳乌雅束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氏 讳旻,本讳阿骨打
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讳晟
景宣帝 讳宗峻
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 讳宗尧
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 讳
废帝海陵庶人亮 字元功 本讳迪古乃
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讳雍
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讳允恭
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 讳璟
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讳珣
卫绍王 讳永济
哀宗 讳守绪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讳铁木真
太宗英文皇帝 讳窝阔台
定宗简平皇帝 讳贵由
宪宗桓肃皇帝 讳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讳忽必烈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讳铁穆耳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讳海山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讳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讳硕德八剌
泰定皇帝 讳也孙铁木儿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 讳和世束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讳图帖睦尔
宁宗冲圣嗣孝皇帝 讳懿璘质班
顺皇帝 讳妥欢帖睦尔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氏 讳元璋
恭闵惠皇帝 讳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祁镇
恭仁康定景皇帝 讳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佑堂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翊钧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 讳由校
庄烈愍皇帝 讳由检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氏 讳努尔哈齐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讳皇太极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讳福临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讳玄烨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讳胤禛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讳弘历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讳颙琰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讳旻宁
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讳奕蟭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讳载淳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讳载恬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叶赫那拉氏
宣统皇帝 讳溥仪(末代皇帝无尊号谥号.宣统为年号)
上古时代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



太康
仲康

少康
予4

芒3

不降


孔甲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西周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春秋
周庄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
周襄王姬郑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元王姬仁
周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战国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周惠王

秦昭襄王嬴则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秦三世子婴

西汉
汉高帝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高后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刘恭
汉少帝刘弘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衍
孺子刘婴
更始帝刘玄
新朝
王莽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后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三国

魏武帝曹操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少帝曹芳(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曹髦
魏元帝曹奂
蜀汉
汉昭烈帝刘备
汉后主刘禅

长沙桓王孙策
吴大帝孙权
吴废帝孙亮
吴景帝孙休
吴末帝孙皓
晋朝
西晋
宣帝司马懿
景帝司马师
文帝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
成汉
(成)景帝李特
(成)武帝李雄
(成)哀帝李班
(成)幽公李期
(汉)昭文帝李寿
(汉)末主李势
汉(前赵)
(汉)光文帝刘渊
(汉)昭武帝刘聪
(汉)隐帝刘粲
(前赵)刘曜
后赵
明帝石勒
海阳王石弘
武帝石虎
义阳王石世
新兴王石尊
石鉴
石祗
前凉
武公(明王)张轨
元公张实
成王张茂
忠成公(文王)张骏
敬烈公(桓王)张重华
哀公张耀灵
威王张祚
敬悼公(冲王)张玄靓
悼公张天锡
后凉
懿武帝吕光
隐王吕绍
灵帝吕纂
建康公吕隆
西凉
武昭王李暠
李歆
李恂
南凉
武王秃发乌孤
康王秃发利鹿孤
景王秃发傉檀
北凉
建康公段业.
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前燕
襄公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儁
幽帝慕容暐
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宝
昭武帝慕容盛
惠文帝慕容熙
西燕
慕容泓
威帝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北燕
惠懿帝高云
文成帝冯跋
昭成帝冯弘
南燕
献武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武烈帝赫连勃勃
平原王赫连昌
昌定王赫连定
前秦
苻洪
景明帝苻健
厉王苻生
宣昭帝苻坚
苻宏
哀平帝苻丕
高帝苻登
末主苻崇
后秦
武昭帝姚苌
文桓帝姚兴
末主姚泓
西秦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文昭王乞伏炽盘
末主乞伏慕末
冉魏
武悼天王冉闵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拓跋郁律
惠帝拓跋贺傉
炀帝拓跋纥那
烈帝拓跋翳槐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南北朝
南朝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太子刘劭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淮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武帝萧衍
临贺王萧正德
简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武陵王萧纪
元帝萧绎
闵帝萧渊明
敬帝萧方智
宣帝萧言
明帝萧岿
后主萧琮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后主陈叔宝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幼主元钊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攸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拓跋廓
北齐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范阳王高绍义
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衍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隋恭帝杨侑
隋秦王杨浩
隋越王杨侗唐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武后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
唐殇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拀
南诏
渤海国
渤海高王大祚荣
渤海武王大武艺
渤海文王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大华兴
渤海康王大嵩璘
渤海定王大元瑜
渤海僖王大言义
渤海简王大明忠
渤海宣王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太祖朱温
末帝朱瑱
后唐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闵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瑭
少帝石重贵
后汉
高祖刘知远
隐皇帝刘承佑
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
恭帝柴宗训
十国
吴越
太祖钱鏐
世宗钱元瓘
成宗钱弘佐
忠逊王钱弘倧
忠懿王钱弘俶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王审知
嗣王王延翰
惠宗王延钧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殷帝王延政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高季兴
文献王高从诲
贞懿王高宝融
荆南侍中高保勖
荆南侍中高继冲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马殷
衡阳王马希声
文昭王马希范
废王马希广
恭孝王马希萼
马希崇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杨行密
烈宗杨渥
高祖杨渭
睿帝杨溥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李升
元宗李璟
后主李煜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刘岩
殇帝刘玢
中宗刘晟
后主刘鋹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刘旻
睿宗刘钧
少主刘继恩
英武帝刘继元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王建
后主王衍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孟知祥.
后主孟昶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真宗赵恒
宋仁宗赵祯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
高太后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赵佶
宋钦宗赵桓

南宋
宋高宗赵构
宋孝宗赵眘
宋光宗赵淳
宋宁宗赵扩
宋理宗赵昀
宋度宗赵禥
谢太后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赵显
宋端宗赵昰
赵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耶律倍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世宗耶律阮
辽穆宗耶律璟
辽景宗耶律贤
辽萧太后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兴宗耶律宗真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夏
太祖李继迁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谅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顺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纯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顼
献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完颜晟
金熙宗完颜亶
海陵王完颜亮
金世宗完颜雍
金章宗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永济
金宣宗完颜珣
金哀宗宛颜守绪
金末帝完颜承麟


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睿宗拖雷监国
元太宗窝阔台
马乃真后称制
元定宗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元宪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薛禅汗
元成宗铁穆耳完泽笃汗
元武宗海山曲律汗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
元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图帖睦尔札牙笃汗
元明宗和世剌
元宁宗懿璘质班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惠宗乌哈图汗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


李自成年号永昌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太平天国
天王洪秀全
洪天贵福
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亡。
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妣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始皇帝 赢氏 讳政
二世皇帝 讳胡亥



太祖高皇帝 刘氏 讳邦
孝惠皇帝 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恒
孝景皇帝 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彻
孝昭皇帝 讳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奭
孝成皇帝 讳骜
孝哀皇帝 讳欣
孝平皇帝 讳衡

世祖光武皇帝 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炟
孝和皇帝 讳肇
孝殇皇帝 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祜
孝顺皇帝 讳保
孝冲皇帝 讳炳
孝质皇帝 讳缵
孝桓皇帝 讳志
孝灵皇帝 讳宏
弘农王 讳辩
孝愍皇帝 讳协(又谥孝献皇帝)

三国



太祖武皇帝 曹氏 讳操
世祖文皇帝 讳丕
烈祖明皇帝 讳睿



昭烈皇帝 刘氏 讳备
后主 讳禅(无谥号)



武烈皇帝 孙氏 讳坚
大皇帝 讳权



高祖宣皇帝 司马氏 讳懿
景皇帝 讳师
文皇帝 讳昭
武皇帝 讳炎
孝惠皇帝 讳衷
孝怀皇帝 讳炽
孝愍皇帝 讳邺
元皇帝 讳睿
明皇帝 讳绍
显宗成皇帝 讳衍
康皇帝 讳岳
孝宗穆皇帝 讳聃
哀皇帝 讳丕
废帝 讳奕 (无谥号)
太宗简文皇帝 讳昱
孝武皇帝 讳曜
安皇帝 讳德宗
恭皇帝 讳德文

南北朝



高祖武皇帝 刘氏讳裕
少皇帝 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骏
前废帝 讳子业 (无谥号)
太宗明皇帝 讳
废帝 讳昱 (无谥号)
顺皇帝 讳准



太祖高皇帝 萧氏 讳道成
世祖武皇帝 讳赜
郁林王 讳昭业
海陵恭王 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鸾
东昏侯 讳宝卷
和皇帝 讳宝融



高祖武皇帝 萧氏 讳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纲
世祖孝元皇帝 讳绎
敬皇帝 讳方智



高祖武皇帝 陈氏 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蒨
废帝 讳伯宗 (无谥号)
高宗孝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叔宝 (无谥号)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氏 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 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 讳焘
高宗文成皇帝 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 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 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 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 讳诩
孝庄皇帝 讳子攸
前废帝广陵王 讳恭 (无谥号)
孝静皇帝 讳善见

北齐

齐高祖神武皇帝 高氏 讳欢
世宗文襄皇帝 讳澄
显祖文宣皇帝 讳洋
废帝 讳殷 (无谥号)
孝昭皇帝 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 讳湛
后主 讳纬 (无谥号)
幼主 讳恒 (无谥号)



太祖文皇帝 宇文氏 讳泰
孝闵皇帝 讳觉
世宗明皇帝 讳毓
高祖武皇帝 讳邕
宣皇帝 讳赟
静皇帝 讳衍



高祖文皇帝 杨氏 讳坚
炀皇帝 讳广
恭皇帝 讳侑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氏 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世民
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氏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 武氏 讳曌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 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讳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诵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 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 讳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y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晔
哀皇帝 讳柷

五代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氏 讳温
末帝 讳友贞 (无谥号)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氏 讳存勖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讳嗣源
愍皇帝 讳从厚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氏 讳敬瑭
出皇帝 讳重贵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氏 讳知远
隐皇帝 讳承佑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氏 讳威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 柴氏 讳荣

十国-南唐

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氏 讳昪
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讳景
后主 讳煜 (无谥号)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氏 讳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初名匡?V,改赐光义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慎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祺
瀛国公 显 (无谥号)
建国公 是 (无谥号)
永国公 昺 (无谥号)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始祖懿宪景元皇帝 讳函普
德帝渊穆玄德皇帝 讳乌鲁
安帝和靖庆安皇帝 讳跋海
献祖纯烈定昭皇帝 讳绥可
景祖武惠成襄皇帝 讳乌古乃
世祖神武圣肃皇帝 讳劾里钵
肃宗明睿穆宪皇帝 讳颇剌淑
穆宗章顺孝平皇帝 讳盈歌
康宗献敏恭简皇帝 讳乌雅束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氏 讳旻,本讳阿骨打
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讳晟
景宣帝 讳宗峻
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 讳宗尧
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 讳
废帝海陵庶人亮 字元功 本讳迪古乃
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讳雍
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讳允恭
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 讳璟
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讳珣
卫绍王 讳永济
哀宗 讳守绪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讳铁木真
太宗英文皇帝 讳窝阔台
定宗简平皇帝 讳贵由
宪宗桓肃皇帝 讳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讳忽必烈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讳铁穆耳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讳海山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讳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讳硕德八剌
泰定皇帝 讳也孙铁木儿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 讳和世束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讳图帖睦尔
宁宗冲圣嗣孝皇帝 讳懿璘质班
顺皇帝 讳妥欢帖睦尔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氏 讳元璋
恭闵惠皇帝 讳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祁镇
恭仁康定景皇帝 讳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佑堂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翊钧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 讳由校
庄烈愍皇帝 讳由检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氏 讳努尔哈齐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讳皇太极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讳福临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讳玄烨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讳胤禛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讳弘历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讳颙琰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讳旻宁
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讳奕蟭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讳载淳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讳载恬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叶赫那拉氏
宣统皇帝 讳溥仪(末代皇帝无尊号谥号.宣统为年号)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秦三世子婴

西汉
汉高帝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高后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刘恭
汉少帝刘弘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衍
孺子刘婴
更始帝刘玄
新朝
王莽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后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三国

魏武帝曹操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少帝曹芳(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曹髦
魏元帝曹奂
蜀汉
汉昭烈帝刘备
汉后主刘禅

吴大帝孙权
吴废帝孙亮
吴景帝孙休
吴末帝孙皓
晋朝
西晋
宣帝司马懿
景帝司马师
文帝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南北朝
南朝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太子刘劭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淮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武帝萧衍
临贺王萧正德
简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武陵王萧纪
元帝萧绎
闵帝萧渊明
敬帝萧方智
宣帝萧言
明帝萧岿
后主萧琮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后主陈叔宝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幼主元钊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攸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拓跋廓
北齐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范阳王高绍义
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衍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隋恭帝杨侑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武后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
唐殇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拀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太祖朱温
末帝朱瑱
后唐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闵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瑭
少帝石重贵
后汉
高祖刘知远
隐皇帝刘承佑
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
恭帝柴宗训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真宗赵恒
宋仁宗赵祯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
高太后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赵佶
宋钦宗赵桓

南宋
宋高宗赵构
宋孝宗赵眘
宋光宗赵淳
宋宁宗赵扩
宋理宗赵昀
宋度宗赵禥
谢太后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赵显
宋端宗赵昰
赵昺


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睿宗拖雷监国
元太宗窝阔台
马乃真后称制
元定宗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元宪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薛禅汗
元成宗铁穆耳完泽笃汗
元武宗海山曲律汗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
元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图帖睦尔札牙笃汗
元明宗和世剌
元宁宗懿璘质班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惠宗乌哈图汗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


李自成年号永昌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187569.html?si=1
我记得字典上有,那种大字典包括:朝代、皇帝、皇帝的年号。。。

谁知道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了?

请问大家一下,谁知道中国的历史了?封建王朝的历史了!
一.建立.当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残暴不仁,不得民心,使百姓民不聊生,处于水火之中的时候.必会有人发动起义,来领导贫苦百姓反抗暴政,求的生存.由于长期受到压迫,百姓必会一呼百应,踊跃参军.他们的心里这是只想着如何推翻暴政,如何过上好日子.

当义军势力渐强的时候.义军中的一些领导者便开始有着强烈的权欲感.他们渴望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王朝,登上皇帝宝座.后来经过努力最终胜利的人,便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来重新压迫人民.

二.改革,发展.作为一个新建的王朝.为了平息民怨,更为了改变社会萧条,财政贫困的凄凉现象.统治者必然回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和经验,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像唐太宗就是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实施了改革,才使唐朝走向繁荣.

经过这些改革,社会便会渐渐的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所以在王朝初期,统治者多会勤政爱民,生活俭朴.经过这些守业皇帝的努力,王朝在政治上会比较清明,经济也发展飞快,呈现出一幅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景象.

三.全盛.经过数百年发展,昔日破烂不堪的王朝已进入全盛时期.这是.粮仓丰实,经济发达,国力昌盛.外贸,外交也比较发达.这说明了只有有强大的国力做基础,才会在国际上有地位.

全盛时期,由于经济上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如果一个朝代没有文化,那么就算这个朝代再强大,也不会繁荣.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有文学主流,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潮流,是一个社会的写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四.衰亡.当社会全盛,百姓丰衣足食的时候.统治机构内部就会有一些人开始腐败.他们过着纸醉金迷,豪华奢侈的生活,完全忘记了这样做的后果-灭亡.皇帝也会有时不是上朝,把朝政大事交给大臣处理.这样那些大臣便开始收罗党羽,扩展势力.整个朝野一片腐败,大势之誓已不远亦.

五.灭亡.当发展到一定时候,王朝必会顺义历史潮流,被历史所淘汰.

我国古代封建王的发展表明:事实上是没有全盛这个概念的,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因为社会每天都在进步,只有与时惧进,不断跟上历史步伐,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现在,我们只有不断进步,永久不息的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才会使中国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 启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 相 第6任后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 杼
第10任姒 槐
第11任姒 芒
第12任姒 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 扃
第15任姒 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 皋
第18任姒 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
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 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 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 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 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 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 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
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钊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满 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第9任夷王姬燮
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
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
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大周王朝之东周BC770—BC256年首都洛邑(河南洛阳)
第13任平王姬宜臼BC770—BC720年在位51年 春秋时代开始
第14任桓王姬 林BC719—BC697年在位23年
第15任庄王姬 佗BC696—BC682年在位15年
第16任未攵厘(音西)王姬胡齐BC681—BC677年在位5年
第17任惠王姬 阆BC676—BC652年在位25年
第18任襄王姬 郑BC651—BC619年在位33年
第19任顷王姬壬臣BC618—BC613年在位6年
第20任匡王姬 班BC612—BC607年在位6年
第21任定王姬 瑜BC606—BC586年在位21年
第22任简王姬 夷BC585—BC572年在位14年
第23任灵王姬泄心BC571—BC545年在位27年
第24任景王姬 贵BC544—BC520年在位25年
第25任悼王姬 猛BC520—BC520年在位数月
第26任敬王姬 匄BC519—BC476年在位44年 春秋时代BC770-BC476共295年
第27任元王姬 仁BC475—BC469年在位7年 战国时代开始
第28任贞定王姬介BC468—BC441年在位28年
第29任哀王姬去疾BC441—BC441年在位数月
第30任思王姬 叔BC441—BC441年在位数月
第31任考王姬 嵬BC440—BC426年在位15年迁都河南/洛阳西失去天子国地位成为小国
第32任威烈王姬午BC425—BC402年在位24年
第33任安王姬 骄BC401—BC376年在位26年
第34任烈王姬 喜BC375—BC369年在位7年
第35任显王姬 扁BC368—BC321年在位48年
第36任慎靓王姬定BC320—BC315年在位6年
第37任赧王姬 延BC314—BC256年在位59年
大周王朝共37王立国879年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阳(陕西西安)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第一次统一全国,称始皇帝.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BC209—BC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婴BC207年在位数月
大秦王朝共2帝3传立国15年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苏铜山)
第1任西楚霸王项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国5年

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刘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5任文帝刘恒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刘启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刘彻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刘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刘贺BC73年
第10任宣帝刘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刘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刘骜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刘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刘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西汉王朝共15帝立国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国15年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第1任更始帝刘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25—220年首都洛阳
第1任光武帝刘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刘绣)
第2任明帝刘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刘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刘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殇帝刘隆106年
第6任安帝刘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婴帝刘懿126年
第8任顺帝刘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冲帝刘炳145年
第10任质帝刘缵146年
第11任桓帝刘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灵帝刘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刘辩190年
第14任献帝刘协190—220年在位31年东汉王朝END
东汉王朝共14帝立国196年
两汉共29帝立国411年END

三国时代(魏蜀吴)220—280年历时61年

曹魏帝国220—265年首都许昌迁回洛阳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睿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齐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奂260—265年在位6年
曹魏帝国共5帝立国46年END

蜀汉帝国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刘备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后主刘禅223—263年在位41年
蜀汉帝国共2帝立国43年END

东吴帝国222—280年首都建业(江苏南京)
第1任大帝孙权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会稽王孙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孙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乌程侯孙皓264—280年在位17年
东吴帝国共4帝立国59年END

大晋王朝265—420年立国156年
西晋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阳
第1任武帝司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
八王之一汝南王司马亮
八王之二楚王司马玮
八王之三赵王司马伦
八王之四齐王司马冏
八王之五长沙王司马乂
八王之六成都王司马颍
八王之七河间王司马颙
八王之八东海王司马越
晋自五马(司马)渡江天下遂分为二,又有五胡乱华十九国并立
第3任赵王司马伦301年在位四个月
大分裂时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
其中五胡乱华十九国时代304—439年共136年
第4任惠帝司马衷290—307年
第5任怀帝司马炽307—313年在位7年公元311年八王之乱END
第6任愍帝司马邺313—317年在位5年
西晋王朝共6帝立国53年
东晋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7任元帝司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马绍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帝司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废帝司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简文帝司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东晋王朝共11帝立国104年
两晋共17帝立国156年END

五胡乱华十九国
五胡指:匈奴〈羯〉鲜卑 羌〈氐〉实为三胡,依古老的说法,他们都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十九国:开国年 国别 开国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国年 年数 亡于
304 成汉帝国 李雄 氐 成都 347 44 晋
304 汉赵帝国 刘渊 匈奴 平阳(山西临汾) 329 26 后赵
319 后赵帝国 石勒 羯 襄国(河北邢台) 351 33 冉魏
320 前凉王国 张茂 汉 姑藏(甘肃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国 慕容皝 鲜卑 邺城(河南临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国 冉闵 汉 邺城(河南临漳) 352 3 前燕
351 前秦帝国 苻健 氐 长安 394 44 西秦
384 后燕帝国 慕容垂 鲜卑 中山(河北定县)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国 慕容泓 鲜卑 长子(山西长子) 394 11 前燕
384 后秦帝国 姚苌 羌 长安 417 34 晋
385 西秦王国 乞伏国仁 鲜卑 金城(甘肃兰州) 431 39 胡夏
386 后凉王国 吕光 氐 姑藏(甘肃武威) 403 18 后秦
397 南凉王国 秃发乌孤 鲜卑 乐都(青海乐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凉王国 1任段业 汉 张掖(甘肃张掖) 439 43 北魏
2任沮渠蒙逊 匈奴
398 南燕帝国 慕容德 鲜卑 广固(山东益都) 410 13 晋
400 西凉王国 李暠 汉 酒泉(甘肃酒泉) 421 22 北凉
405 西蜀王国 谯纵 汉 成都 413 9 晋
407 胡夏帝国 赫连勃勃 匈奴 统万(陕西横山) 431 25 吐谷浑
407 北燕帝国 1任高云 朝鲜 和龙(热河朝阳) 436 30 北魏
2任冯跋 汉 和龙(热河朝阳)

南北朝时代439—589年共151年

南朝刘宋帝国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刘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刘义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刘义隆424—453年在位30年
第4任废帝刘劭453—454年在位1年
第5任孝武帝刘骏454—465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废帝刘子业465年
第7任明帝刘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后废帝刘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顺帝刘准477—479年在位3年
刘宋帝国共9帝立国60年END

南朝萧齐帝国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高帝萧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萧赜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郁林王萧昭业494年
第4任海陵王萧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萧鸾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东昏侯萧宝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萧宝融501—502年在位2年
萧齐帝国共7帝立国24年END

南朝萧梁帝国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萧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简文帝萧纲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萧栋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萧纪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萧绎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贞阳侯萧渊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萧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萧梁帝国共4帝7传立国56年END

后梁王国第1任萧察557
后梁王国第末任萧岿587立国30年共86年END

南朝陈陈帝国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陈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陈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废帝陈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陈顼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后主陈叔宝583—589年在位7年
陈陈帝国共5帝立国33年END

北朝北魏帝国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迁洛阳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拨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拨焘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拨余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拨浚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献文帝拓拨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拨宏(改汉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诩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长广王元晔530—531年
第12任节闵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北魏帝国共11帝14传立国150年END

北朝东魏帝国534—550年首都邺城(河南临漳)
第1任孝静帝元善见534—550年在位17年
东魏帝国共1帝立国17年END

北朝西魏帝国535—556年首都长安
第1任文帝元宝炬535—551年在位17年
第2任废帝元 钦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拨廓554—556年在位3年
西魏帝国共3帝立国22年END
北魏东魏西魏合称后魏共计15帝18传立国171年

北朝北齐帝国550—577年首都邺城(河南临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废帝高殷559年10月—560年在位1年
第3任孝昭帝高演560/8—561/11月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5任后主高纬565/4—576年在位11年
第6任幼主高恒576—577年在位1年
北齐帝国共6帝立国28年END

北朝北周帝国557—581年首都长安
第1任孝闵帝宇文觉557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贝)578/6—579年
第5任静帝宇文阐579/2—581/2月在位2年
北周帝国共5帝立国25年END

隋国公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时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兴(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开皇之治)
第2任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15年(当2年太上皇)
世宗孝成皇帝杨昭
第3任恭帝杨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杨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杨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隋王朝共5帝立国39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长安
第1任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显683年12月在位数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数月
唐朝立国73年武后武曌武则天临朝执政7年公元690年灭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长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则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国16年

唐朝复辟
第6任中宗李显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几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肃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适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顺宗李诵805/1—8月
第14任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晔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废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晔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唐王朝共25帝立国276年END

小分裂时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国时代907—979年共73年
区分 国别 开国帝王 民族 首都 兴亡 年数 亡于
五代 后梁帝国 朱温 汉 大梁(河南开封)907—923 17 后唐
(辽帝国) 916—1218 303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阳 923—936 14 后晋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辽国
后汉帝国 刘知远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后周帝国 郭威 汉 大梁 951—960 10 大宋
(宋帝国) 960—1279 320
十一国 岐王国 李茂贞 汉 凤翔(陕西凤翔)907—924 18 后唐
南楚王国 马殷 汉 潭州(湖南长沙)907—951 45 南唐
吴越王国 钱镠 汉 钱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国 王建 汉 成都 907—925 19 后唐
南吴帝国 杨渭 汉 扬州(江苏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国 刘守光 汉 幽州(北京) 911—913 3 后唐
南汉帝国 刘岩 汉 广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国 高季昌 汉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闽帝国 王延钧 汉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后蜀帝国 孟知祥 汉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国 徐知诰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第3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73年的小分裂时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开封
第1任太祖赵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赵祯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赵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赵顼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赵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赵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钦宗赵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国168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赵构1127—1162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赵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赵敦1189—1194年在位5年
第13任宁宗赵扩1194—1224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赵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赵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赵显1274—1276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赵昰1276—1278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赵昺1278—1279年在位2年
南宋王朝共9帝立国153年
两宋共18帝立国320年END

蒙古帝国(大元王朝)1206—1368年首都大都(北京)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1206—1227年在位22年
第2任监国孛儿只斤拖雷1228—1229年在位1年
第3任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1229—1241年在位13年
第4任乃马真后1242—1246年在位5年
第5任定宗孛儿只斤贵由1246—1249年在位3年
第6任海迷失后1249—1251年在位3年
第7任宪宗孛儿只蒙哥1251—1259年在位9年
第8任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59—1271年改国号元—1294年在位36年
第9任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1294—1307年在位13年
第10任武宗孛儿只斤海山1307—1311年在位4年
第11任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1320年在位9年
第12任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20—1323年在位3年
第13任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1323—1328年在位5年
第14任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8年9月
第15任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1328—1329年在位1年
第16任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王束)1329年1月
第17任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1329—1332年
第18任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1332年10月在位
第19任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33—1368年在位36年
蒙古帝国共15帝19传立国136年大元王朝1271—1368年北迁共立国98年END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第1任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31年
第2任惠帝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4年
第3任成祖朱 棣1402—1424年在位22年
第4任仁宗朱高炽1424—1425年在位1年
第5任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10年
第6任英宗朱祁镇1435—1449年在位14年
第7任代宗朱祁钰1449—1456年在位7年
第8任英宗朱祁镇1457—1464年在位8年
第9任宪宗朱见深1464—1487年在位23年
第10任孝宗朱佑樘1487—1505年在位18年
第11任武宗朱厚照1505—1521年在位16年
第12任世宗朱厚充1521—1566年在位45年
第13任穆宗朱载垕1566—1572年在位6年
第14任神宗朱翊钧1572—1619年在位48年
第15任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
第16任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7年
第17任思宗朱由检1627—1644年在位17年
大明王朝共16帝17传立国277年END

大清王朝1644—1911年首都北京(包括后金1616—1644年计28年)
第1任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第2任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1643年在位17年
第3任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43—1661年在位18年
第4任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61—1722年在位61年
第5任世宗爱新觉罗胤(衤真)1722—1735年在位13年
第6任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5—1795年在位60年
第7任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96—1820年在位25年
第8任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820—1850年在位30年
第9任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50—1861年在位11年
第10任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61—1874年在位13年
第11任德宗爱新觉罗载(氵恬)1874—1908年在位34年
第12任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1908—1912年2月11日在位3年
满清帝国共12帝立国296年大清王朝立国268年END
1912年2月12日清晨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时代
回答者: powu000 - 初入江湖 二级 10-25 12:12
有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南宋、元明清。
每个朝代的皇室制度都不同,我也不知道
回答者: 笗浉鎯 - 试用期 一级 10-25 12:18
nx h
回答者: 金龙肥肥 - 门吏 三级 10-25 12:25
2000
回答者:匿名 10-25 12:52
一个封建王朝的发展礼成大致可分为建立-改革,发展-全盛-衰亡,直至最终灭亡.

一.建立.当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残暴不仁,不得民心,使百姓民不聊生,处于水火之中的时候.必会有人发动起义,来领导贫苦百姓反抗暴政,求的生存.由于长期受到压迫,百姓必会一呼百应,踊跃参军.他们的心里这是只想着如何推翻暴政,如何过上好日子.

当义军势力渐强的时候.义军中的一些领导者便开始有着强烈的权欲感.他们渴望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王朝,登上皇帝宝座.后来经过努力最终胜利的人,便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来重新压迫人民.

二.改革,发展.作为一个新建的王朝.为了平息民怨,更为了改变社会萧条,财政贫困的凄凉现象.统治者必然回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和经验,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像唐太宗就是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实施了改革,才使唐朝走向繁荣.

经过这些改革,社会便会渐渐的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所以在王朝初期,统治者多会勤政爱民,生活俭朴.经过这些守业皇帝的努力,王朝在政治上会比较清明,经济也发展飞快,呈现出一幅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景象.
中国历史王朝的灭亡从根本原因无非是末代君主由于暴虐,导致农民起义,接着动摇了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便再有新的奴隶主和地主阶级建立新的政权,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各个政权的建立和灭亡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中国历史朝代基本是这样的:
夏朝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关于他的记载只在史书上有,考古只发现河南二里头文化,据说是夏朝的国都,可惜没有文字,商朝就不一样了,有甲骨文.夏朝的开创者是大禹的儿子启,大约传了400年,末代君主是桀,这个君主自比是太阳,鱼肉百姓,他在攻打有施的时候,收了一个妃子妹喜,经常和她游玩,而他的边境却是越来越强大的游牧民族,商朝的开国君主汤便乘机攻打了夏朝,两军鸣条之战,夏军大败,夏桀出逃,死于南巢。灭了夏.
汤依据天命,建立了商朝,但是由于经常水患,大约到了盘庚迁都到现在河南的安阳,国都叫殷,所以中国历史上习惯叫殷商.商朝是奴隶主阶级鼎盛的时期,通过挖掘的古墓,大量地发现商朝实施奴隶殉葬,商朝是一个酒的文化,同时也是个神的文化,随着生产工业的发展,奴隶主肆意地挥霍,大约传了600年,商朝的末代君主叫做纣,也同样和夏桀一样,宠信妲己,乱杀忠臣,用炮烙伤害无辜百姓,建造鹿台,百姓苦不堪言,日益盼望着有新的君主解救他们.
在商朝的西面歧山渭水河一带,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周,他们的首领周文王姬昌治理部落日益强盛,他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并在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
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周朝国都在镐京,周武王建国后大封功臣和谋士,封了很多诸侯国,这在周朝的初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主要是在周的边境有很多强大的游牧民族,建立诸侯国是保护国都作为缓冲地带,当国家君权强大的时候还行,但是随着君权的旁落,这种形式只能变成灾祸,所以为什么会出现春秋和战国,诸侯国的林立.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周幽王,他烽火戏诸侯,废掉的王后,接着又废除了周朝的嫡长制,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再加上地震,他废掉的王后申的父亲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由于周朝的日益衰落,各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所以也有说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加上西周的336年,周朝共八百多年之久.
秦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国原本是西陲小国,通过在春秋和战国的积蓄力量,实行商鞅变法,最后成为诸侯的强者,大约经历了600年才最后传给秦始皇,他打败了六个诸侯国,统一了华夏.秦朝的统一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但是由于实行严厉的政策,严重的赋税,人民不堪忍受,最后发生了陈涉吴广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政权,先后许多贵族纷纷起义,比如项羽等人,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经过许多年的纷争,最后汉高祖统一了国家,建立了西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到了汉武帝之后,国家日益腐败,再加上抹代几位君主基本上都是好女色,还有一位是同性恋,最后为宦官和外戚专权,外戚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自己担任“假皇帝”。公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3年,腐败的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了绿林军。其后,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灭刘盆子,是为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
由于东汉的皇帝即位年纪都很小,所以这为外戚留下了专权的空隙,皇帝长大后,又信用宦官,从外戚手里夺君权,再后来为了治理国家,又用大臣来从宦官手里夺权,基本上东汉中后期都是这样往而复始.东汉末期发生了党锢之祸,后发生黄巾之乱,虽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场叛乱,但是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且中央政府为了顺利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丞相的名义讨伐各路军阀,前期曹操虽连战得胜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仓皇北逃。三分之势逐渐形成。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承曹操爵位,并于220年曹丕逼迫献帝让位,改国号魏,自称魏文帝,东汉灭亡,汉朝国祚告终,中国进入分裂的三国争霸时代。
到了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汉主刘禅投降,汉被魏所灭。及后会、维在蜀发生叛变,三国志记载,“魏将士奋发,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可见并未引起大乱,昭快速平定。265年,昭死后,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279年,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东吴进发,吴主孙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统治下,士兵毫无战意,晋军势如破竹。280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皓投降,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西晋(265~316年)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庙号世祖),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后的混乱局面,。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这朝代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六年。
主要原因是西晋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在曹魏时期,世族遭到刻意压抑,提倡唯才是举,但名节也逐渐式微。司马氏执政后又诛杀异己,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又渐渐抬头。这使得西晋开国功臣有大半属于无德又无才的人物。当时社会“奢侈”和“贪污”不断。此时世族大多失去东汉世族的优良传统,反而汲汲求利。石崇为当时首富,在金谷建立别馆,他曾与外戚王恺斗富,当时晋武帝不加阻止反而帮助王恺。由于奢侈和贪污密不可分,当时士大夫几乎都收贿聚财。而晋武帝虽屡屡提倡节俭,但未以身作则,徒托空言。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
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惠帝昏庸无能,出现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为前赵所灭亡。而后,匈奴、氐、羯、鲜卑及羌等族,陆陆续续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在公元317年—公元420年西晋王室后裔司马睿迁度到南方建立朝廷,称东晋.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土地,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和十六国并存、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由于宗室和大族,经常争权夺利,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以致盗贼四起。淝水之战后,南方人民暂获安定,但政治混乱和贪污腐败的情况,并没有改善。东晋大臣桓温死后,其子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刘裕起兵声讨,杀死桓玄,恢复东晋的统治。但刘裕自己有夺位的野心,终于在420年,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东晋至此正式灭亡。
从东晋灭亡后中国纯县了南北朝时期,这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北隋灭南陈结束,共169年.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
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后,东魏为北齐所代替。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历史上把这北方的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自从八王之乱起,中原之地不断混战,十六国诸强不断攻伐,北朝在统一北方之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隋朝便建立了.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由于开国者杨坚是篡位得到的皇帝,不过他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本人很清简,但是他的儿子却很奢侈,他的儿子隋炀帝由于好大喜功,几次征讨高丽,再加上修建大运河,弄的劳民伤财,农民起义爆发的.
唐朝是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尽管从血缘上说他们也是相近的,因为他们是表亲,由于这个王朝十分的开放,并且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前几位皇帝都十分的重视人民,减轻了徭役和赋税,最后成就了开元盛世,由于唐玄宗宠爱其杨贵妃,无心朝政,导致了拥有兵权的人乘机谋反,唐朝的边境是不安全的,有很多的少数民族,为了巩固政权,给这些军阀有很大的权力,这些人被称为节度使.造成了中央集权的弱化,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这对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之后就一蹶不振,再加上后面的皇帝大都昏庸无道,国家被农民起义军的叛徒朱全忠夺取了.
国家进入了混战时期,史书称五代十国.大约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到了赵匡胤的时候,他统一了国家,当然他最初是从后周的皇帝那里得到了地位的,由于陈桥兵变后,他即帝位,建国为宋朝.历史上称北宋,先后结束了许多的小朝廷.宋朝是文明和科技非常发达的王朝,由于鉴于唐朝的灭亡,对待军人是很苛刻的,这也导致了后面面对国家外族的侵略,军人无法抵抗的原因,由于皇帝喜好文学,文人的地位很高,社会的贸易非常的发达,到了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的厉害,国家迫切要求改革,但是失败了.宋徽宗的时候,政治非常的腐败,这时灭掉契丹的金朝的统治者贪婪着宋朝的富有,铁蹄踏下了中原,很快,北宋灭亡了.靖康之难后,宋徽宗和他的儿子被掠了去.
宋徽宗的一个儿子去了江南,在那里建立宋朝,历史上叫南宋,由于安于江南的富庶,社会虽然很富有,但是都不想收复故土,导致很多人空悲叹!比如岳飞等等.最后金朝也很快的腐化了.再由于汉人思念过去,另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首领打败了金朝和南宋,建立了元朝.
元朝是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王朝,它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集权和统一的王朝,由于民族内部的矛盾已经贵族的腐化,对汉人的歧视,经常发生起义,最后天灾人祸,红巾军起义了,对元朝造成了毁灭的打击,在这些农民中一个叫朱元璋的人最后夺取了天下,当然这也是他得到人心的缘故.
朱元璋建立了王朝叫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国家,由于皇帝从小很贫苦,对待他的官员的腐化问题,看得很严重,可却给他的官员的俸禄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明王朝是贪官最多的王朝,他的孙子建文帝是个仁慈的皇帝,无法控制藩王,最后在削藩的过程中,朱棣谋反了,最后他夺取了天下,他继承了他父亲朱元璋残暴的一面,不过就象所有的残暴的皇帝一样,他有着很强的才干,国家欣欣向荣.由于明朝严格实施嫡长制.很多皇帝都不学无术,而这些皇帝大都对臣子不信任,造成了宦官的专权,这对明王朝是致命的,由于当时所谓的士人也就是读书人,对朝政的痛恨,结成了朋党,使得很多人无法为国家作贡献,而只是论自己的帮派,这对国家也是有害的.明朝就被外族满族灭亡了.
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他们有一位杰出的首领努尔哈赤,他带领他的部落强大起来,并建立了国家叫后金.后来他的儿子皇太极更名为清,最后他的孙子进入了中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称为清朝,这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继承了所有王朝的优点和缺点,更加专制,这时候中国已经比西方落后了,西方新的生产形式和新的阶级出现了,它更优秀,终于清朝末期,由于硝烟的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发动了战争,清朝实施严格的种族区分,很多汉人无法获得权利.而满人由于腐化,最后没能抵抗洋人的枪炮,清朝被迫和很多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这样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最后终于爆发多个的农民起义,而这些起义的影响力也超过了以前的王朝的农民起义,但是失败了,最后当人们接触了新的文明方式,带来了新的政体,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就灭亡了.
在中国,“封建”的概念可以意指三个不同的对象∶第一是指中国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第二是指中国从古代延续到近代的“封建社会”,久讼不已的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等问题即由此而来;第三是指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社会制度,它常被看作是各种封建社会的参照原型。我们在上一章已考察了第一种“封建”概念,下面我们将分别论列和比较中、西“封建社会”的概念。
一、“封建社会”概念在中国的由来

中国自从十九世纪中叶被敲开国门,有关中国古代封建的思想性争论便成了绝响。不满现状,立意改革的人们越来越不再瞩目于古代,而是效法西方,信仰“进步”,瞩目未来。但是,“封建”这个词却并未消失,而是反而渐渐获得了新的含义而流行于社会。

“封建时代”的概念

“封建时代”的概念是在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比较中提出来的。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的第17册(6月8日)和第26册(9月5日)上,刊出了一篇名为“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的文章。梁启超认为∶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依次经历了家族时代、酋长时代和封建时代这样三个时代,其间中国周代国体与欧洲希腊国体的相同点最多,即同为封建时代与贵族政治、列国分立。此时政府(即贵族)的权力甚重,过于国君,就像欧洲所谓“少数共和政体”或“寡人政体”,尤其是接近于古希腊的斯巴达。又由于作为此社会中之一部分的贵族于平民也甚相亲,所以也可以视这一贵族政治时代为民权稍伸时代。

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相异点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显著不同是欧洲自统一的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仍为列国处在分裂状态,而中国自两汉以来却永为一统。中国与欧洲的国体在春秋以前大略相同,而从春秋以后则截然相异。秦废封建置郡县以后,二千年循其轨而不易。虽然西汉有七国之反,晋有八王之乱,明有燕王、朱宸濠之变,但都为时不长,不构成列国之形。至于汉末的州牧,唐代的藩镇,也都是涌乱一时。所以,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考察其原因,一是因为儒教被定于一尊;二是因为种族的界限在中国不严,不同种族之间可以互相通婚,渐渐就没有了差别。至于一统与列国孰优孰劣,则前者利于安民,后者则由于竞争而能发扬民气。

中国与欧洲国体的第二个显著不同是∶欧洲有分国民阶级之风而中国却没有。与世界万国不同,中国历来此风不盛,至汉以后,尤绝无之。布衣卿相之局已是司空见惯。魏晋九品中正制虽然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流弊,但这并不是创立这种制度的本意。至于唐以后设科取士,下层平民更是可以“平地青云”。虽然还有皂隶奴才不许登仕版之禁,但这些人其数甚微,不能目为一种阶级。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是由于战国时各国不能不延揽人才,敬礼处士,招致客卿,从而破除了世卿的藩篱,而孔子、墨子等圣哲,又都大倡平等之义,孔讥世卿,墨明尚贤,他们的门人弟子多出身微贱,遂使天然阶级之陋习一扫而空。然而,中国无阶级这一情况也是有利有弊,利在国民比较平等幸福,弊在没有竞争,相博而不能使“民气日昌,民智日开”,又由于“被治之民”中的潜在不满者有渠道可以上升为“治人之人”,得到富贵,所以“民气不聚而民心不奋”。

梁启超认为∶尽管统一与分裂,有阶级与无阶级各有利弊,但如果按照文明的公理,则还是以“合邦统一”与“无阶级”为优,所以说,中国的进化,实际上远在欧洲人二千年以前。但为什么现在拿中国与欧洲文明相比却有了天壤之别呢?这是因为在春秋以前中西相差不远,在这之后却是∶初期中国骤进而欧人如旧,后期则是欧人骤进而中国如旧。比方说,西方在古希腊即有民选代议之制,而中国则从来没有听说过,民众也从不自伸其权,这就是由于一统闭关和无阶级而自安之故。因而初看起来,恰恰是学理上的文明阻碍了事实(物质)上的文明。但实质上,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善用此学理。梁启超最后说∶

“此后社会上之变动,将有不可思议者,数千年之无阶级,俄变为有阶级矣。二千年之停滞,既不可以得进步,今日当于退步求进步,或者我中国犹有突飞之日乎?”i

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在上世纪末发出的对于本世纪的相当准确的预告。中国不久就进入了一个广泛动员,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时代,而在经历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社会变动”之后,直到今天——在已经可以看到二十一世纪门槛的今天,我们也许才可以说,中国看来已经在退出这一过渡时代,而走入一个比较平静相安,经济发展和自然分流的时代。

在梁启超看来,封建时代与他所处的时代是不衔接的,这中间隔了两千多年,这两千多年可以名之为“统一时代”或者说“无阶级时代”。严复的看法稍有不同。1904年,严复出版了他翻译的英国学者甄克思(E.Jenks,1861-1939)的一本书,该书原名为《A History of Politics》(直译为《政治史》),严复易名为《社会通诠》,这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该书主要是从社会史的角度来谈政治。在为该书译本写的“自序”中,严复感叹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差异。他接受甄克思的观点∶认为社会进化都是由图腾社会(Totemistic Society )或“蛮夷社会”,进到宗法社会(Patriarchal or Tribal society),再进到今天欧洲的军国社会或“国家社会”,而在宗法社会与军国社会之间,还有一个封建时代。验之于中国历史,严复认为∶中国从唐虞以来直到周代,这两千多年“皆封建之时代”,而宗法也于此时最备,而秦“郡县封域,阡陌土田”,虽然是侵夺民权,属“霸朝之事”,但“迹其所为”,还是要由宗法社会转向军国社会。然而,由秦至今又过了二千多年,今天中国的政治、风俗以及思想文化,都还是未脱宗法。这样,严复就实际上认为中国有四千多年是处在宗法社会之中,而宗法社会又可分为两个时代∶周以前是封建时代,秦以后则是一个向军国社会转变,却仍未脱离宗法社会的时代。ii 中国有史以来的四千多年为一纯粹、完整的单元以及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观点,于此都能发见端倪。

总的说,“封建时代”的概念直接产生于中西比较,并且主要是由西观中;它基本上还是一个历史学上的时代概念,未离史学范畴;它也基本上是从政治(国体)的角度观察,而未涉经济形态;观察比较者的意思虽然是有感于中国相对于西方来说的不进或缓进,但并不是 要为直接行动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在这里所用“封建”的含义与古义基本相合,并无意义上大的转折,所以,论者对西周为封建时代决无疑义,只是上、下限略有不同。

“封建社会”概念的提出

由于我们不是要探讨“封建社会”概念偶尔和个别的使用,iii 而是要探讨在对“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进行认真说明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社会历史的一种系统解释,所以,我们发现,在这一意义上,“封建社会”概念的首先提出是在1929年,而恰恰是在这一年提出这一概念应当说是耐人寻味的。

1927年国民党实行“清党”,国共分离,农运、工运等群众运动遭到压制,革命转入低潮,大批热血者不得不重返书斋。1929年,陶希圣在《新生命》1929年第2卷第3-5期上发表“中国封建制度的消灭”,亡命日本的郭沫若以“杜�”的笔名在《东方杂志》1929年第26卷第8-12期上发表“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当年陶希圣还在新生命书局出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一书,由此揭开讨论中国社会历史的一幕。iv

陶希圣在其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的革命,到今日反成了不可解的谜了。革命的基础是全民还是农工和小市民?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还是几个列强和几个军阀?”v

为此,他希望首先研究中国社会的状况和性质,在此的两个中心问题是∶1.中国社会目前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2.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是否使中国社会变质,变质又达到什么程度?

追溯中国社会的来龙去脉,陶希圣认为∶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关键,中国社会在这时候结束了封建制度,而破坏了的封建仍然在另一个基础上又重建起来,所以,再“叫做封建制度也不确,”而“否认封建势力也不许”。总之,秦汉以后的中国还是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或者说是一个变质的封建社会,在数千年的历史上,我们看见许多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又看见了许多和严正的封建制度相同的现象。家族本位和个人主义的法律,权力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观念,相互错综。

陶希圣所据以判断的标准“封建制度”,在他看来有两个特征∶1.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制度之上,它的基础是在农村;2.在封建制度下面,土地的领主和掌握治权的是封建贵族。由于这两个特征,所以,在封建制度的时候,没有都市的集中和发达的货币,没有官僚而只有贵族,而中国在战国时就有了相当力量的商业,有了官僚、平民能够作官,所以可以说封建制度已崩坏了。井田坏使土地可以私有,就有了非贵族的地主,后又产生“士大夫而官僚而地主的一个身份”,这些人很保守,不愿都市发生,还是以农村为经济基础,进而压迫商人,故中国迟迟不进。

综上所述,陶希圣由此得出的四点结论是∶1.封建制度在春秋时已经崩坏,中国早已不是封建的国家,只有对外藩的统治仍然是取封建的形式;2.中国政府是地主官僚政府,不奖励商业,商业绝对不发达,尤其是禁止国人从事国外的贸易;3.所以,中国是封建制度崩坏以后,资本主义发达以前以士大夫身份与农民的势力关系为社会主要构造的社会;4.我们若以这一士大夫身份及以这个身份为背景的官僚政府为封建势力,则我们提出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是可以的,而且是应当的,但非打倒封建制度,因为这一制度已经不存在。他还提出,“在此时来解决土地问题,可以打倒士大夫的残余势力,不过不能解除帝国主义通过官僚政府的对中国的统治。”vi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陶希圣所提出的“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概念虽然比古代的“封建”概念更重经济而不是政治,即它们主要是从经济上定义的,但是,至少从作者的理解来说,这些概念的涵义与“封建”的古义并无大的违拗,与西方的“封建”概念也基本相同。陶希圣认为∶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与欧洲的封建制度只是小异而大同,中西封建制度的共同点均是以土地制为基础,建立了一种人身隶属与保护关系和身份等级制,至于差别则在于∶西周封建比欧洲封建的中央权力似要更大些,卿大夫邑内的人民对诸侯的义务也比对卿大夫义务似要重些。换言之,也就是分裂割据的情况还不那么严重。

陶希圣把战国以后的中国社会称之为“前资本主义社会”或“先资本主义社会”,这不仅反映出他对经济因素的重视,而且反映出他也受到数种社会形态依次递进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影响,按照这一规律,中国封建社会之后的社会(战国之后)必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它又很不象资本主义社会,无以名之,陶希圣只好称它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后来还有人称它是“后封建社会”,无论“前”“后”与否,总之它很难得到自己一个独立的名称。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免去这些麻烦,直接称这一战国至清的漫长时期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郭沫若等),或“封建领主社会之后的封建地主社会”(范文澜等),以便它与“资本主义社会”衔接。

当然,陶希圣的如此称谓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谨慎的态度,甚至理解为是一种类似于对本质的“现象学的悬置”,即在难于探明现象的本质或性质之前的一种暂时搁置——仅以一种外在的形式标定它或仅仅提出它。王礼锡一度更接近于这种态度,他说∶“自秦代至鸦片战争以前这一段历史,是中国社会形态发展中的一段谜的时代。”vii 我们在陶希圣那里可以发现一种困惑和犹豫不决,由这种态度也就产生出一种使他屡屡遭到批评的“豹变”或“模棱两可”,所以,就在《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这同一本书中,我们又在第50页读到∶“中国社会是什么社会呢?从最下层的农户起到最上层的军阀至,是一个宗法封建社会的构造,其庞大的身份不是封建领主,而是以政治力量执行土地所有权并保障其身份的信仰的士大夫阶级。”在第190页紧接与上文同样的一段话之后是∶“这个阶级的生存赖土地所有权和国家政治地位的取得,而与宗教无关。所以它和农民的势力关系,与封建领主和农民的势力关系是一样。因此,可以叫它作封建势力,又因此可以叫中国社会作封建社会。”在第247页上一个作了进一步区分的结论是∶“八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封建社会,八十年来的中国社会是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封建社会”。viii

这种种解释可以反映出动员和革命的需要和西方社会理论的笼罩性影响。不过,我们通过陶希圣对士大夫身份的重视仍可发现,在西方理论与中国历史之间,他还是相当注意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虽然由于革命时代的眼光,所有这类身份及其派生物自然都要在被扫荡和打倒之列。

与今天中国的政界越来越强调“中国的特色”与“国情不同”迥异其趣,郭沫若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自序”中,却是高度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的,他认为那种说“我们的国情不同”的看法为“民族的偏见”,认为就象一个人体,无论红黄黑白,发展都大抵相同一样,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如此。他以一种发现了科学真理,一下子通体透亮的兴奋心情和昂扬、上升的姿态,批评罗振玉、王国维仅仅是“整理”史料,胡适也摸不着“边际”。他承认自己的研究方法是以恩格斯为向导,但同时也认为∶“清算中国的社会,这也不是外人的能力所容易办到。”“事实是中国的史料、中国的文字,中国人的传统生活,只有中国人自身才能更贴切的接近”。“在这时中国人是应该自己起来,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页。”ix

明显地不同于陶希圣的暧昧,郭沫若斩钉截铁的断定“中国的社会固定在封建制度之下已经二千多年”。x 他认为∶事实上不是在西周,而是在周室东迁以后,中国社会才由奴隶制度渐渐转入了“真正的封建制”,春秋的五伯,战国的七雄才是“真正的封建诸侯”,秦只是名目上废封建而为郡县,事实上中国的封建制到最近百年都很巍然的存在着,秦始皇才是在中国社会史上完成了封建制的元勋。xi

郭沫若显然认识到他所说的“封建”与古代的“封建”含义截然不同,所以他反复说“真正的封建制”,“真正的封建诸侯”。他认为∶古人用“变封建而为郡县”来表示周、秦之际那一很大的社会变革,完全是皮相的观察,周时并不是没有郡县,秦以后也并不是没有封建,这些都不必说,而关键在于∶西周事实上完全是奴隶制的国家,而自秦以后的经济组织在农业方面是成了地主与农夫的对立,工商业是师傅与徒弟的对立。“秦以后的郡县制实际上就是适应于这种庄园式的农业生产与行帮制的工商业的真正的封建制度。……所不同的只是封建诸侯的世袭与郡县官吏的不世袭罢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封建制度的变体,然而每每都有倾向到世袭的危险,…… ”xii

“封建”的古义在此就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折,而这种转折是由郭沫若发其端的, 嵇文甫曾谈到过当时一般学者的感觉∶“郭先生有一个最奇特的论断,就是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完成者。他不承认西周的封建制度,他说东周才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而秦汉以后才完成是真正的封建社会。我们知道,现在所有各派论中国社会史的,不管他们说秦始皇以后中国已经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也好,说秦始皇并未曾破坏封建的基础也好,但是秦始皇对于封建制所起的作用,是破坏的而不是完成的,这一点他们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现在郭先生根本翻过来了。”xiii 何干之在1937年7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中也说∶“在中国过去的八九年间,附和他的人极少,反对他的人却极多。……但是自从1935年以来,郭沫若的中国历史观,好象复活起来。”xiv 十五年以后,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中,也回顾了这一转折,他说∶“旧时说夏、殷、周三代为封建制,以别于秦后的郡县制,这是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曾有人怀疑过,也是不容许人怀疑的。但近年来周封建制被赋与了新的意义,因而三代是封建制之说便发生了动摇。”xv

郭沫若并在此文中继续补充了他的理由,他认为∶古时所说的“封建”是“封诸侯、建藩卫”的事,要在这种含义上说三代或至少周代“封建”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但由于古时所谓“国”本是等于部落的意思,所谓“封建藩卫”也不过是建置大小不等的各种殖民地而已。异姓之国大抵是原有的部落,同姓之国则多系从新建设的。《孟子》、《王制》中的五等爵禄、《禹贡》、《职方》中的畿服制,都在周代金文中找不到证据,当时诸侯称谓并无所谓等级,足见等级之制只是后世儒家的依托。王国维更有一个重要发现,便是古诸侯在其国内可以称王。而即便周代确有五等诸侯或五等畿服,“也和我们现代所说的封建社会的观念完全不同。在这儿不容许我们的新旧观念铰线。”xvi

也就是说,这里关键的是,如果“封建”不再被理解为一种“事件”,甚至不再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制度”,而是要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的话,这样,“封建”就不能只是在一个或一些历史朝代的意义上去理解,而是要在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意义上去理解,而且,它还不是发生在一个社会内部的演变,而根本就是以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这样一种变化自然有如天翻地覆,而中国所经历的这种大变动除了近代之外,最令人瞩目的自然是属春秋战国时期,而如王国维、范文澜等人所认为的殷周之际的变化显然比不上这一变化,而且资料不足,至于魏晋之际,唐宋之际更不必说。所以,可能不是别的,而正是抓住社会形态的根本变迁,才是郭沫若等倡导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比较起“西周封建说”、“魏晋封建说”等古史分期说来更吸引人的一个秘密所在。

那么,这一新的“封建社会”的概念是什么含义呢?郭沫若在1930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的回答还比较简陋。他说∶“封建制社会和奴隶制社会并没有多么大的悬殊∶只是直接生产者在奴隶制下可以公开地大量屠杀,而在封建制下的屠杀起初是不公开,其后是法律上禁止(当然偷偷打杀仍然是不免的)。又奴隶社会是氏族社会的延续,多量地含有血族的成分,而封建制则是多量地含有地域成分的奴隶制”。xvii 在1945年的《十批判书》中,郭沫若给出了比较完整的“封建社会”的定义∶“现代的封建社会是由奴隶社会蜕化出来的阶段。生产者已经不再是奴隶而是被解放了的农工。重要生产工具,以农业而言,便是土地已正式分割,归为私有,而有剥削者的地主阶层出现,在工商方面则是脱离了官家的豢养,而成立了行帮企业。建立在这阶层上面的国家是靠着地主和工商业者所献纳的税收所维持着的。这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封建社会。”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第2任姒 启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 相 第6任后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 杼
第10任姒 槐
第11任姒 芒
第12任姒 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 扃
第15任姒 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 皋
第18任姒 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
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 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 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 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 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 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 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
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钊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满 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第9任夷王姬燮
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
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
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大周王朝之东周BC770—BC256年首都洛邑(河南洛阳)
第13任平王姬宜臼BC770—BC720年在位51年 春秋时代开始
第14任桓王姬 林BC719—BC697年在位23年
第15任庄王姬 佗BC696—BC682年在位15年
第16任未攵厘(音西)王姬胡齐BC681—BC677年在位5年
第17任惠王姬 阆BC676—BC652年在位25年
第18任襄王姬 郑BC651—BC619年在位33年
第19任顷王姬壬臣BC618—BC613年在位6年
第20任匡王姬 班BC612—BC607年在位6年
第21任定王姬 瑜BC606—BC586年在位21年
第22任简王姬 夷BC585—BC572年在位14年
第23任灵王姬泄心BC571—BC545年在位27年
第24任景王姬 贵BC544—BC520年在位25年
第25任悼王姬 猛BC520—BC520年在位数月
第26任敬王姬 匄BC519—BC476年在位44年 春秋时代BC770-BC476共295年
第27任元王姬 仁BC475—BC469年在位7年 战国时代开始
第28任贞定王姬介BC468—BC441年在位28年
第29任哀王姬去疾BC441—BC441年在位数月
第30任思王姬 叔BC441—BC441年在位数月
第31任考王姬 嵬BC440—BC426年在位15年迁都河南/洛阳西失去天子国地位成为小国
第32任威烈王姬午BC425—BC402年在位24年
第33任安王姬 骄BC401—BC376年在位26年
第34任烈王姬 喜BC375—BC369年在位7年
第35任显王姬 扁BC368—BC321年在位48年
第36任慎靓王姬定BC320—BC315年在位6年
第37任赧王姬 延BC314—BC256年在位59年
大周王朝共37王立国879年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阳(陕西西安)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第一次统一全国,称始皇帝.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BC209—BC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婴BC207年在位数月
大秦王朝共2帝3传立国15年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苏铜山)
第1任西楚霸王项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国5年

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刘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5任文帝刘恒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刘启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刘彻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刘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刘贺BC73年
第10任宣帝刘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刘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刘骜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刘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刘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西汉王朝共15帝立国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国15年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第1任更始帝刘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25—220年首都洛阳
第1任光武帝刘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刘绣)
第2任明帝刘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刘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刘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殇帝刘隆106年
第6任安帝刘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婴帝刘懿126年
第8任顺帝刘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冲帝刘炳145年
第10任质帝刘缵146年
第11任桓帝刘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灵帝刘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刘辩190年
第14任献帝刘协190—220年在位31年东汉王朝END
东汉王朝共14帝立国196年
两汉共29帝立国411年END

三国时代(魏蜀吴)220—280年历时61年

曹魏帝国220—265年首都许昌迁回洛阳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睿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齐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奂260—265年在位6年
曹魏帝国共5帝立国46年END

蜀汉帝国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刘备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后主刘禅223—263年在位41年
蜀汉帝国共2帝立国43年END

东吴帝国222—280年首都建业(江苏南京)
第1任大帝孙权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会稽王孙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孙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乌程侯孙皓264—280年在位17年
东吴帝国共4帝立国59年END

大晋王朝265—420年立国156年
西晋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阳
第1任武帝司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
八王之一汝南王司马亮
八王之二楚王司马玮
八王之三赵王司马伦
八王之四齐王司马冏
八王之五长沙王司马乂
八王之六成都王司马颍
八王之七河间王司马颙
八王之八东海王司马越
晋自五马(司马)渡江天下遂分为二,又有五胡乱华十九国并立
第3任赵王司马伦301年在位四个月
大分裂时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
其中五胡乱华十九国时代304—439年共136年
第4任惠帝司马衷290—307年
第5任怀帝司马炽307—313年在位7年公元311年八王之乱END
第6任愍帝司马邺313—317年在位5年
西晋王朝共6帝立国53年
东晋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7任元帝司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马绍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帝司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废帝司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简文帝司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东晋王朝共11帝立国104年
两晋共17帝立国156年END

五胡乱华十九国
五胡指:匈奴〈羯〉鲜卑 羌〈氐〉实为三胡,依古老的说法,他们都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
十九国:开国年 国别 开国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国年 年数 亡于
304 成汉帝国 李雄 氐 成都 347 44 晋
304 汉赵帝国 刘渊 匈奴 平阳(山西临汾) 329 26 后赵
319 后赵帝国 石勒 羯 襄国(河北邢台) 351 33 冉魏
320 前凉王国 张茂 汉 姑藏(甘肃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国 慕容皝 鲜卑 邺城(河南临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国 冉闵 汉 邺城(河南临漳) 352 3 前燕
351 前秦帝国 苻健 氐 长安 394 44 西秦
384 后燕帝国 慕容垂 鲜卑 中山(河北定县)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国 慕容泓 鲜卑 长子(山西长子) 394 11 前燕
384 后秦帝国 姚苌 羌 长安 417 34 晋
385 西秦王国 乞伏国仁 鲜卑 金城(甘肃兰州) 431 39 胡夏
386 后凉王国 吕光 氐 姑藏(甘肃武威) 403 18 后秦
397 南凉王国 秃发乌孤 鲜卑 乐都(青海乐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凉王国 1任段业 汉 张掖(甘肃张掖) 439 43 北魏
2任沮渠蒙逊 匈奴
398 南燕帝国 慕容德 鲜卑 广固(山东益都) 410 13 晋
400 西凉王国 李暠 汉 酒泉(甘肃酒泉) 421 22 北凉
405 西蜀王国 谯纵 汉 成都 413 9 晋
407 胡夏帝国 赫连勃勃 匈奴 统万(陕西横山) 431 25 吐谷浑
407 北燕帝国 1任高云 朝鲜 和龙(热河朝阳) 436 30 北魏
2任冯跋 汉 和龙(热河朝阳)

南北朝时代439—589年共151年

南朝刘宋帝国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刘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刘义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刘义隆424—453年在位30年
第4任废帝刘劭453—454年在位1年
第5任孝武帝刘骏454—465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废帝刘子业465年
第7任明帝刘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后废帝刘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顺帝刘准477—479年在位3年
刘宋帝国共9帝立国60年END

南朝萧齐帝国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高帝萧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萧赜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郁林王萧昭业494年
第4任海陵王萧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萧鸾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东昏侯萧宝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萧宝融501—502年在位2年
萧齐帝国共7帝立国24年END

南朝萧梁帝国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萧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简文帝萧纲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萧栋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萧纪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萧绎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贞阳侯萧渊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萧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萧梁帝国共4帝7传立国56年END

后梁王国第1任萧察557
后梁王国第末任萧岿587立国30年共86年END

南朝陈陈帝国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苏南京)
第1任武帝陈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陈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废帝陈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陈顼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后主陈叔宝583—589年在位7年
陈陈帝国共5帝立国33年END

北朝北魏帝国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迁洛阳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拨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拨焘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拨余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拨浚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献文帝拓拨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拨宏(改汉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诩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长广王元晔530—531年
第12任节闵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北魏帝国共11帝14传立国150年END

北朝东魏帝国534—550年首都邺城(河南临漳)
第1任孝静帝元善见534—550年在位17年
东魏帝国共1帝立国17年END

北朝西魏帝国535—556年首都长安
第1任文帝元宝炬535—551年在位17年
第2任废帝元 钦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拨廓554—556年在位3年
西魏帝国共3帝立国22年END
北魏东魏西魏合称后魏共计15帝18传立国171年

北朝北齐帝国550—577年首都邺城(河南临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废帝高殷559年10月—560年在位1年
第3任孝昭帝高演560/8—561/11月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5任后主高纬565/4—576年在位11年
第6任幼主高恒576—577年在位1年
北齐帝国共6帝立国28年END

北朝北周帝国557—581年首都长安
第1任孝闵帝宇文觉557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贝)578/6—579年
第5任静帝宇文阐579/2—581/2月在位2年
北周帝国共5帝立国25年END

隋国公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时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兴(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开皇之治)
第2任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15年(当2年太上皇)
世宗孝成皇帝杨昭
第3任恭帝杨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杨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杨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隋王朝共5帝立国39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长安
第1任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显683年12月在位数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数月
唐朝立国73年武后武曌武则天临朝执政7年公元690年灭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长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则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国16年

唐朝复辟
第6任中宗李显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几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肃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适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顺宗李诵805/1—8月
第14任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晔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废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晔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唐王朝共25帝立国276年END

小分裂时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国时代907—979年共73年
区分 国别 开国帝王 民族 首都 兴亡 年数 亡于
五代 后梁帝国 朱温 汉 大梁(河南开封)907—923 17 后唐
(辽帝国) 916—1218 303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阳 923—936 14 后晋
后晋帝国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辽国
后汉帝国 刘知远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后周帝国 郭威 汉 大梁 951—960 10 大宋
(宋帝国) 960—1279 320
十一国 岐王国 李茂贞 汉 凤翔(陕西凤翔)907—924 18 后唐
南楚王国 马殷 汉 潭州(湖南长沙)907—951 45 南唐
吴越王国 钱镠 汉 钱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国 王建 汉 成都 907—925 19 后唐
南吴帝国 杨渭 汉 扬州(江苏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国 刘守光 汉 幽州(北京) 911—913 3 后唐
南汉帝国 刘岩 汉 广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国 高季昌 汉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闽帝国 王延钧 汉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后蜀帝国 孟知祥 汉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国 徐知诰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第3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73年的小分裂时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开封
第1任太祖赵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赵祯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赵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赵顼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赵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赵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钦宗赵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国168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赵构1127—1162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赵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赵敦1189—1194年在位5年
第13任宁宗赵扩1194—1224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赵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赵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赵显1274—1276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赵昰1276—1278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赵昺1278—1279年在位2年
南宋王朝共9帝立国153年
两宋共18帝立国320年END

蒙古帝国(大元王朝)1206—1368年首都大都(北京)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1206—1227年在位22年
第2任监国孛儿只斤拖雷1228—1229年在位1年
第3任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1229—1241年在位13年
第4任乃马真后1242—1246年在位5年
第5任定宗孛儿只斤贵由1246—1249年在位3年
第6任海迷失后1249—1251年在位3年
第7任宪宗孛儿只蒙哥1251—1259年在位9年
第8任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59—1271年改国号元—1294年在位36年
第9任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1294—1307年在位13年
第10任武宗孛儿只斤海山1307—1311年在位4年
第11任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1320年在位9年
第12任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20—1323年在位3年
第13任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1323—1328年在位5年
第14任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8年9月
第15任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1328—1329年在位1年
第16任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王束)1329年1月
第17任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1329—1332年
第18任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1332年10月在位
第19任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33—1368年在位36年
蒙古帝国共15帝19传立国136年大元王朝1271—1368年北迁共立国98年END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第1任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31年
第2任惠帝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4年
第3任成祖朱 棣1402—1424年在位22年
第4任仁宗朱高炽1424—1425年在位1年
第5任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10年
第6任英宗朱祁镇1435—1449年在位14年
第7任代宗朱祁钰1449—1456年在位7年
第8任英宗朱祁镇1457—1464年在位8年
第9任宪宗朱见深1464—1487年在位23年
第10任孝宗朱佑樘1487—1505年在位18年
第11任武宗朱厚照1505—1521年在位16年
第12任世宗朱厚充1521—1566年在位45年
第13任穆宗朱载垕1566—1572年在位6年
第14任神宗朱翊钧1572—1619年在位48年
第15任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
第16任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7年
第17任思宗朱由检1627—1644年在位17年
大明王朝共16帝17传立国277年END

大清王朝1644—1911年首都北京(包括后金1616—1644年计28年)
第1任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第2任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1643年在位17年
第3任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43—1661年在位18年
第4任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61—1722年在位61年
第5任世宗爱新觉罗胤(衤真)1722—1735年在位13年
第6任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5—1795年在位60年
第7任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96—1820年在位25年
第8任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820—1850年在位30年
第9任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50—1861年在位11年
第10任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61—1874年在位13年
第11任德宗爱新觉罗载(氵恬)1874—1908年在位34年
第12任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1908—1912年2月11日在位3年
满清帝国共12帝立国296年大清王朝立国268年END
1912年2月12日清晨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时代
  纵观我国历史,便可知每个王朝全盛过后,就会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封建王朝所具有共性.想唐代唐玄宗前期是唐朝的全盛时期,而后期发生的安史之乱缺使唐朝由盛而衰,最终走向灭亡.

  一个封建王朝的发展礼成大致可分为建立-改革,发展-全盛-衰亡,直至最终灭亡.

  一.建立.当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残暴不仁,不得民心,使百姓民不聊生,处于水火之中的时候.必会有人发动起义,来领导贫苦百姓反抗暴政,求的生存.由于长期受到压迫,百姓必会一呼百应,踊跃参军.他们的心里这是只想着如何推翻暴政,如何过上好日子.

  当义军势力渐强的时候.义军中的一些领导者便开始有着强烈的权欲感.他们渴望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王朝,登上皇帝宝座.后来经过努力最终胜利的人,便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来重新压迫人民.

  二.改革,发展.作为一个新建的王朝.为了平息民怨,更为了改变社会萧条,财政贫困的凄凉现象.统治者必然回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和经验,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像唐太宗就是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实施了改革,才使唐朝走向繁荣.

  经过这些改革,社会便会渐渐的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所以在王朝初期,统治者多会勤政爱民,生活俭朴.经过这些守业皇帝的努力,王朝在政治上会比较清明,经济也发展飞快,呈现出一幅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景象.

  三.全盛.经过数百年发展,昔日破烂不堪的王朝已进入全盛时期.这是.粮仓丰实,经济发达,国力昌盛.外贸,外交也比较发达.这说明了只有有强大的国力做基础,才会在国际上有地位.

  全盛时期,由于经济上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如果一个朝代没有文化,那么就算这个朝代再强大,也不会繁荣.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有文学主流,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潮流,是一个社会的写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四.衰亡.当社会全盛,百姓丰衣足食的时候.统治机构内部就会有一些人开始腐败.他们过着纸醉金迷,豪华奢侈的生活,完全忘记了这样做的后果-灭亡.皇帝也会有时不是上朝,把朝政大事交给大臣处理.这样那些大臣便开始收罗党羽,扩展势力.整个朝野一片腐败,大势之誓已不远亦.

  五.灭亡.当发展到一定时候,王朝必会顺义历史潮流,被历史所淘汰.

  我国古代封建王的发展表明:事实上是没有全盛这个概念的,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因为社会每天都在进步,只有与时惧进,不断跟上历史步伐,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现在,我们只有不断进步,永久不息的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才会使中国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本文标题: 秦始皇,司马懿,赵匡胤 ,杨坚。这四大伟人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谁的任务最困难 你最佩服尊重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185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预制菜是要冷藏还是冷冻历史上日本公家家格是怎么确定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