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宋朝的饮食文化

发布时间: 2022-08-21 21:00: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宋代人为何喜欢吃“快餐食品”?背后又能折射出什么?孔老夫子有言:“食色性也”。老夫子这句话说的就是,饮食是所有人的本能,而饮食文...

如何评价宋朝的饮食文化

宋代人为何喜欢吃“快餐食品”?背后又能折射出什么?

孔老夫子有言:“食色性也”。老夫子这句话说的就是,饮食是所有人的本能,而饮食文化的发展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老夫子作为一个道德完人,他也意识到人与食物不能分离,中国文化的发展必然是道德与饮食文化并重。对于一些吃货来说,其实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讲究,有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古代的那些饮食文化。

还记得最开始看《舌尖上的中国》,那感觉真的可是太好了,比看过几十遍《中国通史》,还有大唐《贞观之治》还要爽。每次看到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都非常的敬佩古人,在那苦闷的年代里也能追求更高的饮食境界,实在是高之又高。

不过话又说回来,古人虽然对于食物非常的有讲究,但似乎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以正统食物为主。因为我们认为中国古人以农业社会为主,因此就似乎只有这些主食:大米,糕点,还有面食,最多再加一个肉夹馍。

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主流菜系异常发达,而且那些非主流的菜系更加让人无比惊愕。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古代有着极度发达的快餐文化,甚至在某些程度来说比主流文化更加流行。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古代人的快餐又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快餐文化的兴起

按照以往我们的认知,中国人特别注重主流饮食,因为饮食文化其实和礼仪道德相挂钩。早在孔老夫子的时代,诸侯与贵族还有天子食物的派系都有明显的区分,不同的食物暗示着不同的等级。

在这些食物之中,等级最高的就是太庙牺牲,而等级最低的莫过于就是一碗白米饭。当年孔老夫子在收徒弟的时候还特别的讲究,一定要带一块肉干,可见孔老夫子的眼中,其他的食物没有肉干这种主流食物的尊重性。

不过,虽然中国人非常讲究主流文化,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礼仪逐渐的上层化,而底层的民众则逐渐的经济化与普通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快餐文化因此崛起。

按照历史考古发现,最早的快餐应该是在秦赵大战之间的行军饮食中。如果大家看过《复活的军团》,就会看到其中有明确的记载,秦国的军队在出征的时候必须要自己携带2~3天的干粮,这些干粮其实就是最早的快餐。快餐的含义就是方便简单,而且迅速使用,当年秦国的军粮基本上符合快餐的概念。随着后来的发展,快餐文化越来越明显,而且到后来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还有送快餐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快餐文化到底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二、快餐文化的表现

关于快餐的历史,我们之前就已经说了是由行军途中演化而来,但是真正形成具体的规模,还得说到隋唐宋年间。

根据历史记载,隋炀帝时期就有一些历史文献记录,贵族讲究高档食物,而底层那些没有贵族身份的普通老百姓与商人则享受快餐生活。这种所谓的快餐,是把繁琐的贵族礼仪给简化掉,然后以更加简便的方式来用餐。

等到唐王朝时期,大量的底层民众开始得到足够的发展,因此他们为了区别于主流的传统菜系,也为了简化传统的礼仪,于是就在简单的粗茶淡饭之上,学习了贵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去掉了繁琐的礼仪,变成了快餐文化。这些所谓的快餐,有着比较简单一点的烹饪技术,其讲究就是做饭速度更快美味,而且还容易享受。在唐王朝时期这样的快餐文化基本上形成,而且美味与快速已经结合。

紧接着到了宋朝时期,快餐文化达到一个高潮。因为宋朝是圣明经济时代,因此贵族与普通老百姓逐渐隔离开来,大家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在此基础之上,大量的厨师已经朝着快餐文化发展,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吃到大餐,而且不需要繁琐的礼仪,不需要贵族的素质。

除此以外,宋朝还发展出了一整套物流体系,有专门的跑步送信的人承担了送食物的任务,他们从商店承接任务,然后把这些快餐送往饮用者手中。这个过程讲究简单,方便,快速,但是运送的范围有限,不得超过5公里,因为古代没有交通工具,而那些送快递的人也没有马可以骑,只能靠两条腿,有点类似于水浒传里面的神行太保。

那么问题来了,快餐文化在唐宋年间如此发达,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它发展的理由是什么呢?

三、快餐文化崛起的因素

要理解快餐文化崛起的因素,首先得了解一下,快餐文化是什么概念。在之前我们就说了快餐文化就是,把平民的餐饮生活拔高,但是要去掉贵族的繁琐礼仪,这就是所谓的快餐。

虽然,这与现代人的概念有很大不同,但的确要想做到这一步,必须要有着充分的经济发展。因为所有的食物,想要达到享受的境界,必须要拥有身份与金钱的提高。既然已经去身份化的,那么底层民众必须要经济水平提高。

一般来说唐宋年间市民经济崛起,大家都有了基本资金,所以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快餐文化的根基就在于此。

不过,快餐文化的崛起,还有其他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其中包括了烹饪技术,厨具水平等影响。烹饪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想要简单快速的享受美食,就必须要有更优秀的烹饪技术,使得原先做饭的时间,由于一两个时辰变成半个小时,这是一个伟大的革新创造。

但庆幸的是在隋唐宋朝年间,烹饪技术有了极大的进步,而且关于厨房用火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火力更猛,烹饪更方便,时间也更短。

除此以外,厨具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过去青铜器的锻造虽然非常的精美,但是做起饭来却的确需要更多的时间烹饪,而后来的铁制用具的扩张,还有各种革新技术,使得烹饪的厨具更加容易加热,让食物更加变得美味可口。

而且,当时刀具等一系列的厨具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切菜剔骨都有了很多的简便工具,所以做饭整个过程被缩减了很多,这才有了快餐文化的巅峰。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快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这也只是一个方面,因为想要实现像现在一样的快餐文化,还需要一个庞大的物流体系,当时并没有做到。

小结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古代人对于食物的追求其实在走两条路,一条是主线,这是我们的根基,并且伴随着礼仪与道德的发展。另一条是非主线,但是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他就是我们口中说的快餐文化。

虽然快餐文化没有进入到主流,但是它可以更好地满足底层民众更高的食品追求,而快餐文化的崛起则是整个市民经济的崛起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盛世到来的表现。

但可惜的是,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都只是把快餐文化在内容上做得更好,却没有使得它的外部包装发生改变。物流体系无法建立,政府官方无法对其认,还有社会的动荡,再加上盛世的不稳定性,都使得快餐文化只是在当年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后来则变成了断断续续的一个非主流文化。

不过,庆幸的是在现代生活,我们又重新把快餐文化给捡了起来,而且我们还有了更好的物流与网络监察体系,所以说现代人比过去的人还是要生活得更滋润,我们已经在过着不是贵族的贵族生活。

参考资料:《东京梦华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因为宋朝的经济十分的发达,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喜欢吃快餐食品。背后折射出经济越发达,人们的时间越少。
因为快餐食品既美味又简洁,没有那么多礼仪,背后又能折射出当时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们的思想也很超前。
宋代人喜欢吃“快餐食品”是因为这是时兴的吃法,这背后折射出宋朝商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可以折射出那个年代经济发展很快,所以才会制造出更多的快餐食品供人们食用。

宋代时期的宴饮文化是怎样的造极之势?

历史上宋朝是古代历代王朝中,经济最为繁盛的一个朝代,随着科举制度完善,士大夫得到重用进入朝廷之后,整个宋朝的政治面貌文化经济都不断创新。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经济的繁盛让宋朝的饮食文化也变得空前盛大。在饮食文化中最能体现朝代繁荣文化的就是“官宴”了,所以在宋朝就有了十分完善的官宴制度。


  民以食为天,君王也是一样,宋代君王对文化和礼乐制度是尤为重视的,通过宴饮文化,间接的可以映照就能看出整个朝代的风俗文化。在宋朝时期因为经济繁荣昌盛国力雄厚,所以官方宴席分为不同的阶段。


  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北宋经过文化经济改革之后,经济繁荣人民安定,宋徽宗在位的阶段将宴饮制度推向了繁盛,就餐要求十分复杂,饮食内容也多种多样。


  当时的宴饮制度非常繁盛,而且进行官宴席君王和朝臣一同参加宴席,进而间接的增进君臣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君王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通过兴办官宴来控制内部维持国家安定。


  而且从赵匡胤开始历代帝王都实行仁政多以文学作为立国之本,通过宴饮制度能加强自己在朝廷上在百姓中的声望。


  一、宋朝宴饮制度成为文化的发展


  1、形成独有的宴席文化


  宋代从起义到建国逐步稳住了地位,也通过各种政策让国家经济繁荣。由于前朝人才的大量缺口导致人民文化基础较低,赵匡胤在对新王朝的建立时,重文轻武。


  对于人民的文化审美和幸福度都尤为重视,所以即位就制定了一套文化措施,其中又以恢复礼乐制度为文化之本。唐代的时候,与邻国商贸文化交往紧密,整个社会体现了更大的对外的包容性。


  因此前朝宫廷宴饮大多都是文化交融混杂,以自由为主,不管是饮食还是歌舞,都具有在很强的包容性。在经历五代十国的乱世后,宫廷宴席慢慢的走向了没落。


  在宋代建立之初,赵匡胤以及士大夫们大改官宴使其福复兴有宣扬国威之寓意,而且凡是参加宴饮人员,在坐姿、用餐上都有极为严苛的规定,非凡规定的人还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2、和唐朝截然不同


  宋代时期的宴饮和盛唐时期进行对比,能明显发现宋代宴席不像唐朝时期那般热闹,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官员,都必须恪守规范礼仪。甚至国家中国下诏书的形式进行约束和规范。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可以看出宋代帝王对宴饮制度的重视地步是前所未有的。在当时由于清新淡雅文化的深入,宋朝宫廷宴席特别注重环境氛围的布置,比如花卉树木摆设、用一些名贵的檀香等,这是唐朝未曾出现的。


  这也更好的特性宋朝独特风雅文化。而且在饮食、诗词绘画、建筑形式上宋朝将文化实现了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这样使得宋朝在文学上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文学大家频出,文学不断的复兴,使得宋朝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


  二、官宴的形式内容


  随着宋朝对于饮食文化的重视,官方宴席的种类也不断的增多和完善,在宴饮制度上也分为以下几种:国宴、君臣宴以及君民宴。“国宴”是几类宴会制度中场面最大的一场宴席。


  就是皇族出现喜事,或者公主出嫁等。都会按照制度大摆宴席,因为规模空前之大还会有许多外国使节前来祝贺。“君臣宴”饮就是皇上请文武百官吃饭,一是为了吃饭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朝廷的统治力。


  “民宴”也是为了巩固民心。国家大力兴办官方宴席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皇帝在特定的一些时间举行不同的宴饮,才能达到对与人民和臣子的掌控更好的加强集权。


  而且官宴通常会请来一些外宾来彰显国家的实力,所以官宴成为了皇帝加强集权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对于在官宴上违反章法规定的一些大臣更是有相当严苛的惩罚。


  宋代饮食文化,既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还可通过宴会制度来看出宋朝在鼎盛时期的经济文化都是十分辉煌的,饮食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可以让人民加强对礼乐制度的重视。

  另外宴饮的繁荣也给许多文人墨客提供了很好的创作题材,当时宋朝出现了很多宴饮方面的诗词绘画是数不胜数。文化的发展是最能反映出社会问题,饮食的兴盛带动整个社会宴席的辉煌,诗词绘画的兴盛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清雅之风。


  宋朝文化制度历朝历代的礼仪规范上都做出了良好的表率。而且文化在君主的手里充满了鲜明的政治色彩,是君王为了在朝臣以及老百姓之间树立“仁”的形象,巩固皇权而出现的重要手段,而文化的完善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这种文化非常的发达,而且国家也比较重视这种文化,然后人们在出席的时候一般都会穿一些比较精致的衣服,而且采用的器材也是比较精致的,比如说宝器,玛瑙,坡璃等等。
宋代是古代的一个全盛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宴饮文化是非常的顶尖的,每一道菜都非常的精细,而且味道非常好,还有很多的餐桌规矩。
非常的繁荣,而且当时经济非常的好,所以很多吃的东西非常的精细,甚至有点茶的文化。

唐宋时期饮食文化特点

唐宋是公认的饮食文化的高峰,饮食文化十分考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其中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属烧尾宴。经过唐宋饮食文化的六七百年的发展历程,现代饮食体系中的唐宋发展痕迹也依旧明显——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食也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并直接影响到了黄河以北流域的居民饮食结构。
唐宋饮食文化追求《中庸》中的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在这种思想架构下,"咸过头,酸过头,辣过头"都是我们饮食文化所不能接受的思想。自从唐宋以来,我们所秉承的典型饮食搭配便是面食为主、肉少粮多、搭配果蔬。并且唐宋以来的瓷器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到了宋朝时期,均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更是并称为五大名窑,甚至到了今天,普通民众的饮食容器也大多都是瓷质物品。

宋朝皇室不吃猪肉吗 宋朝饮食文化怎么样

宋代饮食:于雅俗间变化
宫廷饮食流风之下,让羊肉成为宋时矜贵而美味的象征,也让看盘在民间公私宴会上得以流传。但真正细论之下,真正影响宋代饮食却并非宫廷,而是民间。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朝代上承千年饮食之美,下启中华八大菜系之端,却能在刻板的礼仪,不仅留下市井饮食广告的谐趣,更有着一本菜谱洛阳纸贵的传奇,这就是两宋的饮食文化。它犹如宋代流行的斗茶游戏,时而端庄于庙堂,时而传递在贩夫走卒手中,在亦雅亦俗间变换间回味无穷。
不吃猪肉的皇宫
历朝历代作为时代饮食旗帜,莫过于宫廷的饮食。宋代宫廷一改唐代宫廷饮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这种夸张杜撰大于现实的作风,不仅留下了确切的御宴宫廷菜品明细,甚至还有着流传至今的原料及做法。从那些充满浓浓生活气息的记录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习俗,两宋皇宫“御厨止用羊肉”,原则上“不登彘(猪)肉”。据记载,宋太祖宴请吴越国君主钱俶的第一道菜是“旋鮓”,即用羊肉制成;而仁宗禁止宫廷为半夜饥饿时进贡上“烧羊”,所以羊肉是宋代的宫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当时陕西冯翊县出产的羊肉,时称“膏嫩第一”。宋真宗时,“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就是买于陕西。而随着王朝的传续,宋代宫廷这种嗜吃羊肉为主要肉类的习俗,有增无减。大致在宋仁宗、英宗时,朝廷从“河北榷场买契丹羊数万”。而神宗时代御厨帐本上更“吓煞人”般记录一年中“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这里尽管记载着有少量的猪肉支出,但绝大部分的猪肉是上了“看碟”和配菜之列。
北宋皇宫这一饮食习惯甚至立都杭州的南宋都得以传承,宋高宗都傲气地表示宫中主用羊肉,不用猪肉乃祖宗习俗。即使到南宋孝宗时,皇后“中宫内膳,日供一羊”。纵是因为地处南方,产羊不多,剩下的食料也是用南方特长的鱼虾水产来替补,而绝非猪肉。
在宋代笔记的御宴记载中,不难发现有着“绣花高饤八果垒”,“乐仙干果子叉袋儿”“缕金香药”之类的菜名。这令人遐想的菜品可并非用来品尝的,它们仅仅属于宴席上的“看菜”,比如 “绣花高饤八果垒”就是以着各式珍贵的器皿分别堆垒着香圆、真柑、石榴、橙子、鹅梨、乳梨、花木瓜。而“缕金香药”则是脑子花儿、甘草花儿、朱砂圆子、木香丁香、水龙脑、史君子、缩砂花儿、官桂花儿、白术人参、橄榄花儿十盒香料。这些堆叠的水果和香料的名菜,仅仅是用餐前以其美丽的色泽、精巧的摆设用以观看来刺激食欲或清新一下空气。在宋代它们名为“看菜”、“看果子”、看食。看菜的具体起源不可考证,但是在唐代的御宴“烧尾宴”已经出现,而富庶繁华的宋朝则把这种习俗发扬光大,正式成为宴席和日常饮食中的定制。唐代的御宴中“素蒸音声部”的看菜,是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可谓庞大而壮观。而宋的看菜却在精细上更见工夫。具体的御宴看碟做法已经不可考,但是从民间和王公府第的看果子,我们可以窥豹一斑其精细。如汴梁东京市民喜欢的雕花蜜煎。其中的雕花,就是在东京饮食市场上用瓜雕刻成的花样食品,即“药瓜”。不仅是东京,各城市饮食市场也推出自己的杰作,如浦城的冬瓜—就是安置在寿架台上的一条三尺长冬瓜,刻上了假山、龟、鹤、寿星、仙女,异常精妙。
当然水平较高者还是王公府第的厨师,他们用杨梅、冬瓜、金桔、鲜姜、嫩笋等,雕成甜酸的花梅球儿、清甜的蜜冬瓜鱼、微辣带甜的花姜,而且还在金桔、橙子、木瓜上雕出花及大段花、方花,又在青梅上雕出荷叶儿。
值得一题是这些御宴中看食并非约定俗成就是果品、香料。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曾记载,御宴时各国使节和群臣面前都“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而辽国使节面前加“独羊鸡鹅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这是因为辽国饮食风俗粗劣、最尊贵的食礼就是熟肉上摆放生葱蒜韭。而在南宋又因口味偏甜,看盘上的蜜雕果子、雕花蜜饯也逐渐多了。这种看菜的盛行流传至今日就是工艺菜的始祖。
宋代饮食风尚虽然以宫廷的好恶为旗帜,但一如历代引领时尚潮流的却永远不会是宫廷的,是民间的饮食文化。两宋时代城市饮食休闲行业异常发达,令皇城之间的君王在夜半都望着城中漫天灯火为之向往。这首先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两宋百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正式开始三餐制的。在此之前,按礼仪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平民两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而至这个普通平民日常饮食能从两餐到三餐为习俗,除了证明宫廷刻板的饮食礼仪规定对民间约束的失效,更折射出了两宋不必史官曲笔礼赞的繁华。
三餐制直接带动的餐饮业的繁华,也带来了市坊餐饮间的竞争,除了在各种菜品、餐具上的争奇斗艳,当时招幌广告、节日促销外加环境促销已经成为饮食商铺三大促销手段。饮食广告业在宋代初具雏形。一般著名的酒楼如樊楼、白矾楼会不惜千金请人赋写诗词以增加自家酒楼的名气。而一些不知名的小店也会打出“孙羊肉”、“李家酒”等特色招牌广告。在《鸡肋编》中甚至记载了一游走街边卖环饼的小贩,为别出心裁,挖空心思想出的叫卖词:“吃亏的便是我呀”。结果当在他在哲宗被废的孟皇后居处瑶华宫前也这样叫卖时,引起开封府衙役的注目,疑他借此讽刺皇帝废后不当,所以将其抓捕审讯。审后才得知他只是为了推销自己的饼,便责打100后放出。此后,此小贩便改口喊“待我放下歇一歇吧”。这则传为一时笑谈的故事,无一不生动描述酒楼旗肆飞扬,叫卖喧嚷不息的宋代饮食风俗。
当然任何民间的饮食风俗,最直接的记录者就是当代的文人。宋代的文人为当时的饮风食俗的推广、流传是不余遗力的。宋代的饮食著作大致可分为食经类、茶学类和酒学类等三类,其中不仅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更通过文人的编写让饮食著作在书籍中的地位有了很大地提高。 比如宋代时期,仅仅食经的郑樵《通志·艺文略》将食经单独作为一个门类列出,共收录了41部360卷著作目录。
而把饮食描写融入吟咏的诗词文赋,在宋更是比比皆是,象一代文豪苏轼就写有大量的这方面的诗文,《东坡羹颂》、《猪肉颂》、《老饕赋》、《试院煎茶》、《和蒋夔寄茶》等。当然他为买饼老妇人写的广告诗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更是流传千古的佳话 。
同样这些风流名士了除了在保存、撰写饮食类书籍诗文,不少墨客干脆身体力行参与饮食发明制作,象书法与诗文都颇负盛名北宋的郑文宝,他创制的云英面,就极受人欢迎 。据记载其法是将藕、莲、菱、芋、鸡头、荸荠、慈菇与百合混在一起,再配以瘦肉烂蒸,然后用风吹凉,在石臼中捣细,再加上四川的糖和蜜蒸熟,然后再入臼中捣,使糖、蜜和各种原料拌均匀,随后取出作一团,等冷了变硬,再用刀切着吃。这道美味后来甚至还被专门收入宋代食谱。
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轼与“东坡肉”。苏轼在在黄州作团练副使时,曾将当时流行的猪肉烧制法揣摩一番后得以创造出一道新菜。苏东坡还专门写成打油诗一首来记载做法:“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如前所提及,羊肉是当时公认的贵重佳肴,流风所在,所以便宜的猪肉令当时富贵人家瞧不上眼。反经大文豪的一番创制推荐后,很快便在宋代市民中广为传播,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东坡肉”。
同时两宋在物产极大丰盛之际,加之没有任何宗教饮食的禁忌,所以一些珍奇的食物就纳入文人尝新追逐之列,例如在宋代的士人中,吃河豚成为一种时尚。名士梅圣俞,喜欢邀朋呼友来家里吃河豚,他在《河豚鱼》写到,“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而河豚有剧毒,需要祛毒后才能烹调,苏东坡拼死吃河豚的诙谐掌故也正是出于此时。因为河豚的价格的昂贵,美食家竟然发明了假河豚的做法。类似此在《山家清供》还所记着有“假煎肉”的制作:葫芦和面筋都切成薄片,分别加料后用油煎,然后加葱、花椒油、酒,放一起炒,葫芦和面筋不但炒得像肉,而且它的味道也和肉味相同。后来类似这样制法的假河豚、炸油河豚、油炸假河豚,已作为名菜,纷纷出现在食店里。可以想象正是因为文人美食家对各类饮食的总结、撰写、身体力行的传播,让两宋市民得以认识这些新奇的食物,而且,饮食商家能够闻风而上,也能将模仿海鲜制作出,从而形成民间饮食流风。这些逸事已不足一一漫谈。
而时至今日,两宋的繁华虽早已经化成书页间记载的辉煌,不过细致处象漫步在河南街头,早餐皆是羊肉汤一统的局面;粗略处时时可见的饮茶风尚,却让人无形似乎窥见两宋的饮食风俗早已走入民间,虽经千年,不曾失落!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宋朝的饮食文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53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这种还喜欢吗60年代的英国军服长什么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