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讨论,诸葛亮有现在的历史地位,罗贯中有没有一半功劳

发布时间: 2022-07-21 11:01: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4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什么要拔高诸葛亮的地位?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也是秉承传统,维护大汉王朝的统治。把曹操写成篡汉的奸雄,把刘备...

理性讨论,诸葛亮有现在的历史地位,罗贯中有没有一半功劳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什么要拔高诸葛亮的地位?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也是秉承传统,维护大汉王朝的统治。把曹操写成篡汉的奸雄,把刘备写成匡扶汉室的英雄,诸葛亮正好辅佐刘备当然会浓墨重彩的渲染诸葛亮的智慧和建树。当然确实拔高了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比如借东风、锦囊妙计,诸葛妆神等情节不胜枚举。当然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虽然有些神话了但又让读者感觉又在情理之中。虽然拔高了诸葛亮还能让读者接受。这就是罗贯中的高明之处!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是文艺作品,它追求的是生动、精彩、逻辑顺畅,具有观赏性。所以这其中就自然少不了对人物的褒贬加工,罗贯中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他曾经也参加过军阀战争,并且他是一个拥刘反曹的代表人物,所以在他的笔下,对蜀汉人物进行润笔修饰那是少不了的。

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许多的精彩的故事情节都是与历史形象的诸葛亮不相关的,但在小说中,刘备巧妙的加在了诸葛亮的身上,给他巧妙地点亮了光环。比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借东风”、“空城计”等等都是给诸葛亮的“光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是无所不能,能神机妙算,能呼风唤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发明创造,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治民理政,这都是诸葛亮信手捡来的基本功。

历史上记载的诸葛亮虽然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但是陈寿也有评价他“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也就是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奇谋为短……”进行了扬长避短,拔高了诸葛亮的形象。

因为罗贯中是封建时代的下层知识分子,据闻他还曾参加过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并且“有志图王”,所以他非常敬佩历史上也算知识分子出身的诸葛亮。也正因如此,罗贯中对诸葛亮进行了大量的溢美和褒扬,甚至在小说中不惜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来拔高诸葛亮。
也许是因为他比较崇拜诸葛亮,觉得诸葛亮真的有这么神,而且诸葛亮确实很能干。
因为罗贯中,实际上是非常喜欢蜀汉这个国家的。自然就会给诸葛亮更多的艺术加工,来凸显蜀汉的名正言顺。

为什么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在历史的名声和地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早在唐玄宗年间,诸葛亮就已经是武庙十哲之一。

诸葛亮在历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杰出的才能。

不多人都说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吹出来的,实则不然,诸葛亮是有真才实学的。早在唐朝,诸葛亮就与白起,韩信,吴起,孙武,乐毅等人并列武庙十哲。至于这些人有多厉害,就不需要多要多说了,能与这些人并列,本身就是能力的象征。



三国时代,牛人辈出,世人谁都不吹, 唯独吹诸葛亮,这就证明了诸葛亮的能力本身就位于这个时代的尖端。隆中对并不是诸葛亮所独创,东吴的鲁肃和曹魏的毛玠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但是诸葛亮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让当时连容身之地都没有的刘备成功三分天下,这份成绩,足够耀眼。

第二,诸葛亮忠心耿耿。

忠心耿耿的人很多,但是能力超强又如此忠心的人不多见。“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年方27岁,在接下来的27年里,诸葛亮始终忠心耿耿为刘备集团效力。



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最终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不是不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仍逆天而行,只为了报答刘备那份知遇之恩。你可以说诸葛亮在蜀汉独揽大权,架空刘禅。但是,诸葛亮并没有为家族谋取福利,死后把军政大权交给杨仪姜维等人,并没有给诸葛瞻,足以证明诸葛亮的忠诚。



第三,文人的力量。

诸葛亮能够流芳百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的宣传。首先,诸葛亮自己就创作了《出师表》,让诸葛亮忠臣之名得以流传。其次,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让诸葛亮更加为人所知。最重要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让诸葛亮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了智慧的化身。



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才得以让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如此之高。

因为诸葛亮号卧龙,可见他是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且他在历史上也帮助刘备打了不少的胜仗,自然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是智慧的象征。
因为诸葛亮的许多计谋都帮助蜀国打下了大好江山,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因为他智慧超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兴复大汉,他终日乾乾,不断努力着,最终积劳成疾而死。

正史中的诸葛亮,与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何区别?

“诸葛多智而近妖”

这是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鲁迅先生给出的评价。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虽然取材于历史,但是其本质上还是一本小说,是虚构的,所以小说中的人物,不能等同于历史中的人物,诸葛亮即是如此。

清代大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一书中这样评价道:“惟《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在“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占有很大的篇幅,也有诸多经典故事与之相关。比如我们熟悉的“隆中对”、“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一、“隆中对”的分量

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战略构想: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东联孙吴,北距曹操。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清楚,刘备集团以后的成功,离不开这条指导性意见的规划。后来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之后的做法,也论证了它的价值。

但是!这里重点来了,“隆中对”的构想,在当时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眼光独到的专利,而是一条较为普遍的认识。

早在刘邦与项羽“楚汉争霸”的时代,萧何留给刘邦提过类似的建议,《汉书·萧何传》云:“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东汉时期,有个叫公孙述的人,在成都建号立国,当时他身边有个叫谋士叫李熊,曾经给公孙述提出过这样一条建议,《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李熊曰:蜀地北距汉中,东守巴郡……东下汉水以窥秦地,南顺江流以震荆扬州。”

而和诸葛亮同时代的人里边,提出类似建议的更多。

早在“三顾茅庐”之前,鲁肃就给孙权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三国志·鲁肃传》:“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

后来东吴名将甘宁也给孙权提过类似的建议,《三国志·甘宁传》:“南荆之地……至尊当早规之……大势弥广,可渐规巴蜀。”

在刘备在入蜀之前,庞统也给过类似的建议,《三国志·庞统传》:“今益州国富民强,可权借以定大事。”

可以肯定的是,“隆中对”是明智的。在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为当时刘备集团的战略规划,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北边的曹操太过强大,东吴经过三代人的经营,正是蓬勃发展,也是不可对抗的。唯有立足荆州,攻取益州,再图天下。

关于“隆中对”的弊病,曾经有这样的评价“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中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这指出了“隆中对”最大的弊病,就是导致兵力分散,使得刘备集团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所以在《三国演义》里被推崇备至的“隆中对”,其分量到底有多重,就很值得考量了。

二、军事上的贡献

关于诸葛亮军事上的贡献,恐怕是被《三国演义》小说误导最多的地方。

在小说中,诸葛亮是半仙一样的存在,好像震古烁今的军事天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每每在战斗之前便能够预料到战事的发展,难怪鲁迅先生说他的塑造已经“近妖”。

可以负责任的说,“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设坛借风”、“智取三郡”、“三气周瑜”这些都是虚构出来的,都是不存在的。

而历史上诸葛亮真实的军事才能如何呢?

在《三国志》里,陈寿是这样评价的:“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里陈寿明确的说,军事不是诸葛亮的特长。

在决定三分天下的最大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中,《三国演义》里把最关键的决定因素——风向——给了诸葛亮,但是这只是小说里的桥段,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我们都知道这事的不可能。翻阅《三国志》,我们可以知道,整场赤壁之战,完全是周瑜打下来的。

而诸葛亮如果要说赤壁之战中的功绩的话,那么只有一点,就是促成了“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之前,孙权畏惧曹操的实力,狐疑不决,这个时候,诸葛亮出使东吴,当然并没有“舌战群儒”的名场面,而是直接面见了孙权,劝说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

此后诸葛亮的军事贡献,主要在“七擒孟获”和“六出祁山”上。

“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不是正史中记载的,而是出自一本叫《晋阳春秋》的野史,而《晋阳春秋》众所周知是记载当时的传说的野史著作。

历史上却有诸葛亮南征的记载,但是对于他的对手孟获,却是一个文人而不是武将,后来孟获归降蜀国,做的是御史中丞。而且南征只用了半年时间就结束了,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战役值得记载。

“六出祁山”,本来就是不成立了,因为诸葛亮六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出了祁山。

而诸葛亮北伐中最大的问题,恐怕是缺乏战略思想。比如第二次北伐中出陈仓,前后只有一个月,史载因粮尽退兵。陈仓本来就是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只准备一月之粮草,可见其草率。

三、政治上的贡献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事实,那就是刘备终其一生,从没有让诸葛亮真正以统帅的身份主持过任何一场战役。

那么诸葛亮的贡献在哪里呢?答案是治理内政。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初入益州之时,益州不大安定,于是诸葛亮严刑峻法来治理。当时法正不理解,进谏刘备说高祖当年入关的时候约法三章,以简约的法律条框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诸葛亮反驳说: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

诸葛亮在法律的严格与否问题上,没有墨守陈规,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和完善了法律政策,使得刘备得以完成了初入益州的过渡。

律法之外,还有经济上的贡献。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总之,在内政的处理上,诸葛亮处理得相当出色。就像陈寿所总结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总结:历史的烟尘散去,英雄们都变成了传话和故事,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一代一代的流传使得扭曲和遗忘不断发生。诸葛亮的故事大概是一个扭曲的典型,笔者不是为了评判或者否认,只是为了看清历史真相,尽量做一个客观的人。

正史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权臣,很看重权力,而且正史中的诸葛亮只擅长内政。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变成了全才。
正史中的诸葛亮远没有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那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只是口才很好,有点博学而已。
正史中的诸葛亮的政治能力、军事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但是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近乎于神,没有借东风那样的神乎其神的事。

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上地位究竟怎样,和小说中有什么差别?

刘备托孤之前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

诸葛亮与刘备的鱼水之情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

很多人说,诸葛亮其实在刘备托孤之前没什么存在感,然而三国志记载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是“义同君臣,恩犹父子”,民间也有桃园三结义的佳话,可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好关系甚至都已经超越了关羽和张飞。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如果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前没有什么存在感,刘备又有什么理由突然间天下托付给他呢?


赤壁之战与诸葛亮无关?

很多人说赤壁之战与诸葛亮无关,诸葛亮甚至可能都没见过周瑜。可是据三国志记载,是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如果认真去看三国志,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

【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三国志】

而且三国志都明说了,孙权很高兴,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人带水军3万跟随诸葛亮一起见刘备,可见诸葛亮是见过周瑜的,而且一言胜万兵,他的外交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对孙权与刘备结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在托孤之前只是后勤官?

很多人说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前,地位不高,并且只求负责后勤,从未参与过军事。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三国志】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是参与过成都之战的,并非毫无带兵经验。

而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刘备大军去益州时,居然放心的把后方交给诸葛亮,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再说,萧何也是负责后勤的: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同样,诸葛亮留守荆州,使荆州成为刘备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备夺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法正与诸葛亮地位对比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三国志】

很多人说,刘备有了法正之后,诸葛亮就毫无存在感了。然而,当法正“睚眦必报”,刘备手下的臣属们没有选择直接找刘备告状而是找到了诸葛亮。正说明在他们认为,诸葛亮和刘备关系已经是亲密无间了。而且诸葛亮是“股肱”,法正是“谋主”,法正的“谋主”固然地位超然,然而“股肱”在古代地位可比“谋主”更高。比如说现在说很多深受皇帝信任的名臣为股肱之臣。

如果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不如法正,刘备手下的臣属又何必找诸葛亮告状呢?

当时刘备集团正值用人之际,诸葛亮只是考虑到法正对刘备集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不愿意接触她,所以由着他的个性而已,那句话只是感叹与赞赏法正的贡献,并不是说自己对法正无计可施。

而且实际上诸葛亮和法正的关系是很好的,他们是心心相惜,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并且能够接受对方的建议。治理国家,法正不如诸葛亮。运用奇谋,诸葛亮不如法正。他俩正好可以优势互补。诸葛亮和法正曾经出现过分歧,法正认为成都初定应该约法三章,放宽法律,以笼络人心。诸葛亮却主张严肃法纪,治理蜀地,结果法正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放弃了自己的主张,最后刘备选择接受了诸葛亮的主张,难道不足以说明诸葛亮的地位并不低于法正么?最后当刘备兵败,诸葛亮感叹:“如果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这句话是诸葛亮对法正才能的肯定与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怎么能说明诸葛亮地位不如法正呢?

所以说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从头到尾,都是很重要的。

其实诸葛亮在真正历史上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没有小说说的那么夸张,和那么厉害,但是不可否认,诸葛亮确实是一个谋略家,他比较擅长外交方面,而且他身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我们去学习。
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上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只是没有小说说得那么厉害,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确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他擅长的方面是内政和外交,军事才能其实很普通。所以和小说中的差别就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在小说中诸葛亮是军师,军事方面成就特别大,料事如神,神机妙算。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身为蜀汉丞相,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在后世也被称赞为千古名士,被列入武庙之中。
本文标题: 理性讨论,诸葛亮有现在的历史地位,罗贯中有没有一半功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10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经常吃丝瓜有哪些好处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类似“庞氏骗局”的经典骗局 大概的模式分别是怎样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