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还有没有像灭掉高句丽,东突厥,准噶尔,大理国,夜郎,滇越,那样的灭国功绩

发布时间: 2022-07-18 12:01: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军队相对来说更强大?对外战争或平叛的效果都非常厉害的军队?只算大一统的王朝军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军队相...

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还有没有像灭掉高句丽,东突厥,准噶尔,大理国,夜郎,滇越,那样的灭国功绩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军队相对来说更强大?对外战争或平叛的效果都非常厉害的军队?只算大一统的王朝军队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军队相对来说哪个朝代的军队作战和战斗力最强?
首先,说明我从来不认为成吉思汗的军队算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军队,我一直认为他们都是入侵者,如同日本一样,所以撇开不谈。清朝的情况和蒙古大有不同,算得上已经融入中华文明的,所以可以考虑进来。所以,我这里跟中国古代五大精锐部队并不一致,如果有不同意见请尊重作者的意义。

我是按在各自时代的水平与成绩来进行比较,具体如下:

一、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军队 。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0年左右,统一中国的秦军。
首先,说统帅,在统一六国战争统帅是王翦,对外战争是蒙恬,二人作为军事统帅,在同时期绝对是世界顶尖,王翦结束了战国纷乱的局面。并且第一次开发中国南部,当时开发南海,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在军事上奠定了先河,战略意义可以说是深远,蒙恬通过军事手段,尤其开创中华文明的第二支真正意义的骑兵(赵武灵王是第一),同时修筑万里长城,这个算不算暴政,在军事上我们不讨论,但是在军事实力上,确实非常有贡献的,长城主要的作用是军事要塞,将匈奴骑兵的优势降到最低,二者都对匈奴的抵御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即使秦国灭亡,而匈奴也不敢入侵,为楚汉相争赢得时间,不至于有外国势力干预,是民族之大幸,否则五胡乱华的历史要提前500年发生,作为军事统帅,他们的贡献巨大。
其次,主要将领,李信、王贲、章邯、赢腾,他们作为高级军事将领的军事战术指挥水平,那是非常高,真正在当时无敌于天下,统一六国战争就可以完美体现,几乎无一败绩。

第三,武器装备,当时世界顶级,床弩和脚弩绝对闻风丧胆。
第四,震慑力,秦国以杀敌建功,杀敌后砍脑袋,这种行为很凶残,但是作为震慑力而言,非常有效。
第五,军事制度,兵屯制,军功制,寓兵于农,农忙耕作,农闲打仗,奖励军功,不分等级,这些措施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思想,一直沿用到现在(建设兵团制度)。

二、驱突厥三千里的唐太宗军队。
首先,统帅,李世民、李靖、李绩。李世民,大局观很强,战略思维在同时代的来说,简直是穿越来似得,天可汗,不详说;李靖,协助李孝恭攻取岭南,而后招抚岭南,而后去桂林招抚,这个意义非常深远,跟王翦比虽然差了点,但是在唐来说,就不一样,安史之乱后让北人可以南迁外,后期平乱的兵力多从这些地方招募,为唐中兴奠定基础,唐灭东突厥之战也是由李靖指挥,遏制突厥对华入侵,也震慑其他少数民族,为后来北庭都护府的建立奠定基础;李绩主要是征高句丽,我看到有回答说隋时期打服了高句丽,这一点是非常不认同的,隋三征高句丽,每次高句丽都是诈降,拖住隋军,然后袭击运输线,隋军战败,第三次征服,其实还没有,隋朝的叛乱就起来,高句丽只是说停战(当然是说请降,可是完全没有任何战败的意思),隋炀帝看到有台阶就赶紧下来,而后高句丽还因此非常得意,到了李绩征高句丽,一举灭了高句丽才算完。
其次,名将如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无文官,文官都有厚厚军功,后期还有薛仁贵等人,战术指挥非凡。
第三,精锐部队——玄甲黑骑,每个骑兵都着装明光铠、鱼鳞甲,战斗力非凡。
第四,震慑力,万国来朝,可想而知。
第五,军事制度,李世民建立的分权制度,类似于三权分立,在军事方面,兵部作为统帅部,包含了类似我国现在的四“总”的职能,但是不能指挥军队,通过建立都护府,类似现代军区制(安史之乱就是李隆基将分权制度破坏,让安禄山拥有募兵权和财政权,李世民设定军事制度是不允许),来指挥军队,这也是唐朝军事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战略思想,李世民当时就提出地缘政治,也是由于超前的地缘政治,通过军事扩张,促进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迅猛发展。
在我看来,唐太宗建立的军事集团,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军队,没有之一,但是,考虑李世民是建立在隋朝的基础上所发展,相比较秦国的发展,底气相对不足,所以,排在第二。

三、驱匈奴两千里的汉武帝军队
第一,统帅,汉武帝,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帮秦始皇没有做完的事情,由他来完成,为后来抗击匈奴奠定基础;抗击匈奴、开拓丝绸之路这2点,通过军事和经济双重打击对手,非常高明。
第二,主要将领,卫青、霍去病、李广,都是抗击匈奴的杰出将领,卫青和霍去病主攻,李广主要负责守,都是为抗击匈奴作出重大贡献(当时军功制度并不完善,李广难封,主要是因为他是负责北平防御,没有任何攻击上面的成就,汉武帝只重视进攻,防御方面并不看重,所以,不是李广的贡献不足,而是制度问题);霍去病“封狼居胥”,更是千古佳话。
第三,精锐部队——虎贲、羽林军、八百骠骑,打到匈奴要么归顺(现在西北各地,姓刘的,就有当时匈奴人的血液),要么远逃,去欧洲(匈牙利的部分祖先就是匈奴人),或者去了俄罗斯等。
第四,震慑力,饮马翰海,封狼居胥,可想而知。

四、不败传说——岳家军。
第一,统帅,岳飞,朱仙镇,500背嵬精兵大破十余万金军,撼山易,憾岳家军难,不解释。
第二,将领,王贵(虽然我不想说他,但是作为岳家军的主要将领,功不可没)、张宪、牛皋、岳云、高宠、杨再兴、等等,也是将星璀璨。
第三,精锐部队——背嵬军、踏白军、选锋军、游奕军,战绩不解释。
第四,震慑力——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五、明末真正的精锐——关宁军。
第一,统帅,袁崇焕,洪承畴,吴三桂。袁崇焕.他的建军思想符合了当时时代的要求: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的过度时期.既需要有强大的火器兵种对敌人进行远程攻击,又由于很多时候避免不了大规模的近战,所以也需要像骑兵这样的强大的近战兵种.可以说,有了强大的火器兵种和强大的近战兵种的军团,才能真正地无敌于天下。
第二,将领,祖大寿,左良玉。
第三,精锐部队——夷丁突骑,关宁军精锐的精锐,镇守山海关,满清八旗军不能南下放马一步。
第四,震慑力——宁远大捷,抵抗努尔哈赤三十万大军;宁锦大捷,红夷大炮,威震天下。

六、东晋门阀的雇佣兵——北府兵。
第一,统帅,谢安、谢玄。
第二,将领,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及孙无终。
第三,震慑力——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队,八万晋军战八十万秦军,而北府兵作为先锋主力,造成八十万秦军溃败,创建的防卫长江下游的主要军事力量。
第一个当属秦朝军队。横扫六合,锐不可当。北却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第二个我认为是隋朝军队。隋炀帝二十出头就率领51万大军南下灭陈。结束了持续了几百年的南北朝乱世,国家重归统一。出兵东北,迫使高句丽称臣。御驾亲征西北重新开拓因战乱荒废的丝绸之路,曾至甘肃青海,西域诸国俯首称臣。北方使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为后世唐朝盛世在边防方面奠定基础。
唐朝基本承袭隋朝,但不如隋朝。尤其中后期总打败仗。李世民在的时候就打过败仗。藩镇割据,听调不听宣。
宋朝不算大一统的朝代。与辽西夏金吐蕃大理诸国属于并立政权,别的就不用提了。军事环境在历朝最复杂,但是挺过了很多年,着实不易。虽然太祖之后没有可以称道的战功,但情有可原。
汉朝一半一半吧。比秦朝差了很多。初期靠着和亲求得喘息。但是卫青北逐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窦宪燕然勒功,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元朝军事实力强,源于重骑兵机动作战能力强。但是装备战术都不行。所以说只识弯弓射大雕。勇武有余。战略弱智。野蛮的打法野蛮的统治。
明朝也是一半一半吧,赶走了奴役汉人的蒙古人,恢复大汉衣冠。有装备先进的神机营,拥有大量火器。郑和海船雄视南海,今天中国南海主权要归功于他。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议和,号称世界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国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管多么昏庸多么软蛋的皇帝,从来没有对外屈服过。崇祯死时,国门依旧守住了,算是完成了对国人的承诺。对外态度强硬,精神可嘉。但由于体制问题,内乱不断,最后也是因为后院着火才完蛋的。
清朝我就不说啥了,完全倒退回元朝。弃置火器不再研发,也渐渐不再使用。外国军队几次入侵京城,统治者毫不犹豫逃跑,弃置百姓于不顾。比照明朝,这实在是个猥琐的朝代。虽然入主中原,但不是明朝军力不如它。另有因缘际会。
更完了。
如果说相对强大的话那汉朝当之无愧。

首先对外战争,因为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以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汉朝已经有能力把北方游牧民族彻底打垮,并迫使其迁移。在面对身穿兽皮,手拿石器的蛮人时,已经装备有锁子甲,铁武器的汉朝军队拥有绝对优势。

然后对内平叛,汉朝的政局相对稳定,国内动荡也是稍剿即平,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秦末那种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奇迹,也从侧面说明了军队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由于汉初以军神韩信为首战略家们的活跃表现,也使只凭勇力的单调征伐向兵法诡异的谋战方向发展,使军队跟乌合产生了更大的差距。

最后统一战争,汉朝的统一虽然只是继秦之后,但一反暴政,与民休息,所以秦只能说是形式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而汉才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
当然,如果说绝对强大的话,装备有开花弹,葡萄弹,以及各种先进火器的明朝军队才是各中翘楚,只不过由于朝政腐败使得国家根本没有能力去利用这样强大的军队啊。

秦代很强大,但比起军队来秦的战略更强大,所以统一七国的是另外六国的短视。

隋唐很强大,但同时代的游牧民族也很强大,因为铁器,马镫等等中原先进技术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秘密。

宋代很强大,但如果可以多给他一百年的话,那么热兵器代替冷兵器也许会先出现在中国,因为西方人今天的成就无非起源于无知无识的蒙古人把中原文明当作垃圾随意输入西方。

元代很强大,但如果不是南宋汉人跟南明时那样自愿倒戈蒙古人的铁骑是过不了长江的,而西方世界那时还很弱小,小邦寡民必然抵挡不住可以跟中原文明叫板的游牧骑兵,所以仔细想来创造元代神话应该是蒙古野马。

明清很强大,但一个是朝政腐败,自乱阵脚,一个是刻意压制,矫枉过正。当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还曾发现过被清政府封存的明代火器,具说有些几百年前的明军装备洋人竞然也搞不懂。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哪个朝代与同期的别国相比其军事实力都是非常强大的,但要问是最强的个人认为是元朝,由蒙古人建立,所以在世界历史上被称作,蒙古帝国。军队战无不胜,几乎统治了整个欧亚大陆,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帝国,也是唯一一个能做到这点的帝国
汉,建国时击败了强秦和战神项羽,建国后打败了匈奴、乌桓、南越,对内平息过七王之乱、王莽篡汉以及黄巾起义,最终因为权臣篡位而不是战争灭亡。相比其他朝代,在军事上的记录都没有汉好看

中国古代通史梳理 要求按照朝代的顺序梳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时间,并简单列举各个朝代重大历史事件

△夏朝:
约前2029年:禹建立夏朝。
约前1950年:夏王少康消灭有穷国,中兴夏朝。
约前1559年:商汤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夏朝灭亡。
△商朝:
约前132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自奄迁殷,甲骨文和金文得到发展。
前1264年:商王武丁分封他的叔父蔓叔于邓国。
前1147年:商王武乙继位,与巫术作斗争,实行礼制改良。
前1046年: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击败商王帝辛的军队,商朝灭亡。
△西周:
前899年:周懿王元年,郑国的天亮了两次(发生了日食)。
前842年:都城发生平民暴动,周厉王逃离至彘。
前841年:召穆公、周定公共同行政(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政),号称共和
前771年:西夷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周幽王,周平王继位。
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至雒邑。
△春秋 :
前722年:郑庄公平定共叔段之乱。时为鲁隐公元年,史书《春秋》编年始于此。
前720年:周平王、郑庄公互派儿子为人质,周天子地位大为降低。
前707年:周桓王率诸侯军队伐郑,被郑庄公打败且肩膀中箭,诸侯争霸时代开始。
前704年:楚武王熊通称王,为诸侯称王之始。
前685年:齐桓公立,以管仲为相,实施变法。
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联军迫楚国签订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前633年: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会盟于践土,成为中原霸主。
前627年:秦、晋会战于肴,秦全军覆没,其后转向西发展,称霸西戎。
前597年:楚、晋会战于邲,楚大胜。
前579年:宋大夫华元调和晋、楚,为第一次弭兵会盟。
前576年:楚、晋会战于鄢陵,晋大胜,楚共王伤目。
前546年:宋大夫向戌邀晋楚和各诸侯国举行第二次弭兵会盟,晋楚之间维持数十年和平。
前506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
前496年:吴军伐越,阖闾战败并因伤而亡。
前494年:吴王夫差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
前473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夫差自杀。勾践与齐晋会盟于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战国:
前453年:晋国氏族韩、赵、魏三家尽灭智氏,瓜分其地。
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留绛与曲沃两地。
前409年:魏伐秦,筑临晋、元里。
前408年:魏击宋,守中山。伐秦至郑,还筑洛阴、合阳。
前403年:三家分晋。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始于此年。
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取代姜氏齐国。
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太公一系绝祀,田氏并其食邑。
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
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
前353年:赵求救于齐,齐孙膑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又在桂陵大败魏军。
前344年:魏侯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为中原诸侯首先称王者。
前343年:魏发兵攻韩,韩求救于齐。
前342年:齐在马陵之战大败魏军,魏将庞涓兵败自杀。
前340年:秦拜卫鞅为商君
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占领燕国,后退兵。
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
前287年: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兵攻秦,秦被迫割地给赵、魏以求和。
前286年:齐国攻灭宋国。
前284年: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兵攻齐,燕军陷齐都临淄。齐失七十余城,只余莒和即墨。
前278年:即墨守将田单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复国,但国力已衰。
前280年:楚国逆长江上游攻秦,战败而遭秦反攻。
前279年:楚国于鄢之战败于秦军。
前278年:楚都郢被秦将白起攻陷,迁都到陈;楚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前271年: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
前262年:秦伐韩,切断上党郡与韩都新郑的联系。上党求救于赵,赵派老将廉颇率军声援。
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坑杀40万降卒。
前258年: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后信陵君率军于函谷关再胜秦军。
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雒邑,西周公投降,周朝灭亡。
前249年:秦相吕不韦带兵灭位于巩邑的东周公。
前241年:楚再迁都至寿春以避秦军,再也无能力抗秦。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秦灭赵。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越。
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原。△秦朝:
前219年:秦始皇举行封禅大典。
前214年: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占领河套地区。
前213年:秦始皇焚毁五经、活埋儒士。
前210年:秦始皇亡于东巡,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拥立次子胡亥,假诏赐死长子扶苏。
前209年:陈胜、吴广运送士兵逾期,为避免遭处斩,于大泽乡“揭竿起义”。
前208年:赵高陷害李斯,腰斩于咸阳,夷三族。
前207年:项羽率楚军于大破秦军。同年刘邦率军入秦都咸阳,秦亡。△西汉 前200年:刘邦率汉军北伐匈奴,被围困于白登,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脱险。韩信改封楚王。
前196年: 阳夏侯陈豨及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被平定。韩信及梁王彭越被杀,击起消灭异姓王风潮。
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胶西王、楚王、赵王、济南王、菑川王及胶东王起兵叛变,为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定。
前134年: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
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
前126年:张骞返国。
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酒泉郡。后又分割为张掖、敦煌、武威三郡。
前60年:汉宣帝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
前9年:王莽继任大司马大将军。
5年:王莽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自称“摄皇帝”或“假皇帝”。
8年:王莽篡位孺子婴禅让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新朝 17年:绿林军兴起于荆北。
18年:赤眉军兴起于青徐地区。
23年:昆阳之战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刘玄为更始帝国号仍为汉,史称玄汉。
25年:刘玄投降赤眉军后被杀。刘秀为汉光武帝,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或后汉。△东汉
35年:马援击破先零羌于临洮(今甘肃岷县)。
37年:东汉统一战争结束。
43年:马援平定交阯反叛。(今越南中部)
74年:班超出使疏勒。耿秉、窦固率1.4万骑进军西域。
89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几十年后北匈奴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92年: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密谋,铲除外戚窦宪。汉和帝亲政。
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安息西界而还。
166年:第一次党锢之祸。
168年:第二次党锢之祸。
184年:张角兴兵于钜鹿、广宗反汉,爆发黄巾之乱。
189年:汉灵帝崩后,何进引董卓入京,董卓废帝,各地军阀举兵反董卓。
190年:董卓挟帝迁都长安,群雄割据的局面开始。
191年:刘表击败孙坚。袁绍击败韩馥。
192年:吕布杀董卓。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占领长安。
196年:曹操挟汉献帝到许。
197年:袁术称帝。张绣诈降击败曹操。
198年:曹操消灭了吕布的势力。
199年:袁绍消灭了公孙瓒的势力。
200年:曹操于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军。
207年:曹操统一北方。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211年:曹操讨伐汉中张鲁。韩遂,马超反曹。
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220年:汉献帝被迫禅位,曹丕篡汉自立,改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亡。△三国
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战败于夷陵之战,孙权取得大部分荆州。
223年:刘备病殂,诸葛亮辅佐其子刘禅,并与孙权恢复同盟。
225年: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叛军,雍闿等被杀,孟获投降。
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同年病死于五丈原。
240年:蜀汉大将姜维第一次北伐。
249年:曹魏大臣司马懿发动政变,诛宗室曹爽。
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
263年:曹魏灭蜀汉。
264年:灭蜀元勋锺会及姜维叛变,被司马昭平定,锺会及姜维被杀。
266年:司马炎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灭亡。
280年:晋灭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结束。△西晋 279年,司马炎下令六路晋军攻吴。
280年,吴主孙皓出降,吴亡。
291年,惠帝皇后贾南风唆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开启八王之乱。
296年,氐族人杨茂搜率部落迁至仇池,称王,史称“前仇池”。
300年,凉州刺史张轨及其子张寔守土保境,中原百姓纷纷前来避乱。张氏虽然接受东晋封号,但与东晋相距万里,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
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称汉王。同年氐族李雄在益州称成都王。
306年,李雄称帝,国号“成”。同年晋东海王司马越消灭其他对手,控制朝政,毒死惠帝,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307年,慕容廆称前燕单于,开始割据,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国都,招徕中原地区的汉族流民,组织屯田垦荒。
308年,刘渊称帝,建都平阳,国号“汉”。
310年,刘渊死,刘聪即位。
311年,汉帝刘聪攻陷洛阳,掳晋怀帝司马炽,放火焚宫,屠杀官民,史称“永嘉之祸”。
313年,祖逖受命为豫州刺史,率部属北渡长江。
316年,晋愍帝投降被杀,西晋灭亡。△东晋/十六国 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
318年,司马睿即帝位,为晋元帝。
319年,汉帝刘曜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称赵王,史称“后赵”。
320年,凉州牧张茂建年号永元,已成为实质独立政权。
321年,晋元帝派戴渊为征西将军,以监督祖逖。同年祖逖激愤患病而亡。
322年,王敦起兵攻陷建康,史称“王敦之乱”。同年石勒南进,再占黄河以南之地。
329年,后赵灭前赵。
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史称“前燕”。
338年,成帝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同年代王拓跋什翼犍自立,国号“代”。
342年,前燕击败了后赵的二十万大军,建都龙城。
345年,凉州张骏称凉王,都姑臧,国号“凉”,史称“前凉”。
346年,东晋桓温讨伐成汉。
347年,东晋桓温灭成汉。
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不久为后赵毒杀。同年冉闵夺后赵政权称帝,国号“魏”,建都邺,史称“冉魏”。
351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352年,前燕杀冉闵,攻破邺都,冉魏亡。
354年,东晋桓温北伐前秦,苻健采用坚壁清野战术,打败晋军,桓温缺粮撤退。
356年,东晋桓温击溃河南姚襄,收复洛阳,修谒皇陵。
369年,东晋桓温讨伐前燕,初胜,后为燕将慕容垂败于枋头。
370年,前秦擒慕容暐,灭前燕。
371年,前秦灭前仇池。
373年,前秦攻取东晋梁、益二州,西南夷邛、筰、夜郎皆归附于秦。
376年,前秦灭前凉;同年,乘鲜卑拓跋氏衰乱之际,进兵灭代,统一北方。
383年,前秦将领吕光讨平西域。同年前秦出兵伐晋,大败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
384年,前秦原前燕降将慕容垂自称“燕王”,废除前秦年号,建立后燕。北地长史慕容泓自称济北王,建立西燕;苻坚派子苻叡及羌人将领姚苌出兵讨伐西燕,大败。姚苌逃到渭北,建立后秦。
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同年吕光称大将军、凉州牧。后燕、后秦、西燕皆先后称帝。
389年,吕光称三河王,后改称天王,史称“后凉”。
394年,后燕灭西燕。
395年,后燕伐北魏,大败于参合陂。
399年,拓跋珪称帝,为魏道武帝。同年后秦乘东晋内乱,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
403年,东晋桓玄篡位称帝,建国桓楚。
404年,刘裕举兵讨伐桓玄,桓玄败走蜀地,途中被杀。
405年,刘裕肃清桓氏势力,迎晋安帝复位,掌控朝廷。
407年,汉人冯跋灭后燕,拥立高云为天王,建都龙城,国号仍用“燕”,史称“北燕”。同年匈奴人赫连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建立大夏政权。
409年,高云被部下所杀,冯跋平定政变后即天王位于昌黎。
417年,东晋破长安,姚泓降,后秦亡。
417年,大夏取长安,称帝。
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号“宋”,史称“南朝宋”或“刘宋”。东晋亡,进入“南北朝时期”。△南北朝 431年,夏主赫连定灭西秦;欲渡黄河击北凉遭吐谷浑袭击,兵败被俘,夏亡。
436年,北魏灭北燕。
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
477年,宋将军萧道成弑帝刘昱,拥立宋顺帝,独揽朝政。
479年,萧道成篡位,建国号“齐”,史称齐高帝,南朝宋亡。
485年,北魏孝文帝依汉人李安世之议,颁布均田令。
502年,齐宗室萧衍篡位,建国号“梁”,史称梁武帝,南朝齐亡。
510年,梁实施大明历。
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与权臣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在邺城拥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其后宇文泰杀元修,在长安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
548年,东魏降将侯景勾结梁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史称“侯景之乱”。
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东魏亡。
551年,侯景自立为汉帝。
552年,陈霸先、王僧辩先后击败侯景,侯景为部下所杀。
553年,梁湘东王萧绎继位于江陵,为梁元帝。
554年,萧詧引西魏军攻陷江陵,杀害梁元帝。
555年,萧詧称帝,并对西魏称臣,史称“后梁”。
557年,梁权臣陈霸先篡位,建国“陈”,史称陈武帝,南朝梁亡。同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西魏亡。
577年,北周军攻占邺城,高纬逃亡被擒,北齐亡。
580年,北周外戚杨坚自称大丞相。
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史称隋文帝,北周亡。
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恺兴建广通渠。
587年,隋灭后梁。
588年,隋起兵伐陈。
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南朝陈亡。△隋朝 581年,突厥沙钵略可汗举兵入侵隋朝。583年,隋军分八路北伐突厥。598年,高句丽袭击辽西,隋文帝派汉王杨谅迎战,败于高句丽。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战败降隋。602年,隋征服越南前李朝,北越南地区纳入版图。604年,隋炀帝派杨素、宇文恺于洛阳兴建东都。605年,迁都洛阳。同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同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降隋。612年,隋炀帝发兵讨伐高句丽,大败。613年,隋炀帝再次发兵征讨高句丽,因杨素子杨玄感谋反,退兵回国镇压。614年,隋炀帝三度发兵征讨高句丽,婴阳王遣返杨玄感同党斛斯政,隋因而撤军。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弑炀帝。同年李渊受隋恭帝杨侑禅让,建立唐朝。619年,王世充废他所拥立的另一位隋恭帝杨侗,隋亡。同年王世充自立为帝,建国号“郑”。△唐朝 620年,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同年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结盟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郑、夏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让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629年,唐将李靖率骑兵攻灭东突厥。630年,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635年,唐将李靖攻占吐谷浑。641年,唐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648年,在东胡鲜卑后裔青牛白马之后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657年,唐将苏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国。690年,武则天废睿宗,即帝位,改国号“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复辟。751年,唐将高仙芝于怛罗斯战役败于阿拔斯王朝与石国联军。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62年,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平定。874年,王仙芝在长垣起兵。875年,黄巢在冤句起兵,响应王仙芝。884年,黄巢连败于李克用、朱温,后为部下所杀。893年,钱镠任镇海节度使。902年,大迭烈府夷离堇(军事首领)领兵40万伐河东代北,下九郡。903年,南取河东怀远军,略地蓟北(河北北部)。升于越,总知军国事,成为部落联盟的实际操纵者。904年,朱全忠杀宰相崔胤,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5年,唐朝垂亡,他应晋王李克用之邀到云州(山西大同)相会,结为兄弟,约定共讨梁王朱温和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但终因无利可图而没有践约。906年,十二月,遥辇氏部落联盟首领痕德堇可汗去世,遗命推选阿保机为汗。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禅位,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唐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五代十国/契丹(辽)916年,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定国号为“契丹”。
917年,南海王刘䶮在番禺称帝,国号“大越”。
918年,大越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契丹定都临潢府(巴林左旗)。
920年:创契丹大字。
923年,李存勗在太原称帝,建国号“唐”,史称“后唐”庄宗。同年唐军攻入汴州,后梁亡。
924年,高季兴受封为南平王,成立割据政权,以荆州为首府,史称“南平”或“荆南”。
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李继岌率军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亡。
925年,东征渤海国,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遗民,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
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
932年,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取得东川,被后唐明宗封为蜀王。
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
936年,契丹与石敬瑭联军攻入洛阳,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移都开封。
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予契丹。
946年,契丹派张彦泽率兵入开封,石重贵投降,后晋亡。契丹改国号为“大辽”。
947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于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
950年,郭威诛隐帝,建都汴,改国号“周”,史称“后周”。后汉亡。
951年,南唐将领边镐率军攻楚,占领长沙,楚灭亡。马殷旧将刘言起兵击败南唐军,继续据有楚地。
952年,王进逵杀刘言,控制楚地。
955年,部将潘叔嗣杀王进逵。潭州军府事周行逢进军朗州杀潘叔嗣,被后周任命为武平节度使,控制楚地。后周攻占后蜀之秦、阶、成、凤四州。
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谎报兵情,借口领兵到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帝位,建国号“宋”。△北宋/辽/西夏 962年,周行逢死,子周保权继位,部将张文表起兵反叛,兵败被杀。宋发兵攻占潭州。
963年,宋军攻占江陵,高继冲投降,荆南亡。宋军平定武平。
964年,宋太祖发兵攻后蜀。
965年,孟昶投降,后蜀亡。
970年,宋发兵讨伐南汉。
971年,刘鋹投降,南汉亡。
974年,宋发兵讨伐南唐。
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亡。
978年,钱俶降宋,吴越亡。
979年,宋灭北汉。宋太宗起兵伐辽,败于高梁河之战。
980年,辽景宗耶律贤发兵伐宋,辽军攻占瓦桥关后退去。
983年,大辽改国号回“契丹”。
986年,宋发兵伐辽,败于岐沟关。
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1038年,李元昊称帝,即夏景宗,定都兴州并改称为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042年,宋夏战争开始。
1043年,辽兴宗以国内西南部的党项叛附西夏为由,于隔年冬率大军伐夏。西夏求和不成,采取坚壁清野方式击溃辽军。
1044年,宋夏战争平息,双方签订庆历和议,宋朝承认西夏的割据地位。
1059年,夏毅宗参与政事,没藏讹庞密谋刺杀夏毅宗,后被夏帝诛杀全家。
1066年,契丹再改国号回“大辽”。
1069年,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动变法。
1081年,西夏内乱之际,宋以李宪为总指挥发动五路伐夏,夺下兰州。
1082年,宋军采取碉堡战术,派徐禧兴建永乐城,梁太后趁永乐城新建之初,率30万大军包围攻陷,宋军惨败,史称永乐城之战。
1099年,夏崇宗亲政后采取依附辽朝,与北宋修和的策略,逐年减少战争。
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
1115年,完颜阿骨打于会宁府建都立国,国号“大金”。
1119年,宋江聚众在梁山泊起事。
1120年,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事。
1121年,宋军生擒方腊,送往汴京诛杀。宋江战败被俘。
1122年,宋军平定方腊余党。
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辽国亡。耶律大石率军西行,于西域建立西辽。金朝西夏夹攻北宋,西夏占领天德军、云内等地。
1126年,宋地被金朝强占,并且被强索河东八馆之地。金朝为了补偿西夏,同意占领陕西后将横山地区归还,但又违约。
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掳走宋帝徽、钦二宗,史称“靖康之变”。金国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32天后张邦昌自行退位。宋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史称“南宋”△南宋/金/西夏
1129年,完颜宗弼挥军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完颜宗弼继续挥军南下,高宗乘船出海避难。宋将韩世忠率八千精兵,堵塞五万金军在黄天荡四十八天。史称黄天荡之战。
1130年,刘豫在金授意下即帝位,国号“大齐”,定都大名府,统治金所占黄河以南地区。
1137年,金废刘豫为蜀王,齐亡。
1138年,宋金初次协议,南宋取回包含开封的河南、陕西之地。
1140年,金朝撕毁协议,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开封与陕西等地,岳飞在郾城与金兵将领完颜宗弼会战,力挫金兵,进兵朱仙镇,收复了黄河以南一带。
1141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宋朝称臣,并与金以淮河为界。
1161年,金主完颜亮起兵伐宋,败于釆石矶之役。
1206年,铁木真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
1208年,韩侂胄被杀,双方议和,史称嘉定和议。
1214年,南宋与蒙古协议联手击退金军,南宋可获河南作回报。
1215年,蒙古攻取金朝首都中都。
1217年,蒙古将中都改名为燕京。
1218年,蒙古灭西辽。
1219年,蒙古第一次西征。
1220年,蒙古灭花剌子模。
1224年,孛鲁率军从东面攻入西夏,攻陷银州,夏将塔海被俘。
1225年,蒙古第一次西征结束。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与宋联军攻陷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中,金亡。
1235年,蒙古建都和林。蒙古第二次西征。
1239年,宋军收复被蒙古军占领的襄阳和其他地区。
1240年,蒙古征服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
1241年,蒙古征服波兰王国、匈牙利王国。
1242年,蒙古第二次西征结束。
1245年,蒙古军越过淮河以南入侵宋。
1247年,蒙古凉州会盟,吐蕃归附。
1252年,蒙古第三次西征。
1253年,蒙古灭大理国。
1256年,蒙古灭木剌夷国。
1258年,蒙古灭阿拔斯王朝。
1259年,蒙哥大汗蒙哥亲征钓鱼城,被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蒙古军撤退。
1260年,蒙古击溃阿尤布王朝,征服叙利亚全境。忽必烈即帝位。阿里不哥起兵,和忽必烈争位。蒙古发行纸币中统元宝交钞。蒙古第三次西征结束。
1260年,蒙古迁都开平。
1263年,蒙古将开平改名为上都 。
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蒙古将燕京改名中都。
1267年,蒙古迁都中都,修建皇城和宫城。
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大元”,蒙古文称为“大元大蒙古国”,史称“元朝”。
1272年,元中都改名大都。
1273年,元颁布官修农书《农桑辑要》。
1274年,元第一次征日。
1275年,马可波罗到达中国。
1276年,元军入临安,俘5岁宋帝恭宗。
1279年,宋军于厓山海域败于元军,丞相陆秀夫负幼主赵昺跳海殉国,宋流亡政府亡。△元朝
1281年,第二次征日
1287年,发行纸币至元通行宝钞
1291年,颁布法律《至元新格》
1292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
1303年,元朝和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约和,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
1304年,四大汗国彼此之间约和,蒙古帝国内战彻底结束
1307年,在王忽察都兴建中都
1309年,窝阔台汗国(1225-1309)灭亡
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
1322年,《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元典章》)修成
1323年,颁布法律《大元通制》,《至元新格》停止使用
1331年,《经世大典》修成
1335年,废止科举
1340年,恢复科举
1344年,《辽史》、《金史》修成
1345年,《宋史》修成
1346年,颁布法律《至正条格》,《大元通制》停止使用
1351年,韩山童(?-1351)、刘福通(?-1363)红巾之乱(1351-1366)起
1359年,红巾军攻陷上都,焚毁宫殿后离去
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明军攻陷大都,元惠宗率宗室、臣僚逃回蒙古草原,国号仍为“大元”,迁都上都,不再统治中原,史称“北元”。……………………………………………………写不下了

秦朝的统一,强盛和灭亡对我国现代建设有何启示?

秦朝的统一,强盛和灭亡对我国现代建设有何启示?n①秦朝的统一使我们感悟到什么?n②秦朝的强盛启迪我们要怎么样?n③n清朝的灭亡告诉我们要吸取怎样的教训?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简单明了的十二个字,概括了世间万物的规律。纵观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始皇奔七世之余烈,完成华夏一统,绵绵更替无不蕴含这个规律。

秦始皇

也正如

《左传·庄公十一年》

中所说,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大意为,禹和汤为政的时候,事情办不好就责备和怪罪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所以国家兴旺,势不可挡。而桀和纣怪罪他人,不好的事情都让别人承担,国家衰败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这也是即“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原意。

时至今天,常常会有人问我,我们学习历史还有什么必要吗?一不治国,二不搞研究,对今天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帮助?其实,我要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重温与学习历史,虽然不能直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但一定会让我们在穿透历史的尘封中,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知兴衰、明得失,以史为鉴,并寻找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规律,对今天治国、齐家、修身都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效果。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一起来侧重探索一下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虽昙花一现,却又光彩夺目的三个短命王朝,这三个王朝虽然留下了历史千古遗憾,但却因此而奠基了后世的不朽江山,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王朝,也不失为一种安慰,一种延续。

这三个悲壮而又雄魂的王朝是:

秦朝、隋朝、后周

。绵亘而生的是三大盛世王朝:

汉朝、唐朝、宋朝

。为什么说这秦、隋、后周是三个悲壮而又雄魂的王朝呢?为什么这三个王朝却奠定了后世三大盛世王朝的基业呢?最后结合这三个短命王朝的遭遇,又能给当今国运带来什么样的可比较性的启示呢?接下来,我们就分三个段落进行层层递进阐述.

一、三对孪生王朝;

二、为什么强势王朝短了自己的命;

三、当今国运可比较性启示与推测。

秦帝国组织结构

一、三对孪生王朝

本段我们就具体分析、对比三对孪生王朝,为什么会相杀、相生?天然形成中国历史上一道蔚为大观的独特景观。

(一)第一对王朝:灭秦入汉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公元前221年,39岁的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首先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等,这些政策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虽然秦朝只存续了15年,“秦二世而亡”,但其影响之大,是中国以后任何王朝所不能比拟的。如果把中国二千年的历史比作一个国家,秦朝就是以一朝之力完成了国家的初创,其后的所有王朝只是不断地强大国家。

紧随其后的汉朝,基本上的政治制度与经济体系就是遵照秦制。大家所熟知的汉朝遵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的本质,其实就是沿用秦朝制度。《全后汉文·四十六卷》记载:“汉承秦制,遵而不越。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乃赦,示不废旧章而已。”

鉴于秦朝的灭亡,汉朝创立初期,从刘邦到文帝、景帝,统治者们深刻反思秦朝法家思想,严厉批判“专任刑罚”、“重刑轻罪”的主张,确立了“与民休息”、“宽省刑法”的指导思想。汉朝也正是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开创了“文景之治”。

以至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已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决心改“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推行推恩令,采纳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法制指导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北击匈奴,东并朝鲜,攘夷扩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又开创“孝宣之治”。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蒙古,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

也正是因为有了汉朝的强大,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今天我们才被称为汉人。

(二)第二对王朝:因隋转唐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南征北战,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在张掖的万国大会上,更是一展中华文化的光辉。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军事上继续推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中国文化与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

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从而一个雄图霸业的帝王匆忙与历史相别,他治下的大隋江山转眼成了李唐江山。享国38年。

唐朝盛世

隋朝虽然国祚时短,却做了很多影响后世大事,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遗产。比如“

三省六部制

”,虽然源于汉代,但是真正将其制度化、规范化的却是隋文帝杨坚。

还有影响后世1300多年的“科举制”,它堪称是人类千古文明的奇观,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不仅是古代中国,而且还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可以说正因为隋朝的成熟政治体制,才铸就了后世唐朝在政治格局上的稳定,造就了唐朝盛世。

《新唐书·百官》记载:“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唐朝疆域

(三)第三对王朝:代周建宋

说起后周,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如果我们看过《水浒传》,知道梁山好汉中有一人物叫柴进,沧州人氏,后周皇族后裔,人称柴大官人。他仗义疏财,喜好结纳四方豪杰,被誉为当世孟尝君。家中因有太祖皇帝御赐丹书铁券,世袭皇恩,握有免死金牌。就知道柴进的祖上原是后周皇族,宋太祖赵匡胤正是夺了有恩于他的柴家江山,才会对柴氏后裔进行优抚。虽然小说有所不实,但宋太祖留下的“太祖碑誓”及有宋一朝政治的开明与仁善,足以论证其真实性。

而宋太祖之所以开创这样的朝代,正是与后周政治清明分不开的的。后周是中国五代时期中原最后一个王朝,享国虽然只有十年,但对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方向影响深远。

开国皇帝郭威登基后减免徭役,整顿军纪,打击腐败,使朝野清明,军心稳定,为后周之后的征战打下基础。养子柴世宗柴荣即位后,更是勤勉治国,从整饬军队,平均赋税,发展生产,整顿吏风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文治武功堪称一代明君。

《旧五代史·世宗本纪》这样评价他:“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及天命有属,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从955年到958年,柴荣三次南伐南唐,迫使南唐取消帝号,割让长江以北地区。959年柴荣北伐辽朝,收复三州三关。而他整饬军队,提拔年轻将领,宋太祖赵匡胤正是这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通过改造枢密院,安排文官执掌兵权,以加强文人官僚制度。此后也由宋朝所继承之。

宋朝盛世

其实,宋朝的很多模式都是遵照后周而来。如显德元年(954)年后周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律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可惜天不假年,39岁的周世宗柴荣驾崩,其幼子柴宗训登基。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周灭亡。虽然后周灭亡,大宋耸立,但在我看来,宋不是打烂一个旧世界,然后建立一个新世界,它只是按照后周的框架继续建设,不过到最后成为了后周成年后的样子而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980年的3710万增至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最为可贵的是,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于外患,而不是内乱,这也是封建王朝二千多年来以来,唯独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

二、为什么强势王朝短了自己的命

无论是强秦、强隋、强后周,为什么到最后成为人们口中的暴秦、暴隋,找不到影子的后周呢?为什么这几个这么有影响力的朝代,这么快就被灭亡呢?秦历二世、隋历二世、后周历三世,江山基业已在,帝王版图却做别人嫁衣,这样的结局,让历史研究者莫不唏嘘。

其实,道理很简单。先说后周,它既不是暴政,也不是穷兵黜武,而是英主壮年去世,即位之君成为孤家幼子,被有实力的窃国之人钻了空子,导致国灭。

至于秦秦与强隋,就值得说道。原因无非有四:

1、一统天下,国虽立,但王朝并未立稳,社会矛盾复杂,故要“治乱用重典”

。即原来的势力关系并未彻底清除与臣服,所以必须用铁腕来治政,就会打击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

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这些固有势力与属地老百姓的震荡与反感,暴秦、暴隋之名随之而来。尤其是秦朝,只是七国之一的秦朝,如今一雄灭六强,一统华夏,然而旧秦之法制却并未改变,同时还全区域推广,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一个大泽乡起义虽然是因为迟到了要被砍头,这种不人道的法令显然有悖常理,导致大秦朝引发“蝴蝶效应”,不可收拾。

2、要做一个有伟大作为的帝王,开疆拓土,自然就会倾国之力,兴师动众,付出巨大牺牲,而一方臣民在还未得到帝国眷顾,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却要落得个丧父失子、妻离子散的下场,这样的帝国太强大与我们百姓何益、何干?埋下老百姓不满的隐患



如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无非就是对外长年征战。隋炀帝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帝王,不断征伐周边政权,灭吐谷浑、征讨契丹、大宴突厥、远征琉球,而隋炀帝所有对外征伐中,最消耗国力和民力的当属三征高丽,而三征高丽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大爆发。

3、有抱负的封建帝王,既要开疆拓土,又要防患侵略,还要发展民生,大兴土木,而这一切,处处离不开天下百姓的参与与担当

。如兴修水利,开拓航道,修筑长城等。这样势必一来又得劳财伤命,百姓从何理解。

秦朝修建了秦直道、阿房宫、长城、秦皇陵等耗资巨大的工程,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与伤亡。如修秦直道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是从公元前212年开始的,所动用的人力不计其数;修阿旁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史料记载动用了70余万人等。

隋朝兴修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后又开凿通济渠、驰道、修筑长城等等,无不在征用老百姓身上作文章。

而这些利国利民的大好工程,如果不给老百姓灌输家国天下的大道理,老百姓会认为这些工程就是劳民伤财,不给老百姓留活路,只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反抗,到最后一旦风吹草动,便会揭杆而起。如秦末农民起义、隋末各路豪雄起义莫不如此。

这一点,封建帝王不可能像后世的共产党一样,真正能做到与老百姓鱼水情深,国家政策老百姓能自动自发,积极参与,想一想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百业待兴、抗美援朝,哪一项压力不与强秦、强隋时一样,可新中国不仅没有垮掉,反而愈发强劲。

4、针砭时弊,改革制度,当然是一个新王朝的使命,是帝王兴亡的开始

。但如此这一切在新制度还没有夯实根基的情况下,那些被直接革掉了的命的原有贵族阶级,一旦发现有隙可钻,就会卷土重来,翻云作浪,从而颠覆朝政。

如“科举制”虽然是一项创新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但它却革掉了门阀士族的命,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

还有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地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这样制度的改革后患就是,一旦出现国基不稳的现象,这些受打击的阶层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成为破坏王朝的最大破坏势力。

强秦、强隋、强后国,这三个强势的短命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过眼云烟,却光耀千古。为开创后世江山提前作了各种制度上的探索,三个王朝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一并被后世充分吸收,从而避免了后世执政者的执政弯路,所以可以这样说,这三个强势的短命王朝奠定了后世国治久安的基石。

三、当今国运可比较性启示与推测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在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也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国家,即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尤其是中华民国孙中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探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中华民国,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内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只可惜后来军阀边年混战,老百姓看不到希望,民怨沸腾。

中华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初期颁布临时约法,后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背景,国民政府实施军政期,训政期,宪政期,抗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确定了总统制。民国时期外交呈现了一个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

史称“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其间还闹出了“袁世凯称帝”的笑话。

孙中山只得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一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8年,国民党的北伐军攻克北京,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统一之后,民国进入了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内统一统一形成,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为国民党统治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如若不是后来,蒋介石发动内战,国共进行彻底合作,中国会早在1949年之年驶入历史的快车道上。

可惜事与愿违,蒋介石为他这场豪赌彻底赔光了身价,成为了又一届短命政府。1949年,败退台湾,偏安一隅,如果不是美帝的帮助,连台湾都不是他的栖身之地,恐怕最终要落得个客死他乡的命运。

但当改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身上时候,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大改变。1949年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与新中国相适宜的政策,随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新成就,无论经济、科技、军事,都与旧时的中国天壤之别,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中华民族复兴的良机到来了。

而这一切的改变,莫不与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的政党息息相关。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成长,早已成长于一个“执政为民”、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为天下老百姓谋幸福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忠实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

深谙历史的一代伟人、中国共产党的掌舵者毛泽东,曾因历史兴亡更替,与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史称

“窑洞对”。

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延安的感想如何?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图了解到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稍作思考后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而这个著名的“窑洞对”,后来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之一,跳出历史“周期率”,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牢固基石,以致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等等成为了与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政党最不一样的政治纲领,异样夺目。

也正因为这样的政治纲领,

中国共产党70多年来,共产党人通过流血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实践了自己的纲领,谋取了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根本利益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

尤为难得可贵的是,这个政党的一代又一代的领导者都在践行此使命,不忘初心。如今,中国共产党治下的中国,已经驶入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强国之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中国,早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早已成为了世界各国崇敬、探索的世界之核。

70年的风雨峥嵘风雨,100余年的革命先行探索

,如今的中国,不仅国富民强,而且万众一心,拥护政府,过去民族的不自信,过去民族文化的不受待见,如今在华丽的国度正日益受到重视,绽放光彩,让中华民族重拾了可贵的民族之魂、文化之魄,这将是千年难遇的国运之兆。

这也是我们可以期待的盛世: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而这一盛世必将福泽绵延、光大复兴。

【作者】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经营治理专家、红色文化传承者。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简单明了的十二个字,概括了世间万物的规律。纵观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始皇奔七世之余烈,完成华夏一统,绵绵更替无不蕴含这个规律。

秦始皇

也正如

《左传·庄公十一年》

中所说,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大意为,禹和汤为政的时候,事情办不好就责备和怪罪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所以国家兴旺,势不可挡。而桀和纣怪罪他人,不好的事情都让别人承担,国家衰败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这也是即“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原意。

时至今天,常常会有人问我,我们学习历史还有什么必要吗?一不治国,二不搞研究,对今天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帮助?其实,我要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重温与学习历史,虽然不能直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但一定会让我们在穿透历史的尘封中,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知兴衰、明得失,以史为鉴,并寻找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规律,对今天治国、齐家、修身都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效果。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一起来侧重探索一下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虽昙花一现,却又光彩夺目的三个短命王朝,这三个王朝虽然留下了历史千古遗憾,但却因此而奠基了后世的不朽江山,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王朝,也不失为一种安慰,一种延续。

这三个悲壮而又雄魂的王朝是:

秦朝、隋朝、后周

。绵亘而生的是三大盛世王朝:

汉朝、唐朝、宋朝

。为什么说这秦、隋、后周是三个悲壮而又雄魂的王朝呢?为什么这三个王朝却奠定了后世三大盛世王朝的基业呢?最后结合这三个短命王朝的遭遇,又能给当今国运带来什么样的可比较性的启示呢?接下来,我们就分三个段落进行层层递进阐述.

一、三对孪生王朝;

二、为什么强势王朝短了自己的命;

三、当今国运可比较性启示与推测。

秦帝国组织结构

一、三对孪生王朝

本段我们就具体分析、对比三对孪生王朝,为什么会相杀、相生?天然形成中国历史上一道蔚为大观的独特景观。

(一)第一对王朝:灭秦入汉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公元前221年,39岁的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首先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等,这些政策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虽然秦朝只存续了15年,“秦二世而亡”,但其影响之大,是中国以后任何王朝所不能比拟的。如果把中国二千年的历史比作一个国家,秦朝就是以一朝之力完成了国家的初创,其后的所有王朝只是不断地强大国家。

紧随其后的汉朝,基本上的政治制度与经济体系就是遵照秦制。大家所熟知的汉朝遵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的本质,其实就是沿用秦朝制度。《全后汉文·四十六卷》记载:“汉承秦制,遵而不越。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乃赦,示不废旧章而已。”

鉴于秦朝的灭亡,汉朝创立初期,从刘邦到文帝、景帝,统治者们深刻反思秦朝法家思想,严厉批判“专任刑罚”、“重刑轻罪”的主张,确立了“与民休息”、“宽省刑法”的指导思想。汉朝也正是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开创了“文景之治”。

以至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已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决心改“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推行推恩令,采纳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法制指导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北击匈奴,东并朝鲜,攘夷扩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又开创“孝宣之治”。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蒙古,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

也正是因为有了汉朝的强大,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今天我们才被称为汉人。

(二)第二对王朝:因隋转唐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南征北战,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在张掖的万国大会上,更是一展中华文化的光辉。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军事上继续推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中国文化与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

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从而一个雄图霸业的帝王匆忙与历史相别,他治下的大隋江山转眼成了李唐江山。享国38年。

唐朝盛世

隋朝虽然国祚时短,却做了很多影响后世大事,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遗产。比如“

三省六部制

”,虽然源于汉代,但是真正将其制度化、规范化的却是隋文帝杨坚。

还有影响后世1300多年的“科举制”,它堪称是人类千古文明的奇观,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不仅是古代中国,而且还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可以说正因为隋朝的成熟政治体制,才铸就了后世唐朝在政治格局上的稳定,造就了唐朝盛世。

《新唐书·百官》记载:“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唐朝疆域

(三)第三对王朝:代周建宋

说起后周,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如果我们看过《水浒传》,知道梁山好汉中有一人物叫柴进,沧州人氏,后周皇族后裔,人称柴大官人。他仗义疏财,喜好结纳四方豪杰,被誉为当世孟尝君。家中因有太祖皇帝御赐丹书铁券,世袭皇恩,握有免死金牌。就知道柴进的祖上原是后周皇族,宋太祖赵匡胤正是夺了有恩于他的柴家江山,才会对柴氏后裔进行优抚。虽然小说有所不实,但宋太祖留下的“太祖碑誓”及有宋一朝政治的开明与仁善,足以论证其真实性。

而宋太祖之所以开创这样的朝代,正是与后周政治清明分不开的的。后周是中国五代时期中原最后一个王朝,享国虽然只有十年,但对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方向影响深远。

开国皇帝郭威登基后减免徭役,整顿军纪,打击腐败,使朝野清明,军心稳定,为后周之后的征战打下基础。养子柴世宗柴荣即位后,更是勤勉治国,从整饬军队,平均赋税,发展生产,整顿吏风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文治武功堪称一代明君。

《旧五代史·世宗本纪》这样评价他:“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及天命有属,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从955年到958年,柴荣三次南伐南唐,迫使南唐取消帝号,割让长江以北地区。959年柴荣北伐辽朝,收复三州三关。而他整饬军队,提拔年轻将领,宋太祖赵匡胤正是这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通过改造枢密院,安排文官执掌兵权,以加强文人官僚制度。此后也由宋朝所继承之。

宋朝盛世

其实,宋朝的很多模式都是遵照后周而来。如显德元年(954)年后周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律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可惜天不假年,39岁的周世宗柴荣驾崩,其幼子柴宗训登基。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周灭亡。虽然后周灭亡,大宋耸立,但在我看来,宋不是打烂一个旧世界,然后建立一个新世界,它只是按照后周的框架继续建设,不过到最后成为了后周成年后的样子而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980年的3710万增至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最为可贵的是,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于外患,而不是内乱,这也是封建王朝二千多年来以来,唯独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

二、为什么强势王朝短了自己的命

无论是强秦、强隋、强后周,为什么到最后成为人们口中的暴秦、暴隋,找不到影子的后周呢?为什么这几个这么有影响力的朝代,这么快就被灭亡呢?秦历二世、隋历二世、后周历三世,江山基业已在,帝王版图却做别人嫁衣,这样的结局,让历史研究者莫不唏嘘。

其实,道理很简单。先说后周,它既不是暴政,也不是穷兵黜武,而是英主壮年去世,即位之君成为孤家幼子,被有实力的窃国之人钻了空子,导致国灭。

至于秦秦与强隋,就值得说道。原因无非有四:

1、一统天下,国虽立,但王朝并未立稳,社会矛盾复杂,故要“治乱用重典”

。即原来的势力关系并未彻底清除与臣服,所以必须用铁腕来治政,就会打击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

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这些固有势力与属地老百姓的震荡与反感,暴秦、暴隋之名随之而来。尤其是秦朝,只是七国之一的秦朝,如今一雄灭六强,一统华夏,然而旧秦之法制却并未改变,同时还全区域推广,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一个大泽乡起义虽然是因为迟到了要被砍头,这种不人道的法令显然有悖常理,导致大秦朝引发“蝴蝶效应”,不可收拾。

2、要做一个有伟大作为的帝王,开疆拓土,自然就会倾国之力,兴师动众,付出巨大牺牲,而一方臣民在还未得到帝国眷顾,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却要落得个丧父失子、妻离子散的下场,这样的帝国太强大与我们百姓何益、何干?埋下老百姓不满的隐患



如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无非就是对外长年征战。隋炀帝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帝王,不断征伐周边政权,灭吐谷浑、征讨契丹、大宴突厥、远征琉球,而隋炀帝所有对外征伐中,最消耗国力和民力的当属三征高丽,而三征高丽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大爆发。

3、有抱负的封建帝王,既要开疆拓土,又要防患侵略,还要发展民生,大兴土木,而这一切,处处离不开天下百姓的参与与担当

。如兴修水利,开拓航道,修筑长城等。这样势必一来又得劳财伤命,百姓从何理解。

秦朝修建了秦直道、阿房宫、长城、秦皇陵等耗资巨大的工程,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与伤亡。如修秦直道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是从公元前212年开始的,所动用的人力不计其数;修阿旁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史料记载动用了70余万人等。

隋朝兴修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后又开凿通济渠、驰道、修筑长城等等,无不在征用老百姓身上作文章。

而这些利国利民的大好工程,如果不给老百姓灌输家国天下的大道理,老百姓会认为这些工程就是劳民伤财,不给老百姓留活路,只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反抗,到最后一旦风吹草动,便会揭杆而起。如秦末农民起义、隋末各路豪雄起义莫不如此。

这一点,封建帝王不可能像后世的共产党一样,真正能做到与老百姓鱼水情深,国家政策老百姓能自动自发,积极参与,想一想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百业待兴、抗美援朝,哪一项压力不与强秦、强隋时一样,可新中国不仅没有垮掉,反而愈发强劲。

4、针砭时弊,改革制度,当然是一个新王朝的使命,是帝王兴亡的开始

。但如此这一切在新制度还没有夯实根基的情况下,那些被直接革掉了的命的原有贵族阶级,一旦发现有隙可钻,就会卷土重来,翻云作浪,从而颠覆朝政。

如“科举制”虽然是一项创新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但它却革掉了门阀士族的命,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

还有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地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这样制度的改革后患就是,一旦出现国基不稳的现象,这些受打击的阶层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成为破坏王朝的最大破坏势力。

强秦、强隋、强后国,这三个强势的短命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过眼云烟,却光耀千古。为开创后世江山提前作了各种制度上的探索,三个王朝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一并被后世充分吸收,从而避免了后世执政者的执政弯路,所以可以这样说,这三个强势的短命王朝奠定了后世国治久安的基石。

三、当今国运可比较性启示与推测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在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也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国家,即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尤其是中华民国孙中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探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中华民国,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内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只可惜后来军阀边年混战,老百姓看不到希望,民怨沸腾。

中华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初期颁布临时约法,后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背景,国民政府实施军政期,训政期,宪政期,抗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确定了总统制。民国时期外交呈现了一个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

史称“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其间还闹出了“袁世凯称帝”的笑话。

孙中山只得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一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8年,国民党的北伐军攻克北京,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统一之后,民国进入了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内统一统一形成,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为国民党统治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如若不是后来,蒋介石发动内战,国共进行彻底合作,中国会早在1949年之年驶入历史的快车道上。

可惜事与愿违,蒋介石为他这场豪赌彻底赔光了身价,成为了又一届短命政府。1949年,败退台湾,偏安一隅,如果不是美帝的帮助,连台湾都不是他的栖身之地,恐怕最终要落得个客死他乡的命运。

但当改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身上时候,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大改变。1949年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与新中国相适宜的政策,随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新成就,无论经济、科技、军事,都与旧时的中国天壤之别,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中华民族复兴的良机到来了。

而这一切的改变,莫不与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的政党息息相关。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成长,早已成长于一个“执政为民”、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为天下老百姓谋幸福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忠实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

深谙历史的一代伟人、中国共产党的掌舵者毛泽东,曾因历史兴亡更替,与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史称

“窑洞对”。

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延安的感想如何?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图了解到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稍作思考后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而这个著名的“窑洞对”,后来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之一,跳出历史“周期率”,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牢固基石,以致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等等成为了与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政党最不一样的政治纲领,异样夺目。

也正因为这样的政治纲领,

中国共产党70多年来,共产党人通过流血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实践了自己的纲领,谋取了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根本利益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

尤为难得可贵的是,这个政党的一代又一代的领导者都在践行此使命,不忘初心。如今,中国共产党治下的中国,已经驶入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强国之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中国,早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早已成为了世界各国崇敬、探索的世界之核。

70年的风雨峥嵘风雨,100余年的革命先行探索

,如今的中国,不仅国富民强,而且万众一心,拥护政府,过去民族的不自信,过去民族文化的不受待见,如今在华丽的国度正日益受到重视,绽放光彩,让中华民族重拾了可贵的民族之魂、文化之魄,这将是千年难遇的国运之兆。

这也是我们可以期待的盛世: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而这一盛世必将福泽绵延、光大复兴。

【作者】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经营治理专家、红色文化传承者。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 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秦朝的强盛可见,国|家想要强|大,必须要重视人才发展,不管是从外引进,还是自内部培养;同时也要勇于破旧立新,在发|展初期,变|革是第一步;重视发展自身军|事力|量。

从秦朝的灭|亡可以意识到,民心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性;领|导阶|级的方向不能出错,不能包容腐|败、不能滥|用权|力;不能对前统|治阶|级妥|协。

第一,统一战争的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日后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秦始皇想让自己的江山传到千世万世,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这个目标而继续努力,而不是躺在统一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同样,当你希望成就一件事,就必须为了这个目标持续努力,不能只看到阶段性的成果而沾沾自喜,否则你的失败可能瞬间就会到来。
第二,秦朝的灭亡和他残暴的统治有直接的关系,在赋税的沉重上是史无前例的,居然达到60%,老百姓一年忙到头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这样就不可能安心生产,社会经济自然不会好。重税之外,秦始皇杀起人来也可以说震撼古今,一个噩梦就可以导致一批人被杀,这样的“黑色恐怖”有谁能够忍受?是想在当年的大泽乡,如果囚徒们还有一丝活路,他们还会不会造反?他们造反还会不会有人响应?所以说,在生活中,对自己周围的人好一点,宽容一点,自己的空间也会很大,至少不至于四处碰壁。
第三,秦朝的灭亡和两个能说会道但又心术不正的人有很大关系,这就是徐福和赵高。徐福一番花言巧语,骗得了秦始皇的万贯金银,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秦国剥削来的民脂民膏就这么轻易地被一个骗子拿走了,想起了就痛心。赵高更是不得了,先是说服李斯立胡亥继位,继而指鹿为马铲除异己,最后哄骗皇帝大权独揽,最终杀掉胡亥,亡掉整个秦朝江山。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很轻易的就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
这种方法就是对现有管理人员的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后,列出未来可能的管理者人选,又称为管理者继承计划。该方法被认为就是把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在许多公司里运用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就实施了管理者继承计划。该公司宣称实行该计划的目的就是“保证高层管理者的素质,为公司遍布世界的所有管理者职位做好人才准备”,从公司分部经理到总经理.都负有执行这次计划的责任,具体工作则由负有人事职责的专门人员来做。通用汽车(GM)公司每年也会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一次鉴定,分析其今后5 年内的升迁、接替问题。管理人员接替图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对主要管理者的总的评价:主要管理人员的现有绩效与潜力,发展计划;所有接替人员的现有绩效与潜力;其她关键职位上的现职人员的绩效、潜力及对其评定意见。图 4—6 为一典型的管理人员接替图例。图1中,括号内数字表示该管理者的年龄,竖线旁的字母与数字就是对其绩效与晋升可能性的评估。A 表示现在就可提拔,B 表示还需要一定的开发,C 表示现职位不很合适。对其绩效的评估在此分为 4 个等级:1 表示绩效表现突出,2 表示优秀,3 表示一般,4 表示较差。通过这样一张图(还可延续下去),使得组织既对其内部管理人员的情况非常明了,又体现出组织对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如果出现人员不能适应现职,或缺乏后备干部,则组织就可尽早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有些企业认为管理者继承图非常有用,甚至认为它就是人力资源规划最重要的部分。图 1 管理人员接替2.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模型 该模型最早在荷兰军队里使用,后扩展应用于企业中,它用定量方法预测具有相等间隔时间时刻点上各类人员的人数,其基本思想就是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以此推测未来的人员状况。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模型可以与任何预测人力资源需求的方法一起运用,企业可根据最后得出的供求状况及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的基本思想可以从下面一个例子出发来研究。若某企业有生产技术、发展研究、销售市场 3 个部门(A、B、C),已知从起点年份(如 1997 年底)调查知道 3 个部门人员分别为 100 人、80 人、60 人;从第 0 年份到第 1 年份(如 1998 年底)3 个部门的流动情况为:即由生产技术部A自第0年到第1年流向三个部门的比例为第一行的数字:流向生产技术部A(即仍稳定保留的人员)比例为 50%,流向发展研究部 B 的人员比例为 50%,流向销售市场部 c 的人员比例为 0%;而由发展研究部月自第 0 年到第 1 年流向三个部门的比例为第二行的数字(即 0%、50%、50%);由销售市场部流向三个部门的比例为第三行数字(75%、25%、0%)等等。 这样一个矩阵表明了厂内 3 个部门 A、B、C 中的人员流动状况,当然还与厂方的一些规定有关,比如 A 部门的人不能流向 C 部门,B 部门的人不能流向 A 部门等等;又如流向 A 部门的 c 部门人员就是流向 B 部门的 3 倍。这些都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统计得到的。称为“一次转移矩阵”,即第 0 年向第 1 年转移的百分比分配矩阵。现在要问,若厂方制定的这一政策基本不变,那么若干年后人员分配情况如何?这里就要假设以上转移矩阵 随时间推移(第 1 年后、第 2 年后、……第 n 年后)的特征不变,否则就是不能合理应用马氏转移矩阵的方法的。另外,还要假定,只要知道现在(比如第 0 年)的状态,就不必关心过去就是什么状态(比如不必关心某人在前年就是否到过生产技术部)。这两个假设(即“平稳性”与“独立性”)就是马尔可夫过程的基本条件。不满足不变(“平稳性”)与不管过去(“独立性”)两个基本假设,就不能采用马氏转移矩阵的方法。好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满足平稳性、独立性的过程,或近似满足这两个假设的过程,因此在人力资源预测中也可以有条件地应用这一方法去预测若干年后的人员分布情况。
本文标题: 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还有没有像灭掉高句丽,东突厥,准噶尔,大理国,夜郎,滇越,那样的灭国功绩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96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梅花可以在寒冬中凌寒开放想深入了解古希腊史应该看些什么书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