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后三教合一是合归儒学 而不是佛和道 儒学本身又具有什么可以实现三教合一的优势呢

发布时间: 2022-05-17 15:01: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佛、道、儒是三种不同的教派,为何会出现“三教合一”?儒、释、道三种思想理论上的自在一体性、和谐性比世界其他宗教强的“排他性”更有...

为什么最后三教合一是合归儒学 而不是佛和道 儒学本身又具有什么可以实现三教合一的优势呢

佛、道、儒是三种不同的教派,为何会出现“三教合一”?

儒、释、道三种思想理论上的自在一体性、和谐性比世界其他宗教强的“排他性”更有利于避免宗教战争的发生。 帝王、朝廷的制度和宗教政策也对不同的宗教思想文化信仰形成了外在约束力。 另外,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形成的神仙崇拜多样性传统和各阶层的情理思维模式等有助于儒教、解放、道三教的互补、共存。

儒家“三教归一”观念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儒道两者在思想观念上略有差异,但排他性少,包容性、和谐性大,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能力强。 在《中庸》年,他说:“万物无害生长,道路并行不悖。” 这两个词体现了儒学的包容性。 

孔子在《叙述而不造》、《诗》、《书》、《礼》、《乐》、《易传》、《庄子口义》中任教。 这是孔子坚守传统经典体系,自觉继承夏、商、周三经典精神,开创中国古代“六经”儒家化,问礼老子,大力赞扬管仲治国方略,治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从此,无论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还是之后的历史各个时代,儒家都在与各派学说(学派)的争论、冲突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来自养。 战国晚期儒家荀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名家思想《庄子天下篇》有机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理论,为儒家开创了哲学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先河。 武帝时,大儒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道家黄老说纳入其体系中,但汉朝的家法实际上是“王霸杂用”。 秦道家老庄在《容乃公》[宋]林希逸《吕氏春秋》中说:“溪谷在下,容物以溪谷为谷,也有容乃大之意。” 的理念综合了春秋战国各流派,开创了另一种以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体系。 老子的“道论”成为中国智慧学的源泉。 《淮南子》年首次提出“内圣外王之道”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理想,对先秦各思想褒贬不一,评论简短,以道家思想为最高,但没有排斥其他学说,由此也充分体现出道家的包容性。 杂家《弘明集》、《梁书武帝纪》体现了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先秦各家,容忍乃大的精神,这与秦汉的黄老道家非常有关。 玄学根据道家的思想融合儒道讨论“本末有无”“自然名教”问题,吸收“刑名”家的语言并使其体系化,将中国哲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依赖汉道术,但依赖玄学,南北朝时佛儒道之间的相互批判和追问非常激烈。 但是,中国士大夫中信奉佛教、赞同佛教的人很多,而且梁武帝想投身佛门,却置五经博士于不顾,说:“朕想如何治疗治纲,每个儒术都在思考。” (《夷夏论》 )可见儒、佛并非不相容。 两晋南北朝时代道教兴起,佛道之争开始。 刘时以顾欢为《南齐书》辩二教,执夷夏之界,崇道抑佛,以印土俗恶、华风本善立论,但仍以孔、老、释为圣人,曰:“如两经所说,合契为佛,道成佛道三教相互说难、攻击、中伤十分激烈,但大多以三教的“均善”、“孔、老、释”为发端。 如僧绍《正二教论》,“经世之深,孔老之极”,“神功之正,佛教之弘”。 刘焄《灭惑论》 :“至道宗极,道理差不多。 妙法真境,本固无二。 ”张融《门论》 :“道也是佛,无比戏弄。 如果不闭嘴不动,本来就一样。 ”这种和谐分工论在牟子《理惑论》上已经有了,“尧舜周孔,虽修世事; 佛与老子,无为志也。 “金玉不伤,气魄不碍。 ’我甚至说儒教和佛教的道路是一样的。 “道是物,在家可以为人父母,屠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 然后,履行它,充满天地,废而不用,消失不离。 不懂子是什么不同?这就是佛教在“治国”、“事亲”、“治身”方面与儒家没有区别。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年,佛教和儒学论述“出世”和“入世”在功能上有差异,但在社会需要这一点上毕竟是相同的。 “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特殊,潜在影响,来源真诚,终末期相同。” 慧远的弟子宗炳《明佛论》中说:“孔、老、如来,三训道,但学会共道。” 这表明佛教进入中国,为了适应华夏文化的需要,必须在这种和谐论中找到立足点。 另一方面,佛教在南北朝时代,其宗教信仰理论越来越深入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对当时的士大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儒家学者也有很多三教和谐的论者,例如北齐大儒颜之在《颜氏家训归心》年提出“内典初门,设五种禁,与外书仁义五常符相同, 仁者,不杀禁也; 义者,也禁止不偷; 礼者,不要邪恶; 智者也不禁止喝酒; 相信的人,不随便禁止。 ”这个比附实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到隋朝,三教和谐论更进一步,有“万善同归”之说。 隋帝崇佛很深,开皇元年闰三月诏书中写道:“法无内外,万善同归; 教导浅显,出乎意料地一致。 ”按照这个观点,盖三教能“共归”都在于“引民向善”,所以唐朝高祖李渊说:“三教不同,善归一揆。” 这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意识到宗教有助于“治化”。 儒家主张“道并行不悖”,道家主张“有容乃大”,中国化的佛教同样主张不同宗教思想之间有包容性。 例如,在唐宗密《华严原人论序》中,他说:“孔、老、释迦牟尼佛都至圣,随时随物、设教路、对内对外提供资金、共同造福、繁荣集体、出谋划策、万行尽善……同样, 自从建立隋唐以来,中国佛教如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说教的说法。 也就是说,将佛教各派和各种学说并列,划分高低,这是佛教宗派内部的问题,但宗密扩大了,儒教、道两家也被列入其“判教”系列,展示出来教义的博大包容。此或为使在中国儒、道、释各派之间虽可争高下,可讨论功能之异同,甚至诋毁中伤,但终能以“文”相交,而可不诉诸暴力,不致发动宗教战争。    总之,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在思想理论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包容性、调和性,这是我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的思想观念上的基础。

因为“三教”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传播,因而总有好事者想左右逢源,让它们在同一个体系之内。
然而,真正的称之为“教”的其实只有佛教,儒家和道家是两个呈递进关系学术体系,真正想“合一”,就像把海鸥和鲨鱼绑在一起,行不通的。
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大到民族小到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
儒释道一体才能兴家,兴人,兴国家,才能团结和睦。
他们都不好惹,谁也不敢得罪!

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有什么区别?

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区别为:主次不同、追求目标不同、阶段不同。

一、主次不同

1、三教合一: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2、三教并行:三教并行的没有主次之分,儒、释、道三教地位平等。

二、追求目标不同

1、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的追求目标唯一,为入世。

2、三教并行:三教并行的追求目标不唯一,为出世、游世和入世。

三、阶段不同

1、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处于最后的阶段,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三教并行:三教并行处于最初的阶段,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与道教广为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隋朝,儒家学者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坲、崇儒
三教合一 晋朝南北朝的时候就有这种思想了,唐朝的三教并行就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后来宋明清就很盛行了,现在中国如果有宗教的话应该算是佛道儒的融合体,佛中有道,道中有儒,儒中有佛。西游记中佛道就有融合,孙悟空出身道门,后入佛门。孙悟空可以说是道名,孙行者是佛名。

“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的区别是“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并行”是儒、释、道三家分别实行。

三教合一是指道教佛教儒教三个教合并为一个儒教

儒学在三教合一的地位

首先,三教合一并不是为了挑战儒学。
第一,唐初,推崇道教,因为道教讲究无欲无为,适合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使百姓安于现状。并一直佛教发展。
第二,佛教传入中土很早,但在唐太宗之后,佛教开始盛行,这和唐三藏多少有点关系。
第三,中国并不承认儒学是一个宗教。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儒学和宗教有一定相似之处。并在汉朝就确定了其统治地位。
第四,之所以会有三教合一的现象,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对三个宗教都有着较多的接触,并且从中寻求单纯的儒教找不到的心灵归宿。统治阶层也大力鼓励三教发展,以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就拿苏轼来说:苏轼在朝野之时,采用佛教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事;罢官后,才有道教思想无欲无求;本身有兼有儒家理学思维,是名副其实的三教合一。
总之,三教合一,在统治阶层是为了加强正统思想;在士大夫阶层是为了在不同环境下寻求不同的理论作为入世或出世的根据,达到心理平衡;在市井阶层,信封宗教多是为自己或亲友平安幸福等着想,拜神以求心灵安慰。三教相互制衡,又相互补充。
  “三教合一”大范围讲是儒学与佛教、道教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小而言之是它们合归儒学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是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代,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有力挑战。究其原因一是佛教盛行。有些封建统治者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二是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三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但从整个社会看,儒学吸收道教、佛教精神后仍处于正统地位,例如:北魏孝文帝等极力倡导儒学。
  隋唐是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儒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加紧吸收佛道的某些思想。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隋朝比较重视佛教,唐初一度尊道抑佛,佛道之争时有反复,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这样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动摇,于是隋朝儒学家们提出“三教合一”(三教合归儒),中唐的韩愈则大力复兴儒学。
  唐末、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纲常松弛,道德式微,显然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
所谓三教 儒 佛 道。儒在汉武帝时期确定为治国之道,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也是儒学的主宰,道教成于东汉时期,是我国本地的宗教,在民间地位很好。所谓鬼神玉皇大帝城隍庙之类的都是这些的反映。佛教在汉朝时期传入我国,影响也是很大的,道教和佛教都曾作为国教的宋朝的皇帝比较信道教,唐朝一些皇帝和清朝的皇帝比较信佛教,慈禧号称为老佛爷。总体来说,儒一直贯穿着封建社会的国家政策方针。道和佛大多在民间。纯属手打,希望采纳
所谓三教归一、三教一家之类的说法,不论是出于那一家之口,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有利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在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这种“一”致被强调的结果,实际上是将儒家理念作为三教的取舍标准。
进则崇儒
困则尚道
穷则信佛
本文标题: 为什么最后三教合一是合归儒学 而不是佛和道 儒学本身又具有什么可以实现三教合一的优势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25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彩虹的形状都是拱形的正面,没有在侧面关注到拱形么为何自古东南政权多偏安割据,少有统一天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