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为什么在慕容恪死后灭亡那么快 慕容垂谋反并且成功了,会不会延缓前燕的灭亡

发布时间: 2022-03-24 09:59: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为啥历史上的前燕帝国,会在瞬间覆灭?慕容垂叛逃前秦帝国之后没多久,前秦帝国就出兵征讨前燕帝国,并一举灭掉了对手。失去慕容垂固然使...

前燕为什么在慕容恪死后灭亡那么快 慕容垂谋反并且成功了,会不会延缓前燕的灭亡

为啥历史上的前燕帝国,会在瞬间覆灭?

慕容垂叛逃前秦帝国之后没多久,前秦帝国就出兵征讨前燕帝国,并一举灭掉了对手。

失去慕容垂固然使得前燕帝国实力大损,可前秦帝国也在不久前爆发过“五公之乱”,情形同样好不到哪去。虽然从整体实力上看,前秦帝国肯定比前燕帝国强,但强弱不应该如此悬殊。

在灭亡前燕帝国的过程中,慕容垂固然出力不小。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关于前燕帝国的灭亡,我总结出了八个字:外失援助,内亡人心。

桓温第三次北伐失利之后,将所有罪责都推给了豫州刺史袁真。袁真不想坐以待毙,于是举旗造反,后又投降了前燕帝国,前燕帝国接纳了袁真。这件事发生在慕容垂叛逃之前,在前燕帝国和东晋帝国造成了不小的反响。

桓温之败也,归罪于豫州刺史袁真。真怒,以寿阳降暐。——《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

从表面上看,接纳袁真投降,意味着前燕帝国可以直接把手伸进淮河流域。但实际上,前燕帝国这是标准的眼大肚小,淮河流域随时可能会成为挡在前燕帝国面前的叹息之墙。

为什么?因为前燕帝国直接把手伸进淮河流域,就意味着他们与东晋帝国的矛盾无法调和。一旦前秦帝国发动对前燕帝国的战争,前燕帝国就很难从东晋帝国获得任何形式的援助。

秦、燕、晋三国之间是标准的三方博弈态势,前秦帝国势强而前燕帝国和东晋帝国势弱。两个弱者只有紧密地团结起来,才有可能抗衡前秦帝国。

但现在,两家为了淮河流域的地盘形成直接冲突,大战不多小战不断,合作什么的那是想也别想。

这就是前燕帝国对外政策的失误,失去了潜在的外援——东晋帝国。

在王猛的铁腕治理下,前秦帝国本就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国家。

在慕容恪的怀柔治理下,前燕帝国则是一个豪门士族林立的国家。

两相对比,前秦帝国在决断层面比前燕帝国强得多。而随着慕容垂的到来,又给了苻坚一个改变执政纲领的契机。前秦帝国的基本国策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打压豪门士族转变为保护豪门士族。

通过这种转变,前秦帝国开始通过慕容垂对话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只要投降,一概优待。

这招很厉害,使得本就是一盘散沙的前燕帝国,开始遍布投降主义。

这就是前燕帝国对内政策的失误,怀柔方针致使集权不足,无法对豪门士族形成有效威胁。

潞川之战后,前燕帝国的都城还在,也有着广阔的纵深,但真正听命于皇帝的人,以及真正愿意为前燕帝国卖命的人,却已经没有几个了。于是前秦帝国几乎兵不血刃地席卷了整个河北、东北和山东地区。

前燕灭亡得太快太容易了,面对这样一个突然崩溃的帝国,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却感受到了一丝威胁。

他们纷纷谏言:前燕帝国那帮豪门士族都是白眼狼,绝不能优待他们,否则早晚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

前秦帝国的豪门士族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完全是因为他们无法确定一件事:到底是我们灭掉了前燕帝国,还是我们与前燕帝国建立了联盟?

如果是我们灭掉了前燕帝国,为什么那些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一点亡国奴的样子都没有?

如果是我们与前燕帝国建立了联盟,那我们又如何保证这些前燕帝国豪门士族的忠心呢?

王猛对此同样感到忧虑,虽然他被苻坚教训过一次,学乖了。但对于这种重大事件,王猛还是经常找机会劝谏苻坚:豪门士族不可信。


平定前燕帝国之后,有人曾问王猛这样一个问题:“在燕国灭亡前,有人忠于燕国,有人背叛燕国,以您用人的策略,您会重用哪种人呢?”王猛说:“当然是重用背叛燕国的人。”那个下属说:“您这是重用丁公,打击季布啊!”王猛对此哈哈大笑。

参军冯诞曰:“今三子皆为国臣,敢问取臣之道何先?”猛曰:“郝君知几为先。”诞曰:“然则明公赏丁公而诛季布也。”猛大笑。——《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丁公和季布都曾是项羽的部将,丁公曾在危急关头帮助过刘邦,而季布则经常在战场上战胜刘邦。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却杀死了丁公,重用季布。

刘邦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天下未定之时,刘邦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投降自己;天下平定之后,刘邦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不会心生二意,只知道忠于自己。这才是刘邦杀丁公,重用季布的主要原因。

王猛说的是反话,他主张重用丁公,就是在影射苻坚重用前燕帝国的头号叛徒慕容垂。

王猛不认可符坚的战略,但实事求是地说:前秦帝国之所以能快速灭掉前燕帝国,就是苻坚战略的成功。

很多人认为:慕容垂并没有在灭亡前燕帝国的战争中出多少力,前燕帝国之所以会灭亡,完全要归咎于慕容评的贪婪和愚蠢。

在我看来,这是史书丑化慕容评的功劳,慕容评本人并没有这么不堪。前秦帝国大举进攻前燕帝国,慕容评是宿将出身,不可能不知兵。

根据双方态势,再从慕容评的角度来判断,战局应该是这样的:前秦军队深入我国腹地,野战和速战对前秦军队更有利。既然如此,我军就应该坚定地坚壁清野,稳扎稳打不冒进。只要能把战斗拖成持久战和攻坚战,胜利的天平自然会向我军倾斜。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慕容评制订的战略必然是偏保守的。事实证明:慕容评也是这样做的。

大家可以联想到战国时期的秦赵交锋,廉颇就是用这种方法弄得秦军一筹莫展。

面对廉颇这种无赖的乌龟战术,秦军自然是恨得牙痒,于是开始实施反间计。大家可以再联想一下史书对于慕容评的记载:战争中大发国难财,贪婪得毫无理智。这和反间计中所说的廉颇有什么区别呢?

但作为帝国首席执政官,在敌军深入国境之后,竟然亲自跑到前线发国难财,这本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官职和地位达到一定级别之后,钱财就是最不重要的东西。只要他咳嗽一声,会有数不清的人排队给他送钱,何必把自己的吃相弄得这么难看呢?

读史的目的是明事理,绝不是满足廉价的优越感。如果我们习惯于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嘲笑当事人,实在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

慕容评的全部生平,主要来源也就是官方盖棺定论的几千字而已。史料的缺失,使得我们很难了解这位前燕帝国执政官的生平。

但如果我们抛开政治宣传的内容,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慕容评最初制订的战略很正确,但很快就被一系列谣言所打破。

在谣言四起的背景下,慕容评必须抓紧时间与前秦军队决战,否则只有两种结局:一种结局是被人统帅的职务取代,另一种结局是被人杀死。

千万不要认为我是在夸大其词,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必然是群情激愤的。一旦出现耸人听闻的谣言,这种谣言又在众多投降派的渲染下愈演愈烈,慕容评的下场堪忧。前燕帝国毕竟不像前秦帝国那样集权,慕容评虽然是执政官,其力量也是有限的。

万般无奈之下,慕容评只能出城与王猛决战。虽然慕容评心里非常明白,这种决战本身就是闭着眼睛跳楼,但此刻的慕容评别无选择,只能祈祷上帝保佑。但很可惜,那一年是公元370年,上帝他老人家还在欧洲转悠,所以奇迹理所当然地没有出现……

前燕帝国虽然灭亡了,但前秦帝国的局面也好不到哪去。前秦帝国虽然征服了前燕帝国,却几乎完整地保留了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

留下这么一帮大爷,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这也是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的软弱无能,还有就是荒淫无度,从而失去了民心所造成的结果。
历史上的前燕帝国之所以会在瞬间毁灭,是因为慕容家族统治前燕昏庸无道,鱼肉百姓,最终灭亡。
因为前燕帝国军事实力特别的落后,又没有大将,所以会被覆灭。

前燕会迅速败亡的原因,是因为慕容评嫉贤妒能逼走了谁?

前燕慕容氏是鲜卑族的一支。东汉末,鲜卑檀石槐称大汗时,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东部二十余“邑”,中部十余“邑”,西部二十余“邑”。宇文氏属东部,慕容氏属中部,拓跋氏属西部。慕容氏肤色较其他鲜卑族人为白,因此被称为“白部鲜卑”。曹魏初年,居辽西;魏晋之际,迁于辽东北。其酋长慕容廆每岁侵扰辽西边境。元康四年(294年),徙居于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南),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永嘉元年(307年)至永嘉六年(312年),西晋覆没,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廆死,子皝就于咸康三年(337年)称燕王。建元元年(343年),后赵石虎率众二十万攻燕,为所败。石赵士兵死亡者八万余人。皝又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声势日盛,东破夫余及高句丽,攻灭鲜卑宇文部,成为辽西地区唯一的武装势力,为以后慕容儁的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曜攻破洛阳和长安,中原的世家大族,举族迁徙,不是南渡江南,便是西投凉州张氏;而山东、河北的世家大族,也有一部分北徙幽州,投奔西晋所任命的幽州刺史世族大地主王浚(太原王氏,王沈之子)。以后王浚政治腐败,石勒要想吞灭王浚的形势非常明显,于是投靠王浚的世家大族,逐渐从幽州转至辽西,投靠平州刺史世族大地主崔毖。慕容氏据有辽西之后,他们也就投靠慕容氏了。这些投靠慕容氏的世家大族有河东裴疑、裴开,右北平阳耽、阳裕,广平游邃,勃海封抽、封弈、封裕、高瞻,平原宋该、刘璞,兰陵缪恺,鲁国孔纂,西河宋爽,安定皇甫发、皇甫真等。他们迁徙时大都率领了他们的宗族、乡里、部曲、佃客。

他们在投靠慕容氏以后,就教导慕容氏一套统治汉族人民的办法,如教他不仇视汉族人民,名义上承认东晋宗主国的地位等等。求生不得的中原汉族人民,在这种政治手段笼络下,便大群地流亡到辽水流域来。慕容氏对中原流亡来的汉族人民,赋予一定程度上的优待办法,如免役权等,因此,辽水流域的流民,更为增多,多过原来居住的人民十倍以上。到了慕容皝称燕王之后,慕容氏的辽西政权已极巩固,对流民的政策,略有改变。永和三年(347年),下令取消郡一级的中原流亡政府成周、冀阳、营丘等郡,而“以渤海人为兴集县,河间人为宁集县,广平、魏郡人为兴平县,东莱、北海人为育黎县,吴人为吴县”,都直接隶属于燕国。这样,过去欺骗流民的一套优待办法,也自然取消,流民的负担也就逐渐加重了。

五胡十六国

流移到辽西地区来的汉族人民,都是有熟练的生产技能的,他们的到来,对于辽西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生产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慕容氏就为了适应当时地狭人多的实际情况,把他过去圈为园苑、牧地的土地也都开放了,任凭流民垦种,并贷给流民以耕牛,田于苑中,开始要对他们实行“公收其八,二分入私”的剥削办法。

流民自己有牛而田于苑中的,“公收其七,三分入私”。即按照魏晋屯田制土地上的分成办法,采取六四或五五分租。同时,慕容就败段氏,掠户五千;破高句丽,掠男女五万余;灭宇文部,徙其部人五万余落于昌黎(今辽宁朝阳);袭夫余,虏其部众五万余口;袭后赵幽冀之境,掠三万余家而归。这部分被征服的人民,以及慕容氏统治下的鲜卑族人,也渐渐在生产上农业化了。所以慕容氏的辽西政权,能有较多的户口,养活较多的军队,文化也达到较高水平。

永和四年(348年),慕容皝死,子慕容儁继位。慕容氏已有兵二十余万,由于辽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跟着提高。石虎死,永和八年(352年)儁出兵击灭冉闵,自称燕皇帝,初都蓟城(今北京市),后定都于邺,史称前燕。其地“南至汝、颖,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占有中原地区的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广大地区,与关中的苻秦政权平分了黄河流域。

由于慕容氏在其势力未壮大以前,表面上拥护东晋,东晋政权也就信任它,反而不信任消灭石赵政权的冉闵,坐视冉闵被慕容儁消灭而不救。到了冉闵被消灭之后,慕容儁即位称帝,东晋政权派人来和他联络,慕容儁回答:“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真面目才暴露出来。


慕容儁

慕容儁令州郡检查户口,每户留一丁,其余悉数当兵,想凑足一百五十万大军,攻灭东晋和前秦,统一中国。计划还未实现便病死了。太子慕容暐继位,年才十一。儁弟太原王慕容恪(第四子)辅政,上庸王慕容评(慕容廆子,慕容皝弟)副赞朝政。慕容恪自升平四年(360年)辅政,至太和元年(366年)病死,前后执政凡七年。这七年中间,是前燕王朝政治比较稳定的一个时期。

国力稳定时期的前燕

慕容恪执政之初,由于太师慕舆根主张把政治中心迁回龙城,动摇人心。同时慕舆根还一方面劝说慕容恪废暐自立;一方面又在太后可足浑氏和少主慕容暐跟前说慕容恪、慕容评“将谋不轨”,请求给他禁兵诛杀二人。慕容恪不得已杀慕舆根及其党羽。

自石赵政权颠覆之后,黄河以南,一度为东晋所收复。慕容暐在慕容恪辅政时,分遣诸将,前后攻陷洛阳、荥阳、许昌、悬弧(今河南汝南)诸地;继又下泰山,破兖州诸郡,进侵淮南。东晋疆土自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全为慕容氏所占领。东晋大司马桓温为了收复失地,提高自己在江南的政治威望,乘慕容恪初死,前燕政治开始腐败之际,于太和四年(369年),率兵五万自兖州伐燕,连败燕军,舟师入河,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淇门渡),距离前燕首都只有二百来里地。慕容暐、慕容评恐慌异常,已做好逃奔龙城的准备。

慕容评逼走国之柱石慕容垂

慕容垂请求慕容暐由他率兵抵御晋师,慕容暐乃以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率兵五万御温。慕容垂派兵切断荥阳石门,桓温的水军退路,温远征粮储馨竭,石门又打不开,无法由河入汴,乃焚舟步归。慕容垂追蹑至襄邑(今河南睢县西)大败晋军,晋军死了三万多人。慕容垂这次胜利,把前燕王朝从危亡中拯救了出来。

慕容垂

慕容垂获得这次大胜,反而使他的处境更加困难了。慕容垂曾一再要求燕廷重赏在襄邑之役中“摧锋陷锐”的将士,慕容评却拒不执行,两人嫌隙日深。太后可足浑氏向来憎恶慕容垂,她和慕容评密商,想杀害慕容垂。慕容垂被迫逃奔龙城,走到邯郸附近,慕容评派来追捕他的精骑已到范阳(河北定兴西南)。

慕容垂眼看此路不通,只好取山中小道到达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南),渡黄河至洛阳,再转往长安,投奔苻秦去了。慕容垂在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氏的谋害下投降对手,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对于前秦的灭亡有这重要责任。

慕容评腐蚀下的前燕政权的衰亡

太和三年(368年),慕容暐曾接受其尚书左仆射悦绾的建议,下令“一切罢断诸荫户,尽还郡县”。悦绾亲自“厘校户籍”,“纠摘奸伏,无敢蔽匿”,一次就搜括出荫户二十余万户之多(平均一户五口,一百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强。悦绾这样认真搜括荫户,力图强化前燕政权力量,使得以慕容评为首的王公贵人(他们都拥有大量荫户)“怨怒”异常。不久,悦绾就遭他们暗杀,搜括户口的事,也不再进行了。

慕容氏自龙城迁都邺城之后,其统治集团日益在富裕的生活中腐化了。慕容暐“后宫四千有余,憧仆厮养通兼十倍,日费之重,价盈万金”。慕容氏政权有兵士四十余万,财政支绌到连士兵的军服都发不出,兵器也缺乏得很。

慕容氏统治集团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慕容评的带领下更是拼命搜括,霸占山泉,不准人民自由取用,军民饮水,一概纳绢,绢一匹,水二石。剥削这样露骨,阶级矛盾自然更加尖锐。

苻坚

就在前燕政权“政以贿成,官非才举,群下切齿”的情况下,秦主苻坚于太和五年(370年)四月,任王猛为统帅,率杨安等六将,步骑六万人,进攻前燕。至七月,王猛自率秦军主力攻壶关(今山西长治东南),命杨安北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八月,王猛攻下壶关。九月,王猛引兵助杨安攻取晋阳。

这时前燕统帅慕容评集中了大军三十万驻扎在潞川(今浊漳河)一带,抵御秦军。王猛进兵与评相持。慕容评以前秦悬军深入,欲以持久制之。但“评性贪鄙,郭固山泉,卖樵鬻水,积钱绢如丘陵,三军莫有斗志”,即将驻地附近的山林、泉水统统划为私人禁区,打柴、汲水的军民都要向他缴税,据说这位大敌当前的最高统帅依靠这种手段,“积钱绢如丘陵”,发了横财,但将士却因此丧失了斗志。

王猛派骑兵乘夜从小道绕到燕军后方,烧毁了燕军辎重,慕容暐在邺城也能望见火光,急得派人责备慕容评贪财怕死。慕容评只好出战,结果燕军大败,死者五万余人;秦军乘胜追击,降者又十余万人,这样,燕军主力三十万就轻易地被待秦所消灭了。王猛从潞川挥军东进,秦王苻坚亲率精锐十万猛攻邺城。这年十一月,慕容暐仅率数十骑逃出邺城,被秦兵追及俘获。

待坚入邺,收其名籍(户口册),凡郡百五十七、县一千五百七十九、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坚徙慕容暐及其王公以下并鲜卑四万余户于长安。

前燕自西晋太康六年(285年)至被灭,凡四世,八十五年。自慕容儁杀冉闵(352年)入主中原,至慕容暐失国,凡十九年。

这样的国之大奸下场居然是老死,不禁令人唏嘘!在前秦攻陷邺城的时候,慕容评逃到高句丽,后被高句丽送还前秦。秦燕之人对慕容评公愤汹汹,然在千夫所指的情况下,慕容评仍然被秦王苻坚任为给事中。

咸安二年(372年),慕容垂向苻坚指出慕容评导致前燕灭亡,该杀;苻坚把慕容评远放为范阳太守,惜其无所作为,后其老死于任上。

慕容家族建立四个政权,最后的下场因何会如此惨?

从西晋到东晋,司马皇室基本就没出过一个像样的皇帝,要么呆要么傻。

所以,司马皇室一直羸弱不堪,要么是司马王当政、要么是士族当轴。

于是,两晋就是不断的内乱,先是司马王主导内乱,再是士族大家主导内乱,总之就是内乱不断。

可以说,司马家的天下,是亡于内乱而非亡于五胡。

五胡内迁并不必然就会导致五胡乱华。

而司马诸王以及西晋封疆大吏的内乱才是最直接的原因。


与司马皇室截然相反,鲜卑慕容家族却是人才辈出,个个都堪豪杰。

然而,豪杰太多也不是好事。

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慕容家也就没了秩序。

所以,甭管鹿在谁手,高材疾足的慕容豪杰都要竞逐之。

于是,司马皇室因为主弱而内乱,慕容家族因为群强而内乱,而最后都是亡于内乱。

鲜卑慕容家族前后建立了五个政权,但列入十六国的是前燕、后燕、南燕和北燕这四个。

另外一个是西燕,这个政权也很彪悍,直接带着兵攻破了前秦首都长安。

但是,因为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没有单独列传,所以,西燕虽然称雄一时但也只能降格了。

1.奠基:一路向南的慕容家族


鲜卑五部,分别是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乞伏部。

其中慕容部建立了包括西燕在内的五个政权,乞伏部建立了西秦政权,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

宇文部和段部,为慕容部所败,没机会建立政权。

从建立政权的数量来说,鲜卑雄冠五胡,而慕容部雄冠鲜卑。

所以,后起之秀的鲜卑人,很厉害;鲜卑慕容家族,不简单。

因为同时期的政权太多,所以十六国很乱。

包括西燕在内,鲜卑慕容家族前后建立了五个政权,所以鲜卑诸燕也很乱。

要以整易乱,就得找到一个坐标中心来条理清晰。

这个坐标中心,就是慕容皝。


慕容皝的父亲慕容廆,“雄杰有大度”。

公元294年,慕容廆向南迁都大棘城(今辽宁义县),其主要作为是引导鲜卑部众从游牧转变为农耕,这是一种文明形态的升级。

慕容皝,史称“雄毅多权略”,崇尚经学。

公元342年,慕容皝向西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其主要作为是加速鲜卑汉化,同时击败鲜卑的段部和宇文部,东伐高句丽、南败后赵,巩固了鲜卑政权。

2.前燕:曾经气吞山河,无奈叔侄猜忌


慕容皝的第二子慕容俊,“姿貌魁伟,博观图书,有文武干略”。

公元352年,慕容俊击败冉魏、占据河北之地,并开始称帝,建立南燕政权。

公元357年,南燕迁都邺城,并于次年开始征发举国壮丁,试图向南扫荡东晋。

公元360年,慕容俊去世,南征战略就此搁浅。

慕容皝的孙子、十一岁的慕容暐继位后,前燕在经过一段和平时期之后,便开始陷入内乱,并于公元370年为前秦所灭。

后世评价慕容暐为庸主,但是这个评价有失偏颇。

公元360年继位时,慕容暐11岁;公元370年灭国时,慕容暐21岁。

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慕容暐到底是庸主还是英主,当真不好评价。

而前燕败亡的主要原因是内乱,具体说就是慕容暐的叔叔们太厉害。

还是以慕容皝为坐标中心。

慕容皝的第四子慕容恪,“智勇俱济”。

这是一个连东晋士族领袖桓温都害怕的人物。

其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辅政期间使前燕国土面积达到了顶峰。

但是,慕容恪死后,前燕就失去了当轴执政,主少国疑的局面也就埋下了内乱的种子。


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堪称鲜卑的传奇英雄,“年十三,为偏将,所在征伐,勇冠三军”。

在慕容暐时期,下洛阳、破桓温,慕容垂成为继慕容恪之后,前燕政权的当轴接力。

但是,由于侄子慕容暐的猜疑,叔叔慕容垂只能东走前秦。

3.后燕:英雄落幕则国破山河碎

公元369年,前秦重臣王猛亲自领兵、征伐前燕。

慕容垂出走,前燕便再无英雄。


于是,如王猛所言“荡平残胡,如风扫叶”,一年后,南燕亡国。

慕容垂及一众慕容豪杰,都成了前秦的文臣武将。

但是,鲜卑慕容氏却一直都念念不忘他们的大燕国,始终怀有一个复国梦。

公元383年,前秦淝水战败,给了慕容氏复国的机会。

慕容垂率先起兵,建立后燕政权。

慕容氏的一众豪杰纷纷揭竿,鲜卑人赢粮景从。

甫一立国的后燕便开启了彪悍模式,南破东晋、东败前秦、攻灭西燕。


其原因就是慕容垂这个人太厉害。

公元385年,慕容垂兵临河北、水灌邺城,后燕开始立足河北地。

公元386年,慕容垂南征东晋、兵至淮北,夺回了东晋在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土地。

公元387年,慕容垂派兵东伐、攻败温详,占据兖州之地。

公元388年,慕容垂领兵平叛、横扫河北,占据河北之地。

公元392年,慕容垂河南平叛,攻灭丁零翟魏政权。

公元393到394年,慕容垂出击西燕,西燕灭国。

但是,后燕彪悍生长之时,也埋下了隐忧,成为后燕的命门软肋。

一个是不断壮大的鲜卑拓跋部;一个是四方豪贵难以驾驭。

有慕容垂在,拓跋魏难成气候、四方豪贵不敢造次。

而慕容垂不在,拓跋魏便是后燕劲敌、四方豪贵也便无人驾驭。

公元395年,慕容宝举兵八万征伐北魏,结果数万大军被魏军活埋。

公元396年,慕容垂亲自举兵三万征伐北魏,攻破平城,即将把北魏赶至草原。

但是,无奈英雄垂暮,71岁的慕容垂病逝于征战归途。

慕容垂之后,后燕便失去了核心人物,国运便由彪悍模式进入到内乱模式。

内乱的结果:一是北魏蚕食;二是国家分裂。

南燕与后燕并列了一段时间后,后燕于公元407年为北燕所取代。

3.南燕、北燕:慕容家族的英雄彻底落幕

还是以慕容皝为中心来阐释:

前燕的建立者是慕容皝的第二子慕容俊;后燕的建立者是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南燕的建立者是慕容皝的最小的儿子慕容德。


前燕、后燕以及南燕的建立者,都是慕容皝的儿子。

慕容宝参合陂战败之后,后燕便被北魏一分为二,北部的慕容皇室逐渐退至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南部的慕容德部逐渐向东略地青兖二州,占据了今天山东地区。

慕容皝的孙子们,没有啥太厉害的角色,但慕容皝的儿子却一个比一个厉害。

汝器识长进,非复吴下阿蒙也。

这是慕容垂对慕容德的评价:吴下阿蒙。

公元398年,慕容德在滑台称王;公元400年,慕容德在广固称帝。

南燕不得天时:慕容后燕被赶回龙城,南燕只是孤悬在外,南有东晋、东是大海、西和北有拓跋魏。

南燕也不得地利:南方仅有大岘山做凭借,而北方只有黄河一线,都称不上大的地利。

强敌环伺的南燕,在慕容德时期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慕容德之后便也只是能继续是:英雄落幕而国破山河碎。

刘裕的北伐大军一到,南燕便遭灭国。

北燕是汉族人冯跋建立的。


公元407年,后燕中卫将军冯跋杀慕容熙、立慕容云。

公元409年,冯跋再杀慕容云,自称天王、定都龙城。

冯跋的父亲冯安曾经是西燕慕容永的将军,西燕灭国后,冯安便随众迁往龙城,并“从夷俗”,融入鲜卑族。

鲜卑慕容氏是从汉俗,主动中原化;而汉人冯氏一脉却从夷俗、主动鲜卑化。

北燕,除了篡位且已“从夷俗”的冯跋、冯宏兄弟外,民是鲜卑人、地是慕容地。

所以,北燕仍要看作是一个鲜卑政权。

北燕地处偏僻,远离众人觊觎的华夏中原,所以存续的时间比南燕长。


但是,北燕被日益强大的北魏政权所包围,所以灭亡也就只能是时间问题了。

公元436年,北燕国主冯弘率众南逃高句丽,至此北燕灭国。

4.成败兴亡:鲜卑慕容氏的英雄无奈

自公元336年慕容皝称燕王,至公元436年北燕灭国。

慕容鲜卑在北地中原称雄了100年。

这是一个极有特色的鲜卑分支。

他们不仅建立的政权数量最多,而且几乎跨越了整个十六国时期。

并州俯瞰的两赵、盘踞关中的三秦以及乱战于河西的五凉,都没有慕容鲜卑的韧性。


他们在乱世中征战百余年,而且始终进取不懈。

那么,慕容鲜卑有何优长呢?是什么让他们在乱世中称雄而又如此韧性?

首先是两种文明形态的浇灌。


本为游牧民族,但鲜卑慕容部一直在向农耕文明靠拢。

自慕容廆开始,慕容鲜卑便正式完成了中原化,既有生活方式的农耕化又有政权形态的集权化。

加之大量中原流民以及中原士人的涌入,慕容鲜卑在走出辽东之前,就已经在文明形态和政权形态上不让两晋。

而慕容鲜卑还有比两晋朝堂更出众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既懂游牧文明又懂农业文明,他们既知道如何统治胡人又知道如何统治汉人。

第二是慕容家族的英雄辈出。

总有一种人,他们有着超越本民族集体智慧的眼光和格局。

这种人肯定是少数,然而他们一旦成为上层精英,就会实现本民族的跨越式发展。

从慕容廆开始,慕容鲜卑就一直被这种精英所引领。

慕容皝、慕容垂、慕容恪以及慕容德,都是如此。

他们虽然身为鲜卑人,却执着于中原文化,一刻不停地引领着慕容鲜卑不断汉化。

第三是慕容鲜卑的系统性优势。

正是文明形态、正是超前精英,慕容鲜卑获得了系统性优势。

这里面有:

能征善战的鲜卑铁骑,这是胡族武装的普遍优势。

充分的思想文化准备,这是鲜卑不断汉化的结果。

充足的人力物力基础,自辽宁至河北有着大片农耕和游牧的土地,同时还有大量的中原流民。

得力的征伐争霸规划,几代慕容家族的行动方向很明确,就是一路向南。

慕容垂曾想占据关中,但因为形势太过激烈,所以才专心于关东地区。


尽管有这么多优势,但是慕容鲜卑还是功败垂成,不仅没能立足中原,甚至也没有建立前秦、后赵那样一统中原的武功。

因为慕容鲜卑也有不足,有一个大问题始终解决不了。

慕容鲜卑的这个问题,也是胡族政权的普遍问题。

那就是:有英主引领,胡人政权就能开启彪悍模式;无英主引领,胡人政权就会开启内乱模式。

他们缺少一种价值判断,而所遵循的一直是利益算计。

即便兼听则明,也无法做出正确决策。

即便从长计议,也无法做出合理选择。

各种利益算计和考量都思虑在内,也无法得出一直正确的战略决策。

所以,当利益算计和智慧眼光无所着落的时候,就需要一种价值判断。

有些人知道拍领导马屁会有升迁的机会;有些人也知道坑别人一把会有更多的利益;有些人还知道破坏规则就能占到便宜。

但是,他们就是不去那样做。

这是为什么?

因为在利益算计之外,还有价值判断,也可以说是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甚至极端一点会被说成教条。

教条能生出愚蠢,但也会生出一种叫做秩序的东西。

而这一点,胡族政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成的,这需要整个民族的集体转变。

偶尔会出现苻坚、慕容皝这样的雄主,偶尔也会出现王猛这类的能臣。

但是,当雄主过世、当能臣不在,他们就不会有秩序,而只能是内乱。

英雄可以开启一种路径依赖,让胡族政权进入彪悍模式。

他们或可在这条路径上越走越强,直至就定型在这个路径上。

但是,这需要时间,一代、两代,甚至三代,可能还是不够的,不足以形成一个人数众多、超前有为的精英集团。

所以,一切总要回归均值,昙花一现之后,便尘归尘、土归土。

燕国枭雄慕容垂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我们在解读某个人物的时候,通常会把这个人物和历史上的某个名人相比,但这个人物通常是不如历史上那位名人的。

比如《水浒传》里的小李广比不上李广,赛仁贵比不上薛仁贵,病尉迟和病关索自然也比不上尉迟恭和关索,小温侯比起历史上真正的温侯吕布更是天差地别。

可慕容垂是例外,大家都喜欢拿慕容垂与刘备相比,在我看来,慕容垂不但完全有资格与刘备相比,甚至比刘备还强,传奇性更是远超刘备。

慕容垂波澜壮阔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慕容垂是前燕亲王,关键词是“枋头大捷”和“逃亡”。

在这个阶段,慕容垂有三个名字:第一个名字叫慕容霸,第二个名字叫慕容“垂夬”,第三个名字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慕容垂。

慕容霸这名字挺不错的,一听就有霸气。

据不完全记载,慕容霸的父亲慕容皝[huàng]有二十个儿子,可慕容皝唯独对慕容霸喜爱异常,这种行为引起了慕容霸的哥哥——慕容儁[jùn]的嫉恨。

慕容皝病逝之后,慕容儁继位为新燕王,他立刻要求慕容霸改名:将霸字改成“垂夬”字。这个汉字是“左垂右夬”结构,现在打不出来了,是“缺”字的异体字,也和“缺”字同音。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在羞辱慕容霸,因为慕容霸小时候调皮从马上摔下来过,门牙摔掉了一颗,慕容儁用“垂夬”字讽刺慕容霸没门牙。

后来还是因为“垂夬”字涉及到一些不吉利的事,所以慕容“垂夬”才把名字改成慕容垂,后世史书也一直用慕容垂这个名字来称呼他。

中国史书讲究一个简练,慕容垂童年时期的这点破事也没太多人深入研究,但这点破事其实是一个缩影:慕容垂在前燕始终被排挤,虽然是亲王,但真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

公元360年,慕容儁在位十二年后去世,太子慕容暐[wěi]继位,由于他年龄还小(只有十一岁),所以当时的执政官是慕容儁的弟弟慕容恪[kè]。

慕容恪这个人可了不得,后世普遍说他是一个“周公复生、诸葛再世”的大贤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大贤人,却极其推崇自己的弟弟慕容垂,他认为慕容垂拥有极高的军政才能和人格魅力,国家应该加以重用。

恪曰:“....吴王文武兼资,管、萧之亚,陛下若任以大政,国家可安;不然,秦、晋必有窥窬之计。”

可慕容垂大概是跟慕容儁父子天生八字不合,无论谁推荐,慕容垂都不太受重用。在慕容恪去世之后,继任执政官慕容评联合太后可足浑氏(慕容儁正妻)一起排挤慕容垂。

一堆慕容穿插,我估计大家看得有点懵,我代入前燕皇帝慕容暐的视角来捋一捋。

爷爷(慕容皝)喜欢五叔(慕容垂),父皇(慕容儁)讨厌五叔,四叔(慕容恪)说五叔好,叔爷爷(慕容评)和母后(太后可足浑氏)说五叔坏。

喜欢和推崇慕容垂的人(慕容皝、慕容恪)都已经去世了,剩下的人都不太喜欢他,你说慕容垂这日子能好过吗?他虽然贵为吴王,却始终郁郁不得志。

但就在这郁郁不得志的环境中,慕容垂还是找到了展现自己的大好良机——桓温第三次北伐,将目标对准前燕,一路所向披靡,打得前燕君臣狼狈不堪,甚至考虑迁都避祸。

就在这危急关头,慕容垂主动请命,希望能由自己率军迎战桓温。最终,慕容垂在枋头痛击桓温,打碎了他的北伐梦,打出了前燕少有的威武霸气。

在这件事情上,不得不赞扬一下慕容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此时的慕容垂都堪称乱世英雄!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一个纷乱的环境中,年幼的小皇帝惶惶不可终日,执政官愁眉苦脸地打算迁都,慕容垂却挺身而出击溃强敌,这是何等的英武形象?

客观地说,桓温第三次北伐失利有多种原因,我们不能一味夸奖慕容垂。但如果以成败论英雄,在前燕不受重视的慕容垂,这次可是狠狠地刷了一把存在感。

但就是这个存在感,刷得有点不是时候,执政官慕容评通过这次军事行动,看出了慕容垂的野心。

史书在说起慕容评联合太后可足浑氏排挤慕容垂的时候,总会说慕容评嫉贤妒能,可如果我们这样理解,那实在是有点错怪慕容评了。

慕容儁可是久经考验的老政客,他为什么会排挤慕容垂?真以为那点童年阴影能影响一辈子?

能被皇权所警惕的,必然是有资格威胁乃至颠覆皇权的力量,这股力量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外戚、诸王、权臣和军阀等等…但在前燕,这股力量只有一个具象的名字:慕容垂。

慕容儁与慕容垂一起长大,对此可谓一清二楚,慕容评通过枋头大捷,同样也看出了端倪。

慕容评为什么要联合太后可足浑氏排挤慕容垂?是因为他们不允许慕容垂有不臣的想法,皇位是慕容儁一系的,他们要保卫这一既定事实。

但由于枋头大捷,使得慕容垂的实力获得了极大提升,慕容恪的儿子们也开始站在慕容垂一边,他们甚至鼓动慕容垂:“先下手为强!”

太宰恪之子楷及垂舅兰建知之,以告垂曰:“先发制人,但除评及乐安王臧,馀无能为矣。”

事实上,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氏并没有火并慕容垂的打算,或者说没有这种胆量,他们只希望能够把局面恢复成慕容恪去世之后的样子就行。

换言之,慕容垂你老老实实当自己的太平亲王,别的事少管。可此时的慕容垂好不容易抓住出头的机遇,他怎么可能退缩呢?

但由于先天条件不如慕容评,所以在面对慕容评的步步紧逼时,慕容垂只得步步后退,他甚至想跑到前燕旧都龙城另立中央,但由于他的儿子慕容麟出卖,使得慕容垂另立中央的打算破产了。

至邯郸,少子麟,素不为垂所爱,逃还告状,垂左右多亡叛。

万般无奈之下,慕容垂只得逃往敌国前秦,结束了自己身为前燕亲王的人生第一阶段,此时的慕容垂已经四十多岁了。

第二个阶段,慕容垂是前秦重臣,关键词是“前秦灭燕”和“淝水之战”。

虽说慕容垂是重臣,但也只是一个名不副实的重臣。换言之,慕容垂在前秦延续着自己被排挤的命运,前秦皇帝苻坚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吉祥物,却并不给他太多实权。

苻坚是否知道慕容垂的才华呢?自然是知道的。但在苻坚看来,慕容垂这点才华,跟自己没法比,所以他对于慕容垂一向是客客气气的,却在言谈中流露出对慕容垂的不屑。

前燕使臣梁琛曾对苻坚说:“慕容评德高望重,慕容垂英雄无敌。”苻坚灭掉前燕后问梁琛:“你说慕容评和慕容垂非常了不起,可他们却没能保护自己的国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坚与之私宴,问:“东朝名臣为谁?”琛曰:“太傅上庸王评,明德茂亲,光辅王室;车骑大将军吴王垂,雄略冠世,折冲御侮;其馀或以文进,或以武用,官皆称职,野无遗贤。”

慕容垂是前燕亲王,却被慕容评整得逃往外国;苻坚是前秦亲王,却干掉皇帝苻生和哥哥苻法登上皇位。从这个角度来看,苻坚瞧不起慕容垂,也不是无端狂妄。

除了享受吉祥物的待遇之外,慕容垂还受到了另一位“诸葛再世”的关注,这个人就是王猛。

诸葛亮是大名人,前燕慕容恪和前秦王猛都有“诸葛再世”的美称,可见这两人都是一等一的军政人才,他们对慕容垂这种枭雄自然也格外瞩目。只不过慕容恪是推崇慕容垂,而王猛是伺机除掉慕容垂。


王猛为什么这么做?这里面有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背景:王猛希望下重手收拾豪门士族,而苻坚希望借助慕容垂的影响力,想办法让前燕和平演变。

在这种背景下,王猛自然希望慕容垂赶快去死,苻坚回心转意,继续按照自己的构思执政。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王猛也意识到了慕容垂的危险性。慕容垂在前燕并没有太大的权力,却能够实打实地击败桓温,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但这种人不会久居人下,应该早点收拾掉。

后来经过苻坚的敲打之后,王猛打消了继续收拾慕容垂的打算,慕容垂的日子相对好过了一些。

始终别忘记:苻坚收留慕容垂,是希望慕容垂能帮自己和平演变前燕,因为慕容垂对前燕有大功却被迫逃亡,这是一面不错的旗帜。

前燕失去了慕容垂这样的实力派,又因桓温北伐而接纳东晋叛徒袁真,也失去了与东晋化解恩怨的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苻坚开始大举入侵前燕。

苻坚不断通过慕容垂向前燕喊话:只要投降,一律优待。这样一来,前燕许多豪门士族开始与前秦勾结,前燕处于未战先败的境地。

关于前燕灭亡之战其实没什么好写的,比较著名的就一个潞川之战,打完这一仗之后,前燕似乎是在一夜间土崩瓦解,前秦统一北方。

统一北方之后,苻坚准备灭掉东晋进而统一天下,可由于内部整合不利,使得苻坚在淝水之战惨败,前秦也呈现出倒塌的态势。

作为前燕皇室和前秦重臣,此时的慕容垂已经将近六十岁,按照慕容氏的平均年龄来算,慕容垂已经是高寿了。

如果慕容垂此时去世,那么历史上的慕容垂绝对比不上刘备,他不过就是一个帮助敌国灭掉自己国家的奸贼而已,而且他是自己国家的皇族,奸上加奸!

正如刘备在人生末年才得以进入西川成就霸业一样,淝水之战后的慕容垂离开苻坚,回到了慕容氏起家之地河北,结束了自己身为前秦重臣的人生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慕容垂是后燕开国皇帝,关键词是“北魏崛起”和“参合陂惨败”。

从年龄划分上来讲,此时的慕容垂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人,但从历史角度来看,慕容垂正在缓缓走上他的人生巅峰。

刘备能够入主西川,是由一系列特殊原因造成的:要不是刘璋信任刘备,要不是曹操和孙权被其他事务牵扯,西川绝对轮不到刘备占据。

可历史就是这么神奇,刘备就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在所有人愣神的功夫占据西川,最终成就帝业。

慕容垂能够建立后燕,是由一系列特殊原因造成的:要不是苻坚急于摆平西北乱局,要不是河北地区最高长官苻丕受到西北局势连累,河北地区绝对轮不到慕容垂占据。

可历史就是这么神奇,慕容垂就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在前秦即将倒塌的时刻占据河北,最终成就帝业。

之所以说慕容垂像刘备,主要还是说慕容垂的人生第三阶段。

在建立后燕之后,慕容垂又灭掉了前秦倒塌后的割据政权翟魏和西燕,将后燕发扬光大,影响力直追前燕。

按说,慕容垂建立了这样的丰功伟绩,已经足以自傲了。如果慕容垂的人生到此为止,那谁看了都只能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声“好厉害”。

可命运就是和慕容垂开了一个大玩笑,让他多活那么几年,结果活出了祸事。

前秦灭亡之后,北魏开始在长城以北地区崛起。北魏之所以能崛起,与慕容垂的支持密不可分。

当时的长城以北地区有三股势力并存,拓跋珪的实力不够强,最后还是在舅舅贺讷的支持下,才算勉强与拓跋氏的另一位实力派拓跋窟咄分庭抗礼,但总地来看,还是处于下风。

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入局了。

此时的慕容垂还没有灭掉西边的西燕,而西燕虽然同样是慕容氏建立的,和慕容垂却十分敌视。慕容垂想要灭掉西燕,就必须想办法增强自己建立的后燕。

这才是慕容垂帮助拓跋珪的主要原因: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扶持傀儡的方式,参与到长城以北地区的角逐中,想方设法地攫取利益。

可出乎慕容垂预料的是:被他扶持的拓跋珪不但不是傀儡,而且是会咬人甚至吃人的恶狼。

除了帮助拓跋珪养虎遗患之外,慕容垂在身后事的安排上也不妥当。他这一生足够传奇,但毕竟年事已高,应该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

但不知道是不是慕容垂老糊涂的缘故,他居然认为自己还能活很久,所以他始终在提防自己立的太子慕容宝。

具体点说就是:慕容垂重用出卖过自己的儿子慕容麟和太子慕容宝的次子慕容会。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君王,提拔新人的活不该接班人去做吗?更何况,你提拔的是太子的政敌和太子不喜欢的次子,这是要干什么呢?

也正是由于慕容垂的这通神操作,才最终导致了后燕在参合陂惨败给北魏,十余万军队惨遭屠戮。

惨败发生之后,慕容垂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也没有对自己的布局进行任何补救,反而率军攻打北魏以图复仇。

老哥,您都快七十岁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内部还没搞定,居然直接率军出征,心也太大了吧?

当慕容垂率军行进至参合陂的时候,后燕军队痛哭失声,慕容垂听到哭声之后,那是又气又恨,最终一病不起,享年七十岁。

慕容垂是实打实的开国皇帝,同时以武立国,算得上一位英主。刘备与慕容垂相比,成功之路上多了一些运气,这也是我认为刘备不如慕容垂的主要原因。

可在后世安排上,刘备比慕容垂通透,他并没有试探诸葛亮,反而直接把重担交给他,并要求刘禅乖乖听诸葛亮的话。

反观慕容垂,他至死都牢牢抓住权柄,一刻都不愿交给太子慕容宝。

在慕容垂去世十余年之后,后燕就灭亡了。归根究底,这里面固然有慕容宝魄力不足的缘故,但主要原因还在慕容垂。

如果慕容垂有提前退休的觉悟,愿意帮太子慕容宝提前清理政敌,后燕的命运恐怕不会如此凄凉。

慕容垂的叛逃,是不是导致了前燕的败局?

桓温发动第三次北伐,遭到了迎头痛击,对手是以慕容垂为首的前燕帝国实力派。击败桓温之后,慕容垂实力大增,逐渐获得了与慕容评分庭抗礼的资格。

慕容垂不是慕容恪,在拥有了与慕容评分庭抗礼的资格后,他绝不会任由慕容评骑在自己头上。而且当时皇叔一系的少壮势力(以慕容恪、慕容垂的儿子为主)也已经成长了起来。这些少壮势力更不会有慕容恪那种顾全大局的克制力,他们纷纷出面,鼓动慕容垂与慕容评争权夺利。

太宰恪之子楷及垂舅兰建知之,以告垂曰:“先发制人,但除评及乐安王臧,馀无能为矣。”——《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因为慕容垂在史书中的形象较为正面,所以后世读者在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总说慕容评得势不饶人,对慕容垂节节进逼,慕容垂则是步步退让。但在我看来:真实情形恐怕不会这么简单。

慕容垂与慕容评的矛盾激化,据说是因为慕容评想火并慕容垂,慕容垂不得已才被迫做出回应。慕容评真有火并慕容垂的打算吗?可信度极低,因为这都是慕容楷等人的说辞。

从事情的发展来看,在慕容垂顺利逃往前秦帝国的过程中,慕容评显然没有火并慕容垂的勇气。

从邺城到秦国边境,是一段极其漫长的路程,而且慕容垂一行人数众多。此时的慕容垂已经坐实了“前燕帝国叛徒”的身份,如果慕容评真有火并慕容垂的勇气,慕容垂显然无法从容地离开前燕帝国。

在与慕容评争权夺利的过程中,慕容垂有两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寻找机会一举击杀慕容评(皇叔祖一系代表人物)、慕容臧(皇弟一系代表人物)、可足浑太后,直接夺取中央政府的控制权,成为前燕的新任执政官;

第二种策略是:寻找一块可控的军政要地,与慕容评、慕容臧、可足浑太后分庭抗礼,再寻机打败他们。

第一种策略风险太大,所以慕容垂的首选是第二种策略。

慕容垂最初计划先割据东北,以东北为基地与慕容评争夺中央政府控制权。因为慕容评在史书中作为反面人物出现,而慕容垂在史书中则作为正面人物出现。所以在说到慕容垂的割据计划时,史书通常总是含糊其词的。

十一月,辛亥朔,垂请畋于大陆,因微服出邺,将趋龙城。——《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史书上说,慕容垂最初的计划是逃到龙城躲避慕容评。可问题是:如果慕容评真打算除掉慕容垂,慕容垂就算跑到龙城又有什么用呢?因为龙城也是前燕帝国的领土。

慕容垂之所以会跑到龙城,显然是存着“割据东北,对抗中央”的心思。接下来的计划,可能就是以东北为根基,慢慢和中央政府抗衡。这并不是什么新鲜招数,早在慕容皝时代,他的弟弟慕容仁和慕容昭就有过“割据辽东,对抗中央”的举动。但慕容垂被自己的儿子慕容麟出卖,这个计划显然无法继续进行。

至邯郸,少子麟,素不为垂所爱,逃还告状,垂左右多亡叛。——《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慕容垂刚到范阳,慕容评派出的追兵就赶到了。虽然追兵并没有进攻慕容垂,但慕容垂知道自己分裂前燕帝国的计划已经败露,如果继续按原计划行事,就会让慕容评处处占据先机。

万般无奈之下,慕容垂只得再度潜回邺城。因为慕容垂在史书中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所以对于慕容垂潜回邺城的举动,史书也总是含糊其辞。

会日暮,令谓垂曰:“本欲保东都以自全,今事已泄,谋不及设。秦主方招延英杰,不如往归之。”垂曰:“今日之计,舍此安之!”乃散骑灭迹,傍南山复还邺,隐于赵之显原陵。——《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此时,慕容垂的叛逃行为已经完全暴露,他已经失去了继续在前燕帝国为臣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慕容垂潜回邺城的目的应该是执行第二种策略,背水一战。只要能够寻机杀死慕容评等人,就可以打个翻身仗,一举控制中央政府,但这个计划最终被临时取消。

慕容垂之所以会临时取消这个计划,是因为他忽然发现:慕容评已做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通过慕容麟的告密,慕容评已经知道了慕容垂试图分裂帝国的消息。但慕容评派人在范阳把慕容垂逼得不敢继续北上之后,就再也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这一切显然不正常。

当慕容垂潜回邺城之后,肯定会发现:整个邺城早已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之中。以至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认为:现在动手,一定可以轻易杀掉慕容评,进而一举控制邺城。


世子令言于垂曰:“太傅忌贤疾能,构事以来,人尤忿恨。今邺城之中,莫知尊处,如婴儿之思母,夷、夏同之。若顺众心,袭其无备,取之如指掌耳。事定之后,革弊简能,大匡朝政,以辅主上,安国存家,功之大者也。今日之便,诚不可失,愿给骑数人,足以办之。”——《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四

但慕容垂毕竟老到,在这种静悄悄的假象背后,他发现了无可抑制的杀机。所以慕容垂临时改变主意,取消了击杀慕容评控制中央政府的计划。

当时的邺城真是不设防状态吗?显然不可能。因为慕容垂和慕容楷已经发动了叛乱,打算北上分裂帝国,这是前燕帝国中央政府已经掌握的情报。现在这两人不知所踪,前燕帝国一定会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虽然慕容评的追兵没有向慕容垂发起进攻,但不代表慕容评会对慕容垂放松警惕。在发现慕容垂叛乱之后,慕容评肯定会立刻监视、控制与慕容垂利益相关的人,防止他们勾结慕容垂在各地轻举妄动。

接下来就是查找慕容垂一行人的下落,防止他们搞突然袭击。但从慕容垂一行人进入邺城的过程来看,似乎顺利得有些异常。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慕容垂投降前秦,是走投无路的选择,绝不是步步退缩的结果。而从始到终,我们也看不到慕容评有任何试图火并慕容垂的举动。

总结一下:在慕容垂决定出逃龙城(分裂前燕帝国)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了前燕帝国的叛徒。

如果慕容评真有火并慕容垂的勇气,慕容垂肯定是无路可逃的。从范阳返回邺城,再从邺城逃到燕秦边境,这是一段非常漫长的路程。如果慕容评以首席执政官的身份向全国发布通辑令,慕容垂一行人也许最终还能逃离前燕帝国,但注定是一步一个坎。

但慕容评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步步设防,网开一面地让慕容垂逃出生天。

慕容评之所以会这么做,绝不是因为他有多善良,而是因为慕容垂刚刚挫败桓温,影响力如日中天,此时与慕容垂火并,慕容评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能不动刀兵地赶走慕容垂,岂不是更好?

在慕容垂出逃的事件中,慕容垂并没有受到什么迫害,只是他争权夺利失败的结果。但慕容垂出逃的影响却是极深的。

史书只是反复强调:慕容垂出逃,使得前燕帝国损失了一位优秀的统帅。可实际上,慕容垂出逃的政治影响,远胜于军事影响。

慕容垂是前燕帝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如果他选择与前秦帝国合作,肯定会对前燕帝国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在前燕帝国,与慕容垂利益相关的豪门士族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他们都受到慕容垂的影响,弱化对前秦帝国的反抗情绪,那对于整个前燕帝国而言,都将是灭顶之灾。这也就是王猛打败慕容评之后,前燕帝国瞬间崩溃的重要原因。

慕容垂叛逃之后,以慕容评为首的前燕帝国执政阶层也开始大肆拉拢豪门士族,以期获得更多支持,但为时已晚。

这种政治影响有多大,我们做一番对比就知道了。

拓跋圭攻克邺城之后,后燕帝国有着广阔的纵深,所以后燕豪门士族退到龙城和广固,分别建立了北燕和南燕,继续高举前燕帝国的大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后燕的豪门士族不愿意与北魏帝国合作,所以他们建立流亡政权,选择继续对抗。

王猛攻克邺城之后,前燕帝国也有着广阔的纵深,东北(以龙城为中心)和山东(以广固为中心)依然控制在前燕帝国手中。但因为大多数前燕帝国的豪门士族都愿意与前秦帝国合作,所以前秦帝国的军队所到之处,几乎都是望风而降。

这也解释了符坚优待慕容垂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顺利统一北方。所谓地符坚与慕容垂惺惺相惜,那不过是个民间故事而已。

前秦帝国征服前燕帝国之后,前燕皇弟慕容冲一系依然可以与前燕皇叔慕容垂一系相提并论。在淝水之战后,慕容冲兄弟建立西燕,慕容垂建立后燕。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仅比较在前秦帝国的地位,那么慕容垂一系与慕容冲一系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所起的作用也没有本质区别。

前秦帝国征服前燕帝国之后,前燕皇叔祖慕容评一系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影响力。慕容垂一再请求符坚杀死慕容评,但符坚却处处保护慕容评。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符坚眼中,慕容冲、慕容评和慕容垂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只是前秦帝国统战工作中的代表人物罢了。

本文标题: 前燕为什么在慕容恪死后灭亡那么快 慕容垂谋反并且成功了,会不会延缓前燕的灭亡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90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人大赞康乾盛世,有人说那是满清往自己脸上贴金,到底真相是怎么样为什么睡觉睡几个小时自己就会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