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

发布时间: 2022-02-09 10:01: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古代不是母凭子贵吗,北魏为何会有立子杀母这种规定?北魏为何会有立子杀母这种规定?北魏起始于魏晋之后,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在北魏存...

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

古代不是母凭子贵吗,北魏为何会有立子杀母这种规定?

北魏为何会有立子杀母这种规定?

北魏起始于魏晋之后,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在北魏存续期间,竟然出现子贵母死情况。一旦北魏的皇帝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太子的亲生母亲就必须被赐死,可以说说是匪夷所思,但北魏执政者却对此很认可。

1、外戚专政的教训,让北魏统治者有忌惮。在西汉刘邦建立政权后,最后出现吕后干政情况。在汉武帝时,因为感到时日不多,在立七岁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后,就将他二十六岁的母亲赐死了。在西汉、东汉灭亡时候,都有因为皇帝年幼登基,为了稳固政权,都会借助母后家族势力,这就自然让外戚开始蔓延政坛,导致政权都被太后家里人把持住,等到小皇帝长大后,已经没有实权。北魏拓跋珪对中原政权历史了如指掌,对此很是忌惮。

2、鲜卑族有母权制观念,北魏统治者想打破这种传统。作为少数民族,鲜卑族在家庭观念中,女子地位比较高。在北魏政权建立后,为了实现父子家天下,北魏统治者开始对决定削弱母权势力。而杀掉太子的母亲,让外戚势力直接失去支撑和联系的纽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北魏统治者决定执行这一政策。

3、实行子贵母死方式,其实弊端不少。虽然这种方式在维护皇权方面有成效,但有时被立为太子的英年早逝,他们的母亲就算白死了。有时年幼的太子,因为母亲去世过早,对抚养照顾他的人,等到登基后就会重重封赏,会变相出现干预朝政的可能。

因为古代是有女人借助自己的孩子来篡取权力的,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决定立子杀母以免权力外落。
确实有时候是母凭子贵,可是北魏应该是吸取哪个朝代教训吧,为了防止太后干政,北魏才设立了立子杀母这一项有些不近人情的制度。
这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他怕钩戈夫人把持朝政,所以就把她赐死了。
在北魏的法律里有一条很严格的制度:立某皇后或嫔妃的儿子为太子后,即赐太子母亲自尽。这一制度叫做“立子杀母”,从道武帝开始,凡是儿子被立为储君的嫔妃都要赐死,并且此制实行了七代,历一个世纪之久。

北魏残酷的杀母立子制度,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以牺牲女性的生命来保证权力的稳定传递,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着强大的权力欲。防止太后干政、母系部族势力过大,影响到下一代君王的发展,后宫把控朝堂,出现这一制度与一个人离不开干系。

汉朝从第二代皇帝刘盈开始,刘盈母亲吕后就开始干政,并且掀起了惊涛骇浪。汉武帝作为汉朝最有远见卓识的皇帝之一,他非常明白太后干政,对皇权有怎样的损伤。因此,汉武帝在立储的时候,就做出了“立子杀母”,也就是“子贵母死”这一残酷的违背人伦的制度。汉武帝的目的,就是要杜绝太后(后宫)干政这一现象。这一制度实在太过残忍,因,在整个汉民族的朝代中,就只实施过汉武帝这一例,汉武帝之后便行废除。

从道武皇帝拓跋珪又实行起来。当时鲜卑族还受母系社会影响,重母轻父。拓跋珪之所以能建国北魏,也多靠母系贺兰部族、妻系独孤部族、舅系慕容部族等各方势力相助。可是,成为开国皇帝后的拓跋珪,干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削弱外戚部族势力。

拓跋珪要立拓跋嗣当太子前,就把他母亲刘贵妃赐死了,结果太子拓跋嗣吓得逃跑了。拓跋嗣跑了之后,拓跋珪准备立另一个儿子清河王拓跋绍,但拓跋绍之母为他最宠爱的贺兰氏,一时不忍心下手,先把她囚禁了起来。贺兰氏不甘心坐以待毙,联络十六岁的儿子拓跋绍,拓跋绍一听大怒,连夜闯进皇宫,将睡梦中的父亲拓跋珪刺死。拓跋珪死后,逃跑的拓跋嗣回到国都,夺得大权登基为北魏明元帝,他是“杀母立子”的受害者,但他也遵从了这个规矩,立拓跋焘时,将他的母亲皇后杜氏赐死,拓跋焘继位为太武帝后后又将太子拓跋晃的母亲贺皇后赐死。“子贵母死”是北魏从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产物,对稳定皇权继承起过一定作用。但它毕竟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汉武帝刘彻虽然后宫佳丽成千,但是却只有6个儿子。皇后卫子夫生的儿子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被立为太子,后来被江充诬陷,迫不得已发动政变,兵败后全族被杀(说刘据本人自杀的居多)。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多过失,宠姬王夫人生的齐怀王和李夫人生的昌邑王都早早薨逝了。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姓赵,封为婕妤,住在钩弋宫,怀孕14个月生下刘弗陵。

汉武帝晚年欲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但担心子少而母壮,女主“恣乱国家”,就狠心杀掉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

公元前88年,70岁的汉武帝刘彻带着二十几岁的娇妻钩弋夫人到甘泉宫避暑。有一天,刘彻找到钩弋夫人的一个小错处,勃然大怒,下令杀之。钩弋夫人跪地求饶,汉武帝全然不为所动。钩弋夫人根本没闹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杀了。所谓欲立其子,先杀其母。刘弗陵8岁即位,即汉昭帝,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太后。

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皇帝一度把“立子杀母”当做了惯例。

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为什么?

封建王朝特殊的社会制度造成了女人身份卑微的现象出现。然而当女子诞下儿子之后,身份则会有着巨大的提高,这则是封建思想下“不孝有三,无后最大“的思想所造成的。

有了儿子作为依靠,女子才能”母以子贵“,这种情况在高门大户以及皇宫之中尤为突出。儿子优秀,母亲才会被人尊敬,身份也会有巨大的提升。

然而,在历史上的北魏时期,却不是“母凭子贵”,而是”子贵母死“,这就是北魏赫赫有名的”立子杀母“制度。为什么会有这种制度呢?简单点来讲这是皇家为了保证皇位的顺利交接而参照历史所决定的一种制度。


一、起源:“立子杀母“政策的首次实行,被北魏皇室奉为经典。

在历史上,最早的“立子杀母“事件是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的。

汉武帝,雄才大略,功绩彪炳千古。然而在汉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权力却全部掌握在窦太后的手中,当时的外戚势力笼罩整个朝堂,汉武帝甚至有着被废的危机。

而汉武帝掌权之后,自家母亲以及自己的舅舅也是大肆的扩张势力,使汉武帝十分恼怒,深深的感受到了外戚势力的威胁,尤其是当初汉朝曾经出现过吕后外戚作乱的事情。

到了晚年的汉武帝,经历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杀,变得生性多疑,立下了自己把八岁的孩子刘弗陵为继承人。

然而主少母壮,为了防止出现和当初吕后一样的外戚势力以及为了使未来的刘弗陵能够顺利掌握权力,深受过外戚危害的汉武帝下了一条命令,那就是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

这就是历史上为了防止外戚作乱,“立子杀母”事件的首次发生。然而,汉武帝这种行为仅仅是汉朝的首例,汉朝的后世之君没有再这样做过。

但到了北魏,汉武帝的这种“立子杀母”的这种制度却被北魏皇室奉为经典,严格的执行了下去。


二、原因:北魏特殊的人文环境使得外戚的势力更加巨大,“立子杀母”开始实行。
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强女弱就造成了外戚势力要想壮大,就必须要和朝堂之上的人物进行合作,使他们作为自己在朝堂之上的发言者。毕竟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像武则天那样刚强能够直接称帝。

这是由于中原男权的社会思想造成的,女子的身份要相对低下,所以“立子杀母”的事情只有汉武帝做过。

然而北魏政权要坚持实施“立子杀母”,那是由北魏的特殊社会环境以及北魏政权的特殊建立所导致的。



北魏政权是由北方的鲜卑族建立的政权,相比于中原王朝的璀璨文明,此时的鲜卑族刚刚脱离了原始社会,并且母系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彻底的退去。社会中仍然尊重母权,女人甚至有着比男人更高的的地位,所以女人们的权力欲望是相当强烈的。

并且北魏政权的建立者拓跋珪之所以能够建立北魏,也是依靠着自己的母族势力的大力协助。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此时的鲜卑也还是已经渐渐的向父系社会进行过渡。在政权建立后,此时已经不再是当初部落的纷争了,这个时候外戚的危害已经显露了出来。

当初王莽依靠外戚篡权成功,这给后世的帝皇都进行了一个提醒,那就是防备外戚势力的扩张。

然而当初拓跋氏族为了进行扩张,与许多强大的部落进行了联姻,联姻的危害最初没有体现出来。

但是当随着政权的建立,后宫之中的女子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外戚势力,为了抑制这种外戚势力的持续扩增,以及为了能够保证父子皇位的顺利交接,拓跋珪就必须选择一种方法来抑制外戚势力的扩增以及防止后宫干政,再出现历史上吕后那样的事情。

为了防止未来的继承人登基之后,受到外戚的胁迫,为了避免后宫中的妃嫔与自己的母族联系,通过“母凭子贵”来影响政权,当时的北魏统治者就决定“立子杀母”。这样的话,就为了防止“少弱母壮”事情的发生。

当然,这种“立子杀母”制度能够得到延续,并在后来再被实施上百年,是因为“立子杀母”牵扯到了北魏各个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

因为鲜卑族此时的政治官僚体系并没有完善,仍然有着一定的缺陷,这就使得皇帝的权力有时候会被分割,于是皇帝就需要想办法来稳固自己的政权。

利用“立子杀母”制度,皇帝可以针对自己后宫中一些嫔妃以及皇子的生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重要亲属,从而防患于未然,大大抑制了后宫中的嫔妃为了皇位的争夺而产生纷争。

三、 “立子杀母”并未真的抑制外戚的势力扩张,反而使北魏陷入了太后干政的混乱中。

北魏实行“立子杀母”的政策,根本原因还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

立下太子,就杀死生母,是为了防止生母所在的外戚势力趁机作乱,然而生母死了,但是养母还在,依然有着太后的存在。


“立子杀母”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外戚扩张,但是它却只能抑制皇子生母所在的那一个外戚,并没有阻止后宫中所有嫔妃所在的外戚势力的扩增。

并且太后还在,如果主弱而太后强,两人之间的亲情淡薄,更容易给太后夺权的机会,更容易使权力的交接出现问题。

所以这项制度实际上依旧存在很大的弊端。

四、传承百年的“立子杀母“制度得到终结。

北魏的“立子杀母“制度足足延续了上百年之久,因为这种制度的残忍,后宫中的嫔妃纷纷惧怕生育,甚至造成了皇帝后继无人的现象。


随着北魏政权的汉化程度加深,以及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到了北魏宣武帝时期,已经认识到了”立子杀母“这项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残酷,于是此后这项延续了上百年的制度得到了终结。

然而此时废除依旧有利也有弊,这项制度的废除使后宫之中的纷争急剧增大,嫔妃们为了儿子争夺皇位纷纷开始争夺。

而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利弊,而如何抉择,如何调整,都得看统治者如何割舍。

北魏时期“立子杀母”制度存在过,因为要防止太后那一家族势力过于庞大,由此导致太后干政,所以为了巩固皇权,便有了这一制度。
伟大的汉武帝在面对外戚干政的问题上,采用了极其残酷的“立子杀母”的方法。就是立谁为太子,谁的母亲就必须死。
是真的存在的,这个制度是汉武帝创造的,杀的是钩弋夫人,当时太子刘弗陵的母亲,为了防止以后太子母亲干政,所以不得不杀了。

北魏为什么有立子杀母这个规定

为了防止太后干政。不过后来到了胡太后的时候还是没能阻挡这种事情的发生,经过河阴之变,北魏也就直线走下坡路了。

北魏为什么会有子立母死的制度呢?

子立母死的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戚夺权,维护皇权统治。

子立母死制度化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按理说太子登基为帝,其母亲尊为太后应该尽享荣华富贵。然而北魏太子的母亲,那么等待她的却是杀生之祸。

据史书记载,北魏时期不少于7位太后被处死,子立母死在北魏已然制度化,残忍化,那为何北魏会形成如此残酷的制度?还要从北魏统治阶级民族性质说起。

北魏是鲜卑族,而鲜卑族内部有许多部落,部落直接有强有弱彼此通婚,关系错综复杂。少数民族部落一般通过婚姻的纽带进行连接,北魏建国之后就皇族受到母亲背后的实力的严重威胁,而这些威胁背后又牵扯除了皇室之外的部落,这种情况下皇权被严重削弱。

于是拓跋珪在统一北方之后,建立北魏,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导致皇权的低迷以及其他部落的趁机壮大。拓跋珪借用手中权力逼死其母,又赐死太子的母亲,自此北魏子立母死制度基本形成。直到了宣武帝元恪在位时,宣武帝并没有赐死太子元诩的母亲胡太后,实际上的子贵母死制度终结。

在初期子立母死制度的确为北魏政权稳定,和皇室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其本身制度的残酷性起到了很大的反作用,成为北魏灭亡的定时炸弹。

立子杀母的行为早已有之

第一个行立子杀母行为的是汉武帝。想到自己登基的时候,处处受到窦太后的制约,以及汉朝初期的外戚专权加上自己立的是幼子,年龄偏小极可能出现太后干政。


生性多疑的汉武帝,于公元前87年处死太子母亲赵氏,然而避免了外戚干政的汉武帝,却成全了霍光专权。

汉武帝才是子立母死的开创者,然而这项制度被北魏长期制度化罢了。

综上所述:立子杀母是一种以牺牲女性生命而达到维护皇权延续的变态政治制度,从历史发展来看这种极端残酷制度是完全不合时宜,发挥不了想象的作用。

我是@晓话文史 ,谢谢你的阅读点赞评论转发关注,你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主要是北魏的统治者们被外戚干政这种事情吓怕了,所以才立下这种规矩,杀死新皇帝的母亲,使权力不落入外姓人手里。
这是受制于古代封建制度的约束,是一种愚昧落后的制度。这种制度没有人情味可言,应该予以摒弃
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象征,在皇权得到不断加固的同时,太后、皇后利用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参与朝政,汉代吕后参政给后面朝代留下教训,因此北魏出台这政策以防止后妃干政。
因为子幼母壮必会引起政局动荡,儿子不能成为政权的实际掌控者,母亲手握大权,很容易连同母家的哥哥弟弟,从而改朝换代。
本文标题: 历史上北魏时期真的有「立子杀母」的制度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68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传统文化对兰花赞美的歌词诗句是什么四大名著之间有排名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