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州在五代宋初时面积占了福建一小半

发布时间: 2022-01-13 13:00: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福建福州的美称榕城。福州植榕,古已成风。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

为什么福州在五代宋初时面积占了福建一小半

福建福州的美称

榕城。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

福州城区有古榕树近千株,其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相传是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的,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榕树为市树。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福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

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了福州一带。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中晚唐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

乾符六年(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景福元年(893年)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占领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了福建,开创闽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被称作“十八姓从王”。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开宝七年(974年)和熙宁二年(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州

春城--昆明 冰城--哈尔滨 榕城--福州 山城--重庆
榕城!温泉城!八闽首府!有福之州!
有福之州
有福之州

福州的历史简介

福州市简称榕,因市区内有许多古榕树,也称榕城,邮政编码: 350000,电话区号: 0591。为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7′。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市人民政府驻地鼓楼区乌山路。现辖五区、六县、两个县级市和一个经济区,即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5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6个县,福清、长乐2个市和琅岐经济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2004年底建成区面积165.6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为6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43万人,全市户籍人口609.3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70.85万人。全市设34个街道办事处、105个镇,48个乡(含2个民族乡和马祖乡),2795个村(居)委会、社区居委会。 福州历史悠久,夏代属扬州地域,殷商为七闽之地,战国时归越国,秦时为闽中郡,汉高祖封闽越王,唐玄宗是设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命名之始。福州宗教文化丰富,有“佛国”之称,重点佛教寺院有6座(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最。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气候宜人,地理环境优越,有榕城、温泉城之雅称,还有“江南胜地”之美誉。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9度左右,最佳的旅游季节为每年的四至十一月。 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名墓有王审知墓、李纲墓、林则徐墓。名园有西湖、南公园、烟台山等。名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三峰塔。名桥有万寿桥、回龙桥、龙江桥。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秦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闽越王无诸都此,称东冶,武帝后为冶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为郡治,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属江州。

南朝宋初领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泰始四年(465)改晋平郡,齐建元二年(480)复称晋安郡,梁天监(502-519)中分设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属东扬州,陈永定元年(557)属闽州,为州治。

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又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711)改为闽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始称福州,治福州,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 (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闽王。闽长兴四年(933)闽王王延钧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领14县,闽天德二年(944)号为东都,析出顺昌,三年(945)闽亡,属南唐,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地为吴越所有,称福州威武军,分出尤溪、德化2县,五代周广顺元年(951)改彰武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于此,改福安府。

元称福州路,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 布政使司,领闽、侯官
福州,有福之州,因城内有屏山、乌石山、于山三山鼎立,别称“三山”;又由于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城内外广植榕树,绿荫满城,又称“榕城”;此外又有“合沙”“东越”“左海”等别号。“福州小吃”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太平燕、太极芋泥、鱼丸、等享有盛誉,台湾同胞有句口头禅:“鱼丸,燕丸,扁肉燕,男女老少吃不厌。”1997年福州市饮食(集团)公司美食园制作的“扁肉燕”和“太极芋泥”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老辈福州人有句话叫“七遛八遛莫离福州”。意谓福州饮食的风味独好,乡人不忍离去。   1.鱼丸 2.太平燕 3.锅边糊 4.芋泥5.光饼 6.线面 7.粿 8.春卷 9.肉丸 10.烰油�11.蛎饼市标——“三山一水”雕塑:市树——榕树:福州植榕,古已成风。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市花——茉莉花: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民间工艺品——“福州三宝”、“榕城三绝”: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福州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其中,林则徐墓、福州华林寺、乌塔、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马尾船政遗址、福清弥勒岩、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三次大融合 ”:晋代“八姓入闽”,五代“十八姓从王”,南宋政治中心南移。
“四大文化渊源”: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
“五次定都”:无诸定冶城、闽国定都福州、南宋赵是定行都、南明朱聿键定临时王都、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
“六次建城”:无诸建冶城、晋严高建子城、唐建罗城、梁建夹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
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
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
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隶属于周朝,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
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
前221年,秦朝设闽中郡。
前85年,汉朝在福州设立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县。
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带领居民广植榕树,故福州有“榕城”之别称。南宋末年,端宗赵罡改福州为福安府,为陪都。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
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
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双方在闽江口展开了著名的马江海战。
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
1933年,19路军兵变,福州成为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1946年,设福州市。
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
1980年,福州被中国国务院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福建为什么叫八闽

  七闽·八闽·九闽

  福建简称“闽”,在历史上先后有“七闽”、“八闽”、“九闽”的别称。

  据古籍《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这里的“七闽”,是福建见于史籍之始,也是福建简称“闽”的出处。东汉郑玄注: “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 “七闽”概指周朝时散居于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以蛇为图腾的七支部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远古开始,福建即有崇蛇的风俗,现在一些地方仍有遗风,如长汀有蛇山庙,漳州南门外有古老的蛇王庙,平和县三平村尊称蛇为“侍者公”,南平樟湖坂一带则流行正月蛇王节祭典与游蛇灯活动。而在清朝嘉庆年间蔡永蒹(福建晋江人)的《西山杂志》中则有关于“七闽”的另一种解释: “古丹篆释义皇使盘瓠掌闽为七族:泉郡之畲家,三山之户,剑川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潭,漳郡之兰太武,汀赣之客家,此即七闽也。”此说则出于后人附会,最为明显的是在远古时还无“客家”人。从周朝至今,福建称“闽”的历史已有近三千年了。古代在福建的行政建置常带有“闽”字,如秦时置闽中郡,汉封闽越国,南朝陈设闽州,五代王审知立闽国。

  “七闽”曾被用来泛指福建一带地区。如,北宋年间,福州人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宋真宗赵恒赠其《赐蔡伯唏》诗大加赞扬,首句云“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一诗中说:“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另外苏东坡还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置福建路,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计辖一府五州二军。元代,福建行政建制几经变动,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正式设立福建行中书省,下领八路。明朝改路为府,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清承明制,福建依然保持八府建制。从宋至清的九百年间,福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八府建制,故有“八闽”之称。福州崇奉王审知的闽王庙悬有称扬王审知的“八闽人祖”匾额,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笔御题,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因为赵匡胤于976年去世,十年后才出现福建辖八州(军)的局面。北宋时期还大多习惯以“七闽”来称福建,南宋起“八闽”之名始盛。闽清白岩山,相传有一百零八处天然岩景,俗称百景岩,有南宋朱熹题赞的“八闽岳祖”崖刻。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在州署衙门题联曰:“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元代,吴海《游鼓山记》云:“福(州)为八闽都会。”明代,邓应奎《君山歌》有句曰:“八闽丘壑称奇绝。”至今福建人民还十分自豪地用“八闽大地”来称呼自己可爱的家乡。

  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血脉相连,自古以来关系十分密切。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于泉州路同安县。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一代名将施琅率清军统一台湾,之后他针对当时清朝内部“迁人弃地”的错误意见,上疏清廷,详陈台湾的重要性,力主保留台湾,屯兵守卫,设官管理。清廷最终采纳施琅的意见,于翌年(1684年)增设台湾府,管理台湾、澎湖,仍归福建省管辖。这样福建为九府建制,史称“九闽”。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才正式设省。故福建为“九闽”的历史有201年。清初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被誉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著有《周子全书》,前有其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序文,曰: “丁亥(1707年)春,恭膺简命,叨抚九闽。”所谓“叨抚九闽”就是指他在这一年担任福建巡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永春县重修文庙落成,廖腾火奎作《重建永春县学宫碑记》,其中提到:“今日者,公之兄方伯公开藩我九闽,公回避在迩。意思指永春知县石如金的兄长任福建地方长官,石如金只好避嫌他调。更值得一提的是,建于明末清初的福州市龙峰泰山庙内保存有一幅古壁画,描绘了包括台湾在内的福建九府官员觐见皇上的情景,有力地鉴证了福建被称为“九闽”的史实,生动地反映了海峡两岸难割难分的地缘关系。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参考资料:http://www.fujian.gov.cn/visit/home/content/display.jsp?id=8003
唐时取福州,建州各一字,设置福建观察使,南宁福建路置1府2州5军,故有八闽之称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度30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福建与台湾渊源流长,关系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地 理 位 置 和 自 然 状 况
□ 土 地
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公里,其中大陆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拥有厦门湾、福州湾、湄州湾、沙埕港、三都澳等众多天然良港。
□ 气 候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气温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是全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自 然 资 源
□ 矿产资源
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8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士、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 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
□ 生物资源
福建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首位。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内陆养殖面积和可作业海洋渔场面积分别约1000平方公里和12.5万平方公里。有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 水资源
境内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 旅游资源
全省人文荟萃,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一大批影响日益扩大的旅游品牌,包括山与水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素有海上花园、音乐岛美誉的鼓浪屿,情系海峡西岸、凝聚世界华人的湄州妈祖朝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福建土楼,著名的革命圣地上杭古田会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昙石山文化遗址,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宁的白水洋奇观,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漳州火山公园等旅游品牌和一大批风景名胜区。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区、苏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当年中央苏区有10个县在福建,老区分布在62个县(市)。
人 口
□ 人口统计
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5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占19.3%,15-64岁的人口占7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8.5%。全省人口出生率11.58‰,死亡率5.62‰。全省城镇化水平为46%。
□ 人口增长率
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5.96‰。
□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历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个,汉族人口居多;53个少数民族人口为58.38万人,占1.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达35万人左右,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万人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其中上万人口的县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等。
□ 文化程度
2004年全省共有各类高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53所,成人高校13所,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民办)10所。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32.57万人,比上年增长26.5%,招生11.99万人,增长12.4%,毕业生5.28万人,增长10.5%;在学研究生18273人,增长37.7%,招收研究生7275人,增长24.2%,毕业研究生2820人,增长50.7%。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6.96万人,比上年下降29.5%,本专科招生3.73万人,下降4.4%。全省普通高中614所,招生25.57万人,增长17.1%,在校生65.98万人,增长14.7%。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7.8万人,增长7.7%。全省初中招生61.53万人,在校生186.13万人。小学招生36.49万人,在校生286.94万人。全省幼儿园7200所,在园幼儿74.82万人。全省各级特殊教育学校66所,在校生3.76万人。
经 济
□ 国内生产总值
2004年全年生产总值6053.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777.8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950.3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2324.94亿元,增长10.8%。
□ 财政收入
2004年全省财政总收入622.7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33.36亿元,可比增长20.0%;财政支出505.20亿元,增长11.7%。
□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
2004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3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0%。
□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
2004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3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5.1%。
□ 外贸状况
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47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进口总额181.53亿美元,增长27.9%;出口总额293.97亿美元,增长39.1%。
□ 外资利用状况
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2004年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277项,比上年增长0.1%;合同外资金额75.43亿美元, 增长4.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18亿美元,增长7.6%。按验资口径,实际到资22.21亿美元。
电 讯
□ 电话拥有率
2004年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9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年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71万门,增长15.6%;本地电话用户1266万户,增长12.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41万户,农村电话用户4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34万户,增长19.9%。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6.3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2.4部。年末数据及多媒体用户285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1万户,比上年增长106.1%;互联网拨号用户182万户,比去年底减少65万户。
□ 广播电视
2004年年末全省有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02座,广播节目83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5%;电视台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电视节目34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7.8%。全省有线电视用户385.98万户。
交 通
□ 公 路
2004年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为562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3公里。全省有12条入闽通道,4条内地和周边联接的高速公路。
□ 水 运
内河航道3955公里,全省拥有码头泊位485个,其中万吨以上深水泊位达58个,年吞吐能力近1亿吨。厦门港已跻身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开辟36条国际班轮航线,与世界7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还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务关系。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开通海上试点直航,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开展直接往来。
□ 航 空
福建目前拥有5个机场,它们分别是: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泉州晋江机场;南平
武夷山机场;连城机场。
□ 铁 路
2004年底,全省铁路里程数1565公里,现有鹰厦,横南,梅坎,赣龙四条主要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
没错

福州为什么被称为有福之州

福州,有“福”之州。历史记载福州是“因州北有福山”而故名,但以“有福之州”解释更显其内涵。因为福州不仅有山之仙气,水之灵气,还有人之福气。

福州之“福”,福在山水。

福州之“福”,福在人文。

福州之“福”,福在人勤。

1、榕树之城,有福之州指福州。
2、福州,别称榕城、三山、左海、冶城、闽都,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东南沿海重要都市,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
3、福州别称榕城,城里无处不在的榕树,不仅为有福之州点缀绿色、带来清爽、增添美感,更以其身上浸透出的“落地生根、生命如炬,众志成城、合力支撑,庇荫众生、厚泽载物,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榕树精神”,影响着福州人的精神品格,鼓舞福州人自强向上。
4、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南接莆田,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
被誉为"福州之洲″的福州又被称为B.榕城
福州的由来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秦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闽越王无诸都此,称东冶,武帝后为冶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 (260)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为郡治,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属江州。南朝宋初领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 泰始四年(465)改晋平郡,齐建元二年(480)复称晋安郡,梁天监(502-519)中分设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属东扬州,陈永定元年 (557)属闽州,为州治。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为治所。唐武德元年 (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又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711)改为闽 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始称福州,治福州,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 (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闽王。闽长兴四年 (933)闽王王延钧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领14县,闽天德二年(944)号为东都,析出顺昌,三年(945)闽亡,属南唐,五代汉乾佑元年 (948),地为吴越所有,称福州威武军,分出尤溪、德化2县,五代周广顺元年(951)改彰武军。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 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于此,改福安府。元称福州路,领闽、侯官、怀 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 布政使司,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10县,万历八年(1580)怀安县并入侯官县。清顺治三年(1646)仍为福州 府,属福建行省,领县仍旧,雍正十二年(1734)析古田县增置屏南县。1912年废府,设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领闽侯、长乐、古田、屏南、闽 清、永泰、连江、罗源、福清、平潭、宁德、霞浦、福鼎、福安、寿宁15县,为福建省省会。1925年废道。1933年11月20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 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1934年为第一行政督察区(驻长乐),辖长乐、闽侯、福清、连江、罗源、永泰、平潭。 1935年永泰属二区。1938年一区迁驻闽侯。1942年4月成立福州市政筹备处,1946年元旦划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5警区,正式设福州 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后,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市区仍设5区。1950年市区增设水上区,市郊设鼓山、洪山、盖山3区。1952年市郊增设新店 区。1955年撤鼓山、洪山、新店3区。1956年市区并为鼓楼、台江、仓山3区,市郊撤盖山区。1958年闽侯县划入,翌年划出。1960年市郊设鼓 山、新店、马尾3区。1961年市郊增设北峰、建新、琅岐、亭江及盖山区,1962年连江、罗源2县划入,1963年又划出。1968年9月鼓楼、台江、 仓山更名红卫、赤卫、朝阳区(1978年4月复原名),10月设郊区。1970年撤郊区,市郊设北峰、马江2区。1973年闽侯县再划入。1975年市郊 撤销北峰区,设郊区。1978年马江区并入郊区,增设环城区。1982年环城区并入郊区,另设马尾区。1983年闽清、永泰、长乐、福清、连江、罗源7县 划入。福清、长乐分别于1990年、1994年撤县设市,1996年郊区改晋安区。

福建省福州市的面积有多少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福、榕,隶属于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省会,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国家卫生城市”、“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2]、“国家环保模范城”[3]、“全国双拥模范城市”[4]、“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全国文明城市”[5]等称号。
截至2021年末,福州共有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6个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面积1219.3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9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9.5%。
截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4万人[6],全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当地居民以汉族的闽海系族群为主,通行闽东语福州方言。
2021年12月,2021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25名,获评气候生态类国家气候标志。[7]2021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8]
截至2021年末,福州共有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6个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面积1219.3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9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9.5%。
本文标题: 为什么福州在五代宋初时面积占了福建一小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56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蔡澜说“汉服美,当今穿的人丑”如何评价建文帝朱允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