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剃发和民国初年剪辫,哪个受到的阻力更大

发布时间: 2021-10-06 00:04: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民国初年剪辫子和清朝留头不留发的改革,有何异同之处?当今男人的发型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光头、有披肩发、有平头、有分头……,还有的把...

清朝剃发和民国初年剪辫,哪个受到的阻力更大

民国初年剪辫子和清朝留头不留发的改革,有何异同之处?

当今男人的发型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光头、有披肩发、有平头、有分头……,还有的把头发染成各种颜色。

三百多年前因为男人的头发,可是闹出了人命,鲜血淋淋啊!

1644年满清入关,标志着汉族人的大明王朝完蛋了,满族人胜利了。这是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权更迭。满族人为了巩固政权征服人心,在汉族人的脑袋上大做文章!本来汉族人遵循圣人之教“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汉族人不分男女一律都留着长发,男人们把长长的头发在头顶挽一个发揪,包上一块布,就是《天仙配》里董永的那个样子。几千年来男人们就是这样打扮自己的脑袋。



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族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又公开废除此令。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据说再次下剃发令的主意是多尔衮手下的汉人出的),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天哪,不剃头的割脑袋!太狠了。要求跟他们一样剃掉头顶的大部分头发,只在后脑勺留条小辫。当时还真有宁可割脑袋也不剃发的!宁死不从!

还有的人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要么带发修行,为了不剃发想尽了办法。虽然此举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以致发生了多次喋血惨案。但是,剃发令还是坚持下来了。慢慢的,人们就接受了满族人的发型习惯。



说话间,大清王朝经过了二百多年,被革命党推翻了,中华民国建立了。民国初年,开始剪辫子!按理说汉族男人应该兴高采烈响应剪辫子,应该主动地拿起剪刀果断地剪掉脑后的那根辫子!然而,人们死命地护着辫子不让剪。民国初年剪辫子有多难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剪辫子运动闹得人心惶惶。

那时民国的革命军警加上热血青年学生,荷枪实弹,全副武装外加一把剪刀,上街巡行,设卡堵截,不问青红皂白,只要见着脑后拖辫子的人,就拉着辫子拖将过来咔嚓一刀剪掉。客气一点的还宣传一下剪辫的“伟大意义”,然后再动剪刀,不客气的干脆揪过来就是咔嚓一剪。弄得男人们若惊弓之鸟,能不上街就尽量不出门,买东西只好让女人代劳,实在不行则盘起辫子,扣上帽子,甚至翻出明朝时候的方巾裹在头上,有的地方居然发明了尖顶高帽,为的就是能将辫子严严实实地盖住了。



在宁波,坐进衙门里的革命党人已经不满足于上街抡剪刀,居然堂而皇之地规定,凡是不肯剪辫的人一律剥夺“公权”,某些抗拒剪辫的绅士还真的被送进了监狱,结果可想而知,辫子没保住,蹲了班房,还被罚了巨款。

冯玉祥将军回忆说,辛亥后他手下那些来自农村的士兵被剪了辫子哭哭啼啼的且不说,而且十分郑重地将被剪下来的辫子包好藏起来,那情形有点像太监阉割后,将割下来的命根子包好收起。

民国初年还有很多爱护辫子的奇闻,像北大的辫子教授辜鸿铭,军阀张勋的辫子部队等等。

从“留发不留头”到“剪辫子革命”,老百姓都在拼命的抗拒!个中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头发问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看来一个人的思想,一旦归顺了一种“理念”,更改起来太难了!部分顽固分子就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了!

民间初年男人的辫子被当时革命者认为是满清时代人的标志,民国建立了,人民都应剪了辫子告别旧时代。清朝入关时强迫汉人留头不留发是为了让汉人顺从统治。
主要都是对自己发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来表达自己的一种信仰,同样也是希望能够通过改变发型来去除一些以往的旧的不好的制度。

剃发曾给汉人带来巨大伤痛,为何清末时期很多汉人却不愿意剪掉辫子?

剃发给汉人带来了伤痛,为什么清末时期有的汉人不愿意剪掉辫子?
汉人的思想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头发是肯定不能随便剪掉的,但是满族人的习俗则不一样,而且对汉族人来说,他们也不甘心做亡国者。
清末的汉人不愿意剪掉辫子,其实是一种文化守护的表现。中国是一个祖宗崇拜的国家。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动的。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也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第一,剪辫子并不等于剃发,第二,衣服穿久了尚且有感情何况是续了几十年的辫子,第三,革命党绝对是有强制剪辫子的行为,这种行为无异于侮辱。所以,有些汉人不愿剪辫子。
一个朝代的服饰和造型,基本代表着他们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信仰,祖辈都留着这个发型,突然想要改变他们的发型,就好像是让他们违背自己的祖先一样。
古人受到的教育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是孝道的基本准则,满清入主中原之前就已经是这样了,民国学西洋剪掉长发,被认为是辱没了人格,更是辱没了民族,所以清末的人都不愿意剪掉自己的辫子。

清初剃发遭反对可以理解,为何民国剪辨子也遭百姓反对?

现在很多人都在号召振兴汉服文化,鼓励大家在节假日穿上漂亮的汉服来迎接中国传统的节日,但殊不知“汉服”本就不是一个简单化的含义。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作为主体的汉民族的服饰,其实多有变化,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的穿衣打扮风格与样式,但总有一些延续下来的共性,比如束发比如右衽。但满清入关后强制国人剃头换衣,明王朝所规定的衣服式样和发型设计全被废除,头顶一根辫子成为清朝男性的标配,也成为区分是否忠心认同清政府的重要标志。


明制汉服

一、朝代更迭下的生活变迁

1644年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朝代更迭不仅意味着统治者的更换,更意味着这个来自东北的游牧民族将会在取得统治地位后颁行与汉人习俗相违背的完全不同的习俗要求。其实诸如衣服样式的变化是可以很快被人们接受的,因为穿什么衣服对底层百姓来说影响不大,但剃发的古怪要求却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众所周知,留金钱鼠尾辫是满族的游牧民族特性导致的,但在满族征战四方的过程中,要求被征服者剃头留辫成为区分是否对满清忠心的重要标准。


清代早期为金钱鼠尾辫

1622年努尔哈赤还在东北地区四处征战,此时他尚未对剃发作出严格要求,允许被征服地区的老年人可以不剃发,但可以充军的青壮年则必须剃发。随着满清进攻范围的愈发扩大,剃发令影响的范围也在一步步向四周扩散,1644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将剃发令作为强制要求推行各地,但遭到了汉人的强烈反对,清军南下遭到了十分严重的抵抗。后多尔衮宣布暂缓剃发,就连此时尚在南京坚守的南明重臣史可法都表现出了对清朝的部分好感,由此可见剃发问题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


多尔衮剧照

随着清军胜利成果的不断扩大,多尔衮也不需再顾及汉人的反抗,剃发令再次被强制推行全国,此次的剃发令引起了汉人最为激烈的反抗,也由此产生了“嘉定三屠”等惨案发生。清军在各地强迫百姓剃发,若有反抗则立即诛杀,以暴力换来了政策的推行,而剃发令的推行也为汉满两民族间留下了十分惨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剃发问题不仅仅是双方对于衣物打扮认知不同的问题,更是用以区分“敌我”的重要方式,当辫子成为了满清的代表与象征,明朝的发型衣着就成了对立面,要想征服明朝,必须要使民众从心里认同大清,而认同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剃发留辫。

二、蓄发是对抗清廷的标志

有清一代爆发的大大小小的反清运动不计其数,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反清都是以“复明”的旗号来号召民众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清者皆剪掉辫子以蓄发明志。也就是说蓄发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行为,更是反清的符号与象征,在这里蓄发等同于大明而留辫等于大清,双方截然不同又互相对立。


太平天国内民众的头发已经恢复到长发状态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可谓是有清一代规模最大的反清运动,尽管这次反抗行动并未打着复明的旗号,但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官员、将领与士兵无不割辫留发,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还写道太平天国的军队是“长毛军”。在太平天国这里,剪辫蓄发并不是指要恢复大明,蓄发已经超越了某个朝代的界限而成为汉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杨秀清便曾在檄文里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人变为禽兽也。”也就是说蓄发本就是“中国人”的固有形象,是满清入关后以武力强行改变中国人固有的习俗。但有意思的是当年多尔衮强行颁布剃发令引发了民众的激烈反抗,但两百多年后的太平天国强行颁布蓄发令时,再次遭到了当地民众的抵抗,对于留发和剪发,清朝人已经不再将其视作区分汉满的标志,甚至认为剃发留辫才是正道,不同时代下的汉人面对同样的问题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决定。


不仅仅是太平天国,清朝下许多秘密会社成员也开始留长发

三、共和国来临前后的蓄发与剃发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次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的历史就此开始,辫子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自近代以来,辫子的存留问题已经在清廷内部展开过多次讨论,西方人一直以辫子作为中国人是“蛮夷”的标志,许多出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也因此受到西方人嘲笑与讽刺,使得很多留学生出国后干脆将辫子剪去。剪辫问题在晚清已经不仅仅是国内民族间的政治问题,更成为中国的国家尊严问题。即使是这样清政府依旧不允许民众私自剪辫,许多在国外剪掉辫子的学生回国后也不得不买一根假辫子带上。


晚清许多学生出国已经剪掉了辫子

随着西方诸多先进的卫生观念传至中国,辫子还带来了许多卫生清洁方面的不便利,而现代工业与军事的发展也表明,留辫子对于工人操作机器或者军人行军打仗都十分不方便,维新派与革命派无不要求清政府废除剃发令,允许民众蓄发。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迫于革命党的压力,清政府才宣布允许百姓有留发的自由,但为时已晚。民国建立后,各地也纷纷兴起了剪辫热潮,军警在路上负责对民众进行剪发,但这种剪发令并不是强制要求,在民国依旧有一些清朝的“遗老遗少”留着长辫表示对大清的忠诚。

因为民国时期虽然已经推翻了封建统治,但是很多百姓的思想里仍然残留着封建制度的阴影,这也是不愿意剪辫子的原因。
因为清朝统治全国范围内百十年,其正统性早就已经被老百姓所接受了,几代人的生活下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因为留辫子已经成为习惯了。所以当习惯要被打破的时候,大家就会很反对。

为何清朝让人们剃头那么多人反抗,而民国让人们剪辫子也抵抗?

首先,清朝仅仅是强制剃发,并不在意是否留辫子,而且随着大陆上的反抗势力被一一剿灭,对剃发这方面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人只要不是给朝廷干活的就恢复了原有的发型,朝廷也没再强制,只不过后来那种发型,是老百姓自己留的。

其次,到了清末,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很多人开始剪掉辫子,当时总体对这种行为是一种默认态度,直到后来颁布臣民可以自由剪辫的法令,正式承认剪辫合法,同时彰显与世大同的思想。不过在这之前,新军军人都被强制剪辫,不分满汉,载涛有一次校阅新军发现很多官兵都没有剪辫,就在宴会上把包括冯国璋在内的将领的辫子剪掉了。

其三,民国剪辫确实是强制行为,这属于把某些人的思想强加到大多数人的思想,本质上违反了民主自由之精神,并在很多地方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并且很多老百姓都拒绝剪辫,一直到建国后很多农村地区还有很多老百姓留着辫子。

其四,很多清朝遗民都没留过辫子,比如说关中大儒牛兆濂,从他留下的照片和弟子的叙述当中可以看出,牛兆濂一辈子都是古装(明朝那种服装)束发(扎发髻),不过人家认为自己和清帝君臣名分已定,拒绝接受民国政府的邀请。而且浙江的夏振武,也和牛兆濂一个打扮,当学政的期间强令教师学生向孔子行礼,并要求学生学习经文,当然,遭到了抵制。只不过,他也是清朝遗民。

其五,由于民国继承大清引进了很多西方的制度,当然,引进的时候没有大清慎重,在当时传统知识分子眼里,这是以夷变夏的行为,而当时很多人把清室看成了传统文明的象征,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就转移到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故君的忠诚上。所以很多人拒绝剪辫。

清朝剃发和民国初年剪辫,哪个受到的阻力更大

当然是清初剃发易服,当时清廷的政策遭受了很大的反抗。满清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
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打压,例如1645年发生的嘉定三屠与“剃发易服”有关。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而民国则是顺应潮流了。
清朝剃发。 这是异族统领主体民族的象征仪式,清实录里记载过某农民因额发垂脸,未严格处理,而被通报到统治者层面,经手官员被革职处理。是一块试金石,更是政治运动。 而民国号召的更像是场意识变革。
感觉还是清初的剃发易服阻力大,因为到民国初年还有骨气的汉人都被满清杀的差不多没了。
本文标题: 清朝剃发和民国初年剪辫,哪个受到的阻力更大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85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相比日本韩国等邻国,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丧失更多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在《全球通史》第一章中所说的中国人不熟悉自己的早期历史是真的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