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

发布时间: 2021-09-29 10:04: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长平之战,其实廉颇、赵王都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为何后世却只责骂赵括?为何后世却只责骂赵括?首先赵括的责任的确无法推脱,因为他是主帅...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

长平之战,其实廉颇、赵王都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为何后世却只责骂赵括?

为何后世却只责骂赵括?
首先赵括的责任的确无法推脱,因为他是主帅肯定是要负全责的。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也使得秦国东出、横扫六国再无太大的阻碍。
因为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失误是最大的。

长平之战,其实廉颇赵王都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但却只有赵括受到了后世的责骂,一来是因为赵括在战略上面的失败导致了数10万大军被坑杀,二来是因为他成了赵王结束长平之战的背锅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诸侯争斗最为激烈的一个时期,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的越来越弱,让很多诸侯之间互相攻击见怪不怪了。后来随着各个国家的变法,他们开始不以争霸为目的,而是想要统一,这个时候涌现了很多的名将,包括后来的战国四大名将廉颇,白起,李牧等人。

其中白起是最耀眼的一颗星,他所经历过的战争从来没有败绩,光他一个人就能诛杀了近百万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长平之战,他坑杀了40万降军。从此也有了一个杀神的名号,但是与他比起来赵军的主帅赵括,在后世留下的是纸上谈兵的嘲讽,好像长平之战所有的过失,都是赵括的原因一样。



在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的范雎使用了反间计,偷偷的换掉了主将,启用了武安军白起,而赵国的赵王想要和秦国求和,又想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都没有成功于是就命令赵括为主帅,让他去和白起打仗,速战速决,最后赵括被白起引入了包围圈,白起又从两翼后方直取赵军的后备部队。阻断了赵括军队的后撤路线,让赵括的军队成为了瓮中之鳖。坚守了43天以后,死在了突围的路上,后来赵军投降,白起在秦王没有明示的情况下,坑杀了所有的降军。

而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损失殆尽,全国上下恐慌不已。幸好秦国发生内部矛盾,没空顾及他们,才得以转危为安,而赵括则一战成名,成为就了嘲讽的恶名。在长平之战里,赵括在战略战术上面被全面的压制,导致粮草重地被白起击破,又逞匹夫之勇,导致数10万大军,战败被杀。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是赵王结束长平之战的背锅侠。

因为是赵括导致了十万大军被坑杀,所以才会被后世辱骂。
长平之战,其实廉颇赵王都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但却只有赵括受到了后世的责骂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

长平之战在农历7月进入对峙期,双方均投入数十万记的兵力,而且即将拖到9月。

在农业社会,八月底九月初究竟要做一件什么不得了的是事情,即使没有农村生活的人应该也要清楚。

45万农村壮劳动力,在一个应该收庄稼的时间蹲在工事里光吃粮不干活。

那庄稼怎么办?冬天怎么过?春荒怎么活?

这些问题信平君廉颇可以不考虑,但赵孝称王必须要考虑。

赵孝成王尝试过和秦国议和,未果。

尝试过向魏国求援,未果。

尝试过向齐国借粮,未果。

那怎么办呢?

但赵孝成王明白一点:秦王动员的兵力更多,没人收庄稼的范围更大,他应该也不想耗到九月以后。

是啊。韩、魏、齐、楚、燕都在快乐地收庄稼,唯独秦赵两国的粮食则烂在了地里,对于天下列国而言这是一个多美妙的事啊。

更何况秦军主将是王龁,秦王并没有派出他最强大的将军,足以说明长平的对峙只是误会,秦王其实并未真正准备和赵国决战。

此时,赵孝成王要做的就是表现出和秦人死战到底的决心,然后把秦王拉回谈判桌,意思意思收场退兵回家收庄稼。

那么,如何表现出这种决心呢?廉颇一直主张联合秦国,在齐魏扩张。这时候把一个主张抗秦的武将换上来,就足以表现出赵孝成王的决心了。

在这时,赵括的作战经验丰富不丰富就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他是赵奢的儿子,脑袋上顶着他爹马服君的封号,就足够了。

无论谁挂帅已经不重要了,无论谁去都不过是一个挂名司令。最终都必须在监军的监视下贯彻赵王的战略:拉出架势,表现出要狠狠地打。

此时,秦军统帅依旧是王龁,白起仍未有要出战的意向。所有迹象都给了赵王足够的信心:

只要我打得更狠点,秦王就会给我拉回到谈判桌上,然后议和赶紧回去收庄稼。

但武安君白起其实已经在秦军的指挥中枢了。

赵军被全歼。

由此看来,秦国间谍散布的秦人畏惧赵括的谣言,和赵括纸(?)上谈兵的短板,其实都是赵孝成王为决策失误找的粗糙借口。

赵孝成王完全没有想到,秦昭襄王为了全歼赵军,不惜让半个秦国的庄稼烂在地里!

应侯攻人大于攻地的战略,在此役展示地淋漓尽致。

当然,接下来秦国的日子也不好过。从《史记》的记载看,秦军全歼赵军以后仍然退出了新得的上党郡。而韩国则快快乐乐地收完粮食,然后收回了上党。除了秦赵两败俱伤,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

参考当年瓜分宋国、齐国的历史事件,可以推断秦王在全歼赵军后应该派出过说客蛊惑列国参与瓜分赵国,但列国只用沉默回应。

面对伤亡过半的秦国和全军覆没的赵国,列国是那么的无动于衷。

(再次强调一下,燕国伐赵是在长平之战结束的9年以后。)

沉默啊沉默。但列国最终的底牌也已经在沉默中打了出来:

纵亲之腰决不能因为你们两个不爱收庄稼就随随便便被打断。

秦军退出上党。次年秋收后,白起收回上党,杀入赵境,准备进攻邯郸。但齐、楚、燕、魏再次用沉默警告秦国:

你只有一年余粮。我们只要出兵和你玩工事战,你能跟我们耗几天?

秦王在无奈中接受了赵国的空头支票退兵。而应侯默默背上了黑锅,他扬言——之所以不打邯郸完全是因为我个人心胸狭窄嫉妒白起,和我的主子战略和外交失败没有任何关系。

再过了一次秋收后,秦王终于有了底气。这一次他相信自己足以顶住诸侯的压力,决心一举攻破邯郸。

但白起无奈地表示:我们是缓过来了,可赵国也缓过来了啊!

秦昭襄王无视了白起的建议,秦军直逼邯郸。

著名的滚刀肉国家——魏国马上以趁火打劫的姿态攻取了赵邑伊是(今山西省南边的一个地方,靠近秦军的后方补给线),接下来就是魏安王的政治暧昧秀和信陵君的行为艺术表演。秦军在魏楚联军的打击下全线溃败。

这就是赵王启用马服君赵括的理由。一个没记农业周期引发的悲剧。

因为当时情况非常不利,赵括给出主意,赵王没办法,才会相信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
赵括熟读兵书,长平之战中,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赵王贪恋土地,不接收上党就没这仗了的说法我是不赞成的。不接受上党是没啥长平之战了,因为赵国人可以直接准备打邯郸保卫战了。
赵括有一定的经验,赵括熟读兵书,长平之战中,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等等

倘若赵王在长平之战中没用赵括当统帅,而是用廉颇,结局会如何?

长久以来,长平之战被认为是战国时代最大规模的战争,秦国和赵国共计投入了超过上百万的军队。战争的结果也众所周知,秦国胜利了,赵国输得很惨,数十万军队都被坑杀,令赵国元气大伤。而后世人认为,赵国战败的罪魁祸首就在于赵括,他毫无实战经验,自然打不过秦军的白起。

因此,许多人说,倘若赵王在长平之战中没有任用赵括当统帅,而是继续信任廉颇,那么战局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么,果真如此吗?恐怕不是这样的。因为无论是任何一场战争,统帅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双方军队的实力差距。这个实力,则包括了军队士气以及后勤补给等等。所以顺着这个思路来看长平之战,就会发现无论是廉颇还是赵括,都属于战术性的军队统帅,设计个埋伏卖弄个计谋还是可以的,但奈何军队实力远远不如秦国军队,自然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取胜的。

先说军队士气。秦国方面在长平之战前百战百胜,把魏国和韩国打得落花流水,直接让韩国称臣成为了秦国的属国。魏国方面,虽然还勉强保留着一个独立国家的框架结构,但是对秦国已经畏惧到了骨头里。所以,秦军士气非常高昂,哪怕是远离秦国本土面对“胡服骑射”的赵国军队,也丝毫不惧怕。在最初和廉颇的交战中,以少胜多攻占了丹水河谷以西的全部土地。

但是赵国军队方面,则因为接连的失败而士气低落。尤其是赵国的将军赵嘉,竟然在一次侦查行动中被秦国的士兵发现,最后被杀死。要知道,赵嘉可是将军啊,他所率领的侦察兵也是赵国军队的精锐骑兵,可还是被秦国的巡逻部队彻底消灭,由此可见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之强。所以,当这个消息传到赵国军营时,本来就因为初战失利而军心动摇的赵国军队,更加对战争的未来没有信心了。再说后勤补给方面,赵国的粮食产量远远不如秦国,尤其是在秦惠文王赢驷拿下了蜀国之后,更是获得了成都平原这块大粮仓,更是将两国之间的农业生产差距彻底拉开。

所以,当长平对峙持续到第二年的时候,实际上赵国已经非常吃力了,不仅一再削减前线士兵的口粮标准,甚至连国内老百姓家里都没有了余粮。到了对峙第三年的时候,连王宫的大臣君王都只能喝一碗粥活着,可以想见粮食已经短缺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当时的赵国军队是饿着肚子挺在前线,既不敢出战攻打秦国军队,又面临着断炊哗变的风险。这样的军队别说是秦国的虎狼之师,哪怕是燕国那样弱小的军队,都可以在长平之战中对赵国取得军事胜利。所以,赵王无论换谁做统帅,不管是进攻派的代表赵括还是防守派的代表廉颇,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赵国军队实力的基本面,因此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败是必然的,谁来都没用。

长平之战时,赵王为什么不认同赵括、廉颇?

赵国名将广为人知的是战神李牧,老将廉颇。但是还有一位将领名气赶不上廉颇但未尝一败,此人就是赵括的父亲赵奢,赵奢也是未尝一败,和廉颇一样老成稳重,病情严重时告诉其妻,子只为一纸上谈兵的人,希望赵王以后不要重用才好。赵奢病逝后,赵王约谈赵括后封将带兵,其母见赵王说出赵奢临终遗言,赵王不听,终见长平40赵军被屠戮。
哪怕廉颇就算因为国力失败,但应该大部分有生力量能保全
赵括绝对是人才,,能背下那么多兵书是需要多好的记忆力啊,,只是实践的时候,一开始就指挥那么大的阵帐
秦国倾全国之力损失了20多万人最后杀了赵国包括降卒40万,廉颇固守长平,带兵时期损失很小,所以这20多万肯定是赵括领兵杀的,廉颇让赵国胡服骑射无丝毫用武之地固垒壁守,耗光了赵国的粮食,耗光了赵国的锐气,廉颇的名将何来,赵王想换将吗?不想,可是没粮食啊!出兵损伤个几十万不是退了敌还减少了粮食损耗一举两得吗?可是谁去呢!廉颇也没一点胜算,跳的最高的赵括当时说过长平固守不可取,或可一战,损耗了秦国减轻了人口压力,结果没想到秦国太狠坑杀了降卒,赵括太猛一口气把人都带去决战了,好在有骨气死在冲锋的路上,长平之战对手是杀神白起,估计韩信提前降世或可一战,因为韩信看不上白起杀敌一万自损八百,历史没有如果,或许开始让赵括领兵20和秦军死磕,失败了让廉颇固守,赵国必定不会遭受如此大败。
赵括出道90分,只可惜一出来就遇到100分的白起,第一战就输了,

长平之战中,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呢?

1、赵国国力决定了赵军无法长期与秦军对抗

秦国的商鞅变法,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四王的治理,已有一百多年的变法且国力雄厚。惠文王时司马错攻取的巴属两国、又攻占了楚房陵地区,加上关中地区,秦国实际是有三个大粮仓的。因此秦国国力雄厚,可以与赵国长久对持,无后顾之忧。

赵国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开始,到赵孝成王才两代约50年的变法,且赵国变法一是没有秦国深彻,二是以强军为主,所以赵国的综合国力没有秦国强。赵军没有雄厚的国力作支撑,是无法长久的与秦国对持的。最佳的办法是赵军主动出击,消灭秦国主力,然后以战胜之威合其它五国之力一起打残秦国。

2、赵国有战胜秦军的先例,因此赵军是有信心与秦军决战的。

秦军自商鞅变法后,横行天下,所遇者败,相抗者死,秦军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在阏与之战中,秦赵两军精锐各十万多,双方正面对抗,秦军全军覆没,赵军死伤八成以上。赵军虽惨胜,但终究是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另外作为秦赵两军的共同敌人匈奴,秦军尚未对匈奴取得大的胜利,然则赵军已经把匈奴打爬了。因此赵军从上至下相信,在兵力对等的情况下,赵军战胜或者战平秦军是没有问题的!

正是因为赵国上下有这种可以战胜或者战平秦军的思想基础,所以廉颇的防御战略虽然可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赵王还是希望赵军能主动出击,以免空耗国力。而敢于主动攻击秦军的赵国将领,只有赵括!

3、赵括名气大而白起没有领军

赵括从小熟读兵法,与父亲赵奢论兵,从来没有输过。在赵国朝堂,大部分人都认为赵括是赵国少壮派的兵家名士。尽管赵奢对儿子不放心也不信任,甚至给老婆留有遗命,如果赵王任赵括为将,一定要全力阻止。但是赵国绝大多数人相信赵括是兵家名士!

因为他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秦国说最怕的就是赵括,所以赵王用他。
当时秦赵长期对峙,比拼两个国家意志,廉颇坚守不出,赵国朝野对他不满,秦国使用离间计,赵括又呈上建议,赵王失去耐心。
因为秦国使用反间计,离间廉颇和赵王的关系,而且秦国派人到赵国散播赵括的军事才能非常强,赵王听信谣言后任用了赵括。
本文标题: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78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吴清源被称作「昭和棋圣」植物也分四大家族,让家开始会“呼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