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录》有没有可能被满清篡改过

发布时间: 2021-07-05 21:58: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满清统治者修订的《明史》可信么康熙皇帝曾在修《明史》之前要求:“《明史》不可不成,公论不可不采,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

《明实录》有没有可能被满清篡改过

满清统治者修订的《明史》可信么

康熙皇帝曾在修《明史》之前要求:“《明史》不可不成,公论不可不采,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卿等皆老学素望,名重一时,《明史》之是非,自有烛见。卿等众意为是即是也。刊而行之,偶有斟酌,公同再议,朕无一字可定,亦无识见,所以坚辞以示不能也。”甚至允许史家记述历史真实,曾命大学士将有关李自成部将共去北京的情况“载入史册”,并曰:“尔等纂修明史,其万历、天启、崇祯年间之事,不可忽略。”似乎全然将所谓“公论”、“是非”存信于遗民,不管康熙话里有多少真意,其姿态足以慰遗民之心。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赵翼曾评《明史》曰:“修于康熙时,去前朝未远,见闻尚接,故事迹原委,多得其真。”据他评价《明史》真实性还是比较高的。并且也有明朝遗民史学家参与编撰。只能说可信度颇高。但是也有人说《明史》不可信,因为书内有刻意隐去明朝皇帝劣迹的痕迹,如果对比《明实录》等明朝官方史书可以发现这一点。本人没看过《明实录》因此不清楚是真是假。
但是若说后朝给前朝修的史书是完全符合历史,是完全真是可信的,可能性不高。因为往往有很多政治因素,人为情感因素等等原因顾及。使得史书修的部分地方并不那么可信,比如明朝修的《元史》错漏,粗陋地方甚多。所以研究某一朝代的历史不能仅仅研究后朝所修的史书,也要结合其他相关史书甚至是私史,杂谈,来探求真相。
可信,给前朝修史书是惯例

明史被满清篡改摸黑那么狠?

福建发现一本明朝太监家谱,内容颠覆真实历史,清朝果然大肆篡改明史

原本的满清政府只是明朝的一个地方政权,它趁明朝末年的动乱不堪,可以说是浑水摸鱼,最终扳倒了明朝这棵大树。由于女真人人口占全国比例微不足道,但是它又想奴役各族人民供养他们,于是设计了一套中国历史上最缜密的社会控制体系,以保证全体女真人可以不劳动而终身享受供养。他们强迫关内的人们换掉原本雍容的仪表,脱下汉服。今天人们所留下的头戴瓜皮帽,留辫子的印象,就是清朝所赐。其次,他们开始篡改历史,开始了针对士大夫集团揭露真相的文字狱。现在人们广为称道的四库全书,实际就是清朝对史料大量篡改的集成。他们删除了史料中对自己不利的记载,只留下了只言片语给后人看,迷惑他们的眼界。清初修《明史》,特别敏感的是清与明本身之关系,毁灭不利清廷之史实。除此之外,他们还对大量的诗词进行了修改,妄图颠覆后人的认知。更有甚者,对一切记录明朝真实历史的,或鄙视他们卑微出身的人民进行株连九族的屠杀,试图用白色恐怖让人们噤若寒蝉,不敢再提真相。这让万千人失去性命的文字狱,士大夫阶层只能沉默以对。记录了真是明史的《明实录》,尽管乾隆皇帝在修完《明史》后将其付之一炬,但是在海外却是有着很多的拓本。就连日本这个小地方,都有这1600万字的底层史料,让《明史》的谎言昭然若揭。满清历史在中国历史上面简直是一个奇葩的政权,开创了中国很多的历史先河,使得中国至今伦理失常。
胜者为王啊。前人的历史都是由后人来写来评价的。
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

《明史》的可信度如何,清朝有没有故意抹黑明朝呢?

关于《明史》的编撰经历的很长的时间,从顺治初年到乾隆四年才修好,经过了数百年才完成,在历代正史中算是编撰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

《明史》的编撰工程在顺治二年就开始开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途被搁置。清朝问鼎中原不久,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立即着手修史。因为手头具有的史料并不完备,仅仅靠一部《明实录》是远远不够的。

到了康熙时期,才搜集到了比较丰富的史料。康熙在位时因为着手编撰,《清世宗实录》,这件事更为紧迫,事关也腾不出人手,故而《明史》的编撰也被搁置了。

在编修《明史》的过程,因为易代修史的缘故,不免会遇到一些忌讳的事情,比如说涉及到南明史的问题,当时的史馆在纪年的问题上,直接写成了南明的年号,这就直接触怒了统治者的的避讳,当时很多的史官就因为这件事而送入大牢。

而关于《明史》中的缺点,史学家孟森就指出了其中的弊端。因为当时的史学流派之间的偏见,所以有些史实被黑白颠倒,一些野史参杂在正史中。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史料被遗漏。在弘光年间到永历年间的一些内容,很多不符合史实的。并且因为当时统治者的思想压迫下,很多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

当然,《明史》在某些不可避免的历史原因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在二十四中的质量也是比较高的,这部书的体例较为严谨、文字简明得当,基本上是保存了明朝三百年以来的史实。像对明成祖的评价就较为客观,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明史》这部书一共多达332卷,虽然其中一些观点是为了自己的统治的出发点来说的,但是在客观上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

所以,《明史》被清朝抹黑的观点就比较夸张了,顶多是进行了篡改,并非是大面积的抹黑。认为清朝故意抹黑明朝的言论还是不够客观,有时偏僻的。

明朝没史官吗?明朝历史为啥被清朝黑的一塌糊涂?

明朝的史官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负责任,记录的事情要详细得多;满清黑明朝历史有非常强烈的政治目的。

明朝最大、最全的史料就是《明实录》,明朝260多年来,《明实录》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大明朝皇帝每一天的所做所为。皇帝的任何动态都关乎到帝国的命运,《明实录》也就是一部非常详实的明朝史书,该书就算用文言文记录,也足足有几千万字。

我们现在研究明史的最基本资料是《明实录》,而不是24史这一的《明史》。《明实录》在明朝有专门的机构,官员进行精心的编纂,他们不但要记录皇帝的日常行为,同时也会将天下大事,各地事务等都记录在案。

《明实录》是由明朝皇帝主导编纂,但是皇帝又无法左右其内容,皇帝更不能单方面的下旨意对内容进行更改,整个明朝260年,唯一一个对《明实录》有更改的皇帝只有明成祖朱棣,他更改《明实录》只有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又不得不更改,这关乎到他得国不正的问题。

朱棣更改的内容是明太祖朱元璋临死前下旨传位给朱棣,遗诏却被建文帝朱允炆篡改。朱棣将朱元璋临死前的那一段做了修改,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粉饰自己赶建文帝下台,自己做了谋逆之臣。

《明史》却是清朝史官给前朝修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新朝给前朝修史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传承的规则和义务,但是清朝修撰的《明史》却大大的抹黑了前朝,甚至某些地方完全篡改史实,比如清朝史官给明朝12位皇帝的评价都不高,把某些重大的历史史实做了删除了修改,这对后世研究明朝历史障碍很大。

清朝为何要抹黑明朝呢?原因和朱棣修改《明实录》一样,都是为了粉饰自己合理、合法的继承了中原王朝正统,为了掩饰自己得国不正的事实。

满清入关打的是为崇祯皇帝复仇,剿灭叛军的旗号,复仇最后搞成了夺天下,满清的行为并不让天下人信服,他们只能通过抹黑明朝黑暗的制度,皇帝的昏聩无能才能彰显满清夺明朝天下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

有史官,清朝抹黑的原因和朱棣修改《明实录》一样,都是为了粉饰自己合理、合法的继承了中原王朝正统,为了掩饰自己得国不正的事实。
肯定是有史官。明朝历史之所以会被清朝黑的一塌糊涂,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目的,就是清朝粉饰太平,为自己进军中原找一个合理的理由。然后就是通常的惯例了,明朝对元朝,清朝对明朝都是这样都会去黑前朝的历史。
不好意思哈,黑明朝黑得最起劲的恰恰是明朝自己的史官写的《明实录》,反倒是清朝修的《明史》不但没怎么黑明朝,而且对明朝大部分皇帝评价都挺高的。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明朝肯定有史官,但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是这样。胜利者总会把失败者写得一文不值。对于胜利者的清朝,为了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要让百姓们接受现在的朝代,而不再去想念旧朝。自然就需要写出一些明朝不好的所谓史书出来,而这些史书,流传下来后,自然就是我们看到的负面居多。相对的明朝对元朝也是这样,都是黑着元朝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实录》有没有可能是被满清修改过的?

被焚毁的《明实录》官方藏本

《明实录》曾经拥有四种明政府收藏的钞本,它们分别是皇史宬正本、内阁副本、御览小型本,以及弥补内府旧本之缺的大本。这四个版本的《明实录》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善本。因为政府高度重视,修撰人员的层次较高,校对人员也有相当规模,但很遗憾的是,这四个善本没有一版流传至今!

明末战乱,《明实录》已损失了一些卷帙,比如《熹宗实录》缺天启四年及七年六月共13卷,清廷曾下诏购求,终未能得。清廷建立后,为了修《明史》,变将明政府所藏的四种善本移入明史馆,作为修史的参考。等到《明史》修完,变又把它们移入内阁大库,等到仿照武英殿诸史作《明史考证》也完成时,便将《明实录》视为废纸和累赘,为了腾出内阁大库装其他档册,便听从满族大学士三宝的意见,于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将《明实录》的四个正规钞本,全部移出内阁大库焚毁!


笔者认为,乾隆焚毁《明实录》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没有地方收藏,而在思想文化的专制。由于《明实录》中记载了大量明政府与清先祖的历史关系,即自努尔哈赤起建州卫女真与明政府的隶属关系,为了隐藏这一历史真相,便将《明实录》付之一炬、值得注意的是,焚毁《明实录》的时间与《四库全书》纂成的时间大抵一致。众所周知,清修《四库全书》除了粉饰盛世气象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借机焚毁不利于满清的书籍,据统计,为修《四库全书》而销毁的书籍共达十万部。《明实录》焚毁于《四库全书》修完之际,绝不是偶然,它是清朝文化专制思潮及禁书逆流的牺牲品,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明政府收藏的四部《明实录》被焚毁了,但明代私人传抄的《明实录》及清初明史馆官员抄的《明实录》却侥幸留存了下来,不过,这些《明实录》没有一种本子是完整的,直到民国时期梁本及台本的出现,才结束了这种局面。

现存《明实录》的重要版本

现存《明实录》版本中,主要有明代私人抄本及清初明史馆钞本。

明代钞本主要是神宗万历十六年开馆重新誊录太祖至穆宗各朝《实录》、《宝训》时,翰林院誊录官员及校对官员私下抄出,而为民间竞相传抄者,所以今传世各本多为穆宗以前各朝实录。


而神宗以后的《实录》,如神宗、广宗、熹宗《实录》就留存比较少。由于私人抄录《明实录》同样面临着焚毁的命运,故存留下来的也很少。清代明史馆抄本,是修《明史》时为众多史官翻检而抄录的一些本子。尽管当时也将明政府所藏四本移入明史馆以供参考,但仍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才另抄几份。在明府四本被焚毁后,史馆抄本又的流传于世。而现在流传的版本主要如下:

1、馆本系统

(1)馆本 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简称馆本。起自太祖,至于熹宗。来源是清代明史馆,《明史》修成后移藏内阁大库,清末发交学部图书馆,该馆后易名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政府将馆本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寄存,后归还台湾,藏于台北双溪故宫博物院。学者认为馆本就是明代内阁所藏副本,是明府四本唯一幸存的副本,但也残缺不全。由于馆本是现存最完备的本子,所以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便以此本为整理对象,将之陆续补抄完备,并据此复制成晒蓝本及影印成台本。


(2)晒蓝本 这一本是民国时期中研院史语所谓整理《明实录》而从北平图书馆藏红格钞本(馆本)晒蓝复制而成。它几乎完全保持了馆本旧貌,成为馆本系统之一员,晒蓝本实际上是从馆本到台本的一个过渡体。

(3)台本 台本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时开始利用馆本的微缩胶卷放大影印而成。馆本寄存美国时,美国国会图书馆征得当时驻美大使胡适同意,将馆本拍成微缩胶卷。史语所迁台后,便由胡适出面请美国国会图书馆将胶卷转增史语所。史语所于是用此微缩胶卷放大影印成今天的台本。

2、抱本系统

(1)抱本 抱经楼本《明实录》,简称抱本。该本起自太祖,止于神宗,由抱经楼藏印。抱经楼是清代学者卢址的藏书楼,地址在浙江宁波。其所藏《明实录》,民国初年归浙江吴兴了(湖州)刘氏嘉业堂所有,所以盖有嘉业堂的印。

抱本虽然是明钞本,但并非所有卷都是明钞本。这本原来是明神宗重抄时为词臣私下传抄出来的,后来归李应升所得,李应升下狱后,被抄没入官,等到返还时已经残缺不全了。现存抱本是明钞本与其他本子拼合而成的。


(2)苏本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传抄《明实录》,简称苏本。苏本是民国初年江苏省国学图书馆传抄嘉业堂藏抱经楼本而成,所缺部分据嘉业堂所藏其他本配补,但仍缺《熹宗实录》,后来根据他本补入。

(3)梁本 梁鸿志影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本《明实录》,简称梁本。民国三十年(1941),长乐人梁鸿志借来苏本,据此影印成册,这是中国《明实录》的一部印刷本。梁本跟苏本一样,从《太祖实录》到《神宗实录都是从嘉业堂所藏抱本及嘉业堂别本传抄而来,但《熹宗实录》则非来自于嘉业堂,而另有所源,有部分学者认为源自馆本。

3 广本

广方言本《明实录》,简称广本,此本起于太祖,止于光宗,仅却熹宗一朝。有“广方言馆藏书”印。广本也是几种本子拼合而成,有明钞本也有清钞本。广本至民国初年为国民政府兵工署所藏,民国二十年七月兵工署将广本曾给中研院史语所。

综上所述,《明实录》最权威的本子是明政府所藏的皇史宬正本、内阁副本、大本(内府旧本复制本、小本(御览小型本)四种写本,可惜在清初被销毁。现存最完备的本子只有馆本系列、抱本系列及广本诸种。

作为记录明代历史真相的《明实录》虽然在明朝遭到秘闭,在清代受到焚毁,但《明实录》以其原始史料的巨大价值,而被人们传抄开来,流传戏曲,有明一代的历史事实及清初隶明的事实真况,最终没有被掩盖。

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原版,是被修改过的。
本文标题: 《明实录》有没有可能被满清篡改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70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现在的清明节,还有中国特色的“祖宗崇拜”文化吗 如果纯粹是为了追忆思念先人,这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吗多媒体硬盘UKCA认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