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筒望远镜》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1-02-27 22:55: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单筒望远镜》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单筒望远镜》读后感(一):爱在历史面前脆弱极了越来越爱这样久经岁月打磨的老故事。义和团与洋人势不两立的清朝,纸品世家的平凡往事

《单筒望远镜》读后感精选

  《单筒望远镜》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筒望远镜》读后感(一):爱在历史面前脆弱极了

  越来越爱这样久经岁月打磨的老故事。 义和团与洋人势不两立的清朝,纸品世家的平凡往事。跨国男女不顾一切的情爱,因乱世戛然迫止。 可能限于篇幅,故事展开的略显仓促,人物性格鲜明而稍稍不太丰满。有些深沉的哀伤,并未沉沉留在心上。 抄 ☑正如男人眼中的女人,不是女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也不是男人眼中的男人。正如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人,不是西方人眼中的西方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他心里明白,明代的雍容大气,清代绝对没有了,多留一点老东西就多一点底气。 ☑若是世道乱起来,圣贤书是不管事的。 ☑人心里的东西终究难以掩盖。 ☑怕了管用,你就怕。不管用,就别怕,再怕就是自己吓自己。

  《单筒望远镜》读后感(二):望远镜

  看完想很久,这么个看似狗血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要取名单筒望远镜。

  也许在乱世里的欧阳觉,就好比那望远镜,只用一只眼睛去看到有限的世界,不似父兄那般清醒地看时局,一头脑热地扎进他认为新奇的美好的蓝汪汪的世界里。

  他用望远镜看到了远处,看到莎娜,看到小楼,但望远镜无法使他看到身边枯守的妻子。他最终为此付出代价,心形都癫狂麻木。

  但写作的语句上,又是冷淡的旁观感,那望远镜就像作者手里的笔,站在老远的地方去看那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于是就看到了义和团的愚昧荒诞,也看到他们前仆后继的勇气,看到了莎娜的天真奔放与无辜,也看到淑贤的隐忍内敛与刚骨,只有这个卖纸又自诩清高的书生主角,斯文扫地。

  可叹!

  《单筒望远镜》读后感(三):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的天津租界时期的一段跨国恋情。中西冲突在那时非常严重,义和团运动的到来使这个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以至于最终和洋人兵戎相向。这本书描写了这种冲突所引发的种种灾难:主人公痛失家人,家破人亡。与他相恋的洋人女子也被义和团的人侮辱,最后杀头。可以说,中西文化冲突在那时真的很严重。再美好单纯的爱情,再美好的事物都在这种冲突中葬送毁灭。这不禁让我们想到现在的“盲目爱国”。人们仗着所谓的“爱国”,对一些事物失去判断,从而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攻击,侮辱。最后带给无辜的人灾难。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了当时的义和团运动的一些事,虽然义和团运动是打着救亡的旗号,却无不充满着一种愚昧,莽夫的气息,这种气息可以说是义和团运动的灵魂。他们通过在身上贴符咒,就以为可以刀枪不入。然后莽夫一般冲向洋人的枪炮。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死亡。可悲的是,对于这种死亡,他们非但不反思自己的愚昧,反而归结到自己“修为”不够,或是“不够诚心”。可以说,义和团运动的灵魂还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遗毒所在。即便出发点是好的,但结局只能是灭亡。

  最后,看着自己的妻子受辱而亡,父亲,伙计通通惨死,还有和他相恋的外国女子受辱被杀,所有的悲剧令主人公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最终也在战火中,在乱世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单筒望远镜》读后感(四):卡片式了解

  冯骥才涉及了一个很独特的话题:特殊时期的跨国恋。现在我们看待跨国恋人已经很是稀松平常,但这平常也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四五十年前跨国恋恐怕不止是被异样的看待的问题,而是被监视被审查的对象。想想百年之前的跨国恋吧。

  一场意料之外的感情,在两个语言不通的人之间朦胧产生。蓝眼睛年轻姑娘和斯文的儒家男子,语言需要猜测,可肢体语言全球通用。他们在一起燃烧激情,他们爱着那个真切又虚幻的对方。

  大战来临前,两人陷入自己的情绪,顾不上一切外界的纷扰。很好奇如果他找到了她会对她说什么?这是最后一面,你我生离死别?我虽然喜欢你,但现在的形式让我不能再来找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姑且不说语言不通,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理解那些天下大事么?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么?

  很好奇她找到他又会说什么?你为什么不来?你不知道我想你吗?难道你不爱我了吗?跟我走吧,或者我跟你走?会么?一个纯洁的灵魂又该如何看待战争导致的分别呢?他们拿卡片沟通,岂不知相互的了解也跟卡片差不多呢。只能看到那有限的一面。

  卡片也罢,单筒望远镜也罢,都是这种片面了解的一个映射。而战争则是片面了解的结局。杀洋人、抓信教之人,用祟物破妖法,种种的一切,现在看都是那么可笑。这难道不是单筒望远镜或者卡片化的了解么?尘归尘土归土,终于我们没有眼福看到欧阳家的老宅子,可我们有幸不再使用单筒望远镜了解国门以外的世界。这眼福,比看老宅子要重要很多。

  《单筒望远镜》读后感(五):读后感

  《单筒望远镜》

  乱世中的异国之恋,最后极其悲情,主人公生无可恋,用血肉之躯,一种壮烈的方式,如同夕阳最后的光辉报结发之妻的惨死。

  如果不是街上的那次偶遇,不是她身上那淡淡的香味,他还是欧阳家的二公子,衣食无忧,书法赋诗,在内有温柔贤惠的妻子,善解人意,仪静体闲,在外有精明能干的大哥,兢兢业业,操持家务。

  他既不是纨绔子弟,也非浪荡公子,他所平生之愿,阖家欢乐,欢聚一堂,他爱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哥哥,可最后也爱上了洋人的女儿。

  他的妻子率先察觉,这个心细如针的女子依然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她相信他的丈夫,她丈夫也相信,自己真的爱上了洋人。

  天津的时局,动荡不安,远远传来义和团即将攻破天津的消息,而法租界也调来了兵力和火力,他和洋人的爱情本就是不光彩,一个婚外之请,一个小三出道,再唯美的爱情在之前,在现在,都有违道德,抛开这个这个瑕疵来说,他们是真心相爱,他们有过肌肤之亲,有过缠绵不休,西方的开放,国人的害羞在肉体之间的激烈碰撞中瞬间融化了异国的隔阂,语言不通的尴尬,爱情的魅力足以跨过任何门槛,但时代却不在此中。

  那时国人和洋人的矛盾空前激化,而天津是中西方文化最早碰撞的区域,义和团如星星之火,在清政府和洋人的共同压迫下,义和团无疑是走在泥泞中,举步维艰,以现在的目光看来,或许当时义和团洗脑的方式和内容让人耻笑,所谓神仙法术,刀枪不入让很多义和团的人惨死,但就当时的时代背景,愚昧落后的国人极多,他们再愚蠢,依然是当时国人的脊梁,压迫下反抗的前锋,清政府的懦弱与之成为鲜明的对比。

  殖民时期的背景,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民族之情,通通都是牺牲品,连祭品都算不上,时代的悲剧,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或善,如萤烛之光,或恶,如修罗人间,主人公的家庭和爱情,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在欧阳觉(主人公)被大哥发现和洋人的恋情之后,不听劝的他狠狠地挨了一巴掌,他理解大哥,洋人的势力不是小小的商人可以摆平的,然而欧阳觉惦记着那小白楼里的她,跌跌撞撞的他非但没找到丽娜,反而被抓进了义和团, 这位之后家庭的惨案留下了伏笔,义和团痛恨洋人更痛恨叛徒,他们杀了任何信教的国人,包括其中和欧阳觉短暂待过一段时间的瘦子,欧阳觉虽侥幸活过去,然而却成为了个“囚犯”,义和团守备森严,暗哨明哨数不胜数,即使这样,欧阳觉依然相见丽娜,他爱她,他真的爱她,可悲剧就在不知不觉中出现。

  此后,欧阳觉为了可以逃出去,不得已加入义和团,在随军作战过程中,整个小说的内核逐渐浮现,疑似丽娜的女洋人被囚,被侮辱,其实疑似一词可以摒弃掉了,小说结尾,欧阳觉发现了丽娜父亲的尸体断了头,而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丽娜又能走到那呢?在欧阳觉失踪的那一刻,丽娜也消失了,为什么?

  依然是爱情,双方都想见各自一面,然而在战争的年代,自己的一意孤行不如说是螳臂当车,双方的家庭都破裂了,丽娜被义和团囚禁,等待的即将是屈辱的死去,丽娜的父亲在战争中身首异处,欧阳觉的妻子受辱自杀,老父亲被炮弹炸反的屋顶压死,大哥带着家属逃难,至今不知是否走到老家,欧阳觉随着余晖的散尽也拉下了帷幕,在那个时代是多少家庭的缩影,我们可以说战争是残酷的,人性所谓的光辉会被磨灭,最后麻木的走向消亡。

  长篇小说为何取名为“单筒望远镜”,我理解为两层意思,第一层即使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的标志,欧阳觉在第一次遇见望远镜时竟笑称为“千里眼”,先进西方的科学和满脑子曰儒生的对比。第二,欧阳觉和丽娜爱情的信物,他们的爱情由此产生,也由此消灭,为何消灭,因为欧阳觉凭借此望远镜辨别了是丽娜父亲的身份。

  《单筒望远镜》读后感(六):此物最相思

  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论断,仿佛已成为陈词滥调,但它依旧真切地存在于人性的细胞中,存在于《单筒望远镜》里欧阳觉身体的角落里。所谓“红玫瑰白玫瑰”仅仅代指以女性吗,非也,恐怕内里蕴藏着人性无数的弱点。

  一、蓝眼睛是自由的心,俏小脚是晃荡的魂

  莎娜是一个“奇花异卉般的‘洋女人’”,尤其是那双蓝眼睛,在与她初见的欧阳觉心里甚是怪异。可不知不觉间,这蓝眼睛变得通彻、透亮、纯净。再然后,她的蓝眼睛完全不再怪异了,已然充斥了自由,一种发乎野性的自由。婌贤是欧阳老爷为二子精挑细选的媳妇,知书达理,含而不露。她有一双令莎娜惊奇的小脚,这小脚曾晃晃悠悠的,千里迢迢为欧阳觉送饭。蓝眼睛的莎娜是欧阳觉最原始的欲望,那炽烈的爱欲炸开了他循规蹈矩、沉寂已久的心。俏小脚的婌贤是一成不变的日子,那娴静的温柔裹住了他日日夜夜、一成不变的生活。当欲望和日子无法合而为一的时候,也就难将其一较高下,更无法谴责鄙薄任何一方。若硬要斥责莎娜破坏家庭、违反伦理,则不免对她的纯真直接有失偏颇;那若要鄙薄婌贤的安分守己,也着实贻笑大方。欧阳觉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在个人强烈的欲望和温馨平稳的生活中摇摆不停,时而情欲占了上风,时而那愧疚的心令他的魂惶惶不安。

  此时的欧阳觉,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不闻世事。

  二、单筒望远镜望着天涯的景,青瓷小瓶匿着咫尺的情

  欧阳觉第一次举起单筒望远镜,沉浸在“千里眼”的惊奇中,那远在天涯的景清晰可见,是他闻所未闻的新颖事件。和莎娜同挤一处,举着这单筒望远镜,望得着老艄公的胡子、烟袋、眼神,望得着大哥嘴下边的小痣,望的远且清。欧阳觉爱食瓜子,婌贤便将瓜子嗑成白白胖胖的一粒一粒,装进青瓷小瓶里,放在欧阳觉近在咫尺的地方。欧阳觉失踪的日子里,青瓷小瓶中的瓜子仁都满的溢出。只要他回家,那白白胖胖的一粒一粒就依旧会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青瓷小瓶里的瓜子仁,装的近且小。单筒望远镜这头是莎娜在欧阳觉内心描摹的别具异样风情的美景,青瓷小瓶那头是婌贤默默不语、藏匿着的真情。

  此时的欧阳觉永远处在过远,或过近的两极,社会的变化、时事的变迁于他来讲,不是远在天涯无需理会,就是近在咫尺懒于过问。起先是他沉浸在迷失的欲望中无法自拔、没精力过问,之后是他被拘在昏暗的狱室明哲保身、不敢追问。然而,他迫切想要知道时局如何,仍不过是为了自身而已。时局于他只是追寻莎娜的途径和背景。

  三、小白楼外事端叠起,大槐树下乘凉不易

  往返于欧阳宅——纸庄——小白楼的欧阳觉,心里只装得下对莎娜的流连、对婌贤的愧疚。野蔓缠绕的小白楼是一个欢愉的世外桃源,欧阳觉深处其中可以不自觉地屏蔽一切烦思,只管纵情玩乐。槐树庇护下的欧阳宅是一座可靠地避难所,父慈、兄友、妻贤,欧阳觉在其间自觉地忘却一切事务。可“事情”是不会经过人的同意才来的,总是打的人措手不及。当欧阳觉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一切都傻眼了。小白楼外早已战事连连、人人自危,大槐树下的阖家欢乐、附庸风雅荡然无存。正当欧阳觉沉迷不醒、醉卧小家时,他所处的社会、经历的时代已然飘摇零落、翻天覆地了。当他耳闻莎娜的惨死、眼见婌贤的浮尸,他才意识到这个社会的变化于他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也不是近的成为习惯。

  此时的欧阳觉,当社会动荡牵涉到切身之痛后,他才幡然意识到这社会与他的关系。他再不会嬉笑着说“那我也加入义和团得了。”

  四、小结

  “此物最相思。”牵绊欧阳觉的物太多了,分不出“最相思”。然而,“蓝眼睛”化为乌有、“俏小脚”香消玉殒,“单筒望远镜”被弃在无头尸体旁、“青瓷小瓶”遗失在断壁残垣中,“大槐树”轰然倒塌、那“小白楼”只剩影影绰绰。当欧阳觉眼睁睁看着三师兄在炮轰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当他在别人口中听闻莎娜的疯癫无措,当他阖上婌贤神色惊恐的眼睛,当他揣度父亲的尸骨无存时……,“此物”没有了,遑论“最相思”,一切都幻灭了。仿佛,欧阳觉在这个社会中置身事外的时候,社会就要给他些颜色瞧瞧。

  《单筒望远镜》读后感(七):「人民」的双重悲剧

  《单筒望远镜》的扉页题词中有这样一句:

当代人写历史小说,无非是先还原为一个历史躯壳,再装进昔时真实的血肉,现在的视角,以及写作人的灵魂。

  冯骥才先生说得透彻。

  这几个要素里,视角是前提。视角如何,决定着有无血肉和灵魂。

  1977年,冯先生与人和写了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那是一次“任务式”的创作,其视角基于宏大的政治理念和命题诉求,歌颂义和团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表达的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几代国人被灌输的历史教育中,这都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既定旋律。

  时隔四十多年,从《义和拳》到《单筒望远镜》,是历史观看视角的切换。有了这种切换,小说对历史事件和细节的还原发生了剧变,才得以展示“真实的血肉”,注入了更多写作人的“灵魂”。

  小说讲的故事很简单,庚子年间,中国年轻人和洋女人相爱,听起来就是一则爱情传奇。但比起冯先生在《俗世奇人》系列中对人情世故的调侃、喟叹、激赏乃至玩赏,这则传奇讲述得很克制。

  克制之下,表现出的是大悲哀。

  悲从何来?因为“人民”——或者说“人”更合适——不但不是历史的主人,还会遭历史的碾压和蹂躏,所以有悲哀——

据说在宫前大街上,一天不知从哪儿过来一个洋女人,站在街上来回溜达,叫一帮坎字团的团名抓去了,关进了都统衙门门口的站笼里。人们说这个洋女人是奸细,从租界到这边来查看军情的,还有人说这洋女人就是骑在洋人大炮上光着身子施法的妖妇……有的看新奇,有的看热闹,有些土棍儿上去调笑,有的使手摸她,有的拿着树枝竹竿撩她的裙子,更有的用棍儿去捅妖精下边那个地方。那洋女人又喊又叫又哭,最后干脆疯了,扯自己的头发,抓自己的脸,披头散发,血了呼啦,样子非常吓人。

  这段描写,是跨越租界和天津老城的爱情最残酷的结局,是悲剧性最集中表现——将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你看,正是如此。

  这样的场景正是这段历史的最核心象征,也是观看这段历史中最容易被有意无意忽略和掩盖的视角。

  这场景中包含的无知、恐惧和残暴,本就是人类本就无法摆脱的内在构成因子。在诸如彼时的某些历史时刻,这部分因子总会在狂热的煽动中被激活。普普通通的中国男人女人,外国男人女人,所有的单纯、美好的血肉之躯都在“阴差阳错”中变成“血了呼啦”。

  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角欧阳觉认为,自己的命运就是一种“阴差阳错”。

  为了寻找莎娜,他在去往租界的路上被义和团当奸细囚禁。随后他却主动学习画符箓,加入了义和团,要随团进攻租界,方能“一条死路竟逼出一条生路”。

  为了解决闹拳乱造成的个人问题,不得不加入义和团——这个情节套路是《单筒望远镜》故事意义表现的关键所在。

  这件事的背后是个历史叙述问题。一个人为何主动参与到某场运动?或者说,一个个体的人如何成为了某次“历史事件”的组成部分?回答这个问题的不同方式,就是观察、讲述历史角度的不同。

  前年写文章评论《敦刻尔克》时,我曾介绍过美国汉学家柯文的著作《历史三调》。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研究的对象,正是义和团那段历史。

  柯文认为,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可分为三个层面:历史事件,直接经历,神话演绎。

  作为事件,义和拳乱是教案的升级,并导致了洋人入侵。这是历史事实层面的陈述。作为神话,义和团勇士刀枪不入,百步开外手撕鬼子,在后来不同时代还被赋予更多含义。1960-1970年代,对这段历史的叙事,就是极端地神话演绎,不但象征反帝反封理念,还能代表人民处决走资派。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作为“经历”的历史,这种历史属于经历者的体验,只能记录无法定义,一旦运用某种集体、宏观的意义去讲,它就不再是“经历”。

  庚子拳乱中,山东直隶一带参加义和团的农民各自心怀目的,张三练拳是因干旱饥荒所迫,李四练拳是跟教民结过梁子想报私仇,王二嘴里说着杀毛子,心里想的却是“学了拳就不会给拳民杀”,而麻子则听信了洋人往水井下毒的谣言,一心想去抢他们的教堂。

  除此种种可统计的原因外,稀里糊涂随大流练拳的更是不计其数。至于刀枪不入的法力、不转死全家的诅咒符和阴毛旗的传说,也确有人信。彼时的现实,就是如此鸡零狗碎。

  《单筒望远镜》里讲了几个很典型的“现实”。有个人要加入义和团,因为他欠了教民的钱,成了义和团不但能赖账,还能反抢一把;欧阳家的仆人也加入了义和团,因为总有团民找上门闹事,如果成了“自己人”就好说话了;还有些人组织“假团”,仗着团民的威风趁火打劫。

  2019年有本小说《北洋夜行记》,里头有个短篇叫《学生火烧赵家楼,车夫猥亵红衣女》,讲一个叫老汪的年轻人于庚子年间偶然加入义和团,经历了杀二毛子、围攻北堂等事件,最后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看见红色就发狂。十九年后,他这个病症在另一场大运动中爆发。

  老汪的这段“经历”和《单筒望远镜》中欧阳觉的“经历”,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都是个体在日常中单纯、细小的选择遭遇了时代的暴风骤雨,命运因而被撕扯,完全失控和毁灭。

  所谓阴差阳错,正是如此。这是「人民」的双重悲剧。

  这样一出出个体悲剧之上,还有另一重更大的悲剧性——“经历”被历史叙述忽略和利用。人不但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被碾压,意义和价值层面的存在也遭蹂躏。

  台湾学者杨照讲中国史,说上学时的台湾历史教材多以皇帝为中心讲朝代史,这种事情叫暴乱。后来知道了唯物史观,发现这种事可以叫做起义。原先历史中被肯定的“平乱结果”变成了“起义遭到残酷镇压”。视角变化带来了新鲜感,很有意思。

  这种历史叙述视角的转换取决于立场,而立场则是随着社会状况和心理状况而变化的。

  因此,观看历史的视角,当然是多元的,完全可以放在个体遭遇、私人生活、文化冲突、心理乃至更微观的层面上,而非将历史作为意识形态规律和既定立场的论证工具,甚至将其演绎为神话。

  其实,在国际史学界,早已细分了各种领域,分别以不同的视角,运用各种新鲜的方法来考察史料和理解历史。

  杨照在文章中讲到——

这刺激我们在阅读任何史料时,都从原来的史料怎么写就怎么相信的态度,改变为存疑地先问:这是站在怎样的立场上记录下来的历史?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如此的历史叙述或历史解释?

  就是这样本应是“常识”的思维方法。但若再悲观地想,这种常识大概还远远不够“常识”吧。

  好在,这几十年来,多多少少能有一些“虚构”的故事在尝试探讨这种常识。

  冯骥才先生曾在访谈中提到,义和团这段历史是他心里的一个结。大概正因为这个结,他才会在几十年里不断去写那段历史中的人和事,并不断尝试新的理解角度。

  这也是我想特意推荐《单筒望远镜》的理由。作为小说,它并非一部多精彩的作品,但却朴素直观地提供了一种观看历史的重要视角。

本文标题: 《单筒望远镜》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9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隐形将军》经典影评有感此时众生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