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的疯子》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1-19 22:58: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8

《对面的疯子》是一本由皮埃尔·玛里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对面的疯子》精选点评:●好!●歇斯底里是诱惑他人,强迫症是强迫自己,变态是强迫他人并且把他们看成废物。新自由

《对面的疯子》读后感摘抄

  《对面的疯子》是一本由皮埃尔·玛里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面的疯子》精选点评:

  ●好!

  ●歇斯底里是诱惑他人,强迫症是强迫自己,变态是强迫他人并且把他们看成废物。新自由主义是容积过大的消费容器,东方的制度是宗教化的。等等等,作者是很喜欢佛洛依德的,名字是很能辱骂地铁对面的观众的。还算看得下去,不算烂书一本。总的来说,还是有收获,这就够了。

  ●这样...

  ●书不怎么样,但是启发了我一个一直忽略的问题,即,世界的进程中的主要力量是正常还是疯狂

  ●都是拿来的东西。大杂烩的不是很好

  ●罗嗦

  ●今天这本书扣在桌子上,领导过来拿起来看了一眼,烫手似地赶紧扔下,说:“你这都是在看些什么书!? ”。。。。。。。。。我要怎么跟他解释我刚好在看变态那一章恋童癖那一节这件事。。。 读毕。没有读过一本翻译的流畅到是在说人话的法语译本书。这本也不例外。

  ●虽然翻译有时略显生涩,但是作为一本吓到我了的“科普读物”(黄荭语),的确不错。

  ●现象学式的描述

  ●人固有一病,每个人都是疯子,没有一个自杀者认为是自杀,而是被杀

  《对面的疯子》读后感(一):问个问题

  基本上人们对于爱的定义,可以分为有和没有依赖成分在里面两种,通常幸福与否也分你是否依赖这种幸福感的摄取,而实际上无所谓定义,因为无论哪一种都有疯狂产生。

  这里面 通常幸福与否也分你是否依赖这种幸福感的摄取 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啊 我真的理解不了

  《对面的疯子》读后感(二):疯狂与疯狂的结合

  本书可以看作是对心理学的一部“通俗化”但“去娱乐化”的著作,虽然很多心理动机的描述仍过于抽象,且一些动机说明仍会让人觉得好小题大做啊,但是相对于市面上心理学名词被滥用和娱乐化的倾向,本书算是一种另类,它指出了娱乐化倾向的背后也是一种人类疯狂倾向被利用的后果。

  我看了两遍,都是在强迫症那章之后就看不进去了。在自己经历过一些情绪波动后,再看并反观自己,就觉得感同身受颇多。

  歇斯底里是最容易在和自己亲近的人,重视的人之间发生的,因而它一旦过界,对我们和他们的影响也最大,我感觉在中国充满了对歇斯底里的压抑和恐惧,我们的文化对此比较过敏。

  强迫倾向更在于我们需要长期经营的关系上,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婚姻。如果说歇斯底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社会的通病的话,强迫症就是以集体主义为首要的东方世界的模范了,日本已经强迫症到变态的程度,中国人虽然能用犬儒主义消解表面,但是“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的价值观深入骨髓,在中国,鼓励强迫症的说教非常多,对于强迫倾向的松懈则十分警惕。两个国家相同的地方就是对待色情的态度,都有一套符合自己文化强迫症的潜规则。

  关于恐惧症和宗教和迷信的关系,作者很好的说明了,我们急切的需要信仰并不管神是否真的存在或真的万能,都是为了摆脱恐惧的需要,我们需要忽视证伪,不然我们会陷入不停地追问,像追问宇宙从什么时候诞生一样,需要一个暂时的答案,同时我们又需要一个不那么高高在上无法触及的次神,来缓解我们对无知的焦虑,为此我们相信各种变种的创世神话和经书典籍,不厌其烦的将其等级化和世俗化,为了照顾理解程度更低的人。

  恐惧症在全球范围内基本被教会和极权政府所利用,自冷战结束,恐惧投射的对象缺失,加上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似乎一夜之间,可以投射的对象遍地都是,所以各种新兴宗教基本上很容易把握到一定群体的信徒,传统教会和极权政府对无政治诉求的这类团体也无特别关照。于是,长期看来,我们的社会架构仍会建立在歇斯底里和强迫症上而不会有太大变动。

  整本书看下来,觉得人活在世上,要为歇斯底里,强迫症,恐惧症及其引发的忧郁症,偏执狂等等更严重的精神状况而烦恼,反映在现实,各种具体的事务甚至念头都会有这样的风险,担惊受怕似乎是常态。因而作为唯一无视这些担心而直接走向将人类物化的变态行为,在权力的加持下,变得十分诱人,甚至我们也期望权力让我们摆脱为人的烦恼,人们处在这样一种不自由的关系下也不反抗,愿意受愚弄,被贬低。这在当今中国社会是多么鲜明的表现出来,对权力的两极化态度。

  《对面的疯子》读后感(三):对面的疯子(读书笔记)

  关于变态和商业经济

  当今,权力的核心是政治,可以肯定新自由主义的本质是变态的。

  新自由主义,通过创造时时更新的产品过度消费的条件,为创新而创新,受到从此无所不在的电视的支持,加强了我们歇斯底里的倾向。

  今天,宗教和政治理想的缺失加剧了我们的请求狂的症状,而文化话语提供的众多药方中又没有任何限制。

  在一个微妙的经济语境中,在一个充满了价值危机的社会中,文化话语让我们消费更多的物品、旅行和演出。

  对跨国公司而言,“公司”这个词的含义是“法人”,它掌握了“精神变态者”的所有特殊面貌。对“公司”而言,员工就是可以被各种管理章程尽情摆布的傻瓜。这些章程利用了员工的强迫性倾向所具有的动机;他听任剥削,当他不再具有利用价值时,就会被毫不客气地扫地出门。

  作为“公司”,消费者就是可以被各种广告信息尽情摆布的傻瓜。这些广告利用了消费者歇斯底里的倾向所具有的动机:有人不断地刺激他产生新的欲望,而不关心他的利益,也不关心他的健康。哪怕他负债累累,哪怕他的孩子都是精神病,也不要紧。

  工业、大规模的发行业、媒体、出版业都被完全掌控在“公司”手中。电视节目的职能仅仅是包装广告,使其最大限度地被电视观众不假思索地接受,让他们被一种最庸俗的氛围吞噬……最要紧的是,不能让电视观众有所察觉。

  对权力的变态现实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把握什么是变态:即冷漠且无限度地趋向残忍,并且毫无犯罪感。政治、经济权力专心于麻醉剂交易、肉体交易的强盗,系列谋杀案的罪犯,这就是变态最主要的形态。这种权力中的变态所建立的基础是共通的,它与每个人的变态倾向是共通的。

  疯狂

  一旦我们不再是自己情感和行为的主人,疯狂就产生了。

  歇斯底里不是其他,只不过是我们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倾向。

  歇斯底里是当我们在自我认同和上天赋予我们的现实上认为自己缺少了什么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举止。

  诱惑他人—歇斯底里

  为他人服务—强迫症

  逃避他人—恐惧症

  利用他人,伤害他人—变态

  变态指的是一种操纵并折磨其同类的倾向,即无条件地拒绝尊重他人的尊严。变态并不是性取向的问题,而是一心要折磨另一个人。

  空虚、无望、无聊

  我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洞悉某种现实,从而能让我们有所依托来掌握生活;在内心深处,那里空无一物,如果没有欲望的话,我们只能通过听从来自他者的指示,从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摆脱这一空虚。

  如果听从欲望的指引,就可以不用得到他人的认同,就是允许自己在一条没有向导的道路上去冒险,这不会产生一种无望的感觉。因此,人注定是要一步步地走下去,“在无望中游荡”。当欲望觉醒而我们确信无法承受它的时候,这种无望的感觉就流露出来。所以,要么是无望,要么是无聊。(有追求—>无终点—>无望;无追求—>无聊)

  内心深处,每个人都认定在分配财产的时候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我们是我们展示的面具本身。不是真正活着,而是希望活着。

  尤瑟纳尔:“这本书,也许就像那些只有一个秘密出口的大厦,不知内情的人以为它只是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在这堵墙后面,正在举行一场令人不安的化装舞会:舞会上有人化装成自己。”

  抑郁

  难以得到认可的歇斯底里患者不可避免地走向抑郁,抑郁甚至会成为一种激发怜悯的方法……

  强迫症的本义就是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永远不能使他人满意,以至于与其相伴的常见情绪是神经衰弱。

  强迫症是西西弗的世界:他为他人竭尽全力并日复一日。

  抑郁症,自极其久远的年代就被描述过了。希腊人将其称作情感缺失,罗马人则称作厌世,在中世纪被称为淡漠忧郁,18世纪是萎靡不振,19世纪是神经衰弱,20世纪则叫做抑郁症。

  抑郁症既有可能产生于缺少他人的有效认可,也可能源于个人加深了对自我怀疑的消极看法。最常见的情况是两个因素的结合。

  弗洛伊德曾将忧郁症与忧伤相对照。他指出,前者是忧伤的形式,但在这种忧伤中,我们不再存留对其原因的记忆。沉浸在忧郁症中,我们将对自我的看法转变为忧伤,这种看法使我们得以存在,但从来都不由我们所掌控。

  克尔凯郭尔:我们感到伤心、忧虑,我们知道其原因。然而,如果让一个忧郁症患者对自己的状态给出一个原因,是什么样的负担使他心情沉重,他会回答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对此无法解释。正是因为这种无知,忧郁症才会无止境地存在下去。

  《对面的疯子》读后感(四):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

  1.我们其实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帕斯卡

  2.一旦我们不再是自己情感和行为的主人,疯狂就产生了。

  3.我们确信,我们只能重复某些态度,某些动作,某些想法,我们不能允许自己走出积习,别忘了还有我们对自己的某些判断,就这样,很久以来都是如此。换一种方式在我们看来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会把我们投进焦虑的深渊。

  4.每个人都知道,生活并不简单,不仅仅因为先要学习之后要工作,不仅仅因为失业、疾病或恐怖主义觊觎我们,不仅仅因为死亡等着我们,更因为生存很容易就被各种各样的障碍所寄生,它们决定我们的存在方式,让我们落入圈套。

  5.我们和他人相处的四种关系模式:----诱惑他人;----为他人服务;----逃避他人;----利用他人,伤害他人。

  6.没有他人的认同,我们就无法活下去,这就是我们的秉性。

  7.人只有在和他者的关系中才实现存在,也正是如此:甚至当我们自言自语的时候,在内心的最深处,我们还是在向一个他者言说,我们给他展现了某个可以诱惑他的面孔。

  8.如果我的存在不取决于我的欲望,而在于我展现在他者面前的自我形象所激发的爱情,我就会不停地塑造他眼中的“我”。

  9.和我们平常想的相反,我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洞悉某种现实从而能让我们有所依托来掌控生活;在内心深处,那里空无一物,如果没有欲望的话,我们只能听从来自他者的指示,从而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摆脱这一空虚。

  10.当欲望觉醒而我们确信无法承受它的时候,这种无望的感觉就流露出来。所以,要么是无望,要么是无聊。“人生来就是要在焦虑的煎熬和无聊的麻木中生活的”伏尔泰这样写道。

  11.事实上,重要的是要尽快放弃纠缠在事物的不完美上,这样才能找出不满足的真正原因。

  12.意中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是否能在他人眼中让我们胜人一筹;他本身毫无价值,我们一旦得到了他,他就失去了所有的趣味。

  13.嫉妒不囿于爱的小圈子,尽管在爱情中它表现得最为强烈。它盘踞在我们所有行为的内心,不管是感情的、职业的还是社交的。我们不停地伺机捕捉别人拥有而我们却被剥夺的品质,而为了在众人眼中被看作是拥有“更……”之处,这一品质似乎有不可或缺。

  14.孩子并不是一个父母都应该尊重其个性,不以大人的要求去影响他的“主体”,而是一个父母随意利用的“客体”。

  15.在这样一个谎言的世界,一个人的生命就成了一种忧伤,一个完全的虚空,导致抑郁,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受诅咒的牺牲品,类似感受诱发偏执。如果没有任何东西来限制这种幻想的蔓延,世界就会变成一种威胁:几年后,有谎言癖的人不停地等着被揭发。

  16.性爱揭示了我们最隐秘的存在方式。

  17.每个孩子都是基于周围人的话语来创造自己性幻想的世界,性趣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就像他所有的其他兴趣一样。

  18.掩盖或丑化色情关系,这就是歇斯底里的野心。应该作出对性爱毫不在乎的样子,要么拒绝做爱,刻画其淫秽的一面,要么沉溺其间,刻画其平庸无奇的一面。

  19.把形象或肉体之爱放在首要,欲望就会产生另一个绝不算小的后果:歇斯底里的倾向会把我们引向对同性恋的痴迷。不仅异性恋从来都不是排他的倾向,它的实现也常常值得商榷,而且它一直以来都多多少少带着同性恋的痕迹。

  20.在癔病型性爱中,重要的根本不是以性关系在高潮中完成----同性恋或异性恋的---的欲望的实现,而是爱情的要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满足中,性关系不过是个借口,如果可能就可以降低到最简单的表达或极度的平庸化。

  21.她们每个人都在诱惑。但不仅仅是她们,他们也一样。

  22.尽管我们曾决定要去实现欲望,但当我们用怀疑来检验所选对象的有效性时,我们就可以设法摆脱困境。

  23.歇斯底里是一种诱惑性的行为,它需要立刻得到认可;而强迫症则是用一段长远的时间来等待这种认可,到那时候,别人只能承认我们一直都在履行职责,我们确实在为达到预先的期望而竭尽所能。

  24.允许自己实现最微不足道的欲望都是种冒险---最终有可能会因此得不到所期待的认可,尽管曾百般努力:停止付出会抹杀之前的一切贡献,甚至是过去生活的全部意义,并且使说“不”的这个人蒙受指责。最微不足道的疏忽都会抵消一生奉献的全部成果。因此,强迫症的信条可以归结为:如果今天你放弃享乐,明天你将收获欢愉。

  25.上帝知道我一无所求。不,一切都让我不安,这种不安萦绕着我,它会伴着我日复一日地过活。

  26.我还能有欲望,这就充分说明我对现实尚不能正确地感知。

  27.我们生活在尘世之外,却自以为处在尘世之中,因为我们相信思考。

  28.生活不过近乎于一场电影,它投射了一种所谓的依然经历过的生活。

  29.罪恶使赎罪成为迫切需要。然而,罪恶是毋庸置疑的,赎罪却是没有界限、没有尺度的。

  30.这就是歇斯底里的性生活与强迫症的性生活的不同之处,前者需要一个“准备”阶段,后者则通常会简化为最单纯的表达:直奔主题,“在这里,做爱就像拉屎”。而强迫症患者的性生活不仅“卫生”地减少了肉体接触,尤其特别的是,它只是一种附属品。

  31.强迫症是一种生活中的病症,一旦我们相信自己的欲望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并且不会被我们所渴慕的人接受,我们在现实中也将无法生活。

  32.有一样东西会令所有人害怕,即使 自称历尽艰险的人也概莫能外:这就是死亡。而比死亡更甚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

  33.有谁不曾给自己生命中所经历的大事赋予某种夸张的含义,并认为“圣意”的这个表象与自己有关?

  34.人们常常不得不与焦虑共处,原因很简单,人总是难以摆脱欲望的纠缠:它似乎特别容易在某些情况下控制人的行为:其他事物的直接引诱(歇斯底里)来自其他事物的间接引诱(强迫),或者来自“超能力”的引诱(恐惧)。

  35.如果上帝赋予我们自由,那上帝想要什么作为交换呢?

  36.我们知道自己抓不住事物的原因,但我们也不想知道。

  37.基于现实中的缺陷、一种可靠身份的额缺失会促使我们去寻求别人的认可。因此,我们必然会依照各自的思想行为方式而处于歇斯底里的或强迫性的状态中。

  38.变态不是性取向的问题,而是一心要折磨另一个人。

  39.处在对认可的需求之中是一种令人难以容忍的异化过程。不再受其强制才使人有可能抒发自己的欲望,而不用担心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欲望。

  40.法律,其合法性既不依靠其真实性也不依靠其合理性特征,而是依靠作为其来源的权利。----霍布斯

  41.所有的权利等级都是权威职能的变态产物。

  42.预期的愉悦并没有在泄欲过程中获得,而是在展现残忍的过程中获得。

  43.反对我的只有法律,但我无视它们的存在;我的金钱和声望使我凌驾于这些庸常的祸患之上,它只能打击到平凡大众。----《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

  44.变态的人,不是一个欲望缠身的人,而是一个将欲望引向另一体系并使其发挥作用的人。变态的人不期望别人对自己而言是一个被赋予了现实存在的欲望对象。

  45.获得他人认可的那些真实体验是在基于一种信念上实现的:每个人是以自己的尊严为代价来获得这种认可的。

  46.痛苦是不会在劝告中消解的。

  47.当尘世在我们看来拒绝接受我们时,精神分裂症就是组建自己世界的手段。

  48.如果说,处在需求之中的我们是去追求被别人判定为好的东西,那么身处欲望之中的我们则认定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就是好的。

本文标题: 《对面的疯子》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3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灶王爷经典读后感有感《變形記 -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