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史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1-19 22:55: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西洋史》是一本由陈衡哲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的408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07-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西洋史》精选点评:●历史娓娓道来,事实清晰,充满作者感性的语言●论条理,不如极简欧洲史;论趣味,不及糟糕历史;论细节,又似

西洋史读后感精选

  《西洋史》是一本由陈衡哲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的408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07-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史》精选点评:

  ●历史娓娓道来,事实清晰,充满作者感性的语言

  ●论条理,不如极简欧洲史;论趣味,不及糟糕历史;论细节,又似围巾漏针。校对不够仔细,句子偶有不通,尚可读。

  ●欧洲史最好的入门读物。属于扫盲类史书。

  ●最后一章还是看得让人血脉喷张的,

  ●看了陈乐民的推荐才读的,这本书放在今天看其实很一般。

  ●自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和以色列的《人类简史》后,终于把欧洲历史的拼图给拼起来了,不过唯独缺了美国的历史。作者是民国时代且热爱和平的女性,了不起。

  ●作者还是挺有才气的。但是在已经有点知识背景的情况下,看着就有点意兴阑珊了。

  ●脉络清晰,语言生动的欧洲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历史,了解当今世界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形势的最好入门书。历史,怎么也读不够,读不透的感觉。

  ●略有吃力的是许多翻译的地名和人民要揣摩一阵才知道。真正的历史是这样用心用思想去写出来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像现在的教材,只是个大事记,面无表情的说来一个事件而已,毫无深度毫无亮点。

  ●学了那么多年历史,还不如看了这本书

  《西洋史》读后感(一):读后感

  可算看完了,连着好多天早上爬起来,怕吵醒室友也怕光线不好,居然躲在阳台上翻完了这本书。匆匆忙忙出门去了医院,排了一上午,出门前构思好的读后感也快忘了。。。

  我看欧洲相关历史有三本书,唐贤兴的《近现代国关史》,John Hirst的《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再有就是这本陈衡哲的《西洋史》了,三本对比着看下来,最肤浅的反应是:

  1、学习历史还是需要适当的记忆背诵才好

  2、个人来说,喜欢编年体胜过纪传体,Hirst的有点太挑战我这软弱的思维能力了

  综合以上两点,叫我现在说欧洲史,还只能是希腊城邦-罗马帝国-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这样的顺序说,最多再穿插些梅特涅拿破仑俾斯麦等野史。但如果要真能宏观地讲故事,把故事讲得好听,还是得仔细看后两本书的

  历史这个东西,真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名家基本还是会秉着客观的态度去讲述一国一君一政策的功过是非,我们普通人看历史,难免就被这些评论性的话语牵着鼻子走了。当然,我也没打算在历史上有所专长,倒也乐得见百家争鸣。《近现代国关史》时间跨度上没有《西洋史》长,但更详细些,而且更偏国际关系、外交关系。《西洋史》作为教材,在对历史事件包括人物的评论上,比较保守,没啥太激烈的言辞,不知道是不是跟作者温婉的性格有关。

  文艺复兴是全书看的最仔细的一个章节,但最感兴趣的其实是希腊罗马兴盛的那段历史,以前觉得文艺当饭吃好搞笑,去年去了意大利,亲眼见到了什么叫穷得只剩下艺术(当然,人家还是比我们有钱),觉得自己如此狭隘才是搞笑。所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再读一读人家的历史,才稍微懂得什么叫包容

  《西洋史》读后感(二):一番打鬧窩裡互掐中,就手兒將文明輸出給全世界

  最近在看不同的書,從多個角度來瞭解世界史。歐洲文明自然是世界史的重頭戲,因為它是當今世界影響最深的文明體系--非洲的大部分、澳洲和拉丁美洲,以及東南亞乃至藴涵悠久文明史的印度,都曾經是歐陸國家的殖民地。看看現在世界上有多少種語言是以拉丁字母來書寫,即是歐洲文化影響之縮影。

  如果整個歐陸文明的演進史是一出曲折反覆的愛情戲目的話,它就像是女主角和男主角先後出來給觀眾進行了開場介紹--女主角喚做希臘,感性地提出「民主」的訴求;男主角喚做羅馬,理性地闡述了「共和」的概念,並頗有精英範兒地搬出了一套法律,語驚四座--但介紹甫一完成,劇場就停電了,而演員竟還在敬業地表演,於是人們在一片漆黑中努力地摸索、感受著演員。但交流之收效實在差強人意,演員不久也就悄然離場。一個畫外音提示沮喪的觀眾,這出戀愛戲被無限期推遲了。然後是一個小丑般的人物上台,照本宣科地給大家生硬地講授愛情⋯⋯

  這對應著歐洲的中世紀,長達千年,教皇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那時的人們或坐或站,靈魂上行尸走肉般。不知過了幾多時光,但丁的《神曲》就像調試的音響,突然振奮地響起,漸漸地舞台的燈光復又點亮,觀眾重新振作起來,一幕幕好戲開演--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遠航四方、機械時代、法國革命、民族國家⋯⋯演員磕磕絆絆地演著、有時還擅改台詞,並且這感情熾烈地總在反覆,令人感覺婆婆媽媽又摸不著頭腦。但慢慢地觀眾還是覺察出來這男女主角之間可貴契合所在、和這段感情的長青之處,於是在「遠航四方」那一幕之後,不禁也開始憧憬用自己的方式來複製這樣的偉大愛情。

  說這演員演的是「磕磕絆絆」和總在隨心所欲地改詞,乃是因為歷史上,歐陸各國好像一刻都不曾消停,總是在隨機地結盟、又隨機地尋找攻打的對象、繼而隨機地佔領一片和自己極不相干的領土、或隨機地把自己王室的女兒嫁給另外一個八杆子打不着的王室。比如,某年月日,西班牙曾把自己的一塊兒領土--現在叫做比利時--送給了奧地利,某年月日,英人突然擁戴荷蘭的威廉三世成為自己的國王,只是因為這個喚做 Orange 的威廉三世是其上任國王詹姆斯二世之女婿。

  這感情的反覆首先可以從法國的變遷看出來,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一)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外,過著正弦曲線般日子的法人依次鼓搗出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第二共和國、第三帝國和第三共和國。而英國人則善於搞憲章運動,十三四世紀時就成為君主立憲國家,然後突然找不到北了,恍惚了若干世紀,十八世紀又搞了一次立憲運動,才算有點兒明白憲章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修修補補熬到今天。

  但最有意思的是,歐陸國家在窩裡鬥的同時,竟然自十五世紀開始,通過遠航和殖民向世界各個角落輸送了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深入影響了今天的世界,這足能夠證明他們很「厚積薄發」吧!雖然今天全球文化的首要代言是美國,但歐洲對我們生活中那些關鍵的詞彙,如科學、哲學、大學、藝術,對這四樣兒隨手拈來的詞裡的具體門類,都有著最終解釋權,並且可以給其名詞前加上「經典」二字。歷史在強烈地暗示,這片土地和中國與印度相當不一樣,其思想與行動之沿革是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

  《西洋史》读后感(三):《西洋史》笔记

  陈衡哲的《西洋史》本来是预备作为一本浅近的介绍类书目浏览的,但是翻看过后觉得又却有见地。虽然字数仅二十万余,要梳理洋洋洒洒数千年的西洋史,作者的功力很可见一般。

  至少,它比当下抄来抄去的官方垃圾史书,好了不知百倍。

  有这么几点是值得一提的。

  1、首先是此书对于西洋前史的介绍,也就是埃及文明、两河文明、波斯帝国、腓尼基和希伯来文明的介绍。因为一般的西洋史,是始自于古希腊的,而依古希腊,又至多回溯到克里特岛发端的爱琴文明,至此为止。那么之前是怎样呢?至少我是尚未又一个清晰的认识的。陈衡哲的梳理首先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希腊文明的源流。希腊人,在人种上是西部印欧人种(区别于东部印欧族的雅利安人),在文化上,是全盘接受的克里特文明,而克里特文明,又是受埃及文明、西亚文明(苏美尔、亚述以及后巴比伦王朝)的影响,因而几乎是东方的。事实上就是如此,往往是蛮荒地带的族群入侵了丰饶之地的居民,以后者的文化来包装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新的文明人,而旧的文明因子则在新的人种(或者是新旧种族的融合族群)中延续。所以一直以来,贫瘠的西方人一直都以东方的养料为生,从希腊开始,西方文明就是不折不扣的寄生文明。

  2、罗马的缘起有异曲同工之妙。她略去了接近神话的罗马建城时和埃涅阿斯史诗,直接从罗马共和开始说起。而共和之前的王政时代,则道出了罗马作为拉丁部落的一个出类拔萃者,一直接受伊特鲁斯坎人作为他们国王的事实,直到赶走小塔克文。而后来塔克文三番五次地搞复辟,不过是找娘家搬救兵而已。而罗马人自从自己主宰自己命运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帝国完成之旅。

  不过,罗马人建立的帝国,已经不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了。

  3、最早建立横跨欧亚非大帝国的民族,是波斯人。在四国联盟灭掉亚述帝国后,波斯开国君主居鲁士蚕食了米蒂亚帝国的政权之后,相继灭掉迦勒底、埃及、以及盘踞小亚细亚的Lydia,疆域之广,自此以西,亘古未有。这是公元前五百多年的事情。这是与希腊诸邦的崛起同时代的事情。后来马其顿灭掉波斯,取而代之,这是第二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三分,托勒密掌埃及,塞流古掌波斯,安提柯掌希腊。而这也就是希腊大帝国分崩离析的开始。

  4、古埃及的四个时期:一)文明初起时期(BC4000~BC3000);二)金字塔时期(BC3000~BC2500);三)封建时代(BC2500~BC1500);四)帝国时期(BC1500~BC1100)。埃及帝国跨越红海,占领了新月地带的西半部,仅持续四百年,便永远地衰落了。后来的埃及历经了南方黑人、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以及后来的英国人的统治,已经面目全非。如今的埃及只是个地理上的概念,几无民族意义。

  5、两河文明的三个时期:一)巴比伦时代(BC3000~BC2000);二)亚述时代(BC1300~BC600);三)后巴比伦时代(即迦勒底时代)(BC600~BC500)。入侵两河文明的主要是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闪族人,入侵者闪族人不断与当地人融合,形成新的文明。所以闪族人对月地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虽不发源与此,但如沙漠中人觊觎绿洲一样觊觎着这块眼前的沃土,乃至最终把这个传说纳入了他们的圣书。谈到改变世界的一神教,阿拉伯半岛的确是个奇特的缘起之地。

  6、闪族的两支,希伯来和腓尼基人深刻地教化了野蛮的印欧人。希伯来创立了信仰和宗教,腓尼基人带来了文字和交通。中东的沃土哺育了数典忘祖的西方,诞生了伟大的地中海希腊文明。

  7、1321年但丁死。文艺复兴的火苗在十四世纪出现,零星而稀少。到了1400年以后,便做井喷状。1450年前后一批文艺复兴的巨匠出世,1500年达到高潮。文艺复兴是中世纪的余晖,近代的曙光。应该注意的是,中世纪血腥黑暗的家族和王朝斗争仍然延续,民族国家慢慢成型,封建制趋于瓦解,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内战,都是这个时期的事。列国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最早有意识的是西葡,然后是英法,最迟的是日耳曼和意大利。

  8、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与当年盛极一时的希腊同样。分裂的城邦政治能促使文艺的大放异彩,却在政治上沦为囚徒,意大利也成为人尽可欺的对象。文艺复兴火种传到德国是宗教改革和宗教革命,传到英国是应用科学和工业革命,传到法国是政治哲学和法国大革命,传到西葡是地理大发现和全球殖民。它的核心,则是对科学理性的提倡和对个性的解放。

  《西洋史》读后感(四):转陈乐民先生评论:陈衡哲和她的《西洋史》

  2002年,我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给本科生开了一门“欧洲文明史论”的课。在第一堂课开始时给学生开的参考书目中就有这本陈衡哲著的《西洋史》。我对学生们说:“到现在为止,中国人写的《西洋史》当中,我还没有见到比这本书写得更好的。陈衡哲(1890—1976)是谁呢,她是‘五四’前后的一位新文化女战士,文学、历史、哲学兼通。”

  5年后,工人出版社重印了这本《西洋史》的插图本,除本文外,前面有孙郁的“推荐序”,在附录中重印了胡适当年写的《一部开山的作品》和陈衡哲本人写的《我幼时求学的经过》。现在我郑重地向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们,推荐这本别开生面的《西洋史》;我相信,看了这本书,一定会满怀兴味地、在欣赏她的文笔的同时,获得许多历史知识。

  陈衡哲其人

  陈衡哲写这本书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五四”新文化运动还在感染着她和她同时代的才俊们。那个时代,出现了许多笃学深思、思想活跃的青年学者,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世界的大潮一起涌进他们的头脑里。他们抱着崇高的情怀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了解和介绍国外的各种知识和思想时,没有什么功利之心。可惜,他们中的许多人在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在中国大陆竟然几乎湮没无闻。多亏了“改革开放”,像陈衡哲这样的人和他们的书,才部分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初见辽宁教育出版社重印的这本书的小开本时已是1998年;那一年我已经68岁了。在读这本书时,我大喜过望,慨叹以前我竟一点儿也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

  陈衡哲早年留学美国,读世界史,回国后,曾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比较出名的著作有《小雨点》、《文艺复兴小史》、《衡哲散文集》等。《西洋史》初版印于上世纪20年代初,到1927年已印了6版,流传之广,可以想见。

  她在书中谈到写这本书的目的时这样说:“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西洋史》,工人出版社,二零零七年,页3,以下除另注明外,皆引自此书)整本书就是要叫人“明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中国又陷在内战中了。这本书便作于“内战的四川”和“齐卢战争”的“枪声炮影”之中。

  她在原序中说,近年来读史的结果,“深悟到战争是一件反文化的事”,因此写史的动机之一便是“揭穿武人政客的黑幕,揭穿他们愚弄人民的黑幕”。(页3)《西洋史》不纯然是“战争史”,但作者是抱着上述的良知来动笔的(另一动机是教育学生)。

  亦文亦史

  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优点,就在于它的“写法”。文学和历史,现在分为两科,陈衡哲则是文学家写历史,所以是“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胡适说:“陈女士是喜欢文艺的,所以她作历史叙述的文字也很有文学的意味。叙述夹议论的文字,在白话文里还不多见。陈女士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很可以给我们开一个新方向。”(页296)下面顺手引一些原话,以征胡适的评语。

  如讲古希腊城邦时殖民地的形成:

  (希腊因城邦的发展,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时国中的农民,因被贵族的欺凌,日益贫苦。有饭吃的变为穷人,穷人就卖田卖身,成为贵族的奴隶。但这个情形岂容长久?希腊的地势,本来是港湾罗布,交通便利,现在却成为那些农民的惟一生路了。于是走!走!走!他们有向东走的,有向南走的,也有向西走的。他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遇见他们同乡人的商站;他们便住了下来,把那些希腊商场变为希腊殖民地。国内贵族的压力愈大,农民离国的也愈多,而希腊的殖民地,因此也就布满了小亚细亚的东南岸、黑海的各岸、以及地中海的北岸;而爱琴海及克里克里特岛就更不消说了。意大利的文化也是在此时下的种子;而那个在小亚细亚沿岸的爱奥尼亚(lonia),又是与后来希腊的文化极有关系的。(页56)

  古希腊殖民地的地图,随着人员的到处流动就这样展开了。作者分层次地摆出了一个立体的希腊文化:因宜分不宜合的地理而产生无数小城邦;因无数互相竞争的自立小城邦而一方面产生了一群爱自由的小民主国,另一方面得到政治上的破产,却产生了一个“空前绝后的优美文化”。(页78)

  又如罗马文明盛极而衰,但又影响深远,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更不简单化地评说。她写道:

  (罗马衰落了)但是诗人说得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上古的末年,西罗马的文化,却并不曾以此忘其天职,结果是中古末年古文化的大复活。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又何尝是无情之物呢?……(它)走入了西欧各土,后来便在那里发芽展叶起来,为近代产生了一个灿烂的文化。(页208)

  陈衡哲由此抒怀:“武力的胜利在一时,文化的胜利在永久。意大利所受的委屈,不过数百年,而它在文化史上的功绩,却真是千古不朽的了。”(页208)作者广阔的文化史观跃然纸上,她的视野不囿于一时一事,而是动态的、跨时空的。她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时,说他常常心往神驰地将身移置到古文人的社会中去(所谓“复兴”),长怀着那“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慨。(页188)

  这类亦史亦文的例子,书中甚多;在我这类年纪的人,读来颇觉有滋味。习惯于当前时文的青年可能觉得有些异样,但相信反会有新鲜感。书中佳什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任读者自去采拾。

  英国革命与法国革命

  在欧洲近代史中,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比较至今仍是一个时髦话题。有些论者往往不究国情,不问革命的起源和复杂的过程,直统统地直奔革命的爆发点和某些后果,在加以有倾向性的“比较”时,每每感情用事或以偏概全,以致好就一切都好,糟便从头糟到底。近几年来,此间以英国革命批评法国革命的声音越来越多,大体上是认为法国革命是以暴力(攻打巴士底狱)起,以暴力(白色恐怖)终。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并说过英国革命是“文火炖”,法国革命是“猛火炒”那样的比喻;其实是多少缺少了史识。法国的情况与英国不同,那时想走英国的道路也走不了。

  英国革命在书中没有用“革命”二字,而是从“大宪章”起写它的源起,国王与贵族怎样经过若干次较量的反复,怎样发生了好几年的内战,才最后从荷兰迎来了新国君。其间历史翻过了三四百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当然没有流血,但前此国王与议会的内战已流了不少血,国王查理比法国的路易十六先一步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自古以来便有王权专政的传统,法国的贵族不像英国的贵族,他们的权势阶层是附着于王权的臣子,他们没有独立到足以限制国王权限的能力,以致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终于汇成迅猛的冲击力,打开了革命的口子。这种冲击力造成了革命者的分派和内讧,不仅互相残杀,而且被殃及者无数。“温和派”的罗兰夫人沉痛地:“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以行!”“革命”在猛火之中燃起,后遗症却长期延续下来,最倒霉的还是被“革命派”口口声声所代表的人民,他们受到的折腾和折磨,文字难以表达。在尔后几十年的反复中,资产阶级才逐渐成熟起来。

  历史是叫人明白的。陈衡哲在英法两种革命上着墨甚多,而且是在历史进程中把两个革命的异同客观地交代清楚。她说:法国革命的结果是:“(一)旧制度的毁灭,(二)平民的失望,(三)中等社会的大交鸿运。第一项是收束已往的史迹,第二第三项,却是此后百年间欧洲社会上的一个大问题的开端。法国革命在欧洲历史上的位置,如是如是。”(页327)作者略带调侃地说,法国革命虽不免流了许多血,闯了许多祸,委屈了许多人士,做了许多可笑的改革,但对于它所举的“三个标鹄(自由、平等和博爱)”,“大致终算是达到了”。(页327)

  陈衡哲这些评论是否公允,专家们可以评说。我理解她的意思,如果没有法国革命这样的“大地震”,自由、平等、博爱这类口号可能不会很快就在旧大陆传播开来;这些法国革命时期的口号,在法国以及其他欧陆民族,无论谁当政,真心也好,假意也罢,都不能避而不谈。小拿破仑在竞选时的“招贴”,用通栏大字写着这三个口号;这表示,这些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了。就像我们今天,民主自由已没有人能公开否定了。

  史观与史识

  写历史是很难的。难处之一在于历史材料是“死”的,时代愈久远,材料愈是“死”的;你可以搜集之、挖掘之,但你绝不能凭空“制造”之。然而,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些“死”材料,使其“活”起来,那就要靠史家的想象力、认识力以及文采风华了。古人说,治史需要有史德、史识和史才。陈衡哲可说具备这三者了。

  历史是复杂的,由于“国际的混乱”,《西洋史》更是复杂的,所以不能只拘泥于某一种史观,我十分赞同陈衡哲在给胡适的信中所说的:

  你说我反对唯物史观,这是不然的;你但看我的那本《西洋史》,便可以明白,我也是深受这个史观的影响的一个人。但我确(实)不承认,历史的解释是unitary(一元的)的;我承认唯物史观为解释历史的良好的工具之一,但不是它的唯一工具。(《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年,页252)

  我认为这段话至少对我有指导意义;以“多元”代“一元”,无疑是破除各种“八股”,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法门”。我前些时候曾想过,写“学术”文章为什么一定要有既定的格式和语言呢?为什么一定要依从某一种“理论框架”那样起承转合呢?为什么不能把“散文”写进学术,使学术论文展现作者的“个性”呢?我一直努力这样做,只是才疏学浅,难有显著成效。因此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即暗想:这正是我想做的。

  这本书,依作者“例言”,其范围以“文化的欧洲”及“纯粹欧化的美洲为限”。也就是从希腊罗马到1914年。后来由于想把美洲另出一册,所以现在的《西洋史》没有包括美洲。遗憾的是,拟另出一册的美洲,作者似乎终于没有腾出手来。

  小国的魅力

  最后几章里有两处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

  第一是对欧洲小国的关注。北欧三国以及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瑞士等等都在历史进程中有它们的位置和影响。自从“央视”“热播”《大国崛起》以来,“大国”和“崛起”成为舆论热点,人们的眼光都注射在“大”国上了。我不禁想到:为什么很少有人也看看“小国的魅力”呢?要讲“市民社会”等等时髦名词,小国可能比大国更有资格。《西洋史》中有这么几句话:

  这三国(指前述的瑞典、挪威和丹麦)在近世欧洲政治上的地位,是很不足轻重的,但他们在文学上的贡献,却可以算是第一等的。他们的文学,不但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思想及人生观,并且已经超山越海地侵入我们的青年界了。挪威的易卜生(Ibsen),已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不用说了;此外如瑞典的童话大家安徒生(Andersen),丹麦的批评家白兰得斯(Brandes),都是不单属于一国一洲的人士,他们是应为全世界所公有的。(页363-364)

  满脑子只有“政治”的人可能要说:“文学算什么?”但是他们不知道,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很可能是弱智的。

  全球化的前景

  第二是《西洋史》的最后一章《欧洲与世界》,已经不自觉地透露出“全球化”的前景。陈衡哲写道:

  自19世纪下半叶以后,欧洲历史的重心点,已由欧洲本土渐渐移向世界,所以我们对于这时期中欧洲历史的注意点,也就侧重在它与世界关系了……19世纪的欧洲历史,便成为世界化,而世界的历史,也就不得不以欧洲为中心点了……19世纪欧洲的文化,如民治主义等,也就无限止地输入到世界各国了,这也是助成欧史世界化的又一原因。(前面提到‘世界化’的第一原因是‘工业革命’)(页367)

  作者是太重视精神、文化了,大量的史材终是要托出时代的精神。这种关怀时时在夹叙夹议中自然流动出来。如她读到中世纪和近代的区别时,把“中古”比作“戴着面罩,关在小屋子里”的僧侣,近世却是一个享受“现在”和“此地”之美的“强健少年”。像这类写法,读到此处,能够就此放手么?

  中国工人出版社重出的插图本《西洋史》的封面上写着“大师写给大众的经典历史读物”。我想,它当之无愧。

  顺便提一下,书中有一处错误,是作者弄错了,即宗教改革期间的伊拉斯谟的生年,两处误植为1304年。他的生卒年应分别为1469和1536年。

  最后,我要向读者郑重推荐孙郁先生为本书写的“推荐序”,这可不是一般的序文。它很扼要地告诉读者,这是怎样的一本“奇书·,陈衡哲写书的社会气氛和她本人的心思。还有陈衡哲、任鸿隽―家人与胡适的交往,那一代的知识界的精神世界促成了一种令我们羡慕的自由流畅的人文氛围。这篇“推荐序”肯定有助于读懂和欣赏:这本《西洋史》。

本文标题: 西洋史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3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二十世纪性史读后感1000字罪与罚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