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8-14 08:31: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张志伟编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5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西方哲学史》精选点评:●涨价了,不过是国内考西哲研究生和博士的必读●为了考研又细读了一遍,还是标注一下吧。有功也有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锦集

  《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张志伟 编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5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精选点评:

  ●涨价了,不过是国内考西哲研究生和博士的必读

  ●为了考研又细读了一遍,还是标注一下吧。有功也有过的一本哲学史“教材”。

  ●二刷,引言写得很好,希腊哲学对比起来还是赵版好,这个德国古典部分应该略胜点。总体还是太啰嗦了,没有赵版的精要和一针见血。(20191016)

  ●补记 备考神器

  ●看的很慢看了好幾遍,有的地方還是不能理解,希望可以讀原典。但是現在自己因個人原因浪費了一部份時間不知道現在補是不是為時過晚?

  ●这本书适合考试。

  ●这本书让我读懂了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刚要,特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推演路径,非常推荐

  ●看到芝诺就不看了。

  ●和张志伟老师《西方哲学十五讲》一起读的,那本语言洗练,这本扩展的更多。另,中古哲学部分是李秋零老师撰稿,而不是德国古典哲学部分是。李秋零老师为什么这么厉害啊……

  ●第几遍 应该读 无计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读了这么多西方哲学史方面的书,只有这一本最简明易懂而且深刻

  非常推荐

  每个哲学家他都有讲清楚,为什么这个哲学家要这样想,要这样讲,很有代入感。

  有兴趣的也可以先看看他的视频。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CE%F7%B7%BD%D5%DC%D1%A7%CA%B7%28%D5%C5%D6%BE%CE%B0%29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二):黑格尔

  实体即主体 绝对即精神 现象即本质 存在即思维 本体论:形而上学 万物究竟是什么样子 认识论:我们如何认识万物 黑格尔将认识论看做过程 认识对象看做事物自身 从而根据矛盾运动推出统一 客观精神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精神现象学》相当于认识论 一般科学的形成过程 绝对通过人类精神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 作为《逻辑学》的演绎 得出黑格尔哲学的最高原则 从有到无 《逻辑学》相当于本体论 通过对哲学史的的分析归纳 提取范畴 逻辑理念 自然 精神 从无到有 辩证法 理性的自我批判 扬弃 矛盾发展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精神对自我的认识 客观思想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事物的运动方式或客观规律 扬弃自身 精神 主体能动性 万物超出自身就是自身的瓦解 唯有精神 超越自身保存自身 思维形式既是研究的对象也是对象自身的活动 实体(绝对)——自然(否定)——人类(认识)——精神(绝对精神)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三):打个总结

  《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很惭愧,这本书来来回回已经阅读两月有余,杂七杂八的笔记也写下不少,但总还是有一些杂乱晦涩的地方难以理解,不过好在功夫没有白下,私下感觉关于西方古典哲学的大体脉络与思维方式已经有些初窥门径,虽仍相差甚远,但其中的收获也让我感到受用终身。以下,我将从自身的阅读体验浅谈一下西方古典哲学带给我的一些感悟。 西方古典哲学源于希腊,从公元前五世纪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提出“大地漂浮在水上”这一命题开始正式诞生,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演变与完善,终于在黑格尔这位“古典哲学之集大成者”到达顶峰并完成终结。纵观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中,各式各样的思想层出不穷,有的哲学家专注解决问题,有的哲学家偏爱构建体系,但从始至尾贯穿其中的,就是对于“存在”的思考。 “存在”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哲学范畴,来源于语言中的系词结构“being”也就是“是”,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真的是感觉有很多问号,因为由于文化语言的差异,我们平时虽然一直都在使用这个“是”,但从来没有专门去进行过对于他的分析与思考,我也想不明白历史上这一车一车的牛人为什么要抓着它不放,直到后来的一次又一次反复阅读并且结合了作者关于相关问题的一些资料我才明白,这所谓“存在”也就是“形而上学”,乃是人类真之为人类,最重要的东西。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又或者说“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不知道大家之前在心里有没有过类似的问题,如果有 自己又是否可以提供给令自己满意的答案。这种问题因人而异,可能永远也没有一个“真理”意义上的答案。有些人并未自知,人云亦云;有些人选择逃避,不去思考;还有的人仿佛参悟了一切,最后却走向了虚无主义。时至今日可能我也无法去做出一个令自己完全满意的答复,但我相信无论如何,人总是要向前走的,而每个人所走的路,总要由自己去选择与把握。人之为人(此在在世),便是如此。 其实关于西方哲学史上可圈可点的闪光之处实在是车载斗量,从第一次接触 打破经院哲学枷锁的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到一反科学理性的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再到康德的“炳朗日星与道德法则”,以及最后黑格尔包笼万物的“辩证法”等等。我所体会到的可能还不足万分之一,而我能在这里表达出来的怕是就更少了,这本书我还会重读很多遍。正如“Philosophy”之本意“爱智慧”一样,我们总在成长,也总在追求智慧,前人的文字我们要不断的读,并要读的透彻,而我们自己人生这本大书,却总是要由自己来写。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四):从人类的宗师苏格拉底开始的哲学史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毫无疑问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柏拉图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

  德国哲学第一人雅各•波墨(Jakob Boehme)于1575年生,他谈到自己当牧童的时候就见到过奇异的景象。第一次奇异的觉醒是他放牧时得到的;那时他就已经在灌木丛中看到了一个洞穴和一大桶黄金。他为这种灿烂的景象所震惊,心灵就从阴暗的鲁钝状态里觉醒了;这种景象他以后不再看到。后来他在走方缝鞋的旅途中,“他想到《圣经》上的一句话(《路加福音》):‘天父将把圣灵赐给那些向他祈求的人,’心中受到莫大的鼓舞,因此为了认识真理,他就专心一志,热忱地不断祈祷、探索和叩问,终于在一次伴同师傅走方的旅途中凭着圣父在圣子身上的指引,随着圣灵进入神圣的安息,灵魂得到愉快的宁静,他的祈求获准了;那时(根据他的自白)他为神圣的光明所围绕,处在至高无上的神圣静观和欢乐之中,达七天之久。”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光明“再度”降临到他身上,他第二次看到这类景象。他说他看见一个擦得雪亮的锡器在房间里,“由于”这种金属的“令人喜悦的可爱形象突然出现在眼前”,他的心灵就闪闪发光,静观一切,进入禅悦境界, “洞察到神秘本性的中心,”神圣实体的光辉。“他走出大门跑到野外,想把这种幻觉赶出头脑,”可是心里“仍旧感觉到原来看到的那种景象,而且越来越清楚;因此他凭借心中形成的那些征象或形象、线条和色调,仿佛可以洞见一切创造物的核心和内在本性。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传统哲学

  古代哲学

  泰勒斯谈论了本原问题以及自然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或者动力问题。本原(arkhe)在早期希腊的含义主要是开端和主宰,泰勒斯主张宇宙自然最原始最古老的开端,并且同时是始终如一的主宰和最终地归宿的本原是水。此外,泰勒斯相信弥漫在宇宙中的灵魂(psukhe)是自然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或者动力。

  阿那克西曼德谈论了本原问题以及万物生成的问题。他主张本原是无定的本性或者自然,无定是无限定、无定形或无规定的意思,无定是本原的一种性质。在物生成的问题上,他主张无定本原中内含着的热与冷、干与湿等对立由于永恒的运动从本原中分离出来形成万物。

  阿那克西美尼谈论了本原问题以及万物生成的问题。他主张本原是气,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

  赫拉克利特谈论了本原问题、万物变化的尺度问题、万物生成的问题以及认识论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逻各斯(logos)原意言谈,据此引申为理性,是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生成万物。他主张通过感官得到认识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逻各斯是不可见的所以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从而把握逻各斯。

  毕达哥拉斯学派谈论了本原问题、万物生成的问题以及灵魂问题。他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数,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万物是由一元生二元,二元生数目,数目生点,点生线,线生面,面生体,体生四元素以至万物这样来的。灵魂(psukhe)在《荷马史诗》中表示人死方止的呼吸、生命。在泰勒斯那里是弥漫在宇宙中的自然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或者动力。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开始具有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

  巴门尼德首先谈论了关于自然的知识问题,过往的自然哲学家们没有能够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是因为他们的自然以及本原都是生灭变化的,只有研究常驻不变的东西才能获取知识。巴门尼德随后谈论了存在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以及事物的存在根据问题。他主张存在是惟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动的以及完满的。并且能够被思维的东西是存在的,存在的东西也只能由思维把握。最后,一切生灭变化的事物总有一天将不存在但是存在是永恒的,这个存在是使得事物存在的根据。

  芝诺运用归谬法谈论了为什么多不存在以及为什么存在不运动。芝诺反对多存在的论证有两个,分别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以及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他反对存在运动的论证有四个,不再一一列举了。

  恩培多克勒谈论了本原问题以及万物生成的问题。他主张本原是四根,以友爱和争吵为动力生化万物。

  阿那克萨戈拉谈论了本原问题以及万物生成的问题。他主张本原是种类上、数量上以及分割上无限的种子,理智(nous)为运动的原因。

  德谟克利特谈论了本原问题以及万物生成的问题。他主张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虚空中进行漩涡运动生成宇宙看作是必然的过程,并断言万物都根据必然生成。

  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继承了巴门尼德关于知识问题的讨论,前者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事物存在及其性质被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后者的命题“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的实质在于思维和存在不是同一的,能被思维的东西不会因此而存在并且能被思维的东西未必实际上是存在着的。

  苏格拉底继续了知识问题的讨论,他的命题“认识你自己”的含义在于,关于万物本性的认识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能够认识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本性,这个本性被称为德性(arete),但是尽管德性人人皆有,却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着的,如果想要将其实现出来那么就需要具有关于德性的知识。于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什么是真正的知识?这被苏格拉底表述为“是什么”的问题。他主张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也就是定义或者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使得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没有把普遍从特殊当中分离出来所以后人称之为概念论以区别于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所使用的方法被称为助产术,也被称为辩证法,其方式是发问与回答,这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讽、归纳、诱导以及定义。

  柏拉图继承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知识问题的讨论,但是他相信定义是关于非感性事物的,这种不变的非感性事物被称之为理念,理念不仅是抽象概念而且是超越于事物的作为事物存在根据的实在。关于事物我们只能有意见,关于理念才能有知识,认识理念的方式有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由于感觉经验无能于认识理念,所以柏拉图就提出了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回忆说中的灵魂通过回忆起投胎之前对于理念的观照来得到知识,灵魂转向说中的灵魂经过四次转向分别认识了影像、事物、数理以及理念。柏拉图在存在问题上继承了自然哲学家以及苏格拉底的讨论,他主张事物不是非存在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理念这样的超越于变化的事物世界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这种真实存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曾经由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说明,一种是分有,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另一种是模仿,造物主是以理念为原型来创造事物的。但是,后期柏拉图反思和批评了自己之前的观点,他的讨论从理念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转向了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同一与差异、存在与不存在、等范畴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此外还主张通过划分法对理念从高到低的下降来下定义,并且把存在分为无定、有定、混合以及原因。

  亚里士多德首先谈论了本原问题以及原因问题,他主张本原(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有形式和质料两种,原因有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以及质料因四种,其中的形式因有内在形式和外在形状两种含义,一般而言内形式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外形状也可以被看作事物的根本原因。由于前三种原因都可以被归结为形式因,所以我们常说原因有两种。同时,质料和潜能、形式和现实是对应的关系,质料是潜在的还没有被实现出来的形式。存在问题,实体是首要的存在,其他东西之所以被称为存在或由于它们是这种存在的质,或由于是它的量和规定,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实体(ousia)问题,前人在实体问题上的看法有四种,是其所是、普遍、种、载体,亚里士多德经过分析得出结论是其所是是实体,并且由于事物中的形式就是是其所是,所以实体就是内在的形式。

  中古哲学

  宗教哲学在中古时期谈论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在教父哲学那里两者相对独立,查士丁尼相信理性可以认识部分真理,与上帝同在的逻各斯才是完全的真理,奥古斯丁相信理性可以得到知识但是是有限的,对上帝的认识只能是一种神秘的直觉。在经院哲学那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安瑟尔谟主张用理性来论证上帝存在,托马斯主张用信仰引导理性,用理性捍卫信仰。

  奥古斯丁讨论了知识问题,他批评前人的观点主张理性可以获得知识虽然这种知识是有限的。此外,他还讨论了创世问题,批评了异教徒,主张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

  托马斯讨论了存在与本质、潜能与现实、实体与偶性的关系问题,他主张存在是一个发生的过程,是一个现实的过程,而本质是使得事物成之为事物的东西,是我们表象事物所必须的。随后托马斯讨论了上帝存在问题,虽然上帝的本质包含了存在,但这对于理性并不是自明的,于是提出五路证明。

  近代哲学

  笛卡尔从方法问题开始谈起涉及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的标准是清楚明白,清楚是指对象界限分明,与其他的对象判然有别,不混杂。明白是指对象明显地、适当地呈现在心灵面前,不暗昧,不模糊。方法问题的讨论承袭了几何学方法,他的理性演绎法有两部分,分别是直观和演绎,首先通过理性直观得到清楚明白的观念,这种观念被称为天赋观念,随后通过带有必然性的推理得到知识。知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知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或者基本原理,基础是理性因为天赋观念仅由理性给出。具体到哲学的原理而言,我们需要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来实施理性直观发现自明的原理。笛卡尔接着谈论了形而上学的原理问题,他谈到我思我在是可以直观到的自明的第一原理,上帝观念是比我更完满的观念所以是上帝放入我的心灵之中的,所以上帝存在并且是清楚明白观念的来源,最后物质也是存在的因为上帝不会欺骗我们。

  霍布斯谈论了知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他和培根一样主张知识的来源和基础是经验,观念是有形事物的反映,没有什么观念是从心中产生并且居住在我们心里的。随后他又谈到理性认识的三个步骤,首先是给概念所表示的事物命名,随后连接名称得到命题,最后连接命题进行推理得到结论。

  斯宾诺莎承袭了笛卡尔关于实体问题的讨论,笛卡尔的实体是指能够自己存在而其存在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东西,严格意义上的实体只有上帝,但是心灵实体以及物质实体在相对的意义上也可以被称为实体。斯宾诺莎的实体是物质和精神以及两者的统一,实体无需借助他物被认识,是自因是无限的是永恒的等等。实体的属性能被知性认识的有思维和广延两种,思维的样式是个别的思想观念情绪情感等等,广延的样式是个别事物。身心关系问题,笛卡尔提出松果腺理论,斯宾诺莎主张平行论,“我想抬起手”和“手抬起来”是同时发生的。斯宾诺莎在知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上继承了笛卡尔的讨论,不同之处在于他改天赋观念为真观念否定其是被上帝放入心灵中的。知识由真观念推论而来,基础是理性,我们凭借直观和推理这两种天赋能力来得到真观念。最后,斯宾诺莎讨论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他区分了外在必然和内在必然,我们需要认识内在必然,服从内在必然也就是按照本性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从而是自由。

  洛克讨论了知识的来源和基础问题,他主张知识的来源和基础是经验,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来源是不可靠的,他列举的原因包括白痴和儿童没有天赋观念等等。外部事物和心理活动激动我们的外感官和内感官,留下印象,印象成为观念,心灵对观念实行组合、比较以及抽象从而得到新的观念,最后心灵就可以得到知识,也就是对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激动外感官的外物有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之分,第一性的质是事物本身的属性第二性的质是事物在心灵中产生观念的能力。洛克主张知识分为直观的、证明的以及感觉的,确定可靠性依次递减。最后,在观念的实在性问题是,由于简单观念是外物激动感官造成的所以一致,复合观念除了实体以外都一致只有实体是逻辑上的假定不知道是否有外物对应。

  莱布尼茨是从不可分和连续性问题开始谈起的,他的对话伙伴是笛卡尔和伽桑狄,笛卡尔主张物质连续没有不可分割的原子,伽桑狄主张存在不可分割的原子,原子之间隔着虚空所以是不连续的。莱布尼茨提出他的实体理论试图解决问题,他的实体被称为单子,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既不可分又连续。莱布尼茨在实体问题上的讨论使用了古代哲学作为理论资源,试图通过恢复辩证法因素以及能动性原则来克服机械论的缺陷。他的单子具有单纯性复多性等特点,单子的内在原则被称为力,力是单子的内在目的,实现内在目的也就是按照本性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从而是自由。单子之间是连续的,而且由于预定和谐单子在动态的情况下也是协调的,身心的一致就是因为预定和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莱布尼茨提出天赋能力潜存说以批评洛克,他主张潜存的天赋能力机缘的帮助下就会成为现实,这种机缘就是感觉,随后我们就可以用天赋能力得到真理。他区分了必然真理和事实真理,分别服从矛盾律以及充足理由律。前者是必然的,后者不是必然的,并且最后可以追溯到上帝实体。

  巴克莱讨论了知识问题,观念来自于外物或者心理活动,心灵还可以对这两种观念进行组合与分解得到第三种观念,心灵能够感知到观念,所以观念存在,所以激动感官产生观念的外部世界有某种东西存在,哲学新原理存在就是被感知,知识的来源和基础是经验。巴克莱在物质问题上批评了洛克,他主张不存在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区分,通常认为的物不存在,上帝以及心灵的感知只能确知存在,通常认为的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讨论了知识问题,他主张知识的来源是感觉经验,经验造成感觉印象,感觉印象造成反省印象,反省印象造成观念,关于心灵以外的存在我们不能认识。想象组合观念的规则有三条,也就是类似关系、接近关系以及因果关系,通过前两者得到的知识是带有必然性的观念知识,包括三角、代数以及几何等等。涉及因果关系的知识被称为事实知识,是包括哲学、历史等等的具有或然性的知识。随后休谟讨论了因果关系问题,他主张因果关系观念是来自于经验的,也就是来自于归纳推理的东西,原因和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有或然联系。

  康德讨论了知识问题、自由问题以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关系问题。康德承袭了休谟关于知识问题的讨论,他的表述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休谟承认先天分析判断以及后天综合判断是存在的,但是在因果关系的语境下否定了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康德通过让对象符合主体固有的认识能力来得到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综合判断。他谈到了空间是外直观的形式,时间是内直观的形式,范畴是知性的先天形式,范畴借助先验想象力通过时间图型作用于直观杂多。在之后的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讨论了关于灵魂、世界以及上帝的问题,对他之前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评,以便为形而上学寻找出路。随后康德讨论了自由问题,他谈到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要这样行动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用做普遍立法的原则,意志遵循理性法则就是自由的,但是虽然在主观方面我们不需要上帝以及灵魂观念,但是一旦涉及行为,我们就不得不假定上帝存在以及灵魂不朽作为达到德福相配的至善所必须的假定。最后,康德在晚年为了解决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分裂的矛盾而写作了第三批判试图沟通两者。康德谈到了虽然自然从客观上来讲有没有内在目的是不知道的事情,但是从主体主观的观察来看自然是有目的的,这个由低到高的目的系统地最高目的就是人的文化,如果再把自由领域也纳入考虑的话这个最高目的的终极目的就是至善(Tugend)。

  费希特承袭康德关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他谈到了先于主客并且使得主客得以可能的本原行动,也被称为绝对自我,本原行动有排除和设定两种,通过排除一切意识中可以排除的东西我们就得到了一切事情的逻辑出发点,也就是只能被理性直观直观的本原行动,随后本原行动设定自我非我以及两者的统一,自我和非我接触后自我继续反思并且随后对反思进行反思等等从而走过一系列阶段。

  谢林讨论了自然和精神的关系问题。首先在自然方面他主张作为整体的自然是包含精神以及物质两方面并且精神是自然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自然从物质、无机物依据对立统一原理步步进展达到的,所以自然是客观上的主客对立统一体。之后在精神方面他主张自我意识是主观上的主客对立统一体,自我意识不需要设定就包含了主客的对立统一,对立的主客相互接触之后自我将经历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以及艺术哲学三个阶段。最后,谢林提出以绝对或称绝对理性或称神作为主观上的主客对立统一体以及客观上的主客对立统一体的综合,绝对同一是先于主客并且使得主客得以可能的条件。

  黑格尔讨论了认识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及合理性和现实性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在认识问题上从事物开始谈起,后来遍及社会、宗教以及绝对,绝对通过精神达到自我意识成为绝对精神,精神现象学和康德一样也是理性的自我批判但是是一种内在的批判,意识比较对象和知识得到新的知识以及对象从而展现为一种辩证的运动。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首先建立起了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内在于事物中的思维也被称为客观思维,客观思维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思维和存在一起构成能动的实体,思维认识存在在黑格尔这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思维归根结底是对思维自身的认识。合理性和现实性的关系问题是黑格尔讨论的另一关键,哲学全书大致就可以说是在谈论合理性和现实性的一致,理性的东西在自然以及精神的领域成为现实,合乎理性的将要成为现实,现实的当然也必定是合乎理性的。

本文标题: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4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价值观的力量读后感精选这个星座的男生,真不是啥好东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