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8-14 08:30: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8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本由[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选点评:●意识流写法读着好舒服,每一章都很长,不硬性分节,读着觉得一个念头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本由[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选点评:

  ●意识流写法读着好舒服,每一章都很长,不硬性分节,读着觉得一个念头消下去,下一个念头未起来时,就放下,下一次再读自然而然继续下去。爸爸说:动不动分节烦人。原来是这个意思。 故事没什么逻辑线,想到什么就顺着它流淌下去,也就不怎么需要记住前面发生了什么,即将如何,可以放更多精力在当下的念头中,也就更容易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意识流看似胡乱,实质上,有个大的、一贯的“线”,而这个线不像逻辑线那么生涩,它就像我们的心,今天想,昨天想,一年前想,十年前想的,就是我们生命的主线。

  ●从生活中创造生命!

  ●意识流启蒙作 深感敬服 译者也可以

  ●第一第二章,除非有愛爾蘭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否則是不能夠完全懂的。我當初就看得糊裡糊塗。但是到了後面三章,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就越來越明晰,特別是他和朋友聊美學,聊到托馬斯·阿奎那,還有後來面朝大海的抒情,讓人難忘。

  ●抽离与反对是因为对理想状态的追求。

  ●虽然全文看起来都是碎片化的,但却具有回忆之为回忆的真正的“同时性”,进而可再通过那些“碎片”的浓晕,嗅出喧闹下的“传统”是怎么与一颗年幼的灵魂相互涂绘的。

  ●比较怵意识流,但最后以私人日记做结尾的处理很喜欢

  ●女性形象意味深长啊...话说 人民文学在联手企鹅之后终于可以微微摆脱一下土鳖的装帧路线了么

  ●对于乔伊斯,只能分喜欢和不喜欢,我更接近后者。乔伊斯的文笔其实很好,但泛滥的意识流写法让人难以接受。当然,他创造了另外一种无法定义的、纯粹文艺型的小说,被誉为现代主义的鼻祖之一。但我觉得,过度的意识流是对小说这一体裁的伤害,至于内容,封面就是最好诠释。

  ●第一次看意识流长篇。感觉很复杂。“我希望,我能在我的怀里搂抱着一种还未曾来到这世上的爱。”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一):责任始自梦中

  读乔伊斯读得太晚,一如我的冗杂浑沌的人生,早早蜷于幻想,耽于审美。

  一面如此渴求着真实,一面却缘木求鱼般久久踯躅在封闭、自溺的体系。 执着于愿望,却忽视了能力;逃避丑恶,却也逃避了责任;厌弃功利,却甚或因此早早迷失自我的方向。

  乔伊斯的身上有如此深厚、宽广的关切与承担。 艺术家的命运,因此,

  首先,意味着对更广阔意义上人类命运的体认与承当,毫不含糊,从不畏缩,勇于承受 注定的孤独和 接连不断的错误。

  "我将试图在某种生活方式中,或者某种艺术形式中 尽可能完整地表现我自己,并仅只使用 我能容许自己使用的那些武器来保卫自己------那就是 沉默、流亡和机智。"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二):艺术家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六点多的时候突然很困,醒来已经是九点多了,静静地把这本书读完。

  乔伊斯的长篇只有三部,世界级的艰涩难懂,这部和尤利西斯起初都是短篇的计划,遭遇了退稿,乔伊斯断断续续写了十年才完成。

  爱尔兰37年宣布独立,49年得到英国认可,乔伊斯死于41年,之前的岁月无数追求自由的爱尔兰人为了抗争而死去,在这个背景下,乔伊斯的创作充满了民族主义,但是他又很精妙的把所有感情隐藏了起来,只有细细品读人物的对面才能有所发现。

  乔伊斯之前意识流已经开始在文学领域出现,但直到他的出现,意识流这个后现代文学才出现了一位开山大师,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作家。对于乔伊斯的评价和作品分析都无比艰难,文章大量穿插自言自语,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小说最后用了日记体收尾,算是神来之笔,金句也在最后出现:我准备第一百万次去接触经验的现实,并在我的心灵的作坊铸造出我的民族的还没有被创造出来的良心。

  这句话本身就挺难理解的。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三):高尚的艺术

  音乐家斋藤高盛和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合作有年,他为小津的电影配乐,小津总是很满意,只有一次,小津要求他修改。那是影片里妈妈临终的时刻,儿女在床前哭泣,斋藤配了一段比较煽情,悲伤的曲子,小津导演不满意,导演说:“在我的电影中,若有什么事将要发生时,我都希望背后奏着的是像天朗气清一样爽快的音乐”。

  乔伊斯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里,阐述了和小津导演相似的美学观点:“欲望使人产生占有的念头,让人想要去追求什么东西;厌恶则让人产生抛弃的念头,让人想要避开什么东西。凡是挑起这种情绪的艺术都是不正当的艺术,不管是淫秽的,还是专门说教的。审美的感情使人的头脑停留在某一状态之中,超出了欲望和厌恶的情绪。”

  孔子评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总的来说,就是艺术讲究自然流出,忌讳做作。其实任何事都是如此,在体育比赛里,如果一心想着要赢,在高水平的竞争里往往得不了好成绩。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四):民族的良心

  书的第一章有如下一段文字:

  从前有一个时候,而且那时正赶上好年月,有一头哞哞奶牛沿着大路走过来,这头沿着大路走过来的哞哞奶牛遇见一个漂亮的孩子,他的名字叫馋嘴蛙蛙······

  他的父亲跟他讲过这个故事。他父亲从一面镜子里看着他:他的脸上到处都是寒毛。

  这样开头的文章总是让人忍不住去爱的,因为在这样的文字里读者足够有能力预见此书必将是作者用比医生手术刀更锋利的语言去解剖人生和灵魂,或是像一位执着的画家一样,小心仔细不无带着狂热的激情在画布上留下一幅肖像。让肖像的脸孔留下历史,让深沉的双眼洞察沧桑。

  无疑,乔伊斯是一个爱审视自己的人。他如同那些同样处于变换的时代,对自己民族和国家拥有抱负且敢于承担责任的先进分子,对自己的灵魂有着洁癖者般的高要求,严标准。不管这样的一个他,是处于童年或者是青年时期。那种综合的自我同一性认同过程能包含的痛苦和矛盾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人,不得不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爱尔兰生活中的肮脏、麻痹和奴性,对自己所属社群的病态状况失望、反感。内心怎能不似火海般翻滚,对生命的信仰和对宗教的怀疑怎能不在一点一滴的观察中产生动摇,瓦解过去的自我,重新认识世界。

  总有些人,出生在不属于他的年代,但他却成为为那个年代画上浓厚色彩的画笔。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五):醒后的雨水

  曾经充满豪情壮志地取下书架上的《尤利西斯》,但最终还是灰溜溜的还回去了。乔伊斯在我的心中一直是那么生涩、孤独、狂妄,然后还有一些些失落,至少我不敢那么轻易地靠近他。冲着“艺术家”的名目,花了两天的时间看了这本《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看着一个颖悟的男孩子对自己毫不客气的批判,在挣扎中坚定自己的认同,带着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世界的苦涩和洞彻尘世的眼光仰望虚无,不由得让我心生慈悲和怜悯。不过,也许这样对异性的同情和怜悯恰恰是倔强的斯蒂芬所不屑的,哪怕是故作不屑。所以,我还是保持沉默吧。

  这部小说越往后越显得清冽而张狂,坚毅而充满灵性,思路灵动,仿佛冲洗着亘古存在的岩石的激流,晶莹的水花打湿人性中发霉的苦涩。小说中斯蒂芬对欲望既规避又渴望,对信仰、祖国、家庭也有类似的心理纠缠,但他最终他背向它们选择拥抱自己,因为“我不想伺候我不再信仰的东西”,最终肯定的还是遵从自己的意志,并且有勇气面对孤独和错误,我想这最终所战胜的只是恐惧吧!

  灵魂能够战胜恐惧就已经足够了。有多少时候,生活的各种条律如噩梦一般诅咒我们,连同命运也站在我们的对立面,命令我们顺从和屈服,哄骗我们假装快乐和幸福。如果不这样就只能像流浪狗一样被抛弃到孤独的脚下。孤独的高贵和慈悲之处在于沉默地接纳一切不被理解和认同的事物,这些事物却互不兼容,好在这仍不失为一个保全灵魂自由的容身之处。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就是如此步入孤独之境的一个人的路线图,不管在什么样的季候下,一直保持着雨后的清新特质,好像一觉醒来,生命又变纯净了。

本文标题: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4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种子不死经典读后感有感《战略预算》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