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国》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7-05 09:46: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地之国》是一本由[爱尔兰]约瑟夫·奥尼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地之国》精选点评:●如果身居异国他乡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觉主角性格有些地方其实满不靠谱的跟我挺像啊--●

《地之国》读后感1000字

  《地之国》是一本由[爱尔兰] 约瑟夫·奥尼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之国》精选点评:

  ●如果身居异国他乡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觉 主角性格有些地方其实满不靠谱的跟我挺像啊 - -

  ●氛围营造迷人,想像力丰富,语言诙谐优美。书中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让没有去过纽约的人能感受到那种多种族多阶层社会融合交织现状的小说。翻译的可能有点生涩或者太有个性了吧。

  ●那轻柔遥远的回忆,是最令人震颤的怀念,我喜欢这本书。

  ●纽约、911、板球,这些东西距离我的生活太遥远,翻译的也未见好到那里。看的好无趣,收获的就是周六早上的一点点头疼。

  ●无聊不好看

  ●熟悉的旧时时光不再,九一一之后生活中所有的不确定和在板球世界里建立起来的的规则秩序,汉斯在历经生命之种种之后才慢慢习得的一丝成熟。苍凉不过伦敦,苍凉不过纽约,苍凉不过地之国。

  ●比《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还是差了不少。

  ●拿得起,放的下.

  ●无聊加无趣

  《地之国》读后感(一):太细腻了

  书非卖不能读也,这本书买了好长时间了,这阵子收拾书柜,捡出来想卖掉,花了一天的功夫读完了。

  看了开头的一段,主人公的一个朋友恰克尸体被发现,似乎有点悬疑片的味道,于是做好了剧情快速发展的准备,可是再读了几页,被缓慢的节奏和丰富的细节惊呆了。又回去看了看作者,没记错,是个男的。很不习惯这种风格,整本书不像是一本小说,反而像一本散文。

  书有两条线,一条是主人公和妻子的离婚再复合的过程,一条是通过打板球认识恰克的过程。说实在的,我读的时候,对于各种评论里写的移民融入美国,对美国的美好向往和热爱,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恰克要盖一个板球场,而打板球的大多是移民,还有豪情逸致我都没有感觉出来。我看到的只是主线,即主人公的感情经历。他和老婆都是高收入的成功人士,可能是

  《地之国》读后感(二):忆友人,悟人生

  第一眼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我尤其喜欢湖面上的光,让整个画面有一种立体而生动的感觉。一直看到故事快结尾的时候,才明白了封面上这一幕的意义,那是主角汉斯陪着母亲在纽约游玩的一幕,这一对母子之间是一种并不太亲密却又无法割舍的感情。直到母亲永远的离开了后,汉斯才开始对这份亲情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他说:“妈妈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放入记忆的炉子里火化了。”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被震撼了一下,思考了很久,我们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情况呢?有一些曾经过你生命的人,不知道从何时起,仿佛在我们的生命里消失了一般,不再出现。可是也许是因为知道他们还在,而忘记了怀念。

  故事发生的导火线源自一场谋杀,因为这场死亡引发的对一个朋友的回忆。或许,用“朋友”这个词并不那么合适,用汉斯的话说:“我和恰克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多么不寻常多么亲密,说到底还是生意人之间的打交道。”但在我看来不管他们之间对彼此的信任和坦诚有多少,这至少还算得上是一份友情,男人之间的一份情谊。而且他们的相遇从大环境来讲在震惊世界的"9•11"之后,从个人来讲是在汉斯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这种患难见真情的朋友比起一帆风顺时候的朋友总是更容易让人倾心些。而他们的结缘,是由于对板球的共同爱好,这项纽约的冷门运动却让两个异乡人一见如故。恰克说:“不管什么人,打板球的时候最文明。”他对于板球的热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在他眼里,似乎只要大家都玩板球就能世界和平了。

  书中关于职场男人的一段描述让我印象深刻,“我在职场遇到的不少男人,表面上风风火火事业有成,可骨子里对那些季度报表恨得要死。在公司,被老板和客户生吞活剥,到了家里老婆盯孩子说,也是折腾得够呛,他们巴不得人家只看他们的外表,他们也乐得投桃报李,以同样的客套来对你。男性之间这种奇特的谦恭,也是我们的一种纽带,可是这样的感情是否存在,取决于我们相互之间是否保持适当距离。”作为职场女性,看到这一段话也绝对尤为形象,越是成功的职场人士应该越善于处理这样的关系。而有些人不能很好的适应职场,我想大概也是没有把握好这种距离的分寸吧。

  而故事中主角和妻子的关系,可能也是很多中产阶级遇到的家庭问题,这在很多欧美电影里有常有体现。从伦敦到纽约,本是一次维系和改善两人关系的移居,而一场"9•11"让本就已平淡的婚姻产生了更大裂痕,进而变成一个伦敦一个纽约的两个半球的分居,之后又是妻子的外遇,本以为这会导致两人关系的结束,没想到兜兜转转之后迎来了一个在全家一起在“伦敦眼”上看美景的喜剧的结局。妻子最后对婚姻顾问说:“她觉得有责任跟我白头到老,这个责任是一幸福的责任。”而这也正是丈夫想说的话,正是这份默契和对责任的共同认识,让他们最后收获了一个圆满的家庭。

  我想,用最通俗的话来说,这本书基本讲述的是一个职场成功男人的并不太成功的的亲情、友情、爱情。

  《地之国》读后感(三):隔阂的情绪

  这本书读得很慢,原因是这又是一本以传达情绪为主的书,而对于这种情绪的理解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又变得非常困难。更糟糕的是,作为情绪情节线索的板球又是一种我这辈子都没见过的运动,而且即使见过,对于我这种对棒球规则都感觉费劲的人来说,也不可能有很正确的把握和很深刻的理解。

  书中有两条交杂的线索,恰克的创业,汉斯的婚姻,其中穿插着纽约市井的众生相。情节平淡得可怕,碰巧平淡本身也是需要传达的情绪,至少在这一点上,这本书做得非常到位。

  恰克作为一个弱势身份的移民,对纽约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希望美国人认同板球,从而达成对他本人的认同,在他喋喋不休的雄心壮志中,我们恰恰看不到成功所必须的忧思与逻辑,但是恰克却从未想过不成功,他把自己装点得坚不可摧,战无不胜。对于这种内心强大又从不考虑丢脸的人,我们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是讨厌,但是可能潜意识中还是明白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我们对这一类人的窥探欲和“wait-and-see”心理会驱使我们去交往,试图去找一点造作掩饰的痕迹。然后如果最后我们发现,眼前的某个恰克确实从骨子里就是个慷慨激昂的理想主义者,并没有内心软弱,而故意要去装B, 或许我们会产生一些好感。只是在心灵的深处,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忧虑和恐惧,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之所以如此,他才不明白为什么他可以什么都对人讲,却不愿意和人讲他逃命的往事。或许这一往事是个强大的隐喻,融汇了他最深的恐惧,提及便会触及,确定却看不见的危险迫使他不停地奔跑,甚至需要跳下瀑布。

  汉斯的问题其实并不比恰克要小。经济上的安全换不来心灵的宁静,在与妻子的婚姻遭遇闷声不响的巨大危机时,他在纽约这个城市被彻底放逐了。在他寻找寄托的旅程中,他发现了更多被放逐的心灵,一起生活在这地之国:比如那个土耳其的天使,一个彻底迷失的灵魂;还有那个在餐厅里认出他来的女孩,千方百计地寻找他要与他接触却最终用***做了个了断。她留恋的只是一种让她安心的回忆,她回来体验了一下,就走了,毕竟,其他都是多余的。为了寻求归属感绑定自己的灵魂,他重新开始打板球,回忆童年在荷兰平淡却确定的生活,并且和恰克交往,只是他最终所谓的回归也不过是揪住家庭,把自己的思路缩小,很多结深究下去是永远解不开的。最终其实也没有所谓完美的复合,他与蕾切尔的婚姻延续不过是两人在一场疲惫不堪寻求归属和意义的旅程后的一个妥协,一种认命,一种别无选择的最低限度的安定。

  这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同在旅途上,都是迷失的人,只是一个有意识,一个没意识。最终,一个因为蛮勇而丧命,另一个认命了,很难说哪个结局更好或者更坏。这不是九一一的问题,而是整个现代社会精神状态的问题,流离失所的心灵,一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一个没有移民传统国家,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路不太一样,我们不是恰克也不是汉斯,因为我们没有允许蛮勇的制度,大多数人也没有吃饱了撑着的工夫去永恒地迷失。生活的目标尚且比较明确,物质追求的事业尚未完成,对于地之国这样的情绪会有相当的隔阂,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发展到需要去用整个生活寻找心灵的归属。

  《地之国》读后感(四):迷失在“地之国”的绿光里

  “绿光”二字不是平白说的,典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挥金如土的盖茨比平日欢歌纵饮,但内心真正的牵绊却是河对岸一盏小小的绿灯发出的幽光——那里有他梦想的化身。爱尔兰作家约瑟夫•奥尼尔写了一部关于美国纽约的小说《地之国》,有论者誉之为后殖民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即看到了两者之间迷失与留恋的本质相似,不过时代毕竟是变幻了,《地之国》的“绿光”自然也有了不一样的色泽,其人物的梦想与憧憬更有着当下的焦虑感和普适性。

  《地之国》的故事发生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叙事主人公汉斯与妻子的婚姻出现裂痕于此时,和特立尼达人恰克•拉姆克森的结识亦在此时。而几年后,汉斯与妻子的关系峰回路转,恰克却突然死去,在纽约的一条河里被人发现。于是,以汉斯不按线性叙述的飘忽思绪为结构,展开了对若干个体与族群之梦想与迷失的探究,以及于一座城的精妙巡礼。

  汉斯和恰克因板球而结识——小小的板球飞旋于球场,也飞旋于《地之国》的每一个关节点上。说作者拿捏得当也好,取巧也好,板球作为小说叙事的推动器毋庸置疑。美国本土并无多少板球运动的爱好者,汉斯为荷兰人,恰克为特立尼达人,作为移民,他们在纽约城共同打起了板球是个很有意味的事情,恰克更是信心满满地说:“所有人,美国人,不管什么人打板球的时候最文明。……有了纽约板球俱乐部,我们会在美国的历史上掀开崭新一页。”或许,这一非美国式的运动被作者约瑟夫•奥尼尔当做那悠远的“绿光”,以演绎出隐含其中的如许憧憬与失落、漂泊与解脱。

  恰克出身贫寒,移民美国想来于他是一种奢望成真,恰克对脚下的这片新土地是真心爱的,如一个孩子于好玩具般身心皆投入,充满了憧憬。于是,他开饮食店,推广板球运动,均为融入这个国家,且想带来一些新的事物,这也是他表达的方式。不过,恰克是一个急需成功的人,虽不能说其为成功完全不择手段,但总有不足为外人道者,他最终的悲剧结局也与此息息相关。应该说,恰克的遽然落幕虽然未如盖茨比那样令观者唏嘘不已,但他作为一个族群的奋斗与幻灭之象征却依然十分有代表性。

  而汉斯是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中产者,他于纽约城遭遇的不是生存困境,而是情感与婚姻危机。与恰克的结识,因为有着板球的中介,既有偶然性,亦有必然的一面。而正是在球场上,他忽然由固有的荷兰式击球打出了不拘一格的美国式,于此“绿光”里,他生发了对这个国家以及纽约城的新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其个人的情感迷茫也得到些许慰藉。但迷失之境是否可以获得如此轻易地突围?即使后来妻子和儿子又回到了汉斯的身边,于转轮上共同眺望海上落日,汉斯声言“看出一个伟大的希望”,不过,我想于他的心中,这个希望与虚妄之间又有几多距离与犹疑?

  约瑟夫•奥尼尔为《地之国》选择的时间设定看来不是具备唯一性的,因为这种于“地之国”的憧憬与迷失有着相当的普适性。我们看汉斯与恰克,或者可作为不同族群的典型,又或者可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不过是相异环境与身份下的不同表现而已。个体容或有梦想,于实现的路途上自然是兴奋与进取的,但在到达一定阶段的灯影婆娑中,迷惘与幻灭恐亦会油然而生,约瑟夫•奥尼尔未必是要写挽歌,但其创作中的内省精神却自然地为作品添加了怅然的色彩。

  而这种怅然也绝非可以脱离特定地域独立存在的,一座城亦无可避免地著“我”之色。纽约对于约瑟夫•奥尼尔而言,是客居之城,也许正因为此,他极具观察描摹的兴致。在此观察描摹中,作者竟获得了不菲的成果,令纽约人亦惊叹其万花筒式的表现力来。《地之国》精妙地绘制了各种文化在这座城交融糅合的风情画,捕捉着这座城的神韵,各色人等出出进进,梦想与迷失轮番上演。或许,我们仍可辨识出这是外来者对城的审视与刻画,但其价值恐正在于此,因为在“爵士时代”的大人物盖茨比之后,新时代的别一种“绿光”迷失者应该适时出现了。

  《地之国》读后感(五):一切都看清楚了

  纽约河道里发现特立尼达人恰克•拉姆克森的尸体,这个不被人关注又迟到的新闻,却勾起在伦敦一家银行工作的荷兰人汉斯•范•登•布鲁克对于往日的回忆。尽管事情发生在震惊世界的美国911袭击事件之后,造成的伤害却无可避免的影响了所有的人,至少是身在纽约的汉斯一家就因此波折重重。于是,在琐碎又略带混乱的叙述里,处处散发出迷茫,孤独与自怜的苦闷气息,让我们不得不伴随开始新生活的汉斯重温了自己人生中那段堪称艰难的孤独岁月。

  《地之国》一书的作者是爱尔兰作家约瑟夫•奥尼尔,可故事的内容却围绕着美国纽约展开。在小说中我们发现,汉斯是荷兰人,老婆蕾切尔是英国人,朋友恰克是特立尼达人,周围还有土尔其人,俄罗斯人和牙买加人;他们的皮肤有黑色,白色,棕色和咖啡色;从事着出租车司机,黑帮,律师以及金融分析师等不同的行业;然而由于阶级与生活趣味的区别,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身处同一座城市,拥有同一个梦想,却并非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事实上书中的纽约市显然并非单纯的一个城市,更象是一个微型的联合国,非常多的种族,非常多的思绪,非常多的梦想与非常多的经历在此地汇聚成河,随后又再次分流前往自己的世界。如果注意到书名《地之国》Netherland与荷兰Netherlands的一字之差,那个漏掉的S便有了令人遐想的无限空间,其中所蕴涵的意思让我们大胆猜测一下,或许所谓地之国就是纽约这个城市表象之下的地下国度的意思吧。

  繁复与清晰的表达手法是小说的亮点,当时间与空间在叙述中不断被重叠的时候,作者依靠回忆来激荡起人物情感的涟漪,并在波动中去捕捉非常时期下不同阶级面对世界所产生的情绪。而不断回顾过去加深了印象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学效果。汉斯友情,爱情与亲情的经历仿似一个微型的透镜,从远至近,经过层层精心的梳理与修正之后再传达给读者,情感之路在琐碎的表达中往往峰回路转,使得人生轨迹在每一次经历中都层次分明,稳定而不过分夸张的情绪与细致入微的观察配合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成长经历与本书有某种程度的关联,约瑟夫•奥尼尔出生在爱尔兰,先后在莫桑比克,南非,伊朗与荷兰等地生活,他在书中将汉斯的国籍定为荷兰,相信与之成长经历不无关系;巧合的是,作者自己目前也住在纽约市切尔西饭店,这个饭店同样是小说中汉斯的困守之地,因此小说不可避免的也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将回忆与现实串联起来的线索之一是被称之为绅士游戏的板球运动,这个意指公平的运动项目在小说中地位超然又含义颇多。板球运动发源于英国,在昔日殖民战略的影响下,凡英帝国所属之地都有此活动的身影,尤其在东方殖民地的印度与巴基斯坦。时移势易,在殖民主义退潮的今日,板球运动逐渐爱世界范围普及开,无论参与者是一贫如洗的穷人还是家财万贯的富人,只要是打板球,在场上都一律平等。阶级区分在球场的消亡,与小说中纽约市及其所指的背景联系起来,个中所指不言而喻。

  整部小说犹如一部回忆录,友情,爱情与亲情在回忆的过程中既疏离又彼此影响;带有悬念性质的叙述手法精巧的拿捏住细节,通过彼此心理变换反映现实,体现出人生的变幻莫测,毫无顺序可言的叙述过程既让人为之纠结又令人兴趣盎然;如何在破碎的世界里重建个人生活回归自我这一主题,贯穿整个回忆。事业成功的汉斯在感情与家庭生活上一败涂地,妻子蕾切尔与之政见不同又红杏出墙的事实让他迷失,略显木衲与沉闷的个性,困守孤城又无可泄的现实,让他独自一人在纽约品味孤独。背景复杂思维活跃的恰克就出现在他最艰难的时刻,陪伴并指引他走出困境;另一方面,恰克是充满幻想与神秘的角色,来历不明的收入,充满狂热的幻想,危险而神秘的事业,自贫困地区到纽约寻找自己的美国梦,又是另一种人生。乏陈可言的生活与多姿多彩的躁动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事实上仔细琢磨的话,你会发现本书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与爵士时代背景下的盖茨比相当接近,同样是从遥远地方来到纽约,同样面临财富,事业与人之间纠结不清的关系之中,同样表现因情感困顿缺乏朋友使之心怀幻想的展示,同样是在渴望中发现令人不安的事实。所不同的是,汉斯意识到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意识到情感与地域的距离,走出困境回归生活本身。摆脱情感荒漠的种种表达,体现出这是一部观察人生的作品。除了缓慢悠长的节奏感与浮华的飘渺感,那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浪漫遐想也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难怪众多美国评论家将《地之国》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提并论。

  小说在琐碎的表达中峰回路转无疑是高超技巧的显现,精心雕琢的文字精确把握住人物情绪的波动,吻合后殖民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认知,作者看似随意的叙述非常确定911恐怖袭击事件对于西方世界的深远冲击,表达出人们面临所处时代突变之下无所适从的困境,剖析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困惑,这一切在纽约市的大背景下显得相当有说服力,以至作者娓娓道来又毫无说教的口吻往往令人无法分辨小说与现实的区分。当汉斯在比赛中将自小习成的荷兰式击球手法悄然转变成粗野灵活的美国式击球方式时,他确定自己融入了美国;而当汉斯身处伦敦眼,经历等待与盼望之后,在家人的陪伴下,借孩子的提醒告诉我们,对于这世界,一切都看清楚了。

  刊2019年3月1日上海时代报

本文标题: 《地之国》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52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福尔摩斯探案手记》读后感1000字老白渡新传奇(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