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读过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6-22 09:42: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假装读过》是一本由贝小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5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假装读过》精选点评:●不管作者本人有没有真正读过他提到的那些书,不得不说他提到的书都是一些很有趣的书,经他一说就能更让

假装读过读后感精选

  《假装读过》是一本由贝小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5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装读过》精选点评:

  ●不管作者本人有没有真正读过他提到的那些书,不得不说他提到的书都是一些很有趣的书,经他一说就能更让人有了想读的欲望。也许很多文人被名字惹恼了而不愿去看,其实这名字也是取自别人先前写过的书。这本书按作者的说法是教人如何假装读过,但我相信真正愿意看这本书的人自然也是愿意看书中提到的书的

  ●强大的阅读量

  ●看完之后又多了一堆想看的书

  ●写的真不错

  ●清库存,翻一翻 假装不假装之类马上得见。

  ●嗯,我假装读过~【每周读书:2/15】佩服作者的阅读量和概括能力。

  ●过

  ● G236/83福

  ●幽默是对恐惧的生理反应,是远离残酷生活、保护自己的方法!技术问题变得更加自动化,人的问题却变得更加超现实!

  ●如题

  《假装读过》读后感(一):梁文道先生的推介语

  我曾經是貝小戎的忠實讀者,因為他實在太熟悉英語世界的出版狀况了。困難的不是可以把每一本書評介得如此精到;而是他竟能掌握那些書那些作者背後的文化脈絡與社会背景,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一個住在北京的讀書人,感覺卻像是紐約的圈內人;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所以,有些書本來我也想拿到自己的節目裏談談,可看完他寫,我就沒法再說了。如今我正在掙札,是否該就此罷讀他的文章。”

  《假装读过》读后感(二):毛姆的秘书是男是女?

  1.这书里关于毛姆的那一篇,提到了毛姆的秘书——哈克斯顿。作者用“她”代之,可是之前看过毛尖的一篇帖子,晚期,毛姆是同性恋,那个小哈是男的。我confuse了。。

  2、我记得刘长荣以前翻译的《毛姆读书笔记》里,毛姆在德国听的哲学课应该不是叔本华,是费什么的(书不在身边,没法求证,记忆中是这样的,而且人生的枷锁里好像也是费什么的)

  所以,我就confuse拉,如果作者真有错误,那就真的是“假装读过”了,而且,居然,果然,很多人把八卦当宝贝来,难道真的只为了显摆“假装读过”?

  书贵什么的倒是其次,可如果真的有这些事实错误,实在让我们普通读者在态度上就觉得不被尊重,处处有被“愚弄”的危险。

  《假装读过》读后感(三):屬於讀書人的書

  我承認我買的時候是被書名吸引的,而不知道書中要講的是什麽,以為是和《假裝的藝術》那種一樣教人裝逼的書,但是這個頁數又好像略多了一點,再三思考,還是買了。

  幸好是買了,才沒有錯過這本書,這個作家。此書雖然是合集,看著有點累,但是作者對於寫作圈內瞭解很多,特別是對美國圈內的作者軼事等等都有所涉獵,以至於推薦的書都很有水平和內涵。推薦的很多還是冷門好書,如果不是此書,所推薦的好多書也許一輩子都不會進入我的視野,差點錯過了很多好書。由於作者所看的書很多都是美國原版的書,中國並無譯本,估計也不會有譯本,可惜。

  這本書,是真正屬於讀書人的書,推薦書給讀書人看的書,推薦和作者的書評,加上一些作者瞭解的有關的趣事,在讀他推薦的書的時候,也會更好理解也覺得更有趣吧。

  《假装读过》读后感(四):主编朱伟大人序

  贝小戎是笔名,真名薛巍。我曾经问小贝:这个笔名是什么意思?他说,贼,我只不过在其间加了个小,我的想法都来自别人的书,所以我是个小贼。摈弃原来的巍峨,宁肯把自己定位在现在这样的角色,可见他不把自己看得很重。

  小贝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书虫,他先在周刊的论坛里出入,因为经常有些从书上引来的有趣观点而被苗炜发现,让他写了两个生活圆桌。因为有一个圆桌研究逻辑学,又发现他或许还有众多可发掘的知识背景,且文字不错,写文章又快,就让他离开上海,到了编辑部。他是2004年到编辑部的,至今为止,他是编辑部脾气最好、最不怕工作重负,最任劳任怨的,无论让他增做什么稿件,他总会憨憨地一笑说,那我试试吧。回答时,竟总还有点大男孩的羞涩。编辑部每年年底发稿量统计,他总是排名第一。虽然他现在也快当爸爸了,但在我心目中,他还是个单纯的小男孩。我喜欢他的单纯、淳朴。

  小贝刚入职时负责“观察”这个栏目。2004年,“观察”是外刊对国际时事评论的综合,他的工作基本是阅读外刊后对它综合的能力。因为每周做两页的编译,感觉工作量不够,又根据他好读杂书的嗜好,让他开辟了“书话”栏目,每周介绍一本他自以为有趣的书。这样每周三页的工作持续了一段,感觉他仍有余力,又与他商量。他的专业本是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硕士,我问他,能否再开一个有关介绍新鲜思想的栏目?于是,一条适合他发展的道路找到,“思想”反而成了他最重要的栏目,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之后,决定“观察”栏目不再编译,而是培养时事记者独家自己做采访,他就改做“天下”,一个人仍然管三个栏目,每周固定7页篇幅。他好说话,有时还要客串帮助其他栏目,最多时,他一周要写十多页的稿子。

  小贝在编辑部的长处是一直保持较宽的浏览面,并对各种旮旯里各类奇妙的信息保持着好奇心。每天保持较宽的浏览,好几本书同时阅读,使新的、好奇的问题老是层出不穷,这依靠于他的英语水平、阅读速度,加上勤奋。他在编辑部的阅读量一直是排名第一的,但他似乎并不满足。他告诉我,有人是可以同时读十本书的,感叹自己还是做不到。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阅读量决定了他的视界,阅读面越宽,思想越活跃,知识更新就越快。小贝是很能代表新时代一种读书类型的——他以好奇心而非以某种功利的目的博览各种新书,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好奇,再变成去网络上寻觅的动力。他的浏览面宽,每周对新书与新思想的推荐就有比较坚实的基础。

  我一直以为,一个媒体平台与一个在这个平台上工作者的关系,不仅要发现此人在这个平台上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性,而且要发掘这个人对这个平台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这样的媒体和媒体中工作的个人,才可能有双重成长性。对小贝而言,不可或缺不仅在他知识更新中不断形成的宽度,而且在他不断积累了浏览后,对信息重要性的判断与反应。而他对这个平台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正是他目前的浏览与他在大学里已经积累起来的专业之间的关系。我发现,他的好奇心其实是有倾向的,这种倾向常偏重于对人类各种问题的行为学解释方面,其实这正是与他所积累的哲学知识相连接的领域。于是,他的“思想”与“书话”,其实是两个互为影响的栏目——表面看,“书话”更追求趣味,“思想”更注重新思维方式的引进;实质上,“书话”里一直在讨论的行为依据,也总是新思维方式的基础。它解决了对思想观念的推介容易理论化、生硬化的毛病,从行为学、社会学到哲学,往往有一条有趣味的途径,导致了它与学院式介绍的截然不同,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普及作用。

  这两个栏目,在我看,满足的还是比较高端的新知阅读的需求。

  小贝是我心目中的优秀员工。我的优秀员工标准,第一,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需要为他而操心,而且他能自觉从这岗位中寻找乐趣与自己发展的动力。第二,能在自己岗位上欣赏他人的成就而甘愿给他人以帮助,要自己利益,又不争自己利益。第三,能自觉地积累起知识系统,服务于集体,参与集体的知识台阶提高,使自己成为其中有机的一部分。这三条标准,其实做到是不容易的。小贝好在从不以自己的知识面而自以为是,大约是书读的越多,就会越发觉到自己的不足,这是他谦虚的源头,这说明他的发展还有余力。

  这本集子,是小贝六年辛苦留下的足迹。回头看这些脚印,能看到比较突出的几篇文章,比如对本雅明、对叔本华思想的重新思考。从某种意义说,这是我逼迫的成果——一个人的成长总是需要逼迫的,不管是别人逼迫,还是自己逼迫。因为从本质上说,谁也不愿意给自己出难题,但如果没有难题,就不会有思想认识的突破能力;没有突破,也就不会有进一步的视界开阔。所以,每个人都需要经常被难题逼迫,去反常态,才能超凡脱俗。“思想”这个栏目,如果以更高标准要求,是需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比如本雅明或叔本华这样耳熟能详的哲学家,他们的认识论,在一个新的时代、新的认识方法下,是不是都能呈现出一种新的,更能给我们以启发的价值呢?而新思潮与旧思潮的区别,有什么更引人思考的价值论方面的答案呢?这恐怕是小贝在下一卷文集中所要去努力解决的。我想,只要他读书的热情不减、速度不减、好奇心不减,就一定会越做越好。

  2019年11月3日,北京

  《假装读过》读后感(五):你读你的名著,我读我的八卦

  《古格拉群岛》和古龙,只能选一种的话,我肯定读后者,虽然前者我从来没读过,而后者读过数次。在图书馆里,甚至站在我很少的书面前,我总有些无力感,像一个被食物包围的,丧失食欲的,可怜的家伙。有时我还觉得无书可读,因为它们比安眠药神奇,我一边沮丧一边兴致勃勃上网玩游戏。所以我对一些诸如《假装读过》这类书话体裁的书更感兴趣。

  我读书来源有三种:自己买,别人送,网上。少部分是图书馆借的。奇怪的是,我读得最多的书往往从来不买一本。武侠、悬疑、科幻之类为主,武侠是上学时租来的,同学间相互借阅的;后两种都是坐在书店里蹭。后来在我闺女的“不买就不走”的威胁下,买过几本那多、大刘、阿婆和新本格。科普书倒是买了不少,一遍一遍地啃。我觉得有些科普书比科幻要过瘾。至于家里那些世界名著,一半是我闺女读,另一半是等着我闺女去读,没我啥事。至于贝小戎在《一年读完51部哈佛经典》里列举的那些大部头,我刚看了标题就很有信心地对自己说,别做梦了,你一辈子也不会读完。不是说那些书都不值得读,而是有些书实在提不起精神头儿去读。比如洛克的《论教育》。

  如果你读书不是为了显摆,那么法国人的《如何谈论你没读过的书》,英国人的《如何真正地谈论你没读过的书》,根本没必要去读,还有那本很火的《假装的艺术》。朋友给我寄来《假装的艺术》,我翻了翻,“假装读过了”,便随手扔在一边,再也找不到了。身为文学教授,就是那个写《如何谈论你没读过的书》的家伙承认他有些书读过了却忘记它讲了什么。这还是比较好的结果。我读过《红楼梦》,不止一遍,但打死我也搞不懂四大家族那些人的亲戚关系。那为啥要读呢?因为里面有我感兴趣的男女关系、官场斗殴、花花草草和盆盆罐罐。

  我读书首要条件就是是否有趣。这么高级、纯粹的追求我现在是很少有了,悲愤啊。贝小戎说有个叫谢伊的牛人用一年的时间通读了一遍《牛津英语大词典》!好家伙,这部词典共二十本,二万多页。前几年网上很多人都声称会带一本词典去孤岛,我想这些人只是随便翻翻词典,觉得有点意思才这么说的,我不相信其中会有个中国谢伊。通读词典也没什么好处,“没让谢伊更聪明,也没提高他的考试成绩。”小时候老师要求每人必备一本《新华字典》,红色的,小小的,无论怎么放,放在书包里都显得突出的那本,你肯定“曾经拥有、另有所求”的那本。我很少用。看书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我总是结合上下文去猜,直到我认为我懂了为止。导致现在我不敢在口头上用书面用语,十有八九会念白字。后来我个子高了点,兴趣范围广了点,偶尔查过和性有关的词汇,发觉上面的信息量还不如坐在我后边的男生,就更不用了。谢伊说他能在词典里读出《麦克白》,那是因为里面的例句很多都是引用莎翁的。他认为如果查词典仅为了检查是否拼对了某个词,“就像把一部伟大的小说用作镇纸。”对一些不读书的人来说,它垫桌脚都不合格,太厚。

  朋友曾问过我两次,南怀瑾的《我说参同契》怎么样,我的确读过这套分上、中、下册的书,但我的回答很迟疑、很模糊,“里面有些真东西”。至于有哪些真东西,我也的确回答不出。况且,我读出的真东西,恐怕并非是你要的真东西。一个人向苏东坡请教,他说他读完了《晋书》,苏学士问,里面有什么好亭子名,那人“茫然失对”。你看人家就想在史书里找到适合亭子的名。如果一本字典没有收录你想要的关于性方面的词汇,那么对于你,它就不是一本好字典。但多数情况是,你读了才知道书中有没有你想要的东西。比如这本《假装读过》,核心是“趣味”。猴子能不能打出《哈姆雷特》?执着于理论上的概率是“死读书”或“读书死”,读出“猴子要想打出名著,它们不会去敲键盘,而是选择进化,那样更有可能写出《哈姆雷特》来”的趣味才是“读书”。

  如果一本书让你“茫然失对”,那么你很快就奔向“昏昏欲睡”的高级阶段了。我的建议是,你要立刻,而不是马上,实现你的高级阶段,别受那个洋罪了!多数书的有趣躲在厚厚的书页里,要在密林中发现好玩的小动物可不容易。贝小戎奇怪:怎么还有《怎样阅读一本书》这样的书?他反诘道,“如果读者本来不会看书,又去如何看这本书呢?”贝小戎充当了好些年的猎手,他替读者把趣味从书里摘出来,于是有了《西风不识字》、《假装读过》。

  贝小戎在后记里表示,“以后要少在趣味上下功夫,多在深度上下功夫。”虽然趣味与深度不一定矛盾,但我还是担心贝小戎顾此失彼。三联有几个“硌色”的人,比如贝小戎的“恶趣味”,他喜欢另类的、有趣的书,在《假装读过》里你可以体会到;朱伟的“掉书袋”,他总是能找到那么多的书来掉;三表的“认真”,他认真地杜撰那些朋友的趣事,认真地骂人、吐脏字。话说现在能有一个肯于认认真真地骂你的人也不容易找到了。《三联生活周刊》有几分这样的趣味:将高雅艺术尽量放低,将通俗文化尽量抬高,以此追求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左右逢源。《假装读过》是《三联生活周刊文丛》之一,当然必有三联周刊的影子。若舍趣味而逐深度,怕是会丢掉很多读者。至少,我不会再买了。

  以下是我从《假装读过》里摘的八卦。你读后也可对别人说,“《假装读过》这本书,我读过。”

  13P:亚里士多德说,“人们应当在冬天吹着北风时受孕。不该结婚太早,太早生下来的就会是脆弱的女孩,妻子就会变得淫荡,而丈夫则会发育不全。结婚的正当年纪,男人37,女人18。”请问亚先生,你有什么科学根据?

  16:出版社(商务出版社?)对节选本有个很好的比喻,“节选本就像公交快车上的老弱病残孕专座,还请专业人士自重。”操,原来我一直是弱势人群那堆儿里的。

  17:写《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的亚当斯密是个话痨,“谈到银价时,他插入一段逸出本题的话,这段话就占了75页。”这仅是一例。他的稿费绝逼按字算的。

  21:有人写过300页的小说,没有一个字母e。

  22:杰克 伦敦好吃半生不熟的鸭子。朋友们给他起外号叫“狼”。他写过狗的小说,写没写过狼,我不知道。

  22:屠格涅夫大脑重70盎司,法郎士只有36盎司。有人开玩笑,“无疑,它具有鱼子酱的质地。”我换算了一下,36盎司大约是2斤多一点点。

  23:《战争与和平》出版前,托翁的老婆抄了全部文本7遍。她怎么没发明打印机?

  23:写007的那位大佬,是个每周抽500支烟的牛逼人物。

  24:一个英国历史学家说,“关于苏格拉底的东西我读的越多,我越对雅典人毒死他不感到奇怪。”

  25:福克纳明显借鉴过马克 吐温,但他却说后者是“在欧洲都不会被视为四流作家的雇佣文人。”不是三流,而是四流;还不是四流作家的枪手。这评价够狠。

  25:有人评价奥威尔,“他每擦一次鼻涕都要评论一下手帕业的工作条件。”我的联想是,豆瓣上有些家伙每看一本书都有要写一篇书评的想法。别急,我说的是我。

  25:伍尔芙认为毛姆是“一个罪犯,如果在公交车上遇到他的话。”小偷?性骚扰?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大,原因是不在于被议论者的性别,而在于议论者的性别。

  26:读了萧伯纳对莎翁的评论,我觉得萧伯纳像一个追求莎翁不成的基佬。

  29:托翁给《安娜 卡列尼娜》的主要人物的命名时有意重复。比如安娜的情人和丈夫都叫阿列克谢。

  36:格雷厄姆 格林化名参加模仿自己的比赛,得了第二。好像卓别林也干过这事。

  42:英国媒体调查显示,排在前三的,叫人谎称读过的世界名著是:1984、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很荣幸,这三本我都没读过。名列第四的是圣经。这叫人很怀疑他们的宗教信仰。

  54:有个年轻人要亲吻乔伊斯写出尤利西斯的手。大文豪回答是,这可不是个好主意,因为这只手还做过很多别的事。

  58:纽约时报评论版的一位小姐说,要说有什么事能确认加缪的人生是荒谬的观点,布什读他的书就是一桩。有没有人想评论一下温哥读亚哥?

  70:写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刘易斯 卡罗尔擅长数学。爱丽丝背诵的乘法表“四五一十二、四六一十三”看似错误,但在18和21进制下,正确无误。令人惊讶的是卡罗尔只用9分钟就能算出87564327的13次方根。

  累了,不摘了。

本文标题: 假装读过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8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河童家庭大不同读后感摘抄致命选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