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6-05 09:45: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传统下的独白》是一本由李敖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3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传统下的独白》精选点评:●填补了一些历史知识空白,也领略了先生嬉笑怒骂皆文章的豪放,喜欢字里行间的自由洒脱,喜欢为文治学的认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摘抄

  《传统下的独白》是一本由李敖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3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统下的独白》精选点评:

  ●填补了一些历史知识空白,也领略了先生嬉笑怒骂皆文章的豪放,喜欢字里行间的自由洒脱,喜欢为文治学的认真严谨,这样学贯古今的大家越来越少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客观评价中西文化的重任怎么个挑法?

  ●怎么说呢!翻了好几次,真的看不下去,以前喜欢三毛,觉得这类散文的书,应该算散文吧,如果说错了请指教,觉得很有意思,讲所见所闻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包括看白先勇的纽约客也是觉得很有意思,以及那谁的野火集,评论型文章也颇有见解,包括齐邦媛的巨流河,一直以来对台湾作家印象都蛮好,这本算事读的李敖的第一本,真的看不进去,可能我对这类不感兴趣吧

  ●他要是不去台湾会怎样

  ●吴桥推荐了一堆厚重的史书,就这本没带史字。内容居然还蛮有趣。

  ●阉割掉的

  ●李敖不给力的一本

  ● 嬉笑怒骂,敢说敢写

  ●读书破万卷的李敖多写些这样的字多好,不过那样就不是李敖了。

  ●狗屁第一人。

  ●只要敢说敢想,睡都直到那些内幕,但关键是,在现行体制下,我们不敢。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一):李敖的文字

  怎么说呢,看李敖的书要有强大的心。说得太直白袒露,总有哪一些东西能伤害到你的情感。

  看到对于中医的批判那一篇的时候看不下去了。确切的说我对于中医是有偏爱的,觉得其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传统也是传承。

  哎,也就说这么多了,时光总是在走,自己舒坦才是最重要的。也就这样了。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二):《传统下的独白》

  这是放假以来第一个独自的下午,并且有网,每个春节总是伴着急转直下的萧条景象,过了初五以后。我曾经找《独白下的传统》很久都找不见,只有这本《传统下的独白》,只好悻悻买回来,才知道这一本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统下的独白》。第二部分即《独白下的传统》,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我很爱读引经据典的作品,这部分正是李敖引经据典地解释了一个个的词语里的,我印象较深的是中国人对“象”字的使用,现代人以为象自古就是中南半岛的物种,而其实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因而“象”在几千年前是很常用的一个字,比如“为”在象形文字中就是一只手牵着一头象。另一个新奇的知识即是华表的用途,李敖在研究诽谤木和登闻鼓这两种便于普通百姓伸冤的工具时,发现诽谤木从最初的十字架形状逐渐演变之后就成了如今立在天安门前的华表!这几天正好在读《马桥词典》,里面提到一个奇怪但并不少见的现象就是一个词语的含义会慢慢变得面目全非,比如“诽谤木”中的“诽谤”,曾经褒义,现为贬义。第三部分是关于北宋初书法家周越的文章,我才想起李戡曾经说父亲从小就很少在家,而是住在阳明山的书房,他还在发奋做这样专和深的考证,我也始终告诫自己做一个惜时的人,须臾不能让自己觉得要度时日。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三):李敖的杂集

  本书是李敖的杂文集,包括“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中国艺术新研”三部分。全书行文依然是戏谑的风格,很狂妄,他写了一封神气的情书,简直就是战书。他崇尚西方的自由的爱情,但字里行间又给人一种大男子主义的感觉。他回忆了母亲,谈到了他的大家庭,他母亲的一个特点就是爱看电影。

  对传统的批判是本书的主体内容。中国知识分子在品格和思想上都失败了,很混、很糊涂、很笨。品格上诸善莫做,扶同为恶而不自知,思想上不能深入群众,所写的东西只能自我陶醉。中国知识分子的表达力至多只表达一点粗浅的浮情,忧国、非战、田园、香奁、铁板高唱、儿女私情。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大气的诗、剧、小说、作品,没有好的表达、像样的结构、不贫乏的新境界、震撼世界的文艺思潮。孔子写《春秋》也有所隐瞒,所谓曲笔。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太强,流弊很多,成为中国进步的障碍。作者支持废除中医,只因中医不够科学,他对中医的理解太过草率。书中还提到了避讳、吃人肉、异兆、报纸、喝酒、冥婚、欢喜佛、传统文化戕害女性。

  第三部分是对周越的书法作品的考据,不感兴趣的人读着没意思。

  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刚去世不久,其中有一篇是《假如我是女人》,如果有下辈子,李敖或许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女性吧。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四):书写的很好,观点却摆脱不了时代的印记跟陈腐

  为什么说有的人先进,有的人就是落后的?据己拙见,因为思想的开明和对新事物的接纳,进一步并未己用的能力。

  对李敖仰慕的是他对古书的阅读,其他并无太多涉猎,只当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去读所著的书。而这本所讲所述,让我觉得此人实在像旧时代的老秀才一样的被特定时代的思想和情绪所拘泥。也许我并非那个时代的人,不懂那个时代的潮流风气,可是我看到读到由其联想的,也并不深刻,很酸,时不与我谋的赶脚。

  如果我没有读到詹姆斯'H'罗宾斯的《敬业》,不会知道一个时代跟社会的精神会对人起到那么深远的影响。如果一个环境颂扬的是热爱工作,完成使命,人人尊敬勤勉的人,那么这个社会就有更多的人去努力工作,赢得尊重和成就(比如美国新教思想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如果一个环境呼吁潜心修行,在精神上得道,那么这个社会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潜心修行,大众也以此为荣(比如藏传佛教对藏族人民的影响);如果一个大环境宣传的是埋怨社会,对别人的期许高出对自身的磨砺,那么同样也会出现很多‘不务正业’,悲天悯人的人,并且大家对此还习以为常,不以为错,这样做了,不单不会被责怨,反而受到同情和理解,那么,是不是也有很多人这样做呢?(如书中的一些某某)。

  作为一个著述大家,广受推崇和敬仰,在著书里说的时候,想想对读者的影响,对社会风气的导向。

  记得李敖先生说过,读书而不去思考,不如不读(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那么,希望先生自己,在阅尽万卷之后,带给我们更多,更新,更深,更切合时代或甚超前的思想,予世人以指引。

  谢谢。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五):表达卓见与卓越的表达________我看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转载)

  号称”台湾第一狂人”的李敖是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人物。这位1960年代的”宝岛愤怒青年“在四十年的家国梦里,在祖国台湾的千里河山,挥洒自己的才气豪情,凌云健笔意纵横,长达四十余年。大陆学者柯保胜在自己的文章中称:“他(李敖,作者注)那支神奇的笔四面树敌,六亲不认,八面威风,横扫千军如卷席”。“他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狂放不羁,在台湾文坛掀起了一次次狂风骤雨,谈古论今,嬉笑怒骂,开展文化论战,抨击市井百态和时政,把台湾岛搅得火光冲天。”(《李敖精品文集》)。李敖现象的社会成因很复杂,据李自己的看法,他既是历史学家,是学者,是评论家,又是思想家和作家,具体角色很难定位。

  真正使李敖为台湾岛内外声明远播的,是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传统下的独白》。这本书使读者初领略了作为作家的李敖的风采。尽管书中隐约可见他的考证癖好,但是大篇的考证文字,并没有过多妨害它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传统下的独白》涵盖广泛,从传统礼教的必然崩坏到当下文人的穷形尽相,从国民党党国政治的腐朽荒唐到青年对于自己前途的苦闷煎熬,从不羁才子的济世豪情到盛世儿女的刻骨柔情……,等等等等。正如李敖在<<自序>>中说:“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有的谈男人的爱情,有的谈女人的衣裳,有的谈妈妈的梦幻,有的谈法律的荒谬,有的谈不讨老婆的不亦快哉.....”。李敖以老辣又浅显锋快的浅显文笔,注入文字以豪迈的是精神取向,反抗传统、蔑视传统,以自我的判断为价值,独成“李敖体”。

  李敖称自己的文章是“二十五品”外的另一品——“狂叛品”,说“狂叛品文章的最大特色是率真和痛快。”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文章的体例上定了一个新标准。正因为精神上的“率真和痛快”决定了他驾驭语言文字以及文体风格上的自由、轻松、诙谐、生动,加之情绪上的激昂澎湃,读之令人振奋。

  婚恋与家国的另一种解读:《传统下的独白》的主题

  《传统下的独白》的《自序》说:“这种反抗和藐视,对我来说,颇有孤独之感,所以千言万语,总觉得是个人的独白。”这句话实际上对全书作了贴切的总结。第一篇文章《独身者的独白》,从感受上说,是精神统帅的篇目,并且贯穿全书。李敖身边的女人不少,然而找到最后的归宿时,他已五十七岁了。在他曲折、坎坷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独来独往。人非草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中掺杂着孤独和寂寞,可见于他的文字行间。《独身者的独白》是李敖作品感情基调最悲壮的一篇,最动感情。“我走进台大来……可惜的是穿插在花丛里面的都是新的面孔和新的情侣,他们取代了我们,不,他们取代了我自己。他们偷走了我的青春,也抢走了我的地盘……尤其是我过去的老情人们她们一个个都远走高飞,婚嫁迭起,喜事频传,每天打开报纸,看到一排排鲜红的结婚启事,我就心惊肉跳。”笑语轻谈中渗透着茫然和无奈。李敖奉行快乐主义、游戏人生,不仔细揣摩他的文字深处,仅从他嘻嘻哈哈的外表,你根本看不出他内心的波澜。读他的文章读得多了,才能慢慢体味得出。在《独身者的独白》一文中,李敖大量列举康德、牛顿、米开朗琪罗等人没有结婚,生活风光依然的先例,似乎早已忘情于男女,其实李的过多标榜,反而但是更证明他作为一个性情男人的虚荣,掩饰不了他内心深处对异性的强烈渴望。

  读《独身者下的独白》,最好结合作者这一时期的活动。《独身者的独白》这发表于1961年3月1日。李敖于当年2月6日,结束自己长达三年多的军旅生活,2月15日北上,返回台北,住“四席小屋”。此时正值春暖花开,李敖回到母校台大,大有物是人非之慨。他想到自己曾经的抱负,眼望旧地新人,心中自是凄凉。“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那段日子他并不好过,朋友走了,情人走了,于是才有了《独身者的独白》。“对我来说,破有孤独之感”,此言非虚也。 “贯穿杂拌的”“是一点反抗传统,藐视传统的态度。”

  这本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对传统婚恋模式进行了辛辣的嘲弄。《爱情的刽子手》借一个“不要女人的超人”之口,“控诉了中国女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及其形成的畸形的文化心理。”(《李敖评传》)文中的“超人”说:“因为美国女孩子会流露她们真正的感情,而我们中国的女孩子就难以真情流露,她们流露的至多是她妈妈的感情。”一针见血地讽刺了中国女人在婚姻爱情上无能的悲哀和可怜的虚荣。.诺大的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李敖眼中的国人没有真正的爱情,特别是没有女人的爱情。《爱情的刽子手》深入揭露了这点。这篇文章中的“他”,跟《独身者的独白》的主人公,他们对不堪现状的无情批判,对婚恋现状的大力贬斥,以及那一份似乎洞察了所有世事的轻狂,如出一辙,值得寻味。《爱情的刽子手》里所表现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意识存在于男权社会之中,由众多女性拜膜笃行。

  事实上,越是传统根深蒂固的土地上,越容易出现假新潮而行的愚昧怪现状。集子里的另一篇《中国小姐论》断言,“中国女人的思想模式完全与咱们中国男人不一样”,“她们不大受传统约束”,“吸收洋鬼子的文明来得快。”文中举出了台湾选举“中国小姐”的闹剧,指出这决不是真正的新女性应该热火的。对西方文明心慕身追并不错,错就错在把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当成了解放自救的阳光道。 “小姐们”穿着泳装在镁光灯下强挤笑容,吸收了西方女性靠色相卖弄流转名利场的糟粕,还自认为追上了新时代的潮流,在大男人面前搔首弄姿,顾盼自雄,实在无知!结果此文一发表,台北街头就有女性团体举着大旗大骂李敖,可见他的批驳之尖刻和独特。

  但是,李敖也并没有对现代女性的角色转变和观念开化视而不见。《由一丝不挂说起》以考据文字的格式,追述了女人穿衣上的变化,文末热情洋溢地说:“从这种变局里,我高兴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那么多腐败的道学尸影下,居然还能奔向几条现代化的跑道,……脱掉该脱的,露出该露的,这真是我们这一代的伟大了。”尽管对女性有“恨其不争”的一面,李敖还是认为女性角色定位和自主意识的缺失,主要缘于整个社会的污浊风气。女人并非天然脑子混乱,任造物玩弄。《一封神气的情书》《假如我是女人》等篇目,都是对女性在中国地位的观照,以及形成这种地位的深刻渊源。这两种态度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尊重,和对男权社会畸形变态,毒害女性的控诉。

  辛辣讽刺和控诉之外,李敖也不忘提出建设性的探索,为中国男女爱情的趋向找出答案。《张飞的眼睛》是一篇给人印象深刻的文字,短短几千字的文字描述了他对爱情的真知灼见。李敖假托文中的“他”说:“爱情不是永恒的,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永恒;爱情不是专一的,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专一,……他们恋爱,并不以结婚与否做成败标准,并不以占有做最后目标。恋爱的本身足以使他们功德圆满。”一句话道破了千年来爱情永恒专一的谬论。恋爱注重的是精神过程,而我们中国看重的是物质结果。.观念的错位毁掉了多少美满的婚姻,毁掉了多少幸福的家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都该统统滚蛋,从我们中国人的固有观念中滚蛋,还爱情一个朗朗明月。

  李敖的一首诗《只爱一点点》,还从操作层面揭示了自己认为适宜的爱情方法和技巧,“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天长/我的爱情短/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偷看一眼。”乍看来,这种“只爱一点点”的玩世爱情是不够认真的。可是如何真正认得爱情之真呢?在千帆远逝、暮歌将歇的片刻,很多用情者会彻悟到真正的情之至者,就在波澜起落,了无凿痕,含情而来,带笑而去,起固欣然,落亦可喜。人生至此,方足以语爱情。当然,参照中国国情,李敖的主张把爱情看得太过随便,也有其应该商榷之处。 《张飞的眼睛和一封信》中,李敖说:“它(《张飞的眼睛》一文))最能代表我对爱情的基本理论。”女作家聂华苓看到后,写信给李敖,告诫他“理论是一回事,可不要伤害女孩子。” 结果,李敖多年后却说:“如今,十八年过去了,我仍不认为理论是一回事。”“我的思想起码要比别人远上50年,甚至100年。”也许,我们凡夫俗子也许永远也接受不了他的这些观点。然而即使提出这些观点的姿态,我想也应被称为卓绝的吧。

  《红玫瑰》《妈妈的梦幻》等篇章,都是写自己和亲人,流露着真情实感 。《红玫瑰》像一首散文诗,把眼前的玫瑰和记忆中的小女人糅合在一起,写他的思念,写他的梦幻。而《妈妈的梦幻》是说妈妈一心想做一家之长,很长时间没有实现。先是外祖母“大权独揽”,后又大权旁落爸爸之手,只好“继续照做孩子头”。最后,爸爸去世,李敖出自对妈妈的尊敬抛弃了“长兄如父”的陈旧传统,妈妈最终实现多年的梦幻。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并且风趣幽默,一波三折,很少见李敖这样的温馨柔情。因为就在《妈妈的梦幻》中,李敖对自己的母亲也带有些许善意的调侃和讽刺,被很多卫道士看不惯。从而见李敖的这篇文字,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对以往温情脉脉又律法森严的旧家庭制度的 一种解构,虽然这种解构,以嘻笑的面目出现。

  不可否认,李敖是以大量高质量的政论文傲睨台湾文坛的。但在《传统下的独白》这部处女作中,他关于政治性的文章数量并不是太多,态度也没有1980年代那么激进。可“初试新啼声”的政治文化评论,让我们也见识到了这位台湾第一狂人的很多端倪。《修改“医师法”与废止中医》以当时岛内情愿事件谈起,明确指出中医不科学,不应该借立法使其合理化,以免祸害现时、贻海后代。我们今天看来,李敖的这个观点就如同钱玄同鲁迅鼓吹废止汉字一样,很值得商榷。然而文中的许多普适性提法很有警策作用,比如:“不客气的说吧,这个‘国字’号的东西都是我们痛痛快快现代化的阻力,它们并挡不住西潮的东来”,还有如:“中国人的爱国方式 ,太偏重在政权的转移和集中,对政权以外的爱国方式很少有人感兴趣,这是知识分子的大失败!”“一个现代化社会的立法愿意,绝不能掺进大团圆的本位思想,尤其是没有传统法系来捣蛋的科学行政法规,更应该干干脆脆学学先进国家的榜样,万万不可让‘国’字号的名词来扯皮。”对那些以卫护“汉夷之大防”为名,行维持现状、霸占既得利益的所谓“爱国者”们,有当头一棒的效果。

  这本书写得最早的一篇文章《老年人和棒子》,对一些老先生站着茅坑不拉屎、年轻有为的学子得不到提拔重用的现象给予讽刺、挖苦。至今读来,让人激昂难以自持,深感痛快。《十三年和十三月》指出,“传统的伦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竟是态度颟顸的厚重、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莫管闲事、别露锋芒、别树敌、别离经叛道、要敬老......”读这些文字,耸立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改革家形象。他自己前进着,同时也用眼睛观察着四面八方,看到古老的传统被革除,他高兴;看到一些人背负着因袭的重担,他不满,他着急;看到一些人为非科学的东西争地位,千方百计让它合法化,他气愤。

  另类的表达与演说:浅析《独身者的独白》的语言特色

  《传统下的独白作》为李敖进军文坛比较重要的一本书, 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正因为其艺术成就,才使得此书魅力四射,畅销不衰,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年轻人。

  李敖本来认为:“嬉皮笑脸,不失为文章; 亦庄亦偕,也不失为巨著。”他的任意而为的作文态度,使其作品显得从容不迫,加之他从小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一出手便显现出了艺术上的成熟稳健。 李敖在《中华名著全集》的《序言》中提出:“以中国‘文章’的大家而论,中国人评判‘文章’,缺乏一种象样的标准。行家论‘唐宋八大家’,说韩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岩怪壑’、欧阳修文章‘如秋山平远’、苏缄文章‘如长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断岸千尺’、曾巩文章‘如波泽春涨’,……说的玄之又玄,除了我们知道水到处流,山一大堆外,实在摸不清文章好在哪里?好的标准是什么?”接着又说“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两个问题;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得好不好?”

  李敖这段话给了我们一根艺术上的准绳,并且身体力行。依《传统下的独白》为例,李敖要表达什么?他在本书中要表达的很多。表达得好不好?我们拭目以看。 李敖在本书《自序》中说“狂叛品的文章最大的特色是痛快和率真,有了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的文章大家或许认为这种观点有失文学的审美效果,但是纯真和毫无杂质的作品才应该是最上乘的文学。

  《独身者的独白》《张飞的眼睛》《一封神气的情书》等作品都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从古至今,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但像李敖表现得那样神气活现的绝无仅有。如:“做女人和炒菜一样,是一番鬼斧神工的大艺术,内自三围隆乳,外至一颦一笑,暗自眉目传情,明至花容月貌,皆非糊里糊涂的亚当子孙所能洞晓者。”比喻新奇,语调轻快。再如:“故约会时间虽到,我虽已经搽完胭脂抹完粉 ,可是还是让那男孩子再宿舍门口等上半小时再说。一来呢?可杀其威风、调其胃口;二来呢,可延长在寝室的炫耀时间;三来呢,那么准时干嘛?又 不是赶火车!”简单、幽默风趣的几句话把女人的心理展露无遗。而最能表现李敖语言风格的则是《中国小姐论》中的一段文字,“虽然他们一回宿舍就吵架,现在选美大会一举行,第一名只有一个,有你无我,既生瑜,何生亮;卿不垮,孤不安,个个娥眉障妒,争把双眉斗画长,这是男士们看来最开心的事情;另一个副作用是女人在这个时候才最听话,最不能吊男人的胃口 ,一一鱼贯展览,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人人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品评下规规矩矩地答话,诚惶诚恐地作态,平时那种骄横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男士们绝对不会在其他场合同时看到这么多的美女,也看不到这么多的谦虚。”语言简洁、尖刻、时出幽默、谐谑意味极浓。不仅把女人在选美中的想法说得清清楚楚,而且也能看出他语言上的功底有何其深厚,“既生瑜,何生亮,”“卿不垮,孤不安”,“争把双眉斗画长”,“蛾眉障妒”,“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历史典故,诗词语言,巧妙运用,浑然天成,看不出有丝毫的矫柔造作,是一位真正把古典文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语言大师。

  这几篇文章是与其精神相统一的,都是反抗传统、藐视传统,是“狂叛品”,性质是率真和痛快。李敖在《自序》的最后一段说“要‘直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腐习气,便是宇宙见一样绝好文字’。”李敖这些文字也具有这些特点。它们如跟朋友对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好恶分明,开门见山。例子俯拾即是,兹从略。

  1960年,大陆马戈修函致李敖的信:“人言足下国学渊博,信不巫也……大手笔固善写各体文章,无怪向日足下视此为小道也。苟有得于心,则其表达可以论述,可以史著,可以小说,皆无伤也。”马宏祥说的是李敖的另一种语言风格。例如,像写得跟散文诗一样的《红玫瑰》,“那是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子夜的寒露刚为它洗过柔细的枝条,嫩叶上的水珠对它似乎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娇小的蓓蕾紧紧蜷缩在一起,像是怯于开放,也怯于走向成熟和窈窕。”多美的文字,多深远的意境。这篇文章是我见到的最不像李敖风格的文章。文末附记中说,它显得“有一种阴暗苍茫的气氛”。这就从侧面反映了李敖擅长写各种文体。《妈妈的梦幻》《妈妈·弟弟·电影》这种亲情文字,李敖写起来也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马宏祥说:“......隽永可喜,亦颇有古诗人轻怨薄怒温柔敦厚……”,真是慧眼识人,评价中肯。 《长袍心理学》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一篇佳作。作者李敖是以穿长袍驰名的,文中就说“长袍成为我个人的商标,历史已久,不但传之于众口,而且行诸于笔墨。没有一个人敢说他没见过‘文学院那穿长袍’的,除非他是瞎子,可是瞎子也该听说过李某人,除非他愿意当聋子。”这篇文章里通篇这样的字句,语言纯熟,巧用比喻,活用成语和谐音字,极尽纵横捭阖之妙,读罢令人忍俊不禁!

  李敖学者型的文章是《修改‘医师法’和废止中医》《几条荒谬的法律》。这两篇文章资料详实,论证详细,是非常好的论说文。李敖一生著作等身,是大狂人,大才子,最突出的成就就在这方面。他本是历史系毕业,历史系毕业的学生都爱用历史的眼光和历史的严谨去为文或者处世,历史已在李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他终身受益。大陆研究李敖的第一人董大中感慨道:“李敖具有大师的素养和资质。读李敖的书深深感到,古今中外,政治历史,社会人事,三教九流,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哪里发生一个事件,他能马上举出不同年月、不同发生地点发生的许多同类事件,罗列排比,撰而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不是无稽之谈,更不无中生有。在台湾的胡适就非常佩服这一点,当年李敖为了写《胡适评传》,找出了胡适本人早就忘记的信件和谈话记录。胡适说到:“你比我胡适之还胡适之。”考证的文章,严谨很重要,历来的文学批评,从不嘻嘻哈哈,是纯粹的文学。但李敖不,由于性格,由于文学主张,他选择的仍然是“亦庄亦谐”。“文如其人”,这种观点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李敖在《十三年和十三月》表明:“我是本性嘻嘻哈哈的一个人,嘻嘻哈哈的性格使我不太能用板着面孔的方法去做人处世和写文章。”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风格。 李敖是性情中人,我还想说的是他文中的情绪语言。他的情绪语言是艺苑中的奇葩,是文学中的珍宝。“电视上看蒋经国讲话,活象看一部慢动作记录片。”大陆的青年作家余杰看完这句话,大发感慨,“能写出这样的语言,李敖稳拿汉语言头把交椅。”《传统下的独白》之所以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人,完全是里面情绪的喷发。李敖自己也说,使人产生力量的往往是情绪,写文章完全可以把情绪写进去,宣泄开来,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其实,做文的同时也在做人,生活中愤怒和兴奋时所爆发出来的力量远远高于平静状态下产生的力量。李敖的杂文很多,杂文是最适宜宣泄情感的文体。早年的鲁迅选择以杂文作为与敌人斗争的武器,是唯一的文艺斗争途径。李敖跟鲁迅是很相似的人物,都是独裁统治下的异才。“

  30年代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使鲁迅成了一位文化巨人;6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的独裁统治,使李敖这个天才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天下知。”(董大中语)鲁迅有自己的情绪抒发方式,李敖也有自己的情绪抒发方式。试看“一袭在身,随风飘展……不管女孩笑于前,不管恶犬吠于后,我行我素,吾爱吾袍.....”这种情绪是轻松的,带有谐谑的味道。轻松、谐谑的情绪在文章中非常多。例如“独自一人,孤零零的糟老头子,无老太婆可吵嘴,无小孙子可捶腿,还活那么久干嘛?”“真的走了,我气冲冲的走了,头也不回的走了,我发誓再也不找她。我走回来,躺在床上,哼呀哼的,翻来覆去只是她的幻影。三天过去了,我瘦了,我感到头昏脚软、四肢无力、腰酸背疼,于是我决定再找她一次,我要看看她是不是也瘦了。其实,那里的话,她才不会瘦呢,我不必再说我看到了什么。总之,那是个要命的镜头,我不能使它消灭,我只好闭上自己的眼睛。”似在游戏,又似在告诉你女孩不可信,让你的心随着他的情感起伏不定,眼睛不离书本,一口气读完他的文章,一同感受他的内心。什么是好文章,好文章的魅力就在此,让你永远在他的思想里跑马。“对那些老不成器老不晓事的老爷们,我不愿再说什么,对于那些老着脸皮老调重弹的老奸巨滑们,我也不愿再说什么……”这种情绪是咬牙切齿的愤怒,中间还搀杂着些许的无奈。面对前途,感到一片茫然,老家伙挡在面前,然而年轻人有一股冲劲和魄力 ,“平生志气高”,壮志难酬,怎能不无奈?情绪在所有想有一番作为的青年人中间产生了共鸣,收到了最好的艺术效果。这是情绪的力量!!!

  “毕业那天晚上我真的喝醉了,我不能不醉!醉眼是朦胧的、深沉的,我看到一张张熟悉的脸在我面前消失掉。毕业带给人们的是‘东飞伯劳西飞燕’,可是我呢?却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这是离愁别绪,是伤感的。综观李敖的作品,伤感的情绪很少,即使跟明星胡茵梦离婚,也离得潇潇洒洒;即使官司缠身,也打得痛痛快快。因此,看完他的作品,你会更珍视他的这种情绪。或许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一九六一年那个时期才有这样难能可贵的情感。“可是我们习惯了,我们都不再有怨言,我们是大丈夫,也是妈妈的孝顺儿子,男权至上不至上又有什么要紧----只要妈妈能实现她的梦幻。”李敖是孝子,这是亲情流露。父亲去世那年,他主张丧礼改革,受到千万人的唾骂,然而谁又知道他是最爱爸爸的人?李敖以自己的方式怀念亲人,比起“活着不孝,死了胡闹”的人要强出千百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传统下的独白》中也有其不足,就是显得有粗糙的地方。曾经有人开玩笑地评价李敖的文章“一狂二黄,并不怎么样!”这种人看到了表面的文字表达,并非毫无道理。但是一味地纠缠于这些细节,只说明了他鉴赏水平有问题,“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问题”。其实,“狂和黄”正如梁启超在20世纪初创立的“政论体”一样,梁启超因为文字不加细检,多用俗字俚语,而被很多自认为道统文法传人的不屑,骂他为‘野狐狸“。百年已过,历史早就证明了他们指责的可笑。李敖文风上的突破,是李敖文章最大价值所在。

  像一家优秀企业的广告,广告吸引人,企业更让人痴迷。如果广告很呆板,傻里傻气,惨不忍睹,还有谁会对这样的商品有好感?一篇文字只有让人想读,才能起到文字的作用。李敖正做到了这点。在这里,笔者没有排除李敖以独特的文笔招揽读者的意图。然而招揽的成功不正值得我们深思吗?大陆语文界长期教导学生写文章立意为先,可没有好的文字表述水平,再好的立意岂不也是白搭?

  因为李敖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和论文、说理文章的写作,太过考证和打破沙锅问到底,有些细节描写用了太多的篇幅。但是,“瑕不掩瑜”,“乌鸦的翅膀永远遮不住太阳的光辉。” 想表达的都以最好的方式表达,这是他所有文章共有的艺术特色。按照他的观点说,这是最好的文章。难怪他自豪地说:“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不管是胡说也好,不管是自诩也罢,读完他的文章,很多人会叹而观止,赞叹他的语言才华。

本文标题: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9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读后感摘抄《妓女与文人》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