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动物》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5-05 18:05: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部落动物》是一本由罗伊·F.鲍迈斯特(RoyF.Baumeist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39.8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部落动物》精选点评:●较为中肯,写明了男女差别,也各自分析利弊。承认差别

《部落动物》的读后感大全

  《部落动物》是一本由罗伊·F.鲍迈斯特 (Roy F.Baumeist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部落动物》精选点评:

  ●较为中肯,写明了男女差别,也各自分析利弊。承认差别和各自优势才能进步吧。总觉得男女互补,拼命整高下无意义。女权主义应有更理智的认知。女性在选择事业与家庭方面占有极少的主动权,文化对女性要求很高,而照顾孩子是人类天性,被束缚的女性难以选择挑战度更高的工作,也是因为责任所限。

  ●在女权主义兴盛的大背景下赞颂男人的书,极度政治不正确,哈哈。书的原名叫“男人难道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好心酸的书名,哈哈哈。书废话太多,就算本来观点再好也给毁了。

  ●多个“文化”视角也无妨

  ●英文书名概括一切,最终落脚点落在了为男人辩护

  ●本书认为两性的差异应从“动机”出发来理解,并由此引入进化心理学等,似乎规避了政治正确的正面炮火。就讨论两性的合作与竞争、共生与独立而言,还是有着比较成体系的论述。

  ●原本我看这本书是想了解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有趣差异,结果没想到从一开始的两性战争谈起,整本书竟然都在讲一个问题:(从各个方面)男性和女性到底谁更强?(捂脸)其实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男人和女人从来都不是敌人,男人的敌人只是其他男人,而已。男人与女人的心理不同,分工不同,意愿的选择当然也不一样,这里无关乎能力,而真的只是想与不想罢了。有趣的是,书中的后面部分,对男人无论是婚前婚后总是不停地喜欢女人,给出了十分充足的理由,越看越觉得有道理哈哈。真正令我深思的是最后一章,作者讨论一个生在如今美国的普通男婴,未来社会和国家能给予他什么?我看着熟睡的儿子,如果在这个国家一个普通男人即使努力一辈子也许也难以买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还要靠啃老来育儿,面对这样的一个未来和社会,他会怎么想?

  ●反女权主义的观点,认为男人创造的文化更创新更发展,一开始阐述极端女权主义的时候可读性还很强,越到后面越觉得男人很惨。男性的确有着辛苦的人生,但让他们放权,他们又百般不舍

  ●本书可做西方女权运动一侧面观,作者也歪打正着的很好解释了男权社会产生并取代母权社会的原因。

  ● 只从进化心理学这种类似机能主义的推理越来越让我不满,但总的来说本书还是有阅读价值的。

  ●前半部分还能看 后面就是翻来覆去碎碎念了

  《部落动物》读后感(一):男人啊,你的名字是多余

  (首发于 知识边界巡逻喵(zsbjmiao))

  3000万——最近一年,你肯定听说过这个被媒体大肆报道的数字。在内地,男人比女人多了3000万余人。

  无论你要感叹光棍危机来临还是农村地区重男轻女,有一本奇书你得看看,它可以帮你对“男人过剩”这个问题想深一层。尤其请男同学们站稳扶好,我怕你一不小心就悟出了人生真谛。

  这本书叫Is There Anything Good About Men?不知是翻译成“当男人有什么好的”还是“男人有个卵用”。但看这书名的格局和语气,跟在微博流行过的“活着,不就是等老公死吗”是类似的哲学讨论。这种严肃思考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

  《部落动物》读后感(二):男人、女人与文化的三角关系

  1、首先积极正面的评价本书的立意和出版,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身体剖析了两性的文化心理根源,诚然如封面的一句话书评一样,本就是一个极富争议可以迎来满多口水的话题,重在调查研究和发表引发的讨论。

  2、副标题是两性文化,实际上通读过后,更接近第七章的部分标题-男人、女人与文化。如作者开篇即试图强调的,既非男权主义,也非女权主义,而是“一些基本的偏好和行为模式使男人在社会领域更有优势”,虽然不是偏激的男权主义,但是后文借助“文化”这一系统,碎碎念了这一系统是如何压榨男人,同时如何优待女人。

  3、借助“文化系统”这一第三方的强大力量,夸大了本书的张力,同时也大大削弱了男女差异这一争议话题,写到这倒是需要赞同一下作者某些观点,人人生而平等确实极大推动力了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很少有人主动明确的为男性代言,我想这和书中多次反对“虚构的女权主义者”时的利索当然类似,男人因为原始的性需求和文化和自然的选择而创建了社会体系,这是自然而然之事,无需再据理力争。

  4、文中的文化系统更像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大多围绕文化在赚取财富和分配财富时的对男人的压榨而展开。不禁想起另一本畅销书“人类简史”里总结的,“资本主义”或许是当代人类文化中最受追捧的宗教。因此作为东方文化的后裔(当然也有可能是女性读者)读起来对这种价值文化的局限感受颇深。

  5、总结章节“还有什么?接下来是什么”以一个小男孩为主角预测了文化的作用效力。推测本身不多议,推测的逻辑倒是值得思考:现行教育体制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阴盛阳衰似乎是个全球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工作特别是传统的教育领域,而教育规范有针对女生特有的保护使之弱化男女之间的差异化教育,即像教育一个女孩一样教育男孩,但是社会文化又对“男子气概”保留固有甚至更高的预期,这似乎一组大循环的矛盾。

  6、社科文章不容易写,前面章节穿插了很多数据化的调查,更多的还是大量阅读,引用,很难量化的数据,主观性更强一些,可能还是我前面的理解,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全新的视角以及可引发的讨论和思考,这个意义上推荐阅读。

  《部落动物》读后感(三):在现在社会找到自己的价值

  文/徐谌辉

  作为一名女性,并不会对所谓的女权主义陌生。当然,作为一名女性,我更是会很了解女性,不论优势还是劣势。

  但是本书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那就是为什么这个社会不会去认真讨论一个问题:男性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诚然,这本书的作家是一个男性,他虽然尽可能的客观,当然也看得出其一部分言行是怕女权主义反抗而出现的小心翼翼,来论述男性的优劣势。

  本书在此基础上,用了无数案例,从各个角度,引用无数文献甚至还有他不了解的中国等等,试图去证明他的结论。最后可能看出,作者费了好大劲其实就是为了讲述男性到底有多么不容易,他们所获得的一切都是他们付出的更多。这让我不禁想起曾经知乎看见的一位男性在女性杀猪盘的文章下的一个评论。

  “杀猪盘基本都是女的,男的很难杀。因为长相家境一般的男人基本都是从小被打击到大,到30岁左右几乎不会对自己抱啥幻想了”

  正如书中所说,越多的男人追求伟大,文化就会越昌盛(从原则上说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女人,但大部分文化不这样适用女人)。美国社会令人瞩目的崛起,从13块破烂落后的农场殖民地到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和科技力量,要归功于它为名望和财富竞争提供的机会,从而吸引力数不清的杰出男人来贡献他们最好的东西。

  而作者还有个非常奇特的观点,他认为,古往今来这些最优秀的男性相比于那些悠闲地家伙,更能繁衍后代。所以伟大被定义为一种稀缺商品。但与此相对,大部分女人,不管是否是那些野心勃勃、努力工作、富有天赋的女人,基本上绝大部分曾经生活在这个地球的女人都可能会有后代生活下来。如果非要从数目上来看,长得漂亮的女人会有最多的后代,而不是对文化财富、知识贡献最大的女人。

  本书的讨论还建立在一个作者错误的认知基础上的,那就是他始终认为,这个社会里,顶层和底层男人居多,底层男人与女性相比的数量,基本上跟顶层男性高于女性的数量的比例相似。

  我对此其实并不认同。毕竟穷困地区男女出生率并没有大概率不同,而在这个社会上,逆袭这件事相对于男人来说,女性更为艰难,尤其是现代一夫一妻的婚姻建立以后。

  所以当作者说出最后这一段话的时候“所以一个男婴在一生中会听到很多说法,社会将告诉她,男人是傻瓜,男人不擅交际,男人因占有不公平的优势而作威作福,男人是危险的,有暴力倾向的,易冲动的生物,男人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女人。社会时时刻刻提醒着他,相比于其他人,特别是女人和小孩,他的命运和生活并没有那么重要。社会还会使他牢记,他需要去奋斗,去冒险,去成就一番事业,去生产,去供应,去保护。”

  我想的是,女人又何尝不是呢?

  其实我对男女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仇视,女人男人都各有优劣势,这个事实。这个社会是男性靠雄性激素打下来的,这也是事实。但是古今中外,只要观察就会发现,只要是到了某个朝代末期,基本上都是女性当政,然后就会被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推翻统治。这是一个和平社会重文轻武的必经之路,也说明了男女擅长与成功的方式本就不同。

  但是这书还是说了我觉得很多很值得思考的东西,比如一个男人如何面对和平社会,再比如一个女人如果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

  共勉之。。。。。

  《部落动物》读后感(四):与女人相比,男人才是弱势群体

  关于两性关系,曾经有过两性战争这个词,让人听了毛骨悚然。因为战争即意味着两性处于对立的地位,水火不容,硝烟弥漫,男女之间的较量就是一场零和博弈,总得是一方征服另一方,一方向另一方俯首称臣。

  不得不说,这种观点未免太极端,不利于两性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和睦相处。而客观的观点则是将两性看做伙伴关系,无所谓谁好谁不好,各自发挥所长,互补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并肩前行。

  两性关系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一直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观点,抬高女人或者恭维男人都不是明智之举。《部落动物》则给出了较为客观也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书的作者鲍迈斯特,主业是名牌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同时又是位多产的作家,写有20多本书,而且他兴趣广泛,研究课题涉及多个领域,且都有所建树。他对两性关系的观点有些激进,比如她认为男人创造了先进的文化,而女人则对此几乎没有贡献,又比如我们的文化一直在剥削男人,将男人当做可以牺牲掉的棋子等等。

  表面上看起来,他的书大部分内容都在说男人与女人相比具有何种优势,抬高男人,贬低女人,表现出十足的大男子主义倾向,但他的本意则是通过讲述男人的某些优势来说明,男人是如何具有这些优势的,又是如何被文化残酷利用的。他通篇都在讲的是作为男人所具有的劣势,与女人相比,男人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值得给予关怀和同情啊。

  近年来,女权主义风起云涌,在追求平等、挑战权威、获取自由上取得较大进步,但是随着女权主义的深入,女权主义内部也有了分歧。有些女权主义者因视野受限,对男人充满敌意,仅根据表象就认为男人不怀好意,联合起来打击女人,导致女人社会地位低于男人,因而对男人大加挞伐。这种观点因其强大的煽动性而很有市场。

  这样带有强烈不满情绪的观点自然不会难到鲍迈斯特教授,他的这本书贯穿始终的就有对此类观点的反驳。他会在叙述过程中,花费不少笔墨来反驳女权主义者的那些激进的观点,而且引经据典,有调查数据,有权威理论,还有认真而细致的分析,这些都把女权主义的观点反驳的完全站不住脚。

  书的精彩部分是解释男女社会地位不对等的现象以及男人如何被文化剥削而成为弱势群体的。

  1、男人并没有压迫女人,男人比女人社会地位高是有原因的

  不可否认,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生活中比如政府、公司、大型组织中,男人占据要职,鲜有女人的一席之地,而且男人的收入普遍高于女人。这就招致某些女权主义者的不满,她们把男人的社会地位高于女人,归结为是男人联合起来压迫女人,使得女人没有办法达到和男人一样高的社会地位。

  但这本书的观点则是,男人并没有压迫女人,他们和同性竞争都顾不过来,何来时间压迫女人。与男人相比,女人地位更低收入更少是因为男人更愿意为了高地位和高收入而冒风险和拼搏进取。

  在自然进化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就是繁衍。只有那些经受残酷的进化拥有最优秀基因的人才获得繁衍的机会,将自己的优秀基因传递下去。

  在繁衍这个问题上,男人和女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男人倾向于通过冒险和竞争获得传宗接代的机会,而女人则倾向于提高自己的吸引力,以期获得更好的配偶,为自己和孩子争取到较安全的环境和周到的照料。

  在物竞天择,适者繁衍的规则下,男人不一定能成为父亲,但是女人却都有机会成为母亲。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传宗接代的机会,男人只能铤而走险选择冒险和激烈竞争。

  那些不关心竞争,力量羸弱的男人早就被残酷的进化过程剔除,失去了繁衍的机会,那些奋力拼搏,保持强烈竞争性的男人才获得机会留下自己的后代。

  所以,男人倾向于通过超越其他人,在竞争中做出不平之举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以获得女人的爱与繁衍的机会。而女人则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吸引男人。

  如此一来,男人的行为就更适合在大型的组织中争得一席之地,靠着追求卓越力争上游的精神,创造出众多的先进文化,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在大型组织中的话语权和重要的地位。而女人则擅长经营一对一的亲密关系,她们也倾向于规避风险,所以她们对于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不如男人那样明显。所以,大型组织中,活跃的都是男人的身影,鲜有女人的出现。

  而收入也是如此,男人一般都会选择风险高的工作,同时也能获得较高的报酬。而女人则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工作,工作时间也相对规律,方便照料家庭与孩子,她们对成功没有男人那样强烈的动机,所以也就保持了地位和收入都低于男人的状态了。

  2、两性之间,没有孰优孰劣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任时,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语出惊人。她认为女人之所以在理工领域落后于男性,可能是因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此言一出,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引发激烈论战,但是这场论战局势很明显地一边倒,批评的声音占了大多数。虽然萨默斯不得不公开道歉,并做了弥补,但仍不能平息众怒,最后引咎辞职。

  公众之所以对此反应过度,在于萨默斯触及到关于两性问题的重大争论。她认为男女在天生的能力上有差异,意即男人在理工领域比女人有优势,女人的智商不如男人。

  本来关于两性之间的谁更有能力,一直存在争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定论。她这种论调明显是抬高男人贬低女人,而这种观点向来是女人所极力反对的,更是女权主义者接力声讨的。她出言不慎,撞到了枪口上,被攻击也就不足为怪了。

  实话实说,她的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发现,男人和女人在智力测验的平均分上差异不大,基本可以忽略。也就是说,男人和女人智商相等,不存在男人智商高于女人的证据。

  实际情况是,男人的智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极端状态,虽然在智商超高的天才里男人占据很大部分,但不可忽视的还有那些处于智商低谷的智障人士中,男人明显多于女人。

  在智商和能力持平的情况下,值得关注的就是做事情的动机了。

  不得不说的是,在性别差异领域我们对能力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和支持,却没有对动机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数理和自然科学领域,我们一直在强调能力,而这恰恰是最大的问题。科学家需要很高的智商,而这一领域女科学家寥寥无几,但这并不代表女人的智商低能力差。

  女科学家少的原因在于受教育的过程里,由于女生对自然科学累的课程兴趣不大,所以选修此类课程的女生数目大大少于男生。这就导致男生在这个领域很是活跃,而女性较为罕见的现象。

  其实,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女生一旦喜欢上自然科学课程,她们的表现也不比男生差。

  男人和女人由于不同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模式,所热衷的领域很大程度上并无交集,所擅长的也是不同的技能,从这方面来说,男人和女人并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他们是互补合作的关系。

  对于媒体中宣传的,女人比男人在某些领域有更多优势的文章,我们看看就好,不值得当真。

  3、与女人相比,男人才是被剥削的人

  女权主义者们声讨最多的是男人在各个领域享受的优越待遇,但她们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雾里看花其实看的并不清楚。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盲目的愤怒和嫉妒。占据社会顶层的那些男人确实是有很多享受的机会,但这毕竟只是一少部分人,而且他们未必有时间去享受。更多的男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都是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命也不值钱,被认作是可以被牺牲掉的人。

  我们可能都被女权主义者带跑偏了,将眼睛盯在一个小角落里,看不到更广泛范围里的事实。其实男人才是被剥削的人,与女人所承受的那些辛苦相比,男人付出的更多,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从事高危工作的人,比如矿工、消防员、警察、军人等,他们的工作充满危险,事故频发,时刻有丢掉性命的可能,因为履行职责牺牲掉的男人不在少数,这些工种里可有女人的影子?女权主义者倡导男女平等,认为男人能做好的事情,女人的表现也差不了,提倡和男人竞争。那么她们为什么不选择和男人一样的工作?

  即使那些被女权主义者们声讨的被赋予更多价值的男人,在遇到危难时刻的时候,也没有优先权可以先于女人获救。大部分男人都知道,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在危急时刻或者绝境中,男人应该放弃自己求生的机会去挽救女人和孩子的生命,并且不能有怨言。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救生艇上载满了女人和孩子,而那些风度翩翩的绅士们则眼睁睁的看着她们离开。据说有个男人假扮成女人混进了救生艇,获救后被人发现,他遭到了排山倒海的谴责和巨大的舆论压力。于是他背井离乡隐姓埋名四处流浪,即使这样他的日子也过的极为艰难,整日惴惴不安,生怕身份暴露被人认出。那些谴责他的人看来,作为男人,在那个时刻如果他选择将求生的机会让出,还可以获得人们的敬佩,但是他的求生却是男人最不该做的事情,这是他的耻辱。

  人人生而平等,这只是理论上,事实是,男人的生命更加廉价,为了维持人类的繁衍,我们不能失去太多女人,但它可以牺牲至少一部分男人。他们的存在更像是人类社会漫不经心的作品,像是棋子,为了更高的人类利益可以被剥削,任人摆布,注定要为女人和孩子牺牲。

  整本书比较通俗,作者的行文用词准确而朴实,虽然引用不少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却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僵化与艰涩,阅读起来还是相当顺畅的。

  某种程度上,作者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的查阅资料和引经据典,耗费如此多的笔墨,但是作者很显然没有说服自己克服严谨的学术习惯,他一丝不苟的习惯随处可见,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平衡了学术的严谨于与畅销书的通俗的优秀作品。重要的是,男人才是弱势群体这一观点的创新性, 虽没有颠覆性的效果,但是给人的震慑力也是不小的。

  男人是压迫女人的坏人,此种观点在某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的极力鼓吹下就有了市场,甚嚣其上,给人造成女人是弱势群体的表象。但是男人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啊,书里给出的解释很有道理,一系列解释与证据都让人折服。看过这本书的人,内心一定会开始同情男人了。

  《部落动物》读后感(五):男人还有好东西吗?

  文/假装没傻

  2019年,CNN报道了一则消息,美国海军为了加强男女平等精神,决定取消福特级航母上的男厕小便池,不过从《海军时报》的调查看,官兵们对男女平等似乎并不感兴趣,反而是对减轻了扫厕所的负担感到开心。这则消息看起来像是个愚人节的玩笑,但它确实不是。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的女权主义者们就发起了一个取消小便池的运动,她们认为男厕的小便池是对女性的压迫,所以要求男女同样坐着小便,以体现男女平等。男人站着尿尿就是对女人的压迫吗?可以讨论,不过一般来说这种设计的初衷应该更多是出于效率的考虑,而不主要是为了压迫女性。

  在女权主义兴起的今天,许多新颖的两性观点不断出炉,这是好事,但其中也不免混杂着“取消小便池能促进男女平等”一类的论调,为了回应它们,社会心理学教授罗伊•鲍迈斯特(Roy F. Baumeister)写了一本小书:《部落动物——关于男人、女人和两性文化的心理学》。

  对罗伊教授来说,要回应已经普遍流行的女权观点,首要的难处是容易陷入政治不正确的窠臼,在罗伊写作之初就有好友劝他放弃,理由是“替男人说好话是犯忌的,甚至还会影响你的职业发展。”罗伊虽然不为所动,他还是用了一整个小节来解释自己的中立性。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难点是关于两性关系的争论一直很难达成共识,当然,有时候是比较容易的,比如取消小便池的荒谬性就显而易见,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那么容易得出结论,对这类问题,罗伊的办法是用实验和数据来说话,比如他在说明男女的性欲差异时就引用了一个实验:实验者把一些学生助理派到大学里,随机接近在他们看来有吸引力的异性,并对其发出性邀请,结果发现,超过3/4的男生都接受了女助理的性邀请,却没有一位女生接受男助理的邀请。那些女性研究员的吸引力很普通,她们选的男士都比较帅,但还是有3/4的男生答应了,而且另外1/4的男生回绝的都很委婉,比如“对不起,我有女朋友了”,或“今天没时间,明天行吗?”等等。

  这个实验很有趣,但并不足以得出男人比女人性欲更强的结论,因为女人可能会有更多安全或道德上的顾虑,但夫妻间应该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向罗伊教授寻求婚姻治疗的案例中,夫妻间在讨论性生活时,几乎没有哪对夫妻说丈夫比妻子想要更少的性生活,或是不愿意尝试不同方式的。而且丈夫们报告中的理想性生活次数比实际次数多出了50%,妻子们则对实际次数非常满意,这似乎能佐证男女的性欲差别,但由于样本太少,还是不够有说服力。

  为了彻底搞清楚谁的性欲更强,罗伊的团队对男女的性驱力作了一次调查,通过测量两性间性幻想的次数,实际性行为频率,性伴侣个数,手淫次数以及为性付出的代价等,来确定男女性欲强度的差异。经过几个月的的调查和统计,得出的结论是男人的性欲确实比女人强,男人性幻想更多,性伴侣更多,看的色情影像和杂志更多,愿意为***买单的也更多。最重要的是手淫次数,男人手淫的次数远远超过女人。性研究者认为手淫是最纯粹的性欲度量标准,因为它较少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女人很少手淫,只能解释为她们没有这种冲动。

  这是一个统计学上的结论,罗伊解释说,男女性欲差别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睾丸素,男人的睾丸素水平是女人的十倍,睾丸素水平越高,性欲越强,所以有些人会通过注射睾丸素来提高性欲。一般来说睾丸素水平高的人也更进取,更爱冒险,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男人的能力和竞争力比女人强吗?

  又是一个“危险”的问题,还好,罗伊教授认为除了性欲和体能,在其他能力上男人并不比女人更有优势。比如美国的男女智商平均数精确到小数点后10位都一样,这足够说明男人的智商并不比女人更强,但也存在另一些差别,在正态钟形曲线的智商分布图中,男人处于两端的数量更多,也就是说男人中的高智商与低智商人群都多于女人,而女人的智商则更多地处于中间段,这个差异很符合常识,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很多这样的现象,不只是智商,在性格、人品甚至社会阶层方面都是如此,比如美国的顶级富豪和街头流浪者中,男性都占了90%以上。

  一般人通常不会在乎流浪汉,他们只看到富豪都是男人,这可能间接造成了男女财富地位不平等的印象,实际的情况是,占据社会最顶层的几乎都是男人,多数男人和女人在中间,而最底层通常大部分也是男人。问题在于,为什么男人的两极化分布会高于女人?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必须考虑人类的遗传模式,遗传学专家杰森•怀尔德(Jason Wilder)的研究发现,在我们的祖先之中,男女的比例是1:2,在没有一夫一妻制度的时代,假设有两男两女,通常两个女人都会选择强者交配,从而导致弱者无后,换成百分比也就是人类祖先中67%是女人,33%是男人。不止人类如此,很多社会性的哺乳动物都存在这种现象,如在马群中只有头马享有交配权,其他公马无后,能够留下后代的马中90%以上都是母马。所以如果说中国人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这话也不夸张,成吉思汗在世时就有1000多个孩子,他的基因在今天很可能已经遍布世界。

  造成男人两极分布更明显的秘密可能就在于基因。我们知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种群的环境适应力,但女人一年只能生育一次,而男人却可以在一年中让很多女人受孕。面对极端变化的环境时,多样性的基因加上快速的基因扩张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改良整个种群的环境适应力,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懒人通常被看作loser基因的代表,但我们今天使用的所有家电都是懒人发明的,因为只有懒人才会为了偷懒而发明这些奇技淫巧,懒人们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了一个懒人社会,于是懒人的基因就越来越多了。

  这个例子多少有些扯淡,不过也引申出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男女在创造力方面有没有差别?根据《生物技术:1977年至1996年美国女性专利》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绝大多数专利都颁给了男人。在20年的累计数据中,94.3%的专利颁给了男性团体和个人,5.7%颁给了男女混合团体、女性团体和个人。这个性别比例过于悬殊,让人不免怀疑美国专利委员会是不是在有意打压女性发明家,但事实是申请专利和获得专利的性别比例基本一致。有人认为这是女人缺乏创造力的表现,但罗伊教授并不同意,因为男女间的智商并没有明显差别,如果有差别的话,那也只在于动机:大部分女人对发明创造没什么兴趣。

  典型的女权主义者也许会说性别差异都是表面的,如果对孩子一视同仁地培养,兴趣甚至行为模式都会趋同。罗伊的一个同事就是这种观点的践行者,她给五岁的女儿买玩具卡车,给两岁的儿子买芭比娃娃,以此培养他们更“广泛”的兴趣,但她很快就发现两个孩子把玩具互换了,孩子们凭直觉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让她很无奈。

  麻省理工的豪斯曼教授曾说:“无论在哪,你都会发现女人不像男人那样对电阻、化油器及夸克着迷和激动不已。绝大多数女人会觉得这些东西很无聊,这是女人在工程、物理乃至化学领域人数较少的真正原因。”这段话有些夸张,罗伊认为只要女人愿意,她们可以做的很好,她们只是不喜欢。大部分男人也不喜欢解方程这类事情,人群中只有一小群人喜欢,只不过这一小群人中男人占多数而已。如果罗伊的看法是对的,那女人的兴趣到底在哪呢?

  女人的兴趣在于人际关系上,这也许是一个答案,女人的情商比男人更高,而且她们好像也确实比男人更善于社交。是不是如此呢?曾有人做过一个经典实验,实验组招募了一群相互不熟悉的被试者,在他们之中制造一个需要求助的突发事件,看这些人是否会帮助陌生的求助者。实验发现这类情境中男人比女人更倾向于提供帮助。但如果求助者是自己的熟人,则男女差异很小甚至反转。这可能揭示了一个男女社交模式上的重大差别,那就是男人更擅长“大圈子”人际交往,而女人更擅长“小圈子”人际交往。

  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性别差异或源于大脑,女人大脑更适于产生移情感受(更关注并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而男人大脑更适于系统与逻辑关系。罗伊教授认为女人更强调关系,而关系正是经营小圈子的核心,这有利于团结。相较女人而言,男人更加直接和自我,有时甚至显得僵化,但这并不是一定就是社交力差的表现,因为在大圈子社交中,独特性是很重要的组织资源,而效率和公平才是首要的原则,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竞争。这可能是男女在社交模式上的一个重要差异。事实上社会正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大圈子,它的运作确实需要更直接而有效的原则。

  如果男女的这种社交模式差异在社会创始之初就存在,那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是男权社会了,因为社会这个大圈子是男人创建的,而女人在这个创建过程中缺席了,男人由此得到了比女人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不断加大这一地位差距,就一点不奇怪了。幸运的是,这种情况正在不断改善,女权主义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差距对女人并不公平,至少在美国,女人逐渐拥有了和男人同等的权利,比如选举权、财产权、教育权和工作的权利等等。虽然如此,两性间的地位差距并没有完全拉平,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政界与商界领袖还是男人,女权主义者多半认为这是男权社会压迫女性的体现,但我们确实很难想象顾客会因为一个公司的CEO是女人就拒绝他们的商品。问题到底出在哪呢?罗伊教授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动机。

  就像我们上面所说的,无论从基因还是社交模式的角度,女人都比较缺乏竞争动力,虽然她们在能力上并不男人差。畅销书作家南希(Nancy Friday)曾说她发现许多女人的梦想是和百万富翁结婚,而不是成为百万富翁。这当然只是一管之言。但在一所常春藤名校的调查中显示:当被问及毕业后的打算时,许多女生都说他们想在家带孩子或顶多干份兼职,这并不是个别现象。

  2001年一项针对哈佛商学院硕士生的调查显示1/3的的女硕士没有工作,另有1/3做兼职工作。哈佛商学院是美国的顶尖商学院,很难想象她们会找不到工作,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她们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围着高强度工作打转。不止哈佛商学院,2004年《时代》杂志做了一份全国调查,发现22%的女硕士在家带孩子,另33%也没有做全职工作。她们的共同点是,想要轻松的生活,想享受为人母的满足,并嫁给一个能供养她和孩子的男人。

  在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中有如此高比例的人决定在家带孩子,可能会有人说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但这作为个人选择,无可厚非,如果男人们有这样的选项,他们可能也会逃避社会竞争,可惜他们没有。一般来说,女人靠别人养不会有损女人的尊严,但一个靠别人养的男人则不被看成真正的男人。社会学家诺克(Steven Nock)认为定义一个男人是否有男子气概的核心就是:这个男人的生产是否多于消费,be a man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社会学家罗宾逊与戈德比的研究发现,在美国每周工作超过48小时的人中80%是男人,每年因工作死亡的人中93%是男人。这说明相较于女人,男人在事业上的付出更多,风险更高。罗伊教授开玩笑说:“泰坦尼克号上最富有男人的生还率(34%)还不如最穷的女人(46%),这个数字无法用男权制或性别压迫来解释。”

  罗伊教授的这本书虽然号称中立,但就像这本书的英文书名(Is there anything good about men?男人还有好东西吗?)所说的,多少有些为男人叫屈的意思,这样的态度难免招来女权主义者的批判,但读完这本书的人,应该会同意罗伊的这句话:男女之间的确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消灭。

本文标题: 《部落动物》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2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美国的“剩女”问题寂寥星空|多比——那个自由的小精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