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杀研究》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05 08:34: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农民自杀研究》是一本由刘燕舞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农民自杀研究》精选点评:●作者的理论野心与水平还是不相称,唯物主义辩证法真是害人不浅,精明且鸡贼地放空屁,浪费了可贵的人

《农民自杀研究》读后感摘抄

  《农民自杀研究》是一本由刘燕舞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农民自杀研究》精选点评:

  ●作者的理论野心与水平还是不相称,唯物主义辩证法真是害人不浅,精明且鸡贼地放空屁,浪费了可贵的人文关怀和田野调查。

  ●不知道为什么农村女人特别喜欢喝农药,妯娌之间吵架,嫂嫂 一怒之下喝了农药,弟媳也不甘示弱的喝农药,婆婆一看这日子怎么过,也喝农药了……现在不让用百草枯,救了多少农村人。

  ●恕我愚钝

  ●明明是本人类自杀研究,故意把价值放小,主题聚焦,也只有学者干的出来。 看了1/5,好读有用。留个念想以后参考。

  ●话题很好,例子太少,不具代表性。充斥着压抑。

  ●非常不错的社会学著作。之前不知道且很唏嘘的是,经济水平和物质基础条件更好的分散型社会/原子化社会中,女性的自杀率下降了,但失能老人的自杀却如此普遍且寻常(寻常到周围人都不以为怪的地步),潜在的自杀者得到的非制度性干预也几乎没有,真的需要加快探索怎么在不加重个体家庭负担的前提下建构相应的体系,来保障患病老人和失能老人在不依赖子女时的生存状况啊。

  ●社会学论著,等我用得到的时候再仔细研究吧。 怎么有一丝期待?

  ●辛苦。

  ●不要因为见得多了而麻木。

  ●书是绝对好书,无论是课题立足点,还是案例(更像是故事)都很精彩,唯一缺憾的是,各类理论阐释的不是很清楚。说白了,如果要让大众接受阅读,就要舍弃拮据聱牙的理论措辞,变换语言。通俗易懂,有时是制胜法宝。感慨作者,居然这么年轻,太难得了 ! 致敬。

  《农民自杀研究》读后感(一):全书浓缩下来的成果与结论

  比较粗略但可以涵盖全书探讨的主要问题

  1-中国农民自杀现象的类型和空间特征(理想状态下利己 利他 报复 绝望四种类型以及经验状态下细分了十二种类型;北方 南方 中部农村所对应的分裂型 团结型 分散型社会的重点自杀人群: 北方老中青三者结合 ,中部老年人的绝望性自杀,南方青年女性的报复型自杀)

  2-用社会互构论的理论框架研究并验证了农村自杀模式和自杀率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者二者互构的产物

  3- 从实践层面来看, 20c90s中后期以来农村妇女自杀已退潮,老年人自杀日趋严重并有加剧趋势(2019年左右的结论)

  4- 延伸第二点,中国农村的自杀现象具有巨大的时空差异,农民自杀的时空差异即农民自杀现象的类型化和空间化是社会互构的产物。社会互构的过程表现在宏观层面上是国家与社会互构化 市场与社会互构化 ,表现在微观上是具体社会乃至区域内部的行动与结构的互构化,这些互构主体的互构化是形塑农民自杀现象空间化的内在机制

  《农民自杀研究》读后感(二):短评字数放不下

  典型的规范学术写作,书的前面对于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论的讨论也很深入,对于后面作者呈现的访谈及讨论作了很好的解释。 回到自杀现象上来,各地乡村的自杀大体呈现出在年龄、性别、年代上差异性状态,作者在涂尔干对经典自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自杀类型。而且这里提到的韦伯 Idealen Typen 显然是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的(因为这个概念在社会学研究里乱用的实在太多)。 再结合了中国乡村研究中心的关于中国乡村地理文化区域划分的框架,对以往不加整理的田野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和整理。显然,自杀者背后的行为动机是复杂的和难以挖掘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死人不会开口说话”),作者从宏观层面的国家退场、中层的农村组织变迁以及日常的人际互动、性别秩序、生存资料等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论述。更进一层到「社会学如何影响社会」上,刘燕舞老师的研究及相关提案影响到了国家的农村低保政策方面的调整,老师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上讲到这节内容的那个晚上,那间教室里里聆听的几十个年轻学子,心里一定跟我一样泛起了涟漪。最后致谢部分吃到的瓜,老师的女儿居然叫莺歌,实在太可爱了!

  《农民自杀研究》读后感(三):扎实的社会学博士论文

  这本书在2019年得了好几个奖,国内不少社会学家大力推荐,理由颇为充分。

  作者的实地研究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收集了大量案例,这是国内现有的自杀研究甚至大多数社会学经验研究都做不到的。这一点体现了华中派研究传统的价值,在这样一个研究传统的脉络下,才有可能逐渐涌现出优秀、扎实的作品。书中的一些自杀案例令人错愕,大开眼界。

  作者对于文献的梳理、对于理论的解析相当有力度,西方思想对待自杀的态度是“权利”与“罪罚”的二元对立,中国思想则更加关注自杀的“应该”与“不应该”,这一洞见相当有启发性。

  个人意见上讲,本书也有一些缺点:行文较为干瘪,不够引人入胜;对自杀的类型划分过于琐碎,有些分类脱离了理论框架,成为没有什么必要的纯经验分类;团结、分裂、分散三种社会的空间划分略显牵强;血缘联结度和规则维控度两个分类范畴不当,二者自始至终是共变的,因而在分析的意义上就是重复的,应当合并为一个概念;社会互构论与其他理论的关系处理不当,全书的基础理论和对话对象都不太明了;最后,经验材料和分析并未凸显出社会互构论的“互构”性质,作者所描述的一些“互构”现象大多只能称为“结构的再生产”,许多自杀个体就是给定结构下的忠实的角色扮演者而已。

  《农民自杀研究》读后感(四):沉重的趋势

  自杀是很沉重的话题,这本书很系统地讨论了我国农村的这一话题。相比偶尔见诸新闻的零散自杀报道,本书的意义在于其理论的系统性、案例的翔实性、地域的典型性。一个对乡村、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有兴趣的人,相信看完这本书会有所收获。

  全书的结构很清晰,很明显的学术作品风格。长达77页的导论,个人觉得是全书最重头的部分。导论中,作者梳理西方的流行自杀理论框架,指出历史和现实使得中国的“自杀”问题有其差异性,不能严格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接着,从中国文化的渊源出发,论述了儒释道对“自杀”的态度,即“中国特色”在何处。作者还综述了国内当代学者的理论框架。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自杀可以分为“利己”“利他”“报复”“绝望”几类,它们按地域(空间)呈现的团结、分裂、分散三种社会形态体现出不同的统计特征,自杀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构化”可以解释其内在机理。

  作者对我国农村做出的“团结”“分裂”“分散”分类很清晰。传统宗族势力在农村的消退程度不同,导致自杀出现非常不同的特征。这个解释,我只能说服,我非常认同。宗族势力强、传统保存得好的地方(“团结型”),老人死的少,青年妇女死的多,因为封建礼法偏袒老人、压迫妇女。宗族势力消解但是尚有残余的地方(“分裂型”),各个阶层都有自杀,对日子的"奔头"造成的生活压力使得很多中年人自尽。作者的个人感情在分裂型社会的案例分析中有相对多的流露。

  最触目惊心的,当属“分散型”社会的自杀状况。虽然是一本学术作品,作者也非常不客气地直斥以江汉平原为代表农村地方是孝道水平的“洼地”。我是荆州人,作为江汉平原长大的人,亦实在不能驳斥这一说法。分散型社会,宗族和传统势力几乎当然无存,又没有新的国家权力接管,使得对弱势老人的歧视到了明目张胆、令人心寒的地步。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耳闻目睹的身边老人自杀至少在四例。老人老去,对子女而言失去经济价值,于是便被视为累赘,舆论亦认为他们应该死去。这种黑色现状,怎让人不心寒呢?

  看完全书,心头一直有挥之不去的压抑感。作者的研究很扎实,论述很全面,我唯一觉得有点缺憾的,是作者提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农民自杀的影响,并未展开论述。事实上,市场经济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进程,毋庸置疑是影响农民自杀率的极重要因素。记得读过一篇英文报道,将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女性自杀率的急剧下降归因于大城市给了她们经济自由。如果作者能将农村-城市-现代化这几者综合起来,就更好了。

  作者最后在文末疾呼,要正视我国严峻的老人自杀问题,因为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10年20年以内),这种自杀只会越来越严重。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更长远的价值所在:一个社会问题在真正到来前,我们当中必须有人先看到它,然后大声喊出来。

  《农民自杀研究》读后感(五):不同区域的自杀形态

  研究数据分析太详细,信息量太大,看完真的太需要耐心,快速看过数据分析,血淋淋的真实案例让人更能读下去,也更能明了说明问题。

  主要是1980年-2009年的死亡调查数据,农村自杀大多数是喝农药。南方宗族式团结型社会,北方四五代聚集分裂型社会,中部原子式分散型社会。

  南方宗族式社会是父权制,崇拜祖先尊重长辈,年轻女性自杀数量较多,对于报复性的“打人命”描述印象深刻,娘家人如果势力范围大,对于女儿的死会去夫家兴师问罪,打砸家里东西,棺材放堂屋,要求夫家人披麻戴孝,垫棺材底,处理不好会升级为村落与错落的群体性对峙。对于不孝子,同样会出现宗族对其进行的惩罚,指责殴打,被孤立,要求垫棺材底,垫棺材底基本上是一命抵一命的说法,即使80年代之后没有真正的垫棺材底,但更早是应该存在的。总体来说年轻人自杀率在下降,老年人自杀率有上升。南方主要是福建 广东 广西 赣南等。

  原来北方重男轻女思想是最严重的,中年男子因为没有儿子活着没有奔头而自杀,陈英也因为不得已被招的上门女婿家庭暴力而自杀,村民聊起来根源也是因为陈英父亲没有儿子才如此下场,这些人都是命,是应该的。还有提到自杀未遂的童老的忍字歌,为了孩子也能过下去了。提到冀村的坟圈子,父母的坟墓只能亲生儿子顶脚,如果没有亲生儿子,下面就会断下来,外招的上门女婿都不行,需要旁边另起地方。作为典型北方分裂型社会的一员,对于自己的家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更感同身受,从小家里只能男丁才能去上祖坟,家里叔叔姑姑们结婚也都是男孩子才能去接送新娘子,小时候总哭着问妈妈,为什么我就不能去。即使懂得这些,知道不能责怪父母,但是那些创伤还是伴随着很多年,与父母的关系也一直生疏。分裂型社会自杀情况较均匀,中年男子稍高,老年人自杀率有上升。

  分散型社会主要是江汉中部平原,老年自杀率非常高,而且当地人看作很正常自然的现象,认为人老了不中用了,如果生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提前喝药死掉是顺道的事情,而且还算是比较体面的方式,儿子儿媳并不尽心养老,即使有多个儿子,也会精打细算地轮着,于矛盾中也有自杀现象,也有不愿意自杀的,结果就是很凄惨的被活活饿死,当然这只是极端的例子,书中讲到的主要原因是现代的经济化,老人作为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弱势群体,血缘关系又在不断弱化的情况下不被尊重,而且分子式的单家庭,没有人干预,总体来说,经济上的理性计算占有一定的原因。

  团结型社会和分裂型社会都在向分散型社会转化,老人自杀率不断在提高,年轻人自杀率在下降,特别是年轻女性,同宣扬的女性解放及传统父权体制在逐渐被稀释弱化有着较大的关系。八九十年代女性主要依靠男性养家糊口,离婚后又被社会认可,走投无路下才自杀,现代社会离婚率大幅提高,离婚后女性也可以独立生活。作者最后也提及了解决以后老年人自杀率提高的方法,由国家来扶持,比如建立养老制度雇佣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养老保险等,以前人讲究养儿防老,在传统孝道观念弱化的情况下,老年人越来越弱势,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城市的老年人如果有积蓄便可安然养老,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晚婚晚育甚至生育率下降,日本人为养老做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却还有着大大的差距。

  前两年朋友有聊到过,如果老了生活不能自理了,肯定不拖累儿女,一定会选择自杀,当时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应和到,我也是,我也是。大概大家想法都一样,即使老了也希望有尊严的活着,如果不能,那就有尊严的自杀。

本文标题: 《农民自杀研究》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1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谈钱不伤感情》读后感精选《木麻黄树》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