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No Harm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5-05 08:31: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DoNoHarm》是一本由HenryMarsh著作,Phoenix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8.9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DoNoHarm》精选点评:●相当坦诚了●首先,不要伤害。●Henry

Do No Harm经典读后感有感

  《Do No Harm》是一本由Henry Marsh著作,Phoenix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8.9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o No Harm》精选点评:

  ●相当坦诚了

  ●首先,不要伤害。

  ●Henry Marsh. Very true to reality.

  ●【2019读书计划•壹肆零】Sincerely

  ●讲述疾病与死亡的书是那么迷人,让我重拾了当初看LGBT类作品的那种激情。可惜平权再看早已没有处理生死那样让人颤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记录母亲癌症弥留的那几天,搬回自己的家,躺在床上。他每早来看她,她便说:“活着呢”也说她很幸福。她的儿女陪在身边,好友在餐桌前聚,说着她的平生……直到最后一刻,她都未失智。作者,作为握了半生手术刀的医生,羡慕起这种的死亡。 我也羡慕。

  ●很少看纪实类的东西。医生其实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也会讨厌不争气的同事。看这位神外医生的书,面对这些真实的世界,却意外地感到很平和。

  ●看到一个医术超群但也时时抱怨management和各种policy的可爱医生。神外,每个手术过后都不确定是不是百分百成功,patients can be dead or alive but left paralyzed and damaged. 医生写的书都蛮好看的!

  ●有过失,有成就。有悲伤,有惊喜。谈自己和亲人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感受,也谈医疗体系和技术带来的问题。感觉得到作者是一个有血肉的医生,对自己的医术有合乎情理的自信与保留。

  ●作者很实在,神外医生不容易啊

  ●在道客巴巴上看完了。 比起心脏外科,神经外科好像少了一些dramatic,但是医生面对绝症病人的感受还是相似的。 医生这个职业真的需要十分强大的内心。

  《Do No Harm》读后感(一):我也羡慕

  讲述疾病与死亡的书是那么迷人,让我重拾了当初看LGBT类作品的那种激情。可惜平权再看早已没有处理生死那样让人颤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记录母亲癌症弥留的那几天,搬回自己的家,躺在床上。他每早来看她,她便说:“活着呢”也说她很幸福。她的儿女陪在身边,好友在餐桌前聚,说着她的平生……直到最后一刻,她都未失智。作者,作为握了半生手术刀的医生,羡慕起这种的死亡。

  我也羡慕。

  《Do No Harm》读后感(二):extraordinary book by an extraordinary man

  该书是英国著名的neurosurgeon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的自传, 所以语句非常平实精炼毫不文艺 (跟那些文科的人写的书根本就是两个世界), 但是透露出很多我这样的旁观者觉得有意思的信息, 包括作者数十年来的职业生涯如何改变了他自己的内心.

  对于作者而言, 手术自身并不困难, 困难的是做决定, 和术前术后怎么跟患者及其家属交流的问题. 有好多案例都是做了手术也没用, 活不了多久, 但是有些患者家属还会坚持要做手术, 期望有奇迹. 然而事实上miracle never happens. 很多医生都不敢告诉病人真实情况, 给了病人假hope, 这个在作者看来是非常不对的.

  很难得地, 作者承认了自己数个失误, 包括作者让一个实习生去做一个脊柱手术结果实习生把脊髓弄断了造成患者终身瘫痪, 和另一次作者自己误诊患者耽误了治疗导致患者死亡. 在美国的commercial healthcare system下, 医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在英国NHS系统下, 医生也不用自己直接跟患者投诉或者法律诉讼打交道, 一切由NHS的专门部门来处理. 作者提及了一次法律讼诉, 最后NHS赔偿患者家属数十万pounds了结.

  毕竟医生不是神也会犯错, 而且自己手艺精进就是建立在犯错的基础上的. 所以书名叫做Do No Harm, 与现实是个很大的反差. 作者提到说很多时候患者视他们如救星或神, 但是患者绝大多数根本意识不到手术有多危险, 简直是在地狱周围而不是在天堂附近. 联想到中国的医患关系, 真的不应该再宣传什么救死扶伤白衣天使之类的话, 应该让患者先正确认识医生以及自己和医生的关系, 所以应该好好宣传医生也会犯错, 你碰上了是你运气不好 -- 反正非commercial healthcare system下病人又不是消费者. 还有一点, 患者在大病面前忧心忡忡或是情绪崩溃 -- 作者也几次提及 -- 又能听进去多少医生分析病情的内容. 所以这样看来, 病人还是要平时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水平才能在生病的时候更rational. 更进一步说, 所有患者其实都应该读这本书, 以端正自己看病的态度.

  作者吐槽了好多NHS bureaucracy, 对patient care毫无帮助, 反而添乱. Confidentiality下的各种directive极大地妨碍了信息交流, 想拿患者资料来诊断拿不到; 信息化后为了患者confidentiality设置了各种密码, 密码一个月换一次, 根本记不住, 有一次为了看患者的CT image跑上跑下耽搁了好久; 旧的系统反而好, 只要secretary训练有术, 一切都能run smoothly, 而现在的计算机系统就很不稳定. 感觉NHS的系统确实不行, 最近还刚被ransomware入侵了. 不知道是不是outsource给什么印度人负责的IT. 现在回中国看病也经常遇到他们系统不灵的情况. 不过医生毕竟还是高收入, 作者自己看病都是去私立医院看的.

  作者比较了30年前的和现在的医疗服务. 现在虽然技术先进, 但是先进的技术不能解决所有cases, 有些时候还是要靠老办法. 但是现在还用这种办法的case很少了, 学生得不到充分训练, 所以在真正需要这种办法的occasion就傻了. 还有现在的新医生不愿加班, 不像30年前大家都是加班的; 后果就是看的病人少, 经验少, 下一代医生都是白痴. 这样下去对社会一点好处都没有. 这个情况真是说中了我最害怕的场景. 中国医生在经验方面比其他国家医生确实有经验的多, 不过中国有另一个问题, 因为医生工资太低, 聪明人都不去读医了, 感觉也会导致医生水平降低, 以后医生估计就真的只会造本宣科, as useless as those GPs.

  要成为一个好的neurosurgeon, 要prioritise work over family. 作者还是学生想要读neurosurgery的时候就被老师问”What does your wife think?” 后来那个老师离婚了, 作者当了neurosurgeon一段时间后离婚了. 他还有同学因为对其他很多事物有兴趣, 会被distracted, 所以后来quitted neurosurgery. 不过感觉任何职业想真要做得好都有这个问题. Paul Halmos也说过, “To be a mathematician you must love mathematics more than family, religion, money, comfort, pleasure, glory. … A spouse unsympathetic to mathematics demands equal time, a guilty parental conscience causes you to play catch with your boy Saturday afternoon instead of beating your head against the brick wall of that elusive problem.” 不过对于mathematician首先要“have to be born right.”

  该书还有几处提及了作者去乌克兰访问的经历. 社会主义国家的事情读起来总是那么有趣. Neurosurgery在苏联得不到重视, 因为苏联觉得需要neurosurgery的人没用了. 乌克兰刚独立的时候技术落后, 没有设备没有药. 后来作者接了一个年轻医生去London跟他学习, 那个年轻医生回到乌克兰后发现受所有其他人排挤, 找不到人罩, 于是混得很惨.

  这本书写得很好, 有空了想再读一遍. 此外之前作者去乌克兰访问的事情被BBC拍成了纪录片, 觉得值得找来看看.

  最后感想: 还是健康重要. 健康的人不能理解病人的痛苦, 跟他们解释也是白解释.

  《Do No Harm》读后感(三):外科医生心底的墓地

  看了一年书,要选出个 TOP 1,通常困难很大。然而,当我读完这本DO NO HARM,心下立刻有了决定,这就是我的年度最佳。

  马医生的书与黑医生的书是一起买的,前后脚看的。同为脑外科名医,美国黑医生的自传由写手执笔,风格中正明朗,类似新闻人物报道;而英国马医生是亲自抒写,笔调沉郁,叙事细密,文字理性兼具感性,让读者简直可以触摸到他的思绪万千。

  为什么成为我的年度最佳?很简单,马医生最最打动人的是他的candor,坦诚,太坦诚了。西方医生爱写书,我大概已经看过10本以上的医生手记,大夫们津津乐道的总是一个又一个高难度的成功案例,绝少有像马医生这样大量记述自己的失败手术的,更少有像马医生这样直面承担自己那一部分责任的。我并不批评那些医生对失败或错误避而不提,我想那是人性正常反应。法国名医勒里什说,每个外科医生心里都有一块墓地。我想绝大多数医生们都没有勇气带读者进去看看。我深深敬重马医生的坦诚,我从未读过如此理性而诚恳的反省、反思和剖白——他自我检讨,但不自我贬低;他自我批评,但不自我定罪。马医生还真实描述了自己的个性和心理活动,比如急躁、易怒和自负,比如看不惯平庸与低能,比如受不了混乱与低效,比如与医院同事相处不易,比如对某些病人或家属不耐烦,他的坦白不过火、不矫饰,读来可信,动人心弦。

  第20章给我印象最为深刻。马医生追述了一次本不应该失败的手术。当时他3、40岁,年富力强、声名渐起。病人是一位50多岁的学校教师,他的颅底缓慢生长着一颗良性肿瘤,尺寸太大,挤压颅内空间。听了当时一位前辈的恭维话,马医生踌躇满志地开始了手术,手术室里环绕着乐声——边手术边听音乐是马医生的习惯,他享受在古典音乐、非洲民乐、摇滚歌声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顺利摘除了大部分的肿瘤后,马医生本可就此收手,因为肿瘤本身良性,手术的首要目的是让出颅内空间。但他想到各大学术会议上那些名医展示的术后扫描照片从来都是干干净净、不留残余的,于是,虚荣与傲慢驱使他继续切割下去。然而,悲剧忽然降临,颅底结构复杂,马医生不慎扯破了颅底动脉的一条纤细支管,出血事小,但脑干因此受到致命损害。术后,病人昏迷不醒,从此成了植物人,住在疗养院了却残生。在这以后,马医生多年没有勇气做同类手术,而且他手术时再不听音乐了。马医生一字一句地写来,语调平实,行文简练,但读得出他颤抖的心痛和深切的自责。

  又如第17章,也是一起医疗疏失的记录。年青女病人术后感染,马医生接到电话后,判断是普通炎症,没有亲自检查,结果导致积脓,不得不二次手术,病人存活但全身瘫痪。马医生没有辩白,承认疏失,医院赔偿6百万结案,但他内心的墓地里又树起一块追悔莫及的石碑。此外,书中还记述了其他各种客观困难造成的事故或失败。

  马医生为什么能如此坦诚?我想,一是个性使然,二是强者的底气。

Every surgeon carries within himself a small cemetery, where from time to time he goes to pray – a place of bitterness and regret, where he must look for an explanation for his failures. ——René Leriche, La philosophie de la chirurgie, 1951(法国名医勒里什著《外科的哲学》)

  马医生从医,起因颇具戏剧色彩。他出身文科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家族里鲜少有人从事理工农医。他进入牛津读的也是政治经济专业,没有学过太多自然科学。然而,大学时单恋无望,痛苦绝望之下,他退学出走,到英格兰北部矿区医院做勤杂工。半年后,他回到牛津,读完本科,立志从医,被当年伦敦唯一一所招收非理科背景学生的医学院录取。——强大的文科背景解释了马医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字功夫缘何而来。

  全书 25章,内容丰富多元,纷繁却不杂乱,马医生记录手术日常和医院日常,马医生追忆从医生涯,马医生描述“当医生变成病人”的时刻:自己视网膜手术、自己摔倒骨折、母亲临终和新生儿子的手术,马医生实地考察乌克兰医院,马医生探讨若干医疗相关议题。作者最有趣的创意是,每个章节标题都采用了一个拉丁语医学名词(第4、10、20章除外),譬如:第一章:Pineocytoma(松果全瘤);第二章:Aneurysm(动脉瘤);第三章:Haemangioblastoma(血管母细胞瘤)……看起来高深莫测,但又令人兴味盎然,并且从形式上将全书有机组合起来。

  以下三则议题最为我所关注。

如何面对死亡?

  马医生为85岁高龄的老太太做手术,为车祸严重损伤的病人做手术,为脑癌多次发作、多次手术、但病人与家属永不放弃的病人做手术……每当遇到这些状况,他都要发问:医疗干预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如果手术只是保命但结果是植物人、如果术后生活不能自理、如果手术风险巨大、痛苦巨大,那么手术是否值得?马医生或明或暗反复提出的是这样一个议题:What makes a good death?

  马医生记述了母亲临终的过程,大家都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母亲平静与儿女告别,没有疼痛地呼出最后一口气。马医生认为,至少母亲拥有了a good death 。

But death is not always a bad outcome, you know, and a quick death can be better than a slow one.

乌克兰医疗援助

  马医生1992年应邀前往基辅,而后多次参加或组织了对乌克兰的医疗援助。从马医生这位发达国家资深名医的眼中,我们一起看到了基辅医院的硬件设施破败落后、医务人员闭目塞听和医疗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英国医院的管理系统

  在马医生笔下,老牌强国英格兰的医疗体系低效得令人忧虑,官僚作风、形式主义、政治正确、医务人力不足、电脑资料库时时崩溃,等等。一声叹息。

本文标题: Do No Harm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0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心靠互换,尊严靠自赚《成就 : 优秀管理者成就自己,卓越管理者成就他人》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