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04 19:17: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朝花夕拾》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朝花夕拾》精选点评:●直到毕业了才真正读懂鲁迅,喜欢鲁迅,都是教科书害的●对我来说也是朝花夕拾●大家就是大家!●虽然已经很接

朝花夕拾读后感锦集

  《朝花夕拾》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花夕拾》精选点评:

  ●直到毕业了才真正读懂鲁迅,喜欢鲁迅,都是教科书害的

  ●对我来说也是朝花夕拾

  ●大家就是大家!

  ●虽然已经很接近白话文,但还是要认真的去读每个字,还要回头再看第二遍,想想高中文言文的意思,才算啃下来。 并没有很多语言的去描述他对那些人那些事的情感,你却能在文字中分明是听到了一些他的后悔

  ●还是要赞美一下这个版本的装帧;读来感悟最深的还是课本里的几篇,山海经/百草园/藤野/刘和珍/故乡/社戏,背过的几个自然段虽然都忘了但看到这句对下一句总是有些若隐若现的影子;有时觉得中学学鲁迅那些看似苛责的分析如今也是有意义的,一是这些标准的分析们大都不离谱,二是现在看到这些文章闭上眼还是会想起中学摇头晃脑背课文的自己;研究生的日子从《故事新编》开始,以《朝花夕拾》结束,倒是还蛮有意思

  ●装帧挺好看 在朋友那看到了就买了

  ●这人本来是很有趣的,虽在乱世还是少不了幽默

  ●二刷,感叹于鲁迅的博学,从细腰蜂就可以联想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厉害。

  ●朝花夕拾。

  ●书的手感特别好 有一种淡淡的纸香

  《朝花夕拾》读后感(一):拙拙拙思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对于迅先生,印象仍然停留在读书时候语文课本上那些必须全文背诵的课文以及语文考卷上永远孜孜不倦的分析题目,那时候觉得这个迅先生真是祸害啊,给我们挖下这许多许多的坑。当然,那时候迅先生的文是断然没有理解的,纯粹只是为了考试,在老师的指导下大概知道,哦这里这句话表示迅先生传达了什么样的批判精神之类之类的。再后来,大概明白迅先生的笔是我民族最犀利的刀,但并没有燃起要重读的兴趣。

  而买起这本书,直接原因是在咖啡店看到了这样装帧的这本书,随便翻了两页发现里面的文章原来还是挺有趣的,封面又干净简洁,一下便戳中了我的心。

  朝花夕拾,原名所谓旧事重提,就是迅先生记录了那些古老的旧事。书中内容就好像是沙滩上的沙子一样,抓一把以为抓到了很多,然而留在手里的却很少,一脚踩下去以为很深,然而似乎并没有踩到多少。用白话说就是,读完之后感觉距离迅先生的精神世界隔了上百个光年。

  与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相比,朝花夕拾大概是最接近他的生活的一本。这书里有很多迅先生身边的人,阿长、阿金、衍太太、范爱农、父亲、给父亲看病的医生、藤野先生、和尚师傅,也有很多有趣但深刻的调调,因为胡须引发的论战,连生病了都要来一场“雅趣”,我一边感慨迅先生十有八九是一个话唠,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在迅先生的大脑里引发一场世纪大战,同时对于迅先生的文字又佩服的不得了,丝毫看不到中国文人骚客文字间散发出来的那种酸味,朴素又率真,对于他那些旁征博引,虽然有些时候看不懂,但也真心明白只有知识渊博才能思想深刻的道理了。

  第一次记录笔记,先写这么点吧(虽然不承认,但真正的原因大概是我并没有太看懂,捂脸)

  《朝花夕拾》读后感(二):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1926年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朝花夕拾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早上的花凋谢了,傍晚在拾起来看。”《朝花夕拾》这本书一共包括了10篇不同的分篇。其中前七篇,《狗·猫·鼠》至《琐记》讲述了鲁迅青少年时期在绍兴故居的一些故事,而其余的后三篇讲述了鲁迅曾经出去留学以及教书的一些经历。

  鲁迅当时处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包括《朝花夕拾》在内,他的许多作品都对社会有着批判性的口气。举一个小例子,在《藤野先生》这篇章节里,鲁迅就用了一种及其蔑视以及讽刺的口气来描述清国留学生的衣服有多么的显眼,却又是多么的丑陋。“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女孩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些带有贬义的形容词,配上最后转折式的结论,使其更加具有幽默感,却也同时体现出了鲁迅对当代衣饰的不满。通过大一点的角度来看,鲁迅常常会讽刺当时中国封建殖民式的社会。比如在《藤野先生》关于看电影的情景。鲁迅将中国人形容成低能儿,同时细致地描写了其他中国同学在看这种将中国人贬低的影片时冷漠的反应。通过讽刺的手法,鲁迅描绘了当时中国人因为外界以及外国因素而看不起自己国人的思想以及自己对其的偏见。

  同时,鲁迅也生动地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描述了自己在三味书屋刻苦学习的经历。表面上这个章节显得非常的有趣,描绘着自己儿时的那些独特的行为以及信奉的那些想法。比如当长妈妈描绘着她那稀奇古怪的故事以及它们独特的教训,这些都成为了鲁迅的回忆,成为了他志趣形成的重要步骤。比如当长妈妈讲述了美女蛇的故事时,在幼年的鲁迅看来,他觉得这件事使得他感觉做人很危险,也导致了他一直不敢往墙上看。这一定的突出了百草园的神秘感,却也同时标示出鲁迅现在对自己当时的看法。同时,此章节还突出了当时封建的教育思想。比如当鲁迅提出问题时,老师以生硬的口气拒绝回答了鲁迅的问题。这也表示了当时的教育制度束缚了儿童好学的天性。

  《朝花夕拾》读后感(三):什么仇什么怨

  谈及鲁迅,全中国人但凡知道这个名字的几乎都统一了口径。不承认也得承认他已然是个标志,而不像是个人了。一个不是人的人,结果往往会招到讨厌,要么骂,要么捧,总不能平实地看待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被“鲁迅”了的鲁迅突然变得不合时宜起来,即便在今天,不少读者尚认为鲁迅先生只是个金刚怒目的战斗者,严肃紧张有余而活泼和蔼不足,他的文章也像匕首、像投枪,充满“战斗的气氛”。这种看法并没有错,却不全面。

  其实,鲁迅在生活中是个极有趣味的人,从他的散文当中,其实很容易看到这一点,有意识地再读《朝花夕拾》,了无“革命”地从零开始,才知道鲁迅是的的确确被冤了一场,我们需要从新去结识那位许广平所讲的“十足的鲁迅”。

  大概有人很少看到鲁迅这样的文字,它们不知觉地被隐藏起来了,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尖锐得小胡子还有别样出色的文字滋味——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这是我们熟知的《朝花夕拾》中所不知的《好的故事》里的片段,看到这些恰到好处的动词,美到极致的修饰,还敢说了解鲁迅的文字吗?读着这些还原场景几乎堪比小电影手法的描写,还敢证明自己真的读全了鲁迅吗?

  在此之前,我也同样不曾有过这些疑问,直到无意读到陈丹青劈头盖脑地指出——“在各个领域选择民国时期某一位人物,以“政治上的正确”给予褒扬、抬高,不可怀疑,不可反对,直到被神化……如果诸位同意鲁迅被扭曲,那就有可能同意:被扭曲的是我们自己。”我才意识到,鲁迅的被扭曲,以及自己在旁观中的扭曲。

  一个真正的大师,不是片面的,而是立体的,鲁迅到底跟谁有什么仇什么怨,被割裂到只剩下投枪和匕首了。这不公平,对鲁迅,对你我都是。我们有必要,而且极有必要,读一个完全的鲁迅,和这位值得结交的大先生握一把手。

  《朝花夕拾》读后感(四):孤独的鲁迅

  这本《朝花夕拾》并不是原来鲁迅自编的那本,而是涵盖了鲁迅其他的几本文集里的作品,有《野草》,《准风月谈》《南腔北调》,《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等。

  鲁迅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上过学的人都是不陌生,甚至是太熟悉了,因为他是语文课本绕不过去的重点。少年时期的我并不喜欢鲁迅,因为他的文字毫无修饰,杂文又别扭,且总是充满了不满和愤怒,老师又总是要求不断地分析啊分析,更加让人觉得烦了。少女喜欢的是华丽精致的文字,欣赏不了鲁迅的深刻和真实,并且认为那是过时而无用的,因为我们已经在一个太平的世界。而当三十多岁的我再次读鲁迅,依然是《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依然是《故乡》,依然是《社戏》,却读得百感交集,几多感慨,又同时感慨这些文章仿佛就是为今日世界所写。

  鲁迅说,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在他的文章里你总是能看到的就是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写实和批判,然而那些都是真的,毫无夸张。那些杂文里的民国事情在现在依然存在着,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鲁迅曾经说过“革命成果了,我是第一个要逃跑的,因为你们肯定会杀我。”毛泽东也说过,鲁迅如果活着,要么是顾全大局,不再说话,要么就是被关起来,但是还会写。有一个日本人曾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最懂中国,其中一个就是鲁迅。鲁迅是最懂中国的,他看透了这个古老国家里的一切以及她的国民,他也很爱这个国家,他批判甚至咒骂是因为多么希望这个国家可以更好更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最好的写照。他从不想做一个人人喜欢的慈爱长者,而他内心里的深情又有几人理解呢。

  真理永存在于它的真,鲁迅的文章放在今日依然如读新文章,也在于他的真和透,也可见中国国民的进步几乎是没有的。

  周氏兄弟都是书斋型的学者,腹中诗书汗牛充栋,在他们的文章中便可看出。鲁迅的文章用任何一个例子或者典故都是有出处的,他考据过的,如果他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的,他也会说明。这也是因为他的真和直。他的杂文是深刻犀利的,但是行文确实和缓平稳的,能感觉出来是一个人在平静的有理有据地和你讲理,而不是现在有些文章读起来就一股子火气,仿佛骂街吵架。他的散文,亦没有任何渲染修饰,就是平白的叙述,然而没有一句废话,读起来却有深沉的情在。鲁迅这样一个人,应该是怯于或者也是羞于抒情的人,然而这并不代表他无情或者轻视感情,相反他是很深情且极为重视感情的人。他写《社戏》里的小伙伴,纯真的少年友情,由多年后饱经世事的中年人想起,依然是最好的,吃了最好的罗汉豆,看了最好戏......他写《故乡》里的闰土,少年的快乐,中年的木讷,使他不相信希望的人也不由得希望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鲁迅的文字是不能快读的,因为一句有一句的意思,错过了一句下面可能会不理解。我想原因是他的思维逻辑很缜密,行文又严谨,意思又深刻,同时知识面也广,所以我必须慢下来,细细读,这样的读,对于思想知识的提升是很好的。其实在读的时候,我也会时刻在反省自己是否有文中人物身上那些看起来或愚蠢或可悲或可恶的特质,所以这也是读书同时也是在反省自己的说法。鲁迅是批判的,但是他不是将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专批判别人的,他也是如实呈现自己的不好的。

  然而不管是当时的鲁迅,还是后来被推上神坛的鲁迅或者是现在又被走下神坛的鲁迅,他都是孤独的,没有人真正理解他。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孤独和清冷。

  《朝花夕拾》读后感(五):摘录语句

  狗·猫·鼠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理由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

  人们的各种礼式,局外人可以不见不闻,我就满不管,但如果当我正要看书或睡觉的时候,有人来勒令朗诵情书,奉陪作揖,那是为自卫起见,还要用长竹竿来抵御的。还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小儿完姻”,“敬请观礼” 或“ 阖第光临” 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花钱便总觉得过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兴。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像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角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

  ”

  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你想正在办着喜事。直到我熬不住了,怏怏睡去,一睁眼却已经天明,到了灯节了。也许鼠族的婚仪,不但不分请帖,来收罗贺礼,虽是真的 “观礼”,也绝对不欢迎的罢,我想,这是它们向来的习惯,无法抗拒的。

  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

  阿长与《山海经》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 “老掉了”;死了人,生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二十四孝图

  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无常

  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身上穿的是斩衰凶服,腰间束的是草绳,脚穿草鞋,项挂纸锭;手上是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是耸起的,头发却披下来;眉眼的外稍都向下,像一个“八”字。头上一顶长方帽,下大顶小,按比例一算,该有二尺来高罢;在正面,就是遗老遗少们所戴瓜皮小帽的缀一粒珠子或一块宝石的地方,直写着四个字:“一见有喜”。

  琐记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都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有一条路:到国外去。

  好的故事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看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影的告别

  然而我不愿仿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仿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

  夜颂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爬和撞

  从前梁秋实教授曾经说过:穷人总是要爬,往上爬,爬到富翁的地位。不但穷人,奴隶也是要爬的,有了爬得上的机会,连奴隶也会觉得自己是神仙,天下自然太平了。

  然而爬的人太多,爬得上的太少,失望也会渐渐的侵蚀善良的人心,至少,也会发生跪着的革命。于是爬之外,又发明了撞。

  所以撞得好的机会,虽然比爬得上的还要少得多,而大家都愿意来试试。这样,爬了来撞,撞不着再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纪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所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春末闲谈

  陶潜先生又有诗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连这位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但有了太多的 “特殊知识阶级” 国民,也许有特在例外的希望;况且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

  一点比喻

  假使豪猪们中间夹着一个别的,并没有刺,则无论怎么叫,它们总还是挤过来。孔子说:礼不下庶人。照现在的情形看,该是并非庶人不得接近豪猪,却是豪猪可以任意刺着庶人而取得温暖。受伤是当然要受伤的,但这也只能怪你自己独独没有刺,不足以让他受定适当的距离。

  八 怎么交代

  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都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本文标题: 朝花夕拾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0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田园交响曲》读后感100字【语音解答】31岁男生:忘不了前女友,离异的我还有资格回去找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