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04 18:09: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狂人日记》是一本由鲁迅著作,汇智博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狂人日记》读后感(一):敬鲁迅——敢于直面旧中国的勇士小时候最怕鲁迅,有他的地方就会有“阅读并背诵全文”,长大了,不再有考试

《狂人日记》读后感锦集

  《狂人日记》是一本由鲁迅著作,汇智博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人日记》读后感(一):敬鲁迅——敢于直面旧中国的勇士

  小时候最怕鲁迅,有他的地方就会有“阅读并背诵全文”,长大了,不再有考试的负担,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去阅读《鲁迅小说全集》,别有一番滋味。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新旧思想大碰撞,东西方文化大碰撞,于是乎就有了鲁迅他们这么一帮人,敢说、敢写、敢创新,不但要抛弃八股文,还要融入西方的文化,“小D”、“阿Q”这样奇怪的名字就诞生了,故事的主角也从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变成了祥林嫂、闰土这样朴实的底层百姓,不可谓不新颖,不可谓不犀利,不可谓不大胆!然而,以今天的眼光再看鲁迅的小说,确实也有些不适应,文字、语法、断句、标点,以及人称代词等,都略显生涩,使我们阅读起来总感觉别扭,但是,其小说的内容和引发的思考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和回味。

  这本《鲁迅小说全集》包含了鲁迅一生写的33篇小说。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大异前期。

  《呐喊》14篇小说,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沉闷和国人灵魂的扭曲,显示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战斗姿态。

  《彷徨》11篇小说,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出版于1926年,写作于新文化运动落潮期,《彷徨》显示了作者从激越到冷静地心路历程,较之《呐喊》,其观察更见从容,思考也更加深入,所以它让人更清楚地看到知识分子的清醒于彷徨。

  《故事新编》8篇小说,是鲁迅的第三部小说集,出版于1936年,收入1922—1935年小说,作品衍绎神话、传说和史实,一方面着眼历史精神的澄清,另一方面旨在刻画“中国脊梁”。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为我们开拓的路,可能不够长,可能不够宽,可能不够直,但他耗尽心血,以一人之力在荒原之中为我们后来人探路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敬鲁迅以及文化的开拓者们!

  《狂人日记》读后感(二):不只有一面的鲁迅

  鲁迅,是现代最重要文学家之一,这点是不管左翼还是右翼也好的各个阵营所公认的不可否认的事实,自“新文化运动”时《狂人日记》的一鸣惊人,中后期被称为“投枪和匕首”,与各路文坛宿将以杂文专栏为武器进行着白刃战式的舌战,鲁迅都表现出犀利、独特和顽强的风格。

  在海峡的另一侧因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作品长期处于封禁的事实,鲁迅常常与他的兄弟周作人绑定在一起,作为周氏兄弟一起鉴赏。而在我们这一边因为各种力量的作用,鲁迅被不断“封圣”,他本人被称为三大家“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全集即使有特殊时期也能与领袖的指示享受一样的待遇开架借阅和销售,他的重要作品比如《祝福》,《阿Q正传》数十年长期盘踞在中小学课本的C位。

  他是这样的有影响力,好像人人都知道,可就是这样的一位作者,其实也是大家最不熟悉的人之一。为什么这么讲呢,好像大家只要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朋友,都知道他的简历,也都能背诵几句他的名言,然鹅也不过是只步于此,相比于他作品的复杂和高产,我们大部分人所知道只是很片面的一缕,相关的宣传也只是强化宣传那么几面,也就造成了我们对鲁迅和他的作品的多面和复杂是“只知其一”和“盲人措象”,以至于到最后变成为“一无所知”。

  如果鲁迅只是位热衷于在纸媒上打笔仗的专栏作家的话,那其实他的水平也就和现在互联网上的喷子恐怕没什么大的不同,甚至在传播能量上可能还不如现代人,因为他不会那么无下限的标题党,露肉和炒作焦虑。

  这本《狂人日记》收录掉他公开发表的3 部小说集《呐喊》(13篇小说),《彷徨》(11篇小说)和《故事新编》(8篇小说),从书名表达出他的思想的变化过程,比如在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昂扬,希望在铁屋子里面呐喊来唤醒国家和民族,后面革命失败,他开始处于彷徨的状态,开始反思自己和他参与的工作,到最后在思考后开始故事新编,通过对这些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的解读来表达自己。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对鲁迅的思想渐变过程有更进步的认识。

  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漂亮,印刷的不错。相比于人文社和同心社的全集版本有现代感,作为公版书摆在家里书架上也不low,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校对和编辑的用心,比较可惜的是注释太少!作为初哥来阅读的话,鲁迅埋的很多梗get不到,阅读的乐趣会大折不少。

  《狂人日记》读后感(三):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在《狂人日记》中,读者与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高老夫子、赵太爷、康大叔、夏瑜等一众角色擦肩而过,感受二十世纪前叶脚下这片土地的回响。读者在文字中寻求的不仅仅是阅读的快感,更是反思和觉醒的力量。作为新文学的杰出代表,鲁迅对向往权力、愚昧落后、迷信保守、看客心理、欺软怕硬等国民劣根性有了深刻的认知。 《狂人日记》结尾部分的句子“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民众进行了体无完肤的批判,鲁迅小说多采取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以期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风波》中被人剪了辩子的七斤,最担忧的就是皇帝再坐龙庭,惶惶不可终日,而七斤这么说的唯一依据就是“咸亨酒店的人都这么说,同时七斤嫂也如神灵附体,顿感事情不妙了,可见咸亨酒店的“人言可畏”。全部小说取自于张勋复辟的荒唐剧,但是现实中却影射了集体无意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超稳定结构的一个重要支撑。 《药》展示了革命者夏瑜与民众的关系,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后者的麻木,从人物的对话中可见一斑,且听“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 《阿Q正传》描述着阿Q躺在土谷祠的“梦想”,即“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他的动机显然是与权利、钱财与女人相关,同时他还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萌发了对敌人的制裁,特别耐人寻味——“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祝福》中的看客心态,虽然不至于让人有了吃死苍蝇的呕吐感,但也把无聊与冷漠入木三分地写出来了,鲁镇人们对于祥林嫂不断讲述自己悲惨经历,开始时是兴趣盎然,或者有些幸灾乐祸,但很快大家就觉得厌烦了,甚至于冷漠。毕竟,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任何人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棋子,它的生、死、老、病,其实与旁人无关,大家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关心自己的前途。 深究起来,祥林嫂所有的反抗与挣扎,都不曾越过男权社会设置的障碍,她逃出婚姻,却仍然没有走出以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所编织的网络,她自始至终没有独立的人格,于是只能走回头路,甚至她不具备作为“人”的意识,只有一种刻到骨子里的动物性。哪怕“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也无法点燃祥林嫂的自我解放之火。 《离婚》中的爱姑较之祥林嫂是一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她大胆、倔强,嫁给施家之后,由于丈夫移情别恋,她不堪屈辱,一气之下回到了娘家,却不料当时的人都以“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去搪塞她、取笑她,以至她在愤怒之中走向了反抗的道路,但是无形的势力太强大,以至于她还是成为了失败的“革命者”。

  《狂人日记》读后感(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年少读书时,语文教科书里鲁迅的文章不少,却个个印象深刻。虽已毕业工作多年,仍然能记起孔乙己、闰土、祥林嫂阿Q的样子,还有茴香豆、血馒头等,因为鲁迅着重描述细节、人物刻画细致,一言一行活灵活现。这就是鲁迅文章的魅力,读过便印在了脑子里。现在拿到手中这本《狂人日记》,年少读书时的画面一页页翻起来,甚是开心。那时还是无忧无虑的读书娃,总是故作成熟老成的样子,年少总想要长大独立,年老却想回到童年时光,都不能如愿。

鲁迅

  博集天卷这一版《狂人日记》收录了鲁迅一生所写33篇小说,《呐喊》14篇,《彷徨》11篇,《故事新编》8篇,实际上这本书是鲁迅小说全集,展现了鲁迅小说的全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血馒头)《阿Q正传》都在《呐喊》里,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却与年少时读的感觉全不一样,那时候是看个故事,现在有了工作、婚姻、养子的经历,再读这样的故事,一股酸涩的无力感涌上心头,国人的冷漠、百姓的苦难刻画得入木三分,幸好,幸好生活在这个时代。

孔乙己

  鲁迅笔下的人和事,有些好转了,有些依然病着。现在再有华大妈的小栓、单四嫂子的宝儿,这样的孩子生了病,会去医院看医生的,不再有人血馒头、何小仙保婴活命丸这些不知所谓的药,只是不知有没有足够的住院费用。看着祥林嫂的故事,想起一个同事,烟抽得很凶,春节后得了个女儿,请了陪产假,那时候脸上总是笑眯眯的,充满了喜气,后来我怀了二胎,在食堂里吃饭碰到,他问起我几个月了,我回三个月,遂提起他的女儿,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姐姐猛然捶了一下我的后背,问我还没吃完啊,我说啊,愣了一下,听他淡淡地说,孩子没了,我以为自己听错了,确认后愣愣地看着他,那孩子还没到一岁呢,说了声抱歉我不知道这事,他说没事,因为自己也有孩子,所以心里很是戚戚焉,想到他的老婆孩子妈妈该有多心痛。直至今年,二宝一岁半了,得知他老婆还在备孕,我心里已没有当初的戚戚焉,也不愿再去回想。大灾大难的苦痛终究只是个人的,其他人再是感同身受也有限,于当事人,许是一辈子心里都过不去。

祥林嫂

  今天再看祥林嫂的故事,很为这个能干的女人不值,祥林嫂若是在庙里捐了门槛就此离开主家,也就活过来了,从庙里回来,满以为从此自己身上的晦气已经去尽,主家却仍是不让她动祭品,她便又失望地瑟缩着躲回自己的壳,再也没有出来。鲁迅把这样的故事写得深入人心,通过各种各样的细节,营造出每一个读者心里的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生活在他们周围的人如何看他们,我们又何尝不是围观的人。

  《狂人日记》读后感(五):我与鲁迅——从“课本”到“半虚半实”

  (注:读的并不是这个版本,豆瓣上实在找不到,就只能借这个长得看起来差不多的版本做标记)鲁迅,对于许多人已是再熟悉不过。从初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孔乙己》到高中的《阿Q正传》、《祝福》,鲁迅,已然成了中学语文的代名词。而想到他,想到他的课文,是独特的文字、是篇幅很长却要细讲的文章…除此之外,实在想不到别的什么感觉,至于对文章的喜欢,更是无从谈起。可说也奇怪,第一本认真去读的书,竟是鲁迅全集,虽然看不太懂,但鲁迅的文字风格,已在那时开始,一点一点渗透到我的思想中。

  自以为再熟悉不过的鲁迅,其实并不了解。

  从中学的学背景、背选段到大学的文章分析、背名词解释,一直以为的对鲁迅足够了解,当再次完整看他的文章,才恍然发现,想要读懂鲁迅,并不容易。

  先来说说为什么又想起读鲁迅。

  十一月的实习,坐在初三教室后,以另一种视角,听着指导老师将《故乡》,与其它自己已讲过的文章一样,放多年后再度回望曾经初中时作为负担的课文,多了许多曾经未能有过的感受,并会为之打动。原来闰土,变得那般枯朽,原来故乡,是那样冷的肃寂。

  假期在家,去了新开的樊登书店,扫了整片书架,感兴趣的只有鲁迅的杂文集,拿来翻看,很是喜欢,于是终于确定了要再读鲁迅的计划。

  想来也巧,去年年后的正月里,读的是同样表现国民性,与鲁迅有着许多相似处的老舍。

  当打开第一篇,“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突然有了一种熟悉感,不是故事的熟悉,而是他的文字,找到了长久来我使用的某些文字的根,也许从初中那读不太懂的鲁迅集就已开始影响,直至今日。此后,我又在朋友圈中,看到朋友所发的“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同样如此。我不知道许多的语言用法是中国人的固有,还是鲁迅对国人的影响,总之在全本中,能够找到许多的相似痕迹。

  对于小说作品,我在试着去结合每篇的背景,去理解那个时代,努力想要明晰鲁迅的表达,但无奈,都需要读完后的查阅才可明白,所以这次阅读,只能算是读懂了一部分。

  《呐喊》中,名篇不少,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教孩子识字的《孔乙己》以及阴冷毫无生机的《故乡》、停留在儿时美好回忆的《社戏》。名篇固然有其名篇的价值,但由于我无法读的那么透彻,只是在大段的故事中寻求共鸣。喜欢的文章,是《阿Q正传》,我在阿Q身上,看到了当今国人仍挥之不散的影子:不敢正视各方面(尤其是错误与缺点),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并自以为是正路,一天天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被强者欺凌似乎顺理成章,欺负弱者也似乎理所应当。引用鲁迅的话说:“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显凶兽样 ”,遇见高贵之人,便敬仰有加,并以与其相见为光荣,且宣传不断(一次酒局,学校的一个领导,因陪了一位领导喝酒,自以为光荣,不断重复此事,直至酒局结束),而遇见卑微无名之人,便露出他那羊凶样,放肆无礼(假期去了一栋廉价小区,走进超市一名取快递的人,理应在快递堆中自行寻找自己的快递,却只是翻了一下,便高喊快递不见了,要投诉,本自己就是无名之辈,却仰仗着被快递员服务的这点权利,大显威风,被压制的精神于是在这里赢得了补偿)。在这样一个疫情肆虐的当下,在远方、在身边、在自己,这样的顽劣,随处可见。

  激烈的《呐喊》后,是苦闷徘徊的《彷徨》,因为与生活有着许多的共通性,所以格外喜欢。

  最喜欢的,为初始时激情澎湃一心为着“理想的中国”而努力,却随着革命的失败而变得“随随便便”“敷敷衍衍”的吕纬甫。虽然一直认同社会的不完美,但前几天的“红十字会”事件,一下子打碎了我所认同的这个看起来过于“理想化”社会的泡影,我为此事愤怒,流泪,却是无能为力的无力感充斥整夜,网上铺天盖地的声讨,最终也没能换的来一声“问心无愧”。于是,到了随后发生的“李文亮事件”,在又一次的全网愤怒中,我再无法掀起任何波澜,既已无法改变,除了坦然接受,并无再好出路。

  与放弃理想,消沉的吕纬甫不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似乎”没有在失败中荒废生命,为了生存,选择了曾经厌恶的生活,成为了那个厌恶的人,如此在物质的饱和与精神的亏空中,走向死亡。

  私以为,鲁迅最温柔的文字,在“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伤逝》。生存的艰难,使曾经满足物质之上的“精神恋爱”已然崩塌,走出爱情理想的涓生,需要为着生活寻求新工作,在拥有火炉的图书馆躲避家的寒冷;而自由追逐恋爱的子君,在日日操劳中,已再没了精力谈什么爱情自由、易卜生与学莱。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试图挽回破裂的感情,试着引起往事,提到文艺,引初文学、文人,得到的是“自己的嘴传入自己耳中”的沉默与虚空。无法满足活着的爱情,何谈向往。

  真正体现鲁迅想象力与文字创造力的,是《故事新编》,尤推侠士风的《铸剑》与充满戏谑的《起死》。

  愈发觉得,生活中每一时段接触的电影、书,都在与那一段的生活紧密相连。鲁迅,在此刻这样一个背景下读完,再适合不过。

  摘录的几个喜欢的句子: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除夜的疑虑,全给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

  ——《祝福》 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在酒楼上》 下了一天雪,到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极静,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你大约还记得我旧时的客厅罢,我们在城中初见和将别时候的客厅。现在我还用着这客厅。这里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

  ——《孤独者》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我在苦恼中常常想,说真实自然须极大的勇气的;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不独不是这个,连这人也未尝有。 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过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伤逝》

  2020.2.12

本文标题: 《狂人日记》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9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源氏物语》读后感摘抄人类简史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