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念间读后感(解析美文)

发布时间: 2024-03-11 11:00: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人生不过一念间,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先生说:“宇宙生命的来源,本来是清虚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仔细品味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

不过一念间读后感(解析美文)

人生不过一念间

人生不过一念间

南怀瑾先生说:“宇宙生命的来源,本来是清虚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仔细品味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既然万物的来源都是清虚的,那么,人生中,我们何必太计较?得失、名利、物质,等等,到头来也都是清虚的。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

《庄子》中讲得好:“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其中,最醒目的是“参万岁而一成纯”这一句。它的意思是:一万年看起来就只是一刹那。可见,人生也不过是一刹那、一瞬间的事情。

在生与死之间,人生很长,也很短。可是,很多时候,当你回忆起小时候,再看看今朝的自己,你可能就会大有岁月如梭、时光飞逝的感觉。十年、二十年,也是眨眼之间的事情。白驹过隙,没有谁能让时光停留,也没有谁能不长大。不论你动还是不动,时间总在马不停蹄地行走着。

所以,南怀瑾先生会得出“清虚”之说。因为在时间面前,一切都显得格外渺小和身不由己。这是对南怀瑾先生的“清虚”的第一重理解。

然而,如此看来,人生仿佛是短到令人悲哀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浅薄。对于“人生不过一念间”的正确理解,我们应该从其他的角度入手。

有这么一个故事:

晋代有个人叫做王质。有一天,王质去深山里砍柴。砍柴的时候无意中走进了山中的一个石室里,看到几位童子在下棋。

王质觉得有趣儿,于是就凑近看他们下棋。这时候,有一个童子把一个形似枣核一样的东西递给王质,并让他吞下。

当王质吞下了那东西以后,腹中一直没有饥饿感,站在旁边静静地看了一局棋。等到那局棋下完,棋局散了,王质起身要走。

这时候,他发现自己斧子的木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王质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有些奇怪。可是,等他回到家中的时候,他发现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去世了。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仙界一天,人间千年”吧。所以,等到王质回到家中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遇到的是神仙,不是常人。

因为人生不过一刹那,所以,“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如若能让身、心、物成为一体,人与物合二为一,不分彼此,那么道亦藏于心物之中。所以得道者可以“旁日月,挟宇宙”。

对此,南怀瑾先生说,后世所谓的“神仙之道,长生不老”便是由此而来。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人生不过一念间,便能够获得对它的真知了。生命的长短与时光的流逝有关,所以,千万莫让你的流年在时光的流逝中暗自偷度,而应该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寻找充实生命的方向和途径,让身、心和道融为一体,不断积攒自己的“道行”。如此一来,在弥留之际,才不会因为生命缺乏意义而悔痛,也不会因为太多缺憾而难以瞑目。假如能珍惜时间,注重生命的内涵,那么这样的人生,也不会真的变成像南怀瑾先生所说的“清虚”的字面意思那样。这也是对南怀瑾先生的“清虚”的第二重理解。

对此,其深层含义应该是,能将生死视之为由一呼一吸替换的瞬间而架构的过程,也便能够看淡生死,在“清虚”之中了生脱死,在人生路途中用有限的时间去实现生命的无限意义。

生活中,我们若是能够真正领悟南先生的“清虚”之内涵,那么收获生命的释然与意义,也便能够顺利实现。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先生能在一念间看通生死,并且收获人生的大智慧,正是因为他始终能在一念间,做一个珍惜生命,融身、心、物为一体,不断拓展生命内涵的人。

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不妨从开阔自己的心境开始,做一个达观而超脱的人。人生只是一念间,活着的时候,不珍惜时间有所作为,难道要等到死后再去追逐梦想吗?

爱国凝聚力量读后感

得失和拥有不过一念之间,前程和过往也不必细细去追究,一朝一夕间,尘缘已定,物是人非;一嗔一念间,戏已落幕,曲终人散。

生死之于一念间,何畏也?

【日期】2021-7-18

【阅读书籍】《人生不过一念间》

【阅读进度】2-436页  2/3

【打卡进度】4/21天

【本书金句】

金句1.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上演的彩排。我们既不能把它们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金句2.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他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金句3.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弄明白的时候,才能去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所在,一个人只有把身边的小事都做好,心中才会有底,才能做起什么来都得心应手。
金句4.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其实是一种寄宿,而死亡则是一种回归。
【阅读感受】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修行,总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南怀谨先生将人生归为三个阶段:“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然的死掉”。

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并不断求索的问题,从做人的大智慧到生活中的小问题,或许需要我们一生去追寻。

我认为,活着也不是多痛快的事,但是同时死亡也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

西游记读后感600字(初中水平)

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
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
一、师徒五人,实只一人!
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小孩子是根本读不懂西游记的。
有人认为,《西游记》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还是世间最伟大的一部成功学!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二、斜月三星,心也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72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不就是人的气度吗?
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
三、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但是唐僧听不懂啥意思,最后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他之后,他才明白。因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时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领悟了。
“定心真言”紧箍咒能定心、约束心,让心疼了又疼。收伏悟空之后,也就归正了那颗七十二变的心。孙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个强盗,在原著中,六个强盗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就是六根。孙悟空打死了六根,说明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白龙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的取得真经。收伏小白龙,达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坚定,没有到不了的西天。后来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这个最完美的团队就组成了。 
四、人生路上就要不断战胜心魔
西天路上,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体(唐僧)总是会被欲望(猪八戒)牵着走!于是人(师徒几个)就容易离开内心(悟空)设定的界限(划的圈),于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种种心魔(妖怪)。
心(悟空)引领着人(师徒几个)不断前进,一路上悟空降妖,说的就是心去降心魔。西天路上的每一个妖怪都是有含义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个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每一个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间那些牵绊人的东西,都是一个人自己的心魔!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去除心魔的过程。师徒五人在取经路上不断的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不断的战胜心魔!
五、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烧了观音禅院,于是出现了阻碍他成佛的心魔,于是黑熊怪就来了。
牛魔王也是悟空心魔所变,红孩儿、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头上的火焰。牛魔王与悟空为结拜兄弟,又势均力敌,所以发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孙悟空踢下一块火砖,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炉后为出一口恶气而放的,到头来却烧伤了自己。火焰山这一难是由孙悟空早年顽空之心所生,所以说“牛王本是心猿变”,要“打破顽空参佛面”,在这里孙悟空剪除了顽空之心。  
红孩儿象征着仇恨之火,一个人活在仇恨中,到头来只会烧伤自己的心(红孩儿烧伤了悟空)。此外,红孩儿还象征着“赤子”,我们要保住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住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萨保住了)。
黄风怪会吹三昧神风,他代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能使人心(悟空)迷失方向。
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爱、欲,心将它们全部打死,说明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爱、欲,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此外,白骨精也象征人皮面具,人皮面具(白骨精)能引出人的本能欲望(所以猪八戒开始挑拨离间),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内心(所以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人总是会被世间种种美丽表象所迷。
金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能把人心捆住、封住,难以逃脱。作者将这个道理比喻成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用幌金绳把孙悟空捆住了,用紫金葫芦把孙悟空封住了。后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个黄眉怪用金铙把孙悟空封住了,金铙这个法宝也象征金钱,金钱能把心困住。
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就像蜘蛛结的网一样,能把人困住。世人因思(丝)生情,被情丝缠绕。蜈蚣精身上有千只眼睛,乃是人眼所见的各种物质欲望的象征。
蝎子精代表美色,美色就像蝎子一样会勾人,所以师徒几个都敌不过她。
六、辨明真假,专一守信
真假美猴王,一个真心向佛的悟空击败了一个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实是自己的两种意志互斗,是一个人的两颗心。书中很明确的说到这一难是由师徒四人的心魔所生,孙悟空的“神狂之心”,唐僧不辨真假的“道昧之心”,猪八戒沙僧不肯说情的“嫉妒之心”,师徒师兄弟之间的“猜忌之心”。生出了“二心”,就必须除掉第二颗心,只有打消二心,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假孙悟空被打死了,师徒几人才得以继续上路。
在比丘国,鹿精要吃一千个小孩的心,象征“多心”。孙悟空变做假唐僧,比喻这时的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也是象征“多心”。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收服了这个鹿精,心头也就没有鹿撞,“多心”就会变成“一心”,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七、子曰:君子九思
悟空三兄弟好为人师,在玉华州收了国王的三个儿子为徒弟,教他们习武。好为人师,不谦虚,因此惹出一窝狮子精。狮者,师也。
九灵元圣是西天路上最厉害的妖怪之一,是一只九头狮子,可妙擒孙悟空。九头狮子象征“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一个人如果做到了九思就可以成圣,九思成圣,所以叫九灵元圣。
九思分别指的是:
1)视思明:当我们看事物时,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像所蒙蔽。
2)耳思聪:如果我们能管住我们的耳朵,辨别出真假是非,那我们将不再被外物所伤。
3)色思温:色代表情绪,温代表喜怒哀乐皆不发。成大事,情绪控制要达到喜怒哀乐皆不发。
4)貌思恭:貌代表形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应有一份恭敬心去对待。
5)言思忠:言代表言语,此句意为不说谎话。
6)事思敬: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都应全心全意的去做。
7)疑思问:“君子不耻下问”就为此理。
8)忿思难:忿代表忿忿不平,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当我们遇到别人对自己发火时,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他的难处,可能就不再生气了。
9)见得思义:君子看到的都是义,小人看到的都是利。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到了这九思,就可成圣了。孙悟空代表的只是世人之心,怎么可能打得过已成圣的九灵元圣?
师徒在寇员外家里借宿,遭遇打劫,寇员外被强盗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狱。寇员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盗,因为善恶不过是一念间。
最后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真去假之后,离真理也就不远了。
八、坚定无我,寓为金刚
对唐僧师徒而言,历经磨难,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终于到达灵山了,也就成佛了。对一个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种种习气,魔障消灭,即见灵山。
最后心(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只要懂得约束自己的内心,终可成功。身体(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得真经。情欲(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情欲是戒不掉的,所以最终只被封为使者。本性(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因为本性像金一样珍贵。意志力(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护法,我们要时刻捍卫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为护法。
至于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国家里所发生的荒诞怪事则是对当时社会的辛辣讽刺。狮驼城是一个巨大的妖精王国,也是黑暗时代的一个巨大折射。
最后佛祖之所以给师徒无字经,是因为无字经才是真经,无字经的“经”是“经历”的意思,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更重要的“经”,远远胜过那些个文字。一个人,若在经历世间一切事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坚定不移,寓为金刚,既然心已成金刚,那么心头(悟空的头)上的金刚箍便不必存在了。佛之经典,正为《金刚经》。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几岁时读和二十几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再过二十年再读,体会又会不同!
作者吴承恩在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
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

如何理解观念决定命运论文

家庭教育什么最重要?先进的观念最重要。先进的观念浓缩了时代精华的思想,是现代每一个家庭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财富。观念不一定是“新词”,也可以是 “老话”,但它一定包含了新道理。观念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和方法,它是高一个层次的东西;知识和方法仅仅能够解决一招一式的具体问题,而观念却能够从根本改变一个人,把人从人云亦云的盲从状态提升到豁然开朗的自觉境界。
当代社会快速变化,但我们的许多家长,还是用几十年前的老观念教育孩子,而孩子并不接受他们的教条。家长与孩子不是处在同一个思维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更需要做、更值得做的是转变观念。
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的竞争,其实在这两个孩子父母的教育观念的差异中就开始了。在很大程度上,是“观念决定命运”!
2、“好家教没问题时抓家教,差家教出了问题抓家教”
在陈博士办的家教讲座上,有的家长发言时很有心得,侃侃而谈,别的家长奇怪了:“你的孩子发展那么好,为什么还来听课?”这就是第一个家教观念问题。许多家长是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起要进行家教,但往往错已铸成。家教应该是渗透于孩子生命成长每时每刻的事情,是孩子终身发展不可须臾缺少的阳光和水分。“补救型”的家教一般效果都比较差。
3、“两条腿走路更稳更快”
有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职责完全推给学校,一旦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他们就毫无办法,怨天尤人。陈博士认为,传统学校有自己的教育优势,但不能完全依赖它; 在信息时代,所有人的学习都要终生化、个性化、即时化和短周期化,并且要不断学习课本以外的新知识。传统学校不可能解决这所有问题。
孩子的教育应该两条腿走路,即把整体化的学校教育和个别化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快!所有的家长都必须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这是无法回避的责任。
4、“把食指换成拇指”
家教是做什么的?有的家长概括为“管孩子”。所谓“管”,就是批评、责备、督促。这是误解了教育的使命。教育与医生治病有根本的不同,它是要盯住孩子身上 的 “亮点”、“优点”,使之发扬光大。教育更需要鼓励、表扬;哪怕孩子身上的“亮点”、“优点”还很小、很微弱、只有针尖那么大,也要大张声势,让它成为明 天的现实。
所以,与其每天向孩子伸食指,对他们戳戳点点,横加斥责,不如伸出拇指,来鼓励孩子支持孩子,给孩子更多积极的、正面的能量。
5、“没有播种哪来收获?”
有不少孩子学习上有问题,根源在于孩子在0—6岁的学前阶段没有得到较多的信号刺激和适时的训练,当他们进入学龄阶段后,各种能力都会出现问题。这就是 “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的简单道理。家长这时候着急是没有用的,应该更耐心一些,同时要想办法尽快播种、播良种,以待来年的收成。
另外,播种不能太急功近利。好的家教,不仅及时播种,而且随时播种。播种经常是渗透式的、随机的,甚至有时候看起来是没有明确目的的,但从长期看,总会有意外收获。
6、“学习状态决定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决定学习结果”
不少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只是关心孩子拿回来的成绩单。但是,孩子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值得关心的部分: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如果说,结果是看得见的发亮的电灯泡,那么过程就是输电线,而状态才是发电厂!它们的关系是:状态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
现在的情况是,家长只看结果(下策),老师负责过程(中策),而激发和调整学习状态的上策却没有人管!这是一个大问题。
7、“好方法不如好心情!”
忙着为孩子找方法,是现在的家长乐此不疲的事。找过来,找过去,也还是找不到什么真正顶用的东西,还是一样的着急上火。家长的“火”一般都要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家长与其到处找方法,不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给孩子一副好脸色、一个好心情。家长的好脸色、好心情,意味着信任、理解、宽容、支持,会转化为孩子学习的好状态、好成绩。
本文标题: 不过一念间读后感(解析美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67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离善良有多远第二章读后感(《你离善良有多远》读后感)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5000字(最后一片树叶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