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皖南读后感(皖南事变(4)读后感500字)

发布时间: 2024-03-10 13:33: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皖南事变(4)读后感500字皖南事变(4)读后感500字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

山水皖南读后感(皖南事变(4)读后感500字)

皖南事变(4)读后感500字

皖南事变(4)读后感500字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1]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1]

另一种曾经被贬抑的世界的呈现读后感

造房子 王澍
画中山水,是胸中丘壑。画是一种异化的自然,这种自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结构中,它不需要去看齐谁。“如画”的重提,是对“师法自然”的重提。在《如画观法》中,王欣进行了对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空间营造的结构意识与观想方法的探讨,并借助此视角,展开绘画语言向当代建筑设计转化的一条途径,借此试图寻找中国本土建筑学的诗性几何。
王澍为《如画观法》一书所写序言,或许能帮助您走近王欣所关注与探讨的少有人问津的中国特殊哲学思想之路。
暑假里,王欣约我见面。我和王欣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说我是一所建筑学院的院长他是学院的一个老师肯定是最没有意义的说法。我们的关系很特殊吗?表面上看,正好相反,我们实际上很少见面,在学院里见到总是偶遇,在学院外几乎不见面。但说我们关系一般肯定也不对,因为我一直知道王欣在做什么,他始终在我的视野里,而王欣也始终关注着我在做什么、说什么,甚至是特别留心。我常说,道不可以乱传,碰到没有根底的人,给他传道就等于害他。对王欣说话我总是放心的,甚至有点兴奋,因为我知道那轻轻的一句话说不定就会导致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就会延伸出某种机智的见解,某种教学里的新实验。可以说,有些话我是故意说给他听的,但即使这样,当我见到王欣,他拿着一本厚厚的样书,说是给我交作业的,我仍然觉得出乎意外,他说很多内容的缘起都和我有关,看来的确如此,书的名字《如画观法》就肯定出自我的某次言传。不过我必须承认他的勤奋,就像是我向远方指出一条道路,一群人看,只有王欣毫不迟疑地去走,而且走得那么远。那个在远方的名叫中国的建筑世界,真正在乎的人其实很少,而且它所代表的价值观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一直被国人自我贬抑,走那条路,甚至会被主流建筑学认为是古怪的,自娱自乐的。
十年前,我第一次在苏州的园子里就邀请他到杭州执教,由于各种原因直到 2021 年他举家南迁,于是我郑重地把二年级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讲教鞭传给了他。这门课之前的主讲是我,课程的名字叫作“兴造的开端”。我用“兴造”一词取代“设计”,典出童寯先生的《江南园林志》。“兴造”一词也意味着,它所指向的建筑活动总是开始于某种或某时某地的纯粹兴趣,它有方法但肯定没有所谓的体系。就像包豪斯对现代建筑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特殊的基础教学,那是以一连串歧议纷纭的教学实验为标志的。王欣也完全认同我的主张,如果有一种当代中国的本土建筑学存在,首先就需要有一种归属于中国特殊的哲学思想的建筑基础教学的存在。而这种哲学在中国近代已经被贬抑了一个世纪之久,甚至已经被基本忘记了。
不过我之所以看重王欣,最要紧的并不是他有多少思考是受我影响,而是他总是契而不舍地深钻,总是多少可以做到和我不同。某种程度上,我可能比他更理想主义,或者说更放任学生,我总是试图让学生体会什么是自然的生发,而王欣则更像是把整个一个班学生作业当作一个作品在做,尽管多样性呈现的意图也是明显的,但老师对学生作业的介入更加明显。这种方式有点像用《芥子园画传》授课,只是课徒稿是王欣自己编的。
如果把我和王欣的学术交流关系说得清楚一点,而且是以兴之所至的方式说,可能用记录的方式更合适,以下就是一些有关的思绪与事件的记录,它们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只在此时从我脑海中出现的先后为次序,就用阿拉伯数字编号:
1. 如画观法,王欣认为这个意思最早是受我启发,我则觉得我是受我自己的作品启发。2008 年,我写了《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一文,其中提到宁波博物馆的南立面和宋代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的关系。重点是谈对北宋大观画法的领悟。当然,设计是2005 年年底定稿的,我至今记得那种自觉意识产生之时的身体震颤,那个南立面首先是绝对二维的,就像是一个自然连绵物体上的一个切面,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混凝土侧墙和南面的瓦爿的衔接是剖面化的。这种做法有点愣,但却是直接建立了和二维画面的关系,一种现象学式的关系。之后,没有任何过渡,直接转向一种曲折的深度空间。所谓空间,是你意识到有什么重要事物被包含在内,但恰恰是那个事物被有意识地抽离了的,只留下某种暗示,某种存在的可能性。设计和文章时间相差很久,只是到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刻,我才意识到这对我已经是一种清晰的设计方法。简单地说,如山水绘画本身所是的方式去观看空间,并记录下一系列相对空间位置,建筑物将如此生发形成。于是观法同时也是设计方法。这种“建筑如画”的传统不仅中国有,英国或许是受到中国的影响,从17 世纪开始也盛行这种观念,一种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古板的观念:建筑一定要做得如风景画中一般。当然,今天看来,这种要求意见过于优雅而不切实际,尽管这只是一个关于立面和周遭环境控制的版本,在中国山水画家看来,一定认为只是个粗浅的初级版本,因为“如画观法”所走进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立面和环境,而是一种生活世界的境遇模型。当我说“模型”这个词时,是说其内在关联,但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带着它所有的尺度、质感和身体能感知的物质性,我不敢确定的是,王欣谦虚地说受我启发,但“模型”一词在他那里是什么含义,或者说,是否具备从模型返回生活世界的路径与能力。
2. “它让你进去”,我在2000 年前后的文章里写下这句话,如何观园,如何观山水画,尤其是宋画,如何讨论我的建筑经验,这都是关键的一句话。换句话说,当我说园林的方法意味着建筑是一种只有进去才能真正体会的经验,一层又一层的经验,没有高潮,没有开始和结束,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外观是次要的,甚至造型也是次要的。以王欣所带学生作业的内部复杂而言,我的这句话肯定影响了他,但我想他或许仍然过于关注造型了。这种认识需要时间。
3. “如画观法”如果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它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视线”,我最早关注建筑中的视线关系是在1985 年的皖南乡村旅行中,总觉得无法找到一种画法可以描绘我对那种空间密度的体会,或称之为被空间笼罩,在空间之中的那种意识,我在一周无法画出一张速写之后,突然发现立体派的画法或许可以帮助建立这种理解,于是就画了一批毕加索式的变形速写。但是把在空间中的感受和在空间四周的徘徊建立起一种关系,则是在1986 年,我通过阅读阿兰·罗伯- 格里耶的小说《嫉妒》而被唤醒,在那篇小说里,自始至终没有人出现,只让读者听到有汽车经过,停下,一会儿又开走的声音。读者意识到阳光在屋子里移动,最终你突然意识到是有一个人嫉妒的目光透过百叶窗在向内窥视。在无人出场的情况下这篇小说成功建立起一种现场的精神气氛,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同的建筑学意识,这种视线的后面没有所谓深度叙事,只有一种事件叙事,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和观看山水画及游园的经验如此相似,那种意识的形成要等到1997 年我开始阅读童寯先生的《东南园墅》之后。
在王欣的文字与空间图像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视线的作用,例如在那个和曹操、吕布、董卓、一张四柱床与一个月门间的视线与空间的关系,但王欣的视点的特殊性始终在于他对民居木雕构件上深雕叙事手法的迷恋,那是一个被故意压扁的空间,由于所有故事都同时呈现,就等于几乎没有故事,关注的重点在于明知道没有悬念,但是特殊的空间扭曲转折仍然让你觉得趣味横生。我曾经讨论过一种反纪念性,反所有正统建筑学的小品建筑学的可能性,王欣如果一直坚持这样实验下去,一种特别和明清味道有关的小品建筑学似乎是可能的。
4. 这种木雕或笔筒作为一种空间范型的凭借物固然非常有趣,但王欣的语言提取完全是抽象的。这和我的做法有本质的不同,对我来说,材料永远是第一位的考虑。从王欣所带学生的作业看,可以说把童寯先生关于没有花草树木只要建筑有足够的曲折密度仍然可以称之园林的洞见演绎到了极致,而木雕笔筒作为直接参照物使得空间切割和构件密度更加密集,但白色模型使我们只能猜测其材料可能是混凝土,或者砖砌刷白。这种做法作为二年级教学的阶段做法可以权宜,作为一种实际的建筑做法显然是过度形式化的。不过,在中国建筑界严重缺乏内生形式的状况下,任何这样的形式探索都需要,像王欣这样碶而不舍的探索就更需要。
5. 建筑形式过度模型化,显得有骨骼没血肉并不仅仅和材料意识有关,它也和空间的距离意识有关。我曾经把明代谢时臣的那张《仿黄鹤山樵山水图》作为象山校园内的新作“瓦山”的思考原型进行分析,特别强调其中部描绘的差异性事物的密度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力量。王欣也在文章中分析了这张画,也特别分析了这部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这部分直接可以看作园林的内景。他的敏锐使他看到了一个侧面的真相,的确,那部分是“人力”(见《洛阳名园记》)的结果,但我从不满足于这种还原性的视角,在我看来,至少有几点更有意思:(1)那个屋子极度简洁,那个人被茂密的自然事物所包围;(2)如果是沈周先生,那个时刻就是半夜,极度安静;(3)整张画是山外观山,是远观,中部是山内观山,是近观平视,很近的距离,下端就是俯瞰,或者说,不同距离的观看与经验都可以压缩在很小范围内实现,或者说,观山水画绝不仅限于三远法,与其对应,还有仰视、低平视、俯瞰的三种高下变化,还有内外进出的开阖关系,还有笼罩其中,几乎无法表述的感受,早晚,四时、阴晴,有人、没人,人多、人少,等等。对建筑来说,这种做法就太有用了。远看如果只是形式,近看就必须有血肉毛发质感。当然,对建筑的这种体会,是一种逐渐形成的经验,它需要时间的滋养。
王欣在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里写到那句诗,“侧坐莓苔草映身”,我至今记得那个时刻,他走进我的工作室,那张写着诗句的纸条,我儿子写的,笔迹稚拙,就在桌上等着他。他的到来我等了很久,也特别高兴,因为二年级终于有人可以主讲了,我可以把精力转移到其他年级去。一种中国式的建筑基本语言教学,就只能这样一个一个年级地去做,急也没用。

散文:皖南那片秋黄

美常常在不经意的邂逅中,或许某个瞬间。外在美固然动人,内涵美更值推崇。于自然,傲然贫瘠而倔强向生是那片斑斓的山野秋黄;于人生,囿于困顿却秉善自立是一道温暖的人性光芒。—— 题记

终于成行了,我们一行七人分乘两辆SUV行进在冷清而略显空旷的高速路上,向着皖南进发。此行首站是吴越古道上的千倾关,一座位于宁国市境相传1100多年前吴越国建造的关隘。出发前,一碰面就感觉了大伙提起的兴致。新冠疫情仍未消停,旅行变得稀少而精贵了。

不少人有事未能参加,较以往只能算小分队行动了。多年来我们隔段时间就以家庭方式结伴自驾游。大伙喜欢旅行,也接地气,处着自在,不定期哄在一起跑跑周边,喝喝酒、打打牌,感觉蛮开心。几年下来,跑了不少地方,皖南一带更是时常光顾。但新冠疫情打乱了原先节奏,出游一拖再拖,大伙心里还是绷了根弦,担心碰上什么幺蛾子。为此,大伙相约此行还是去人烟稀疏的皖南,不想惹上什么给生活添乱。

说起皖南,大伙赞不绝口。皖南的山清秀又葱郁,山风吹过,竹海摇曳、松涛翻涌,仿佛置身绿植的海洋,让人心旷神怡。皖南的水清澈而灵动,哗啦啦淌过鹅卵石的波光纹韵里,随处可见一尾尾冷水鱼在欢畅,使人心定气闲。还有皖南的建筑纯净也质朴,洗练的白墙黑瓦、层叠的马头山墙掩映在繁茂大山间,倒映在如镜碧水里,挥洒出一幅幅人与自然交融的写意画卷。更有那些木雕石刻、碑林华文,浸润着久远的 历史 记忆,将数千年来的世俗生活和耕读文明固化出一种地域的特色与文化,在如水岁月里静美呈现着,让你为别样邂逅欣喜,为之流连,不经意联想到一方水土的底蕴与传承……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皖南的吃,有口皆碑的招牌徽菜和眼花缭乱的特色小吃暂且略过,那咕咚咕咚直冒热气地明炉上了桌,伴着火苗直蹿,各色山间食材混合而弥漫开的香气里,你怎能安耐住被吊起的胃口?一盅烈酒下肚,和着香浓美味,瞬间便忘了刚才爬山时还饥肠辘辘中手脚并用得辛苦狼狈,值,是个旅行的好地方!

确实,风光旖旎、四季明秀,一个如泼墨挥洒的山水佳处;民风淳朴、千年文华,一个能问道自审的心灵所在。我们乐此不疲往来穿梭其间,已习惯了在徽州醇厚的风气里,于皖南清秀的山水间自在逍遥。

车轮滚滚,一路向南,飞速的SUV一瞬而过碧波万顷中的南漪湖特大桥,随后从宁高高速转向宣桐高速奔驰。车窗外,地势渐渐起伏,天目山绵延的山体迎面接踵而来,随即快速闪过,到皖南了。抬眼远望,层层叠叠的山峦在苍穹下快速变幻,好似大自然正用通天的妙手在描绘一幅幅宏大的水墨丹青,真美!又一阵飞奔,过宁国枢纽后,经几段县乡公路和一些村落,中午时分,我们抵达了千倾关所在的万家乡万家村。

进入万家村后,导航指引的上山路因突发滚石临时封闭。导航搜索也无其它路径,只能向村民打听。一位憨厚老人热心指路:“千倾关不远,调头到前面路口向东,大概两公里,只能走过去。”大伙只得停车,按老人所指徒步前往。老人对距离显然没概念,他说的两公里让大伙受苦了。我们沿山路走了很长一段,仍不见千倾关痕迹,一群人开始嘀咕,还有多少路呢?再问一位路过的村妇,说还有六百米,向前看,感觉也不像?果然,我们又走了约两公里,仍不见丝毫痕迹。村民的距离感让人哭笑不得,大伙能感觉他们的认真,并非骗人取乐。后来有人分析,山里大概这样,看着近走起来却远,长期生活在山里就会失去距离感。

已近下午一点,饥肠辘辘中我们找到一家路边的农家乐,打算先填饱肚子。嘿,老板娘说:“没买菜无法营业,疫情后游客少,长时间不做买卖了,向前六百米有家饭店可能营业。”啊!又一个六百米,大伙傻了。如继续向前,以村民的距离感还得走好长的路,也不见得吃到饭,因为老板娘说是可能营业。大伙不想再走,就和老板娘商量随便吃点素菜饭,房前屋后就有素菜,如感觉素再杀只鸡,山里跑山鸡多的是。嗨,老板娘说:“我老公出门收山核桃了,饭店不营业了。”哦,原来真不开了,看来疫情影响下, 旅游 餐饮不好做啊,只能呛个隆冬呛,打道回府了!此时大伙也没了兴致,“哎,权当探路,我们返回吧!”

等返回万家乡吃过午饭已是下午两点半,行程打乱了,只能调整路线,我们改道去了大龙村窑田畈,走进了近年来有“江南九寨沟”之称的网红地黑洞瀑布群。这是处驴友汇聚的逞能之地,景色无可挑剔,如要形容,一个字“美”。

走进幽深静谧的黑洞峡谷,手脚并用着攀爬在卵石堆里,心悬到了嗓子眼,我不时提醒爱人,也警醒自己:“小心看好,千万别崴了脚。”因为根本无路,完全凭辨别在乱石间行进。攀爬真艰难,要不时停下喘口气,顺带才观下景。就见,刚才溪水潺潺,转身便瀑布临空,这边稍平缓前行,挪几步就悬崖绝壁,步移景异、精彩刺激。峡谷里一块块警示牌暗示着风险无处不在,难怪驴友蜂拥而来呢!说实话,我真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大伙还算理智,走了一段后,果断从原路返回。

太阳西下,山风渐起。刚才一番折腾,大伙多少有些疲惫,陆陆续续从峡谷出来已近五点。考虑到深秋天黑得早,晚间开山路危险,大伙决定赶紧先找住处。怎奈不少民宿歇业,我们几经辗转,华灯初上时才寻到了华东大裂谷旁一处民宿。这栋四间三层民宿如乡镇常见的商住楼,与时下刻意营造新奇效果的民宿毫不沾边,冠以民宿就为赶个时新来聚人气。建筑简单呆板,正面贴面砖,侧面未粉刷,仍是粗糙清水墙。让人觉得民宿主人已耗尽家资拼了全力。

民宿主人是一对五十开外的夫妇,清冷晚风中见我们前来甚是兴奋,看来生意并不好。进到里面,偌大民宿空空如也,显得格外冷清。风越刮越紧,阵阵凉意袭来,有人打开行李箱取衣保暖。女店主热情招呼着,及时给大伙倒茶续水并进行入住登记。坐在一楼大厅,我喝着刚充的热茶,凉意渐渐消失,神情慢慢松弛,稍有闲情看一下这个大厅和店主。与其说这是大厅,莫如说是饭厅,因为显眼处放了张大餐桌,一看便知因陋就简了。再看店主,男的带个耳机做事,有些随性;女的山里人质朴样貌,话语不多,做事利索。办理完入住登记并确定晚餐配菜后,店主夫妇忙活去了。我们几位或打牌或闲聊,进入了等饭状态。

风声渐劲,夜色更沉。窗外微弱灯火在摇曳的树丛间或明或暗,耳畔沙沙的叶落声此起彼伏,一阵紧跟一阵。山里真冷啊,让人莫名心悸。慢慢等待中,饥饿感一阵阵袭来。“几点了?什么时候能开吃啊?”有人嘀咕。是呢,下午消耗大,天气又转凉,大伙急需补充能量了。我不由自主起身去探个究竟。厨房里,女店主忙乎着,案板上放着烧好的六七道菜,锅里还有几道菜加大火力烧着。“老板娘,你一人在忙?多长时间能上菜?”“嗯,我那口子不会烧,还有一会才行。”“要不边吃边上吧,大伙都饿了。”“好,我尽快。”女店主头也不抬应承着,看来意外而至的生意够她忙得……

菜终于来了,几道新鲜素菜和清爽小炒外,还煨了老母鸡,更有热腾腾的明炉锅子。倒上白酒,大伙来了精神,脸上泛起了红光,整个大厅也温暖起来。虽是家常菜,味道却不错。觥筹交错间,大伙已忘了跋山涉水的疲惫,也忘了风高叶落的清寒,沉浸在不虚此行的开心里。当晚,听着窗外阵阵山风,我带着醇厚酒香渐渐沉入了梦乡……

翌日晨起,天朗气清。湛蓝天空不见一丝微云,如色卡般纯净。昨夜的风果真厉害,刮走了天上的一切,好个阳光灿烂的大晴天!早饭时,女店主为大伙下了青椒肉丝面,做了宁国粑粑,一种干菜肉馅的当地小吃,挺带劲。还上了肉丁调味酱,味道堪比我们那一带颇有名的黄池酱。我就问了句:“这酱和粑粑买的还是做的?”女店主略带腼腆地说“做的,这边都这么做。”“哦,好手艺!”有人发出了由衷夸赞。确实,质朴的女店主让大伙见识了她的能干。

早饭后与店主交流中,我们得知昨天去的黑洞峡谷果然是险峻之地,前几天有人迷路被困后经救援才脱离了险境。我想起峡谷里的情形,忍不住问男店主:“山里真险峻,村民如何谋生?”男店主叹息道:“哎,除了外出打工,在家就靠茶叶、竹子、山核桃和栗子,现在收获中的山核桃就是项收入来源。”女店主也插话了“现在民宿不好开,没人来,要不是我们栽的山核桃开始结果,盖民宿借的债还不知咋办呢!”想不到小小的山核桃他们如此看重,难怪农家乐老板也外出收山核桃了。

鉴于行程有变,大伙商量后调整了线路,决定走皖浙天路去家朋乡,领略皖浙天路斑斓的秋色,探访家朋水街独特的风貌。皖浙天路常听人说起,赞誉有加,知道是处风光绝佳的 旅游 目的地,但遗憾一直没机会,现在即将前往,我不禁兴奋起来。

又出发了,我们一行从华东大裂谷拐上南极线,行进在茫茫大山里。深秋了,层林渐染、色彩斑斓,明媚阳光下,红橙黄绿交相辉映、愈加多彩,万类霜天竞物华!欣赏着目不暇接的景致,心中渐起微澜,何不吟上几句诗?于是,我一边观景拍照,一边默默地平平仄仄起来。车过荆州乡,景色更迷人,有人兴奋起来“上皖浙天路了,我来过,很漂亮。”的确很棒!遥望远方,湛蓝天穹下,阳光挥洒、视野开阔,一条天路随山就势、蜿蜒而上,犹如一条灰色绸带飘浮在斑斓秋色里,向高远朦胧的山口延伸。瞬间,刚才还在推敲的诗得了灵感:“层林渐染起霜颜,远路蜿蜒入九天。更有一篇秋色赋,风吹彩叶碧云间。”然而,寥寥几句诗怎能道尽这大美秋色?确实,唯有亲历方可一览此间万象哦!

驶上天路不一会儿,我再次陶醉了!那是天路上漫山遍野的山核桃林,湛蓝天空以强烈对比色映衬着它特有的色泽,一种异常质朴的黄!黄蓝对比,印象尤深。多年前那个深秋,我和爱人在北京清华园前,被路旁金黄的银杏树吸引,那无暇的纯净使我领略了金秋的品味;去年这个时节,我们在太行深处,为风中高耸的白杨林驻足,那洒脱的成色让我见识了伟岸的气质。眼前,这片大山深处带着厚重气息而异常质朴的秋黄,使我浮想联翩并渐渐为之感动。好一片盛大的秋黄!它,傲然山间,无畏风霜;根植瘠地,回馈四方。携一份特质,呈一时秋颜,许一季醇香。虽平凡,却从容,让人怎能不回望?

这质朴的黄与大山如此亲近!我想到了昨天指路的那位老人和村妇,他们的距离感确实出了偏差,但反过来,山里的人们已将身心融入了厚重山体,环境虽艰苦,却练就了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达观。距离远近之间其实是一种心境,心里觉得近,虽远也近。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就如同眼前的山核桃林,虽然栽植要花费大量心血,但它们一旦成活,便能倔强向生并感恩回馈,给山里的生活带来希望。

这质朴的黄来之何等不易!走马观花欣赏泱泱秋色固然畅快,深入其间,方知艰难。在这山核桃收获季,我们了解到每株山核桃树一年获利约二百元,为此村民要付出大量辛劳。黑洞峡谷之行使我对大山有了深切体会,与民宿店主交流也拓展了我的认知,让我不免自问:在这片山核桃根植的厚土上,究竟多少艰难付出才有预期的回报?我想到了农家乐老板娘一家受疫情冲击另谋生计的不易,想到了盖民宿背负债务的店主夫妇风寒之夜忙碌的情形,恍然若有所悟:他们不就像秋风中的山核桃树?在艰难中傲然挺立,为理想中的生活倔强努力着!

车轮滚滚向前,我的思绪也随时快时慢的车速在收放。真有意思,此行未能游览千倾关,但后续调整给了我一次难得的邂逅,让我饱览了山核桃林独特的风姿,感受了大山深处真实的生活。这漫山遍野质朴的黄如此耐人寻味,无疑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意外收获。

经停一处观景点,大伙多角度拍下碧空映衬下山核桃叶的风姿特写,看着大伙认真的神情,我忽然觉得我们与山核桃树似乎也有些相似。其实,若将山核桃树傲然贫瘠而倔强向生的特质拟人化引申,那些囿于困顿却秉善自立的人们不也像一株株山核桃树?相识相知的亲朋好友也好,插肩而过、未曾交集或远隔天涯的陌生人也罢,但凡历经生活磨砺仍执一份纯净,常怀敬畏之心,沉淀岁月美好,在默默担当中用心生活而不言弃者,那都是一株株人群里的山核桃树!他们默默无闻中平凡着你我的平凡,却携一份特质从容在人生中,傲然于都市,傲然于乡村,傲然在人们的心里……

领略了皖浙天路斑斓的秋色,我们于中午抵达家朋乡。能看到在大伙美美的开心里,仍隐约着一丝意犹未尽。午饭前,酒店老板给我们拿来了今年新上市的山核桃,在一片剥山核桃的欢声笑语中,山核桃独特的醇香充满了包间,也在我心中弥漫开来……

皖南的颜色

邵力华

我一直认为,黑、白、灰的颜色谱系,代表了皖南颜色的主调。虽然颜色属于视觉的范畴,但它却是皖南文化的灵魂,代表了一种哲学的境界。

还在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宏村、西递等皖南古村落写生访问的时候,就被这里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模样所吸引。此后的时间里,出于偏爱和好奇,我曾数次深入到宏村、歙县、许村、棠樾、呈坎等大大小小数十座皖南古镇村落,在街衢巷陌的石阶水湾边行走,在岚烟笼罩的竹丛中辨别路的方向。也曾走进古老的村民议事堂中仰头欣赏雕梁画柱,揣摩前人营造这些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也曾驻足在名家祠堂的天井,面对着正堂墙面上的先辈画像,感受族风家训的威严和衷肠。曾在三月的油菜花季撑伞遮挡过蒙蒙细雨,也曾在稻谷的田塍中沐浴灿烂的秋阳。与长者闲谈分享他们祖祖辈辈的家园故事,与青年男女畅想他或她们的情怀,打探他们隐秘的爱情;与年轻的学生互通身份,倾听他或她们对于未来的理想。

平心而论,就自然形态来描画皖南,它的颜色是极为丰富的,春夏秋冬四季,那些五颜六色足可以令你眼花缭乱、六神无主。甚至搜肠刮肚你也只能说出个大概。倘若细细的辨别,根本就没有办法说的清楚。比如,我印象中的皖南三月,就是由形形色色的绿色组成的。除了墨色的栎树和樟树和与其相伴的翠绿的茶树,闪着宝蓝光色的丁香和檀木等也与其交映成趣,绿色盎然。即便是三月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盛开,你也会觉得这鹅黄的颜色掺杂了绿的成分。山石和亭榭,春水和游鸭,样样皆绿。再比如,梅花的冷艳, 桃花的热情,海棠花的含蓄和杜鹃花的啼血红霞,则诱导着我们去用心辨别镶嵌在俏枝密叶中的红色系列。徜徉在皖南的红色当中,你或许就认为,这皖南的颜色大概都是红色的。放眼望去,皖南的男男女女都被梅花、桃花、杜鹃花渲染成了红色的面容,即便是“汪汪”欢叫的狗狗和“咩咩”鸣叫的水牛,也都随了红色游来跑去。

我对于皖南黑白灰颜色的主观认定,是在一次次绕村行走和近距离走进房舍中得出的。既有远观也有近访。记得在宏村的一间房舍的院子里,坐在竹凳上与几位正在编织竹器的老人攀谈得知,皖南建筑的蹊跷,往往就在大开大合的墙体构造和天地人之间的伦理设计。比如正堂、祠堂、天井,比如马头墙、照壁和灰砖漏窗等等。都是在讲究实用的基础上融进道德的内容和审美的境界。正堂是敬奉祖先和族群长者议事的地方,祠堂是供奉先辈启迪后人的纪念堂,马头墙可以截断火险保住平安,天井当然是聚集八方财源脱贫致富的地方。据说皖南的男儿成人结婚后,就不能无所作为迷恋家庭,必须及早外出打拼挣得钱财之后方可回家,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父母尽孝,为家庭谋幸福,为儿女做榜样。遵循这样的古训家教,有三年回家的,十年回家的,也有更长时间回家的。这熙熙攘攘的男女老幼和进进出出的青年男女,祖祖辈辈、长此以往,创造了多少皖南人的幸福生活,也书写了多少皖南人的苦难心酸。当然也折射出皖南人的善恶标准和中庸之道的和谐理念。

这样看来,在皖南的黑白灰世界里,已经摒弃了那种看起来花花绿绿的表面繁华,而更趋于从自然的具象中,剥离出层层叠叠的色彩阶梯,抽取最能代表自己单纯而又丰富的道德观念,来阐释皖南人的天地情怀和生命经纬。被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呈坎,素有著名的“八卦村”之称。由东汉末年始建至今,依靠对于对立统一的阴阳理念,就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村落与房屋的设计中,既抵御了庸人的骚扰又佑护了自己祖祖辈辈的安宁,不但用理念践行着善恶有报的道德标准,还自觉地用这种祖先的价值观去影响其他。这对于皖南文化精神的塑造,显然不可小觑。甚至可以说,在黑白灰的颜色世界里,收藏着皖南人的伦理道德和男欢女爱的人间情怀,也收藏着皖南人子子孙孙薪火相传的大爱族谱,更收藏着皖南人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宇宙观和尘世观。它们崇尚天人合一而决不丢掉独立的人格塑造,崇尚有温度有热情的世俗文化而决不妄自菲薄和随波逐流。所以,黑白灰正是皖南 历史 文化的高度总结和集中体现,是一种由天、地、人共同书写的生命哲学。

在色彩学的范围,黑白灰的颜色,原本是独立于有机色彩之外的。它们构成了无彩色坚强的“三位一体”。但恰恰是这种独特的无彩色地位,成就了黑白灰的 社会 学特质和儒、道、释的哲学面孔。从道德的层面上讲,黑白灰的道理,暗示了为人处事的风格选择,简约而不简单。这一点,你只需走近许多村落中设计的戏台,就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道德境界。在皖南的戏曲传承中,永恒的曲目永远都是扬善惩恶的主题;在百姓的文娱生活中,永远都有看不够的善恶有报故事和忠孝博爱的喜相场面。在皖南,黑白灰是一种生活秘籍,它指引着皖南百姓朝朝暮暮的生命节奏和时时刻刻的社稷往来。黑白灰是一种良药,它能够在任何时候为人们托起希望并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也能够使远在天边的人们,只要一想起家乡的黑白灰,就会暂时放下乡愁,投入到改变命运的辛苦劳作。黑白灰,它架设起了皖南文化与华夏文明广袤天地的桥梁,引领着皖南人始终如一的思想追求。

在皖南山山水水间游历、拍照、写生,你总是绕不开那些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花花草草间错落有致的建筑。这些建筑往往会成为你构图中的主题,也或成为你画面中的刻意留白。这建筑是你构思中的风景坐标,是你在设定空间里聚焦的会点。甚至有时,你不需要太多的环境烘染和水榭点缀,只需要把这皖南的黑白灰传统建筑放置在主题的位置,就成就了一篇绝佳的水墨风景画,就是颐养精神开启想象力的极好题材,且无论文学诗歌还是戏剧。皖南的黑白灰,仿佛是天生自具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这黑白灰构筑起来的人间风景,无需雕琢,也无需顾忌放大或缩小,它秉承着道德的理念和哲学的意蕴,本身就是一幅和谐得体的全景像艺术风景。

2021年1月22日于山东大学

皖南民居有哪些特点

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四水归堂的天井,高墙深宅,绿水环绕构成富有强烈微州文化特色的皖南民居。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筑色彩 

皖南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建筑采用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角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
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单纯质朴的白墙、黑瓦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淡雅明快的美感。这种水墨
画般的隽永意境,渲染出皖南传统民居极具地域特色的基本风貌。
 

2、建筑形式
   

皖南民居的造型颇有特色,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
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度过大,采用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材料,又使山墙面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这种做法原是为了防火,故
俗称“封火墙”。它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一些大型宅院由数间、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出现交
错不同的朝向。加之房屋宽度、进深的不同,地形高低的变化,马头墙的高低随之有所不同,就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变化。

3、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皖南民居的基本形式为庭院式布置,院内以南向房间为主,东西两侧为辅,中为东西较长的天井,平面组成口字形。也有在入口处设进厅
的口字形布置,以及两个庭院前后重复拼接的日字形庭院组合体等。

皖南的这种庭院型住宅与北方的四合院及江浙一带的合院型宅院不尽相同。北方的合院,分别由正房和东西两侧厢房组成,天井较大,四面建筑与天井大院是相隔开的。江浙一带的个体院落略小,一处宅院一般仅为一家使用,但东西厢房分明,仍是作为正式房间。

皖南民居则不同,它主要的房间位于南向,而东西向是次要的、开间较小的辅助房间,一般为廊屋、楼梯间、储藏等性质。正因为这样,所以天井较窄。这
种天井院在功能上除采光、通风、承接和排除屋面流下的雨水外,还是建筑空间的补充,是与建筑相渗透、融汇的部分。

由于天井较狭小,风沙对院内的干扰也较少,因此有可能将南屋厅堂临院的一面门扇打开,或根本就不设门,几乎与天井是统一体。厅内见院,院内见厅,相辅而
就,由厅至院,由院至厅几乎是一个天地。这与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4、建筑装饰  

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皖南民居的梁架结构均为木结构,梁架构造奇巧,装饰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月梁中部略微起拱,两端雕出圆形或扁圆形花纹,中段常雕刻成多种图案,通体显得异常宏大壮美。这些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覆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是徽州居民高格调的
文化素养和审美观的反映。

5、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
 

建筑雕刻艺术是徽州民居最主要、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建筑中几乎每一种建筑材料都可以用来雕刻,每一建筑构件都加以雕刻,
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格调。雕刻分为砖雕、木雕和石雕等几种方式。其中砖雕的主要装饰处为门罩、门楼、八字墙及马头墙的端部。
其镂刻的内容、题材极为丰富,凡神仙人物、亭台屋宇、飞禽走兽、花草静物应有尽有。为了表现人物的逼真和楼台的主体感,多采用高浮
雕、透雕和半圆雕的技法。

6、 皖南民居的群体布局 

皖南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布置,强调自由式的布局。其依山者因山而建、其临水者沿水而建,房屋群落与周
围环境巧妙结合,形成了优美的村镇风貌。如黄山市的洽舍村,位于丰乐水库岸边,前临清澈的湖面,后依郁郁青山。黟县的屏山村沿着一条
曲折有致的溪流,排列着一栋栋形式即统一而又富变化的各式民居,建筑借溪流形成了优美的画面,是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景色。  

扩展资料:

皖南民居的代表景点

1,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

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兴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

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著名景点有: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月沼春晓、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大树、雷岗夕照、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

2,西递

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现保存的 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徽民居

本文标题: 山水皖南读后感(皖南事变(4)读后感5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662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企业财务管理实务读后感(财务管理实训心得_企业财务管理实训心得及总结范文)小说《妖言》读后感(《妖言》的结局是什么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