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玩具樊登读后感(读樊登解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3-10 10:24: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不知不觉,用了六天的时间读了一本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之前我读书特别慢,一天能翻两页就不错了,现在和书友...

孩子的玩具樊登读后感(读樊登解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有感)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不知不觉,用了六天的时间读了一本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之前我读书特别慢,一天能翻两页就不错了,现在和书友一起组队读书,很轻松几天就读完了,和书友交流的过程中,收获还更大,看来一起组队读书效率确实高。(开心)

午后孩子睡了,又翻了翻这本书,趁这点小空写写我的感悟。

你知道吗?你,对就是你,你比任何玩具都更让孩子喜欢和着迷。孩子们并不需要玩具或者是电视节目,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在处理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时,控制、放任、贿赂、威胁都是家长们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也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与这些方法相比,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更加的充满爱,也符合逻辑和人性。因为只有情感引导型父母才会把这些棘手的情况当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并且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同情和理解,在沟通中增进亲子关系,进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最有益的基础。

情感引导的步骤:

1、播下种子
- 提前清晰准确地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什么。

2、观察和判断
-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
- 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
3、聆听
-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聆听
4、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反应情感)
准确的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会情绪平复比较快。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在别的人身上。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 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
- “那你看咱们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太好了,你的这个想法就叫作分享!
- 这时候孩子才学会了什么叫分享,也更乐于去实现分享,因为他知道了意义。

情感引导实践:

我的大宝吃饭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他食欲很好,很容易吃多,但是他消化能力弱,会消化不了,很容易积食,伤脾胃。昨天父亲节,姑姑提议晚上一起聚聚。

播下种子

1、白天就和哥哥说,晚上要和姑姑一起出去吃饭,吃饭的时候无论有多少好吃的,我们吃饱就好,不能吃多哦。出发时和他说了一次,快到时又给他说了一次。

2、观察和判断

哥哥吃饭很快,菜还没有上完,他已经吃了很多了,还在吃馒头片,已经吃了一些菜和烤串了,五串馒头片他吃了两串,感觉他吃的差不多了,他自己还吃的很嗨,没有要停的意思。走到哥哥傍边,“宝宝,你停一下,感受一下,你的小肚肚饱了没有,晚上不能吃太多,要不小肚肚会罢工的,因为他也要休息,你吃那么多,它消化不了就很容易生病”。

这时,他可能不想停下来,因为还有很多好吃的。

4、聆听

他说自己没有吃饱,要求把这点馒头片吃完,再喝点汤就不吃了。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回到家,和哥哥说“你做的很好,说不吃就不吃了,你看你上一周在幼儿园表现多棒啊,不挑食,什么都吃,吃饱了就不吃了,你都会管理自己了,这就是自律,不需要别人管。自律的小朋友大家都喜欢。”

哥哥现在在吃饭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去年三天两头的积食。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是:在给做情感引导时,我们要管理好自己情绪,留点空间和时间给自己,自己好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我是通过樊登读书会App樊登老师推荐买来读的一本书,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她致力于从刚出生到6岁大的儿童的成长教育研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美国儿童教育专家。

1.情感引导孩子

教育孩子不应该刻意逃避而是欣然面对。通过情感引导孩子,尊重孩子,没有任何理由值得对孩子发怒。很多事情,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条件的给孩子情绪的支持,是的,可是家长们总怕自己会走到放任孩子的那一面去。

关于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犯错或者发脾气,一般是他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满足,给孩子一段『反思时间』或者『冷静时间』,如果是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和他聊聊刚才的行为,并问她下一次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亲测有效。如果能提前告诉孩子我们的预期,他们一般会更合作。这里有个值得借鉴的方略:首先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他。

关于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很多父母在两者之间摇摆,其实中间那个度不好把握,大多数还是赞成『不打不成才』,毕竟这个符合中国的传统,也相对容易让孩子听话,让自己轻松。其实正如许多育儿书倡导的,不打孩子一样也能教育好孩子。身边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也有家长告诉我在三岁后就不体罚孩子了。这样的教育方式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拥有更好的耐性,因为即便孩子当下答应你,偶尔也是会出现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耐心多沟通几次才行,在被工作和生活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家长们,表现出这样的耐心实属不易,大多数已经透支了精力。

关于要不要让孩子一直哭:这个问题很接地气,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问题。我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孩子总有不哭的时候,让他哭好了,不能纵容他。甚至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我还比较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孩子不要一哭就抱,不然以后放不下来。这本书告诉我的观点让我在第二个孩子身上的实践比较认同。这本书有个这样的观点,经常被拥抱和爱抚的孩子更独立,更有安全感。我自己的实践证明,孩子并没有因为一哭就抱而变得更加难带。

关于带孩子外出:非常实用的一个建议,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具,那么在饭桌上,他就可以在无聊的时候玩自己的玩具,不会打扰父母。但是也要知道孩子的专注力有限,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如果孩子累了烦了还是应该尽快带孩子离开聚会。

2.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第一 播下种子,提前清晰准确的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什么, 比如:现在妈妈要带你出去当秋千,我们说好只能玩半小时的噢,等下妈妈还要去买菜。出发前说一次,路上说一次,开始玩的时候还可以再问一次,还记得刚才妈妈说过的话吗?…… 好的,你去玩吧。

第二 观察和判断,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比如:出去外面吃饭时,我们常常怪孩子不听话,跑来跑去,可你想想他听不懂你们大人的聊天,他能不去做一些事情来引起你的关注吗?所以我们在出去之前可以带一些玩具和书籍陪伴他,当然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太久,我们也尽可能的快点吃完饭回家。

第三 聆听,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聆听,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齐平,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

第四 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拼的积木不小心被其他小朋友碰倒了,他很生气想打小朋友,这时候我们应该过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 或是 “我能感受到你很难过,可以说说吗?”……准确的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会情绪平复比较快。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在别的人身上。

第五 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比如:小朋友来家里玩,他想要儿子手上的玩具,可这也是儿子的心肝宝贝,他不想让。这时不能是简单粗暴的跟孩子说,“快,把玩具让给弟弟,你是主人。” 如果你强行让他分享,这样弟弟高兴了,可是哥哥不高兴了呀。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妈妈说:“你看现在你们两个人都不高兴是吧,那你们两个能不能比赛一下,看谁更快想出办法,让两个人都高兴呢。”你知道孩子最喜欢比赛了,也许这时候哥哥会说“ 好,我先借你五分钟,那你等下要记得还给我哦” ,弟弟说“ 好的,那你可以先玩我带来的这个玩具“,而这时我们告诉孩子说,“孩子你做的太好了,你刚才的这个想法就叫做分享。” 这时候孩子才学会了什么叫分享,也更乐于去实现分享,因为他知道了意义。简单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育儿之旅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学习和改进。任何时候改善亲子关系都不晚,只要我们愿意行动起来,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育儿即是育己,学会这套方式,不仅仅是帮助孩子,更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去年10月份,我曾经去杭州灵隐寺游玩。既然去寺庙,肯定会拜佛。灵隐寺香火旺盛,我正在排队等待叩拜。突然,有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吵吵嚷嚷的在大殿中跑来跑去,而他的妈妈立刻把他叫到身前。
“我怎么和你说的,让你不要吵,还吵,给我出去站在门边。”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语气冷漠而严厉。但我相信这个妈妈肯定爱孩子,并且她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可是这种惩罚式的教育方法不仅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并且也毫无作用。
果然,被妈妈骂之后,小男孩却嬉皮笑脸的跑出殿外,继续玩耍。惩罚只能制止一时的不良行为,而当孩子离开妈妈的视线,就会故态复萌。
这其实是生活中很多家长会用的教育方法,通过威胁、惩罚来控制孩子的行为。
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会恰恰相反,他们以释放孩子的天性为名,放纵孩子。
比如上面这个小男孩,在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玩闹,影响他人。很多家长就会视而不见,如果你去提醒他管教孩子,反而会说:“孩子都这样,有什么大惊小怪。”
但是从长远角度讲,不管是威胁、惩罚还是放任自流,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界限、责任感的人。
而懂得规则、遵守制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家长们难道想这样吗?肯定不是,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成长成为一个合作、自立、有责任感的孩子,只是很多家长会说:没办法,不这样,治不住他。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烦难,相信这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将会让你大有启发。
本书的作者是金伯莉·布雷恩,她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教育专家,是注册家庭与儿童治疗师,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本书倡导用情感引导并设定限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善于沟通、自信、有责任感的孩子。本书是一本现象级的亲子教育类书籍,曾获得樊登老师大力推荐。
[if !supportLists]01.  [endif]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的本质是:“允许和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以此来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让孩子学会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
在本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克尔顿今年4岁,他的父母从小对他进行情感引导。一天,克尔顿正和两个小伙伴在公园里玩耍,突然,一个正蹒跚学步的小女孩闯入了他们的游戏范围,两个小伙伴居然把玩具直接从小女孩的脚背上压了过去。
小女孩吓的哇哇大哭,而这时,小女孩的母亲,找了过来。两个始作俑者视如无睹,可克尔顿却走到这位妈妈面前说说:“我为我的朋友这样做感到抱歉,他们甚至都没停下玩耍避开她。”
稍后,这位母亲走过来对克尔顿的母亲说:“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孩子像他这样,为他人着想,你的儿子刚才替他的小伙伴向我道歉,我要感谢你教出这样的好儿子,他让我刮目相看。”
划时代著作《情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说:“一个孩子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和成功的话,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情感智慧要比学业上的成就重要的多。”
在情感引导下长大的孩子富有同情心,待人如待己。而富有同理心、沟通能力强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那情感引导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它的关键在于亲子间的亲密程度,而核心在于建立情感的纽带。
《妈妈是超人》中,黄圣依和安迪这对母子让人印象深刻。节目一开始,黄圣依和安迪相处的画面简直就是满屏的尴尬,安迪一脸的抗拒:确认过眼神,妈妈是陌生人。
黄圣依精心准备的早餐,安迪不满意;妈妈喂他吃早餐,他说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喂,可是奶奶喂他吃饭时,他却很高兴。安迪的表现,就像是故意和妈妈对着干。
这都是因为黄圣依和安迪之间亲密度不够。安迪从3个月到3岁都是由奶奶抚养,他早就已经习惯妈妈不在身边,而他最喜欢的人也是奶奶和弟弟。
情感纽带是如此重要,当孩子没有打从心底亲近你时,你又怎么能指望他听你的话,和你合作呢?
那又该如何建立情感纽带呢?答案就是陪伴。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每个孩子都渴望能顾和父母相处而不被打扰。孩子从6个月开始就可以分辨出谁是爸爸妈妈,即使照顾他的人再多,他最看重的还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所以就陪孩子玩吧,陪他玩既可以释放孩子的能量,又能够让你们变得更加亲昵。
在他们的小小世界里,玩耍既可以排遣内在的情感又可以处理烦恼,而当你陪着他时,你就会更了解孩子的情感,也为你走进他的世界提供契机。
有了深厚的亲子关系为基础,我们就能更好的进行引导。以下就是情感引导的5个步骤:播下种子、观察和判断、聆听、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情。

大多有孩子的父母都曾经为一件事发过愁——带孩子外出就餐。
受生理限制,小孩子很容易困了、累了,可是他们却没有相应的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所以外在的表现可能是兴奋过度的尖叫、吵闹。而这也是外出时常遇到的问题。
现在我们就用情感引导的方法看看,该如何平稳的度过外出就餐的时光。
首先,播下种子。这是让孩子提前知道,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让他们有心里准备。比如今天晚上出门晚餐,你可以在早上就提起这个话题:“今晚,爸妈会带你出去饭店吃饭,在饭店的时候你要在餐桌前吃饭,不要乱跑哦。”
接下来,在白天的时光里多重复几次会更有效。最后,在去饭店的路上再次提醒:“我们现在就要去饭店吃饭,吃饭就是坐在椅子上吃,而不是到处跑来跑去哦。”
与此同时,最好在坐下来后给孩子一个玩具,和他互动来吸引他的注意力。
提前预告,种下合作的种子,才能让一家人都有可能觉得是享受。
接着是观察和判断。孩子的耐力有限,又不能控制情绪,当孩子吵闹时,你要关注他吵闹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有需求没有满足。例如,他是不是饿了、困了、渴了、累了或者过度兴奋?
一般情况下,一旦满足了这些需求,孩子就能安静下来。
然后是聆听,聆听对情感引导至关重要。当孩子还不能回复平静时,不妨聆听他的想法。
聆听时,你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耐心去关注孩子的想法。这时,你最好蹲下身来,和他视线齐平,和他进行眼神交流,听得同时也关注他的肢体语言。
你可以这样开启话题:“宝宝,妈妈注意到你还是很兴奋,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妈妈,或者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然后你只要专注的听宝宝讲就好。
而小年龄的宝宝常常无法顺畅的表达自己,那此时就需要观察他的表情、肢体语言。
接下来你需要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当你从他的肢体语言读出他的情绪时,你要接纳并回应他的感受。而此时也是教孩子表达自己的良好时机。
最后,是同情。带孩子外出就餐,就得做好提前回家的准备。因为一切以孩子的需求为前提,当他累了、困了,已经支撑不住时,不要强求他安静的坐在座位上。你可以选择打包好菜、回家吃。
只要你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外出就餐也不会成为一件可怕的事。
以上就是情感引导的5个步骤。它的重点是让孩子能够不受压力的表达自己,不批判、轻视孩子,同情孩子的感受,无条件爱和支持孩子。
但是情感引导等同于溺爱吗?不,情感引导与溺爱的区别是设定限制。
设定限制,能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孩子心中知道行为的边界,说话做事才会有底气,才会真正自信。
无条件的爱以及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缺一不可。没有受过父母严格约束的孩子很难理解遵守制度的重要性。
“孩子推孕妇下楼,只为看她会不会流产”、甚至严重的“李天一轮奸女孩”事件,都是因为父母没有在日常教育中约束孩子。
那设定限度等同于威胁、恐吓孩子吗?不是,设定限度,只是让你像孩子解释,可以做和不可以做某些事的理由,用逻辑来说服孩子。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5岁的吉丽安永芭比娃娃打了3岁的丽翠。
妈妈:“吉丽安,马上停止。(从孩子手中拿走芭比娃娃),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打人是不对的。我们用说话解决问题,现在告诉妈妈,是什么让你这么生气?”
吉丽安:“她抢走了我的娃娃!”(吉丽安还在推搡丽翠)
妈妈:“打人是不对的。现在和妈妈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丽翠,对不起,你没事吧,很抱歉她打了你,我们很快回来。”
然后妈妈和吉丽安一起到另一个房间:“吉丽安,你真的很想要那个芭比娃娃是吗?”
吉丽安:“我想要,我喜欢那个娃娃。”
妈妈:“好的,妈妈知道了,你很喜欢娃娃。但为了这个打小伙伴对吗?”
吉丽安:“不对。”
妈妈:“那下次,你要怎么做?”
吉丽安:“不打人。”
妈妈:“那你应该怎么说?”
吉丽安:“这是我的娃娃。”
妈妈:“也许你可以说,我正在玩,等我不玩了,就给你玩。”
吉丽安:“好的,妈妈。”
当孩子的行为不收控制时,我们可以把他带到一边,但要注意,大人应该和孩子待在一起,直到他冷静下来,可以交谈。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告诉孩子遇到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不可取。
如此多来几次,孩子就能慢慢学会该如何处理冲突。
遵守制度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套用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你不教孩子做人,社会会替你教。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温和但坚定。在育儿过程中,秉承这种态度,让孩子知道,我爱你,但我也会纠正你的不良行为。但是即使他犯错,你也会无条件的爱他,和他一起纠正。
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比你更加优秀的孩子。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一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我是在樊登读书APP上面知道的。

我觉得自从孩子出生以后,尤其是孩子六个月后,我突然间变得尤为地焦虑。因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不懂他了,他似乎在一夜之间由一个小婴儿突然长大了,在我可控的知识范围之内让我措手不及。
人的焦虑或者压力感很多时候,就是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因为心中无丘壑,你会因为这个事情的出现不知解决的方法而感到焦虑,也就产生了你自己都可能感知不到的无形的压力。

我看着我的孩子在成长,在变化,并且成长速度之快超乎我的想象。我生怕因为自己无知,给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有人说,你就无条件地爱他,呵护他,怎么会有伤害呢?

世界上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有的爱会把一块璞玉雕琢成一件艺术品,而有的爱会把一块璞玉折磨成一块废石。你说雕工手中的刻刀不是充满爱么,哪一位雕工在拿到一块璞玉时,不想做成一件艺术品,可是爱的初衷是一样的,但爱的方式不一样,产生的结果就千差万别。

也就是在那时候,我意识到,我必须得学习。只有我自己成长,我才能不让自己固化的思维限制了自己成长,阻碍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生命规律。

于是,我就开始买了挺多育儿书籍,每一本书读完,我都会做相应的梳理,写读后感,写总结,整理在自己文档上。久而久之,对于书籍的鉴别能力我慢慢有了自己选择评判的标准。

在阅读过的十几本书籍里,今天我推荐的就是这一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因为书中的理论知识深得人心,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都会举例说明怎么做,或者分享自己是怎么做的。引导我们学会分析找原因以后,教会我们怎么去思考和启发自己,然后巧妙地运用书中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孩子。

本书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倡情感引导的重要性。何为情感引导,如何进行有效地科学地情感引导,在于孩子相处过程中,怎样避免出现错误等。

比如有的父母过于放任孩子,有的父母又是控制孩子,有的是忽视孩子,典型的代表就是孩子摔了,哭了,我们到底怎么做?很多父母可能就是会告诉孩子,爬起来,不痛,你是男子汉。这往往就是忽视孩子情感的表现。缺乏一种共情力。

情感引导中,最关键的几个步骤就是播种、观察和判断、倾听。作者也专门用一个章节来深入阐释。

同时,本书吸引我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扩充他们的情感词汇量。要不是读了这本书,我真不知道,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孩子认识高兴、生气、难过等词汇。举一反三,我们也可以用类似方法教会孩子很多的动词,比如分享,感恩、合作等词汇。

我喜欢作者第一章的前言一句话:“孩子们从体验中学习。他们就像尚且湿软的水泥,所听到的每字每句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这也是为什么,在有了孩子以后,我发现我变得积极而上进。

为人父母就是一辈子的事业。如果能够把教育养育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也许我们的孩子都会健康成长。我们不苛求他们未来如何出色,至少我们可以保证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今天的分享暂且到此哈。有兴趣的宝妈们可以买此书阅读,相信你也会受益。我写读后感不会一下子就写很多,或者很全面。很多时候,是阅读到哪里,突然有了想法就断断续续记录一些。

这本书我还没完全读完,我还会陆陆续续做记录。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1

  第一次知道樊登是在朋友的书店里,他的书店每周都会播放一部电影,结束后播放一集樊登读书会的内容。此时,孩子们刚刚从电影情节中走出,自由的坐在各个角落里读着书,家长们就围坐在投影幕前,细细品味樊登讲的每一本书。往往,家长们还没有看完,孩子们就会循声而来,一起和我们观看,《养育男孩》《养育女孩》《你就是最好的玩具》《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每一集对我来说,都如醍醐灌顶,让我在育儿路上突然想通很多。

  我的儿子转眼已经进入10岁了,老师在开家长会时说:“现在孩子们都在不同程度地进入青春期,甚至有些青春萌动的小心思。而且学会了说巧妙的谎言,学会和其他同学搞恶作剧......”在老师看来,10多岁的孩子开始叛逆,已经试着逃出家长的手掌心了。

  如果没有读过樊登所讲过的书,我的内心也许和其他家长一样充满了恐慌,害怕有一天,他不再受我控制,不再听我的话,开始反抗。甚至担心孩子会像比较激进的哪些孩子一样,跳楼,跳桥,弑母.....好在,我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认识了樊登,如今手握这本《读懂孩子的心》,又把我从前从吸收的支离的信息重新整合,我感到,万分感恩。

  我们都是育儿路上艰难的践行者,即便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又是那么难以持续。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在反思,在改变。曾经,我和儿子的关系就是“毒刺”关系,我不愿意过分的表扬他,人多的时候不喜欢他大声说话,我曾经说我的孩子“哗众取宠”,我经常在人前否定他,即便看到了他羞红的小脸。但是,樊登让我认识了《正面管教》,我开始使用正面管教的工具,我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以及他对我的无条件信任。这都是从我的改变开始的,虽然我曾经错过,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修复。

  我的孩子,终将会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如今的他认真,上进,积极,向上。最近,他纠结于我和爸爸对他和妹妹的不公平,对妹妹的表情更柔和,语气更温润。我正在想办法帮他走出困惑,他自己找了篇描写父子关系的文章,他自己读,给我们读,还郑重的告诉我们:“我知道,你们爱妹妹,也爱我,只是我们不一样大,要求也不一样。”听了他的话,我真是两眼泪,他能自己解决问题,比我们开导更有效。

  庆幸我认识了樊登,读了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读懂孩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2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我的心,让我看清前路;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我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我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我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读懂孩子的心》,在樊校长的带领下我加入了樊登读书,有幸读到这本书,这本书汇集了《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让孩子远离焦虑》《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等17本优秀的家庭教育书,俗话说得好,“走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不论我是幼儿教师,还是一名家长,这本书对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知性、优雅的女士有一天向他求救,说她辅导孩子写作业气的心脏都不好了,忍不住发脾气,孩子哭、老公生气,她自己也难过。她说:家教类的书也没少看,为什么一到辅导作业就不行了呢?”我想这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里都在上演着和孩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但是绝不放弃继续用错误的方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父母尽到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尽到了伤害孩子的责任?父母是爱孩子的人,但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为终身学习者。看到这个案例我内疚自责,这个事情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我对孩子的高要求导致他在做一些事情时对自己不够自信,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因为他就是在不断批评中长大的。所以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习这件事。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樊登读书,每天与书相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习借鉴书中的教育方法,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让我不再一错再错;在迷茫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在彷徨的时候让我更加明确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刻铭记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一旦你下定决心搞教育,就一定要有使命感,还要更专业。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都来读书,读好书,真正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好妈妈。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3

  读懂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我们不懂孩子,那么我们给孩子实施的'教育'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场灾难!因此我利用暑假的阅读了《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看完后对我受益匪浅。

  '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听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不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它是一种精神枷锁,牢牢的套住孩子。'听话'的孩子,他们温顺乖巧,让家长省心,但是他们不能自主,盲从,怯懦,谨小慎微……'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 我们很多时候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担心孩子把饭撒得到处都是,难以收拾饭桌地板;孩子出门想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嫌他太慢又穿不好,还不如直接给他穿上;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孩子弄脏衣服,给我们增加洗衣服的负担……阻碍了孩子,也就阻断了孩子的学习机会,同时让孩子变得懒惰,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不教孩子无原则的谦让' 家长们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的谦让,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让出来吧;小朋友们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等等。这些荒唐的理由会严重误导孩子: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搅蛮缠,这样人家也应该让着我;别人哭了就要让——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这些理由是经不得一丝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暗示的……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因为所谓的面子,而让孩子无原则的谦让了呢?

  我曾以为:孩子像一团泥巴,需要我们去'塑造'我们想把他塑造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孩子需要竞争,如果成人说看哪个孩子吃得最快,保证个个孩子都想吃第一,这样的竞争是非常必要的;孩子要坚强,不要动不动就哭,哭是懦弱的表现;孩子要懂得分享,孩子不愿意分享说明一个自私,小气的孩子;读懂孩子的心,明白他们真正想要的,他们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始终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爱是相互,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相互。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想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得先敞开心扉,真诚地接纳孩子,让孩子住在我们的心里。孩子只有真心地感受到了我们的关心和爱之后,才愿意真正地向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读懂他们的心。也许我现在还不完全懂孩子们的心,但我愿为此去努力,我愿意让孩子们长长久久地住在我的心里。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4

  一次刷抖音偶然刷到了樊登老师的视频,感觉他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很多经验。其一自己是小学教师,小学阶段正是成长关键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再者自己也有一个咿咿呀呀的小娃娃,多多学习将来也不至于在教育方面没有头绪。结合实际情况,果断入手了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是无条件的爱的力量,一共讲解了6本书,分别是《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母爱的羁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第二章是与孩子一起成长,讲解的5本书分别是《让孩子远离焦虑》、《关键期关键帮助》、《翻转式学习的》、《爸爸军团》和《正面管教》。第三章是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主要讲解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这6本书。也就是说通过这一本书,一共可以读到17本家教育儿好书,真的是受益匪浅。

  按道理家长读更合适一些,但是老师换个角度也不就是家长嘛,管理着一大群依懒你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家庭教育本来就比较缺失,这本书既让我从老师的角度学会观察孩子成长的变化,又学会从家长的角度给予孩子温暖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是极好的。

  印象最深的是提到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一章节的内容。书里说到“经常采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会有对别人人身攻击、语言攻击。其实有时候作为老师,我也有大声呵斥孩子的时候,现在想想,方法没用对,孩子当然会产生反向心里了。

  作为老师,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孩子可能在很多想法上面还不成熟,作为老师不应该总是否定孩子,而是郑重地认同孩子,并端正他们的思想。同时,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自由。可以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隐私。假如孩子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不要过于强迫,只要你对孩子尊重,才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最后,可以适度对孩子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但不要过度,孩子最反感我们无止境的说教。想想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非常讨厌别人无休止的说教。

  除些之外,这本书还有很多真实的教育实例让我感同身受。书中的精辟的理论告诉我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读懂孩子的心,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教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既然做了教师,呢就做好一个引路人,好好勾画、欣赏这一路的“风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无杂念,方得始终。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5

  一直以来,自认为自己很重视教育,而且相对来说,还是稍微懂点教育的,因为我既是身为人母,又是有着许多宝贝的"老师妈妈",这是我引以为傲的称呼。也正是因为这个光彩鲜艳的称号,让它夺目的光辉遮蔽了一些我们没注意的角落。总以为自己了解每一个孩子,总以为能进入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总以为孩子的思想自己都能准确掌握到。而这些总以为的背后躲藏着的是孩子们的每一份真实。虽然自己一直工作在幼儿教育的前线,从网上、书上还有单位的培训中看了、听了、学了不少关于育儿方面的理论。但是实际上遇上一些问题的时候,一个感觉,就是知识和生活联系不起来,不会融会贯通。尤其是在教育自己越来越大的孩子的问题上,更是有很多困惑。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真的觉得很贴心,周令瑜老师本身就是一位园长妈妈,有着17年的幼教前沿工作经历,她根据自身教育孩子的实例加上引入240多个家庭亲子教育案例,才有了今天的这本《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在周令瑜老师的书中,我像一艘独自探险的小船,伴随着海浪和波涛,发现一片片从未见过的美好天空。很多都是现实当中遇到而无从下手的问题,作者运用大量的生活实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娓娓道出,答案不言自明。好的教育者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家长,如果没有自己的孩子天天的在磨炼,一个人不可能真正的做到懂孩子。

  我一边带孩子的同时一边学习怎样带孩子,就怕有些知识懂得太晚,会耽误了孩子,但是当我看到《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时候,我还是遗憾了,要是两年前就能见到这本书多好!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6

  这是一本记录着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感恩故事的书,这些故事里面有只爱亲情,有深厚的友谊,有生命的点滴感悟。在这些经典的感恩故事中,每个故事后都会附有给孩子们的感恩寄语,能让读者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在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让人印象深刻。故事是讲在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每人每天限定用水量为三斤,每天都是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水。一天,一头憨厚、忠实的老牛突然冲到运送车旁任凭驾驶员呵斥硬是不肯挪动半步。后来,牛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唉唉叫唤,但就是不肯让开。最后运水战士被老牛的这股劲感动了破例违反了一次规定,给了老牛三斤水。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去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回转头,对着夕阳,仰天长哞,这时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就这样受伤的老牛安详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往回走去。

  为了孩子,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每一位母亲都是那样的义无反顾,作为孩子常常是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所创造的一切,索取得那样的理所当然。

  还记得刚开学那一阵子,每个孩子基本上都是两个以上的大人送到学校,有时甚至会出现四五个大人陪着一个孩子的现象,当这些可爱的宝宝从走近学校那一刻起,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孩子,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是那一份份沉甸甸的爱。

  面对着这一群活泼可爱,又天真的孩子,我不禁想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是让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一首儿歌?还是让孩子回家唱一首好听的歌曲?其实,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育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的精彩。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去感恩,感谢父母带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感谢长辈们不顾自己年老的身体风雨无阻地来接送他们,如果孩子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幸福,那我们又何必太在意会念了几首儿歌呢!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7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有人问他:“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当时的老师给我的建议就是要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去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随后工作中,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作为孩子知心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我也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爱,深入孩子中间去,爱所有的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我们做教师最应该做到的。

  当我们学会了尊重孩子,学会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懂得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孩子的心灵,我想教育教学也就不会有力不从心和捉襟见肘的尴尬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标题: 孩子的玩具樊登读后感(读樊登解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66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关一本好书的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爱国征文读后感或观后感600字(爱国读后感6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