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23 09:18: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近期读了意大利作家皮耶罗.费鲁奇的作品《孩子是个哲学家》,感觉难搞的孩子家家都有,但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才可能寻...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近期读了意大利作家皮耶罗.费鲁奇的作品《孩子是个哲学家》,感觉难搞的孩子家家都有,但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才可能寻找到更好的路。

作者在文中提到,要想在为人父母的生涯中,不被罚为奴隶,可以这样:

首先是愿意学习。如果能够扭转“我们能教给孩子们什么”,变为“我们可以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什么”,事情或许会变得简单。毕竟,孩子是新来者,她们带着我们久已经失去的新鲜感和独创性来到我们身边,那么应该去学习的人,是我们才对。

第二坚持“没有但是的爱”,不要对孩子这样说“我给你A,以换取B。我爱你,如果你做到B的话。”爱孩子就是无条件的爱。我们时常侵占孩子的空间,告诉她们应该做什么,为他们制定计划,谈条件,批评甚至勒索他们,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只需要真正的支持,我们给予他们自由,自己也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如作者所说,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必须先充实自身,因为当生活遭遇不可避免的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汲取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在资源和知识。

哲学家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哲学家与儿子对话”,它象一个三棱镜,折射一束光线后,而七彩斑斓。不同人,不同层面人,感触不一。
谈一点个人看法,“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孩子一个奇妙的世界和社会复杂的人生百态”,首先是知识的作用。孩子提问天真无邪,有时竟出人意料,而回答问题的人,知道多少深浅,决定回答的质量。
举一例子,小学课文《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作者邓琮琮),里面有一对母子对话,引起拉曼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的”
年轻的妈妈一时语塞,求助坐在身旁的拉曼,拉曼告诉他:“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这一回答,没有人质疑,可是拉曼自己,并不满意。继续探究,得知“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使海水呈蓝色。这一发现,被人们称为“拉曼反应”,也因如此使他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
所以,能“生动有趣”勾勒出“社会复杂的人生百态”画面。是因为他的爸爸,是个学识渊博的哲学家。

关于《儿童哲学》的读后感

温暖晨光从阳台照射进来,地板上印着窗户杆的影子,囤囤在影子旁疯狂地在玩着逗猫棒上的小铃铛。打开公众号,挑了新课程评论中的一篇,认真看起来。

这是一篇关于儿童哲学的文章。一开始我心想,哲学教育对于儿童会不会太早了。另外,哲学教育应该是关于启发孩子思辨精神吧。带着疑问,我开始了这篇文章的阅读。
首先这篇文章在开头就消除了读者的疑虑,提出了哲学并非是大学哲学系师生的专利,所以我们要解放思想,给思想松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思考和探索哲学。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儿童时时处处都会好奇和发问。我觉得这点是儿童宝贵的品质,成年人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不一定会去琢磨和深挖问题背后的原因。某种程度上,我们要像孩子学习,经常提问,去寻找答案。
其次文中提到,思考和探索人生是儿童具有的一项不可让渡的基本权利。引导和启发儿童原有的思考潜力,同时教育儿童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推理,判断,创造的思考能力。儿童哲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儿童成为一个良好的思考者,能够为他们自己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出自己的意义。

接下来文中提到如何通过活动来贯彻儿童哲学,在贯彻活动中提到了4C思维,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e thinking ,care thinking, cooperative thinking。
每个孩子自身都有真理存在,不需要教师从外面强加给他。如果一个孩子生命中本身的真理没有展开,那是他还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引导者。
看完这篇文章启发如下:
1.鼓励孩子思考,可以通过鼓励大量阅读,激发孩子的思维。

2.在以后的教学课堂中,多设置活动,启发引导孩子的思考,让孩子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思索能力。

3.教师本身要勤于思考,做孩子的榜样。思考力是要勤奋地去锻炼,大脑跟身体一样,不去锻炼,都会进入萎缩状态。

《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

【 #读后感# 导语】这本书是哲学界第一部从个体发生维度系统探讨精神哲学的着作,是教育学界第一部从精神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观的着作,是心理学界第一部从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心理世界的着作,也是一部儿童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着作。

  当我拿到《儿童精神哲学》这本书时,心中不免有些疑问:说到“精神”,我认为那是成人的思维和意识行为表现,从没想过小小的孩童世界里也会有可以被冠以“精神”的举动?儿童有何“精神”?儿童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又说起“哲学”,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门神秘且高深奠测的科学,而儿童离哲学似乎很远很远。没想到儿童也有哲学?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呢?带着疑问,我翻阅了这本书。

  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我没有仔细认真的品读。大概粗读了一下,虽还没有读懂儿童精神哲学的精髓,但这本书我有两点感受。

  第一,这本书不只是追求清晰地表述内容,而且追求优美地表达。翻阅整本书,作者大量引用了诗人、作家的诗句、名言。作者将哲学和诗统一起来,始终关心读者,使读者在留连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感受到这本书的迷人魅力。如在第七章《儿童精神现象的永恒魅力》中,作者引用了《祈祷》的诗句:冬天/在漏风的土屋子/太阳/我在向你祈祷/我的一切心愿/是囤里不安宁的种子/都在急急地等待/春天的拥抱/急急地等待发芽长高/太阳/请您早日把春天送到。这首诗借着童年的渴望表达了成人现在的希望。又如:我七岁的时候/每天佛晓透过窗口/望着黑幕拉开/柔和的金光/像花朵绽开/慢慢的在天上扩散/那时天天都是新奇的/长大后头顶生活的重负/许多日子挤在一起/丧失各自的价值/增长的年龄听着一成不变的歌/寻不到独特的个性。从诗句的描写中可以体会他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同情与向往。等等,举不胜举。

  第二,这本书以人类文化史为足点,以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为背景,以那些通常被视为幼稚无知的儿童的研究对象,将儿童空前地显在历史、文化、人群之中。尤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认为儿童是思想家,是历史之子,是“成人之父”。对于这种观点,我是赞同的。我们成人虽比儿童高、大,儿童在许多方面确实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但儿童身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比如儿童是好奇的和喜欢追问的,他们对事物特别感兴趣,如经常喜欢问:“这是什么呀?”“水流到哪里去了?”“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它们为什么不掉下来呀?”等等。甭说孩子,就是一般的大人也仍然答不上来,而这是哲学思考的一招基本功夫。儿童时时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刚接触到的新事物、新经验。他们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并赋予每一样事物一个观点,整合入他们的世界观。比起大部分习惯于日常生活、懒得再去质疑的成年人,孩子们更像是勇于怀疑的哲学家。儿童是身心与言行一体的,他看待世界不是功利性的,没有主客二分的,他们爱说爱做,敢说敢做。正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孩子,只有他揭露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拆穿了成人的谎言。在探求事物的*时儿童表现的比成人更率直、更有勇气。他们的生活不刻意,他们的生活听任自然也最贴近自然。“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再无理由小觑儿童。也许面对繁纷复杂的世界时,唯有儿童精神才能救赎我们,在儿童精神里得到安静和抚慰。

  这本书是哲学界第一部从个体发生维度系统探讨精神哲学的着作,是教育学界第一部从精神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观的着作,是心理学界第一部从哲学层面系统探讨儿童心理世界的着作,也是一部儿童教育的基础性理论着作。我认为,只有细细品读,才能发现这本书的魅力,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精神世界。

小孩老师说我还是半个哲学家怎么回答她?

怎么回答别水好啦
说到哲学,我们成年人通常会惯性地认为这离我们生活太远了,这是哲学家的特权。那要是有人说“儿童也应该接受哲学训练”,你是否会觉得这很荒诞?如果你有这样的反应,不妨看看下面的观点,也许会给你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
儿童玩哲学是可能和有必要的吗?
童诗的哲学味
在好多人看来,大人都玩不来哲学,小屁孩就别提了!其实这是误解。前面提到过的那首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就暗示我们:儿童对春天的理解方式其实比大人更接近哲学智慧的本性:春天就在你身边,为什么要到处寻找呢?你应该从你置身于其中的活生生的世界里感受、体验生活的诗意和智慧,看来,儿童是有一双洞察世界的慧眼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首孩子们的诗作,看看他们哲学天性究竟有多厉害。
例1
一个美国8岁的小孩叫玛丽,写了一首《地球游乐场》:
小朋友的地球/应该成为超级游乐场/汽车都去钻地道吧/马路给我们踢足球/轮船全都改成飞艇/大海给我们开碰碰船/在南极和北极之间/再造一列空中飞车/转眼间,就完成环球旅行。
这是孩子对地球或世界的天然理解,它是自由游戏的舞台,而且完全超越时空,真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具有何等的气魄,我们大人可能想都不会想!
例2-3
我女儿李筱寅7、8岁的时候成天叽叽喳喳,说出来的话和诗实在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很有意思:
日课表/是教室的一扇窗子/里面放着规规矩矩的凳子和桌子/坐着规规矩矩的小孩子/下课铃响了/一群小鸟儿飞出窗子/飞向校园/飞向蓝天”
再例如:
太阳公公起床了/小鸟也起床了/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从那棵树跳到这棵树/又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看着路上黑压压的人群/冷冷一笑/‘哼哼,做个没翅膀的东西/——“真没劲”!
这两首诗自然而然流露了是对自由的向往,其实,“人生而自由。”这是一个从孩提时代就被充分认知的人生真理!
例4
我国台湾省一个叫林金枝的小学生创作的一首《我家的弟弟》:
弟弟跌倒了/擦破了皮/奶奶的眼睛像放大镜/把它看得好大好大/妈妈拿出消毒水、红药水/眼睛像显微镜/一直检视着破皮/而弟弟的眼睛/却像望远镜/直望着/树下的游戏。
还有什么诗句能比得上描写得如此自然、美妙而伟大的亲子之爱?尤其是最后描写弟弟心不在焉似乎是理所当然地消受着这份爱,更反衬了亲情的无比高贵。
例5-7
当然,孩子不只是片面地享受爱,他也懂得爱的,有时这种爱还真有点普渡众生或创世的意味。例如日本9岁的小朋友阿雄写的《做动物的朋友》:
在小朋友的地球/任何动物是朋友/鲨鱼背着孩子游泳/孩子也不欺负小狗/长颈鹿给教师擦玻璃/熊猫跌跤,我给揉一揉/在和和好好的地球/子弹成了鞭炮/猎枪统统生锈。
根据我国辽宁西丰县小学生李冰雪小朋友的诗《种太阳》谱写的同名歌曲早已家喻户晓。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播种一颗就够了/会结出许多许多的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棵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温暖明亮。
韩国的一位11岁的小朋友李元凤写的《儿童是世界上一点一点的光》与上面两首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上一点一点的光/已经变成一条一条的小溪流/它们有一天还将变成海洋/当朋友和朋友合在一起的时候/世界上一点一点的光/实在天上流动的星星/它们有一天还将变成宇宙/世界上一点一点的光/各在不同的地方/可有一天它们碰在一起/就像含笑的鲜花开放。
读着孩子们这些美妙的诗句,我们自然会想起《圣经·创世纪》第一章里的那句“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原来孩子就是光明的源泉。
例8-11
不过,别以为小屁孩是只懂爱不懂批判的。他们的批判有时很俏皮的,有时又是很辛辣的,充满智慧和哲理。你看:
“我家的妈妈叱责我的时候/‘你看对面家的哲哲那么乖’/哲的妈妈叱责哲的时候/‘你看对面家的雄雄那么乖’/我家的妈妈叱责我的时候/就像对面哲的妈妈那样/哲家的妈妈叱责哲的时候/就像我的妈妈叱责我一样”(《叱责的妈妈》,韩国竹山小学生张明翁)
这是批判妈妈的,孩子已经识破了妈妈叱责的诡异之处,你夸人家孩子乖,人家妈妈还夸我乖呢,而你却叱责我!
又如:
“下课的时候/有很多人在黑板上画画/上课了/老师说:/‘画得很好看/以后天天给你们画画。’”/不久/老师忘了她说的话/天天用黑板出‘课题’。”(《画画》,台湾建仁小学生洪文彦)
这是批判教师,不诚信,而且搞应试,尤其不重视艺术。
又例如:
“‘小弟弟,我们来做游戏/姐姐当老师/你当学生’/‘姐姐,那么,小妹妹呢’/‘小妹妹太小了/她什么也不会做/我看——/让他当校长算了’”(《游戏》,詹冰)
这是委婉地批判校长,校长常常脱离课堂,脱离小朋友,所以小朋友都觉得校长远远不能和他们心目中的神老师相提并论了!
再看:
“战争趁和平睡觉时/偷偷地跑出来捣蛋/弄得/美国跟利比亚/伊朗跟伊拉克/以色列和阿拉伯/争得脸红脖子粗/和平/你到底何时才醒来”(《和平睡着了》,台湾台中县小学生丁谕弘)
这就完全是严肃的社会批判了!
孩子是个哲学家
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儿童是个哲学家。
以前的哲学研究只关注成人尤特别是那些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几乎不关注孩子是否也有哲学思考。其实这是误会孩子了,孩子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认为,儿童的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的自由游戏心态,非常合乎哲学问题产生的情境。而且,在我看来,儿童的本源思维、灵性思维、直觉思维、纯粹思维更接近真正的哲学思维,可能比沉醉于俗世的成年人更容易接近世界的真相,就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一样,能一眼洞穿皇帝什么也没有穿,尽管儿童的哲学表达肯定比成人稚嫩些,但他触及的哲学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很可能是不亚于成人的。所以,对儿童进行哲学启蒙教育并非不可思议,恰恰是根植于儿童的哲学天性。
马修斯说:“我的意思并不是小孩子、或者某些小孩子作起哲学来比所有的大人都强……但是,孩子的哲学所拥有的清新、迫切、自然天成,既值得我们为他喝彩,又有助领略成人哲学或哲学本身的特质或意蕴。”(《童年哲学》)
事例一
伊恩(6岁)感到懊恼的是他父母朋友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他们不让他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妈妈”,他用沮丧的口气问道:“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自私好?” (马修斯:《哲学与幼童》,对比哈佛大学哲学教授桑德尔哲学课上的问题:一辆电车刹车失灵,如果直行,尽头有五个工人在工作,如果拐到另一个岔道,尽头只有一个工人在工作,如果是你,会怎么做?6岁的伊恩和桑德尔教授提出的问题,都涉及功利主义哲学问题。)
事例二
我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对我进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穷追不舍”,她经常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最后会突然问:“‘意思’是什么意思?”张口结舌之余,我会惊叹儿童对本源问题的迷恋。
对孩子进行哲学启蒙很重要
总体看来,必须坚决承认并惊叹儿童的哲学思辨天性,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指哲学思辨潜能)上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并充分地挖掘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但又不应当过份夸大其词,孩子的哲学天赋是一种潜伏的、沉睡的智慧,需要我们的唤醒、激活和释放。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的哲学天性在当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普遍地被剥夺、压迫和扼杀,儿童哲学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匮乏,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精神发育和成长的高度、宽度和深度。这从反面证明了儿童哲学教育的迫切性。儿童的哲学天性只有通过教育或训练,才能得以释放和实现,由于哲学思辨具有高屋建瓴的品格,所以,通过哲学训练,对他们一生的精神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标题: 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孩子是个哲学家》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37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安得盛世真风流读后感作文(《安得盛世真风流》高中读后感)读书如采金读后感100字(书四年级作文)
    Top